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Nitrogen signal systems in bacteria, fungi and plants

细菌、真菌及植物氮营养信号研究进展


Due to its essential role in life process, nitrogen (N) uptake and metabolism is precisely regulated in all kinds of life organisms. The regulation of N uptake and metabolism depends on the sensing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N signals. In the past decades, much knowledge has been acquired in this aspect in bacteria and fungi. In plants, however, the progress is relatively slow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N signals is scare. In this review, the major component in N signal systems in bacteria, fungi and plants were compared so as to provide new insight for N signal research in pant systems.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米国华(,’-)—),男,河北万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研究。
./0:","$-!(%%##-,123450:35678974:;47< /=7< ;>
细菌、真菌及植物氮营养信号研究进展
米国华,赖宁薇,陈范骏,刘 鹰,张福锁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
摘要:氮素吸收代谢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核心部分,因此,各种生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过程都有精细的调节。这
种调节依赖于生物对体内氮素状况信号及体外(生长介质中)氮素信号的感受。过去几十年中,在细菌、真菌中已
经对氮素营养信号有了较好的研究,而植物中则相对缓慢,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文重点比较细菌、真菌及植物
中氮信号系统的组成,以期为进一步认识植物中的氮信号接受与转导系统提供启示。
关键词:氮;硝酸盐;信号;细菌;真菌;植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A(!""#)")$",""#$"’
!"#$%&’( )"&(*+ ),)#’-) "( .*/#’$"*,01(&" *(2 3+*(#)
BC D782974,E@C F5>62G/5,*H1F I4>2J7>,ECK L5>6,MH@FD I72N78
(!"# $%&’(%)’(# ’* +,%-)./’0, 1-)"(%2)0’-,345;6’,,"7" ’* 8"9’:(2"9 %-; <-=0(’->"-)%, /20"-2",
6?0-% 57(02:,):(%, @-0="(90)#,A"0B0-7 CDDDEF,6?0-%)
4.)#$*/#:O7/ P8 5PN /NN/>P540 Q80/ 5> 05R/ SQ8;/NN,>5PQ86/>(F)7SP4T/ 4>= 3/P4U805N3 5N SQ/;5N/0V Q/6704P/= 5> 400 T5>=N
8R 05R/ 8Q64>5N3N< .9/ Q/6704P58> 8R F 7SP4T/ 4>= 3/P4U805N3 =/S/>=N 8> P9/ N/>N5>6 8R 5>P/Q>40 4>= /WP/Q>40 F N56>40N <
C> P9/ S4NP =/;4=/N,37;9 T>8G0/=6/ 94N U//> 4;X75Q/= 5> P95N 4NS/;P 5> U4;P/Q54 4>= R7>65 < C> S04>PN,98G/Y/Q,P9/
SQ86Q/NN 5N Q/04P5Y/0V N08G 4>= P9/ T>8G0/=6/ 4U87P F N56>40N 5N N;4Q/ < C> P95N Q/Y5/G,P9/ 34J8Q ;83S8>/>P 5> F N56>40
NVNP/3N 5> U4;P/Q54,R7>65 4>= S04>PN G/Q/ ;83S4Q/= N8 4N P8 SQ8Y5=/ >/G 5>N569P R8Q F N56>40 Q/N/4Q;9 5> S04>P NVNP/3N<
5’, 6%$2):>5PQ86/>;>5PQ4P/;N56>40;U4;P/Q54;R7>65;S04>PN
自从 ,-&#年 Y4> H/038>P进行首次有记载的植
物营养实验以来,关于养分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
研究已经有 %-"年的历史了。在养分吸收、运输及
的生理功能方面,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
被广泛应用于农学及生态学领域。上世纪 ’" 年代
以来,植物营养研究逐步从生理学时代跨入了分子
生物学时代,大量控制养分吸收、运输及代谢的基因
被克隆,随着对于这些基因表达及其调节机制的研
究的不断深入,养分作为信号的研究也渐渐受到人
们的重视。氮素是植物生命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养分
物质之一,约占植物干物质的 ,Z)[!![,植物总蛋
白质中的 ,-[[,]。植物可能吸收多种形态的氮素,
但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硝酸盐(F\$% )是主要被吸
收的形式;淹水及低 SH土壤中,植物主要吸收铵态
氮(FH]& ),在体内通过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产生多
种形态的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激素
等,这些物质的合成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
程相偶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决定性的作用。因
此,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过程有精细的调节,这种
调节依赖于植物对体内氮素状况信号及体外(生长
介质中)氮素信号的感受。深入了解植物对氮营养
信号的感受机制,已成为植物营养研究领域中最富
有挑战性的方向之一。
过去几十年中,在细菌、真菌中已经对氮素营养
信号有了较好的研究,而植物中则相对缓慢。生物
界是不断进化的。要搞清楚植物中的氮素信号的感
受过程,有必要了解其他低级生物体内氮素信号的
感受机制。本文重点比较细菌、真菌及植物中氮信
号系统的组成,以期为进一步认识植物中的氮信号
感受系统提供启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04>P F7PQ5P58> 4>= I/QP505_/Q ‘;5/>;/
! 大肠杆菌中的氮信号系统
!"! 体内氮素状况的感受
在大肠杆菌(! " #$%&)中,反映细胞内碳、氮营养
状况的主要信号物质分别是!!酮戊二酸("#$%$&’(#
)*+*),,"#-.。也称为!#/,)$#&’()*+*),,!#0.)和谷氨酰
胺(.’1)。这两种信号可能由一种称为 233的蛋白所
识别(图 4)。大肠杆菌中编码 233 蛋白的基因是
’%()。233蛋白可以集成氮(.’1)、碳("#-.)信号,首
先,非活性 233((+567’7’*),6 233,233#892,在 :;+<4 位
点)受 .’1活化而形成具有活性的 233状态,其次,常
态 233的活性受高浓度 "#-.抑制。233对氮代谢的
调节过程是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实现的:(4)促进 .=
酶的腺苷化(通过谷氨酰胺腺苷转移酶(*6,17’7#
)+*1>?,+*>,,@)*>,)降低 .= 活性。(")抑制 A)+B#A)+C
氮信号传递系统。A)+B 和 A)+C 均为氮调节因子
(15+$&,1 +,&(’*)$+),也分别称为 AD33 和 AD3。A)+B#
A)+C构成一个典型的双组分信号系统( )E$#F$GH$#
1,1) >7>),G),它们共同对氮素供应做出响应。A)+B
是一个组氨酸激酶,可以自磷酸化并将磷酸根传递
给 A)+C,从而激活它的表达。激活后的 A)+C与下游
氮响应基因启动子中的增强子相结合,从而调节其
转录。常态的 233抑制 A)+B的激酶活性,促进其磷
酸酶活性,从而降低了其自身的磷酸化,从而阻断
A)+B#A)+C系统对下游氮代谢基因的促进作用。
大肠杆菌中还含有一种类 233蛋白 .’10,它与
233有 IJK的一致性,它可以抑制高亲合力 ALMN 的
吸收["]。
!"# 硝酸盐的感受
在大肠杆菌中,依赖于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基
因表达也是通过一个双组分信号接收系统调节的。
这个系统由 A*+O、A*+P、A*+Q 和 A*+2 四个蛋白组
成[R],称之为 A*+系统。其中 A*+O 和 A*+P 是位于
细胞膜上的信号感应及传导器(>,1>$+#)+*1>G5)),+),
它们单独都可以接收硝酸盐信号,发生自磷酸化,然
后通过蛋白质磷酸化将信号传导给 A*+Q 和 A*+2。
A*+Q和 A*+2 是硝酸盐信号的响应调节因子( +,#
>H$1>, +,&(’*)$+,DD),它们与下游的基因互作,调控
这些基因的表达。这一信号途径主要调节依赖于硝
酸盐的厌氧呼吸及发酵过程。在硝酸盐存在条件
下,受这一信号途径上调控的基因包括硝酸还原酶
(1*+.LS3,1*H@)、亚硝酸还原酶(15+BCT,1+?@BCTU#
V.)、亚硝酸盐外运蛋白(1*+0),下调的基因包括延
胡索酸还原酶( ?+6@BCT)、已醇脱氢酶(*6;U)等。
A*+O和 A*+P蛋白均属于组氨酸激酶,其氨基酸序
列具有 IWK的相似性,均含有一个 4J 个氨基酸的
2#X$%保守区,该区域暴露在细胞膜外,是接收硝酸
盐信号的部位[N]。A*+P对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识
别能力相同,而 A*+O对硝酸盐的识别能力要高于对
亚硝酸盐。在 R<"9硝酸盐刺激下,A*+O的自磷酸
化即达到最大值的 G9[<]。
图 ! 细菌中硝酸盐吸收利用相关基因的调控因子
$%&’! ()&*+,-./0 1.2-/.++%2& 2%-/,-) *3-,4) ,25 ,00%6%+,-%.2 %2 ! " #$%&
[YY4<期 米国华,等:细菌、真菌及植物氮营养信号研究进展
! 兰细菌中的氮信号系统
兰细菌属于光合自养细菌,可以利用硝酸盐、
铵、尿素,!"等氮源,但喜欢铵。对于那些淡水中的
非固氮兰细菌,硝酸盐是主要的氮源。在淡水兰细
菌( !"#$%&’%’%%( #$% #&’()* +,, -./",)#*+*$#* #$%
#&’()* +,, -0"1)中,硝酸盐吸收依赖于 #,-),#,-.,
#,-/,#,-0 编码的硝酸盐转运蛋白,这些均是 23,
转运蛋白,也可以转运亚硝酸盐。这些基因与硝酸
还原酶基因( #*,.)、亚硝酸还原酶基因( #1,))成簇
存在,构成一个操纵子( #1,)2#,-)./02#*,.)。在另
外一种淡水兰细菌 !"#$%&’%"3-13 #$% #&’()* +,, 4516
中,只有 #,-)./0 与 #*,. 成簇。对铵的吸收由铵转
运蛋白控制,在 !"#$%&’%"3-13 发现有 6个铵转运蛋白
编码基因 27&。其中 27&0 居主要功能。谷氨酰胺
合成酶基因由 89*2和 89*!编码[4]。
兰细菌中的氮吸收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由两个
途径控制,一个是通过转录因子 !&:2,它是一个系
统氮素调节因子(89;<(9 *)&’;8=* ’=8>9(&;’),是属于
,?+家族(代谢基因激活因子或 :2@+受体蛋白)。
它是硝酸盐吸收的正向调节因子,是硝酸盐吸收利
用所必需的。在供应硝酸盐的条件下,加入铵盐可
以迅速抑制 !&:2 及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 #,-)./0
的表达[4]。!&:2可感受 "ABC,受 "ABC激活。
兰细菌氮吸收利用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 +DD蛋
白。在兰细菌只有一个 +DD蛋白,与大肠杆菌不同,
+DD蛋白的调节是通过 E=’/.氨基酸的可逆的磷酸化
过程实现的。这一磷酸化过程受 ",型蛋白质磷酸
酶 ++",调节。在供铵条件下,+DD以常态存在。供
硝酸盐时,部分磷酸化,而且 ++",表达增加。缺氮
时,高度磷酸化。在 +DD 或 ++",缺陷突变体中,单
独供应硝酸盐不能被有效地利用,主要表现在硝酸
盐吸收受促进,但亚硝酸盐的还原受阻,大量的亚硝
酸盐被排出,+DD的作用可能是控制低光照条件下的
硝酸盐吸收,使其吸收量与还原过程相匹配[-]。
兰细菌中的 +DD蛋白的抑制作用也受 "ABC 的
控制。在铵生长(氮充足)条件下,"ABC水平低;缺
氮后,"ABC水平增加。在 2F+参与条件下,"ABC与
+DD结合,促进 +DD 的磷酸化,使其失活。兰细菌中
+DD调节的目标蛋白包括 23,型硝酸盐与亚硝酸盐
转运蛋白(!?F)、硝酸盐还原酶(!?)、高亲合力碳酸
氢根转运蛋白(G)8G (HH)*)&I <):(’<;*(&= &’(*#$;’&=’)、
!&:2[5]。常态的 +DD蛋白抑制 !?F。当 +DD突变后,
兰细菌对硝酸盐的吸收(硝酸盐转运蛋白)不再受铵
抑制[.]。但有趣的是,+DD对硝酸盐转运蛋白及硝酸
盐还原酶的调节并不依赖于对 +DD 磷酸化的调
节[01,00],可能与 "ABC改变 +DD的构型有关。
在兰细菌中已发现了一些能与 +DD 结合的蛋
白,其中,!A乙酰基AJA谷氨酸激酶(!A(:=&I9AJAC9>&(A
7(&= K)*(#=,!2CK)控制精氨酸合成。它受 +DD的刺
激表达。另有一个跨膜蛋白 +(72,该基因敲除后,
一系列氮代谢相关基因(#+4),#,-)./0,(,$5)的表
达均下调,突变体不能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上生
长。另一方面,"ABC也可以直接与 !&:2结合,调节
下游的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0"]。
" 真菌中的氮信号系统
真菌中氮素代谢调节网络的研究结果主要来自
于曲霉( )36$,7144(3 #18(4*#3)和脉胞菌( 9$(,’36’,*
%,*33*)。真菌喜好铵、谷氨酸和谷氨酰胺,酵母
(!*%%&*,’:"%$3 %$,$;131*$)真菌还喜好天冬酰胺。但
是这些氮化合物不存在时,它们也可以利用其他多
种形态的氮化合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各种有
机氮化合物。对这些“不喜好”的氮形态的吸收与利
用受到高度调节,当铵、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这些“喜
好的”的氮源存在时,编码其他氮源吸收利用相关的
结构基因就会受抑制,称为“氮代谢物抑制”,真正起
作用的是谷胺酰胺。缺氮时,则表达上调。这些基
因上调的控制发生在转录水平上,而且需要两个不
同的正信号,一个是系统的(89;<(9 #)8*(9)用于解除
氮抑制的信号;另一个的是代谢途径专一性信号
($(&GL(IA#$=:)H): #)8*(9),是对某种特定氮源或中间
产物的响应[06]。用于解除“氮代谢物抑制”的系统
的正向调节基因包括 2’=2(曲霉)、!)&A"(脉胞菌)、
C9*A6(酵母)、9,$(青霉 <$#1%1441(:)等。这些基因均
属于含锌指 M!2结合区域 C2F2转录因子,当真菌
缺乏“喜好”的氮源时,这些基因解除氮代谢物抑制
作用,激活有关氮素代谢的结构基因。
当供应硝酸盐时,需要首先解除氮代谢物抑制,
同时需要另一个硝酸盐专一性基因的表达,来诱导
出硝酸盐硝酸盐还原酶及亚硝酸还原酶基因表达,
真菌才能利用硝酸盐。表 0总结了曲霉及脉胞霉中
中涉及硝酸盐利用的基因[06]。其中,两种真菌中编
码非专一性调节基因(解除氮代谢物抑制)的分别为
2’=2(曲霉)和 !)&A"(脉孢菌)(图 "),编码专一性调
节基因(诱导硝酸与亚硝酸还原酶基因表达)分别是
!)’2和 !)&A/。相应地,在硝酸还原酶及亚硝酸还原
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均含有与专一性和非专一性调节
1010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0/卷
基因编码蛋白相结合的 !"#区域(元件)。比如,脉
孢菌硝酸还原酶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含有 $
个 "%&’(结合区域和 (个 "%&’)结合区域,其中每个
"%&’(区域含至少两个拷贝的 *#+# 元件。只有当
"%&’(和 "%&’) 蛋白均结合到 !"#’$ 启动子上,!"#$%
基因才能表达。同时,脉孢菌的硝酸盐转运蛋白
(!"#$&’)表达也需要 "%&’(和 "%&’)的共同存在。
动物中的 *#+#转录因子一般含有两个 ,-.( /
,-.(类型锌指结构域,而曲霉中的 #01#基因含有单
拷贝的锌指 !"# 结合区域[2)]。该基因突变后,曲
霉只能利用铵与 3’谷氨酰胺,而不能利用其他氮
源。新近的研究表明,即使铵的吸收也需要 #01#的
存在[24]。目前在曲霉中分离了 ) 个铵转运蛋白基
因,其中 516#只在铵充足供应下表达,517#在氨供
应不足或缺氮时表达,5178只在完全缺氮时表达,
517,则在任何供条件下都低水平表达,研究表明,
这些铵转运蛋白的功能均受 #01#的调节,当 #01#
突变后,在小于 4 59的供铵条件下,铵的吸收及菌
的生长显著受到抑制[24]。
#01#及 "%&’( 活性也受另一个抑制基因 !()
(:%&0;<1: 51&6=;>%.5 01<>?6&%;:)的调节。在曲霉中,
"50蛋白可能直接与 "%&’( 结合,使 "%&’( 失活。当
铵、谷氨酰胺氮素供应充足时,"50表达上调,#01#
表达下调,下游其他氮源利用相关基因表达受到抑
制[2@]。在脉孢霉中,"50 突变后,硝酸还原酶对铵
及谷氨酰胺的抑制不敏感,但仍需要 "%&’( 和 "%&’)
的诱导。在 #01#和 "%&’( 蛋白结构中,有两个保守
区域对其正常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是 !"#结合
区,一个是其碳末端。这两个区域的突变导致突变
体对氮代谢抑制不敏感,即使在铵或谷氨酰胺的存
在下,硝酸还原酶也能表达。
代谢途径专一性调节因子中,多数属于 *#3)
转录因子家族,这些蛋白含有一个 ,-.@ / A:( 型的双
核锌簇(=%:?B>160 C%:B B>?.&10),这种结构目前仅在真
菌中发现[2$]。硝酸盐专一性调节因子 "%&’)(脉孢
菌)和 "%0#(曲霉)也在其中,且它们二者蛋白 !"#
结合区域的 4D个氨基酸残基有 EDF的一致性。
尽管对真菌氮代谢的调节有了较好的认识,但
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不清楚,一是,细胞感受哪个部位
的谷氨酰胺?是细胞质、液泡还是细胞核?二是,谷
氨酰胺的感觉器(.1:.;0)及信号传导途径是什么?
是目前已知的调节基因(如 #01#,"%&’(和 "50)?还
是另有其他?三是,专一性调节基因是否直接与起
诱导作用的氮化合物(如硝酸盐)相结合?四是,非
专一性调节因子与非专一性调节因子是如何相互作
用的?
图 ! 真菌 !"#$%&’%$(中硝酸盐吸收利用相关基因的调控因子
"#$%! &’$()*+,-. /,0+-,))#0$ 0#+-*+’ (1+*2’ *03 *..#4#)*+#,0 #0 !"#$%&’%$(
22D24期 米国华,等:细菌、真菌及植物氮营养信号研究进展
! 植物中氮信号传导
!"# 氮素状况的感受
在真核生物中,!"" 蛋白仅在红藻及植物中发
现。#$%&’等[()]首次报道了拟南芥中的 !"" 基因
*+,(。植物的 !""蛋白是核基因控制,但位于叶绿
体中,由于植物中氮的初级同化在叶绿体中完成,因
而叶绿体也可以看作是碳、氮互作的第一个场所。
拟南芥的 !""氨基酸序列与 ! " #$%& 有 -./一致性,
但 0端含有一段保守的扩展区域,负责 !""蛋白向
叶绿体的定位,在成熟蛋白中被切掉。该蛋白在植
物中不属于任何家族。而且未发现植物中的 !""蛋
白有磷酸化修饰过程[(1]。!""首先与 23!结合,然
后才能与 456*结合。有人推测,!""在植物中的作
用可能主要是感受叶绿体中的能量及 456* 状
态[(7]。
!""基因 *+,(在植物所有器官中都表达,但其
在氮代谢中的确切作用仍然不很清楚。’()* 基因
表达并不随昼夜变化及氮素营养而变化[4.]。拟南
芥 ’()* 基因敲除突变体对氨基酸及碳状况的敏感
性仅表现出轻微的改变,对供应亚硝酸盐敏感性增
加,但 08、0%8、*9 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4.]。超表
达 ’()* 拟南芥仅在高糖供应条件下表现花青素积
累增加[()]。目前仅发现的与氮代谢相关的 !""结合
蛋白是 05乙酰基 : +5谷氨酸激酶(02*;),拟南芥
中,精氨酸合成在白天很少,晚上受到促进。!""与
02*;的结合,其主要功能是减轻下游代谢产物精
氨酸对精氨酸合成途径的反馈抑制作用,促进精氨
酸合成,消耗 *<=库,而 !""与 02*;的结合过程受
精氨酸水平的调节[4(]。这是目前唯一确定的 !""蛋
白在调节植物碳、氮代谢的作用。在拟南芥基因芯
片试验中,!""基因表达不受氮饥饿或硝酸盐诱导的
影响[44]。
植物中是否存在与曲霉 0%>54相同功能的基因?
在植物中,已知 *232转录因子的功能主要包括调
节依赖于光照的基因表达(如 8?@%$AB小亚基、叶绿
素结合蛋白等)。在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及
谷胺酰胺合成酶基因的调节区域均含有 *232 序
列,而且,来自曲霉的 0%>54蛋白可以与番茄中的 08
基因 0%C中的两个片段在体外结合[4D],这暗示 *25
32转录因子可能参与植物氮代谢的调节。在拟南
芥中,*232家族共有 D. 个成员,,%等[4E]获得了其
中 4D个成员的 35F02插入突变体,然而,在充足及
氮素供应不足条件下,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地上部生
长)及 08活性均未发现显著差异。其中一个突变
体 +,- 所对应的基因 *0G受硝酸盐诱导,但仅在地
上部表达,主要功能是调节叶绿素合成及葡萄糖信
号转导。而在拟南芥基因芯片试验中,0%>54同源基
因表达也不受氮饥饿或硝酸盐诱导的影响[4E]。
!"$ 对硝酸盐信号的感受
上世纪 -.年代人们即注意到硝酸盐处理可以
诱导硝酸还原酶(08)的活性以及硝酸盐吸收。到
).年代,蛋白质抗体的应用证实 08蛋白可以被硝
酸盐所诱导。上世纪 1.!7.年代,植物体内的 08
基因及硝酸盐转运蛋白(083)基因被相继克隆,发
现硝酸盐可以快速诱导这些基因的表达。但这些并
不能证明硝酸盐本身作为信号,还是其下游代谢产
物作为信号。(77) 年,9A’&%@<&[4-]等利用烟草硝酸
还原酶突变体,首次证明硝酸盐本身可以调节很多
基因的表达(如 !H!GC$&),而不需要被还原。另一
方面,根周围局部的硝酸盐可以刺激硝酸盐接触部
分的侧根发育和伸长,I’C=J 和 KBLM&[4N]发现,拟南
芥 08突变体 ,&.*,&./ 仍然具有与野生型相同的反
应,证实了硝酸盐本身可以作为信号诱导侧根的发
育。然而,关于硝酸盐受体及信号转导途径,目前所
知甚少。到目前为止,还没在植物中发现与真菌中
0%>5E功能相同的基因。通过对拟南芥硝酸还原酶
及亚硝酸还原酶启动子的研究,已鉴定出一个硝酸
盐信号识别的顺式元件 2(* O G)3G2,该元件存在
于很多植物硝酸还原酶的启动子区域,且有两个拷
贝[4)]。
I’C=J和 KBLM&报道了一个 012* 基因[4N],属于
P2F$5,BQ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该家族成员基因对植
物发育过程有广泛的作用,尤其是花的发育。他们
研究发现该基因在氮营养缺乏的植株根中受硝酸盐
强烈诱导,而基因沉默后,局部硝酸盐诱导的伸根伸
长过程被抑制。因此认为 208(是硝酸盐信号转导
过程中的重要成员。然而,该结论并未被随后的实
验所证实,如 RC=J 等[41]及 RC=J 等(4..()[47]的芯
片实验中,208(表达不受硝酸盐诱导甚至被抑制。
KBLM&小组的最新报道中[D.],208( 表现被缺氮诱
导,加氮抑制。因此,208(在硝酸盐信号转导途径
中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证实。
激素系统是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成份,
它在硝酸盐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在早
期实验中,I’C=J等[D(]报道生长素响应突变体 .345
侧根伸长对局部供应硝酸的响应显著降低,因此推
测生长素途径在硝酸盐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
4(.(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E卷
用。但 !"#$%&’等[()]在相同的突变体上并未观察到
相同的现象。*+& 等[((]利用生长素运输抑制剂试
验,发现抑制由地上部向根尖的生长素运输后,玉米
侧根伸长对局部硝酸盐的响应显著下降,这间接证
明生长素途径在硝酸盐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性,
但生长素如何参与,有哪些基因参与等,仍不清楚。
由于硝酸盐在植物氮营养中的重要性,对植物
硝酸盐转运蛋白的研究远比微生物要深入。经典生
理学研究表明,植物中至少存在三种硝酸盐吸收系
统,即低亲合力硝酸盐吸收系统、组成型高亲合力吸
收系统和诱导型高亲合力硝酸盐吸收系统。其中,
诱导型高亲合力硝酸吸收系统受硝酸盐诱导。目前
已经在很多植物中克隆了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在
拟南芥中存在 ,个高亲合力转运蛋白基因,其中 !"#
$%&’() 是主要功能基因,它受硝酸盐、碳水化合物、
光照等的诱导。但硝酸盐如何诱导其表达,尚无任
何进展。最近在大麦及拟南芥中的研究表明,诱导
型高亲合力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需要另一个
$*+’基因(拟南芥命名为 !"$+",())。但对于它们
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尚不清楚。近年来,人们开始
关注硝酸盐转运蛋白本身是否可作为硝酸盐信号接
受器。最近发现,拟南芥低亲合力硝酸盐转运蛋白
!"$%&)() 基因(原名 -.!)突变体 -./)#0 对局部硝
酸盐响应能力显著下降,而这种下降与硝酸盐吸收
无直接关系[(/]。因此推测,!"$%&)() 可能在硝酸
盐信号接受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有意思的是,在 *"#
1+")() 突变体中,!$%) 基因表达也下调,似乎证明
存在一条 0123456570235的硝酸盐信号转导途径。
然而,由于 0235的作用目前并不清楚,这一假说还
缺乏足够的证据。
随着拟南芥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及基因组芯片的
诞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硝酸盐诱导基因表达实
验[)),)87)9,(:7(;]。其中,<=#>等用硝酸盐诱导 23活
性几乎为零的拟南芥 23基因敲除突变体,结果仍
有大量基因表达[(;]。综合几项芯片研究结果,硝酸
盐诱导的基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5)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 包括高亲合力
(234))及低亲合力转运蛋白(2345)[)),)87)9]等;
))硝酸盐的还原、初级同化及代谢基因 包括
23、亚硝酸还原酶(2"3)、谷氨酰胺合成酶(*?)、谷
氨酶合酶(*@*04)、苹果酸脱氢酶(AB.)等;
()碳代谢途径相关基因 包括氧化磷酸戊糖
途径(@CC)相关酶的基因等三羧酸循环基因,有机
酸代谢基因(磷酸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激酶、丙酮
酸脱氢酶等[)),)87)9]。其中 @CC途径主要为硝酸盐
还原提供还原力;
/)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如 DEFC转录因子[)9];
:)激素相关基因 如生长素响应因子 03G5同
源基因[)9];
;)蛋白质合成基因 包括质粒及胞质核糖体
蛋白,蛋白质合成的起始、伸长及终止子等[))];
,)细胞壁特性相关基因 如膨胀素[))];
8)胁迫反应相关基因 如 >H+1=1%"&#IJ?J1’=#KJ
LI’=KI[)9];
9)矿质元素及水分的吸收或体内再利用相关
基因 如硫转运蛋白[))]、铵载体、磷转运蛋白、钾通
道及钾载体(.0M:)[)9]、水通道基因[)9]、糖转运蛋
白、)7@* N苹果酸转运蛋白(IOP%=#>I’)、烟酰胺合成
酶基因[))]等。
这些基因的发现,为深入理解硝酸盐信号引起
的代谢反应提供了大量信息,但对于硝酸盐信号接
收及传导途径,仍没有给出明确的结果。对这些基
因功能的深入分析,有可能揭示硝酸盐信号的本质。
!"# 一氧化氮($%)
自上一世纪 9Q年代末期以来,2@作为植物中
的一种重要信号传导分子,开始被植物生物学家所
关注[(,]。2@是一种可溶于水和脂的气体小分子,
是一种活性自由基。植物体内它的生物合成途径主
要有两条,一是亚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酶 23的作
用下还原为 2@;二是由 !J精氨酸氧化为 2@,这一
途径需要一氮化氮合成酶 2@?。而精氨酸合成来自
于硝酸盐的同化产物谷氨酸(受 2J乙酰基7!J谷氨酸
激酶 20*M催化)。2@与激素信号、-=) R、水杨酸、
活性氧、激酶、P*AC、P0BC等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存
在互作[(,7(9],因而在多种植物生理及生长发育过程
中起调节作用,包括种子萌发、开花、防卫反应、细胞
程序性死亡、气孔开闭、低氧胁迫等[(,],在植物营养
相关性状方面,包括耐盐性、叶片中铁的活化[/Q]等。
近年来,人们发现 2@在根系发育方面起着重要调
节作用。表现在:(5)不定根的发生。生长素刺激
不定根的作用已很清楚,近来发现生长素刺激黄瓜
不定根的发生要经过 2@信号的介导,也就是说,2@
在生长素信号途径的下游调节不定根的发生[/57/)]。
())侧根的发生。2@供体 ?2C(K&S"+T #"1’&U’+KK"SI)
可以促进番茄侧根的发生,即使在 2C0阻断生长素
的极性运输条件下,?2C仍有作用,同时,生长素对
侧根的刺激作用可以被 2@ 淬灭剂 PC4F@ 所抑制,
说明生长素运输对侧根发生的控制依赖于 2@[/(]。
(5Q5:期 米国华,等:细菌、真菌及植物氮营养信号研究进展
进一步研究表明,!"促进了细胞周期蛋白 #$%&’()
的表达,而依赖于细胞周期蛋白激酶(#&*)的抑制
因子 !"#$ 的表达则受 !"的抑制[++]。(’)根的伸
长。虽然没有 !"调节根伸长的直接报道,但是发
现 !",突变体 -./01)的根系显著缩短[’2]。
! 小结
相对于其他信号传导(如光、激素等)的研究,人
们对于养分作为信号的认识只不过几十年的历史,
在植物中则更短。考虑到其他化学信号转导网络的
复杂性,可以想象养分信号转导途径也将是十分复
杂的。与微生物相比,植物对氮的吸收有很多不同,
包括())以硝酸盐作为主要氮源;(3)进化出了根系
作为氮素吸收器官,对氮素获取更为主动;(’)具有
了碳同化能力(光合作用),而且碳同化器官(叶)与
氮吸收器官(根)分离。因此,对氮吸收的调节应该
具有新的、更复杂的途径。硝酸盐不仅是植物体内
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主要氮源,硝酸盐还是光合作
用产生的电子的重要受体。因此,硝酸盐的同化过
程与光合作用过程是密切偶联的,这两个过程中的
核心元素即是 !、#、4、"。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在所
有的必需因素中,碳、氮代谢及其互作是生命过程的
核心,而其他元素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保证碳、
氮代谢过程的协调进行。因此,植物对氮素(及碳)
获取的调控将更为精细。总结当前已知的氮素代谢
过程以及不同氮化合物的生理作用(图 ’),可以发
现,几乎氮素初级代谢中产生的每个化合物都具有
某种信号作用,这些信号反馈作用于氮的吸收、代谢
及根的发育,最终共同控制氮素的获取。
从进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中普遍存在氮素系统
调节因子(5607-6 /8.905:/ 9:5;6-.09),用于感受体内的
氮素状况(或碳氮平衡),调节氮素吸收与还原。植
物保留了原核生物细菌中的 <== 蛋白,还可能保留
了真菌中的 !8.>3 ? @9:@蛋白,但由于上述的原因,它
们在植物氮素吸收利用调节中的功能可能会有新的
特点,而这些尚不为人所知。
多数异养生物是喜铵生物,利用硝酸盐时需要
诱导。植物生长于陆地,多利用硝态氮为氮源,因而
进化了强大的硝酸盐吸收系统。即使如此,硝与铵
图 " 植物的初级氮素代谢过程及其中间产物的信号功能
#$%&" ’() *+$,-+. /$0+1%)/ ,)0-213$4, -/5 0() 4$%/-3 67/80$1/ 16 0() $,,)5$-0) 8(),$8-34
+)A)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并存时,它们还是优先吸收铵。同时,硝酸盐的高效
利用仍需要诱导。这说明植物仍然保留了低等生物
喜铵的特点。但到目前为止,绿色植物中还未发现
与真菌 !"#$% & ’()’、大肠杆菌 !*(+ & !*(,-!*(. & !*(/
相似的硝酸盐感受系统,或许这些系统中只存在于
异养生物也未可知。
总之,植物中的氮素吸收与代谢过程已经较为
清楚,但对于其调节机制—氮素信号的接收转导过
程,目前所知十分有限。借鉴微生物中已有的知识,
有可能加快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
参 考 文 献:
[0] 1("23 4 5,6*7782)( . 9,’:;:<)= > ?@ !"#(87)2 A)(#"="B)(:()#(8$
;C)D# *2E C(8;C)D#[>]@ .(8D@ !*#= @ ’D*E@ FD" @,0GGG,GH:00IJ-
00KLM
[N] 48:##; O,PQ8R*; O,S=*3)T U,V)(("D3 V@ V)R<(*2) ;)W:);#(*#"82
8A #Q) ;"72*= #(*2;E:D#"82 C(8#)"2 O=2X ’R#S[>]@ 9VSY >@,NLLN,N0:JZH-J%JM
[Z] U*(["2 ’ >,F#)[*(# \@ PQ) !*( R8E:=82 ;T;#)R;:2"#(*#) *2E 2"#("#)
()7:=*#"82 8A *2*)(8<"D 7)2) )]C();;"82[’]@ /"2 9 4 4,/T2DQ ’ F
()E@),5)7:=*#"82 8A 7)2) )]C();;"82 "2 ! " #$%&[V]@ ’:;#"2,^ F’:
5 O /*2E); 48RC*2T,0GGHM ZZZ-ZJGM
[%] 4*_"DDQ"8=" 5,4Q"*27 5 4,X*=R*2 / \,O:2;*=:; 5 .@ 58=) 8A #Q)
C)("C=*;R"D E8R*"2 8A #Q) !’#()*&#(&+ #$%& !*(+ ;)2;8($#(*2;R"##)( C(8$
#)"2 "2 2"#(*#)$E)C)2E)2# ;"72*= #(*2;E:D#"82 *2E 7)2) ()7:=*#"82[>]@
V8= @ V"D(8<"8= @,0GGH,N0:GL0-G00M
[J] /)* ’ ‘,U)=7*E8 ’,O:2;*=:; 5 .@ F"72*=$E)C)2E)2# CQ8;CQ8(T=*#"82
8A #Q) R)R<(*2)$<8:2E !*(+ #[8$D8RC82)2# ;)2;8($#(*2;R"##)( C(8#)"2
8A !’#()*&#(&+ #$%&:!"#(*#) )="D"#; * ;:C)("8( *2"82 ="7*2E ();C82;)
D8RC*()E #8 2"#("#)[>]@ > @ S*D#)("8= @,0GGG,0K0:JZLG-JZ0HM
[H] ?)(()8 ’,V:(8$.*;#8( ’ V,1=8(); 9@ !"#(87)2 D82#(8= "2 DT*28<*D$
#)("*[>]@ > @ S*D#)("8= @,NLL0,0KZ:%00-%NJM
[I] X=8A# !,18(DQQ*RR)( X@ F"72*= #(*2;E:D#"82 C(8#)"2 .‘‘ CQ8;CQ*#*;)
..?’ "; ()W:"()E A8( ="7Q#$E)C)2E)2# D82#(8= 8A 2"#(*#) :#"="B*#"82 "2
,-.)#($#-’/&’ ;C@ F#(*"2 .44 HKLZ[>]@ > @ S*D#)("8= @,NLLJ,0KI:
HHKZ-HHGLM
[K] !"2A* ’ >,>"*27 .@ .‘‘ ;"72*= #(*2;E:D#"82 C(8#)"2;:;)2;8(; 8A *$3)$
#87=:#*(*#) #Q*# ()7:=*#) 2"#(87)2 R)#*<8=";R[>]@ 4:(( @ YC"2@ V"D(8<"$
8= @,NLLJ,K:0HK-0IZM
[G] /)) ? V,1=8(); 9,18(DQQ*RR)( X )/ +% ".Q8;CQ8(T=*#"82 8A #Q) ;"7$
2*= #(*2;E:D)( .‘‘ C(8#)"2 *2E *2 *EE"#"82*= )AA)D#8( *() ()W:"()E A8( #Q)
.‘‘$R)E"*#)E ()7:=*#"82 8A 2"#(*#) *2E 2"#("#) :C#*3) "2 #Q) DT*28<*D$
#)(":R ,-.)#($#$##0’ ;C@ .44 IG%N[>]@ 9:( @ >@ S"8DQ)R@,NLLL,
NHI:JG0-HLLM
[0L] X8<*T*;Q" V,P*3*#*2" !,P*2"7*[* V,YR*#* P@ .8;##(*2;=*#"82*=
()7:=*#"82 8A 2"#(*#) *;;"R"=*#"82 "2 #Q) DT*28<*D#)(":R ,-.)#($#-’/&’
;C@ ;#(*"2 .44 HKLZ[>]@ > @ S*D#)("8= @,NLLJ,0KI:%GK-JLHM
[00] P*3*#*2" !,X8<*T*;Q" V,V*)E* F,YR*#* P@ 5)7:=*#"82 8A ("#(*#)
()E:D#*;) #($#$##0’ )=827*#:; ;#(*"2 .44 IG%N[>]@ .=*2# 4)== .QT;"8= @,NLLH,
%I:00KN-00KHM
[0N] V:(8$.*;#8( V ‘,5)T); > 4,1=8()2D"8 1 >@ 4T*28<*D#)("* C)(D)"_)
2"#(87)2 ;#*#:; ]@ > @
S"8= @ 4Q)R@,NLL0,NIH:ZKZNL-ZKZNKM
[0Z] V*(B=:A O ’@ O)2)#"D ()7:=*#"82 8A 2"#(87)2 R)#*<8=";R "2 #Q) A:27" @
V"D(8<"8=[>]@ V8= @ S"8= @ 5)_@,0GGI,H0:0I-ZNM
[0%] X:E=* S,4*EE"D3 V +,/*27E82 P )/ +% " PQ) ()7:=*#8(T 7)2) *()*’
R)E"*#"27 2"#(87)2 R)#*<8="#) ()C();;"82 "2 2’3)*4&%%0’ .&50%+.’ @ V:$
#*#"82; *AA)D#"27 ;C)D"A"D"#T 8A 7)2) *D#"_*#"82 *=#)( * =88C ();"E:) 8A *
C:#*#"_) B"2D A"27)([>]@ 9VSY >@ 0GGL,G:0ZJJ-0ZH%M
[0J] V82*Q*2 S >,’;3"2 V 4,?T2); V >,U*_"; V ’@ U"AA)()2#"*= )]$
C();;"82 8A 2’3)*4&%%0’ .&50%+.’ *RR82":R C)(R)*;) 7)2); "; ()7:=*#$
)E ]@ 9:3*(T8# @ 4)==,NLLH,J:
NNH-NZIM
[0H] ’2E("*28C8:=8; ’,X8:(*R<*; F,FQ*(C > )/ +% " 4Q*(*D#)("B*#"82 8A
#Q) 2’3)*4&%%0’ .&50%+.’ .6*2 7)2) "2_8=_)E "2 2"#(87)2 R)#*<8="#) ()$
C();;"82[>]@ > @ S*D#)("8= @,0GGK,0KL:0GIZ-0GIIM
[0I] ?;")Q V ?,/*R ? V,_*2 E) /88 1 >,48(:BB" O@ ’ .‘‘$="3) C(8$
#)"2 "2 2*+7&5$3’&’:C:#*#"_) (8=) "2 2"#(87)2 ;)2;"27[>]@ .(8D@ !*#= @
’D*E@ FD" @,0GGK,GJ:0ZGHJ-0ZGILM
[0K] FR"#Q 4 F,V8(("D) ! ’,V88(Q)*E O S O@ /*D3 8A )_"E)2D) A8(
CQ8;CQ8(T=*#"82 8A 2*+7&5$3’&’ /(+%&+.+ .‘‘:"RC="D*#"82; A8( C=*;#"E
D*(<82 *2E 2"#(87)2 ;"72*="27[>]@ S"8DQ"R@ S"8CQT;@ ’D#*@,NLL%,
0HGG:0%J-0J%M
[0G] FR"#Q 4 F,6)=a") ’ V,V88(Q)*E O S@ V8=)D:=*( C(8C)(#"); 8A #Q)
C:#*#"_) 2"#(87)2 ;)2;8( .‘‘ A(8R 2*+7&5$3’&’ /(+%&+.+[>]@ .=*2# >@,
NLLZ,ZZ:ZJZ-ZHLM
[NL] 1)((*("8$V)(T F,S8:_)# V,/)=): Y )/ +% " .QT;"8=87"D*= DQ*(*D#)("$
;*#"82 8A 2*+7&5$3’&’60/+./’ *AA)D#)E "2 #Q) )]C();;"82 8A #Q) C:#*#"_)
()7:=*#8(T C(8#)"2 .‘‘[>]@ .=*2#*,NLLJ,NNZ:NK-ZGM
[N0] 4Q)2 b V,1)((*( P F,/8QR)"($\87) 9 )/ +% " PQ) .‘‘ ;"72*= #(*2;$
E:D#"82 C(8#)"2 8A 2*+7&5$3’&’ /(+%&+.+ A8(R; *2 *(7"2"2)$()7:=*#)E
D8RC=)] ["#Q C=*;#"E !$’D)#T= 7=:#*R*#) 3"2*;)[ >]@ > @ S"8= @
4Q)R@,NLLH,NK0:JINH-JIZZM
[NN] FDQ)"<=) 6 5,V8(D:)2E) 5,4B)DQ8[;3" P )/ +% @ O)28R)$["E) ()$
C(87(*RR"27 8A C("R*(T *2E ;)D82E*(T R)#*<8=";R,C(8#)"2 ;T2#Q);";,
D)==:=*( 7(8[#Q C(8D);;);,*2E #Q) ()7:=*#8(T "2A(*;#(:D#:() 8A 2*+1
7&5$3’&’ "2 ();C82;) #8 2"#(87)2[>]@ .=*2# .QT;"8= @,NLL%,0ZH:N%KZ
-N%GGM
[NZ] >*(*" O,P(:827 ?,U*2")=$\)E)=) 1,V*(B=:A O@ !‘PN,#Q) ! ()7:$
=*#8(T C(8#)"2 8A 8)0*$’3$*+ #*+’’+,<"2E; :C;#()*R 8A 2"*,#Q) #8R*#8
2"#(*#) ()E:D#*;) 7)2),&. 9&/*$[>]@ 4:(( @ O)2)# @,0GGN,N0:ZI-
%0M
[N%] S" b V,cQ*27 b,F"728()==" P )/ +% "O)2)#"D *2*=T;"; 8A 2*+7&5$3’&’
O’P’ #(*2;D("C#"82 A*D#8( 7)2) A*R"=T ()_)*=; * 2"#(*#)$"2E:D"<=)
R)R<)( "RC8(#*2# A8( DQ=8(8CQT== ;T2#Q);"; *2E 7=:D8;) ;)2;"#"_"#T[>]@
.=*2# >@,NLLJ,%%:HKL-HGNM
[NJ] FDQ)"<=) 6 5,O82Bd=)B$182#); ’,/*:)()( V )/ +% "!"#(*#) *D#; *; *
;"72*= #8 "2E:D) 8(7*2"D *D"E R)#*<8=";R *2E ()C();; ;#*(DQ
R)#*<8=";R "2 #8<*DD8[>]@ .=*2# 4)==,0GGI,G:IKZ-IGKM
[NH] cQ*27 ? V,18(E) S O@ ’2 2*+7&5$3’&’ V’UF <8] 7)2) #Q*# D82#(8=;
2:#(")2#$"2E:D)E DQ*27); "2 (88# *(DQ"#)D#:()[ >]@ FD")2D),0GGK,
J0L0J期 米国华,等:细菌、真菌及植物氮营养信号研究进展
!"#:$%"&$%#’
[!"] ()*+, - .,/0+ 1,2’34)5* 6,-78+, - /9 38:)8+;8< +8;8<<*=> ?4=
+0@=*@8AB8C8+B8+@ @=*+<;=0C@04+ 4? *=*D0B4C<0< +0@=*@8 =8B);@*<8 ,8+8<
[E]9 FG*+@ F7><04G 9 H##",HH:IJK&IL!’
[!I] M*+, N,O)8,G8= P,/*Q=08 3 6,-=*R?4=B S T9 O8+4U0; *+*G><0<
4? * +)@=08+@ =8@8=+< *+B +4V8G U8@*D4G0; *+B C4@8+@0*G =8,)G*@4=> ,8+8< @7*@ *=8 0+A
B);8B D> +0@=*@8[E]9 FG*+@ -8GG,!%%%,H!:H$#H&HJH%’
[!#] M*+, 1 (,O*=V0+ 2 .,P4;70*+ / X9 S0@=*@8A0+B);8B ,8+8< 0+
@4U*@4 =44@<:*==*> *+*G><0< =8V8*G< +4V8G ,8+8< @7*@ U*> CG*> * =4G8 0+
+0@=4,8+ +)@=0@04+[E]9 FG*+@ F7><04G 9,!%%H,H!":K$J&KJ#’
[K%] O*+ 1,.0GG8)= 3,N*7U*+ Y *+ #, - S)@=0@04+*G =8,)G*@04+ 4? YSNH
*+B 4@78= =44@A8WC=8<<8B TY23AD4W ,8+8< 0+ !"#$%&’()%) +.#,%#/#
[E]9 FG*+@*,!%%J,!!!:"K%&"$!’
[KH] Z7*+, (,E8++0+,< Y,Q*=G4R F M,.4=B8 Q9 2)*G C*@7R*>< ?4= =8,A
)G*@04+ 4? =44@ D=*+;70+, D> +0@=*@8[ E],F=4;9 S*@ 9 Y;*B9 3;0 9,
H###,#L:LJ!#&LJK$’
[K!] /0+[47= Q \,M0GG0*U<4+ / -,.0@@8= Y (,/8><8= ( T ]9 S0@=*@8
*+B C74 *+B B0<@=0D)@04+ 7*V8 B0??8=8+@ 8??8;@< 4+
=44@ <><@8U *=;70@8;@)=8 4? !"#$%&’()%)[E]9 FG*+@ E9,!%%!,!#:"JH
&"L%’
[KK] O)4 1,-78+ .,Z7*+, .,T0 O9 Y)W0+ @=*+0< 0+V4GV8B 0+ @78 =8 4?
+0@=*@8 0+ U*058[E]9 FG*+@ 3;0 9,!%%J,HL#:I#$&#%%’
[K$] N8U*+< 6,S*;=> F,F8=V8+@ T *+ #, - 678 !"#$%&’()%) SN6H’H
@=*+ @=0,,8=0+, =44@ ;4G4A
+05*@04+ 4? +0@=*@8A=0;7 C*@;78<[E]9 F=4;9 S*@ 9 Y;*B9 3;0 9,!%%L,
H%K:H#!%L&H#!HH’
[KJ] M*+, N,][*U4@4 T, 0^+, ^,-=*R?4=B S T9 T0;=4*==*> *+*G><0<
4? @78 +0@=*@8 =8@74)<*+B =*C0BG> =87*G4<8AL&F,0=4+ *+B <)G?*@8 U8@*D4G0<04G 9,!%%K,
HK!:JJL&JL"’
[KL] M*+, N,60<;7+8= N,N4B=0,4 Y O *+ #, - O8+4U0; *+*G><0< 4? @78
+0@=*@8 =8[E]9 FG*+@ F7><04G 9,!%%$,HKL:H&HH’
[K"] S80GG 3 E,28<0[*+ N,(*+;4;[ E 69 S0@=0; 4W0B8 <0,+*GG0+, 0+ CG*+@<
[E]9 S8R F7>@4G 9,!%%K,HJ#:HH&KJ’
[KI] O)4 . _,][*U4@4 T,-=*R?4=B S T9 \B8+@0?0;*@04+ 4? * CG*+@ +0@=0;
4W0B8 <>+@7*<8 ,8+8 0+V4GV8B 0+ 74=U4+*G <0,+*G0+,[ E]9 3;08+;8,
!%%K,K%!:H%%&H%K’
[K#] \,UD8=B08V Y ‘, Q*=4+ P,T*+*;’(A/0@@G8 S *+ #, - 678
7*8U4,G4D0+ a +0@=0; 4W0B8 ;>;G8:\+V4GV8U8+@ 0+ ?G44B0+, <@=8<< *+B 8?A
?8;@< 4+ 74=U4+8 <0,+*GG0+,[E]9 Y++9 Q4@ 9 !%%J,#L:JJ"&JL$’
[$%] O=*50*+4 T,Q8G0,+0 T X,/*U*@@0+* /9 S0@=0; 4W0B8 0UC=4V8< 0=4+
*V*0G*D0G0@> 0+ CG*+@<[E]9 FG*+@ F7><04G 9,!%%!,HK%:HIJ!&HIJ#’
[$H] F*,+)<<*@ - O,/*+@8=0 T /,/*U*@@0+* /9 S0@=0; 4W0B8 *+B ;>G0;
OTF *=8 U8<<8+,8=< 0+ @78 0+B4G8 *;8@0; *;0BA0+B);8B *BV8+@0@04)<
=44@0+, C=4;8<<[E]9 FG*+@ C7><04G 9 !%%K,HKK:H!$H&H!$I’
[$!] F*,+)<<*@ - O,/*+@8=0 T /,/4UD*=B4 T -,/*U*@@0+* /9 S0@=0;
4W0B8 U8B0*@8< @78 0+B4G8 *;8@0; *;0B 0+B);@04+ *;@0V*@04+ 4? * U0@4,8+A
*;@0V*@8B C =4@80+ [0+*<8 ;*<*B8 0+V4GV8B 0+ *BV8+@0@04)< =44@ B8V8G4CA
U8+@[E]9 FG*+@ F7><04G 9,!%%$’ HKJ:!"#&!IL’
[$K] -4==8*AY=*,)+B8 S,O=*50*+4 T,/*U*@@0+* /9 S0@=0; 4W0B8 CG*>< *
;8+@=*G =4G8 0+ B8@8=U0+0+, G*@8=*G =44@ B8V8G4CU8+@ 0+ @4U*@4[ E]9
FG*+@*,!%%$,!HI:#%%&#%J’
[$$] -4==8*AY=*,)+B8 S,O=*50*+4 T,-78V*G08= -,/*U*@@0+* /9 S0@=0;
4W0B8 U4B)G*@8< @78 8WC=8<<04+ 4? ;8GG ;>;G8 =8,)G*@4=> ,8+8< B)=0+,
G*@8=*G =44@ ?4=U*@04+ 0+ @4U*@4[E]9 E 9 bWC Q4@ 9,!%%L,J":JIH&
JII’
LH%H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H$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