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米国华(,’-)—),男,河北万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研究。
./0:","$-!(%%##-,123450:35678974:;47< /=7< ;>
细菌、真菌及植物氮营养信号研究进展
米国华,赖宁薇,陈范骏,刘 鹰,张福锁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
摘要:氮素吸收代谢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核心部分,因此,各种生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过程都有精细的调节。这
种调节依赖于生物对体内氮素状况信号及体外(生长介质中)氮素信号的感受。过去几十年中,在细菌、真菌中已
经对氮素营养信号有了较好的研究,而植物中则相对缓慢,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文重点比较细菌、真菌及植物
中氮信号系统的组成,以期为进一步认识植物中的氮信号接受与转导系统提供启示。
关键词:氮;硝酸盐;信号;细菌;真菌;植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A(!""#)")$",""#$"’
!"#$%&’( )"&(*+ ),)#’-) "( .*/#’$"*,01(&" *(2 3+*(#)
BC D782974,E@C F5>62G/5,*H1F I4>2J7>,ECK L5>6,MH@FD I72N78
(!"# $%&’(%)’(# ’* +,%-)./’0, 1-)"(%2)0’-,345;6’,,"7" ’* 8"9’:(2"9 %-; <-=0(’->"-)%, /20"-2",
6?0-% 57(02:,):(%, @-0="(90)#,A"0B0-7 CDDDEF,6?0-%)
4.)#$*/#:O7/ P8 5PN /NN/>P540 Q80/ 5> 05R/ SQ8;/NN,>5PQ86/>(F)7SP4T/ 4>= 3/P4U805N3 5N SQ/;5N/0V Q/6704P/= 5> 400 T5>=N
8R 05R/ 8Q64>5N3N< .9/ Q/6704P58> 8R F 7SP4T/ 4>= 3/P4U805N3 =/S/>=N 8> P9/ N/>N5>6 8R 5>P/Q>40 4>= /WP/Q>40 F N56>40N <
C> P9/ S4NP =/;4=/N,37;9 T>8G0/=6/ 94N U//> 4;X75Q/= 5> P95N 4NS/;P 5> U4;P/Q54 4>= R7>65 < C> S04>PN,98G/Y/Q,P9/
SQ86Q/NN 5N Q/04P5Y/0V N08G 4>= P9/ T>8G0/=6/ 4U87P F N56>40N 5N N;4Q/ < C> P95N Q/Y5/G,P9/ 34J8Q ;83S8>/>P 5> F N56>40
NVNP/3N 5> U4;P/Q54,R7>65 4>= S04>PN G/Q/ ;83S4Q/= N8 4N P8 SQ8Y5=/ >/G 5>N569P R8Q F N56>40 Q/N/4Q;9 5> S04>P NVNP/3N<
5’, 6%$2):>5PQ86/>;>5PQ4P/;N56>40;U4;P/Q54;R7>65;S04>PN
自从 ,-年 Y4> H/038>P进行首次有记载的植
物营养实验以来,关于养分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
研究已经有 %-"年的历史了。在养分吸收、运输及
的生理功能方面,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
被广泛应用于农学及生态学领域。上世纪 ’" 年代
以来,植物营养研究逐步从生理学时代跨入了分子
生物学时代,大量控制养分吸收、运输及代谢的基因
被克隆,随着对于这些基因表达及其调节机制的研
究的不断深入,养分作为信号的研究也渐渐受到人
们的重视。氮素是植物生命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养分
物质之一,约占植物干物质的 ,Z)[!![,植物总蛋
白质中的 ,-[[,]。植物可能吸收多种形态的氮素,
但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硝酸盐(F\$% )是主要被吸
收的形式;淹水及低 SH土壤中,植物主要吸收铵态
氮(FH]& ),在体内通过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产生多
种形态的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蛋白质、核酸、激素
等,这些物质的合成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
程相偶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决定性的作用。因
此,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过程有精细的调节,这种
调节依赖于植物对体内氮素状况信号及体外(生长
介质中)氮素信号的感受。深入了解植物对氮营养
信号的感受机制,已成为植物营养研究领域中最富
有挑战性的方向之一。
过去几十年中,在细菌、真菌中已经对氮素营养
信号有了较好的研究,而植物中则相对缓慢。生物
界是不断进化的。要搞清楚植物中的氮素信号的感
受过程,有必要了解其他低级生物体内氮素信号的
感受机制。本文重点比较细菌、真菌及植物中氮信
号系统的组成,以期为进一步认识植物中的氮信号
感受系统提供启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04>P F7PQ5P58> 4>= I/QP505_/Q ‘;5/>;/
! 大肠杆菌中的氮信号系统
!"! 体内氮素状况的感受
在大肠杆菌(! " #$%&)中,反映细胞内碳、氮营养
状况的主要信号物质分别是!!酮戊二酸("#$%$&’(#
)*+*),,"#-.。也称为!#/,)$#&’()*+*),,!#0.)和谷氨酰
胺(.’1)。这两种信号可能由一种称为 233的蛋白所
识别(图 4)。大肠杆菌中编码 233 蛋白的基因是
’%()。233蛋白可以集成氮(.’1)、碳("#-.)信号,首
先,非活性 233((+567’7’*),6 233,233#892,在 :;+<4 位
点)受 .’1活化而形成具有活性的 233状态,其次,常
态 233的活性受高浓度 "#-.抑制。233对氮代谢的
调节过程是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实现的:(4)促进 .=
酶的腺苷化(通过谷氨酰胺腺苷转移酶(*6,17’7#
)+*1>?,+*>,,@)*>,)降低 .= 活性。(")抑制 A)+B#A)+C
氮信号传递系统。A)+B 和 A)+C 均为氮调节因子
(15+$&,1 +,&(’*)$+),也分别称为 AD33 和 AD3。A)+B#
A)+C构成一个典型的双组分信号系统( )E$#F$GH$#
1,1) >7>),G),它们共同对氮素供应做出响应。A)+B
是一个组氨酸激酶,可以自磷酸化并将磷酸根传递
给 A)+C,从而激活它的表达。激活后的 A)+C与下游
氮响应基因启动子中的增强子相结合,从而调节其
转录。常态的 233抑制 A)+B的激酶活性,促进其磷
酸酶活性,从而降低了其自身的磷酸化,从而阻断
A)+B#A)+C系统对下游氮代谢基因的促进作用。
大肠杆菌中还含有一种类 233蛋白 .’10,它与
233有 IJK的一致性,它可以抑制高亲合力 ALMN 的
吸收["]。
!"# 硝酸盐的感受
在大肠杆菌中,依赖于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基
因表达也是通过一个双组分信号接收系统调节的。
这个系统由 A*+O、A*+P、A*+Q 和 A*+2 四个蛋白组
成[R],称之为 A*+系统。其中 A*+O 和 A*+P 是位于
细胞膜上的信号感应及传导器(>,1>$+#)+*1>G5)),+),
它们单独都可以接收硝酸盐信号,发生自磷酸化,然
后通过蛋白质磷酸化将信号传导给 A*+Q 和 A*+2。
A*+Q和 A*+2 是硝酸盐信号的响应调节因子( +,#
>H$1>, +,&(’*)$+,DD),它们与下游的基因互作,调控
这些基因的表达。这一信号途径主要调节依赖于硝
酸盐的厌氧呼吸及发酵过程。在硝酸盐存在条件
下,受这一信号途径上调控的基因包括硝酸还原酶
(1*+.LS3,1*H@)、亚硝酸还原酶(15+BCT,1+?@BCTU#
V.)、亚硝酸盐外运蛋白(1*+0),下调的基因包括延
胡索酸还原酶( ?+6@BCT)、已醇脱氢酶(*6;U)等。
A*+O和 A*+P蛋白均属于组氨酸激酶,其氨基酸序
列具有 IWK的相似性,均含有一个 4J 个氨基酸的
2#X$%保守区,该区域暴露在细胞膜外,是接收硝酸
盐信号的部位[N]。A*+P对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识
别能力相同,而 A*+O对硝酸盐的识别能力要高于对
亚硝酸盐。在 R<"9硝酸盐刺激下,A*+O的自磷酸
化即达到最大值的
图 ! 细菌中硝酸盐吸收利用相关基因的调控因子
$%&’! ()&*+,-./0 1.2-/.++%2& 2%-/,-) *3-,4) ,25 ,00%6%+,-%.2 %2 ! " #$%&
[YY4<期 米国华,等:细菌、真菌及植物氮营养信号研究进展
! 兰细菌中的氮信号系统
兰细菌属于光合自养细菌,可以利用硝酸盐、
铵、尿素,!"等氮源,但喜欢铵。对于那些淡水中的
非固氮兰细菌,硝酸盐是主要的氮源。在淡水兰细
菌( !"#$%&’%’%%( #$% #&’()* +,, -./",)#*+*$#* #$%
#&’()* +,, -0"1)中,硝酸盐吸收依赖于 #,-),#,-.,
#,-/,#,-0 编码的硝酸盐转运蛋白,这些均是 23,
转运蛋白,也可以转运亚硝酸盐。这些基因与硝酸
还原酶基因( #*,.)、亚硝酸还原酶基因( #1,))成簇
存在,构成一个操纵子( #1,)2#,-)./02#*,.)。在另
外一种淡水兰细菌 !"#$%&’%"3-13 #$% #&’()* +,, 4516
中,只有 #,-)./0 与 #*,. 成簇。对铵的吸收由铵转
运蛋白控制,在 !"#$%&’%"3-13 发现有 6个铵转运蛋白
编码基因 27&。其中 27&0 居主要功能。谷氨酰胺
合成酶基因由 89*2和 89*!编码[4]。
兰细菌中的氮吸收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由两个
途径控制,一个是通过转录因子 !&:2,它是一个系
统氮素调节因子(89;<(9 *)&’;8=* ’=8>9(&;’),是属于
,?+家族(代谢基因激活因子或 :2@+受体蛋白)。
它是硝酸盐吸收的正向调节因子,是硝酸盐吸收利
用所必需的。在供应硝酸盐的条件下,加入铵盐可
以迅速抑制 !&:2 及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 #,-)./0
的表达[4]。!&:2可感受 "ABC,受 "ABC激活。
兰细菌氮吸收利用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 +DD蛋
白。在兰细菌只有一个 +DD蛋白,与大肠杆菌不同,
+DD蛋白的调节是通过 E=’/.氨基酸的可逆的磷酸化
过程实现的。这一磷酸化过程受 ",型蛋白质磷酸
酶 ++",调节。在供铵条件下,+DD以常态存在。供
硝酸盐时,部分磷酸化,而且 ++",表达增加。缺氮
时,高度磷酸化。在 +DD 或 ++",缺陷突变体中,单
独供应硝酸盐不能被有效地利用,主要表现在硝酸
盐吸收受促进,但亚硝酸盐的还原受阻,大量的亚硝
酸盐被排出,+DD的作用可能是控制低光照条件下的
硝酸盐吸收,使其吸收量与还原过程相匹配[-]。
兰细菌中的 +DD蛋白的抑制作用也受 "ABC 的
控制。在铵生长(氮充足)条件下,"ABC水平低;缺
氮后,"ABC水平增加。在 2F+参与条件下,"ABC与
+DD结合,促进 +DD 的磷酸化,使其失活。兰细菌中
+DD调节的目标蛋白包括 23,型硝酸盐与亚硝酸盐
转运蛋白(!?F)、硝酸盐还原酶(!?)、高亲合力碳酸
氢根转运蛋白(G)8G (HH)*)&I <):(’<;*(&= &’(*#$;’&=’)、
!&:2[5]。常态的 +DD蛋白抑制 !?F。当 +DD突变后,
兰细菌对硝酸盐的吸收(硝酸盐转运蛋白)不再受铵
抑制[.]。但有趣的是,+DD对硝酸盐转运蛋白及硝酸
盐还原酶的调节并不依赖于对 +DD 磷酸化的调
节[01,00],可能与 "ABC改变 +DD的构型有关。
在兰细菌中已发现了一些能与 +DD 结合的蛋
白,其中,!A乙酰基AJA谷氨酸激酶(!A(:=&I9AJAC9>&(A
7(&= K)*(#=,!2CK)控制精氨酸合成。它受 +DD的刺
激表达。另有一个跨膜蛋白 +(72,该基因敲除后,
一系列氮代谢相关基因(#+4),#,-)./0,(,$5)的表
达均下调,突变体不能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上生
长。另一方面,"ABC也可以直接与 !&:2结合,调节
下游的氮代谢相关基因表达[0"]。
" 真菌中的氮信号系统
真菌中氮素代谢调节网络的研究结果主要来自
于曲霉( )36$,7144(3 #18(4*#3)和脉胞菌( 9$(,’36’,*
%,*33*)。真菌喜好铵、谷氨酸和谷氨酰胺,酵母
(!*%%&*,’:"%$3 %$,$;131*$)真菌还喜好天冬酰胺。但
是这些氮化合物不存在时,它们也可以利用其他多
种形态的氮化合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各种有
机氮化合物。对这些“不喜好”的氮形态的吸收与利
用受到高度调节,当铵、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这些“喜
好的”的氮源存在时,编码其他氮源吸收利用相关的
结构基因就会受抑制,称为“氮代谢物抑制”,真正起
作用的是谷胺酰胺。缺氮时,则表达上调。这些基
因上调的控制发生在转录水平上,而且需要两个不
同的正信号,一个是系统的(89;<(9 #)8*(9)用于解除
氮抑制的信号;另一个的是代谢途径专一性信号
($(&GL(IA#$=:)H): #)8*(9),是对某种特定氮源或中间
产物的响应[06]。用于解除“氮代谢物抑制”的系统
的正向调节基因包括 2’=2(曲霉)、!)&A"(脉胞菌)、
C9*A6(酵母)、9,$(青霉 <$#1%1441(:)等。这些基因均
属于含锌指 M!2结合区域 C2F2转录因子,当真菌
缺乏“喜好”的氮源时,这些基因解除氮代谢物抑制
作用,激活有关氮素代谢的结构基因。
当供应硝酸盐时,需要首先解除氮代谢物抑制,
同时需要另一个硝酸盐专一性基因的表达,来诱导
出硝酸盐硝酸盐还原酶及亚硝酸还原酶基因表达,
真菌才能利用硝酸盐。表 0总结了曲霉及脉胞霉中
中涉及硝酸盐利用的基因[06]。其中,两种真菌中编
码非专一性调节基因(解除氮代谢物抑制)的分别为
2’=2(曲霉)和 !)&A"(脉孢菌)(图 "),编码专一性调
节基因(诱导硝酸与亚硝酸还原酶基因表达)分别是
!)’2和 !)&A/。相应地,在硝酸还原酶及亚硝酸还原
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均含有与专一性和非专一性调节
1010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0/卷
基因编码蛋白相结合的 !"#区域(元件)。比如,脉
孢菌硝酸还原酶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含有 $
个 "%&’(结合区域和 (个 "%&’)结合区域,其中每个
"%&’(区域含至少两个拷贝的 *#+# 元件。只有当
"%&’(和 "%&’) 蛋白均结合到 !"#’$ 启动子上,!"#$%
基因才能表达。同时,脉孢菌的硝酸盐转运蛋白
(!"#$&’)表达也需要 "%&’(和 "%&’)的共同存在。
动物中的 *#+#转录因子一般含有两个 ,-.( /
,-.(类型锌指结构域,而曲霉中的 #01#基因含有单
拷贝的锌指 !"# 结合区域[2)]。该基因突变后,曲
霉只能利用铵与 3’谷氨酰胺,而不能利用其他氮
源。新近的研究表明,即使铵的吸收也需要 #01#的
存在[24]。目前在曲霉中分离了 ) 个铵转运蛋白基
因,其中 516#只在铵充足供应下表达,517#在氨供
应不足或缺氮时表达,5178只在完全缺氮时表达,
517,则在任何供条件下都低水平表达,研究表明,
这些铵转运蛋白的功能均受 #01#的调节,当 #01#
突变后,在小于 4 59的供铵条件下,铵的吸收及菌
的生长显著受到抑制[24]。
#01#及 "%&’( 活性也受另一个抑制基因 !()
(:%&0;<1: 51&6=;>%.5 01<>?6&%;:)的调节。在曲霉中,
"50蛋白可能直接与 "%&’( 结合,使 "%&’( 失活。当
铵、谷氨酰胺氮素供应充足时,"50表达上调,#01#
表达下调,下游其他氮源利用相关基因表达受到抑
制[2@]。在脉孢霉中,"50 突变后,硝酸还原酶对铵
及谷氨酰胺的抑制不敏感,但仍需要 "%&’( 和 "%&’)
的诱导。在 #01#和 "%&’( 蛋白结构中,有两个保守
区域对其正常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是 !"#结合
区,一个是其碳末端。这两个区域的突变导致突变
体对氮代谢抑制不敏感,即使在铵或谷氨酰胺的存
在下,硝酸还原酶也能表达。
代谢途径专一性调节因子中,多数属于 *#3)
转录因子家族,这些蛋白含有一个 ,-.@ / A:( 型的双
核锌簇(=%:?B>160 C%:B B>?.&10),这种结构目前仅在真
菌中发现[2$]。硝酸盐专一性调节因子 "%&’)(脉孢
菌)和 "%0#(曲霉)也在其中,且它们二者蛋白 !"#
结合区域的 4D个氨基酸残基有 EDF的一致性。
尽管对真菌氮代谢的调节有了较好的认识,但
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不清楚,一是,细胞感受哪个部位
的谷氨酰胺?是细胞质、液泡还是细胞核?二是,谷
氨酰胺的感觉器(.1:.;0)及信号传导途径是什么?
是目前已知的调节基因(如 #01#,"%&’(和 "50)?还
是另有其他?三是,专一性调节基因是否直接与起
诱导作用的氮化合物(如硝酸盐)相结合?四是,非
专一性调节因子与非专一性调节因子是如何相互作
用的?
图 ! 真菌 !"#$%&’%$(中硝酸盐吸收利用相关基因的调控因子
"#$%! &’$()*+,-. /,0+-,))#0$ 0#+-*+’ (1+*2’ *03 *..#4#)*+#,0 #0 !"#$%&’%$(
22D24期 米国华,等:细菌、真菌及植物氮营养信号研究进展
! 植物中氮信号传导
!"# 氮素状况的感受
在真核生物中,!"" 蛋白仅在红藻及植物中发
现。#$%&’等[()]首次报道了拟南芥中的 !"" 基因
*+,(。植物的 !""蛋白是核基因控制,但位于叶绿
体中,由于植物中氮的初级同化在叶绿体中完成,因
而叶绿体也可以看作是碳、氮互作的第一个场所。
拟南芥的 !""氨基酸序列与 ! " #$%& 有 -./一致性,
但 0端含有一段保守的扩展区域,负责 !""蛋白向
叶绿体的定位,在成熟蛋白中被切掉。该蛋白在植
物中不属于任何家族。而且未发现植物中的 !""蛋
白有磷酸化修饰过程[(1]。!""首先与 23!结合,然
后才能与 456*结合。有人推测,!""在植物中的作
用可能主要是感受叶绿体中的能量及 456* 状
态[(7]。
!""基因 *+,(在植物所有器官中都表达,但其
在氮代谢中的确切作用仍然不很清楚。’()* 基因
表达并不随昼夜变化及氮素营养而变化[4.]。拟南
芥 ’()* 基因敲除突变体对氨基酸及碳状况的敏感
性仅表现出轻微的改变,对供应亚硝酸盐敏感性增
加,但 08、0%8、*9 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4.]。超表
达 ’()* 拟南芥仅在高糖供应条件下表现花青素积
累增加[()]。目前仅发现的与氮代谢相关的 !""结合
蛋白是 05乙酰基 : +5谷氨酸激酶(02*;),拟南芥
中,精氨酸合成在白天很少,晚上受到促进。!""与
02*;的结合,其主要功能是减轻下游代谢产物精
氨酸对精氨酸合成途径的反馈抑制作用,促进精氨
酸合成,消耗 *<=库,而 !""与 02*;的结合过程受
精氨酸水平的调节[4(]。这是目前唯一确定的 !""蛋
白在调节植物碳、氮代谢的作用。在拟南芥基因芯
片试验中,!""基因表达不受氮饥饿或硝酸盐诱导的
影响[44]。
植物中是否存在与曲霉 0%>54相同功能的基因?
在植物中,已知 *232转录因子的功能主要包括调
节依赖于光照的基因表达(如 8?@%$AB小亚基、叶绿
素结合蛋白等)。在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及
谷胺酰胺合成酶基因的调节区域均含有 *232 序
列,而且,来自曲霉的 0%>54蛋白可以与番茄中的 08
基因 0%C中的两个片段在体外结合[4D],这暗示 *25
32转录因子可能参与植物氮代谢的调节。在拟南
芥中,*232家族共有 D. 个成员,,%等[4E]获得了其
中 4D个成员的 35F02插入突变体,然而,在充足及
氮素供应不足条件下,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地上部生
长)及 08活性均未发现显著差异。其中一个突变
体 +,- 所对应的基因 *0G受硝酸盐诱导,但仅在地
上部表达,主要功能是调节叶绿素合成及葡萄糖信
号转导。而在拟南芥基因芯片试验中,0%>54同源基
因表达也不受氮饥饿或硝酸盐诱导的影响[4E]。
!"$ 对硝酸盐信号的感受
上世纪 -.年代人们即注意到硝酸盐处理可以
诱导硝酸还原酶(08)的活性以及硝酸盐吸收。到
).年代,蛋白质抗体的应用证实 08蛋白可以被硝
酸盐所诱导。上世纪 1.!7.年代,植物体内的 08
基因及硝酸盐转运蛋白(083)基因被相继克隆,发
现硝酸盐可以快速诱导这些基因的表达。但这些并
不能证明硝酸盐本身作为信号,还是其下游代谢产
物作为信号。(77) 年,9A’&%@<&[4-]等利用烟草硝酸
还原酶突变体,首次证明硝酸盐本身可以调节很多
基因的表达(如 !H!GC$&),而不需要被还原。另一
方面,根周围局部的硝酸盐可以刺激硝酸盐接触部
分的侧根发育和伸长,I’C=J 和 KBLM&[4N]发现,拟南
芥 08突变体 ,&.*,&./ 仍然具有与野生型相同的反
应,证实了硝酸盐本身可以作为信号诱导侧根的发
育。然而,关于硝酸盐受体及信号转导途径,目前所
知甚少。到目前为止,还没在植物中发现与真菌中
0%>5E功能相同的基因。通过对拟南芥硝酸还原酶
及亚硝酸还原酶启动子的研究,已鉴定出一个硝酸
盐信号识别的顺式元件 2(* O G)3G2,该元件存在
于很多植物硝酸还原酶的启动子区域,且有两个拷
贝[4)]。
I’C=J和 KBLM&报道了一个 012* 基因[4N],属于
P2F$5,BQ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该家族成员基因对植
物发育过程有广泛的作用,尤其是花的发育。他们
研究发现该基因在氮营养缺乏的植株根中受硝酸盐
强烈诱导,而基因沉默后,局部硝酸盐诱导的伸根伸
长过程被抑制。因此认为 208(是硝酸盐信号转导
过程中的重要成员。然而,该结论并未被随后的实
验所证实,如 RC=J 等[41]及 RC=J 等(4..()[47]的芯
片实验中,208(表达不受硝酸盐诱导甚至被抑制。
KBLM&小组的最新报道中[D.],208( 表现被缺氮诱
导,加氮抑制。因此,208(在硝酸盐信号转导途径
中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证实。
激素系统是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成份,
它在硝酸盐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在早
期实验中,I’C=J等[D(]报道生长素响应突变体 .345
侧根伸长对局部供应硝酸的响应显著降低,因此推
测生长素途径在硝酸盐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
4(.(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E卷
用。但 !"#$%&’等[()]在相同的突变体上并未观察到
相同的现象。*+& 等[((]利用生长素运输抑制剂试
验,发现抑制由地上部向根尖的生长素运输后,玉米
侧根伸长对局部硝酸盐的响应显著下降,这间接证
明生长素途径在硝酸盐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性,
但生长素如何参与,有哪些基因参与等,仍不清楚。
由于硝酸盐在植物氮营养中的重要性,对植物
硝酸盐转运蛋白的研究远比微生物要深入。经典生
理学研究表明,植物中至少存在三种硝酸盐吸收系
统,即低亲合力硝酸盐吸收系统、组成型高亲合力吸
收系统和诱导型高亲合力硝酸盐吸收系统。其中,
诱导型高亲合力硝酸吸收系统受硝酸盐诱导。目前
已经在很多植物中克隆了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在
拟南芥中存在 ,个高亲合力转运蛋白基因,其中 !"#
$%&’() 是主要功能基因,它受硝酸盐、碳水化合物、
光照等的诱导。但硝酸盐如何诱导其表达,尚无任
何进展。最近在大麦及拟南芥中的研究表明,诱导
型高亲合力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需要另一个
$*+’基因(拟南芥命名为 !"$+",())。但对于它们
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尚不清楚。近年来,人们开始
关注硝酸盐转运蛋白本身是否可作为硝酸盐信号接
受器。最近发现,拟南芥低亲合力硝酸盐转运蛋白
!"$%&)() 基因(原名 -.!)突变体 -./)#0 对局部硝
酸盐响应能力显著下降,而这种下降与硝酸盐吸收
无直接关系[(/]。因此推测,!"$%&)() 可能在硝酸
盐信号接受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有意思的是,在 *"#
1+")() 突变体中,!$%) 基因表达也下调,似乎证明
存在一条 0123456570235的硝酸盐信号转导途径。
然而,由于 0235的作用目前并不清楚,这一假说还
缺乏足够的证据。
随着拟南芥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及基因组芯片的
诞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硝酸盐诱导基因表达实
验[)),)87)9,(:7(;]。其中,<=#>等用硝酸盐诱导 23活
性几乎为零的拟南芥 23基因敲除突变体,结果仍
有大量基因表达[(;]。综合几项芯片研究结果,硝酸
盐诱导的基因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5)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 包括高亲合力
(234))及低亲合力转运蛋白(2345)[)),)87)9]等;
))硝酸盐的还原、初级同化及代谢基因 包括
23、亚硝酸还原酶(2"3)、谷氨酰胺合成酶(*?)、谷
氨酶合酶(*@*04)、苹果酸脱氢酶(AB.)等;
()碳代谢途径相关基因 包括氧化磷酸戊糖
途径(@CC)相关酶的基因等三羧酸循环基因,有机
酸代谢基因(磷酸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激酶、丙酮
酸脱氢酶等[)),)87)9]。其中 @CC途径主要为硝酸盐
还原提供还原力;
/)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如 DEFC转录因子[)9];
:)激素相关基因 如生长素响应因子 03G5同
源基因[)9];
;)蛋白质合成基因 包括质粒及胞质核糖体
蛋白,蛋白质合成的起始、伸长及终止子等[))];
,)细胞壁特性相关基因 如膨胀素[))];
8)胁迫反应相关基因 如 >H+1=1%"IJ?J1’=#KJ
LI’=KI[)9];
9)矿质元素及水分的吸收或体内再利用相关
基因 如硫转运蛋白[))]、铵载体、磷转运蛋白、钾通
道及钾载体(.0M:)[)9]、水通道基因[)9]、糖转运蛋
白、)7@* N苹果酸转运蛋白(IOP%=#>I’)、烟酰胺合成
酶基因[))]等。
这些基因的发现,为深入理解硝酸盐信号引起
的代谢反应提供了大量信息,但对于硝酸盐信号接
收及传导途径,仍没有给出明确的结果。对这些基
因功能的深入分析,有可能揭示硝酸盐信号的本质。
!"# 一氧化氮($%)
自上一世纪 9Q年代末期以来,2@作为植物中
的一种重要信号传导分子,开始被植物生物学家所
关注[(,]。2@是一种可溶于水和脂的气体小分子,
是一种活性自由基。植物体内它的生物合成途径主
要有两条,一是亚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酶 23的作
用下还原为 2@;二是由 !J精氨酸氧化为 2@,这一
途径需要一氮化氮合成酶 2@?。而精氨酸合成来自
于硝酸盐的同化产物谷氨酸(受 2J乙酰基7!J谷氨酸
激酶 20*M催化)。2@与激素信号、-=) R、水杨酸、
活性氧、激酶、P*AC、P0BC等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存
在互作[(,7(9],因而在多种植物生理及生长发育过程
中起调节作用,包括种子萌发、开花、防卫反应、细胞
程序性死亡、气孔开闭、低氧胁迫等[(,],在植物营养
相关性状方面,包括耐盐性、叶片中铁的活化[/Q]等。
近年来,人们发现 2@在根系发育方面起着重要调
节作用。表现在:(5)不定根的发生。生长素刺激
不定根的作用已很清楚,近来发现生长素刺激黄瓜
不定根的发生要经过 2@信号的介导,也就是说,2@
在生长素信号途径的下游调节不定根的发生[/57/)]。
())侧根的发生。2@供体 ?2C(K&S"+T #"1’&U’+KK"SI)
可以促进番茄侧根的发生,即使在 2C0阻断生长素
的极性运输条件下,?2C仍有作用,同时,生长素对
侧根的刺激作用可以被 2@ 淬灭剂 PC4F@ 所抑制,
说明生长素运输对侧根发生的控制依赖于 2@[/(]。
(5Q5:期 米国华,等:细菌、真菌及植物氮营养信号研究进展
进一步研究表明,!"促进了细胞周期蛋白 #$%&’()
的表达,而依赖于细胞周期蛋白激酶(#&*)的抑制
因子 !"#$ 的表达则受 !"的抑制[++]。(’)根的伸
长。虽然没有 !"调节根伸长的直接报道,但是发
现 !",突变体 -./01)的根系显著缩短[’2]。
! 小结
相对于其他信号传导(如光、激素等)的研究,人
们对于养分作为信号的认识只不过几十年的历史,
在植物中则更短。考虑到其他化学信号转导网络的
复杂性,可以想象养分信号转导途径也将是十分复
杂的。与微生物相比,植物对氮的吸收有很多不同,
包括())以硝酸盐作为主要氮源;(3)进化出了根系
作为氮素吸收器官,对氮素获取更为主动;(’)具有
了碳同化能力(光合作用),而且碳同化器官(叶)与
氮吸收器官(根)分离。因此,对氮吸收的调节应该
具有新的、更复杂的途径。硝酸盐不仅是植物体内
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主要氮源,硝酸盐还是光合作
用产生的电子的重要受体。因此,硝酸盐的同化过
程与光合作用过程是密切偶联的,这两个过程中的
核心元素即是 !、#、4、"。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在所
有的必需因素中,碳、氮代谢及其互作是生命过程的
核心,而其他元素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保证碳、
氮代谢过程的协调进行。因此,植物对氮素(及碳)
获取的调控将更为精细。总结当前已知的氮素代谢
过程以及不同氮化合物的生理作用(图 ’),可以发
现,几乎氮素初级代谢中产生的每个化合物都具有
某种信号作用,这些信号反馈作用于氮的吸收、代谢
及根的发育,最终共同控制氮素的获取。
从进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中普遍存在氮素系统
调节因子(5607-6 /8.905:/ 9:5;6-.09),用于感受体内的
氮素状况(或碳氮平衡),调节氮素吸收与还原。植
物保留了原核生物细菌中的 <== 蛋白,还可能保留
了真菌中的 !8.>3 ? @9:@蛋白,但由于上述的原因,它
们在植物氮素吸收利用调节中的功能可能会有新的
特点,而这些尚不为人所知。
多数异养生物是喜铵生物,利用硝酸盐时需要
诱导。植物生长于陆地,多利用硝态氮为氮源,因而
进化了强大的硝酸盐吸收系统。即使如此,硝与铵
图 " 植物的初级氮素代谢过程及其中间产物的信号功能
#$%&" ’() *+$,-+. /$0+1%)/ ,)0-213$4, -/5 0() 4$%/-3 67/80$1/ 16 0() $,,)5$-0) 8(),$8-34
+)A)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并存时,它们还是优先吸收铵。同时,硝酸盐的高效
利用仍需要诱导。这说明植物仍然保留了低等生物
喜铵的特点。但到目前为止,绿色植物中还未发现
与真菌 !"#$% & ’()’、大肠杆菌 !*(+ & !*(,-!*(. & !*(/
相似的硝酸盐感受系统,或许这些系统中只存在于
异养生物也未可知。
总之,植物中的氮素吸收与代谢过程已经较为
清楚,但对于其调节机制—氮素信号的接收转导过
程,目前所知十分有限。借鉴微生物中已有的知识,
有可能加快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
参 考 文 献:
[0] 1("23 4 5,6*7782)( . 9,’:;:<)= > ?@ !"#(87)2 A)(#"="B)(:()#(8$
;C)D# *2E C(8;C)D#[>]@ .(8D@ !*#= @ ’D*E@ FD" @,0GGG,GH:00IJ-
00KLM
[N] 48:##; O,PQ8R*; O,S=*3)T U,V)(("D3 V@ V)R<(*2) ;)W:);#(*#"82
8A #Q) ;"72*= #(*2;E:D#"82 C(8#)"2 O=2X
[Z] U*(["2 ’ >,F#)[*(# \@ PQ) !*( R8E:=82 ;T;#)R;:2"#(*#) *2E 2"#("#)
()7:=*#"82 8A *2*)(8<"D 7)2) )]C();;"82[’]@ /"2 9 4 4,/T2DQ ’ F
()E@),5)7:=*#"82 8A 7)2) )]C();;"82 "2 ! " #$%&[V]@ ’:;#"2,^ F’:
5 O /*2E); 48RC*2T,0GGHM ZZZ-ZJGM
[%] 4*_"DDQ"8=" 5,4Q"*27 5 4,X*=R*2 / \,O:2;*=:; 5 .@ 58=) 8A #Q)
C)("C=*;R"D E8R*"2 8A #Q) !’#()*(&+ #$%& !*(+ ;)2;8($#(*2;R"##)( C(8$
#)"2 "2 2"#(*#)$E)C)2E)2# ;"72*= #(*2;E:D#"82 *2E 7)2) ()7:=*#"82[>]@
V8= @ V"D(8<"8= @,0GGH,N0:GL0-G00M
[J] /)* ’ ‘,U)=7*E8 ’,O:2;*=:; 5 .@ F"72*=$E)C)2E)2# CQ8;CQ8(T=*#"82
8A #Q) R)R<(*2)$<8:2E !*(+ #[8$D8RC82)2# ;)2;8($#(*2;R"##)( C(8#)"2
8A !’#()*(&+ #$%&:!"#(*#) )="D"#; * ;:C)("8( *2"82 ="7*2E ();C82;)
D8RC*()E #8 2"#("#)[>]@ > @ S*D#)("8= @,0GGG,0K0:JZLG-JZ0HM
[H] ?)(()8 ’,V:(8$.*;#8( ’ V,1=8(); 9@ !"#(87)2 D82#(8= "2 DT*28<*D$
#)("*[>]@ > @ S*D#)("8= @,NLL0,0KZ:%00-%NJM
[I] X=8A# !,18(DQQ*RR)( X@ F"72*= #(*2;E:D#"82 C(8#)"2 .‘‘ CQ8;CQ*#*;)
..?’ "; ()W:"()E A8( ="7Q#$E)C)2E)2# D82#(8= 8A 2"#(*#) :#"="B*#"82 "2
,-.)#($#-’/&’ ;C@ F#(*"2 .44 HKLZ[>]@ > @ S*D#)("8= @,NLLJ,0KI:
HHKZ-HHGLM
[K] !"2A* ’ >,>"*27 .@ .‘‘ ;"72*= #(*2;E:D#"82 C(8#)"2;:;)2;8(; 8A *$3)$
#87=:#*(*#) #Q*# ()7:=*#) 2"#(87)2 R)#*<8=";R[>]@ 4:(( @ YC"2@ V"D(8<"$
8= @,NLLJ,K:0HK-0IZM
[G] /)) ? V,1=8(); 9,18(DQQ*RR)( X )/ +% ".Q8;CQ8(T=*#"82 8A #Q) ;"7$
2*= #(*2;E:D)( .‘‘ C(8#)"2 *2E *2 *EE"#"82*= )AA)D#8( *() ()W:"()E A8( #Q)
.‘‘$R)E"*#)E ()7:=*#"82 8A 2"#(*#) *2E 2"#("#) :C#*3) "2 #Q) DT*28<*D$
#)(":R ,-.)#($#$##0’ ;C@ .44 IG%N[>]@ 9:( @ >@ S"8DQ)R@,NLLL,
NHI:JG0-HLLM
[0L] X8<*T*;Q" V,P*3*#*2" !,P*2"7*[* V,YR*#* P@ .8;##(*2;=*#"82*=
()7:=*#"82 8A 2"#(*#) *;;"R"=*#"82 "2 #Q) DT*28<*D#)(":R ,-.)#($#-’/&’
;C@ ;#(*"2 .44 HKLZ[>]@ > @ S*D#)("8= @,NLLJ,0KI:%GK-JLHM
[00] P*3*#*2" !,X8<*T*;Q" V,V*)E* F,YR*#* P@ 5)7:=*#"82 8A ("#(*#)
()E:D#*;)
%I:00KN-00KHM
[0N] V:(8$.*;#8( V ‘,5)T); > 4,1=8()2D"8 1 >@ 4T*28<*D#)("* C)(D)"_)
2"#(87)2 ;#*#:;
S"8= @ 4Q)R@,NLL0,NIH:ZKZNL-ZKZNKM
[0Z] V*(B=:A O ’@ O)2)#"D ()7:=*#"82 8A 2"#(87)2 R)#*<8=";R "2 #Q) A:27" @
V"D(8<"8=[>]@ V8= @ S"8= @ 5)_@,0GGI,H0:0I-ZNM
[0%] X:E=* S,4*EE"D3 V +,/*27E82 P )/ +% " PQ) ()7:=*#8(T 7)2) *()*’
R)E"*#"27 2"#(87)2 R)#*<8="#) ()C();;"82 "2 2’3)*4&%%0’ .&50%+.’ @ V:$
#*#"82; *AA)D#"27 ;C)D"A"D"#T 8A 7)2) *D#"_*#"82 *=#)( * =88C ();"E:) 8A *
C:#*#"_) B"2D A"27)([>]@ 9VSY >@ 0GGL,G:0ZJJ-0ZH%M
[0J] V82*Q*2 S >,’;3"2 V 4,?T2); V >,U*_"; V ’@ U"AA)()2#"*= )]$
C();;"82 8A 2’3)*4&%%0’ .&50%+.’ *RR82":R C)(R)*;) 7)2); "; ()7:=*#$
)E
NNH-NZIM
[0H] ’2E("*28C8:=8; ’,X8:(*R<*; F,FQ*(C > )/ +% " 4Q*(*D#)("B*#"82 8A
#Q) 2’3)*4&%%0’ .&50%+.’ .6*2 7)2) "2_8=_)E "2 2"#(87)2 R)#*<8="#) ()$
C();;"82[>]@ > @ S*D#)("8= @,0GGK,0KL:0GIZ-0GIIM
[0I] ?;")Q V ?,/*R ? V,_*2 E) /88 1 >,48(:BB" O@ ’ .‘‘$="3) C(8$
#)"2 "2 2*+7&5$3’&’:C:#*#"_) (8=) "2 2"#(87)2 ;)2;"27[>]@ .(8D@ !*#= @
’D*E@ FD" @,0GGK,GJ:0ZGHJ-0ZGILM
[0K] FR"#Q 4 F,V8(("D) ! ’,V88(Q)*E O S O@ /*D3 8A )_"E)2D) A8(
CQ8;CQ8(T=*#"82 8A 2*+7&5$3’&’ /(+%&+.+ .‘‘:"RC="D*#"82; A8( C=*;#"E
D*(<82 *2E 2"#(87)2 ;"72*="27[>]@ S"8DQ"R@ S"8CQT;@ ’D#*@,NLL%,
0HGG:0%J-0J%M
[0G] FR"#Q 4 F,6)=a") ’ V,V88(Q)*E O S@ V8=)D:=*( C(8C)(#"); 8A #Q)
C:#*#"_) 2"#(87)2 ;)2;8( .‘‘ A(8R 2*+7&5$3’&’ /(+%&+.+[>]@ .=*2# >@,
NLLZ,ZZ:ZJZ-ZHLM
[NL] 1)((*("8$V)(T F,S8:_)# V,/)=): Y )/ +% " .QT;"8=87"D*= DQ*(*D#)("$
;*#"82 8A 2*+7&5$3’&’60/+./’ *AA)D#)E "2 #Q) )]C();;"82 8A #Q) C:#*#"_)
()7:=*#8(T C(8#)"2 .‘‘[>]@ .=*2#*,NLLJ,NNZ:NK-ZGM
[N0] 4Q)2 b V,1)((*( P F,/8QR)"($\87) 9 )/ +% " PQ) .‘‘ ;"72*= #(*2;$
E:D#"82 C(8#)"2 8A 2*+7&5$3’&’ /(+%&+.+ A8(R; *2 *(7"2"2)$()7:=*#)E
D8RC=)] ["#Q C=*;#"E !$’D)#T= 7=:#*R*#) 3"2*;)[ >]@ > @ S"8= @
4Q)R@,NLLH,NK0:JINH-JIZZM
[NN] FDQ)"<=) 6 5,V8(D:)2E) 5,4B)DQ8[;3" P )/ +% @ O)28R)$["E) ()$
C(87(*RR"27 8A C("R*(T *2E ;)D82E*(T R)#*<8=";R,C(8#)"2 ;T2#Q);";,
D)==:=*( 7(8[#Q C(8D);;);,*2E #Q) ()7:=*#8(T "2A(*;#(:D#:() 8A 2*+1
7&5$3’&’ "2 ();C82;) #8 2"#(87)2[>]@ .=*2# .QT;"8= @,NLL%,0ZH:N%KZ
-N%GGM
[NZ] >*(*" O,P(:827 ?,U*2")=$\)E)=) 1,V*(B=:A O@ !‘PN,#Q) ! ()7:$
=*#8(T C(8#)"2 8A 8)0*$’3$*+ #*+’’+,<"2E; :C;#()*R 8A 2"*,#Q) #8R*#8
2"#(*#) ()E:D#*;) 7)2),&. 9&/*$[>]@ 4:(( @ O)2)# @,0GGN,N0:ZI-
%0M
[N%] S" b V,cQ*27 b,F"728()==" P )/ +% "O)2)#"D *2*=T;"; 8A 2*+7&5$3’&’
O’P’ #(*2;D("C#"82 A*D#8( 7)2) A*R"=T ()_)*=; * 2"#(*#)$"2E:D"<=)
R)R<)( "RC8(#*2# A8( DQ=8(8CQT== ;T2#Q);"; *2E 7=:D8;) ;)2;"#"_"#T[>]@
.=*2# >@,NLLJ,%%:HKL-HGNM
[NJ] FDQ)"<=) 6 5,O82Bd=)B$182#); ’,/*:)()( V )/ +% "!"#(*#) *D#; *; *
;"72*= #8 "2E:D) 8(7*2"D *D"E R)#*<8=";R *2E ()C();; ;#*(DQ
R)#*<8=";R "2 #8<*DD8[>]@ .=*2# 4)==,0GGI,G:IKZ-IGKM
[NH] cQ*27 ? V,18(E) S O@ ’2 2*+7&5$3’&’ V’UF <8] 7)2) #Q*# D82#(8=;
2:#(")2#$"2E:D)E DQ*27); "2 (88# *(DQ"#)D#:()[ >]@ FD")2D),0GGK,
J0L0J期 米国华,等:细菌、真菌及植物氮营养信号研究进展
!"#:$%"&$%#’
[!"] ()*+, - .,/0+ 1,2’34)5* 6,-78+, - /9 38:)8+;8< +8;8<<*=> ?4=
+0@=*@8AB8C8+B8+@ @=*+<;=0C@04+ 4? *=*D0B4C<0< +0@=*@8 =8B);@*<8 ,8+8<
[E]9 FG*+@ F7><04G 9 H##",HH:IJK&IL!’
[!I] M*+, N,O)8,G8= P,/*Q=08 3 6,-=*R?4=B S T9 O8+4U0; *+*G><0<
4? * +)@=08+@ =8
B);8B D> +0@=*@8[E]9 FG*+@ -8GG,!%%%,H!:H$#H&HJH%’
[!#] M*+, 1 (,O*=V0+ 2 .,P4;70*+ / X9 S0@=*@8A0+B);8B ,8+8< 0+
@4U*@4 =44@<:*==*> *+*G><0< =8V8*G< +4V8G ,8+8< @7*@ U*> CG*> * =4G8 0+
+0@=4,8+ +)@=0@04+[E]9 FG*+@ F7><04G 9,!%%H,H!":K$J&KJ#’
[K%] O*+ 1,.0GG8)= 3,N*7U*+ Y *+ #, - S)@=0@04+*G =8,)G*@04+ 4? YSNH
*+B 4@78= =44@A8WC=8<<8B TY23AD4W ,8+8< 0+ !"#$%&’()%) +.#,%#/#
[E]9 FG*+@*,!%%J,!!!:"K%&"$!’
[KH] Z7*+, (,E8++0+,< Y,Q*=G4R F M,.4=B8 Q9 2)*G C*@7R*>< ?4= =8,A
)G*@04+ 4? =44@ D=*+;70+, D> +0@=*@8[ E],F=4;9 S*@ 9 Y;*B9 3;0 9,
H###,#L:LJ!#&LJK$’
[K!] /0+[47= Q \,M0GG0*U<4+ / -,.0@@8= Y (,/8><8= ( T ]9 S0@=*@8
*+B C74
=44@ <><@8U *=;70@8;@)=8 4? !"#$%&’()%)[E]9 FG*+@ E9,!%%!,!#:"JH
&"L%’
[KK] O)4 1,-78+ .,Z7*+, .,T0 O9 Y)W0+ @=*+
+0@=*@8 0+ U*058[E]9 FG*+@ 3;0 9,!%%J,HL#:I#$%%’
[K$] N8U*+< 6,S*;=> F,F8=V8+@ T *+ #, - 678 !"#$%&’()%) SN6H’H
@=*+
+05*@04+ 4? +0@=*@8A=0;7 C*@;78<[E]9 F=4;9 S*@ 9 Y;*B9 3;0 9,!%%L,
H%K:H#!%L&H#!HH’
[KJ] M*+, N,][*U4@4 T, 0^+, ^,-=*R?4=B S T9 T0;=4*==*> *+*G><0<
4? @78 +0@=*@8 =8
HK!:JJL&JL"’
[KL] M*+, N,60<;7+8= N,N4B=0,4 Y O *+ #, - O8+4U0; *+*G><0< 4? @78
+0@=*@8 =8
[K"] S80GG 3 E,28<0[*+ N,(*+;4;[ E 69 S0@=0; 4W0B8 <0,+*GG0+, 0+ CG*+@<
[E]9 S8R F7>@4G 9,!%%K,HJ#:HH&KJ’
[KI] O)4 . _,][*U4@4 T,-=*R?4=B S T9 \B8+@0?0;*@04+ 4? * CG*+@ +0@=0;
4W0B8 <>+@7*<8 ,8+8 0+V4GV8B 0+ 74=U4+*G <0,+*G0+,[ E]9 3;08+;8,
!%%K,K%!:H%%&H%K’
[K#] \,UD8=B08V Y ‘, Q*=4+ P,T*+*;’(A/0@@G8 S *+ #, - 678
7*8U4,G4D0+ a +0@=0; 4W0B8 ;>;G8:\+V4GV8U8+@ 0+ ?G44B0+, <@=8<< *+B 8?A
?8;@< 4+ 74=U4+8 <0,+*GG0+,[E]9 Y++9 Q4@ 9 !%%J,#L:JJ"&JL$’
[$%] O=*50*+4 T,Q8G0,+0 T X,/*U*@@0+* /9 S0@=0; 4W0B8 0UC=4V8< 0=4+
*V*0G*D0G0@> 0+ CG*+@<[E]9 FG*+@ F7><04G 9,!%%!,HK%:HIJ!&HIJ#’
[$H] F*,+)<<*@ - O,/*+@8=0 T /,/*U*@@0+* /9 S0@=0; 4W0B8 *+B ;>G0;
OTF *=8 U8<<8+,8=< 0+ @78 0+B4G8 *;8@0; *;0BA0+B);8B *BV8+@0@04)<
=44@0+, C=4;8<<[E]9 FG*+@ C7><04G 9 !%%K,HKK:H!$H&H!$I’
[$!] F*,+)<<*@ - O,/*+@8=0 T /,/4UD*=B4 T -,/*U*@@0+* /9 S0@=0;
4W0B8 U8B0*@8< @78 0+B4G8 *;8@0; *;0B 0+B);@04+ *;@0V*@04+ 4? * U0@4,8+A
*;@0V*@8B C =4@80+ [0+*<8 ;*<*B8 0+V4GV8B 0+ *BV8+@0@04)< =44@ B8V8G4CA
U8+@[E]9 FG*+@ F7><04G 9,!%%$’ HKJ:!"#&!IL’
[$K] -4==8*AY=*,)+B8 S,O=*50*+4 T,/*U*@@0+* /9 S0@=0; 4W0B8 CG*>< *
;8+@=*G =4G8 0+ B8@8=U0+0+, G*@8=*G =44@ B8V8G4CU8+@ 0+ @4U*@4[ E]9
FG*+@*,!%%$,!HI:#%%%J’
[$$] -4==8*AY=*,)+B8 S,O=*50*+4 T,-78V*G08= -,/*U*@@0+* /9 S0@=0;
4W0B8 U4B)G*@8< @78 8WC=8<<04+ 4? ;8GG ;>;G8 =8,)G*@4=> ,8+8< B)=0+,
G*@8=*G =44@ ?4=U*@04+ 0+ @4U*@4[E]9 E 9 bWC Q4@ 9,!%%L,J":JIH&
JII’
LH%H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H$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