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0-/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0+#""")$"!*+!"#$+#"+!#"&
收稿日期$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
!"#""$"!(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项目"
!"#!1234"!)"#)"#
#
作者简介$史冠昭"
#&5&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6)78.9
$
://
;
<"#!&
!
#!,+=>7
"
通信作者$翟梅枝!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6)78.9
$
?
9@7)
#,%+=>7
$
种核桃壳木醋液的化学组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史冠昭!翟梅枝"!毛光瑞!李
!
鸣!胡
!
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林学院 核桃研究中心!陕西杨陵
(#!#""
#
摘
!
要$为充分利用核桃壳资源!分别以普通核桃壳和铁核桃壳为原料!采用干馏法!收集
&"
"
**"B
馏出液!精制
后得到普通核桃壳木醋液"
C
#和铁核桃壳木醋液"
2
#!对这
!
种木醋液的基本参数进行了测定&采用
DE)FG
技术
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这
!
种木醋液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
!
种核桃壳木醋液的基本
参数相近"
!
#
DE)FG
分析显示! 种木醋液的化学组成相似!共检测出
,!
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有机酸类(酚类(
酮类(醛类和杂环化合物等!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有机酸!酚类化合物次之&
!
种木醋液的共有化合物高达
$5
种!其中
木醋液
C
有
*
种独有成分!
2
有
&
种独有成分"
%
#
!
种木醋液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
都对小麦纹枯病原菌"
!"#$%&%(#)&*+*),#-
#的抑制作用最强!木醋液
C
和
2
对小麦纹枯的
6E
*"
值分别为
#*+,*
和
#*+!%7
;
%
7H
研究认为!以核桃壳为原料制备的木醋液化学组成复杂多样!并且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可作为植
物源杀菌剂进行开发利用
关键词$核桃壳&木醋液&化学成分&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
I*"#
&
I&%&+&!
文献标志码$
J
%&(#)*+%"(
,
"-#.#"/-*/!0/.#12/
3
#0).#4#.#-"1
5
6
7"+#
3
/"2-0)#!-17"(8*+/2.9&+"1:;"9
,
)#-
GCKD@80
!
3CJKFL.
!
FJMD@80
;
N@.
!
HKF.0
;
!
COP.8>
"
E>9L
;
L>QR>NL/SN
T
!
U>NSA:L/SJVRO0.WLN/.S
T
!
X890@SYL/L8N=AEL0SLN
!
Z80
;
9.0
;
!
GA880[.(#!#""
!
EA.08
#
0<-.7*).
$
2>8=A.LWLSAL=>7
?
NLAL0/.WL@S.9.<8S.>0>Q:890@S/AL9
!
:L
?
NL
?
8NL?T
N>9.
;
0L>@/8=.\/QN>7
:890@S/AL9>QS:>/
?
L=.L/]
T?T
N>9
T
<.0
;
!
80\=>9L=SL\.S8S&"
"
**"B+^
T
N>9.
;
0L>@/8=.\/QN>7:890@S
/AL9>Q./
0
,)(-+*
0
#)H+
"
C
#
80\./
0
,)(--#
0
#,,))P>\L
"
2
#
:LNL>]S8.0L\8QSLNNLQ.0L7L0S+2AL]8/.=
?
N>
?
LNS.L/>QSAL
?T
N>9.
;
0L>@/8=.\/:LNL7L8/@NL!
80\SAL=AL7.=89=>7
?
>/.S.>0/:LNL8089
T
D8/
EAN>78S>
;
N8
?
A
T
)F8//G
?
L=SN>7LSN
T
"
DE)FG
#
+F>NL>WLN
!
80S.Q@0
;
.8=S.W.S.L/>QL8=A
?T
N>9.
;
0L>@/8=.:LNLSL/SL\]
T
@/.0
;
(
?
A
T
S>
?
8SA>
;
L0.=Q@0
;
.+2ALNL/@9S//A>:L$"
#
#
2AL]8/.=
?
N>
?
LNS.L/80\SAL=AL7.)
=89=>7
?
>/.S.>0/>QL8=A
?T
N>9.
;
0L>@/8=.\:LNL/.7.98N+
"
!
#
,!=>7
?
>@0\/:LNL.\L0S.Q.L\]
T
DE)FG8089
T
)
/./
!
78.09
T
>N
;
80.=8=.\/
!
?
AL0>9/
!
_LS>0L/80\89\LA
T
\L/+2AL=>0SL0S>Q>N
;
80.=8=.\/:8/SALA.
;
AL/S
!
80Q>9>:L\:8/
?
AL0>9=>7
?
>@0\/+FL80:A.9L
!
$5=>77>0=>7
?
>@0\/:LNL>]S8.0L\.0SAL!
?T
N>9.
;
0L>@/
8=.\/
!
*80\&/
?
L=.89=>7
?
>@0\/:LNL>]S8.0L\.0C80\2
!
NL/
?
L=S.WL9
T
+
"
%
#
2AL!
?T
N>9.
;
0L>@/8=.\/
/A>:L\80S.Q@0
;
.8=S.W.S.L/.0\.QQLNL0S\L
;
NLL/
!
80\SAL
T
89/A>:L\SAL/SN>0
;
L/S.0A.].S.>0>0!"#$%&%(#)
&*+*),#-+2ALW89@L/>Q6E
*"
>QC80\2>0!1&*+*),#-:LNL#*+,*7
;
%
7H80\#*+!%7
;
%
7H
!
NL/
?
L=S.WL9
T
+
KS:8/=>0/.\LNL\SA8SSAL=AL7.=89=>7
?
>/.S.>0/>Q
?T
N>9.
;
0L>@/8=.\/QN>7:890@S/AL9 :LNL=>7
?
9L[+
2AL
?T
N>9.
;
0L>@/8=.\//A>:L\A.
;
A80S.Q@0
;
.8=S.W.S.L/80\=>@9\]LL[
?
9>.SL\8/80L:NL/>@N=L+
=
6
;"7!-
$
:890@S/AL9
&
?T
N>9.
;
0L>@/8=.&
=AL7.=89=>7
?
>/.S.>0
&
80S.Q@0
;
.8=S.W.S
T
!!
木醋液是木材干馏过程中产生的蒸汽气体混合
物经冷凝后收集得到的液体产物的总称澄清木醋
液中含有
5"`
"
&"`
的水分!以及有机酸(酚类(醇
类(酮类(醛类(酯类等多种小分子有机物)#*研究
表明!木醋液是一种天然林产品的副产物!已经广泛
地应用于林业(化工业(农业(畜牧业(医药卫生业与
食品加工业在农业方面得到尤其广泛的应用!可
用作土壤改良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可代替合成农
药用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可用于制备木醋液的原料来源十分丰富!如各
种森林采伐剩余物(原木造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
物!以及各种果核(坚果果壳等均可用于生产木醋
液原料不同对木醋液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有很
大影响),*目前已知木醋液种类包括竹醋液(柞木
醋液(胡桃枝木醋液(杨木木醋液(松塔木醋液(杜仲
枝条木醋液等研究表明!这些木醋液在抑菌(抗
菌(抗氧化(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均有不俗效果)(*
核桃"
./
0
,)(-
#系胡桃科植物!是中国经济树中
分布最广泛的树种之一!资源十分丰富在中国分
布最广!栽培品种最多的有
!
个种!即普通核桃
"
./
0
,)(-+*
0
#) H+
#和铁核桃"
./
0
,)(--#
0
#,,))
P>\L
#
)
5
*
核桃壳是核桃生产中的副产物之一!在
中国产量极高目前!仅少量核桃壳用于活性炭和
工艺品的生产!绝大多数被弃之不用!成为+废物,
核桃壳是生产木醋液的优良原材料!研究表明!核桃
壳木醋液对多种植物病原菌(细菌(霉菌等具有良好
抑制效果)&*而目前对核桃壳木醋液的研究仅限于
北方普通核桃壳!对铁核桃壳木醋液的研究还鲜见
报道铁核桃壳的显著特点是质地较普通核桃坚
硬!褶皱明显!又称深纹核桃有研究表明!不同原
料制取的木醋液!其化学成分和抑菌效果都具有一
定差异性)#"*!故本研究以普通核桃壳和铁核桃壳为
原料!采用热裂解法!用干馏釜制取!经精制后得到
!
种核桃壳木醋液!通过
DE)FG
技术分析比较
!
种
木醋液的有机成分!并以农业生产中常见病害的病
原真菌作为供试菌种!对其抑菌活性进行测定!以期
将核桃壳木醋液开发为新型植物源农药!为核桃壳
的开发利用找到新途径!实现核桃生产效益最大化
#
!
材料和方法
>+>
!
仪器和试剂
干馏釜)规格"内径
a
高#$
#%"77a!("77
!
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学院制造*&
2ALN7>R.00.)
;
802N8=LPGI
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仪"美国
R.00.)
;
80
公司#&
GX)Eb)#R
型超净工作台"苏州安泰空气
设备有限公司#&
G^ c)!*"4)
#
型微机生化培养箱
"上海悦丰仪器有限公司#&
ZcI)HG)*"J
型蒸汽高
压灭菌锅"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C^G)%E
酸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所
用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和化学纯
>+$
!
供试材料和菌种
普通核桃"
./
0
,)(-+*
0
#)H+
#壳采集自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山阳核桃试验站!铁核桃"
./
0
,)(--#2
0
#,,))P>\L
#壳采集自云南省漾濞县!自然风干后
备用
供试菌种$番茄早疫病原菌"
3,*+()+#)-%,)2
(#
#(小麦纹枯病原菌"
!"#$%&%(#)&*+*),#-
#(小麦赤
霉病原菌"
4/-)+#/5
0
+)5#(*)+/5
#(辣椒炭疽病原
菌"
6%,,*%+#&"/5&)
7
-#
#(辣椒疫霉病原菌"
8"
9
2
%
7
""%+)&)
7
-#
#(黄瓜炭疽病原菌"
6%,,*%+#&"/5
,)
0
*()+#/5
#(黄瓜黄萎病原菌"
6/&/5#-:)",#)*
#!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提供!保
存于
$B
冰箱!每
%
个月转移至新鲜培养基进行活
化菌种接至
P^J
培养基上于
!*B
恒温培养
*
"
,
备用
>+?
!
方
!
法
>+?+>
!
木醋液的制取与精制
!
取自然风干后的核
桃壳
*""
;
!将其破碎成大小均匀小块!放入干馏釜
中隔绝空气加热!接通冷凝水对干馏产生的气体进
行冷凝!不断调整电压!使釜内(釜外温度差不超过
*"B
!收集
&"
"
**"B
液体产物!即为粗木醋液
将粗木醋液放入棕色瓶中!避光保存!静置
#
个
月后!木醋液分为
%
层!用虹吸法吸取中层澄清液
体!加入其质量分数
*`
的活性炭!充分搅拌
#"
7.0
!使木焦油被充分吸附!静置
(!A
!将清液用滤
纸过滤
%
次后!即得精制木醋液
精制得率"
`
#
d
活性炭处理后的木醋液质量%
活性炭处理前的木醋液质量
a#""`
精制后的普通核桃壳木醋液编号为
C
!铁核桃
壳木醋液编号为
2
>+?+$
!
木醋液基本参数的测定
!?
C
值用酸度计
进行测定&比重采用比重瓶法测定&
U8MC
滴定法
测定总酸含量!并折合成醋酸的质量分数
>+?+?
!
木醋液的脱水处理
!
取精制后木醋液
*"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7H
!每次用
#*7H
乙醚!萃取
,
次!合并萃取液!减
压浓缩回收乙醚!得浓缩液作
DE)FG
待测样品)##*
>@?@A
!
B%CD9
测定条件
!
P4)XJc
弹性石英毛
细管柱"
%"7a"+!*77a"+!*
$
7
#&载气$高纯氦
气!恒流模式!流速
#+"7H
%
7.0
&进样口
!!"B
!柱
温
,"B
!恒温
!+*7.0
后以
,+"B
%
7.0
升温至
!$"
B
!恒温
57.0
!传输线
!%"B
&进样量
#
$
H
!分流比
5"e#
FG
条件$
6K
离子源!离子源温度
!""B
!电
子能量
("Lf
!电流
#""7J
!电子倍增器
#+$_f
!
溶剂延迟
!+"7.0
!全扫描方式!扫描范围
%*
"
$""
7
%
<
质谱标准库$
UKG2
库
>+?+E
!
抑菌活性测定
!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
定将
!
种木醋液分别用质量分数为
"+#`
吐温
)5"
无菌水稀释成质量浓度分别为
#""
(
*"
(
!*
(
#!+*
(
,+!*7
;
%
7H
的供试液!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预先
融化好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
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供试液!分别加入上述
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
%
个直径为
&
=7
的培养皿中!制成不同浓度的含药平板以加入
等量不含木醋液的
"+#`
吐温
)5"
无菌水为对照在
活化后的病原菌菌落边缘打取直径
577
的菌饼!反
接入含药培养基平板!于
!5B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
"
(!待对照菌落长至整个培养皿
!
%
%
后!用十字交叉
法测定菌落直径!求出菌落平均直径!单位为
=7
!按
下式计算菌落生长抑制率每处理
%
次重复
菌丝生长抑制率"
`
#
d
"对照菌落直径
处理
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
"+5
#
a#""`
所得数据经
R.00L
T
概率分析法用
P^ G
统计软
件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抑制中浓度"
6E
*"
值#
!
!
结果与分析
$+>
!
$
种木醋液的基本参数
采用
>+?+$
中的方法!对
!
种核桃壳木醋液的
基本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见表
#
由表
#
可知!所得
!
种木醋液的基本参数均与
一般木醋液的指标相接近)#%*&
!
种核桃壳木醋液的
基本性质无显著差异其中!普通核桃壳木醋液的
比重(
?
C
略低于铁核桃壳木醋液!说明其酸度更
大&普通核桃壳木醋液总酸含量略高于铁核桃壳木
醋液!这与两者木醋液
?
C
呈现的结论一致
!
种
核桃壳木醋液的精制得率都在
&!`
以上!普通核桃
壳木醋液精制得率
&%+!*`
!略高于铁核桃壳木醋
液的精制得率"
&!+(5`
#
!
种木醋液的颜色均呈
酒红色!无显著差异这些相近的理化性质可能是
由于
!
种核桃壳均来源于胡桃科核桃属植物!因其
二者化学组成具有相似性!故其热裂解产物木醋液
的基本性质也具有相似性
$@$
!
$
种核桃壳木醋液组成成分及含量
将
!
种核桃壳木醋液按
>+?+?
方法处理后!在
>+?+A
条件下进行
DE)FG
分析!所得质谱图据
UKG2
数据库检索和人工解析确定物质种类!用峰
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物质相对含量!结果见表
!
由表
!
可知! 种核桃壳木醋液共检测出
,!
种
物质!其中普通核桃壳木醋液检测出
*%
种成分!占
出峰物质总量的
55+$"`
&铁核桃壳木醋液检测出
*(
种成分!占出峰物质总量的
55+!!`
!
种核桃壳木醋液的化学组成非常相似!相同
物质高达
$5
种!其相对含量之和占普通核桃壳木醋
液检出物质总含量的
&(+($`
!占铁核桃壳木醋液
检出物质总含量的
&5+!!`
普通核桃壳木醋液独
有
*
种物质!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
!
$)
环戊二
烯
)#)
亚甲基
)
苯(
#
!
!
!
$
!
*)
四"
#)
甲基乙基#
)
苯(
!)
甲
基苯酚(
!)
甲氧基
)$)
丙基苯酚铁核桃壳木醋液独
有
&
种物质!分别为
$)
氧代戊酸甲酯(环戊酮(
!
!
%)
乙酰基丙酮(
!
!
$)
二甲基
)#
!
%)
环戊二酮(
!)
甲基丙酸
酸酐(
*)
羟甲基
)!)
呋喃甲醛(
#
!
,)
庚二烯
)$)
醇(
!
!
*)
二甲基苯酚(
!
!
,)
二甲氧基
)$)
"
!)
丙烯基#
)
苯酚
按照化学性质归类分析表明!
!
种木醋液中均
含有有机酸类(酚类(酮类(酯类(呋喃及吡喃衍生物
等
&
类化合物各类化合物在
!
种核桃壳木醋液中
的相对含量十分接近!含量最多的均为有机酸类化
合物!在
2
中的相对含量高于在
C
中的相对含量!
表
>
!
$
种核桃壳木醋液的基本参数
28]9L#
!
48/.=
?
N>
?
LNS.L/>Q
?T
N>9.
;
0L>@/8=.\/QN>7:890@S/AL9>QS:>/
?
L=.L/
木醋液
^
T
N>9.
;
0L>@/8=.\/
?
C
总酸含量
2>S89>N
;
80.=8=.\/
%
`
比重
G
?
L=.Q.=
;
N8W.S
T
精制得率
YLQ.0LT
.L9%
`
颜色
E>9>N
C %+"% #$+55 #+"$%( &%+!*
酒红色
X.0LNL2 %+#! #$+," #+"$5& &!+(5
酒红色
X.0LNL!!
注$
C+
普通核桃壳木醋液&
2+
铁核桃壳木醋液&下同
U>SL
$
C/S80\/Q>N
?T
N>9.
;
0L>@/8=.\/QN>7/AL9>Q./
0
,)(-+*
0
#)
&
2/S80\/Q>N
?T
N>9.
;
0L>@/8=.\/QN>7/AL9>Q./
0
,)(--#
0
#,,))
&
2AL/87L
8/]L9>:+
###!
#"
期
!!!!!!!!!!!!
史冠昭!等$
!
种核桃壳木醋液的化学组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表
$
!
$
种核桃壳木醋液
B%CD9
分析结果
28]9L!
!
YL/@9S/>QDE)FG8089
T
/./>Q
?T
N>9.
;
0L>@/8=.\/QN>7:890@S/AL9>QS:>/
?
L=.L/
化合物
E>7
?
>@0保留时间
YLSL0S.>0
S.7L
%
7.0
分子式
F>9L=@98N
Q>N7@98
相对含量
YL98S.WL=>0SL0S
%
`
C 2
酯类
6/SLN/
丙酸乙酯
6SA
T
9
?
N>
?
.>08SL $+,,
E
*
C
#"
M
!
"+!( "+!&
$)
氧代
)
戊酸甲酯
$)>[>)
?
L0S80>.=8=.\7LSA
T
9L/SLN #%+$$ E
,
C
#"
M
%
"+#(
#
!
)
乙二酸单乙酯
#
!
)LSA80L\.>97>0>8=LS8SL #$+!(
E
$
C
5
M
%
"+!# "+!%
丁内酯
4@S
T
N>98=S>0L #$+*$ E
$
C
,
M
!
"+%" "+%!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P.LSA
T
9
?
ASA898SL !$+#* E
#!
C
#$
M
$
"+%,
小计
2>S89 #+#$ #+"#
有机酸类
MN
;
80.=
8=.\/
乙酸
J=LS.=8=.\ ##+!!
E
!
C
$
M
!
%$+&% %*+5,
丙酸
N^>
?
80>.=8=.\ #!+(* E
%
C
,
M
!
#+5* !+"*
丁酸
4@S80>.=8=.\ #$+#, E
$
C
5
M
!
"+$" "+$,
$)
氧代戊酸
$)>[>)
?
L0S80>.=8=.\ !%+%$
E
*
C
5
M
%
"+!* "+#5
小计
2>S89 %(+$% %5+**
酮类
1LS>0L/
环戊酮
E
T
=9>
?
L0S80>0L (+$#
E
*
C
5
M
"+#&
!)
戊酮
!)
?
L0S80>0L 5+5* E
*
C
#"
M "+!% "+!*
#)
羟基
)!)
丙酮
#)A
T
\N>[
T
)!)
?
N>
?
80>0L &+"&
E
%
C
,
M
!
"+&* #+"(
!)
环戊烯
)#)
酮
!)=
T
=9>
?
L0SL0)#)>0L #"+#* E
*
C
,
M "+(5 "+5%
#)
羟基
)!)
丁酮
#)A
T
\N>[
T
)!)]@S80>0L #"+%! E
$
C
5
M
!
"+(( "+5"
!)
甲基
)!)
环戊烯
)#)
酮
!)7LSA
T
9)!)=
T
=9>
?
L0SL0)#)>0L #"+%(
E
,
C
5
M
"+$# "+$$
#)
乙酰氧基
)!)
丙酮
#)
"
8=LS
T
9>[
T
#
)!)
?
N>
?
80>0L ##+," E
*
C
5
M
%
"+5& "+
!
!
%)
乙酰基丙酮
!
!
%)^L0S80L\.>0L #!+,, E
*
C
5
M
!
"+#5
%)
甲基
)!)
环戊烯
)#)
酮
%)7LSA
T
9)!)=
T
=9>
?
L0SL0)#)>0L #!+5,
E
,
C
5
M
"+$5 "+*%
!
!
%)
二甲基
)!)
环戊烯
)#)
酮
!
!
%)\.7LSA
T
9)!)=
T
=9>
?
L0SL0)#)>0L #%+!" E
(
C
#"
M "+%$ "+%5
%)
乙基
)!)
羟基
)!)
环戊烯
)#)
酮
%)LSA
T
9)!)A
T
\N>[
T
)!)=
T
=9>
?
L0SL0)#)>0L #*+%* E
(
C
#"
M
!
"+!% "+!#
!)
羟基
)!)
环戊烯
)#)
酮
!)A
T
\N>[
T
)!)=
T
=9>
?
L0SL0)#)>0L #,+$"
E
*
C
,
M
!
"+($ "+((
!
!
$)
二甲基
)#
!
%)
环戊二酮
!
!
$)\.7LSA
T
9)#
!
%)E
T
=9>
?
L0S80L\.>0L #,+(* E
(
C
#"
M
!
"+!#
!)
羟基
)%)
甲基
)!)
环戊烯
)#)
酮
!)A
T
\N>[
T
)%)7LSA
T
9)!)=
T
=9>
?
L0SL0)#)>0L #(+!* E
,
C
5
M
!
#+&, #+&(
!
!
$)
二甲基
)#
!
%)
环戊二酮
!
!
$)\.7LSA
T
9)#
!
%)=
T
=9>
?
L0S80L\.>0L #5+#(
E
(
C
#"
M
!
"+$5 "+$!
#)
"
$)
羟基
)%)
甲氧基苯基#
)
乙酮
#)
"
$)A
T
\N>[
T
)%)7LSA>[
T?
AL0
T
9
#
)LSA
T
9_LS>0L !5+$! E
&
C
#"
M
%
"+%* "+%*
#)
"
$)
羟基
)%)
甲氧基苯基#
)!)
丙酮
#)
"
$)A
T
\N>[
T
)%)7LSA>[
T?
AL0
T
9
#
)!)
?
N>
?
80>0L !5+(* E
#"
C
#!
M
%
"+&% "+55
#)
"
$)
羟基
)%
!
*)
二甲氧基#
)
乙酮
#)
"
$)A
T
\N>[
T
)%
!
*)\.7LSA>[
T?
AL0
T
9
#
)LSA
T
9_LS>0L %5+*,
E
#"
C
#!
M
$
"+(& "+(,
小计
2>S89 #"+%% ##+#*
酸酐类
J0A
T
\N.\L/
丁酸酐
4@S80>.=8=.\80A
T
\N.\L #!+*& E
5
C
#$
M
%
"+*! "+*(
!)
甲基丙酸酐
!)7LSA
T
9)
?
N>
?
80>.=8=.\80A
T
\N.\L !#+5!
E
5
C
#$
M
%
"+!,
小计
2>S89 "+*! "+5%
醛类
J9\LA
T
\L/
香草醛
f80.9.0 !(+"% E
5
C
5
M
%
"+%! "+%"
$)
羟基
)%
!
*)
二甲氧基
)
苯甲醛
$)A
T
\N>[
T
)%
!
*)\.7LSA>[
T
)]L0<89\LA
T
\L %,+*#
E
&
C
#"
M
$
"+%# "+$(
小计
2>S89 "+,% "+((
呋喃及吡喃
衍生物
R@N8080?T
N80
\LN.W8S.WL/
糠醛
R@NQ@N89 ##+($ E
*
C
$
M
!
$+#, $+%!
#)
"
!)
呋喃#
)
乙酮
#)
"
!)Q@N80
T
9
#
)LSA
T
9_LS>0L #!+$(
E
,
C
,
M
!
"+*, "+*&
*)
甲基
)!)
呋喃甲醛
*)7LSA
T
9)!)Q@N80=8N]>[89\LA
T
\L #%+** E
,
C
,
M
!
"+** "+*5
!)
呋喃甲醇
!)Q@N807LSA80>9 #$+,& E
*
C
,
M
!
"+(* "+5!
!
!
*)
二氢
)%
!
*)
二甲基
)!)
呋喃酮
!
!
*)\.A
T
\N>)%
!
*)\.7LSA
T
9)!)Q@N80>0L #$+5
E
,
C
5
M
!
"+%% "+%,
%)
羟基
)!)
甲基
)$)
吡喃酮
%)A
T
\N>[
T
)!)7LSA
T
9)$)
?T
N>0L #&+#( E
,
C
,
M
%
"+$" "+%"
二苯并呋喃
P.]L0<>Q@N80 !%+## E
#!
C
5
M "+$( "+!5
*)
羟甲基
)!)
呋喃甲醛
*)
"
A
T
\N>[
T
7LSA
T
9
#
)!)Q@N80=8N]>[89\LA
T
\L !*+(5
E
,
C
,
M
%
"+#(
小计
2>S89 (+!! (+$!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续表
!
!
E>0S.0@L\28]9L!
醇类
J9=>A>9/
异丙醇
K/>
?
N>
?T
989=>A>9 $+%5
E
%
C
5
M
"+*$ "+*&
乙醇
6SA80>9 $+$% E
!
C
,
M "+*! "+*,
#
!
,)
庚二烯
)$)
醇
#
!
,)AL
?
S8\.L0)$)>9 !#+&% E
(
C
#!
M "+!!
小计
2>S89 #+", #+%(
苯及其衍生物
4L0
!
$)
环戊二烯
)#)
亚甲基
)
苯
!
!
$)=
T
=9>
?
L0S8\.L0)#)
T
9.\L0L7LSA
T
9
#
)]L0
C
#"
"+$,
#
!!
$)
三甲氧基苯
#
!!
$)SN.7LSA>[
T
]L0
&
C
#!
M
%
$+#! %+&&
#
!!
%)
三甲氧基
)*)
甲基
)
苯
#
!!
%)SN.7LSA>[
T
)*)7LSA
T
9)]L0
C
#$
M
%
!+"5 !+""
#
!!
$
!
*)
四"
#)
甲基乙基#
)
苯
#
!!
$
!
*)SLSN8_./
"
#)7LSA
T
9LSA
T
9
#
)]L0
C
%"
"+%$
?
)
乙基二苯基甲烷
?
)6SA
T
9\.
?
AL0
T
97LSA80L !*+*#
E
#*
C
#,
"+$" "+%&
小计
2>S89 (+$" ,+%5
苯酚及其衍生物
A^L0>980\LN.W8S.WL/
!)
甲氧基
)
苯酚
!)7LSA>[
T
)
?
AL0>9 #(+(! E
(
C
5
M
!
$+(% $+$(
!)
甲氧基
)*)
甲基苯酚
!)7LSA>[
T
)*)7LSA
T
9
?
AL0>9 #(+5&
E
5
C
#"
M
!
"+$( "+%,
!)
甲氧基
)$)
甲基
)
苯酚
!)7LSA>[
T
)$)7LSA
T
9)
?
AL0>9 #&+"# E
5
C
#"
M
!
!+$( !+%!
!)
甲基苯酚
!)7LSA
T
9)
?
AL0>9 #&+$( E
(
C
5
M "+,!
$)
乙基
)!)
甲氧基
)
苯酚
$)LSA
T
9)!)7LSA>[
T
)
?
AL0>9 #&+&,
E
&
C
#!
M
!
#+", #+"!
$)
甲基苯酚
$)7LSA
T
9)
?
AL0>9 !"+$5 E
(
C
5
M "+&% "+55
%)
甲基苯酚
%)7LSA
T
9)
?
AL0>9 !"+*& E
(
C
5
M "+,# "+,"
!)
甲氧基
)$)
丙基苯酚
!)7LSA>[
T
)$)
?
N>
?T
9)
?
AL0>9 !"+&*
E
#"
C
#$
M
!
"+!!
!
!
$)
二甲基苯酚
!
!
$)\.7LSA
T
9)
?
AL0>9 !#+,! E
5
C
#"
M "+$$ "+%*
!
!
*)
二甲基苯酚
!
!
*)\.7LSA
T
9)
?
AL0>9 !!+#& E
5
C
#"
M "+#(
!
!
,)
二甲氧基苯酚
!
!
,)\.7LSA>[
T
)
?
AL0>9 !!+(%
E
5
C
#"
M
%
5+*, (+5&
%)
甲氧基
)#
!
)
苯二酚
%)7LSA>[
T
)#
!
)]L0
(
C
5
M
%
#+#( #+"(
!
!
,)
二甲氧基
)$)
"
!)
丙烯基#
)
苯酚
!
!
,)\.7LSA>[
T
)$)
"
!)
?
N>
?
L0
T
9
#
)
?
AL0>9 !,+$( E
##
C
#$
M
%
"+#(
去甲绵马酚
PL/8/
?
.\.0>9 %&+$$
E
##
C
#$
M
$
"+5$ "+5&
对苯二酚
C
T
\N>
g
@.0>0L %&+($ E
,
C
,
M
!
"+** "+**
小计
2>S89 !$+(# !!+(%
分别为
%5+**`
和
%(+$%`
!且主要为乙酸!分别占
2
和
C
有机酸总含量的
&%+"!`
和
&%+%!`
&其次
为酚类化合物!
C
中的相对含量高于
2
中的相对含
量!分别为
!$+(#`
和
!!+(%`
酮类化合物也有较
高的含量!在
C
和
2
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
#"+5(`
和
##+($`
此外!
!
种木醋液中均含有少量的酯
类(醛类(呋喃及吡喃衍生物(醇类等小分子化合物!
其中
C
中相对含量最低的为酸酐类化合物!其相对
含量仅占
"+*!`
!而
2
中相对含量最低的为醛类化
合物!相对含量为
"+((`
酚类和有机酸类化合物
在
C
和
2
中总含量分别达到
,$+!!`
和
,%+!5`
!
说明
!
种核桃壳木醋液中的主要物质为有机酸类和
酚类化合物
$+?
!
$
种核桃壳木醋液对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活性
$+?+>
!
$
种核桃壳木醋液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
抑制效果
!
!
种核桃壳木醋液在不同浓度下对
(
种
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
随木醋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表
%
#当
!
种木醋液
浓度为
#""7
;
%
7H
时!其对各病原菌的抑制率均达
到
,"`
以上!其中番茄早疫(小麦赤霉(小麦纹枯
病(辣椒疫霉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
#""`
!无
菌丝生长!表现为杀菌作用当供试浓度为
*"
7
;
%
7H
时!
C
对各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达到
$"`
以上!而
2
在此浓度下对辣椒炭疽和黄瓜炭疽病原
菌的抑制率低于
$"`
!对其余病原菌的抑制率均高
于
$"`
抑制效果较显著的为小麦纹枯病原菌"图
版
%
!
#
"
%
#和辣椒疫霉病原菌"图版
%
!
$
"
,
#!其在
!
种木醋液浓度为
*"7
;
%
7H
时!仍然无菌丝生长!
抑制率为
#""`
当供试浓度降至
,+!*7
;
%
7H
时! 种木醋液对各病原真菌的抑制率显著下降!只
有
C
对番茄早疫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
!"`
!其余抑
制率均在
!"`
以下!
2
对黄瓜炭疽病原菌的抑制率
仅为
#+(,`
此外!不同木醋液在相同浓度下对同种供试病
原菌的抑制作用均表现出一定差异其中较为显著
的为小麦赤霉病原菌!
C
在
*"7
;
%
7H
供试浓度下
对其抑制率仅为
*%+#&`
!而
2
在相同供试浓度下
对其抑制率高达
#""`
"图版
%
!
(
"
&
#表
%
中数
据还表明!在供试浓度为
*"7
;
%
7H
时!木醋液对番
茄早疫"图版
%
!
#"
(
##
#(辣椒炭疽"图版
%
!
#!
(
#%
#(
%##!
#"
期
!!!!!!!!!!!!
史冠昭!等$
!
种核桃壳木醋液的化学组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黄瓜黄萎"图版
%
!
#$
(
#*
#(黄瓜炭疽"图版
%
!
#,
#病
原菌的抑制效果稍差!且
C
对这几种病原菌的抑制
率高于
2
对相应病原菌的抑制率!但差别不大
将表
%
中数据经
R.00L
T
概率分析法用
P^ G
统
计软件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抑制中浓度"
6E
*"
值#!
并以
6E
*"
作为衡量
!
种核桃壳木醋液对植物病原
真菌抑制活性大小的指标由表
$
可知!种核桃壳
木醋液均对小麦纹枯病原菌显示出最强的抑制效果!
对番茄早疫(辣椒疫霉(小麦赤霉病原菌也具有较强
的抑制作用!
6E
*"
值均低于或稍高于
!"7
;
%
7H
&对黄
瓜黄萎(辣椒炭疽和黄瓜炭疽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差!
对黄瓜炭疽的
6E
*"
均大于
,"7
;
%
7H
由表
$
还可看出!不同木醋液对相同病原菌表
现出不同的抑菌活性番茄早疫(辣椒疫霉(黄瓜黄
萎(辣椒炭疽病原菌对
C
敏感!
C
对这
$
种病原真
菌的抑制活性高于
2
!特别是黄瓜黄萎病原菌!
C
的
6E
*"
为
$#+**7
;
%
7H
!而
2
对其
6E
*"
高达
*"+&"
7
;
%
7H
!差异性较大而小麦纹枯(小麦赤霉(黄瓜
炭疽对
2
更为敏感!
2
对这
%
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优于
C
!其中小麦赤霉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选择性!
2
的
6E
*"
仅为
#&+$*7
;
%
7H
!而
C
的
6E
*"
则接近
%"
7
;
%
7H
$+?+$
!
$
种核桃壳木醋液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
长的影响
!
本研究对抑制效果较好的小麦纹枯(辣
表
?
!
$
种木醋液在不同浓度下对植物病原真菌真菌的抑制效果
28]9L%
!
K0A.].S.>0N8SL>Q
?T
N>9.
;
0L>@/8=.\/S>(Q@0
;
.@0\LN\.QQLNL0S=>0=L0SN8S.>0/
木醋液
^
T
N>9.
;
0L>@/
8=.\/
浓度
E>0=L0SN8S.>0
%"
7
;
%
7H
#
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
K0A.].S.>0N8SL
%
`
番茄早疫
31-%,)(#
辣椒疫霉
81&)
7
-#
辣椒炭疽
61&)
7
-#
小麦赤霉
41
0
+)5#(*)+/5
小麦纹枯
!1&*+*),#-
黄瓜炭疽
61,)
0
*()+#/5
黄瓜黄萎
61:)",#)*
C
#"" #""8 #""8 55+($8 #""8 #""8 ,*+5,] &%+!!8
*" ("+!(] #""8 $%+,5= *%+#&] #""8 $*+&!= $*+!%=
!* *%+(%\ ,"+!&= !#+"!L %"+,"= ,!+$#= !%+*#L #!+"%L
#!+* $"+%&L !#+*&L #$+*,
;
&+55L %5+$!\ #"+$"
;
&+#%LQ
,+!* !,+!(
;
#!+"!Q ,+#5A *+,,Q ##+!!L 5+!$A ,+*"Q
2
#"" #""8 #""8 (5+(#] #""8 #""8 (!+*,8 ((+5(]
*" ,,+&%= #""8 %(+,$\ #""8 #""8 %,+%$\ $%+#*=
!* $#+#5L ,,+,"] #(+5,Q *#+,&] ,*+!(] #5+,(Q #&+"!+* !5+,%Q $5+#%\ #$+*,
;
#$+%$\ %(+!%\ &+!*
;
A #,+,",+!* #&+$#A $+**
;
$+5#A (+*&Q #%+"#L #+(,. !+"(
;
!!
注$表中数据为
%
次重复的平均值!每列数据后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
*`
水平下差异显著表
*
同
U>SL
$
2AL\8S88NLSAL8WLN8
;
L>QSANLLNL
?
9.=8SL/+2AL\.QQLNL0S9LSSLN/.0SAL/87L9.0L/A>:/.
;
0.Q.=80S\.QQLNL0=L8S*` 9LWL9+2AL/87L8/28]9L*+
表
A
!
$
种木醋液对
F
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28]9L$
!
2AL.0A.].S.>08=S.W.S.L/>Q
?T
N>9.
;
0L>@/8=.\/S>(
?
A
T
S>
?
8SA>
;
L0.=Q@0
;
.
木醋液
^
T
N>9.
;
0L>@/
8=.\/
供试菌种
A^
T
S>
?
8SA>
;
L0.=Q@0
;
@/
毒力回归方程
YL
;
NL//.>0L
g
@8S.>0
6E
*"
%"
7
;
%
7H
#
&*`
置信限
2AL&*` =>0Q.\L0=L
9.7.S/
%"
7
;
%
7H
#
相关系数
+
C
小麦纹枯病菌
!1&*+*),#-
9
d#1!*(&h%1#%!5; #*+,* #%+5!
"
#(+(! "+&5""
番茄早疫病菌
31-%,)(#
9
d!1%"$!h!1!!*#; #,+!5 #$+"5
"
#5+5! "+&*
辣椒疫霉病菌
81&)
7
-#
9
d"1&,,$h%1!,&"; #(+#$ #*+!*
"
#&+!* "+&(#(
小麦赤霉病菌
41
0
+)5#(*)+/5
9
d"1*%5#h%1"*!,; !5+&* !*+&%
"
%!+%% "+&%*!
黄瓜黄萎病菌
61:)",#)*
9
d#1##$5h!1$""$; $#+** %*+$(
"
$5+,, "+#$
辣椒炭疽病菌
61&)
7
-#
9
d#1**((h!1#!,,; $#+*, %*+!"
"
$&+"( "+&*#%
黄瓜炭疽病菌
61,)
0
*()+#/5
9
d!1#5"%h#1*(5,; ,#+## $(+*#
"
(5+,# "+&5%!
2
小麦纹枯病菌
!1&*+*),#-
9
d#1%*!5h%1"5$#; #*+!% #%+$#
"
#(+!& "+&5#%
辣椒疫霉病菌
81&)
7
-#
9
d"1&"5*h%1%,,%; #,+$! #$+*,
"
#5+*! "+&(*5
小麦赤霉病菌
41
0
+)5#(*)+/5
9
d"1$$**h%1*%%$; #&+$* #(+$,
"
!#+,5 "+&,(&
番茄早疫病菌
31-%,)(#
9
d#1(&*$h!1$*#5; !"+!5 #(+
"
!!+&, "+&,#!
黄瓜黄萎病菌
61:)",#)*
9
d#1%,$*h!1#%"#; *"+&" $!+%&
"
,#+#% "+&(*$
辣椒炭疽病菌
61&)
7
-#
9
d#1(%&(h#155"$; *$+#5 $%+
"
,,+5( "+&,#!
黄瓜炭疽病菌
61,)
0
*()+#/5
9
d#1!#&*h!1#!#5; ,"+$& $&+!,
"
($+!& "+&$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表
E
!
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对
?
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8]9L*
!
F
T
=L9.89
;
N>:SA>QSANLL_.0\/>Q
?
A
T
S>
?
8SA>
;
L0.=Q@0
;
.SNL8SL\]
T?T
N>9.
;
0L>@/8=.\/
%
=7
处理
2NL8S7L0S
浓度
E>0=L0SN8S.>0
%"
7
;
%
7H
#
小麦纹枯病菌
!1&*+*),#-
%\ ,\ &辣椒疫霉病菌
81&)
7
-#
%\ ,\ &番茄早疫病菌
31-%,)(#
%\ ,\ &E1 !+%&8 *+!,8 5+%#8 $+"!8 &+""8 &+""8 !+&58 (+#"8 &+""8
C
#"" "+5"\ "+5"Q "+5"A "+5"
;
"+5"A "+5"Q "+5"
;
"+5"
;
"+5"
;
*" "+5"\ "+5"Q "+5"A "+5"
;
"+5"A "+5"Q #+#*L !+*(Q $+!&Q
!* "+5"\ !+#*L %+(*Q !+!%L $+"*Q *+%%\ !+!5=Q %+,*=L ,+*"#!+* #+,"= %+$"\ *+,5L !+5%= ,+*,L 5+"*] !+$%]Q $+*"=\ (+$"=
,+!* !+%%8 $+&%] (+(#] %+$5] (+*5= &+""8 !+(5] *+$"] &+""8
2
#"" "+5"\ "+5"Q "+5"A "+5"
;
"+5"A "+5"Q "+5"
;
"+5"
;
"+5"
;
*" "+5"\ "+5"Q "+5"A "+5"
;
"+5"A "+5"Q #+!,L %+"#LQ $+&&L
!* "+5"\ !+"&L %+**
;
#+,,Q %+%5
;
$+#(L !+",=\ $+$*\ (+%(=
#!+* #+*5= %+$5\ *+\ !+*"\ ,+&%\ (+$&= !+"&\ *+!*]\ 5+*"]
,+!* !+#(] $+*%= (+*(= %+%5] (+&*] &+""8 !+**] *+5$8 &+""8
椒疫霉(番茄早疫病原菌在不同浓度木醋液处理下
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测定!以加入等量不含木醋液的
"+#`
吐温
)5"
无菌水为对照通过测定上述病原
菌在不同培养天数下菌落直径的变化来探究
!
种核
桃壳木醋液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表
*
可见!以无菌水处理的对照组菌落的生
长速度较快!其中辣椒疫霉病原菌生长速度最快!在
培养
,后即长满培养皿!而番茄早疫病原菌在培
养
&后长满培养皿!生长最慢的小麦纹枯病原菌!
在培养
&后直径达到
5+%#=7
!也已接近长满培养
皿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菌落的生长速度大大
下降!且木醋液浓度越高!菌落的生长越缓慢!即对
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在木醋液处理浓度为
#""7
;
%
7H
时!
%
种病原菌的菌丝均无生长!表现
为杀菌作用当处理浓度下降为
*"7
;
%
7H
时!小
麦纹枯和辣椒疫霉病原菌仍然无生长!而番茄早疫
病原菌在此浓度下生长缓慢随着处理浓度的降
低!菌丝生长速率有所增加!但均小于对照组生长速
率除了
#""
(
*"7
;
%
7H
处理下的小麦纹枯和辣椒
疫霉病原菌!在同种木醋液处理下的菌落直径均存
在显著差异培养
&后!只有在
,+!*7
;
%
7H
木
醋液处理下的辣椒疫霉和番茄早疫病原菌长满培养
皿!其余各处理组均未长满
此外!不同木醋液在相同浓度下对番茄早疫病
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有较显著差异在相同的处理
浓度下!培养第
,
天和第
&
天时!
2
处理的菌落直径
均大于
C
处理的菌落直径!该结果表明
C
对番茄
早疫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好于
2
对其抑制效果!这与
$+?+>
中结论相同
%
!
讨
!
论
!
种核桃壳木醋液的基本参数相近!且化学成
分十分相似!主要成分均为有机酸类(酚类(酮类和
呋喃类杂环化合物等!并且在
!
种木醋液中!含量最
高的均为有机酸类化合物!其次为酚类化合物!醇
类(酯类等含量较低相同种类的物质在
!
种木醋
液中的相对含量也一定有差别!其中酯类(苯及其衍
生物(苯酚及其衍生物在普通核桃壳木醋液中的相
对含量高于铁核桃壳木醋液中的相对含量!而其他
几类物质均在铁核桃壳木醋液中相对含量较高
翟梅枝等)#$*以玉米芯(松塔(核桃枝木为材料制
取
%
种木醋液并研究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
%
种木
醋液中含量最高的均为有机酸类化合物!其次为酚类
化合物!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但各类化合物相对
含量呈现一定的差异性!说明木醋液化学成分受裂解
材料的影响本研究中!
!
种核桃壳木醋液的化学
成分差异性较小!这是由于
!
种材料均来自于胡桃
科核桃属植物的相同部位!其化学组成和性质相差
不大!因此其裂解产物木醋液也具有相似性
王元等)#**研究了不同温度段收集的核桃壳木
醋液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有机酸类(酚类(酮类及少
量的酯类(醛类(醚类等物质!与本研究中木醋液的
化学成分相似由于收集温度不同!王元等收集的
木醋液与本研究中木醋液的化学组成有一定的差异
性!
%""
"
$5"B
收集的木醋液中酚类物质的相对含
量高达
$"+!5`
!远高于本研究木醋液中酚类物质
的相对含量&而酸类物质在收集温度为
&"
"
#&"B
时!相对含量为
*$+((`
!收集温度升高为
%""
"
$5"
*##!
#"
期
!!!!!!!!!!!!
史冠昭!等$
!
种核桃壳木醋液的化学组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B时!酸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降为
!$+55`
!本研究中
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处于二者之间其他各物质的相
对含量也因收集温度的不同而变化!这种差异性说
明裂解温度对木醋液的化学组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
种核桃壳木醋液对
(
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都
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够明显抑制菌丝的生长
速率!并且都对小麦纹枯病原菌的抑制活性最强!对
辣椒疫霉(番茄早疫(小麦赤霉病原菌也具有较显著
的抑菌活性不同木醋液对相同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不尽相同!铁核桃壳木醋液对小麦纹枯(辣椒疫霉(
小麦赤霉和黄瓜炭疽病原菌的抑制活性高于普通核
桃壳!而对番茄早疫(辣椒炭疽和黄瓜黄萎的抑菌活
性则是普通核桃壳木醋液较高研究表明!木醋液
中有抑菌活性的物质主要是酸类和酚类化合物)#,*
本研究中
!
种木醋液中的有机酸类化合物和酚类化
合物在种类和含量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不同
的病原菌其敏感物质也不同!这可能是导致
!
种木
醋液的抑菌活性表现出差异性的原因不同的抑菌
活性可能是
!
种木醋液化学组成的差异性所导致
总之!本研究结果证实!核桃壳木醋液具有良好
的抑菌活性!可作为一种植物源杀菌剂进行开发利
用!以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参考文献!
)
#
*
!
FOb
"母
!
军#!
ZO3C F
"于志明#!
HKH
"李
!
黎#!
*),+^NL
?
8N8S.>080\8089
T
/./>Q:>>\W.0L
;
8N:.SA:>>\NL/.\@L/
)
b
*
+.%/+(),%
<
=*#
>
#(
0
4%+*-+
9
?(#@*+-#
9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5
!
?G
"
!
#$
#!%!
"
.0EA.0L/L
#
+
)
!
*
!
ZJUZ
"闫
!
钰#!
HOcP
"陆鑫达#!
HKHI
"李恋卿#!
*),+E>7
?
>0L0S/>Q
?T
N>9.
;
0L>@//>9@S.>0QN>7/SN8:
?T
N>9
T
/./80\.S/LQQL=S>0
;
N>:SA
80g
@89.S
T
>Q
?
L
??
LN/
?
.=L
)
b
*
1.%/+(),%
<
A)(
>
#(
0
3
0
+#&/,/+),?(#@*+-#
9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
?A
"
*
#$
*5,!
"
.0EA.0L/L
#
+
)
%
*
!
GC6Ub
"申
!
健#!
ZJUDD2
"杨国亭#!
HKOPb
"刘德江#
+K0Q9@L0=L/>Q:>>\W.0L
;
8N>0=@SS.0
;?
N>
?
8
;
8S.>0>Q/LWLN89_.0\/>Q/789
]LNN
T?
980S/
)
b
*
+A%(B%%:4%+*-!*-*)+&"
"经济林研究#!
"#%
!
?>
"
#
#$
#,(#(#
"
.0EA.0L/L
#
+
)
$
*
!
K^UDJ
"平
!
安#!
ZJUDD2
"杨国亭#!
DJMR
"高
!
方#!
*),+6QQL=S>Q
?T
N>9.
;
0L>@/8=.\/
?
N.0_9L\>09L8WL/S>SAL
T
.L9\>Q
?
808[
;
.0)
/L0
;
80\=>0SL0S>Q
;
.0/L0>/.\L
)
b
*
+3&)3
0
+#&/,/+)*=%+*),#2C#(#&)
"华北农学报#!
"#"
!
$E
"
$
#$
!%*!%5
"
.0EA.0L/L
#
+
)
*
*
!
XJUDXI
"王文桥#!
cOcF
"许晓梅#!
HKObP
"刘金朵#!
*),+R@0
;
.=.\898=S.W.S
T
>Q]87]>>W.0L
;
8N8
;
8.0/S/LWLN89
?
A
T
S>
?
8SA>
;
L0.=
Q@0
;
.
)
b
*
+3&)8"
9
%
7
)"%,%
0
#&)C#(#&)
"植物病理学报#!
""*
!
?E
"
,
#"
31
#$
&"$
"
.0EA.0L/L
#
+
)
,
*
!
DJMCc
"高海霞#!
GOZI
"苏印泉#!
3CJUDI
"张
!
强#!
*),+EAL7.=89=>0/S.S@L0S/8089
T
/./80\80S.7.=N>].898=S.W.S.L/>Q
?T
N>9.
;
0L>@/8=.>QD/&%55#)/,5%#:*-M9.W+4N80=A
)
b
*
+3&)=%1=%+*),12E&:*(1C#(1
"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
.0EA.0L/L
#
+
)
(
*
!
36UDb
"曾
!
婕#!
CJKFY
"海梅荣#!
XJUDcC
"王晓会#!
*),+6QQL=S/>Q
?T
N>9.
;
0L>@/8=.\8
??
9.=8S.>0>0
T
.L9!
g
@89.S
T
80\\./L8/L.0)
Q9@L0=L>Q>N
;
80.=S>]8==>
)
b
*
+6"#(*-*3
0
+#&/,/+*C*(&*=/,,*#(
"中国农学通报#!
"#$
!
?G
"
(
#$
#,!#,(
"
.0EA.0L/L
#
+
)
5
*
!
郗荣庭!张毅萍
+
中国果树志"核桃卷#)
F
*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
(+
)
&
*
!
X6KI
!
FJcC
!
3CJM3C
!
*),+J0S.>[.\80S8=S.W.S.L/80\=AL7.=89
?
N>Q.9L/>Q
?T
N>9.
;
0L>@/8=.\/QN>7:890@S/AL9
)
b
*
+.%/+(),%
<
3(2
),
9
#&),)(:3
77
,#*:8
9
+%,
9
-#-
!
"#"
!
55
$
#$*$+
)
#"
*
!
HK2Z
"李太元#!
2KJUDZ
"田广燕#!
XJUDCY
"王浩然#!
*),+48=SLN.>/S8/./>Q:>>\W.0L
;
8NQ9@.)
b
*
+.%/+(),%
<
3
0
+#&/,/+),
C*(&*F)(G#)(?(#@*+-#
9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
!
$F
"
#
#$
#(!"
"
.0EA.0L/L
#
+
)
##
*
!
cOGCZ
"徐社阳#!
EC6Ubb
"陈就记#!
EJMPY
"曹德榕#!
*),+J089
T
/./>Q=>7
?
>0L0S/.0:>>\W.0L
;
8N
)
b
*
+H/)(
0
$"%/6"*5#-+
9
"广州化学#!
"",
!
?>
"
%
#$
!5%#
"
.0EA.0L/L
#
+
)
#!
*
!
慕立义
+
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
F
*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
(&5#+
)
#%
*
!
XJUDCZ
"王海英#!
ZJUDD2
"杨国亭#
+2ALQ@0\87L0S89
?
8N87LSLN/80\=>7
?
>0L0S8089
T
/./>QSANLL_.0\/>QX>>\f.0L
;
8N
)
b
*
1
I*++#%+
9
J A)/+),!*-%/+&*-C/:
9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
!"
$
#$
&!
"
.0EA.0L/L
#
+
)
#$
*
!
3CJKF3C
"翟梅枝#!
C6Xb
"何文君#!
XJUDH
"王
!
磊#!
*),+EAL7.=89=>7
?
>/.S.>0/80\80S.7.=N>].898=S.W.S.L/>QSANLL:>>\W.0)
L
;
8N/
)
b
*
+3&)=%1=%+*),12E&:*(1C#(1
"西北植物学报#!
"#"
!
?G
"
,
#$
#!$(#!*!
"
.0EA.0L/L
#
+
)
#*
*
!
XJUDZ
"王
!
元#!
3CJKF3C
"翟梅枝#!
ZJUD2
"晏
!
婷#!
*),+EAL7.=89=>7
?
>/.S.>0/80\].>9>
;
.=898=S.W.S
T
>Q
?T
N>9.
;
0L>@/8=.\/
QN>7:890@S/AL9
)
b
*
+3&)=%1=%+*),12E&:*(1C#(1
"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
.0EA.0L/L
#
+
)
#,
*
!
X6KI
"尉
!
芹#!
FJcC
"马希汉#!
cOFc
"徐明霞#
+48=SLN.>/S8/./80\=AL7.=89=>7
?
>0L0S/>Q
?T
N>9.
;
0L>@/8=.\/QN>7
?
>
?
98N:>>)
b
*
+C*(#)C#,@)*C#(#&)*
"林业科学#!
""5
!
AA
"
#"
#$
&5#"!
"
.0EA.0L/L
#
+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
图版
%!
!
种核桃壳木醋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
"
%+
对小麦纹枯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
对照&
!
(
%+
分别为
*"7
;
%
7H
普通核桃壳木醋液"
C
#和铁核桃壳木醋液"
2
#处理&
$
"
,+
对辣椒疫
霉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
对照&
*
(
,+
分别为
*"7
;
%
7H
普通核桃壳木醋液"
C
#和铁核桃壳木醋液"
2
#处理&
(
"
&+
对小麦赤霉病原菌的抑制效
果$
(+
对照&
5
(
&+
分别为
*"7
;
%
7H
普通核桃壳木醋液"
C
#和铁核桃壳木醋液"
2
#处理&
#"
(
##+*"7
;
%
7H
普通核桃壳木醋液"
C
#和铁核桃壳木
醋液"
2
#处理的番茄早疫病原菌&
#!
(
#%+*"7
;
%
7H
普通核桃壳木醋液"
C
#和铁核桃壳木醋液"
2
#处理的黄瓜黄萎病原菌&
#$
(
#*+*"7
;
%
7H
普通核桃壳木醋液"
C
#和铁核桃壳木醋液"
2
#处理的辣椒炭疽病原菌&
#,+*"7
;
%
7H
普通核桃壳木醋液"
C
#处理的黄瓜炭疽病原菌
5+*.
%!
2AL.0A.].S.>08=S.W.S.L/>Q!_.0\/>Q
?T
N>9.
;
0L>@/8=.\/QN>7:890@S/AL98
;
8.0/S
?
A
T
S>
?
8SA>
;
L0.=Q@0
;
.
R.
;
+#%+2AL.0A.].S.>08=S.W.S.L/8
;
8.0/S!1&*+*),#-
$
R.
;
+#+2AL]980_=>0SN>9
&
R.
;
+!
!
%+2AL.0A.].S.>08=S.W.S.L/8
;
8.0/S!"#$%&%(#)&*+*)2
,#->0=>0=L0SN8S.>0>Q*"7
;
%
7H>QC80\2
!
NL/
?
L=S.WL9
T
&
R.
;
+$,+2AL.0A.].S.>08=S.W.S.L/8
;
8.0/S81&)
7
-#
$
R.
;
+$+2AL]980_=>0SN>9
&
R.
;
+*
!
,+2AL.0A.].S.>08=S.W.S.L/8
;
8.0/S8"
9
%
7
""%+)&)
7
-#>0=>0=L0SN8S.>0>Q*"7
;
%
7H>QC80\2
!
NL/
?
L=S.WL9
T
&
R.
;
+(&+2AL.0A.].S.>0
8=S.W.S.L/8
;
8.0/S4/-)+#/5
0
+)5#(*)+/5
$
R.
;
+(+2AL]980_=>0SN>9
&
R.
;
+5
!
&+2AL.0A.].S.>08=S.W.S.L/8
;
8.0/S4/-)+#/5
0
+)5#(*)+/5>0=>0)
=L0SN8S.>0>Q*"7
;
%
7H>QC80\2
!
NL/
?
L=S.WL9
T
&
R.
;
+#"
!
##+2AL.0A.].S.>08=S.W.S.L/8
;
8.0/S3,*+()+#)-%,)(#>0=>0=L0SN8S.>0>Q*"7
;
%
7H>Q
C80\2
!
NL/
?
L=S.WL9
T
&
R.
;
+#!
!
#%+2AL.0A.].S.>08=S.W.S.L/8
;
8.0/S61:)",#)*>0=>0=L0SN8S.>0>Q*"7
;
%
7H>QC80\2
!
NL/
?
L=S.WL9
T
&
R.
;
+#$
!
#*+2AL.0A.].S.>08=S.W.S.L/8
;
8.0/S6%,,*%+#&"/5&)
7
-#>0=>0=L0SN8S.>0>Q*"7
;
%
7H>QC80\2
!
NL/
?
L=S.WL9
T
&
R.
;
+#,+2AL.0A.].S.>08=S.W.)
S.L/8
;
8.0/S6%,,*%+#&"/5,)
0
*()+#/5>0=>0=L0SN8S.>0>Q*"7
;
%
7H>QC+
(##!
#"
期
!!!!!!!!!!!!
史冠昭!等$
!
种核桃壳木醋液的化学组成及抑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