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dvances in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of Trees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16,29(3):464 470,封三
Forest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98(2016)03046408
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
黄烈健,王 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20)
收稿日期:20150416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01B0402)
作者简介:黄烈健(1971—),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相思遗传育种研究.Email:13802987948@163.com
摘要:从外植体选择及分化途径、影响增殖、生根的主要因素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林木植物组培的研究进展,外植
体3种分化途径(腋芽萌发途径、间接器官发生途径、体细胞发生途径)有其相应的最适外植体类型,林木组培首选
腋芽萌发途径。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影响增殖的两大因素,对培养基的探索已从对林木植物组培常用培养
基的筛选发展到无糖培养基的探索,出现了光自养、开放组培等概念;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根的关键因素,外源激素
与内源激素的相互作用对增殖有较大影响。阐述了组培中褐化、玻璃化、污染三大难题的起因和解决措施,对褐化
和玻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和培养环境方面,提出无糖组培通过对培养环境进行改善,有望改善
褐化、玻璃化问题;传统组培希望从无菌技术层面解决污染难题,这也造成了组培成本偏高的问题,进而对开放组培
和无糖组培的探索,通过抑菌剂的添加及糖的剔除有望降低组培对无菌操作的要求。随着组培技术的发展,在抑菌
剂加入的条件下,不进行高温高压灭菌,进行开放式的组培;利用植物自生的光合能力,剔除培养基中的蔗糖,同时
改变光照条件、培养环境中的CO2浓度、湿度,以促进外植体光自养微繁殖生长;二者均着眼于降低组培成本,简化
组培程序,有望使组培技术得到革新。本文对林木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开放组培;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22.3+7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sinTissueCultureTechniquesofTreesandtheProblemsExisted
HUANGLiejian,WANGHong
(ResearchInstituteofTropicalForestry,ChineseAcademyofForestry,Guangzhou 510520,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advancesinforestplanttissuecultureinrecentyearsarereviewedfromtheaspectsofexplantselec
tion,explantdiferentiationpathway,andthefactorsthathaveefectsonproliferationandrootingintheprocessof
tissueculture.Therearethreediferentiationpathways(axilarybudgermination,indirectorganogenesisandsomat
icenbryogenesis),inwhichtheaxilarybudgerminationispopularity.Itisnecessarytochoosediferentkindofex
plantaccordingtothediferentiationpathway.Theculturemediumandplantgrowthregulatorarethemainfactors
influencingtheproliferate.Thestudyonculturemediumhasshiftedfromtheselectionofgeneralmediumtoculture
mediumwithoutsucrose,andtheconceptsofphotoautotrophiccultureandopentissuecultureemerged.Plantgrowth
regulatoristhecriticalfactorforrooting.Theinteractionofendogenoushormoneandexogenoushormoneshasgreat
influenceonproliferation.Thecausesandsolutionsofvitrification,browningandpolutionintissueculturewereex
plained.Studyingonvitrificationandbrowningfocusedonthephysiologicalstateandcultureenvironmentofex
plant.Itissuggestedthattissueculturewithoutsucrosecouldlessthevitrificationandbrowningbyimprovementof
cultureenvironment.Traditionalculturefocusesonsolvingthepolutionproblembyaseptictechnique,resultingin
highcost.Thenewtissueculturecouldlowertherequirementofaseptictechniquebyaddingbacteriostatsandtaking
第3期 黄烈健,等: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
outsucrose.Openculturewithouthightemperatureandpressuresterilizationundertheaddingofbacteriostats.Pho
toautotrophicculturewhichmakinguseofthephotosyntheticcapacityofculturedexplants,reducingtheconcentra
tionofsucrose,andadjustingthelightconditions,concentrationofCO2,andmoistureisanothermethodfortissue
culture.Bothfocusonreducingcostandsimplifyingcultureprocedure.
Keywords:treeplant;tissueculture;openingtissueculture;advances
自1902年 Haberlandt提出细胞全能性理论以
来,以此为理论基础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相关研究,
至今已开展有100多年,逐渐得到完善并趋于成熟,
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长期以来,对植物组织
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的完
善,确定适宜的激素配比以提高增殖率,组培苗的生
理学研究及不同的离体培养途径等研究[1-5]。我国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起步较早,最早的林木组培是欧
洲赤松(PinussylvestrisLinn.)的胚胎培养,到20世
纪70年代以后,在一些领域的研究已处于国际先进
水平。与花卉、草本植物相比,林木植物由于其自身
特点(生长周期长),在组培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难题
(如:继代增殖培养中的褐化、玻璃化,生根困难树种
的生根问题、移植存活率低下,组培成本居高不下
等)较难克服,并且至今仍有很多树种无法通过组培
技术进行繁殖,这些都是木本植物组培产业化推广
应用难度较大的重要原因。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改
善组培苗生长环境的观点,从这一角度思考解决组
培难题的方法,至80年代末以后引起普遍重视,并
开展了实质性研究[1],进而促进在对组培苗生长环
境研究之上的新型组培技术不断出现,如 Kozai
等[6-7]提出的光自养微繁理论(Photoautotrophicmi
cropropagation)。无糖组培技术于 1997年传入我
国,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等单位开展了相关探索研究[8]。目前,开放组培和
光自养微繁殖还处于探索阶段[9-15],多见于农作物
种苗生产。二者将是林木组培技术的重要发展方
向,这需要林木研究者不断开展其相关基础和技术
研究,使林木的组培技术得到新的改善和提高,从而
促进其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本文从组培过程中的外植体选择及分化途径、
增殖、生根3个方面,详细概述了近年来木本植物传
统组培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组培中褐化、玻璃化、污
染三大难题的起因和解决措施,对近几年新发展的
组培新技术的研究现状也做了简单分析,为今后开
展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林木植株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1.1 外植体的选择及分化途径
外植体的选择要考虑不同树种的生理特点、遗
传因素等方面,同时,选用哪一种外植体进行植株再
生,与其发生途径有极大关系。从众多学者的研究
结果看:进行组培时,所选外植体若为茎段,应为中
度木质化的材料,不同树种的采条最佳时间不同。
不同的发生途径对最佳外植体有一定的要求,这也
会因树种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外植体选择与发
生途径应同时考虑,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建
立正确有效的组培技术体系。
1.1.1 腋芽萌发途径 多数能进行组培快繁的林
木植物,都能以腋芽萌发途径进行组培,其再生植株
的遗传变异程度较愈伤组织诱导的小,但茎段腋芽
组培的增殖率通常低于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的增殖
率。枣树能以茎段再生植株,却一般不以愈伤组织
获得不定芽或是直接诱导胚状体的途径进行快
繁[16]。通过腋芽萌发途径建立的组培体系中,所选
外植体部位及对外植体的处理均是影响培养成功与
否的关键因素。对月季(RosachinensisJacq.)的研
究表明,从枝条中部截取的茎段萌发较快[17];对卷
荚相思(AcaciacincinnataF.Muel.)外植体诱导研
究发现,树冠不同部位对芽诱导萌动率有显著影响,
以中上部穗条最好[18]。离体芽尖冷藏处理后,其再
生率显著提高[19]。厚荚相思(A.crasicarpaex
Benth.)选用半木质化的嫩茎,且带有饱满即将萌发
的腋芽,并进行预培养,以防止大量的培养材料污染
和褐化[20]。
1.1.2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 指通过诱导产生愈伤
组织后,分化不定芽或不定根的途径。目前,多数阔
叶树都能以此方式再生植株。外植体类型会影响愈
伤的诱导,叶片与茎段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叶片诱
导出的愈伤组织质量明显优于茎段诱导出的愈伤组
织(茎段诱导的愈伤组织易褐化)。大叶相思(A.
auriculaeformisA.Cunn.exBenth.)腋芽可成功诱导
成丛生芽,而下胚轴和叶等外植体只分化出愈伤组
56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9卷
织,不能诱导丛生芽。张玫瑰[21]指出,杉木不同无
性系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在同一 NAA浓度处理下
差异显著。
激素种类及浓度是影响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关
键因子之一,低浓度2,4D(2,4二氯苯氧乙酸)对
柑桔(CitrusreticulataBlanco)诱导愈伤组织有促进
作用,浓度过高会抑制愈伤的产生和生长[22]。刘振
林等[23]以白花柽柳(TamarixandrosowiLitw.)的茎
段,在未添加2,4D的培养基中没有产生愈伤组织,
而添加2,4D的培养基均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
NAA(萘乙酸)和 IAA(吲哚乙酸)诱导产生的愈伤
组织较容易分化,NAA诱导效果更佳。用NAA、IAA
诱导愈伤组织时,一般需要添加一定量的细胞分裂
素[24-25](常用的如:6BA(6苄基氨基嘌呤)、TDZ
(噻苯隆)或 KT(激动素)),6BA最常用,TDZ生物
活性很高,诱导效果高于另二者。2,4D、BA和 KT
是影响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Mayr.)
未成熟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的主要外源激素[26]。
1.1.3 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 体细胞胚发生最初
在针叶树种离体快繁研究中获得成功,在阔叶树中
也取得一定进展。对木本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发生的条件、组织学和生理生化方
面。目前,火炬松(PinustaedaLinn.)、月季[17]、辐
射松(P.radiataD.Don)、挪威云杉(Piceaabies
(Linn.) Karst.)、鹅 掌 楸 (Liriodendronchinense
(Hemsl.) Sarg.)[27]、龙 眼 (Dimocarpuslongan
Lour.)[28]、茶(Cameliasinensis(L.)O.Ktze.)等木
本植物,已建立了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再生植
株的技术。外植体的种类、处理方式均对体细胞胚
胎的诱导有影响,体胚发生最好的诱导材料是未成
熟胚,其中,胚轴诱导频率最高。应注重对外植体
基因型的筛选,同时考虑相应材料所具有的生长和
适应性等优良的综合性状。山核桃(Caryacathayen
sisSarg.)体胚发生的最适宜碳源是蔗糖[29],其体胚
的发生与外植体种类及基因型均有关[30]。培养基
中还原态氮、外源激素的含量对体细胞胚诱导的影
响也很重要。
1.2 影响增殖的主要因素
1.2.1 培养基 目前,MS、WPM、SH、改良的
Nitsch、CM等基本培养基,均用于林木组培,其中,
MS和改良 MS最常用,WPM也常作为针叶树种的
基础培养基。马占相思(AcaciamangiumWild.)组
培以ER或改良MS为基础培养基为宜。香樟(Cin
namomumcamphora(L.)Presl.)[31]、银荆(Acacia
dealbata Link)[32]、灰 木 相 思 (A. implexa
Benth.)[33]、橡皮树(FicuselasticaRoxb.ex.Hor
nem.)[34]通常采用 MS基本培养基。张志敏等[35]
发现,青钱柳(Cyclocaryapaliurus(Batal.)Iljinsk.)
以WPM和改良MS培养基效果最佳。
长期以来,培养基中糖的种类及浓度被认为是
植物组织培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蔗糖作为
碳源,影响到培养物的营养状况和细胞分化,并维持
渗透压;然而,有学者认为,糖并不是植物组培中必
不可少的物质,外植体上几平方厘米的叶片就能进
行一定的光合作用,强光照加上高 CO2浓度的条件
下,植株完全可以实现光合自养。于是出现了培养
基中不加糖的光自养培养技术,但此技术除了改变
培养基的成分外,还改变了组培的气体环境和生物
环境[36]。自此,对培养基的研究已不仅仅是选其适
宜的种类,更发展为培养基的无糖、培养基状态及装
培养基的容器多方面的探索,以寻求更加适合外植
体增殖,工业化生产的培养基及培养环境。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愈伤组织分化过程
中,IAA是愈伤组织生长的重要内部因子,其含量高
则无性系的增殖速度较高。当加入不同的外源激
素,内源激素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IAA对内源
激素含量的影响最大,IBA和 NAA协同作用时,效
果远远大于其中任一种激素单独使用的效果。马凤
桐等[37]对桑树(MorusalbaL.)枝条的冬芽进行培
养,在MS培养基中加入IAA和6BA诱导产生了愈
伤组织和芽的分化。细胞分裂素对月季的茎段芽增
殖有影响,细胞分裂素能诱导芽的萌发与生长,CP
PU利于芽增值系数的提高[38-39]。
1.3 影响生根的因素
生根起始期细胞分裂会受到 GA的抑制,表现
为根的分化和形成受到抑制(GA3是生根过程中主
要的抑制物,生根后,GA3的浓度缓慢提高)。内源
细胞分裂素的激活受到外源生长素的抑制,导致根
系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内源IAA含量在诱导生根
的初始阶段,是影响生根率的主要因素,对生根起促
进作用。IBA是影响根粗生长的主要因子,ABT含
量对试管苗生根起抑制作用,影响着试管苗不定根
的形成;而一些研究发现,ABT对植物的不定根形成
也有促进作用。牙祖韧等[40]指出:与 NAA和 IAA
各个不同浓度处理间生根率差异比较,IBA各不同
浓度处理间的生根率差异最大;IBA处理的侧根较
664
第3期 黄烈健,等: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
粗短;高浓度 ABT抑制了根的发生。ZR的含量在
根原基形成分化期呈上升趋势,它能促进生根。ZT
(玉米素)是天然细胞分裂素,高浓度 ZT对生根起
一定的抑制作用,低浓度的ZT有利于生根。西洋杜
鹃(RhododendronhybridumHort.)组培苗在培养60
d后,生根过程基本完成时 ZT的含量才有所
上升[41]。
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植物的生长过程是植物
内源激素水平及各激素间的平衡问题;在植物诱导
生根中,内外源激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外源激素与
内源激素的种类和水平有密切关系[42-43]。目前,对
添加的外源激素是否刺激或抑制了某些内源激素的
变化及其作用机制、对各种激素间比例关系问题的
探讨成为热点。
除外源激素种类及浓度外,蔗糖含量和基本培
养基也对植物内源激素的调控产生影响,三者不同
组合,共同作用,引起植物生理生化的变化。使用适
宜的培养基,内源激素的含量会趋于平衡,此时表现
出较好的生根效果。黄烈健等[44]发现,1/2MS+
IBA2.0mg·L-1+NAA0.5mg·L-1对马大杂种相
思 (A.mangium × A.auriculiformisCunn.ex
Bench.)生根的效果较好;但三者共同作用的机理尚
不明确,尤其是关于蔗糖浓度、基本培养基二者对外
源激素作用的影响研究甚少。
2 组培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褐化
褐化又称酚污染,培养物的再分化和外植体的
脱分化进程均会受到严重影响,是组培中存在的三
大难题之一,也是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能否取得成功
的重要因素。褐化分为酶促褐化(更常见)和非酶
促褐化。正常植物组织细胞内,多酚类物质与多酚
氧化酶是互不接触的,故而不会发生褐化。切割后
的植物伤口处,分泌的酚类化合物发生氧化反应后
形成醌类化合物,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它与培养材
料中的蛋白质发生聚合,导致其他酶系统的失活,代
谢紊乱,影响植物生长。非酶促褐化,则不会有酚类
物质的产生,主要是不利环境条件(如:温度)引起
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或细胞坏死。
外植体材料、培养基、培养条件是影响褐化发生
的重要因子。
2.1.1 外植体材料 外植体材料的基因型、年龄、
取材时间、部位、大小等都与外植体褐化有密切关
系。不同物种、同物种的不同品种褐化程度差异很
大[45];高度分化的组织(茎尖、叶片)易褐化,年龄越
老、木质化程度越高的外植体褐化越严重,而幼龄材
料褐化程度则一般较轻[46-48];温度影响着多酚氧化
酶的活性,木本植物于温度较低的冬春季取材褐化
率低;一般越小的外植体,其褐化也越严重,故而选
取适宜大小的外植体可降低褐化率。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er)Rehd.)愈伤组织的继代以0.7
0.8cm较适宜,过大或过小都易发生褐化[49]。梨
(PyrusserulataRehd.)茎尖作为外植体时,以7
15mm较适宜;而外植体消毒时间越长,褐化率
越高[50]。
2.1.2 培养基 培养基的成分、状态、硬度、pH值,
糖的种类及含量,都对外植体褐化率有影响。低无
机盐浓度有益于褐化率的降低,过高的无机盐浓度
则会加剧褐化。茶树(Cameliasinensis(L.)O.
Ktze.)[51]、桑树[52]、白掌(SpathiphylumkochiEngl.
etKrause)[53]、苹果梨[54]、番荔枝(Annonasquamosa
Linn.)[55]等木本植物,在1/2MS或1/2DKW培养
基上,褐化率较低;黑莓(RubusfruticosusL.)[56]、银
杏(GinkgobilobaLinn.)[57]等在 MS培养基上,褐化
得到抑制。
防止褐化纸板培养基最好,固体培养基最差,液
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居中[54]。当培养基为液
体时,培养过程中分泌的有毒物质扩散,在纸板培养
基中较快,并且纸板培养基的滤纸条有吸附作用可
进一步减轻褐化[58];同理,培养基硬度也会影响褐
化率,培养基硬度变大,褐化率随之降低[52]。培养
基的酸碱度与硬度有相关性,过高的 pH值常引起
严重的褐化,pH值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底物利
用率随之降低,从而抑制褐化[59];故可通过降低 pH
值,适当增加琼脂量来抑制褐化。糖的多少主要影
响褐化的程度,糖的种类以葡萄糖或果糖为宜,蔗糖
较差,麦芽糖居中[60];糖的量以适宜为好,过多过少
都可引起褐化加重[61]。
2.1.3 培养条件 培养条件中,温度是重要因子,
它能直接影响植物体内的酶活性,组织褐化受其影
响较大。低温导致酶(如PPO)活性降低[62],褐化减
弱;高温时酶活性增强,氧化速度加快,褐化加剧,从
低温转入常温时褐化率增加[63]。光照条件也影响
褐化现象的发生,暗处理能明显降低发生几率并推
迟褐化发生的时间[52]。
木本植物由于其本身富含木质素、单宁、色素等
76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9卷
物质,褐化较草本植物严重。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培
养基的选择、状态、pH值、硬度,外植体的选择和处
理以及吸附剂、抗褐化剂和激素的添加等方面抑制
褐化的发生。对组培褐化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希望
从根本上使其减轻,并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备受
关注的无糖组织培养,有望为解决褐化问题提供新
的思路[64]。
2.2 玻璃化
玻璃化苗表现为生理状态失调,叶片纵向卷曲
或肿胀,叶易碎,叶片表皮角质层蜡质缺少,苗含水
量高,营养物质含量少、分化能力低,难增殖成芽,生
根成苗、存活率极低。目前,已报道80多种植物组
培时出现玻璃化苗,其中,草本多于木本[65-66]。
影响玻璃化苗发生的因素包括:外植体材料与
培养环境(光照、温度、湿度、培养基成分)。外植体
材料的种类和类型显著影响玻璃苗的发生;自然光
照对玻璃化有抑制作用,因为自然光中的紫外线能
加快木质化,促进苗成熟[67],但光照时间过长,将引
起试管苗玻璃化加剧[68]。光照条件对玻璃化的影
响机理以及影响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般认
为,对培养温度进行调控,加大昼夜温差可以消除玻
璃化现象,低温状态能防止玻璃苗形成,并使部分已
玻璃化的苗恢复到正常状态[65];培养环境的湿度是
影响玻璃化的关键因子之一,培养空间相对湿度升
高容易出现玻璃化苗[69]。不适宜的封口材料会造
成透气困难,导致培养瓶内湿度升高,棉花及透气膜
透气效果均优于塑料膜,能有效减少玻璃苗[65]。光
自养培养从改变组培环境的角度出发,采用大型容
器,调节容器内湿度和CO2浓度,最终使植物生长的
环境更接近于自然的生长环境,苗的玻璃化现象能
得到改善,苗的质量得到提高。光自养培养方式,有
可能为解决玻璃化提供一个极优的途径。MS培养
基能有效抑制苗的玻璃化,NH4
+浓度则会加重苗的
玻璃化现象,蔗糖浓度与玻璃化呈负相关[65]。外源
细胞分裂素易导致玻璃化,细胞分裂素浓度与玻璃
化率成正相关,其中,6BA的影响大于 ZT和 KT。
培养基酸碱度对玻璃化也有影响,酸性的培养条件
能抑制褐变发生[70]。培养基的琼脂浓度与培养基
硬度有关,故而能影响瓶内湿度,固体培养优于液体
培养;也有一些实验表明,玻璃化与琼脂浓度关系不
大,可能是不同植物对琼脂浓度敏感度不同,琼脂浓
度对玻璃化的影响还待进一步从玻璃化机制角度
研究[66]。
目前认为,组培苗玻璃化是苗适应性生理问题,
自然界并未发现玻璃化的陆生植物,多数是茎尖或
茎段的不定芽,极少玻璃苗来自于愈伤组织的再生
芽,已长成的组织、器官不会出现玻璃化,目前未见
玻璃化的发生与遗传有直接关系的报道[66]。关于
玻璃化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过程中水势的
影响、以细胞分裂素为主的激素平衡问题、矿质元素
平衡供应问题等方面。关于玻璃化现象,不同植物
有不同的起因,但最终都导致木质素合成受阻,细胞
分化受到抑制。不同原因为何均导致木质素合成受
阻,是研究植物玻璃化的核心问题[70]。
2.3 污染
污染是组培中常出现的,材料一旦污染,势必导
致培养的失败。为防止污染发生,从选材和接种前
准备、接种及培养阶段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一旦发生污染,损失会较大。污染分为接种前污染
和接种后污染。接种前污染主要是接种人员自身带
菌、接种工具带菌和接种环境含菌量高造成。接种
后污染主要原因有:接种室或超净工作台不清洁,外
植体消毒不彻底或外植体内生菌较多,培养中一系
列转接操作不规范带入杂菌等。
克服接种前污染需接种员严格操作,定期对接
种室进行消毒。用70%的酒精喷雾降尘消毒,消毒
水擦试接种室墙壁、地面、工作台等;紫外线照射消
毒;甲醛加少量的高锰酸钾熏蒸灭菌均可[71]。
对于接种后污染,主要从外植体的选择和处理
等方面进行预防。植物的胚是较好的选择;以茎尖
为外植体时,以枝条室内培养后新长抽的条为外植
体;以茎段为外植体时通常会探索不同的灭菌策略,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进行多次灭菌等。
植物内生菌导致的污染,通常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
的抗生素。
有学者在对光自养培养探索的过程中,提出开
放式光自养培养技术,即在培养基无糖的情况下,在
培养基中加入适宜的抑菌剂,以简化培养过程中的
灭菌程序[13]。实验证明,尽管培养瓶内会产生少量
菌体,但完全不能构成污染,外植体仍可生长[72]。
这将是组培技术实质性发展的重大突破,使组培成
本更低,产业化也将更加容易。
2.4 成本高
组培虽能在一些植物快繁上实现较好的效益,
做到产业化,但总体上看,目前组培育苗还处在高成
本的阶段。培养基、蔗糖、能耗、劳动力均包括在组
864
第3期 黄烈健,等: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
培成本预算内。同时,传统组培的增值系数低,出苗
率不高,苗驯化困难,最终造成成本偏高。如何改进
这些技术环节,降低成本,是组培技术研究的一个重
要课题,如组培过程中使用的蔗糖完全可以用普通
葡萄糖代替,蒸馏水可用自来水代替。
2.5 配套设施不健全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组培自动化程度还很低,多
数操作还是人工。研究者也很少关注对自动化技
术、配套设施的研究。研发整套植物组培自动化生
产设备,建立、健全培养室与温室相配套的生产体
系,也将是组培技术研究的未来方向。
3 组培新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主要包括:植物开放式组
织培养、光自养培养技术(即无糖培养技术)和建立
在前二者之上的开放式光自养微繁技术。
植物无糖组培技术是利用小植株的光合自养能
力进行无糖培养,该技术出现已近20年。由于培养
基中不含蔗糖,能有效预防污染,还能显著促进试管
苗生长,提高苗质量,增强试管苗的生根能力,提高
驯化出苗成功率;同时降低组培成本,为更多植物实
现组培产业化成为可能。
无糖培养主要利用外植体的光自养能力,与光
合作用有直接关系的CO2浓度和光照条件是影响无
糖组培的关键因子。陈本学[73]指出,珍珠相思(A
caciapodalyrifoliaA.Cunn.)光自养生根培养时,对
培养微环境中的CO2浓度进行控制,生根率受其影
响显著。当容器中 CO2的浓度高于补偿点时,提高
光强可改善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并促进苗的生长发
育。光照条件包括光照强度和光质。丁昌国等[13]

%
木相思的无糖培养研究发现,培养初期光照强
度应较低,之后大幅度提高光强,植株的生根率和干
质量都会增加。草本植物在无糖培养过程中,红光
可促进叶片生长,但阻碍叶绿素的合成,蓝光的作用
则相反[74]。木本植物在无糖培养过程中,关于光质
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此外,培养容器也影响无糖
组培,以大型培养容器为宜。容器容积大,空气流通
性好(可促进苗生长),相对湿度小(可提高苗质
量)。许多学者研究使用高分子膜材料能否改善培
养容器效能,发现这类材料普遍透气性高,与玻璃容
器相比,可极大地改善容器内外的气体交换
情况[75]。
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是通过使用抗菌剂,使培
养不需要严格的无菌环境(而是在开放、自然的有菌
环境中进行,不需使用灭菌锅和超净工作台,组培环
节得到简化,从而降低成本[76]),使带菌组培、培养
基工业化生产、自然光条件下培养成为可能。进行
开放式组培的关键是找到适宜的抑菌剂,但寻找效
果好的抑菌剂很困难,这是目前开放组培的关键难
题。不同植物有其适宜的抑菌剂种类、组合方式及
浓度。崔刚等[76]遵循中医学理论,从植物中提取广
谱性抗菌活性物质,并做了大量试验确定其有效浓
度和使用方法,取得了理想的结果。抑菌剂对组培
苗的生长发育是否有影响,还有待于从组培苗的生
理生化角度予以阐明;抑菌剂是否导致变异发生,使
用抑菌剂时激素水平是否需要做相应调整,这都急
需进行深入研究阐明[77]。
开放式光自养微繁技术,即为无糖与开放相结
合的组培方法,在无糖组培的容器中、开放培养环境
下,在培养基中加入广谱抗菌剂,省去严格的无菌操
作,同时使培养环境得到改善,兼有无糖组培和开放
组培的特点及优点。
对于光自养培养,光照条件(光照强度、波长、光
质、光照时间、频率、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
影响的了解还不够详细,自动化程度还很低,尚未建
立能满足商品化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前期投入
较大,对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未来的工作应深入
开展光自养微繁殖生态环境系统的研究,利用新型
材料,自动化设备,实现对培养环境中温、光、气、水
的自动化调控,建立高自动化水平、生产规模庞大的
组培快繁体系[78]。
4 展望
开展林木植物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对促
进林木植物的良种选育,为生产推广种植提供大量
的优质苗木,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林木植
物现已成功建立了组培快繁体系,但受培养过程中
褐化、玻璃化及污染等的影响,造成生产成本较高,
严重影响技术的推广,甚至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
通过对影响增殖、生根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使组培
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同时,植物组培新方法的出现,
为林木组培技术的研究及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虽然,目前植物组培新技术还未成熟,且多见于
草本植物的研究;在木本植物方面,仅见杉木(Cun
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79]、桉树(Eu
calyptusrobustaSmith)[80]、马占相思[81]等少数树种
96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9卷
在生根培养阶段的光自养或开放式光自养研究报
道。尽管目前还未建立完整的关于林木光自养或开
放式光自养技术体系,但已有的研究实例,已为今后
林木组培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开放式组织培养、光自养培养技术(即无糖培养
技术)和建立在前二者之上的开放式光自养微繁技
术,其核心是通过使用抗菌剂使培养不需要严格的
无菌环境,而是在开放、自然的有菌环境中进行,在
提高组培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为更多植物实
现组培产业化成为可能;但这又带来新问题:由于抑
菌剂的使用,在组培过程中,组培苗受抑菌剂的影响
表现为生长较缓慢,增殖倍数也相对较低,这对组培
新技术体系的建立不利。因此,筛选合适的抑菌剂,
并研究其对组培苗生长影响的生理机理及分子机
理,减轻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从而建立具有较高增
殖倍数和生根率的高效组培技术体系,将是今后开
展林木组培新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笔者相信,组培新技术所具有的高研究价值和
广阔发展前景,随着其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林木组培
产业化将会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 盟,高亦珂.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
科学,2009(3):152-154.
[2]施 琼,胡 峰,黄烈健,等.马大杂种相思腋芽高效组培增殖
体系[J].林业科学,2014,50(6):55-60.
[3]胡 峰,施 琼,黄烈健.马占相思和大叶相思优树组培不定
根诱导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
(2):57-62.
[4]胡 峰,施 琼,黄烈健.厚荚相思(Acaciacrasicarpa)腋芽组
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J].植物研究,2015,35(2):179-184.
[5]施 琼,胡 峰,黄烈健,等.马大杂种相思组培快繁技术[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36(2):79-84.
[6]KozaiT,IwanamiY.EfectsofCO2enrichmentandsucroseconcen
trationunderhighphotonfluxesonplantletgrowthofCarnation[J].
JapanSocHortSci,1988,57(2):279-278.
[7]KozaiT,KoyomaY,WatanabeI.Multiplicationofpotatoplantlets
invitrowithsugar-freemediumunderhighphotosyntheticphoton
flux[J].ActaHorticulturae,1988,230:121-127.
[8]周 炜,曲英华.无糖组培技术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农村实
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5(7):24-25.
[9]卢加举,ArakTiraUmphon,张正学,等.“黔兴1号”抑菌剂在
甘蔗开放组培中的影晌[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4,
15(9):1478-1481.
[10]陈 英,张西英,刘江娜.SDIC在马铃薯脱毒组培苗开放式快
繁生产中的应用试验研究[J].新疆农垦科技,2014,37(11):
38-40.
[11]刘福平.植物抗菌组培中抗菌剂应用的研究方法[J].基因组
学与应用生物学,2014,33(4):910-915.
[12]刘丽丽.东北红豆杉开放式组培育苗关键技术研究[D].吉
林:吉林大学,2013:1-91.
[13]丁国昌,高淑慧,林思祖,等.黑木相思开放式光自养微繁殖
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30(1):11-14.
[14]管道平,刘文科,杨其长,等.植物光自养培养箱CO2自动调
控系统的设计与试验[J].林业科学,2007,43(5):116-119.
[15]占爱瑶,詹亚光.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光自养微繁[J].生物
技术通报,2007(4):85-89.
[16]王玫瑞,刘孟军,代 丽.枣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果树学
报,2002,19(5):336-339.
[17]刘会超,郭丽娟,贾文庆,等.月季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
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3)45-47.
[18]汪长水.卷荚相思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9,36(3):92-97.
[19]AdelaH,InaP.PlantregenerationfromRosashoottipscryopre
servedbyacombineddropletvitrificationmethod[J].PlantCel,
TissueandOrganculture,2006,84(2):100129-100137.
[20]赖家业,周传明,叶春生,等.厚荚相思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0(5):982-985.
[21]张玫瑰.杉木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D].福
建:福建农林大学,2013:1-63.
[22]罗君琴,徐建国,王 平.不同培养条件对柑橘胚性愈伤组织
离体诱导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3,37(13):125-127.
[23]刘振林,潘玉霞,姬 玉,等.百花怪柳的组培与快繁技术
[J].技术开发,2013,27(5):11-114.
[24]AmuthaS,GanapathiA,MurugananthamM.Invitroorganogenesis
andplantformationinVignaradiate(L.)Wilczek[J].Plant
Cel,TissueOrganCulture,2003,72(2):203-207.
[25]林 娅,郑 玉,刘青林.影响月季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因
素[J].分子植物育种,2006,4(2):223-227.
[26]韩登媛,李 旦,赵 健,等.华北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影响因子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3,26(4):454-458.
[27]陈 志,陈金慧,边黎明,等.杂交鹅掌楸胚性细胞悬浮系的
建立[J].分子植物育种,2007,5(1):137-140.
[28]李惠华.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激素代谢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的克隆与表达[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1:1-223..
[29]胡恒康,江香梅,张启香,等.碳源对山核桃体细胞胚发生和
植株再生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6):911
-917..
[30]汤浩茹,王永清,任正隆.核桃体细胞胚发生与转基因研究进
展[J].林业科学,2000,36(3):102-110.
[31]邹 晖,陈永快,王伟英.香樟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J].福
建农业科技,2009(1):71-72.
[32]陈桂芳,娄利华.银荆相思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J].西
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2):195-197.
[33]张祖荣,刘兴良.灰木相思茎段腋芽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3):291
-293.
[34]徐 刚,牟豪杰,汪一婷.橡皮树组培及成品苗养护[J].中国
花卉园艺,2009(4):20-21.
[35]盛丽莉,史文亚,张志敏.青钱柳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2):84-89.
[36]高淑慧.厚英相思和黑木相思光自养微繁殖技术的研究[D].
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7:1-46.
[37]马凤桐,刘玉荣.成龄桑树冬芽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
074
通讯,1985,9(1):34-35.
[38]VenetaKT,HendrikJVT,ElenaY.Roleofphenylureacytokine
inCPPUinapicaldominancereleaseinInvitroculturedrosahyb
ridal[J].JournalofPlantGrowthRegulation,2000,19(2):232
-237.
[39]NielsB,KelK.Changesinconcentrationsofcytokinins(CKs)
inrootandaxilarybudtissueofminiaturerosesuggestthatlocal
CKbiosynthesisandzeatintypeCKsplayimportantrolesinaxilary
budgrowth[J].JournalofPlantGrowthRegulation,2005,24
(3):238-250.
[40]牙祖韧,韦鹏宵,芩秀芬,等.不同激素处理对厚荚相思组培
苗生根及移栽效应[J].广西林业科学,2007,36(1):53-64.
[41]陈凌艳,郑 宇,陈礼光,等.西洋杜鹃组培苗生根培养及其
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1,31
(2):131-135.
[42]高红宾,王朋飞,刁绍启,等.6BA对酸樱桃组培苗4种内源
激素质量分数动态变化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
35(7):46-48.
[43]李代丽,康向阳.植物愈伤组织培养中内外源激素效应的研究
现状与展望[J].生物技术通讯,2007,18(3):546-548.
[44]黄烈健,陈祖旭,张赛群.马占相思优树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J].林业科学研究,2012,25(2):227-230.
[45]谢志亮,吴振旺.木本植物组培褐化研究进展[J].中国南方
果树,2013,42(5):42-46.
[46]马莉贞.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34(15):3583-3584.
[47]GannounS,LionakisSM,GemsopoulosD,etal.Aspectsofin
vitrocultureofPistaciaterebinthusandPistaciavera[J].ActaHor
ticulturae,1995,419:201-206.
[48]邹英宁,李国怀,吴强盛.中国李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的抑制
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26(6):508-512.
[49]李冬杰,张进献,魏景芳,等.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与红豆杉细
胞培养中褐化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1):95
-98.
[50]刘 杰,张玉星,董 祯.梨组培褐化及抗褐措施研究进展
[J].河北林果研究,2008,23(2):195-199.
[51]黄燕芬,周国兰,赵华富.降低茶树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程
度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5):1492-1495.
[52]邱 璐,陈善娜,夏跃明,等.桑树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
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2(1):76-78.
[53]毛红俊,孔祥生,张妙霞.香水白掌离体培养褐化反应的初步
研究[J].北方园艺,2010,34(10):182-184.
[54]陈 蕾,曹后男,宗成文,等.降低苹果梨组培过程中外植体
褐化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8,32(10):139-142.
[55]张振霞,郑玉忠.番荔枝组培中的褐化及防止措施研究[J].
中国南方果树,2009,38(3):41-42.
[56]王小敏,吴文龙,李海燕,等.黑莓外植体褐化影响因素分析
及适宜培养条件筛选[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18
(3):63-68.
[57]张明文,陈力耕.银杏组织培养中控制褐化的研究[J].中国
南方果树,2003,32(3):51-52.
[58]陈 斌,杨 娟.红豆杉细胞继代培养防褐变措施的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4):8-11.
[59]王东霞,李长杰.如何对抗植物组培中的组织褐变[J].中国
花卉盆景,2002,29(2):17.
[60]盛长忠,王淑芳,王宁宁,等.红豆杉愈伤组织培养中褐变现
象的初探[J].南开大学学报,2001,34(4):120-122.
[61]闫桂琴,张 伟,张艳芳.翅果油树脱毒试管苗的组织培养技
术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7):1297-1303.
[62]熊 丽,吴丽芳.观赏花卉的组织培养与大规模生产[M].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3]刘 洋,苏淑钗,冷平生,等.阿月浑子外植体褐变抑制方法
[J].果树学报,2007,24(3):393-396.
[64]张宏平,姬爱国,和林涛.植物组培快繁褐化现象研究进展
[J].农业工程,2013,3(5):128-130.
[65]陈兵先,黄宝灵,吕成群,等.植物组织培养试管苗玻璃化现
象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1):1-5.
[66]蔡祖国,徐小彪,周会萍.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玻璃化现象及其
预防[J].生物技术通讯,2005,16(3):353-355.
[67]PhanCT,HegedusP.Possiblemetabolicbasisforthedevelopment
anomalyobservedinvitroculture,caled‘vitreousplants’[J].
PlantCelTissueOrgCult,1986,6(1):83-94.
[68]卢兴霞,柴慈江,张 婷,等.子试管苗玻璃化影响因素的
研究[J].北方园艺,2014,38(18):103-106.
[69]邵龙珠,赵淑君,王淑荣,等.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与
解决技术措施[J].林业勘查设计,2012(1):49-51.
[70]黄海波,淡 明.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632-2633.
[71]巩 健.植物组织培养快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防止措施
[J].科技信息,2008(3):214-215.
[72]张薪薪,唐金花,王关林.抑菌剂在开放组培中的使用及效果
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466
-469.
[73]陈本学.珍珠相思光自养微繁殖技术再生体系的建立[D].福
建:福建农林大学,2008:1-45.
[74]NhutDT,TakamuraT,WatanabeH,etal.Artificiallightsource
usinglightemitingdiodes(LEDs)intheeficientmicropropaga
tionofSpathiphylumplantlets[J].ActaHorticulturae(ISHS),
2005,692:137-142.
[75]牟宁宁,高亦珂.植物无糖组培技术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
开发,2007,21(1):10-12.
[76]崔 刚,单文修,秦 旭,等.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研究初探
[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5(4):529
-533.
[77]王家庆,李晓燕.植物组培新方向—开放组培与无糖暴露组培
研究概况[J].辽宁农业科学,2007(1):44-45.
[78]陈本学,林思祖,曹光球.观赏多花相思光自养生根培养研究
[J].北方园艺,2012,36(23):71-75.
[79]仇金维.杉木优良无性系光自养微繁殖技术[D].福建:福建
农林大学,2012:1-87.
[80]徐景云.不同光自养条件下根际微环境对桉树(Eucalyptus
sp.)组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
2010:1-50.
[81]丁昌国,林思祖,陈 宇,等.基质径级和NPK水平对马占相
思光自养幼苗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1(3):238-242.
(责任编辑:徐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