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 ANALYSIS OF SHOOT MULTIPLICATION AND REJUVENATION OF CHINESE-FIR IN VITRO

杉木组培嫩梢增殖与复壮的分析



全 文 :第 2 卷 第 6 期
1 9 8 9 年 1 2 月
林 业 科 学研 究
FO R E ST R E S E A R C }1
V o l
.
2
,
N o
.
6
D ee
。 ,
1 9 8 9
杉木组培嫩梢增殖与复壮的分析 ’
闷 国 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
摘要 用取 自 l 、 5 和10 年生毋本上的衫木 茎段作 为原始外植体 , 接种于含有
B A P 0
.
7 5 m g / l和 IB A 0 . 2 5 m g / l的 “G N ”培养墓中 (N H ‘ + : N 0 3 一 = 1 : 2 . 8 6 )。 经
l a 连续 4 代培养 , 结果表明 : 嫩梢及苗木产 量因外植体母本的年铃不 同有 很 大差
异 。 如母 本年龄 为 l a 的外植体 , 每个平均可获嫩梢:17 0 . 3一 445 . 7根 , 其 中有效嫩
梢7 5 . 0一 1 9 4 . 9根 , 包括 I 级(好的 , 可供继代培养继续增位 ) 1 1 。 1一2 5 . 2 根 , 五级
(中等 , 可供生根培养以 成苗)3 6 . 1一87 . 洲阶 1 级(须继续培养)29 . 5一78 . 6根 。 随
看原始外植体母本年龄的增加 , 以上各项数值都相应下降。
另一方面 , 由于组 织培养对于成年母本的外植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复壮效应 , 使得
嫩梢增位 效果差异很大 。 和取自年龄为 5 、 10 年生母 本上的扑植体 , 平均年嫩梢产量
为4 . 1一23 4 。 3根 , 如此大范围的 变化 为培养体的 复壮选择提供 了可能性 。
此蜂 , 本文还时嫩梢增拉的生产效应作 了初步分析。
关工饲 衫木 ; 组织培养, 增姐 , 复壮
在树木组织培养中 , 形态发生能力以及嫩梢增殖与生长状况通常是细胞和组织成熟度的
重要标志之一 t3 ] 。 通过组培复壮以获得具童期性状的个体 , 这是当今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
在杉木组织培养中 , 虽然已解决了一般的繁殖技术问题【‘’2 ] , 然而当今组培工厂化生产面 临
的问题是高效率地繁殖那些已确定具高遗传增益树木的个体。 树木性状的表现力在 一 定 的
生长阶段通常与年龄成正相关 , 而营养繁殖能力又与年龄成负相关 [‘l, 为此 , 许多树木个体
一旦达到充分表现其优良性状的成熟年龄 , 往往失去了旺盛的营养繁殖能力 , 这个规律一般
也适合于组织培养。 但是 ,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 由于所分离的树木组织或细胞通常有可能自由
表达其受压抑的潜在特性 , 利用个体内细胞及组织之间的生理成熟度差异 , 通过培养选择 ,
诱发幼嫩性 , 恢复活性以达到复壮的 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不同年龄母本上的外植体的
嫩梢增殖规律 和成年母本外植体的组培复壮技术 , 为制定合理的苗木工厂化生产流程 , 确定
正确的经济指标 , 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
一 、 材料与方法
选取分别属于 1 、 5 、 10 年树龄的杉木实生植株 , 于春夏之交剪取当年生的新梢 , 长 5 一
本文于1 9 8 9年 6 月1 9 日收到 。
· 参加工作 的还有请葛吸同志。 本研究内容为 中国林科院科学基金课题 的一部分。
6 期 阔国宁 : 杉木组培嫩梢增殖与复壮的分析 5 47
1 0 c m
, 剪除全部针叶 , 经充分洗涤后按组培常规的无菌法将新梢剪成 1 . 2 c m 左右的茎段作
原始外植体 , 培养于温度为25 士 3 ℃ 、 光照强度为1 5 0 一 Z 0 0 0 lx , 每 日光照时间达12 一 14 h
的培养室中 , 经培养萌发后 3 个月观察所分化的嫩梢数量及品质 , 接着 , 每 3 个月进行继代
培养一次 , 一年后统计分析所获得试验结果 。
按实际生产要求 , 我们将所分化的嫩梢或芽分为二大类 :
1
. 有效嫩梢 (茅) 具有较粗壮的嫩梢或饱满的芽 , 经培养可能长成供继代培 养 或生根
培养的嫩梢 。 通常又根据其生长状况分为 3 级 : 其中, 工级 : 嫩梢 粗 壮 , 长 达 3 一 s c。 ,
剪切此嫩梢经继代培养有可能继续增殖成有效的嫩梢或芽 ; 五级 : 嫩梢较细 , 但生长正常 ,
长度> 2 c m , 切取这类嫩梢培养于生根培养基中 , 可形成能移栽成活的完 整 植 株 ; l 级 :
在愈伤组织四周生长着的较为粗壮的芽以及 < 2 c m 较为粗壮的嫩梢 , 这些芽及嫩梢 连同其
愈伤组织经继代培养后可以长成 工一 五级嫩梢。
2
. 无 效嫩梢 (茅) 虽然 已分化成可见的芽 , 甚至也开始生长 , 但过于密集细 嫩 , 经 继
代培养后 , 一般不能长成有效嫩梢 。
本试验全部采用修改的“ M S ”(简称 “G N ” )为基本培养基并附加 BA (。. 75 m g /l ) 和 IBA
(0
.
25 m g /I )
。 与 “M S ”相比 , “G N ”的显著特点是增加硝态氮 含量 , 其 N H + : N 0 3 一 比 值从
原来的1 : 1 . 87 降至 1 : 2 . 86 〔“] , 钾元素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 同时显著降低磷 、 钙 、 镁的含量 。
本试验重复 10 次 , 并计算其变异状况 。
二 、 结果与讨论
(一) 嫩梢增殖的概况分析
从不同年龄母本上取来的每一原始外植体 , 经l a 连续 4 代培养 , 如按初代培养所得的嫩
梢实值推算年嫩梢产量理论值 , 结果见表 1 。 然而 , 实际上不同培养代数增殖的嫩梢数量及
其品质是受继代再生率 、 有效嫩梢比率及不同品质嫩梢比率控制的。 实际试验的调查数据表
明 , 不同年龄母本的外植体 , 从第一次继代培养起 , 在继代再生率上差异显著 , 为此按 不 同
年龄分别列出 。而有效嫩梢的比率差异不大 , 为了便于统计只按各年龄平均值列出予以统计 ,
其结果见表 2 。
表 2 不同年龄杉木母本的外植
表 1 不同年龄杉木母本的外植体 体各培养代数的嫩梢数量
嫩梢增殖教理论值的估计 及品质 比率
每一外植体产嫩梢 (芽 )数
数¹


代º ⋯
1 年生 5 年生 10年生
33士 6 3
1 0 8 9
35 9 37
1 18 5 9 21
24 士1 3 。3
5 7 6
13 8 24
331 7 7 6
9 士 6 . 1
8 1
72 9
6 5 6 1
培养 继 代再生率 ¹ ( % ) 有 效嫩 不同级别有效代数 ‘年生}5 年生⋯‘。年生 梢比率 嫩梢比率 ( % )
( % )1 年生 10年生 I 级 I 级 I 级
初代 10 0 10 0 1 0 0 5 5 。 O 2 0 5 0 { 3。
1 代 40 . 0 45 . 8 7 7 . 7 5 0 。 8 15 5 0 { 35
2 代 30 . 3 33 。 3 6 6 。 6 46 . 7 1 0 4 5 { 45
3 代 24 . 2 29 。 1 30 . 2 30 . 2 5 40 { 5 5
培代一初

¹ 各代培养时间均 为 3 个月 , 以下 同 ,
º 初代培养样品数 = 1。, ¹ 继代再生率 (% ) = (各次继代培养总的嫩梢平 均 数 /初代培养总的嫩梢平均数 ) x 1 0。。
5 4 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2 卷
从表 1 所列的结果 , 不难看出 , 就理论值而言 , 不同年龄母本的外植体的嫩梢增殖潜力
差异很大 , 若将 1 年生与10 年生相 比较 , 经 l a 培养后 , 其数量差异可达 18 。倍 , 这说 明 从
幼龄母本上采取的外植体 , 具有巨大的增殖优势。 然而, 随着外植体的母本年龄的增加 , 其
嫩梢增殖数量的变化幅度 (即变异系数 )却明显加大 , 即 1 年生为 1 9 . 0 % , 5 年生为5 % , 而
10 年生高达 68 % (表 1 , C V( % ) 二 s/ 牙· 1 0 0) , 这说明植物个体发育的不均衡性。 在母本年龄
为 5 年生时 , 有部分原始外植体 , 经初代培养后的嫩梢数 已达到或超过母本年龄为 1 年生的
外植体 ; 同样也有少数母本年龄为10 年生的原始外植体 , 经初代培养后达到了母本年龄为 5 年
生的外植体的增殖水平。 为此 , 只要通过一代培养 , 选择分化增殖旺盛的培养休 , 也能达到复壮
的目的。 当然 , 从10 年生以后 已达到成熟年龄的母本上所采得的外植体 , 这种复 壮 机 率 就
显著下降 。从遗传学观点来看 , 一般杉木达到 5 一10 年生时 , 在表型上其优劣特性就已较为明
显地得以表达 , 而这时尚未完全丧失再生能力 , 若建立 以繁殖优良单株无性系为目的组培繁
殖体系 , 这时或许是选取外植体较为合适的母树年龄 。 分析表 2 所列的继代再生率 , 不难发
现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培养体的生命力将全面下降。 实际上 , 用经初代培养以 后的不同年龄
母本上的外植体所增殖的无菌嫩梢作培养体 , 结果表明各培养体所增殖的嫩梢数量随着培养
代数的增加而逐渐接近 , 相对而言 , 就 出现了随着外植体母本年龄的增加继代再生率有逐渐
增加的趋势 , 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组培的复壮效应。
(二 ) 不 同年幼母本上的外植休嫩梢增殖效应分析
如果从来源于不同年龄母本的外植体所产生的嫩梢中 , 剔除那些细小、 嫩弱以及愈伤组
织化了(在生产上无用 )的梢 (芽 ) , 余下的按品质分类 , 属 I 级者供继代培养复壮再生 , 属 n
级者供生根培养移栽成苗 , 属 In 级者继续培养促使分化生长 , 同时按一定比例不断接种若干
新的外植体以补充淘汰的老化培养体。 这样就使得培养、 增殖 、 生根 、 移栽组成了一套完整
的连续生产体系。
从表 3 可看出, 取自 1 年生母本上的单个原始外植体 , 在萌发后 , 经三个月的初代培养 ,
表 3 不同外植休母本年龄与培养代橄的橄梢增殖与复壮效应
外 植 体 } { 二 *⋯ ‘ } 平 均 有 效 嫩 梢 数 (根 / 每 外 植 体 )一 ‘ . 门 J . 。 , 肠 , 目 拜 凡 一———母本年解 一 培葬代数 { { _ ‘ _ } {. { (根/ 每 外植体 ) { I 级 } I 级 { l 级 ! 总 和、 . 户 { } } { { )2 7 . 3一3 9 . 91 0 . 9一1 5 . 98 . 3一1 2 . 16 . 6一9 . 7 3 . 0一 4 . 40 . 8一1 . 20 . 4一 0 。 60 . 1一 0 . 2 7 . 5一1 0 . 92 . 7一4 . 01 . 7一2 . 50 . 8一1 . 1 4 . 5一 6 . 61 . 9一2 . 81 . 7一2 . 51 . 1一1 . 6 1 5 . 0一2 1 . 95 . 5一8 03 . 9一5 . 62 . 0一2 . 9代 1 0 . 0一37 . 34 . 6一1 7 . 13 . 3一1 2 . 42 . 9 一1 0 . 8 0 . 8一3 . 00 . 3一 1 . 30 . 2一 0 . 60一幻. 2 2 . 6一 1 0 . 31 . 2一 4 . 40 . 8一2 . 60 . 4一1 . 4 1 . 9一 7 . 20 . 8一 3 . 00 . 8一 2 . 60 . 5一 1 . 5 5 . 5一2 0 . 52 . 3一8 . 71 . 5一5 . 80 . 9一 3 . 2代 2 . 9一1 5 . 1
2
.
3一1 1 . 7
1
.
9一1 0 . 1
1
.
6一 8 . 4
0

3一1 . 7
0

2一0 . 9
0

1一1 。 0
O一0 . 1
0
.
8一4 . 2
0
.
6一2 . 9
0
.
4一1 . 8
0
.
2一1 . 0
0
.
5一 2 . 5
0
.
4一 2 . 1
0
.
4一 1 . 9
0
.
3一 1 . 4
1
.
6一8 . 3
1
.
2一5 . 9
0
.
9一4 . 7
0
.
5一2 . 5

注 . t 信度 ( a ) = 95 %。
6 期 阔国宁 : 杉木组培嫩梢增殖与复壮的分析 5 4 9
平均可形成2 7 . 3一3 9 . 9根嫩梢(芽 ) , 其中有效梢 15 . 。一21 . 9 根 ( 工级 、 五级 、 l 级 分 别 为
3
.
4一4 . 4 、 7 . 9一10 . 9 、 4 . 5一6 . 6根 )。 继代培养后 , 由于受再生率影响 , 继代外植体所产生
的总嫩梢数及各级嫩梢数也随之下 降 , 这种趋势在各不同年龄母本的外植体中几 乎 同 样 存
在 。 这种以各培养代数为基础的数据 , 仅从横向阐明了培养效果。 在生产实践中 , 更重要的
是以连续生产为基础的各培养代数的累计数值 , 即从纵向了解培养效果 。 表 4 列出了取自不
同年龄母本上的单个原始外植体 , 经 1 a 4 代连续培养后 , 产生 的各级嫩梢累计数值 , 其结果
说明了实际产生的嫩梢数与理论值差异很大。 如果分别按年龄为 1 、 5 、 10 年生的外植体所
培养的结果统计 , 其 实 际 值 与 理 论 值 之 比 分 别 为1 . 4 丫 1 0 一 4一 3 . 7 X 10 一、 0. 4 X 10 ’ 4一
。. 7 x 1 0- , 以及o . 6 x l『 3一 1 . 6 x 1 0 “ “。 说明按理论模式推算的繁殖率绝不能用于生产实践 ,
否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 另外 , 取自一年生母本的外植体 , 经 4 代连续培养后 , 出现了
无 工级嫩梢的培养体 , 这说明此时少数培养体己开始衰退 以至无法再取其粗壮的无菌苗梢作
继代培养。 然而多数还具再生能力 , 这种能力甚至能保持 2 一 3 a 之久。 对于母 本 年 龄为
s a 与10 a 的外植体来说 , 这种衰退现象从第 3 代甚至第 2 代就开始出现 。 只有少数 的 培
养体 , 由于受到组培复壮机制的诱导 , 仍能形成 工级嫩梢 , 保持着继代培养的再生能力。 应
用这种特性进行繁殖成年优株无性系是极为有效的。
表 4 不同年龄母本的每一外植体一年内各代嫩梢连续增殖数
外 植 体
母 本年龄
( a )
继代培养
体 数
(个 )
平 均 总
嫩 梢 数
(根 )
平 均 有 效 嫩 梢 数 (根 )
培养代数
1
5一 7
7一 14
5一1 3
2 7
.
3一3 9 . 9
5 4
.
0一1 1 1 。 0
5 8
.
0一1 6 9 。 0
3 1
.
0一1 2 6 。 0
3

O一4 。 4
5
。屯一1 1心
2

7一7 。 9
0一1 . 8
7
.
5一1 0 . 9
1 3
. 心一2 8 . 0
1 2
.
0一3 5 . 0
3
.
6一1 4 . 0
4
.
5一6 . 6
8
.
D一1 7 . 0
1 2
.
0一3 5 . 0
5
.
0一2 0 . 0
1 5
.
0一2 1 . 9
2 7
.
0一5 7 . 0
2 7
.
0一7 9 . 0
9

0一3 7 . 0
代初125
1 8一 35 1 7 0 . 3一4 4 5 。 9 1 1 . 1一2 5 . 1 3 6 . 1一8 7 . 9 2 9 . 5一7 8 . 6 7 8 . 0一1 9 4 . 9
1
1一4
0一7
O一屯
1 0
.
D一37 . 3
4
.
6一 6 8 . 0
0一8 6 . 0
0一4 3 . 0
D

8一3 。 0
0
.
3一5 . 2
O一2 . 8
Q一0 . 6
2
.
6一1 0 . 3
1
.
2一1 7 . 3
0一1 2 . 0
0一5 。 0
1
.
9一7 . 1
0
.
8一1 2 . 1
0一1 2 . 0
0一6 . 8
5
.
5一2 0 . 5
2
.
3一3 4 . 7
O一2 8 . 0
幻一1 2 . 5
代初123
2一1 6 1 4 . 6一2 3 4 . 3 1 . le l l . 6 3 . 8一连4 , 6 2 . 7一 3 8 0 7 . 8一 95 . 7
1
幻一 3
e一 4
0一2
2
.
9一1 5 . 1
1
.
2一3 5 . 0
e一3 5 . 0
0一2 2 . 0
0

3一1 。 7
0一2 . 6
0一1 . 后
0一0 。 3
0

8一4 。 2
0一1 3 . 0
心一7 . 2
0一2 。 6
0
.
5一2 . 5
Oe Z
.
1
O一7 . 2
0一 3 . 6
1
.
6一 8 . 3
幻一1 7 . 7
0一1 6 . 0
0一6 . 5
代初123
几U已土
合 计 1一1 0 】 4 . 1一 10 7 .刃 。· 3一。· 2 ⋯。·卜2 7 ·。 { 0 . 5一1 5 . 4 1 . 6一4 8 . 5
注 : 置信度 (“) = 9 5% 。
(三 ) 姗梢增殖的生产效应
在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中 , 建立起能连续增殖大量嫩梢 , 并可不断提供这些嫩梢作为生根
及继代培养的培养体(或称之为试管母本 ) , 是至关重要的。 它如同常规扦插繁殖中的采穗株
一样, 在无性系繁殖中起决定性作用。据我们长期实践得知: 一般在良好的条件下繁殖杉木 ,
5 5 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2 卷
组培嫩悄的生根率可达 80 %左右 , 移栽成活率可达 70 %左右 , 初代外植体接种萌发率 可 达
50 % 左右 。 按此估计 , 如用 1 年生的实生杉木苗为母本 , 取表 4 中年产 兀级嫩梢 值 (3 6 . 1一
87
.
9) 的平均数 , 则每一正常萌发的外植体每年平均可生产供生根的嫩梢6 2根 , 预计产 生 商
品苗数 二 供生根的嫩梢数 x 生根率 x 移栽成活率 二 6 2 x 8 0 % x 70 % 二 3 4 . 7株。 这 样 按照工
厂化的生产所需要的指标及劳动生产率和上述的技术经济指标 , 就不难推算出所需的设备、
人工、 能源资本等重要经济总指标 , 从而可为工厂化生产流程提供以试验为依据的较为正确
的成本核算方法。 鉴于林木生产的效益涉及到直接 、 间接、 经济、 社会诸方而 , 小试的核算
结果尚有待中试 及大规模生产实践加以证实。 为此 , 更为详细的生产效应须待以后深入研究
再加以解决。
参 考 文 献
〔1 〕 网国宁 , 1 9 8 0 , 杉木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 林 业科学 (增刊 ) , 1 3 7一 1 4 0a
〔2 〕 网国宁 , 1 0 5 3 , BA 和IBA 对离体培养的衫木芽分化和生 长的影响 , 林业科学 , 1 9 ( ‘ ) . 4 e6一‘。。。
仁3 〕B o n g a , J . 卜1 . , 1 9 52 , V e g et a t iv e P r o p a g a t io n in r e la t io n t o ju v e n ilit y , rn a t u r ity , a n d r e ju v e -
n a t io n in t iss u e e u lt u re in fo r e s tr y
,
E d
.
by B o n g a J
.
M
.
a n d D u r z e n D
.
J
.
, 5 5 7一 4 c6 .
仁连 ] Fa v e r J . M . e t a l . , 1日5 7 , in v it r o g r o w th o f b妞 d s ta k e n fr o m s e e d lin g a 一z d a d u lt Pla n t m a te r ia l
in Q u e r e :‘5 r o bu r L
. ,
P la n t C e ll T is s
.
O r g
.
C u lt
.
,
(s ) : ‘9一6 0 .
仁5 〕B Itjo G . M . e t a l . , 1 0 5 7 , R o lo o f e x o g e n o u s r e d u ee d n itr o g e n a n d s u e r o se in
q u e n e y s o m a t ie e m b r yo g e n o s is in 材 e di e a g o s a tiv a
一 19 .
P Ia n t Ce ll l

15 5
.
() r g
r a Pid h ig h fr e
·
C u lt
. ,
( 10 ). 1 1
AN ANALYS !5 OF SH OOT MULT !PL ICAT !O N AND
R E JU V E NAT !ON OF CH !N ESE

F !R !N V IT R O
Q u e G u o n in g
(T ho R e s ea r e h Io s r‘t。f e o f S o b tr o p ‘e 。 1 F o r 。: t r, C A F )
A b str a c t S e g m e n ts o f s te m e u t tin g fr o m l一 5 一 a n d 1 0 一yea r 一o ld C hin e s e fir
(C u 刀 : fn g无a m ia la 左e e o la ra ) w e re e u lt u re d in v itr o o 几 G N (N H ‘十 : N O 3 一 二 l , 2 . 8 6 )
m e d iu m e o n ta in in g BA P (0

7 5 m g / l) a n d IB A (0
.
2 5 m g / 1)
.
A fte r fo u r
suc e e ss iv e su bc u ltu r e la s te d fo r o n e yea r
, th e r e su lts sh o w th a t th e r e is a
g rea t d iffe r e n e e i
n yie ld s o f sh o o ts a n d n u rs e r y s to e k s d u e t o d iffe re n t a g es
0 f m a te r na l p la n ts o f t he e x P la n t s
.
F o r e x a m p le
, a n e x Pla n t w hie h w a s o n e
yea r o ld o bta in ed 1 7 0
.
3一 4 4 5 . 7 sh o o ts o n a v e ra g e , in e lu d in g 7 8一 19 4 。 9 e ffie ie n t
sh o o ts
.
A m o n g th e se sh o o ts th e re w e r e 1 1
.
1一 2 5 . 1 s h o o ts o f 1 d e g r e (a d v a n -
e e d
, a b le t o b e o n s u be u ltu re ) ; 3 6
.
1一 8 7 。 9 sh o o ts o f 2 d e g r e e (m o d e r a te , a b le
to b e r o o te d ) a n d 2 9
.
5一 7 5 . 6 sh o o ts o f 3 d馆r e e (to b e ne e d ed to s u be u ltu r e ) .
A n d it 15 e s tim a te d t ha t the y ield o f n u rse r y s to e ks e a n r ea c h 3 4
.
7 o n a v e ra g e
.
6 期 阔国宁 : 杉木组培嫩梢增殖与复壮的分析 5 5 1
W ith t he inc r ea se o f a罗5 o f m a te r na l p la n ts o f th e e x Pla n ts , th e a b o ve da ta
d ec r ea s e d
.
H o w e ve r
, th e yield o f sh o o ts Pe r e x P la n t
, 5 一 a n d 1 0一yea r 一o ld
,
w a s
4
.
1一2 3 4 . 3 bec a u s e o f a n e ffec t o f rej u v e n a tio n in v itr o a s w e ll a s a g rea t
d iffe r en e e in s h o o t m u lt ip lica tio n
.
T h u s
,
th e re 15 a p o s ib ility in se lec t in g
reju v ena ted e u lt u re s
.
Bes id es
, th is Pa Pe r p u t
_
fo rwa
rd a p r e lim ila ry a n a lys is
o n th e effec t o f Pr o d uc t io n o f sh o o t m u ltiP lie a t io n
.
K e y w o r d s C u n n 翻g ha 二ia Ia n c e o lat a : in v it ro : m u lt iPlic a t io n : reju v e股t io n
第20 届美国南方树木改良会议概况及几点建议
应美国林务局克鲁格博士邀请于1 9 8 9年 6 月 17 日一 7 月n 日参加了第20 届美国南方树木
改良会议 。 与会代表共2 14 人 , 主要来自美国南方的大学 、 科研 、 公司 、 试验站 、种子园等 ,
其次为澳大利亚、 日本、 芬兰等国的代表。 会议共开二天半 , 会后进行了参观访间。
美国有威望的林木遗传专家A · E 施昆来斯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 。 他说美国南方树木改
良已有 40 年历史 , 并已取得较大成绩 。 截至 1 9 8 7 年 已有 85 %造林用苗是采用经改良的种子
育成的 , 生长率的遗传增益达到 5 一15 % (其他性状也有增益 )。 现在美国南方已营建种子园
3 94 6 h a
, 年产苗 13 亿株 , 可造林!75 万 ha 。 美国林木遗传育种取得的进展主要是公司 、 大
学、 政府机构密切合作的结果。 北卡名誉教授布鲁斯卓贝尔在闭幕会上指出 , 树木改 良在世
界上特别是热带地区进展很快 , 引种成功的关键是种源的差异和培育当地小种 ; 林木改良的
无性繁殖 、 数量遗传、 生物技术等几个领域值得强调 , 利用遗传潜力与育林措施结合的经验
更要推广。
会议前后参观了华盛顿 国家树木园 、 纽约植物园及一些试验站、 种子园 。 国家植物园于
1 9 2 7年成立 , 占地 1 80 ha , 是一个植物改良研究机构 , 也是一个供教育与观赏的园地 。
通过会议和参观访问 , 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建议 : ¹ 必须加强科研和生产的密切协作。 美
国南方林木改良工作所以成绩显著 , 主要是以三个大学为中心组织公司 、 试验站 、 种子园 、
林场等协作的结果。 他们共同研究制定方案 (火炬松、 湿地松为重点树种) , 定期召开经验交
流会 , 及时将成果用于生产。 我国于 1 9 8 6 年起由林业部种子公司与我所组织全国林 木引 种
及1 5种重要引进树种的扩大试验取得的较大成绩 , 也足以说明生产、 科研协作的重要性 。 º
树木改良工作必须制定出长期稳定的育种策略 。 引进树种 , 二应 取得原产地科研单位支持 。 »
加强无性繁殖 。 无性繁殖重点是按 、 松 、 落叶松属等 。 一些全同胞子代优 良单株 或 杂交 种
必须采用无性繁殖 , 可用扦插 、 组培等办法 , 但也要研究如何尽快取得幼年发育阶段材料 ,
以利生根 、 生长 。 对无性系繁殖的材料必须具备广泛基因基础 , 否则影响今后的选育 。 ¼ 树
木园应作为引种基地。 建议在我国按生态气候区建立十个左右树木园作为引种中心 。 树木园
应有一定土地、 苗圃、 温室 、 标本室和稳定的科研队伍及资金来源 。 很据 当地自然景观 、 气
候和植物区系 , 将树木园建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引种基地 。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