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election of in vitro Buds of Two Rattan Species for Elongation and Rooting

两种省藤组培成苗芽的选择



全 文 :  收稿日期: 1999-11-18
基金项目:  八五国家攻关 棕榈藤种苗快速繁殖工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棕榈藤萌蘖机理研究、广东省自然
科学基金 棕榈藤生长和萌蘖研究内容之一
作者简介: 刘英( 1963-) ,女,海南临高人,工程师.
* 许煌灿研究员和谭碧霞教授指导本项工作,并对本文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0) 06-0679-05
两种省藤组培成苗芽的选择*
刘  英, 曾炳山, 尹光天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520)
摘要: 对单叶省藤、短叶省藤组培快繁成苗芽的选择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生长健壮、形态正常的不
同高度未展叶单芽组,在成苗培养过程中, 高生长、生根率、生根条数和生根长度存在差异。高度在
2. 1~ 4. 0 cm 的未展叶单芽为伸长培养和生根诱导培养的最佳高度组, 生根诱导培养 3 个月后, 芽
苗生长可达到组培苗移植规格(苗高、根长> 4. 0 cm)。研究试验结果还显示, 2 种省藤组培成苗培
养过程,伸长及生根诱导培养可浓缩为一步, 直接从增殖培养材料中选择 2. 1~ 4. 0 cm 的单芽进入
生根诱导培养,一步成苗。
关键词: 省藤; 组织培养; 成苗芽选择
中图分类号: S722. 3+ 7    文献标识码: A
省藤属( Calamus Linn. )为棕榈科( Palmae)鳞果亚科( Lepidocaryoideae Drude) , 是热带和
亚热带森林优良经济层间植物之一,其藤茎纤维含量丰富,韧性和工艺性良好,具有很高的经
济价值。
随着人们对棕榈藤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日益加深[ 1] , 对棕榈藤的研究亦不断深
入,先后从 60年代的栽培技术研究发展到 80年代的优良藤种的组织培养研究,并取得一定进
展[ 2~ 4] , 此后的 90年代,棕榈藤的组织培养研究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5~ 10]。本文着重探讨
省藤属的单叶省藤( Calamus simp licif olius Wei)、短叶省藤( Calamus egregius Burret )的成苗
芽体选择,进一步完善棕榈藤组培工艺技术, 为工厂化生产棕榈藤组培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以 1992年采集于广东省伦道藤场的单叶省藤种胚,同年采集于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
所藤种园的短叶省藤种胚为外植体,经胚培养和数代增殖培养后,选择生长健壮、形态正常的
不同高度组单芽为试验材料。
1. 2  试验方法
1. 2. 1  培养基  采用的伸长培养基 Reo 和生根诱导培养基 Sg2,为曾炳山等自行研制的省藤
属专用培养基。
1. 2. 2  伸长培养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实验观察重复数> 15,样本数> 45,每次重复样本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 6) : 679~ 683
For est Resear ch
  
数= 3。按芽高度将未展叶的单芽分成 3组, 连续培养观测 2个月, 调查其伸长情况。A 组:
0. 5~ 1. 0 cm, B组: 1. 1~ 2. 0 cm, C 组: 2. 1~ 4. 0 cm。
1. 2. 3  生根诱导培养  与伸长培养的试验方法相同, 按芽高度将单芽分成 3组,连续培养观
测 3个月,统计生根率、生根条数、生根长度等各项生根指标值; 不同高度单芽组高生长情况。
D组: 1. 1~ 2. 0 cm, E组: 2. 1~ 4. 0 cm, F 组: 4. 0 cm 以上。
1. 2. 4  资料统计分析  用算术平均与加权平均数法, 分别计算各重复各处理的观测指标值。
对生根率作反正弦变换; 生根条数作平方根变换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LSR检验,比较各
处理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 1  伸长培养繁殖体的选择
单叶省藤和短叶省藤的 3 组不同高度芽组, 伸长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图 1) :单芽高度越
高,抽高生长也高,以 2. 1~ 4. 0 cm 的 C组抽高生长最快。
图 1  两种省藤(左:单叶省藤;右:短叶省藤)不同高度芽组的伸长培养结果
方差分析及 LSR检验结果显示(表 1、表 2) :单叶省藤伸长培养 1 个月后, 各不同高度芽
组间净伸长差异不显著, 2个月后,伸长最快的 C组显著高于 A、B组, 而短叶省藤伸长培养仅
表 1  单叶省藤不同高度芽组伸长培养的净伸长方差分析及 LSR 检验
不同高度芽组 变异来源 自由度 培养时间: 60 d均  方 均方比 平均净伸长/ cm
C 不同高度芽组 2 8. 933 6 7. 236 6* * * 2. 43 a
B 误  差 50 1. 234 5 1. 39 b
A 总  和 52 0. 90 b
  注: F0. 01= 5. 06,平均值后标有相同字母的表示LSR 检验( P = 0. 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全文同。
表 2  短叶省藤不同高度芽组伸长培养的净伸长方差分析及 LSR 检验
不同高
度芽组 变异来源 自由度
培养时间: 30 d 培养时间: 60 d
均  方 均方比 平均净伸长/ cm 均  方 均方比 平均净伸长/ cm
C 不同高度芽组 2 4. 640 7 11. 352 0* * * 1. 32 a 21. 761 7 19. 952 0* * * 2. 80 a
B 误  差 75 0. 408 8 0. 76 b 1. 090 7 1. 22 b
A 总  和 77 0. 49 b 0. 93 b
  注: F0. 01= 4. 90。
68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3 卷
1个月, 差异即极显著, 比单叶省藤提早 1个月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仍然是 C 组伸长最快。因
此,在单叶省藤和短叶省藤的伸长培养过程中,有必要进行芽的不同高度选择, 以芽高度为2. 1
~ 4. 0 cm的 C 组伸长培养效果最佳。
2. 2  生根诱导繁殖体的选择
单叶省藤生根诱导培养 3个月结果表明(表 3) :高度为 2. 1~ 4. 0 cm的 E 组生根率最高,
生根条数亦最多。经 3个月生根诱导培养后,不同高度芽组,生根长度均在 4. 0 cm 以上;芽苗
高度,除 D组外,其余的 E、F 组,苗高均在 4. 0 cm 以上。而短叶省藤的 E 组芽,各项生根指标
值均最高(表 5)。生根诱导培养 3个月后,各组生根长度亦在 4. 0 cm 以上;芽苗高度,同样是
除 D组外, E、F 组均在 4. 0 cm 以上。
表 3 单叶省藤不同高度芽组生根诱导效果统计
不同高度芽组 平均生根率% 平均生根条数 平均生根长度/ cm 平均芽苗高度/ cm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D( 1. 1~ 2. 0 cm) 24. 0 45. 50 49. 38 0. 99 1. 53 1. 59 0. 52 1. 78 4. 00 1. 49 2. 07 2. 32
 E( 2. 1~ 4. 0 cm) 45. 56 68. 89 69. 00 1. 03 1. 92 2. 03 0. 64 2. 18 4. 54 3. 11 3. 83 4. 40
 F( > 4. 0 cm) 20. 51 33. 33 37. 82 0. 56 1. 02 1. 06 0. 50 1. 94 4. 62 7. 34 8. 11 8. 72
   该栏依次表示: 1:生根诱导培养 1个月, 2:生根诱导培养 2个月, 3:生根诱导培养 3个月。表 5同。
各项生根指标值方差分析及 LSR检验结果:单叶省藤生根诱导培养 1个月后,各组芽的
生根率即达到极显著差异, E 组极显著高于 D、F 组, 这与黄藤 ( Daemonor op s margari tae
Becc. )生根诱导成苗的繁殖体选择结果有所区别[ 8] ,培养 2 个月, 结果仍然一样, 3个月后, E
组芽生根率显著高于 F 组芽(表 4) ;而生根长度, 连续培养 3个月无显著差异; 生根条数,第 1
个月无显著差异,第 2个月达到显著差异, E组显著高于 F 组, 3个月后 D、F 组显著低于 E组
(表 4)。而短叶省藤的 3 组不同高度芽组,经 2 个月生根诱导培养后, 生根率即达到显著差
异, E 组显著高于 F 组, 3个月后又无显著差异; 而生根条数连续培养 3个月, 无显著差异;生
根长度,生根诱导培养 3个月后达到显著差异(表 6) , 芽高为 2. 1~ 4. 0 cm 的 E 组, 显著高于
D、F 组。
在生根诱导培养中还观察到,单芽高< 2. 0 cm 的芽体伸长较难,部分芽体枯顶,新抽叶片
发黄;反之,单芽高> 2. 0 cm 的芽体伸长较容易,新抽叶片嫩绿,生长状况较好。
表 4 单叶省藤不同高度芽组生根诱导培养 90 d后的方差分析及 LSR检验
不同高
度芽组 变异来源 自由度
平均生根率/ % 平均生根条数
均  方 均方比 平均生根率/ % 均  方 均方比 平均生根条数
E 不同高度芽组 2 0. 806 1 3. 150 0* * * 69. 00 a 4. 487 1 4. 224 9* * * 2. 03 a
D 误  差 65 0. 255 9 49. 38 ab 1. 062 1 1. 59 b
F 总  和 67 37. 82 b 1. 06 b
  注: F0. 01临界值= 3. 14。
综上所述, 单芽高度对生根诱导培养中的茎高生长、生根率、根系长度、生根条数有很大影
响。以 2. 1~ 4. 0 cm 的 E组芽体,是单叶省藤生根诱导的最好材料, 既能提高芽体生根率、增
加生根条数,又能经 3个月培养后达到移植规格(苗高、根长> 4. 0 cm)的最适要求[ 11]。高度
在 4. 0 cm 以上的芽体 F 组,虽可作为生根诱导材料,但因该藤种生根诱导难[ 7] ,出根率低,须
进行二次生根诱导, 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增殖培养时, 当芽高度接近 4. 0 cm 时, 须选出生
681第 6 期           刘  英等: 两种省藤组培成苗芽的选择
根诱导成苗,不同待其超过 4. 0 cm, 既不利于增殖, 也不利于生根。短叶省藤的生根诱导生长
情况与单叶省藤相近似, 应选择芽高度为 2. 1~ 4. 0 cm 的 E组芽体, 及 4. 0 cm 以上的 F 组芽
体为生根诱导的最适材料。即 2. 1 cm 以上的芽体均为短叶省藤生根诱导的最佳材料。
表 5 短叶省藤不同高度芽组生根诱导效果统计
不同高度芽组 平均生根率% 平均生根条数 平均生根长度/ cm 平均芽苗高度/ cm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D(1. 1~ 2. 0 cm) 34. 13 57. 15 61. 11 0. 86 1. 22 1. 31 0. 99 2. 16 2. 74 1. 45 1. 74 2. 23
 E( 2. 1~ 4. 0 cm) 50. 00 76. 67 78. 67 1. 20 1. 40 1. 75 2. 32 4. 26 5. 73 2. 95 3. 35 4. 20
 F( > 4. 0 cm ) 32. 56 43. 17 50. 20 1. 11 1. 36 1. 52 1. 33 2. 10 2. 34 7. 01 7. 81 8. 78
表 6 短叶省藤不同高度芽组生根诱导培养 90 d后的方差分析及 LSR检验
不同高度芽组 变异来源 自由度 平 均生 根长 度均  方 均方比 平均生根长度/ cm
E 不同高度芽组 2 42. 151 4 3. 299 1* * 5. 73 a
D 误  差 50 12. 776 7 2. 74 b
F 总  和 52 2. 34 b
  注: F0. 05= 3. 18。
3  小结与讨论
  ( 1)单叶省藤、短叶省藤伸长培养, 以生长健壮、形态正常、高度在 2. 1~ 4. 0 cm 的未展叶
单芽体生长最快,为伸长培养的理想芽体。
( 2)单叶省藤生根诱导培养,以高度在 2. 1~ 4. 0 cm的芽体生根率最高,生根条数最多,培
养 3个月后,能达到移植规格(苗高、根长> 4. 0 cm)的最适要求。
( 3)高度为 2. 1 cm 以上的芽体是短叶省藤生根诱导的最佳材料。
以上结果表明, 高度为 2. 1~ 4. 0 cm 的未展叶单芽体,是两种省藤伸长培养与生根诱导培
养的最佳芽体, 生根诱导的芽不仅能顺利生根生长, 而且能顺利抽高生长, 形成达到移植规格
的芽苗。鉴于这种情况, 在组培快繁过程中, 两种省藤的伸长培养过程可省弃,直接从继代增
殖培养中,选择高度为 2. 1 cm 以上的芽进入生根诱导培养, 生根、生长成苗, 从而降低生产成
本、提高经济效益,这与黄藤成苗诱导培养有较大区别[ 8]。
参考文献:
[ 1]  周再知,许煌灿,尹光天.藤类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 J ]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 1) : 47~ 55.
[ 2]  许煌灿,尹光天,曾炳山,等.黄藤栽培技术的研究[ J ]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 3) : 239~ 246.
[ 3]  钟惠甫,许煌灿.藤类育苗技术.热带林业科技[ J] . 1984, ( 2) : 1~ 8.
[ 4]  Rao A N ,Aziah M Y. Proceedings of the seminar on tissue culture of forest species[ C] . Kuala Lumpur: Forest Research Inst-i
tute Malaysia, 1987. 56~ 69.
[ 5]  庄承纪,周建葵.省藤组织培养的植株再生[ 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 13( 1) : 97~ 100.
[ 6]  张方秋.棕榈藤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 5) : 486~ 492.
[ 7]  刘英,曾炳山,许煌灿,等.棕榈藤继代培养增殖和成苗特性的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 6) : 579~ 585.
[ 8]  刘英,曾炳山,尹光天.黄藤继代增殖培养和成苗的繁殖体选择[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 2) : 152~ 155.
[ 9]  曾炳山.短叶省藤离体快繁研究[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7, 17( 4) : 37~ 43.
[ 10]  曾炳山,许煌灿,刘英,等.棕榈藤组培苗根的诱导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 3) : 260~ 264.
[ 11]  曾炳山,许煌灿,刘英,等.棕榈藤组培苗移植技术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 6) : 563~ 569.
682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3 卷
Selection of in vitro Buds of Two Rattan Species
for Elongation and Rooting
LI U Ying, ZEN G Bing-shan, YIN Guang-tia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 ry,CAF,Guangzhou  51052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 ith the select ion of in v itr o buds of two rat tan species for elongat ion
and roo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vi tro buds w ith dif ferent heights are significant ly dif ferent
in elongat ion and root ing. In v itr o buds w ith the height of 2. 1~ 4. 0 cm are appropriate material
for elongation and those w ith a height> 2. 1 cm are good for root ing. Buds w ith a height> 2. 1 cm
can be selected for rooting w ithout elongat ion culture.
Key words: Calamus ; tissue culture; select ion of buds of elongation and rooting
欢 迎 订 阅
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
全国高校优秀学报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福建林学院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是福建林学院主办的与林有关的综合性学术类期刊, 刊载全科林学的科研报告、学术
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等文章。1960 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全国组稿。
福建林学院学报鼓励学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学术交流, 长期以来被确定为国家科技部中
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
心期刊、万方数据( 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福建省科技厅海峡信息网福建出
版物之窗首批入编期刊。福建林学院学报被国际著名的检索机构, 如 ULRICHS 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美国)、AGRIS、CAB、SCI、FA、FPA、CA、AT、国内所有的林业文摘数据库、中国
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竹类文摘、CSTA (英文版)国家数据库、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等 20 多种国内外重
要数据库和权威检索期刊收录。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1999年公布的 1998 年影响因子最高的中国科技期
刊 150名排行中,福建林学院学报排名第 94 名, 进入中国科技期刊 100 强。近年来,福建林学院学报荣
获福建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华东地区最佳期刊, 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等。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1-389X, 国际刊名代码 CODEN FLXUE7,国内统一刊
号 CN 35-1095/ S。季刊, 大 16 开本, 96 码, 定价 10. 00 元, 全年订费 40. 00 元(含邮资 )。过刊有部分库存:
1984~ 1998 年,每期订费 6. 00元(含邮资) ; 1999~ 2000 年,每期订费 10. 00 元(含邮资)。国内读者请从邮局
汇款到本刊编辑部订阅。联系人:江英。若信汇, 户名:福建林学院资金结算中心, 帐号: 801013576 2002, 开
户行:南平农行西芹营业所, 备注:订阅福建林学院学报。
国外读者请向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联系办理。地址: 北京 782信箱,邮政编码: 100011。
联系地址: 353001  福建南平福建林学院学报编辑部, 电话: 0599 8508082
683第 6 期           刘  英等: 两种省藤组培成苗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