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orption-Desorption of Two Phenolic Acids in Poplar Rhizosphere Soil in Continuous Cropping Plantation

连作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2种酚酸的吸附与解吸行为


采集不同代人工林林地杨树根际土壤样品,采用等温吸附和解吸试验结合HPLC定量测定,研究杨树根际土壤中2种主要酚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的吸附和解吸附特性,探讨2种酚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的累积机制。结果表明:杨树根际土壤对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均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羟基苯甲酸的平均吸附率63.39%~72.26%,苯甲酸的吸附率较对羟基苯甲酸低,平均吸附率39.53%~47.46%;Frue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能很好地描述这2种酚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吸附平衡浓度Ce和吸附量Cs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2种酚酸的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吸附,但解吸特性差异较大,对羟基苯甲酸在不同连作代数林地根际土壤吸附平衡液中的解吸能力均较强,平均解吸率46.62%~52.89%;而苯甲酸解吸能力较弱,尤其在高浓度吸附平衡体系中很难进行解吸附,此规律与2种酚酸的吸附常数基本吻合。2种酚酸的吸附和解吸特性一定程度上反映酚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学特征,并为进一步揭示其在杨树根际微域的累积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wo phenolic acids, phydroxybenzoic acid and benzoic acid,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continuous cropping poplar plant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fi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phenolic acids. An isotherms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method and HPLC test were u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hizosphere soil of poplar plantation had strong adsorptive capacity to phydroxybenzoic acid and benzoic acid. The average adsorption rate of benzoic acid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acid was from 39.53% to 47.46%,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hydroxybenzoic acid with an average adsorption rate from 63.39% to 72.26%. Fruendlich isotherms adsorption equation well described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those two phenolic acids in poplar rhizosphere soil, and there existed a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C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 and Cs (absorbance). The adsorption of those two phenolic acids belonged to physical adsorption. But, phydroxybenzoic acid had a stronger desorption capacity in different poplar plantation rhizosphere soil and the average desorption rate was from 46.62% to 52.89%. In comparison, the desorption rate of benzoic acid was lower, especially in balanced adsorption solution at high concentration. This rule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dsorption constant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different poplar generation. The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those two phenolic acids reflected the property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rhizosphere soil and could interpret accumulation of the phenolic acids in poplar rhizosphere soil.


全 文 :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 月
林 业 科 学
&’()*+(, &(-.,) &(*(’,)
./01 !",*/1 #
2345,$ % # %
连作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 $ 种酚酸的
吸附与解吸行为!
王延平# 6 杨6 阳# 6 王华田# 6 姜岳忠$ 6 王宗芹#
(#1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6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6 泰安 $7#%#8;
$1 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6 济南 $9#%%%)
摘 6 要:6 采集不同代人工林林地杨树根际土壤样品,采用等温吸附和解吸试验结合 :;-’ 定量测定,研究杨树根
际土壤中 $ 种主要酚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的吸附和解吸附特性,探讨 $ 种酚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的累积机
制。结果表明:杨树根际土壤对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均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羟基苯甲酸的平均吸附率
"<1 <=> ? 7$1 $">,苯甲酸的吸附率较对羟基苯甲酸低,平均吸附率 <=1 9<> ? !71 !">;@ABC4D0EFG 等温吸附方程
能很好地描述这 $ 种酚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吸附平衡浓度 ! C 和吸附量 ! H 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 种酚酸的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吸附,但解吸特性差异较大,对羟基苯甲酸在不同连作代数林地根际土壤吸附平衡液
中的解吸能力均较强,平均解吸率 !"1 "$> ? 9$1 8=>;而苯甲酸解吸能力较弱,尤其在高浓度吸附平衡体系中很难
进行解吸附,此规律与 $ 种酚酸的吸附常数基本吻合。$ 种酚酸的吸附和解吸特性一定程度上反映酚酸在杨树根
际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学特征,并为进一步揭示其在杨树根际微域的累积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6 杨树根际;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吸附和解吸;环境行为;累积机制
中图分类号:&7#81 9#=6 6 6 文献标识码:,6 6 6 文章编号:#%%# I 7!88($%#%)%# I %%!8 I %8
收稿日期:$%%8 I #% I $8。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 $%%"!L$%%8K%")。
!王华田为通讯作者。
!"#$%&"’()*+"#$%&"’ ", -." /0*’"1&2 32&4+ &’ /"$15# 60&7"+$0*#*
!"&1 &’ 8"’%&’9"9+ 8#"$$&’: /15’%5%&"’
M34N J34OE4N# 6 J34N J34N# 6 M34N :B3PE34# 6 2E34N JBCQG/4N$ 6 M34N R/4NSE4#
(#1 "#$%&’(%)*+,$%*-)*./0 1/2%$/.%$3 %4 56/*7%*# "#$,(80.8$/0 9*,+)$:,.36 ;%$):.$3 !%00)#) %4 56/*7%*# "#$,(80.8$/0 9*,+)$:,.36 $1 56/*7%*# "(/7)-3 %4 ;%$):.$36 =,*/* $9#%%%)
3;+%#52%:6 &/AOPE/4 34D DCH/AOPE/4 FG3A3FPCAEHPEFH /T PU/ OGC4/0EF 3FEDH,OVGWDA/XWYC4Q/EF 3FED 34D YC4Q/EF 3FED,E4 PGC
AGEQ/HOGCAC H/E0 /T F/4PE4B/BH FA/OOE4N O/O03A O034P3PE/4H UCAC E4ZCHPEN3PCD E4 /ADCA P/ TE4D 3FFB[B03PE/4 [CFG34EH[ /T PGC
OGC4/0EF 3FEDH5 ,4 EH/PGCA[H 3DH/AOPE/4 34D DCH/AOPE/4 [CPG/D 34D :;-’ PCHP UCAC BHCD5 +GC ACHB0PH HG/UCD PG3P
AGEQ/HOGCAC H/E0 /T O/O03A O034P3PE/4 G3D HPA/4N 3DH/AOPEZC F3O3FEPW P/ OVGWDA/XWYC4Q/EF 3FED 34D YC4Q/EF 3FED5 +GC 3ZCA3NC
3DH/AOPE/4 A3PC /T YC4Q/EF 3FED E4 PGC AGEQ/HOGCAC H/E0 3FED U3H TA/[ <=1 9<> P/ !71 !">,UGEFG U3H 0/UCA PG34 PG3P /T OV
GWDA/XWYC4Q/EF 3FED UEPG 34 3ZCA3NC 3DH/AOPE/4 A3PC TA/[ "<1 <=> P/ 7$1 $"> 5 @ABC4D0EFG EH/PGCA[H 3DH/AOPE/4 CSB3PE/4
UC00 DCHFAEYCD PGC 3DH/AOPE/4 OA/FCHH /T PG/HC PU/ OGC4/0EF 3FEDH E4 O/O03A AGEQ/HOGCAC H/E0,34D PGCAC CXEHPCD 3 HEN4ETEF34P
0E4C3A AC03PE/4 YCPUCC4 ! C( 3DH/AOPE/4 CSBE0EYAEB[ F/4FC4PA3PE/4) 34D ! H( 3YH/AY34FC)5 +GC 3DH/AOPE/4 /T PG/HC PU/
OGC4/0EF 3FEDH YC0/4NCD P/ OGWHEF30 3DH/AOPE/45 \BP,OVGWDA/XWYC4Q/EF 3FED G3D 3 HPA/4NCA DCH/AOPE/4 F3O3FEPW E4 DETTCAC4P
O/O03A O034P3PE/4 AGEQ/HOGCAC H/E0 34D PGC 3ZCA3NC DCH/AOPE/4 A3PC U3H TA/[ !"1 "$> P/ 9$1 8=> 5 (4 F/[O3AEH/4,PGC
DCH/AOPE/4 A3PC /T YC4Q/EF 3FED U3H 0/UCA,CHOCFE300W E4 Y3034FCD 3DH/AOPE/4 H/0BPE/4 3P GENG F/4FC4PA3PE/45 +GEH AB0C U3H
E4 3FF/AD34FC UEPG PGC 3DH/AOPE/4 F/4HP34P E4 PGC AGEQ/HOGCAC H/E0 /T DETTCAC4P O/O03A NC4CA3PE/45 +GC H/AOPE/4 34D
DCH/AOPE/4 /T PG/HC PU/ OGC4/0EF 3FEDH ACT0CFPCD PGC OA/OCAPW /T C4ZEA/4[C4P30 YCG3ZE/A E4 AGEQ/HOGCAC H/E0 34D F/B0D
E4PCAOACP 3FFB[B03PE/4 /T PGC OGC4/0EF 3FEDH E4 O/O03A AGEQ/HOGCAC H/E05
<*= ."#4+:6 O/O03A AGEQ/HOGCAC; OVGWDA/XWYC4Q/EF 3FED; YC4Q/EF 3FED; H/AOPE/4 34D DCH/AOPE/4; C4ZEA/4[C4P30
YCG3ZE/A;3FFB[B03PE/4 [CFG34EH[
! 第 " 期 王延平等:连作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 # 种酚酸的吸附与解吸行为
! ! 自 $%&’()*("+,-)首次提出植物化感作用以来,
化感问题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
化感物质中酚酸类物质具有较强的化感活性,成为
植物化感研究最多的一类物质( ./0123’4,"++5;
6’78/0% !" #$9,#::";;(<4%7<,#::")。有学者认
为,酚酸物质在根际土壤中的逐渐累积可对林木产
生较强的自毒作用,并造成土壤微生态环境改变,进
而引发地力衰退(=’(*12,"+>:;?1@@21A !" #$9,#::B;
林思祖等,"+++;马祥庆等,#:::;梁文举等,
#::C;林文雄等,#::-)。在杉木( %&’’(’)*#+(#
$#’,!-$#"#)、桉 树( .&,#$/0"&1)、马 尾 松( 2(’&1
+#11-’(#’#)等树种的连作人工林中酚酸物质的化
感效应问题已被有关研究证实(马越强等,"++>;
黄志群等,#:::;汪思龙等,#::#;陈龙池等,
#::#;#::,;曾任森等,"++-;李延茂等,#::C;曹
光球等,#::C;王晗光等,#::5)。但目前尚缺少它
们在人工林地产生和累积机制的有关研究。人工林
地土壤中酚酸物质的累积取决于林地内诱导这些物
质产生的土壤条件以及土壤对酚酸的吸附和降解能
力,其中酚酸在土壤胶体上的吸附和降解特性是决
定酚酸在土壤中归趋( @841)的重要因素(D8&4%/ !"
#$9,"+>+;./0123’4,#::B),关于酚酸的环境行为学
问题也逐渐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
杨树(2-0&$&1)生长迅速、木材优良、用途广泛,
是工业人工林定向培育最适宜的树种之一,目前已
成为我国长江流域及黄淮海地区最重要的速生丰产
林树种。迄今为止,我国的杨树人工林已经有连作
, 代林、B 代林,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连作 C 代林,地力
衰退现象非常严重(王华田等,#::-;刘福德等,
#::C)。为探讨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实质,谭秀
梅等(#::>)采用 EFGH 对不同连作代数杨树根际土
进行分析,检测到强化感物质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
等酚酸物质在根际土中的累积。本研究在此基础
上,开展了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 # 种酚酸在杨树
根际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附特性研究,以期为揭示
这 # 种化感物质在杨树根际微域的累积机制提供理
论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 材料与试剂
")供试土壤 ! 取自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高桥
林场 " 代(!)、# 代(")、, 代(#)、B 代($)美洲
黑杨(2-0&$&1 3!$"-(3!1)速生丰产林,试验样地位于
大汶河沿岸河滩阶地,土壤为粗沙质河潮土,颗粒较
粗,保肥保水性差,有机质含量较低。于 - 月采集土
样,在每种林分内设置 , 个标准地,在每个标准地内
随机抽取 , 株平均木,距树干基部 :I C 7 处呈梅花
形分布设置 C 个取样点,挖取 : J C: )7 土层中直径
小于 :I C )7 的杨树根系,采集细根上粘附的土壤,
充分混合后装入已消毒的密封塑料袋中带回实验
室。各林地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 "。
表 !# 不同林地杨树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 !# ()*+,-%. %/0 -)12,-%. -)%3%413,+4,-+ 56 3),75+8)131 +5,. ,/ 0,66131/4 858.%3 8.%/4%4,5/
林地
=%21(4
&8/0
有机质(4")
K2L8/’) 784412 M
( L·NL O ")
速效氮(4#)
PQ8’&8R&1 S M
(7L·NL O ")
有效磷(4,)
PQ8’&8R&1 F M
(7L·NL O ")
速效钾(4B)
PQ8’&8R&1 T M
(7L·NL O ")
UE 值
(4C)
微量元素
;28)1 1&171/4 M(7L·NL O ")
H<(45) V/(4-) =1(4>) $/(4+)
! "I 5: 8 #:I > 8 +I "C 8 ##I -5 8 5I ++ 8 :I ,# 8 #I ,# 8 "#I :: R) 5I B- R
" "I ,C 8 #:I B 8 +I B> 8 ##I -- 8 5I -" ) :I ## R #I "> 8 ",I ,: 8 5I #: R
# "I ,B 8 "+I 5 8 +I #, 8 #,I -- 8 -I :B 8 :I ,: 8 #I B5 8 ""I 5, ) 5I >+ R
$ "I B> 8 ">I + 8 +I 5B 8 #,I -- 8 5I >C R :I #> 8 #I #" 8 "#I #C R) 5I ## R
! ! %每组同列字母不相同表示在 2 W :I :C 水平经 GXD 多重比较后差异显著。D’@@121/4 &14412( ’/ (871 )%&<7/ (*%Y10 (’L/’@’)8/4 0’@@121/)1 84
:I :C &1Q1& 8@412 GXD9
! ! #)试剂 ! 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色谱纯)购自
上海化学试剂公司,甲醇、冰乙酸、乙腈等试剂均选
用色谱纯。
!" 9# 方法
")土壤处理 ! 将土壤样品风干后碾细,过 5:
目筛(孔径 :I #C 77),置于高压灭菌锅灭菌 " *。
#)酚酸标样制备 ! 分别准确称量 ":I :,#:I :,
,:I :,B:I :,C:I : 7L 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混合
后置于烧杯,用甲醇溶解并定容于 ":: 7G 容量瓶
中,形成 # 种酚酸质量浓度梯度为 "::,#::,,::,
B::,C:: &L·7G O "的混合标准液。
,)色谱条件 ! 美国 ;*127% =’(*12 X)’1/4’@’) 高
效液相色谱仪,FDP 紫外检测器,色谱柱 D’87/(’&
H">,流动相乙腈(P)和双蒸水(Z)(用冰乙酸调 UE
值至 #I >),检测波长为 #>: /7,柱温 #C [,采用自
动连续梯度洗脱设置:: 7’/ 开始时 P \ Z 为
5] \ +B],BC 7’/ 后为 -#] \ #>];进样量 ": &G,流
速为"I : &G·7’/ O "。
+B
林 业 科 学 !" 卷 #
!)$ 种酚酸标样质量浓度与峰面积标准曲线
的绘制 # 采用外标法定量测度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
酸质量浓度与图谱峰面积的关系。将 $ 种酚酸混合
标样进行色谱分析,分别以 $ 种酚酸的峰面积和标
样质量浓度作图,通过线性回归得到 $ 种酚酸质量
浓度和图谱峰面积的线性方程:
对 羟 基 苯 甲 酸, ! % &’(! ()* +
,( "-,. (",#$ %*. /-$;
苯甲酸,! % $)$ !’* + (! *-’. !",#$ % *. /-!。
拟合方程中,! 表示色谱峰面积," 表示酚酸标样质
量浓度(!0·12 & ()。
,)吸附和解吸附试验 # 等温吸附试验:各称取
,. ** 0 不同代数人工林林地灭菌干燥根际土样 !
份,分别置于 ! 只 (** 12 锥形瓶中,分别加入 ,*
12 质量浓度为 (**,$**,’**,!** !0·12 & (的对羟
基苯甲酸和苯甲酸标准液,于 $, 3条件下恒温振荡
$! 4,静置 ’* 156 后,吸取上清液 $ 12 置于离心管,
室温以 ! *** 7·156 & (离心 (* 156,取清液用 *. $,
!1 滤膜过滤,后进行色谱分析。
等温解吸试验:吸附完成后的土壤样品溶液抽
取 (* 12 上清液,然后加入 (* 12 去离子水,使溶液
体积保持在 ,* 12,在 $, 3条件下恒温振荡 $! 4,
静置 ’* 156,吸取上清液 $ 12 置于离心管,离心
(条件同上),取清液用 *. $, !1 滤膜过滤,上液相
色谱测定。
!" #$ 数据处理
()酚酸的吸附能力:根据加入标准液的初始质
量浓度和吸附平衡液中酚酸质量浓度之差计算土壤
对酚酸吸附量和吸附率。
吸附量:$ 8 % & ’ ( %
($ 9 ) $ :)·*
+
, (()
吸附率:# 8 %
($ 9 ) $ :)
$ 9
, ($)
式 (,$ 中,$ 8 表示单位质量土壤吸附的酚酸量
(!0·0 & ();$ 9 表 示 酚 酸 的 初 始 质 量 浓 度
(!0·12 & ();$ : 表示吸附平衡液中酚酸的质量浓度
(!0·12 & ();* 表示溶液的体积(12);+ 表示土壤
样品的质量( 0);# 8 表示酚酸的吸附率。
$)酚酸的吸附热力学特征:为清晰表明对羟基苯
甲酸和苯甲酸在连作杨树根际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本
研究应用 ;7<:6=>5?4 吸附等温方程式模拟了 $ 种酚酸
在不同代数人工林根际土壤中吸附热力学特征。
$ 8 % , =·$ :
( ’ -,或 >0$ 8 % >0, = .
(
-
>0$ :,(’)
式 ’ 中,$ 8 意义同上;, = 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化
感物质 &吸附剂结合常数,即吸附平衡常数;( ’ - 为
拟合方程系数。
’)酚酸的解吸附能力:用解吸率表示解吸的难
易程度,在数值上为解吸量占吸附量的百分数。
解吸率:# = %
($ 8 ) $
!
8 )
$ 8
, (!)
$!8 %
($ : ) $
!
: )·*
+
, (,)
式 !,, 中,# = 表示酚酸解吸率;$
!
8 表示解吸平衡后
土壤对酚酸的吸附量;$!: 表示解吸平衡后样品溶
液中酚酸的质量浓度;$ 8,$ : 意义同上。
!)土壤对酚酸吸附的自由能变化:
!/ % ) @A>6, 9?, (")
式 " 中,+/ 表 示 土 壤 吸 附 时 的 自 由 能 变 化
(BC·19> & (),@ 为常数(-. ’*/ C·19> & (),A 为绝对温
度($)’. (, D),, 9?为单位土壤有机质的吸附常数
(, 9? % , = E土壤有机质含量)。
$# 结果与分析
%" !$ 不同林地杨树根际土壤对 % 种酚酸的吸附
作用
从表 $ 中可以看出,不同代数杨树根际土壤对
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均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
羟基苯甲酸的平均吸附率在 "’. ’/F G )$. $"F 之
间,苯甲酸的吸附率较对羟基苯甲酸低,平均吸附率
在 ’/. ,’F G !). !"F。因此,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
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均较容易被吸附,且土壤对对
羟基苯甲酸的吸附能力高于苯甲酸。吸附量定量表
征了单位质量土壤对酚酸的吸附能力。随 $ 种酚酸
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其在不同代根际土壤中均出
现吸附量增加的现象,这是大多数分子型有机物被
土壤胶体吸附呈现的一致特点。不同代数杨树根际
土壤对 $ 种酚酸的吸附能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
随连作代数的增加,土壤对酚酸的吸附量变大,这可
以很好解释随连作代数增加 $ 种酚酸在杨树根际土
壤中的含量亦明显增加的规律。
%" %$ % 种酚酸在不同林地杨树根际土壤中的等温
吸附特性
从表 ’ 中可以看出,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在
不同代数杨树根际土的等温吸附用 ;7<:6=>5?4 方程
拟合后,拟合方程系数 ( ’ - 大都在 *. -* G (. (* 之
间,相关系数 0 大都在 *. /) 以上,相关性显著或极
显著水平,说明此方程能很好地描述 $ 种酚酸在杨
树根际土中的吸附过程,吸附平衡质量浓度 $ : 和吸
附量 $ 8 之间存在较好线性关系(图 ()。
*,
! 第 " 期 王延平等:连作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 # 种酚酸的吸附与解吸行为
表 !" 不同林地杨树根际土壤对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的吸附能力
#$%& !" ’()*+,(- .$*$.,+/ (0 *12/3)(4/%5-6(,. $.,3 $-3 %5-6(,. $.,3 ,- )2,6(7*25)5 7(,8 (0 3,005)5-+ *(*8$) *8$-+$+,(-
酚酸种类
$%&’()*+ ,+*-.
林地
/(0&.1
),’-
初始质量浓度 ! (
2’*1*,) 3,..
+(’+&’10,1*(’ 4
(!5·36 7 ")
吸附平衡质量浓度 ! &
89:*)*;0*:3 3,..
+(’+&’10,1*(’ (<
.(0=1*(’ 4(!5·36 7")
吸附量 ! .
>;.(0=1*(’ 4
(!5·5 7 ")
吸附率 " .
>;.(0=1*(’ 0,1*( 4 ?
平均吸附率
>@&0,5& 0,1*( 4 ?
对羟基苯甲酸
=A%B-0(CB;&’D(*+ ,+*-
"
#
$
%
"EE
#EE
FEE
GEE
"EE
#EE
FEE
GEE
"EE
#EE
FEE
GEE
"EE
#EE
FEE
GEE
F"H IE
J#H KE
""EH FF
"LEH LM
FKH JI
I"H ##
"EGH #F
"FLH L"
LH F"
IFH JL
"EFH EM
"FIH GI
FLH ME
ILH J#
"EJH FF
"GKH "F
KJ#H MM
" "IFH MI
" JMKH KL
# GMGH "E
KF"H FG
" #JIH IL
" MLIH IE
# KGGH JI
MGKH ME
" #K"H GL
" MKMH EJ
# K#LH #I
KG"H EF
" #G"H J#
" M"KH KM
# LFJH I#
KJH FE
LJH IE
KFH ##
K#H FL
KFH "F
KGH FM
KLH #K
KKH "#
MGH KM
KFH EI
KLH KG
KLH KF
KGH "E
K#H EM
KFH JM
KFH GI
KGH "F
KGH IF
I#H #K
KFH FM
苯甲酸
N&’D(*+ ,+*-
"
#
$
%
"EE
#EE
FEE
GEE
"EE
#EE
FEE
GEE
"EE
#EE
FEE
GEE
"EE
#EE
FEE
GEE
G"H IJ
""MH K"
#"#H EK
#IJH L#
GMH MG
MJH ML
"KEH GL
##MH E"
L#H KJ
"EKH MF
"LJH MG
#"GH KI
GLH F#
"#EH ##
"JMH FF
#KEH LL
LJ#H #L
JEFH MG
JIMH G"
" #"GH J#
LEEH LI
" E"EH GL
" FMLH L#
" IEMH JK
GIFH "M
MFEH KK
" G"EH LM
" JLFH #J
LGKH JE
IMIH J#
" "EKH KI
" FMGH LG
LJH ##
GEH #E
#MH F"
FEH FI
LEH EK
LEH L#
GKH L#
G#H IL
GIH F#
GKH LF
GIH E#
GKH FF
LGH KJ
FMH JM
FKH JM
FGH JK
FMH LF
GIH GK
GKH JE
G"H LJ
表 9" 不同林地杨树根际土壤对 ! 种酚酸的等温吸附特性!
#$%& 9" :2$)$.+5),7+,.7 (0 ,7(+25);7 $37()*+,(- (0 +<( *25-(8,. $.,37 ,- )2,6(7*25)5 7(,8 (0 3,005)5-+ *(*8$) *8$-+$+,(-
酚酸种类
$%&’()*+ ,+*-.
林地
/(0&.1
),’-
吸附常数 #-
>;.(0=1*(’ +(’.1,’1
拟合方程系数 " 4 $
O&50&..*(’ +(&<<*+*&’1
相关系数 %
P(00&),1*(’ +(&<<*+*&’1
&
对羟基苯甲酸
=A%B-0(CB;&’D(*+ ,+*-
苯甲酸
N&’D(*+ ,+*-
" FIH "K EH J# EH MIK EH E#G!
# ""H MJ "H " EH MMM EH EE"!!
$ IMH LL EH #K EH JGM EH "L"
% "JH #L EH MM EH MMJ EH EE#!!
" "LJH IJ EH FG EH MGM EH EL"
# ##H FM EH J" EH MM" EH EEM!!
$ MH II EH MJ EH MMM EH EE"!!
% IEH #F EH LF EH MJK EH E"G!
! ! &!表示显著水平(& Q EH EL),!!表示极显著水平(& Q EH E")。R*5’*<*+,’+& )&@&),! & Q EH EL,!!& Q EH E"S
"L
林 业 科 学 !" 卷 #
图 $# % 种酚酸在不同代数林地根际土中的等温吸附曲线
&’() $# *+,-./01+ 23+,04-’,5 6708/ ,9 -:, 4./5,;’6 26’3+ ’5 0.’<,+4./0/ +,’; ,9 3’99/0/5- 4,4;20 4;25-2-’,5
# # 此外,从表 = 中可以看出,% 种酚酸的吸附常数
! 3 在不同根际土壤中差异较大,这可能与各自的土
壤性质存在关系。对 % 种酚酸的吸附常数 ! 3 与土
壤理化性质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方程如下:
对羟基苯甲酸:"$ > ? @%!A "B C %A @D%#$ ?
%A "D$#% C D!A E!@#D,$
% > FA EDB;
苯 甲 酸:"% > ? DB"A =F@ C @$DA @!E#$ C
$=A $D@#% C !A @=E#D,$
% > FA E"=。
式中,"$、"% 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 ! 3 值,
因子 #$,#%,#D 指标同表 $。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虽然 % 种酚酸在杨树根
际土壤中的吸附高度依赖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但也受根际土壤中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其中,对
羟基苯甲酸 ! 3 值变化规律与土壤中 G5 含量的变
化呈现一致规律,苯甲酸 ! 3 值变化与土壤中有机质
含量的变化呈现一致规律(图 %)。
图 %# 不同林地根际土有机质和 G5 含量与
% 种酚酸的吸附常数(!3)变化规律
&’() %# H.25(/ ,9 2I+,04-’,5 6,5+-25-(!3),9 -:, 4./5,;’6
26’3+ 253 ,0(25’6 J G5 6,5-/5- ’5 3’99/0/5- 0.’<,+4./0/ +,’;+
!" #$ ! 种酚酸在不同林地杨树根际土壤上的吸附
自由能变化
土壤吸附时的自由能变化是反映土壤吸附特性
的重要参数,根据吸附自由能变化的大小,可以推断
土壤的吸附机制,当自由能变化小于 !$A E! KL·
1,; ? $时为物理吸附,反之为化学吸附(蔡道基,
$DDD)。从表 ! 中可以看出,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
在根际土中的吸附自由能变化范围分别为 ? DA %B
KL· 1,; ? $ M +% M ? !A D@ KL· 1,; ? $ 和 ? $FA !=
KL·1,; ? $ M+% M ? !A @$ KL·1,; ? $,% 种酚酸在杨
树不同林地根际土壤中的吸附均属于物理吸附。由
于物理吸附到达吸附平衡的速度较快,而且在某种
因素影响下该吸附是可逆的,因此 % 种酚酸在杨树
根际土壤中的吸附作用可能较为迅速,并同时伴有
解吸现象。
!" %$ ! 种酚酸在不同林地根际土壤中的解吸特性
为研究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在杨树根际土壤
中的解吸特性,本研究进行了 % 种酚酸在根际土壤
溶液中的等温解吸试验。从表 @ 中可以看出,对羟
基苯甲酸在各代根际土吸附平衡液中的解吸能力均
较强(平均解吸率 !"A "%N O @%A EDN),而苯甲酸解
吸能力较弱,尤其在高质量浓度吸附平衡体系中很
难进行解吸附,这一规律与 % 种酚酸在不同代数根
际土壤中的吸附常数基本一致。说明对羟基苯甲酸
淋溶后能增加土壤中自由态的含量,从而增加其在
土壤中的移动性,同时亦增加了其在土壤中的化感
潜能;苯甲酸则相反,一旦被土壤胶体吸附后很难进
行解吸附,这一方面限制了其在土壤中的移动,另一
方面使其在土壤中大多以束缚态形式存在。有研究
表明,化感物质进入土壤后,由于受土壤吸附作用的
影响通常形成自由态( 90//)、可逆束缚态( 0/8/0+’I;P
I,753)和完全束缚态( I,753)= 种形式( Q’6/,
$DE!),而自由态和可逆束缚态的化感物质是真正
具有化感活性( I’,282’;2I’;’-P)的部分,处于可逆束
缚态的化感物质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将脱离土壤胶
体的结合位点而转变为自由态从而具备化感潜能。
%@
! 第 " 期 王延平等:连作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 # 种酚酸的吸附与解吸行为
表 !" 不同林地杨树根际土壤对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的吸附自由能变化
#$%& !" ’($)*+ ,- -.++ +)+.*/ ,- 01(/2.,3/%+)4,56 $652 $)2 %+)4,56 $652 5) .(54,70(+.+
7,58 ,- 25--+.+)9 0,08$. 08$)9$95,)
酚酸种类
$%&’()*+ ,+*-.
林地
/(0&.1
),’-
有机质含量
203,’*+ 4,11&0 5
( 3·63 7 ")
吸附常数 ! -
89.(0:1*(’ +(’.1,’1
! (+
吸附自由能+"
/0&& &’&03; (< ,9.(0:1*(’ 5
( 6=·4() 7 ")
对羟基苯甲酸
:>%;-0(?;9&’@(*+ ,+*-
苯甲酸
A&’@(*+ ,+*-
! "B CD EFB "C #EB #E 7 FB "G
" "B EH ""B IJ JB JF 7 GB IH
# "B EG FIB HH HIB EF 7 IB #F
$ "B GJ "JB #H "#B EE 7 HB FD
! "B CD "HJB FJ IIB #G 7 "DB GE
" "B EH ##B EI "CB HI 7 CB EF
# "B EG IB FF FB #I 7 GB H"
$ "B GJ FDB #E GFB GH 7 JB FC
表 :" 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在不同杨树根际土壤中的解吸特性!
#$%& :" ;+7,.095,) 6$0$659/ ,- 01(/2.,3/%+)4,56 $652 $)2 %+)4,56 $652 5) .(54,70(+.+ 7,58 ,- 25--+.+)9 0,08$. 08$)9$95,)
酚酸种类
$%&’()*+ ,+*-.
林地
/(0&.1
),’-
解吸平衡质量浓度 # &!
KLM*)*90*M4 4,..
+(’+&’10,1*(’ (<
-&.(0:1*(’ 5(%3·4N 7 ")
解吸量(# . 7 # .!)
O&.(0:1*(’ 5(%3·3 7 ")
解吸率 $-
O&.(0:1*(’ 0,1*( 5 P
平均解吸率
8Q&0,3& 0,1*( 5 P
对羟基苯甲酸
:>%;-0(?;9&’@(*+ ,+*-
苯甲酸
A&’@(*+ ,+*-
!
"
#
$
!
"
#
$
"B "F
""B HJ
GB I#
"IB D#
GB FF
DB DD
DB DD
#"B II
"B DD
""B HH
"CB E#
DB JD
DB HC
"EB IF
"EB D"
"IB II
#B #H
EB EH
"B JH
"#B FI
#B ID
EB GF
"CB JG
#B #F
HB DH
"B JJ
CB IF
DB DD
DB DD
DB DD
GB EH
""B EI
EFFB CI
GCEB FD
JG#B GC
" "FJB GG
E"DB EE
HFHB HD
" "EHB #J
" #IIB FG
EDIB EE
CJCB DH
IGCB #D
" #HCB "#
G#"B FF
C"EB FE
" DEEB #C
" DFFB GG
"JCB IF
5
5
5
EDB "H
HHB CG
5
5
5
5
5
5
IEB CD
5
5
5
HHB ED
EIB HD
GGB G#
GFB #H
GIB "H
GGB CI
HFB II
GIB "G
HDB "D
HGB EI
GJB DH
GFB JH
CHB JD
GIB G#
HEB I"
G#B GG
E#B ""
5
5
5
CB D#
HB H"
5
5
5
5
5
5
"FB "#
5
5
5
GCB C#
HDB #G
HDB "D
H#B JI
5
5
5
5
! ! &“ 5”表示解吸量为负值的数据。“ 5”.1,’-. <(0 1%& -,1, 1%,1 -&.(0:1,’+& *. ’&3,1*Q&R
EH
林 业 科 学 !" 卷 #
$ # 讨论
%)酚酸类物质在土壤中的累积与其吸附和解
吸行为关系密切。以往研究表明,自然状态下植物
根系分泌的化感物质极少,不足以发挥化感效应
(&’()*++ !" #$,,-..%)。此外,由于受土壤微生物降
解作用和土壤胶体吸附作用的影响,具有化感活性
的物质在土壤中的质量浓度是极其微小的,甚至其
存在是短暂的。化感效应发挥必须建立在化感物质
一定质量浓度基础之上,这在很多受控试验中都得
到证实。因此,化感效应发挥的前提是化感物质的
累积,这一过程不但与植物根系分泌化感物质的强
度有关,而且强烈地受到土壤中微生物活动(&/01
!" #$,,%233;张淑香等,-...)及土壤胶体吸附能
力的影响以及与化感物质本身的特性有关。化感物
质在土壤中的累积机制是化感效应研究中值得关注
的问题,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特征研究成
为揭示化感物质累积机制的重要内容。其中,对化
感物质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附行为的研究可为这
个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针对杨
树连作人工林根际土壤中呈明显累积的 - 种酚酸
(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通过其在不同代数根际
土壤中的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对苯甲酸和对羟
基苯甲酸在不同代数杨树根际土中均具有较强的吸
附能力,对羟基苯甲酸的平均吸附率在 "$4 $335 6
7-4 -835之间,苯甲酸在杨树根际土中的吸附率较
对羟 基 苯 甲 酸 低,平 均 吸 附 率 在 $24 8-85 6
!74 !"$5。等温吸附试验表明,- 种酚酸在不同代
数根际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浓度 % * 和吸附量 % 9 之间
存在较好线性关系,拟合方程系数大都在 .4 3. 6
%4 %. 之间,:(0*; 等温吸附方程能很好描述 -
种酚酸在杨树根际土中的吸附过程,并能很好解释
- 种酚酸在根际土壤中的吸附规律。- 种酚酸的解
吸附特性表明,对羟基苯甲酸在各代根际土的吸附
平衡溶液中的解吸能力均较强,平均解吸率在
!"4 "-5 6 8-4 325之间;而苯甲酸解吸能力较弱,尤
其在高质量浓度吸附平衡体系中很难进行解吸附,
此规律与 - 种酚酸在不同代数根际土壤中的吸附常
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以上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较好解释 - 种酚酸在杨树根际微域的累积机制,即
对羟基苯甲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较容易被吸附,且
该吸附属于可逆吸附,当遭受淋溶后能迅速增加土
壤中自由态的含量,同时增加了其在土壤中的化感
潜能;而苯甲酸被土壤胶体吸附后很难进行解吸附,
使其在土壤中大多以束缚态形式存在,降低了土壤
中具有化感潜能的自由态的含量。因此,应用常规
?@AB 法对不同代数杨树根际土进行检测时会发现
对羟基苯甲酸的累积量明显高于苯甲酸(谭秀梅
等,-..3)。虽然有学者针对某些酚酸类化感物质
在土壤中的吸附特征进行了一些探讨( B*==>’ !"
#$,,-..!),但基于化感物质本身的性质以及研究
方法和技术的局限,对化感物质的环境行为学特征
及其影响因素认识不足,尚难形成对酚酸物质累积
机制的清晰认识。目前,在环境科学领域,针对农业
生产中的某些常用除草剂,如乐斯本( =>/C(DE(’FC9,
又名毒死稗)、阿特拉津( G+(GH’;*,又名莠去津)、草
甘磷( I/ED>C9G+*, 又 名 镇 草 宁 )、二 甲 戊 灵
(D*;<’1*+>G/’;,又名杀草通)等以及某些有毒重金
属元素(铜、铅、镉)在环境中的累积问题,从其在土
壤及水体中的环境行为角度开展研究较多(郭观林
等,-..8;王平等,-..7;刘松长等,-..7),由此形
成了较为完善的有毒物质环境化学行为的理论体系
和研究方法。因此,关于化感物质的累积机制研究
今后应该更加注重借鉴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
-)酚酸类物质在土壤中吸附和解吸行为受多
种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酚酸在土壤中的吸附
机理非常复杂,虽然现有的试验数据仅能够说明有
限的几个化感物质吸附位点,但试验结果均表明土
壤胶体对化感物质的吸附可能会通过静电吸附、离
子交换吸附、范德华力吸附、有机物之间的疏水结合
和氢键结合、配体交换等多种方式进行( A*>1G;; !"
#$,,%237;J=&(’<*,%237),不同的吸附机制决定了
其吸附能力和解吸能力。土壤胶体性质与酚酸的吸
附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锰氧化物能够增加土壤对
酚酸的吸附(A*>1G;; !" #$,,%233),铁氧化物也有
类似的促进作用(JG)’;C !" #$,,%22"),本研究的结
果也重现了这一结论。B*==>’ 等(-..!)的研究结
果表明对羟基香豆酸、阿魏酸、藜芦酸、香草酸以及
对羟基苯甲酸等 8 种酚酸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附
高度依赖于有机质含量、酸碱性( D? 值)、金属氧化
物含量及黏粒含量等土壤特性,同样其吸附机制亦
非常复杂,不能仅仅从土壤的某一特性进行判断。
K;<*(L’+ 等(-..!)研究了沙壤土( 9G;土 M壤质沙土( /CG1E 9G;<)- 种土壤对苯甲酸的吸
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粒径组成、有机质含量、
D? 值、金属离子含量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苯甲酸的
吸附能力。此外,酚酸在土壤胶体上的吸附与其本
身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有关,例如肉桂酸衍生物在土
壤中的吸附强于苯甲酸衍生物(NG/+C; !" #$,,%232;
?G’<*( !" #$,,%278;A*>1G;; !" #$,,%237),而酚酸
!8
! 第 " 期 王延平等:连作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 # 种酚酸的吸附与解吸行为
环状结构上的甲基氧基团或丙烯酸侧链可以增强它
们在土壤中的吸附。
可见,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受多种因
素的影响,关于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在不同代数
杨树根际土壤中的累积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研究。
参 考 文 献
蔡道基 $ "%%%& 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曹光球,林思祖,王爱萍 $ #’’(& 马尾松根化感物质的生物活性评
价与物质鉴定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
陈龙池,廖利平,汪思龙 $ #’’#& 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对杉木幼
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应用生态学报,",("’):"#%" + "#%-&
陈龙池,汪思龙 $ #’’,& 杉木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研究 $ 生态学报,
#,(#):,%- + ,%*&
郭观林,周启星 $ #’’(& 镉在黑土和棕壤中吸附行为比较研究 $ 应
用生态学报,")("#):#-’, + #-’*&
黄志群,廖利平,汪思龙,等 $ #’’’& 杉木根桩和周围土壤酚含量的
变化及其化感效应 $ 应用生态学报,""(#):"%’ + "%#&
李延茂,胡江春,张 ! 晶,等 $ #’’(& 杉木连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
比较研究 $ 应用生态学报,")(.):"#.( + "#.*&
梁文举,张晓柯,姜 ! 勇,等 $ #’’(& 根分泌的化感物质及其对土壤
生物产生的影响 $ 地球科学进展,#’(,):,,’ + ,,.&
林思祖,杜 ! 玲,曹光球 $ "%%%& 化感作用在林业中的研究进展及
应用前景 $ 福建林学院学报,##(#):"*- + "**&
林文雄,熊 ! 君,周军建,等 $ #’’.& 化感植物根际生物学特性研究
现状与展望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
刘福德,姜岳忠,王华田,等 $ #’’(& 杨树人工林连作效应的研究 $
水土保持学报,"%(#):"’# + "’(&
刘松长,李继睿,何 ! 文 $ #’’.& 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吸附 + 解吸
作用 $ 广东化工,,-(""):"’" + "’,&
马祥庆,刘爱琴,黄宝龙 $ #’’’& 杉木人工林自毒作用研究 $ 南京林
业大学学报,#-("):"# + ")&
马越强,廖利平,杨岳军,等 $ "%%*& 香草醛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
响 $ 应用生态学报,%(#):"#* + ",&
谭秀梅,孔令刚,王华田,等 $ #’’*& 杨树人工林连作土壤中酚酸类
化感物质的累积规律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山东大学学
报,-,("):"- + "%&
汪思龙,陈龙池,廖利平 $ #’’#& 几种化感物质对杉木幼苗生长的
影响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
王晗光,张 ! 健,杨婉身 $ #’’)& 巨桉根系和根系土壤化感物质的
研究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
王华田,姜岳忠,刘富德,等 $ #’’.& 连作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态
环境及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 林业科学,-,( /"):(* + )-&
王 ! 平,毕树平 $ #’’.& 植物根际微生态区域中铝的环境行为研究
进展 $ 生态毒理学报,#(#):"(’ + "(.&
曾任森,李蓬为 $ "%%.& 窿缘桉和尾叶桉的化感作用研究 $ 华南农
业大学学报,"*("):) + %&
张淑香,高子勤,刘海玲 $ #’’’& 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态研究:! $
土壤酚酸物质及其生物学效应 $ 应用生态学报,""( ():.-"
+ .--&
0123455 6 7, 89:;<42=:1> ?, @AAB42 7 6, !" #$$ #’’"& CA4D
:==4=AB:59E AFF42 24:= B2A;1D4 FA2 B2:G51G:= H44I ;:>:J4;4>5 :>I FA2
4KB=:1>1>J 291LADB9424 1>542:G51A>D 1>MA=M1>J 91J942 B=:>5D$ N=:>5 :>I
/A1=,#,#:," + ,%&
0=O; P,/9:F42 / Q$ "%**& 61G2A<1:= BABO=:51A> :>I B94>A1G :G1ID 1>
DA1=$ /A1= 01A= 01AG94;,#’()):.%, + *’’&
84GG91 7 6,R1==1:; 8 ?,894>J @ @,!" #$$ #’’-& /A2B51A>SI4DA2B51A>
AF B94>A=1G :G1ID :D :FF4G54I #,( + #-#&
C:=5A> 0 Q, 0=O; P,R44I / 0$ "%*%& C1FF424>51:= DA2B51A> AF
4KAJ4>AOD=E :BB=14I F42O=1G, BSGAO;:21G, BS9EI2AKE<4>LA1G, :>I
M:>1==1G :G1ID 1> DA1=$ /A1= /G1 /AG 7; U,(,:.(. + .)#&
T1D942 Q T$ "%*’& 7==4=AB:59E:: BA54>51:= G:OD4 AF FA24D5 24J4>42:51A>
F:1=O24$ UAO2>:= TA24D52E,.*(-):,-) + ,-*&
@:1I42 ?,6:251> U N$ "%.(& C4GA;BAD151A> AF DB4G1F1G:==E 8S"- =:<4=4I
<4>LA1G :>I G1>>:;1G :G1I I421M:51M4D 1> DA1=$ /A1= /G1 /AG 7; N2AG,
,%:)(. + ))#&
V>I42W15 ? 6$ "%%)& N=:>5 B94>A=1GD 1> :==4=AB:59E$ 0A5 Q4M,)#(#):
"*) + #’#&
V>I42W15,N2:D:>5: 8 0$ #’’-& /A2B51A> AF <4>LA1G :G1I A>5A DA1= GA==A1ID
:>I 15D 1;B=1G:51A>D FA2 :==4=AB:59E D5OI14D$ 01A= T4251= /A1=D,-’:
,-( + ,-*&
U4FF24E C R, UA9> X Q$ #’’-& 7==4=AG94;1G:=D AF %&$’(&)!$$#
*’+,&-.’$$#:894;1D52E :>I DA1= I4J2:I:51A>$ U 894; YGA=,,’(():
"’). + "’*"&
Z49;:>> Q [,894>J @ @,@:2D9 U 0$ "%*.& \K1I:51A> AF B94>A=1G
:G1ID :>I ;:>J:>4D4 AK1I4D$ /A1= /G1 /AG 7; U,(":
,(# + ,()&
Z49;:>> Q [,894>J @ @$ "%**& Q4:G51M15E AF B94>A=1G :G1ID 1> DA1=
:>I FA2;:51A> AF AK1I:51A> B2AIOG5D$ /A1= /G1 /AG 7; U,(#:",’- +
",’%&
6:31>A X,X:3:9:D91 ],/:3O2:1 ], !" #$$ "%%)& V>F=O4>G4 AF DA1=
G94;1G:= B2AB42514D A> :IDA2B51A> :>I AK1I:51A> AF B94>A=1G :G1ID 1>
DA1= DODB4>D1A>$ /A1= /G1 N=:>5 ^O52,-#:*). + *.%&
6G021I4 6 0$ "%*.& 7IDA2B51A> :>I AK1I:51A> AF B94>A=1G GA;BAO>ID 12A> :>I ;:>J:>4D4 AK1I4D$ /A1= /G1 /AG 7; U,(":"-)) + "-.#&
Q1G4 Y Z$ "%*-& 7==4=AB:59E: /4GA>I 4I151A>$ \2=:>IA: 7G:I4;1G
N24DD$
Q1;:>IA 7 6,\=AFDIA5542 6,CO34 / \$ #’’"& /4:2G91>J FA2 21G4
:==4=AG94;1G:=D:7> 4K:;B=4 AF <1A:DD:EDSJO1I4I 1DA=:51A>$ 7J21G U,
%,:") + #’&
XDO5A;O \$ #’’"& \K1I:51A> AF B94>A=1G :G1I I421M:51M4D I 15D
24=4M:>G4 5A :==4=AB:591G :G51M15E$ U Y>M12A> _O:=,,’:")," + "),(&
(责任编辑 ! 郭广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