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园 艺 学 报 2011,38(增刊):2616 http: // www. ahs. ac. cn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E-mail: yuanyixuebao@126.com
收稿日期:2011–08–10
基金项目:农业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项目
* 通信作者(E-mail:sunjunde108@163.com;Libj@mail.caas.net.cn;Tel:010-62197975)
芍药 5 种叶部病害病原鉴定
王丽霞 1,孙军德 1,*,郭英兰 2,李宝聚 2,*
(1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沈阳 110161;2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在北京、山东、河北、云南、广东等地对芍药(Paeonia lactiflora)进行了广泛的病样采集,通
过常规切片镜检以及对病原菌的组织分离,鉴定出 5种叶部病害。
芍药黑斑病:发病初期叶面病斑圆形、近圆形,淡黄色,扩展后侵入叶组织,呈黑褐色,具浅
褐色轮纹,叶背斑点为深褐色,严重时产生黑色霉层。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鉴定其为牡丹枝孢
Cladosporiμm paeoniae Passerini。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3 ~ 7根簇生,直立或弯曲,上端少有分枝,淡
黄褐色至黑褐色,平滑,1 ~ 6个隔膜,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单生或短链生,椭圆形、卵圆形或柠檬
形,淡褐色,平滑,0 ~ 1个隔膜,3.9 ~ 7.9 × 2.8 μm ~ 5.4 μm。
芍药白粉病:发病初期叶面生近圆形小粉斑,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随后整
株布满白粉,其中散生褐色至近黑色小颗粒状物,即为病原菌的子囊果。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鉴定其为芍药白粉菌 Erysiphe paeoniae Zheng & Chen。子囊果散生或聚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径
55 ~70 μm,附属丝枯枝状,不规则分枝多次,粗细不均,子囊 3 ~ 7个,广椭圆形,短柄或近无柄,
25.4 ~ 40.7 μm × 16.9 ~ 30.9 μm。子囊孢子 2 ~ 5个,卵形、长卵形,黄色,5.4 ~ 8.7 μm× 2.9 ~ 3.9 μm。
芍药轮纹病: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苍白色斑点,逐渐扩展成圆形、半圆形病斑,褐色至黄褐色,有明
显同心轮纹,后期病斑干枯,有淡黑色霉层。病原菌为黑座假尾孢 Pseudocercospora variicolor(Wint.)
Guo & Liu。子座气孔下生,球形至长椭圆形,近黑色。分生孢子梗簇生于子座上,不分枝,曲膝状,
褐色至深褐色。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或圆柱形,直或弯曲,有 3至多个隔膜,淡色,4 ~ 37 μm× 3 ~ 4.5 μm。
芍药叶斑病:病斑叶两面生,叶面病斑暗褐色,边缘近黑褐色,生黑色霉层,周围有黑色晕状。
叶背病斑暗褐色,具不明显轮纹,有轻微黑色霉层。鉴定其病原菌为链格孢 Alternaria alternate
(Fr.:Fr.)Keissler。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根丛生,直立或弯曲,极少分枝,褐色,有隔膜,具孢痕。
分生孢子单生,倒棍棒形、卵形、倒梨形,淡褐色至褐色,表面光滑,孢身 24 ~ 43 μm × 7 ~ 15 μm,
具有 3 ~ 8个横隔膜和 1 ~ 4个纵、斜隔膜,短喙柱状,淡褐色,8 ~ 24 μm × 2.5 ~ 5 μm。
芍药灰霉病:叶面病斑多生于叶尖和叶缘,圆形或近圆形,紫褐色,具有不规则轮纹,茎部受
害时,茎秆下部变褐,呈不规则病斑,后期为暗褐色凹陷软腐,上生霉层,发病严重时导致茎秆倒
状,整株枯死。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鉴定其为灰葡萄孢 Botrytis cinerea Pers.:Fr.。分生孢子梗散
生或簇生于菌落内,疏密程度变化较大,稀疏或完全覆盖,浅褐色到褐色,分生孢子梗分枝变化较
大,和主轴呈变化较大的锐角,基部颜色比顶端深,且略粗于主干,壁平滑。分生孢子宽梨形、卵
圆形、侧卵形,在培养条件下变异很大,以卵圆形为主,4.9 ~ 9.0 μm × 5.2 ~ 7.0 μm。分生孢子和产
孢细胞间的小柄在孢子脱落时少数残留在孢子上。
关键词:芍药;黑斑病;白粉病;轮纹病;叶斑病;灰霉病;病原菌鉴定
中图分类号:S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3-353X(2011)S-261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