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ies on Applied Technique for control Grassland Caterpillar by V·B Biological Pesticide

V·B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全 文 :第 3 卷 第 4 期 1 9 9 5
V o l
.
3 N o
.
4
草 地 学 报
A C T A A G R E S T IA S IN IC A
年 _
1 9 9 5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杨志荣 伍铁桥 刘世贵
(四川联合大学草原生物防治工程国家实验室 , 成都 6 1。。6 4 )
汪志刚 郭万祥
(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 成都 61 。。41 )
摘要 : 本文针对草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一些特性 , 研
究出一套适用于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大面积防治草原毛虫的技术 , 以每亩 s om l , 温度
20 ℃左右时对三龄草原毛虫的防治效果达 80 %以上 , 能有效地防治草原毛虫 。
关键词 : 草原毛虫 ; 核型多角体病毒 ; 生物防治剂
l 前言
草原毛虫 (G y n e a p hora ru oe r g e ns 众)属鳞翅 目(L e p id o p te r a )毒蛾科 (Lym a n tr iid a e ) , 是青
藏高原草地的一种主要牧草害虫 。对草原毛虫的防治历来都依靠化学农药 , 化学农药虽能有
效地控制草原毛虫危害 , 但却导致草地污染等诸多严重后果 , 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质量和人
民的健康 。 故有效防治草原毛虫又不造成环境污染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 1 98 3 年笔者在四川
省若尔盖县草地从自然催病死亡的草原毛虫尸体中分离到一种病毒 , 根据其各种特征 ,经鉴
定并命名为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G yn ae p hora 。况 犷g ens 台 N uc lea : Pol y hed ros is Vi ru s ,
简称 G rN PV ) , 对三龄草原毛虫的感染致死率达 5 2 . 3 % (刘世贵等 , 2 9 5 4 ;刘世贵等 , 1 9 9 3 ) 。
另外又从 自然催病死亡的草原毛虫尸体 中分离到一株芽抱杆菌 , 对三龄草原毛虫的感染致
死率达 43 . 3% , 经鉴定确证该芽抱杆菌为苏云金杆菌属的一个亚种 (Sub sP . d翻d r ol 如us ,
自编号 B 1 3 ) , 笔者将 G rN PV 与 B1 3混合再添加入一些辅助成分制成一种复合的 V · B 草原
毛虫生物防治剂 ,该防治剂具有对草原毛虫防治效果好 , 不污染环境 , 对人畜安全 , 无生态毒
性 , 无残留等优点 (杨志荣等 , 1 9 90 ; 1 9 9 1 ; 1 9 9 2 ;刘世贵等 , 1 9 2 ) , 专门用于防治草原毛虫 。然
而草地自然环境恶劣 , 故直接影响该防治剂的杀虫效果 , 笔者就草地的实际情况和制剂的特
性进行了田间应用技术的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2
.
1 材料
2
.
1
.
I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 由本室提供 , 每毫升制剂中含 Z X 1 0l OG rN PV 包涵体 ,
2 X 1 01
”个 B 13活抱子和其它辅助成分 。
2
.
1
.
2 化学农药 80 %敌百虫可溶性粉剂 (作对照用) , 澳氢菊脂 (作隔离带防治用) 。
2
.
1
.
3 供试昆虫 草原毛虫 、亚洲 飞蝗 (乙仪 ,us ta m 心rat ~ Li n na eu s )
、 粘虫 [ Myt hl’m na
we Pa 厅a (sa lk e r )〕, 黑绒鳃金龟子 (M以ad era or ic nt 以15 M o t se h u lsk y ) 、草地螟 (Lo x os te岁 s tic t公
c以台 Lin n a e u s ) 、小地老虎 [A g rot is y p sil臼l (R o tte m b e r g )〕等均采自非疫区草地 ,试前观察饲
3 1 8 草 地 学 报 1 9 9 5 年
养一周 。
2
.
2
2
.
2
.
方法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毒力测定 将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用无菌水稀
释至 1 0 一 6 ,设 1 0 一 ’、 2 0 一 3 、 10 一‘ 、 2 0 一 5 、 1 0 一 ‘和空白对照 6 种处理 , 重复三次 , 各取 15 m l浸泡牧
草 , 取出晾干 , 分别投到笼中添食感染 3 龄草原毛虫 , 用清水浸泡牧草晾干后添食草原毛虫
作为空白对照 , 待带药牧草食光后再换鲜草 , 室温饲养 , 每天定时观察草原毛虫死亡情况和
症状 , 观察 10 天 , 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 L D S。 。
2
.
2
.
Z V
·
B 草原毛虫生物 防治剂对不同龄期草原毛虫的敏感性测定 选健康的 2 、 3 、 4
和 5 龄草原毛虫 , 用稀释到 1 0 一 ’的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悬液浸泡牧草 , 添食感染各龄
草原毛虫 , 每龄虫均同时用清水作空白对照 , 室温饲养 , 每天定时观察草原毛虫的致死情况 ,
观察 10 天 。
2
.
2
.
3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防治田间不同龄期的草原毛虫试验 分别用 1 x 1 X O.
45 m 的铁沙窗罩 围住草地 (无顶 )数个 , 用稀释到 10 一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悬液按
20 m l/ 罩的剂量喷施于牧草上 , 在相应的罩内投入 2 、 3 、 4 和 5 龄草原毛虫 1 0 头 , 重复 3 次 。
每种虫龄以清水作空白对照 , 施药后 7 天和 巧 天各调查一次虫 口减退数 , 以 15 天的调查数
为准 。
2
.
2
.
4 不同温度对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影响的试验 用稀释到 10 ’ 3的草原毛虫生
物防治剂悬液浸泡牧草 , 添食感染 3 龄草原毛虫 , 将添食防治剂后的草原毛虫分别置于 1 5 、
20

2 5

3 0 和 35 ℃的恒温箱中饲养 , 每种温度均以清水作空白对照 , 每天定时观察草原毛虫
在各种温度下的死亡情况 , 观察 10 天 。
2
.
2
.
S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对草地其它害虫的感染试验 用稀释到 10 一 , 的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 二冒液泡牧草 , 凉干后分别被亚洲飞蝗 、粘虫 、黑绒鳃金龟子 、草地螟和小
地老虎等草地害虫添食 , 每种虫 150 头 , 分为三组室内常温饲养 , 每天定时观察各种害虫有
无致死情况 , 观察 10 天 。
2
.
2
.
6 田间药效试验 选虫 口密度分布较均匀的草地数片 , 每片 0 . 1 公顷 , 试前先调查虫
口密度 , 在每片草地周围用澳氢菊脂喷施 10 米宽的一条隔离带 , 以每片 1 5 、 30 、 45 、 60 和
lo oml 等不同剂量的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分别喷施草地 , 重复三次 , 以喷施清水和敌
百虫 (2 0 0 0 9 8 0 %可溶性粉剂/ h a )作阴性和阳性对照 , 7 天和 15 天各调查一次虫 口减退数 ,
以 1 5 天的调查数为准 。
2
.
2
.
7 小面积应用示范试验 在四川省的若尔盖 、红原 、石渠和甘孜等县草地上各选 4 片
1 0 0 0 亩的草地 , 施药前先调查虫口密度 , 以 50 m l防治剂 /亩的剂量 , 7 月中旬防治草原毛虫 ,
用敌百虫作对照 (1 5 0 9 /亩 ) , 于施药后第 7 天和 15 天各调查虫 口减退数代次 , 以 15 天的调
查数为准 。
2
.
2
.
S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后效追踪调查 对 1 9 8 6 年使用 V · B 草原毛虫生物
防治剂防治草原毛虫的草地 , 采取随机取样调查方法 , 逐年调查虫 口密度的变化情况 , 以此
证明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有无后效作用 。
3 结果与讨论
3
.
I V
·
B 草原毛 虫生物防治剂的毒力测定
第 4 期 杨志荣等 :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3 1 9
从测定结果 (表 1) 看出 , 草原毛虫幼虫在添食感染后 72 小时开始死亡 , 1 20 小时达到死
亡高峰 。 病虫的累计死亡率在同一时间内随浓度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 。 V · B 草原毛虫生物
防治剂对三龄草原毛虫的 L Ds 。为 4 . 1 26 X 1 0 一 ’。ml 。
表 1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毒力测定结果 (平均温度 17 . 3 C )
T a b le 1 R es u lt o f to x ieity asa y
o n g ra s la n d e a te rp illa r V
·
B bio lo g ie a l p es tie id e s (Av er ag e te m pe r a tu re
:
2 7
.
3

C )
浓 度
C o n e e n
-
tr s t 10 n
剂 量
D o sa g e
(m l)
供试虫数(头 )

0 I
u m be r
t est ed
1 0 天时累计死虫数 (头 )
T o t a l n u m be r o f d ea d
n se e t in 1 0 d a ys
1 1 1
死亡率
D e a th r a te
(肠 )
10 一 2
1 0 一3
1 0 一4
1 0 一s
1 0一 ‘
CK
15
1 5
1 5
1 5
1 5
15 (清水)
1 5 0
1 5 0
1 5 0
1 5 0
1 5 0
1 5 0
9 6
.
7 士 1 . 5 3
8 2
.
0 士 1 . 0 0
5 8
.
0 士 1 . 0 0
3 7
.
3 士 1 . 1 5
1 5
.
3 土 1 . 5 3
3
.
3 士 1 . 1 5
319676748. 421.乳l.14523既5623548130914250918634702881
3
.
2 不 同龄期的草原毛虫对 V · B 草原毛 虫生物防治剂的敏感性浏定
从表 2 可以看出 , 在同一条件和时间内 , 2 龄虫和 3 龄虫对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
比较敏感 , 随虫龄增大 , 敏感性呈明显减弱趋 。 从 V · B 草原毛虫生物 防治剂 田间防治不 同
龄期草原毛虫的结果看 (见表 3 ) ,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对 3 龄虫和 4 龄虫的防治效果
均高于 2 龄虫 , 对 5 龄虫的防治效果较差 。 在 田间该防治剂对 2 龄虫的防治效果较差的原 因
是做 2 龄虫防治试验时 , 气温偏低 (平均 1 0 ‘C左右 ) , 不利于病毒和细菌在虫体内繁殖所致 。
而对 5 龄虫防治效果差则认为是 因虫龄老化抵抗力增强的原故 。
表 Z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对不同龄期草原毛虫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室内 )
T a ble 2 R e su lt o f su sc e p tib ility a ssa y o n d iffe r e n t in s t a r s G 夕na ePh o r a
r u o
er g ers ‘ to g ra s sla n d e a te rp illa r V
·
B bio lo g ie a l p es tie id e s (in la bo r a t o ry )
虫 龄
S ta diu m
供试虫数 (头 )
处 理 N u m b e r
o f te s te d
1 0 天时累计死虫数(头 )
T o t al n u m be r o f d ea d
死亡率
x D e a th r a te
T e st in se e t in 1 0 d a ys
0 1 ll s e C t
.
In se C t S
. . . . . . . . . . . . . . . , 月. . . . . ‘ . . 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叫 ,
(肠 )
二 龄
Se e o u d
s ta diu m
防治剂
P es tie id e
1 5 0
1 5 0 2
,
3 3
1 0 0
4
.
7
三 龄
T hi 记
s t a d iu m
防治剂
Pe s tie id e
1 5 0
1 5 0
4 8
.
3 9 6
.
7
3 1 2
四 龄
F o r t h
s ta d iu m
防治剂
Pe stie id e
4 0
.
3 8 0
.
6
CK 1 5 0 0 0 0 0 0 0
五 龄
F ift h
s ta diu m
防治剂
Pe s tie id e
1 5 0
1 5 0 0
.
6 7
3 2 0 草 地 学 报 1 9 9 5 年
表 3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对不同龄期草原毛虫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室外 )
T a ble 3 R e su lt o f su s ee p tibili ty a s sa y o n diffe re n t in sta rs G 夕nae Ph ora
r u附g ers 钻 to g r a s sla n d e a te rp illa r V . B b io l叩ic a l详stic id e s
(in fie ld )
虫 龄
S t a diu m
o f in s ee t
供试虫数
N u m be r
o f t es ted
面积
A r e a
(m Z )
1 0 天时累计死虫数(头 )
T o ta l n u m b e r o f d e a d
死亡率处 理 艺 X 父 D ea th r a te
T e st in s ee ts in 1 0 d a y s
1 1 1
(% )
I n s eC tS 工 胜 且
二 龄
S e eo u d
sta diu m
防治剂
Pe stieid e
3 0 0
3 0 0
7 0
.
3 7 0
.
3
0
.
6 7 0
.
6 7
三 龄
T hird
s t a d iu m
防治剂
Pe stieid e
3 0 0
3 0 0 2
.
6 7
四 龄
Fo r t h
sta diu m
防治剂
Pe s tieid e
3 0 0
3 0 0
8 0
.
3 8 0
.
3
2
.
3
五 龄
F ifth
sta d iu m
防治剂
Pe stie记 e
3 0 0
3 0 0
5 8 6 4 6 1 1 8 3 6 1 6 1
4 7 4 1 4 4
.
6 7 4
.
7
3
.
3 不同温度对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影响的测定
从表 4 可以看 出 , 在同一时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对草原毛
虫的致病力增强 。 30 ℃以上时 7 天致死率即达到 10 % 。 草地 7 ~ 8 月份平均温度为 15 一
25 ℃ , 从室内试验结果看出 ,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 ,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是完全可以致
死草原毛虫的 。 从大面积应用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防治草原毛虫获得成功也证明了
这点 。
3
.
4 田 间药效试验
从表 5 可以看出 , 在同一时间内 , 不同剂量的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随剂量的增加
防治效果明显提高 , 杀虫速度加快 , 每公顷 45 0 m l和 6 0 0 m l两种剂量的防治效果差异不大 ,
以 l0 0 0 m l剂量的防治效果最好 (97 . 4 % ) 。 除 1 5 om l剂量组低于敌百虫对照组外 , 其余各剂
量组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对照组 。
3
.
5 小 面积应用示范试验
1 9 8 6 年在四川若尔盖 、红原 、石渠和甘孜等县草地作多点小面积 (1 0 0 0 亩 )应用示范试
验 , 根据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与加保险系数 , 以每亩 som l的剂量 , 15 天时的防治效果均在
85 %以上 , 达到了草原毛虫的防治要求 。
3
.
6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对其它害虫的防止效果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对亚洲飞蝗 、粘虫 、黑绒鳃金龟子 、 草地螟和小地老虎等草
第 4 期 杨志荣等 :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3 2 1
表 4 不同温度对 V
T a ble 4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荆杀虫效果的影响测定结果
E ffe et io n o f d iffe r e n t te m Pe ra t u r es o n t he
p a th o g e n ie ity o f g r a s la n d c a te rp illa r V
·
B b io lo g ie al p e stie id es
温 度
T e m
- 处 理
供试虫数
N u m b e r
o f t e s ted
In s eC t
1。天时累计死虫数(头 )
T o t a l n u m be
r o f d e a d 乏X
P e r a t u r e
(C )
T e st in sec
t in 1 0 d a ys
1 1 1
死亡率
D e a th r a t e
(% )
防治剂
Pe s t ie ld e
CK
防治剂
Pe stie id e
C K
防治剂
Pe stie ld e
C K
防治剂
P e s tie id e
C K
防治剂
Pe st ieid e
1 5 0 1 1 1
1 5 0 0
.
3 3 0
.
6 6
1 5 0 1 28 4 2
.
7 8 5
.
4
1 5 0 1
.
3 3 2
.
6 7
1 5 0 1 3 7 4 5
.
7 9 1
.
4
1 5 0 5
.
6 7 1
.
6 7 3
.
3
1 5 0 1 5 0 1 0 0
1 5 0
1 5 0 50 22 1 5 0 22 1 0 0
C K 1 5 0 4 7 4 1 5 5 1 0
裹 5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T a b le 5 C o n tr o l e ffe e tiv e re s u lt o f d iffer e n t d o sa g e s in th e fie ld t ria l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 (m l/ 公顷 )
V
·
B G r N P V p es tie id e (m l/ h
a
.
)
1 5 0 3 0 0 4 5 0 6 0 0 1 0 0 0
清水
W
a te r
1 0 0 9
试验区面积(公顷)
T e st a r e a (h a
.
)
试验区虫 口密度 *
In se e t d e n sity
0
.
1 0
.
1 0
.
1 0
.
1 0
.
1 0
.
1 0
.
1
1 1 2 9 7 9 8 1 0 7 1 0 1 1 0 4 1 0 8
1 5 天累计虫 口减退数(头 ) ,
6 7 7 7
.
1 8 3
.
6 9 3
.
6 9 8
.
3 7 2
.
7
N u m b e r o f d e e r e a s e d in 1 5 d a y s
防治效果 (% )
C o n t r o l e ffe e tiv e
5 9
.
8 8 0
.
1 8 5
.
3 8 7
.
5 9 7
.
4 6 9
.
9 5
.
6
”为三片草地的平均虫 口密度和虫 口减退数
, ,
A v e r a g e n u m be r o f in se e t d e n sity a n d d e e r e as ed in se e t n u m be r o f t hr ee a re a s o f g r as sla n d
地害虫均具有一定的致病力 , 致死率最高的是粘虫 (23 % ) , 对其余几种害虫的致死率均在
10 %左右 。 对几种害虫具有一定致死作用的原因是由于该制剂中含有 50 %的苏云金杆菌 ,
故对几种害虫能发生一定程度感染致死作用 , 在从致死的虫体中分离病原物的试验结果表
3 2 2 草 地 学 报 1 9J5 年
明 , 分离到了杀虫剂中的苏云金杆菌亚种 , 但未分离到 G rN PV , 故认为是苏云金杆菌致死 。
3
.
7 V
·
B 草原毛 虫生物防治剂的后效追踪调查
我们对 1 9 8 6 年在若尔盖县草地用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防治草原毛虫的 10 . 72
万亩草场逐年进行虫 口密度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 6 。
表 6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防治草原毛虫的后效作用调查结果
T ab le 6 S u r v e y r e su lt o f p o s t
一e o n t r o llin g e ffe e t o n g r a ssla n d ea t e rp illa r V
·
B bio lo g iea l p e s tie id es
虫 口 密 度
In se e t De
n s ity
防治方法 (头 / m Z)
C o n t r o l m e th o d 防治前
B e fo r e
e o n t r o l
防治后
A ft er
e o n t r o l
1 9 8 7 1 9 88 1 9 8 9 1 9 9 0 1 9 9 1 1 9 9 2 1 9 9 3
V
·
B 草原毛虫
生物防治剂
V
·
B G r N PV
Pe stie id e
1 4
.
4 2 4
化学杀虫剂
C h e m iea l
Pe stie id e
1 0 4 1 0 1 1 1 6 1 3 3 1 3 7
从调查结果看出 , 使用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防治区 , 从 1 98 6 年到 1 9 90 年虫 口
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 从 1 9 9 1 年起其虫 口密度开始回升 , 至 1 9 9 3 年虫 口密度已回升到 24
头 / m , , 已接近再防治阀值 (30 头 / m , ) , 而化学农药防治区 , 在防治后第三年的虫 口密度就回
升到防治前的水平 , 清水对照区的虫 口密度未出现暴涨暴落现象 。 这些结果表明 V · B 草原
毛虫生物防治剂防治草原毛虫不仅当年防治效果 良好 , 且后效作用明显 , 防治一次后可以在
6 年内不再防治 , 也可将草原毛虫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 , 再一次证明了昆虫病毒具有后效作
用 。
4 结论
4
.
1 根据室内 、 田 间小区和大面积多点应用示范试验结果表明 ,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
剂防治草原毛虫的有效使用剂量为 7 50 m l/ h a , 最适防治龄期为 3 龄 , 气温 Zo C左右 , 防治效
果均可达 85 % 以上 , 完全可达到防治草原毛虫的要求 。
4
.
Z V
·
B 草原毛虫生物 防治剂对草地其它害虫也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 , 故防治草原毛虫
的同时可以兼治少量其它害虫 。 若其它害虫较多时 , 可加入少量化学农药 , 即可兼防其它害
虫 。
4
.
3 自 1 9 8 6 年以来在四川 、青海和西藏的 5 0 多万亩草地上应 用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
治剂防治草原毛虫 , 其防治效果均在 80 %以上 , 有效地控制了草原毛虫的危害 , 并具有明显
的后效作用 , 保持了草地生态平衡 , 节约大量防治费用 。
第 4 期 杨志荣等 : V · B 草原毛虫生物防治剂的应用技术研究 3 2 3
参 考 文 献
刘世贵 、任大胜 、刘德明 、杨志荣 , 1 984 , 草原毛虫 (G”ae Ph~ ru * rge n si S h o u et Yi n) 病毒的发现和鉴
定 ,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l , 1 0 4 一 1 0 8
刘世贵 、杨志荣 、伍铁桥 , 1 9 9 3 , 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的研制与应用 , 草业学报 , 2 (4 )4 7一 50
刘世贵 、杨志荣 、伍铁桥 、王 阳西 , 1 9 2 , G r N P V 对脊椎动物体细胞的致突变性研究 , 四川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草原生防专辑 , 2 9 , 150 ~ 1 5
杨志荣 、刘世贵 、伍铁桥 、 曾英 , 1 9 9。, 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致突变性研究 ,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2 : 2 3 2一 2 3 8
杨志荣 、刘世贵 、伍铁桥 、王阳西 , 19 1 , 草原毛虫核型 多角体病毒对原核生物的致突变性研究 , 四川大
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 , 5 3 2一 5 3 6
杨志荣 、刘世贵 、伍铁桥 、王阳西 , 1 9 9 2 , 草原毛虫核型 多角体病毒对脊椎动物性细胞的致突变和胚胎的
致畸性研究 ,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草原生防专辑 , z9 : 143 ~ 149
Stu d ie s o n A PPlie d T e e h n iq u e fo r C o n tr o l G r a ssla n d C a te rPil la r
b y V
.
B B io lo g iea l Pe stic id e
Y a n g Z hir o n g W
u T ie q ia o L iu S hig u i
(N a tio n a l l
」 a b o r a t o r y fo r G r a s sla n d Bio lo g ie a lC o n t r o l
,
S ie hu a n U n io n U n iv e r sity
,
C h en g d u
,
6 1 0 0 6 4 )
W
a n g Z hig a n g G u o W
a n x ia n g
(S ie hu a n G e n e r a l St atio n o f G r a s s la n d
,
C h e n g d u
,
6 1 0 0 4 1 )
A b s tr a c t , A s t r a in o f G 夕n a e Phor a ru oe r g e ”s站 n u e le a r p o lyh e d r o sis v ir u s w a s is o la t e d fr o m e a te r p illa r
b()d ie s w h ieh n a t u r a lly in fe e te d a n d die d o n t he g r a sslan d in R u o e r g a i C o u n t y in 1 9 8 3
.
W ith th i
s v ir u s a n d a
s u bs p d e n d r o lim u s a kin d o f g r a ss la n d ea t e rp illa r V
·
B bio lo g ie a l p e stie id e w a s p r o d u ee d fo r th e b io lo g ie a le o n
-
t r o l o f g r a s sla n d e a te r p illa r
.
Its LD S

w a s 4
.
1 2 6 只 一。一5 m l. A e eo rd in g t o t he n a tu r a l e o n ditio n o f g r a ss la n d , a
p r a e tie a l a p p lie d te eh n iq u e w a s st u d ie d a n d u se d t o eo n t r o l g r a s sla n d e a te r p illa r in la r g e se ale
.
T h is tee h n iq u e
w a s e ffe e tiv e
, a n d w h e n th e a m o u n t u sed w a s 5 0 m l p er m u a t 2 0 ,C o f a ir te m p e r a tu r a
, the e o n t r o l e ffe e tiv e
-
n e ss w a s 8 5 %
.
K e y W
o rd s
,
G 夕八a e P人。, a r 忍o e r g ‘”5 15 Ch e n e t Y in ; N u e le a r p o ly h ed r o s is v ir u s ; B io lo 只iea l p e stie i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