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Analysis of nrDNA ITS Sequences in Ipomoea batatas and its Relative Wild Species

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nrDNA ITS序列分析



全 文 :植物科学学报  2014ꎬ 32(1): 40~ 49
Plant Science Journal
    DOI:10􀆰 3724 / SP􀆰 J􀆰 1142􀆰 2014􀆰 10040
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 nrDNA ITS序列分析
俞立璇1ꎬ2ꎬ 刘美艳1ꎬ2ꎬ 曹清河3ꎬ 余益成1ꎬ2ꎬ 谢逸萍3ꎬ
罗永海1ꎬ2ꎬ 韩永华1ꎬ2∗ꎬ 李宗芸1ꎬ2∗
(1􀆰 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 整合植物生物学研究所ꎬ 江苏徐州 221116ꎻ 2􀆰 江苏师范大学ꎬ 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
技术重点实验室ꎬ 江苏徐州 221116ꎻ 3􀆰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徐州甘薯研究中心ꎬ 江苏徐州 221121)
摘  要: 采用核糖体 DNA内转录间隔区(nrDNA ITS)序列比较分析了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
进化关系ꎬ 首次报道了栽培种甘薯‘徐薯 18’( Ipomoea batatas ‘Xushu18’)及其近缘野生种 I. triloba (DOM)ꎬ
I. cordatotriloba (MEX)ꎬ I. nil (PER)ꎬ I. nil (JPN)ꎬ I. hederacea Jacq. (USA)ꎬ I. hederacea Jacq. (HK)
和种间杂交种 67 ̄1 ( I. batatas ‘Xushu18’ × I. hederacea Jacq.)及回交种 (67 ̄1 × I. batatas ‘Xushu18’)的
nrDNA ITS序列ꎮ 序列分析表明ꎬ 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 nrDNA ITS序列长度为 570~600 bpꎮ 其中ꎬ ITS1
序列为 185 ~ 209 bpꎬ GC 含量为 53􀆰11% ~ 61􀆰 83%ꎻ ITS2 序列为 214 ~ 226 bpꎬ GC 含量为 61􀆰 21% ~
72􀆰 89%ꎻ 5􀆰 8S序列均为 165 bpꎬ GC含量为 54􀆰 55%~ 55􀆰 76%ꎮ 此外ꎬ 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 ITS 序列
信息位点均集中在 ITS1和 ITS2区ꎻ 与其他甘薯属植物相比ꎬ I. wrightii ITS2 的末端缺失了 6~ 8 个碱基ꎮ 系统
进化分析表明ꎬ 栽培种甘薯‘徐薯 18’( I. batatas ‘Xushu18’)和野生种 I. triloba、 I. cordatotriloba、 I. lacuno ̄
sa、 I. trifida的亲缘关系较近ꎬ 与 I. wrightii、 I. pes ̄tigridis、 I. grandifolia、 I. nil、 I. hederacea Jacq.、 I. pur ̄
purea的亲缘关系较远ꎻ 杂交后代与栽培种甘薯‘徐薯 18’( I. batatas ‘Xushu18’)亲缘关系较近ꎬ 与野生种父本
I. hederacea Jacq. 的亲缘关系较远ꎮ
关键词: 甘薯ꎻ nrDNA ITSꎻ BLASTꎻ 遗传距离ꎻ 系统发育树
中图分类号: S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0837(2014)01 ̄0040 ̄10
      收稿日期: 2013 ̄07 ̄01ꎬ 修回日期: 2013 ̄11 ̄08ꎮ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2KJA180001)ꎻ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2579)ꎻ 江苏
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20987)ꎻ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CARS ̄11 ̄B ̄09)ꎮ
  作者简介: 俞立璇(1988-)ꎬ 女ꎬ 硕士研究生ꎬ 主要从事植物遗传学研究(E ̄mail: 875881573@qq􀆰 com)ꎮ
  ∗通讯作者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 李宗芸ꎬ 教授ꎬ 博士生导师ꎬ 主要从事植物遗传学研究 ( E ̄mail: zongyunli @
jsnu􀆰 edu􀆰 cn)ꎻ 韩永华ꎬ 副教授ꎬ 硕士生导师ꎬ 主要从事植物遗传学研究(E ̄mail: hanyonghua@jsnu􀆰 edu􀆰 cn)ꎮ
Analysis of nrDNA ITS Sequences in Ipomoea
batatas and its Relative Wild Species
YU Li ̄Xuan1ꎬ 2ꎬ LIU Mei ̄Yan1ꎬ 2ꎬ CAO Qing ̄He3ꎬ YU Yi ̄Cheng1ꎬ 2ꎬ XIE Yi ̄Ping3ꎬ
LUO Yong ̄Hai1ꎬ 2ꎬ HAN Yong ̄Hua1ꎬ2∗ꎬ LI Zong ̄Yun1ꎬ2∗
(1. Institute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ꎬ School of Life Sciencesꎬ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ꎬ Xuzhouꎬ Jiangsu 221116ꎬ Chinaꎻ
2.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ꎬ Key Laboratory of Biotechnology for Medicinal Plants of Jiangsu Provinceꎬ Xuzhouꎬ
Jiangsu 221116ꎬ Chinaꎻ 3. Xuzhou Sweet Potato Research Centreꎬ Institute of Sweet Potatoꎬ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ꎬ Xuzhouꎬ Jiangsu 221121ꎬ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ꎬ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of nucleus ribosome DNA (nrDNA ITS)
copies from Ipomoea batatas and its wild relatives 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 to analyze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For the first timeꎬ we report on the nrDNA ITS sequences isolated
from I. batatas ‘Xushu18’ and its relative wild species ( I. triloba (DOM)ꎬ I. cordatotriloba
(MEX)ꎬ I. nil (PER)ꎬ I. nil (JPN)ꎬ I. hederacea Jacq. (USA)ꎬ I. hederacea Jacq. (HK))ꎬ
an interspecific hybrid 67 ̄1 ( I. batatas ‘Xushu18’ × I. hederacea Jacq.)ꎬ and a backcross
line (67 ̄1 × I. batatas ‘Xushu18’) .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nrDNA ITS sequences ranged
from 570 bp to 600 bp. Among themꎬ the ITS1 fragments ranged from 185 bp to 209 bpꎬ with
GC content of 53􀆰11%- 61􀆰83%ꎻ the ITS2 regions ranged from 214 bp to 226 bpꎬ with GC
content of 61􀆰 21%-72􀆰 89%ꎻ the 5􀆰8S sequences were 165 bpꎬ with GC content of 54􀆰 55%-
55􀆰 76%􀆰 Furthermoreꎬ the informative sites of I. batatas and its wild relatives lay in the ITS1
and ITS2 regionsꎻ in contrast to other Ipomoea germplasmsꎬ there was a 6-8 bp deletion in
the ITS2 of I. wrightii.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 batatas ‘Xushu18’ had close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 the wild relatives of I. trilobaꎬ I. cordatotrilobaꎬ I. lacunosaꎬ and
I. trifida than I. wrightiiꎬ I. pes ̄tigridisꎬ I. grandifoliaꎬ I. nilꎬ I. hederaceaꎬ and I. purpurea.
Moreoverꎬ the interspecific hybrid and the backcross line had close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 I. batatas ‘Xushu18’ꎬ compared to I. hederacea.
Key words: Ipomoea batatasꎻ nrDNA ITSꎻ BLASTꎻ Evolutionary divergenceꎻ Phylogenetic
trees
    甘薯( Ipomoea batatas (L.) Lam.)又称地瓜、
红苕、 番薯、 红薯、 山芋等ꎬ 是旋花科(Convol ̄
vulaceae)甘薯属植物ꎬ 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和总产
仅次于水稻、 小麦和玉米ꎬ 是一种重要的粮食、 蔬
菜、 工业原料和新型能源作物ꎬ 具有防癌、 抗氧化
等保健功能[1]ꎮ 近年来ꎬ 甘薯作为一种健康食品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ꎬ 功能性新特优甘薯品种的
选育已成为甘薯育种的主导方向ꎮ 但是ꎬ 由于我国
育成的甘薯品种近 94%具有南瑞苕和胜利百号的
血缘[2]ꎬ 导致甘薯育种背景狭窄ꎬ 制约了甘薯品
种改良的进度和质量ꎮ ‘徐薯 18’ ( Ipomoea bata ̄
tas ‘Xushu18’)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中心
于 1976年育成的优良品种ꎬ 为近亲杂交的回交后
代(来源于南瑞苕与胜利百号)ꎮ ‘徐薯 18’高抗根
腐病ꎬ 较抗蔓割病ꎬ 但对黑斑病和茎线虫病抗性
差[3]ꎻ 抗逆性强ꎬ 耐旱、 耐瘠、 耐湿性较强ꎬ 不
择土质ꎬ 适应性广ꎬ 春夏都能增产ꎬ 已在华北、 华
中、 华东及西南的四川等地大面积种植ꎬ 年推广面
积超过 16 × 105 hm2ꎬ 是我国自育品种中推广面积
最多的良种ꎮ 甘薯近缘野生种种质资源非常丰富ꎬ
在世界上分布有 600 ~700 种[4]ꎬ 是抗病、 抗虫、
抗逆性基因的重要载体[5]ꎬ 但由于栽培种甘薯遗
传背景复杂ꎬ 与其近缘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也不
够清晰等原因ꎬ 导致育种实践中甘薯野生种质资源
的利用受到极大限制ꎮ
近年来ꎬ 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分子标记(AFLP、
RFLP、 SSR和 RAPD等)ꎬ 并结合叶绿体 DNA 及
核糖体 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等对热带美洲、 大
洋洲、 秘鲁、 菲律宾、 巴西及新几内亚等地甘薯栽
培种及其近缘野生种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ꎬ 以期
进一步了解甘薯与近缘野生种之间的亲缘关系ꎬ 并
对栽培种甘薯的起源进化进行有益的探索[6-10]ꎮ
核糖体 DNA 内转录间隔区 ( internal tran ̄
scribed spacerꎬ ITS)是介于 18S ~ 26S 之间的非
编码转录区ꎬ 在核基因组中是高度重复的ꎬ 中间的
高保守区 5􀆰 8S将 ITS 序列分为 ITS1 和 ITS2 两个
区段ꎮ 在被子植物中ꎬ nrDNA ITS既具有核苷酸序
列的高度变异性又有长度上的保守性ꎬ 说明这些间
隔区的序列很容易在近缘类群间排序ꎬ 而且丰富的
变异可在较低的分类阶元上(如属间、 种间ꎬ 甚至
种内)解决植物系统发育问题[11]ꎬ 因此被广泛用于
系统发育及其亲缘关系的研究[12-14]ꎮ Miller 等[15]
曾对旋花科甘薯属牵牛亚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
分析ꎬ 结果表明ꎬ 基于 nrDNA ITS 序列与 cpDNA
RFLP标记的分析结果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ꎮ 王晓
锋等[16]的研究也表明ꎬ ITS1 和 ITS2 含有丰富的
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ꎬ 是探讨被子植物属下水平的
系统分类与进化研究的重要分子标记ꎮ
本研究采用 PCR技术扩增了甘薯及其 10个近
缘野生种的 nrDNA ITS 序列ꎬ 并进行克隆测序ꎮ
首次报道了栽培种甘薯 ‘徐薯 18’ ( I. batatas
‘Xushu18’)、 甘薯近缘野生种 I. triloba、 I. cor ̄
datotriloba、 I. nil、 I. hederacea Jacq. 等物种的
nrDNA ITS 序列ꎻ 分析了种间杂交种 67 ̄1 ( I.
14  第 1期                      俞立璇等: 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 nrDNA ITS序列分析
batatas ‘Xushu18’ × I. hederacea Jacq.)及回交
种(67 ̄1× I. batatas ‘Xushu18’)的 nrDNA ITS序
列并与亲本进行了比较ꎻ 还结合 GenBank 中相关
甘薯属植物的 nrDNA ITS 序列对甘薯属植物种间
及种内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ꎬ 为甘薯遗传育种提
供基础遗传学理论依据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栽培种甘薯 ‘徐薯 18 ’ ( Ipomoea batatas
‘Xushu18’)及其近缘野生种材料由中国农业科学
院甘薯研究中心提供ꎮ 甘薯‘徐薯 18’的系谱见图
1ꎬ 种名、 来源、 类型及倍性等详见表 1ꎮ
图 1  ‘徐薯 18’ 系谱图
Fig􀆰 1  Family tree of I. batatas ‘Xushu18’
1􀆰 2  实验方法
1􀆰 2􀆰 1  基因组 DNA的提取
采用 CTAB法[17]提取甘薯基因组 DNAꎬ 检测
其浓度及纯度后ꎬ 置 4℃保存备用ꎮ
1􀆰 2􀆰 2  nrDNA ITS序列的 PCR扩增
采用双引物扩增法扩增样本基因组 nrDNA ITS
序列ꎬ 引物为通用引物 ITS4(5′-TCCTCCGCTTATT ̄
GATATGC-3′)和 ITS5(5′-GGAAGTAAAAGTCG ̄
TAACAAGG-3′)ꎮ PCR 扩增是在 Master cycler
梯度 PCR 仪(Eppendoff)上进行ꎬ PCR 扩增体系
为50 μLꎬ 包括 5 μL 10 × buffer、 4 μL 200 μmol / L
的 dNTP混合物、 引物 P1和 P2各1 μL(0􀆰 4 μmol /
L)、 1􀆰 5 μL 模板(100 ng / μL)、 1􀆰 25 μL Taq 酶、
36􀆰 25 μL 双蒸水ꎮ 反应程序为: 95℃预变性
5 minꎬ 95℃变性 30 sꎬ 58℃退火30 sꎬ 72℃复性
30 sꎬ 28 个循环ꎬ 最后 72℃ 保温 10 minꎻ 将
PCR扩增产物用 1􀆰 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ꎬ 并置
于凝胶成像系统 (BIO ̄RAD CelDoc EQ)观察和
拍照ꎮ
1􀆰 2􀆰 3  PCR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对 PCR反应产物回收纯化后ꎬ 克隆到 PMD18 ̄T
载体和连接酶构建的重组质粒(16℃ꎬ 45 min)中ꎬ
转入 JM109感受态细胞ꎬ 冰浴 30 minꎬ 37℃震荡
培养 1 hꎬ 涂平板(Amp)ꎬ 37℃过夜ꎮ 取阳性克隆
测序ꎬ 同时也进行 PCR 产物直接测序ꎬ 序列测定
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http: / /
www. sangon. com / )完成ꎮ
1􀆰 2􀆰 4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在 NCBI 数据库中(http: / / www. ncbi. nlm.
nih. gov / )用 BLAST 进行同源检测ꎬ 以确认所测
序列 ITS区的正确性ꎻ 采用软件 BioEdit对本实验
表 1  材料来源
Table 1  Origion of materials
类型
Type
分类群
Taxon
来源         
Origion         
倍性(n=15)
Ploidy
育成种 Cultivar ‘徐薯 18’ I. batatas ‘Xushu18’
杂交种 Hybrid 67 ̄1 ( I. batatas ‘Xushu18’
×
I. hederacea Jacq.)
回交种 Backcross 67 ̄1 × I. batatas ‘Xushu18’
中国农业科学院
甘薯研究中心培育
6n
90
90
野生种
Wild species
槭叶小牵牛 Ipomoea wrightii Dominican Rep. 2n
虎掌藤 I. pes ̄tigidis Queenslandꎬ Australia 2n
管花薯 I. grandifolia Limaꎬ Peru 2n
三裂叶薯 I. triloba Dominican Rep. 2n
I. cordatotriloba United Mexican States 2n
白星薯 I. lacunos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n
大花牵牛 I. nil Limaꎬ Peru 2n
大花牵牛 I. nil Japan 2n
碗仔花 I. hederacea Hong Kongꎬ China 2n
碗仔花 I. hederace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n
24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通过测序成功获得的 13份供试材料的 ITS区序列ꎬ
以及从 GenBank 中获取的 13 份甘薯属植物
nrDNA ITS序列(表 2)进行长度及 GC含量分析ꎻ
表 2  从 GenBank中获取的 13份甘薯属植物 ITS序列
Table 2  Thirteen species of Ipomoea and their
accession numbers from GenBank
分类群
Taxon
GenBank序列号
Accession number
I. batatas var. apiculata DQ355319
I. lacunosa DQ355324
I. cordatotriloba AF110939
三浅裂野牵牛 I. trifida DQ355320
番薯 I. batatas HM014433
变色牵牛 I. indica AY538295
I. arachnosperma AF309158
白花牵牛 I. plebeia AF110911
圆叶牵牛 I. purpurea AF538316
五爪金龙 I. cairica AY538278
I. cairica HM014431
I. nil AY538304
I. triloba HM014434
用 Clustal X软件进行多序列匹配排列ꎬ 并对个别
位点做必要的人工校准后ꎬ 通过 DNAsp 5 软件对
碱基变化进行分析ꎻ 最后通过 MEGA 5 软件中的
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来获得系统发育树和遗
传距离图ꎬ 并通过自展分析(bootstrap)做置信度
检测ꎬ 自展数据集为 1000次ꎮ
2  结果与分析
2􀆰 1  nrDNA ITS序列扩增
以 CTAB法提取的‘徐薯 18’( Ipomoea bata
tas ‘Xushu18’)及其近缘野生种的基因组 DNA 分
别作为模板进行双引物( ITS4 和 ITS5)PCR 扩增ꎮ
反应产物经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ꎬ 扩增片段在
700 bp处有明亮条带(图 2)ꎮ
2􀆰 2  nrDNA ITS序列分析
对栽培种甘薯‘徐薯 18’(I. batatas ‘Xushu18’)
及其杂交种、 回交种和近缘野生种共计 13 份样本
的 nrDNA ITS序列进行了分析ꎬ ITS 区序列长度在
570~600 bp之间(表 3)ꎮ 其中ꎬ ITS1序列长度为
185 ~ 209 bpꎬ GC 含量为 53􀆰 11% ~ 61􀆰 83%ꎻ
ITS2 序列长度为 214 ~ 226 bpꎬ GC 含 量 为
61􀆰 21%~72􀆰 89%ꎻ 5􀆰 8S 序列长度为 165 bpꎬ GC
含量为 54􀆰 55%~55􀆰 76%ꎮ 采用软件 Clustal X 及
DNAsp 5对 13份样本及从 GenBank 中获取的 13
份近缘甘薯属植物进行了序列比对及碱基替换分析
(空位 Gap 作缺失处理)ꎬ 结果表明: ITS 区序列
长度为 616 bpꎻ ITS1含有 100 个变异位点ꎬ 其中
74个为信息位点ꎬ 分别占总位点数的 47􀆰 17%和
34􀆰 91%ꎻ ITS2序列中的变异位点为 96 个ꎬ 其中
信息位点有 77 个ꎬ 分别占总位点数的 40􀆰 51%和
32􀆰 49%ꎻ 5􀆰 8S 为保守序列区ꎬ 仅有 6 个变异位
点ꎬ 其中 3 个为信息位点ꎬ 分别占总位点数的
3􀆰 64%和 1􀆰 82%ꎮ
2􀆰 3  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以小牵牛属植物 Jacquemontia mexicana 为
外类群ꎬ 采用软件 Clustal X 和 MEGA 5 对栽培种
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的 nrDNA ITS 序列及从 Gen ̄
Bank中获取的13份甘薯属植物 nrDNA ITS序列
A: 1. I. batatas ‘Xushu18’ꎻ 2. I. hederacea (HK)ꎻ 3. I. hederacea (USA)ꎻ 4. Hybrid 67 ̄1ꎻ
5. Backcross. B: 1. I. grandifoliaꎻ 2. I. trilobaꎻ 3. I. cordatotrilobaꎻ 4. I. lacunosaꎻ 5. I. nil
(PER)ꎻ 6. I. nil (JPN)ꎻ 7. I. wrightiiꎻ 8. I. pes ̄tigidis.
图 2  nrDNA ITS序列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Fig􀆰 2  nrDNA ITS region profile on an agaross gel generated by PCR amplification
34  第 1期                      俞立璇等: 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 nrDNA ITS序列分析
表 3  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 nrDNA ITS序列分析
Table 3  Analysis of nrDNA ITS sequences of Ipomoea batatas and its relative species
分类群
Taxon
ITS Size
(bp)
ITS1 5􀆰 8S ITS2
Size(bp) G+C(%) Size(bp) G+C(%) Size(bp) G+C(%)
GenBank序列号
Accession number
I. batatas ‘Xushu18’ 573 186 60􀆰 75 165 54􀆰 55 222 70􀆰 27 GQ249409
67 ̄1 ( I. batatas ‘ Xushu18’
× I. hederecea) 571 186 60􀆰 22 165 55􀆰 15 220 70􀆰 00 JQ316197
67 ̄1 × I. batatas ‘Xushu18’ 570 185 60􀆰 00 165 55􀆰 15 220 70􀆰 00 JQ340478
I. hederacea (HK) 576 186 61􀆰 83 165 54􀆰 55 225 72􀆰 89 HQ288850
I. hederacea (USA) 576 186 59􀆰 68 165 54􀆰 55 225 72􀆰 00 HQ288851
I. grandifolia 577 187 60􀆰 43 165 54􀆰 55 225 67􀆰 56 JX423793
I. triloba(DOM) 571 186 60􀆰 75 165 55􀆰 15 220 69􀆰 55 JX423794
I. cordatotriloba 571 186 61􀆰 29 165 55􀆰 15 220 70􀆰 00 JX423795
I. lacunosa 571 186 60􀆰 75 165 55􀆰 15 220 69􀆰 55 JX423796
I. nil (PER) 594 208 59􀆰 13 165 55􀆰 76 221 70􀆰 14 JX423797
I. nil (JPN) 578 187 60􀆰 96 165 54􀆰 55 226 72􀆰 12 JX423798
I. pes ̄tigridis 600 209 57􀆰 41 165 55􀆰 15 226 65􀆰 49 AF110912
I. wrightii 588 209 53􀆰 11 165 54􀆰 55 214 61􀆰 21 AF110916
进行比对ꎬ 计算其遗传距离(表 4)并构建系统发育
树(图 3)ꎮ
甘薯属植物 nrDNA ITS 区序列比对结果显示ꎬ
I􀆰 lacunosa(DQ355324)和 I􀆰 lacunosa(JX423796)ꎬ
I􀆰 cairica(AY538278)和 I􀆰 cairica (HM014431)的
ITS序列完全一致ꎮ
从甘薯属植物间的遗传距离(表 4)可以看出ꎬ
与栽培种甘薯‘徐薯 18’( I. batatas ‘Xushu18’)遗
传距离较近 (0􀆰 002 ~ 0􀆰 012) 的有 I􀆰 batatas、 I.
batatas var. apiculata、 种间杂交种 67 ̄1、 回交种
(67 ̄1×I. batatas ‘Xushu18’)、 I. triloba(DOM)、
I. cordatotriloba (MEX)、 I. lacunosa、 I. corda ̄
totriloba、 I. trifida和 I. trilobaꎻ 遗传距离为 0􀆰 079
的有 I. cairica和 I. nil (PER)ꎻ 在0􀆰 100~0􀆰104之
间的有 I. nil、 I. nil (JPN)、 I. indica 和 I. pes ̄
tigridisꎻ 大于 0􀆰110 的有 I. hederecea (HK)、 I.
hederecea ( USA )、 I. plebeia、 I. arachnosper ̄
ma、 I. purpurea、 I. grandifolia 和 I. wrightiiꎮ 其
中ꎬ I. purpurea和 I. grandifolia 以及 I. nil(PER)
和 I. cairica之间的遗传距离接近于零ꎮ
根据甘薯属植物 nrDNA ITS 序列ꎬ 采用 N ̄J
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如图 3所示ꎮ 在系统发育树标
尺约 0􀆰 03处ꎬ 26个甘薯属植物分别聚为 5支(Ⅰꎬ
Ⅱꎬ Ⅲꎬ Ⅳ和Ⅴ)ꎮ 其中ꎬ 分支Ⅰ由‘徐薯 18’ ( I.
batatas ‘Xushu18’)、 种间杂交种 67 ̄1、 I. bata ̄
tas、 回 交 种 ( 67 ̄1 × I. batatas ‘ Xushu18 ’)、
I. batatas var. apiculata、 I. lacunosa、 I. lacuno ̄
sa(USA)、 I. triloba (DOM)、 I. cordatotriloba、
I. cordatotriloba(MEX)、 I. trifida 和 I. triloba 构
成ꎻ 分支Ⅱ由 I. cairica (AY538278)、 I. cairica
(HM014431) 和 I. nil ( PER) 构成ꎻ 分支Ⅲ为
I. wrightiiꎻ 分支Ⅳ由 I. plebeia、 I. arachnosper ̄
ma和 I. pes ̄tigridis构成ꎻ 分支Ⅴ由 I. purpurea、
I. grandifolia、 I. nil、 I. nil(JPN)、 I. hederacea
(HK)ꎬ I. hederacea (USA) 和 I. indica构成ꎮ
3  讨论
3􀆰 1  nrDNA ITS 序列在甘薯属植物系统发育学研
究中的价值
核糖体 DNA 的 ITS1 和 ITS2 区为非编码序
列ꎬ 进化速度快于编码区序列ꎬ 在物种亲缘关系不
同时ꎬ nrDNA ITS序列常有位点和长度上的变异ꎬ
被广泛用于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19-21]ꎬ 并由此讨
论大尺度的进化问题ꎮ 如宋葆华等[22]采用 nrDNA
ITS序列成功地分析了中国苋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
系ꎬ 周阿涛等[23]也证明 ITS 序列在云南山茶种间
存在多态性ꎮ 而有关 nrDNA ITS 序列在种内材料
间关系的探讨中ꎬ 不同物种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ꎮ
如董洋龙等[24] 对 11 个茶花品种遗传多样性
的分析表明:nrDNA ITS序列可以鉴定出不同茶
44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54  第 1期                      俞立璇等: 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 nrDNA ITS序列分析
图 3  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 ITS序列的 N ̄J系统发育树
Fig􀆰 3  Neighbor ̄joining tree of Ipomoea batatas and its relative wild species based on ITS sequences
花品种间的亲缘关系ꎬ 雷天刚等[25]也通过 ITS 序
列分析成功鉴定出了 18 个甜橙品种ꎻ 但董若铖
等[26]对四川特色桑树 nrDNA ITS 序列的分析却发
现 7个品种间无差异ꎮ
本文对甘薯属植物 nrDNA ITS 序列的分析发
现ꎬ ITS序列的差异不仅在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
生种之间存在ꎬ 而且在同种不同地理分布的材料间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ꎬ 如 I. batatas、 I. condatot ̄
riloba、 I. nil和 I. hedereceaꎬ 此结果说明甘薯属
植物的 nrDNA ITS 序列在探讨属下种间系统发育
及种内材料间的亲缘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ꎮ 对于甘薯属植物来讲ꎬ nrDNA ITS序列不仅适
用于较高分类等级的系统发育研究ꎬ 也能反映种内
材料间的变异及多态性ꎮ
3􀆰 2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栽培种甘薯‘徐薯 18’( I. batatas ‘Xushu18’)
与 I. batatas var. apiculataꎬ 还有来源于美国、
中国香港的 I. hederacea Jacq. 之间 nrDNA ITS
序列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ꎬ 但是较之与其近缘野生
种不同种之间的序列差异相对较小ꎬ 系统发育关系
较近(图 3: 分支Ⅰ和Ⅴ)ꎬ 这说明相对于种间材料
来讲ꎬ 甘薯属植物种内不同材料间的 nrDNA ITS 序
64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列仍然具有一定的保守性ꎮ 但是ꎬ 分别引自秘鲁和
日本的 I. nilꎬ 其遗传距离却相对较远(0􀆰 081)(表
4)ꎬ 并且聚在了不同的分支中 (图 3: 分支Ⅱ和
Ⅴ)ꎬ 我们推测可能是不同生存环境对 I. nil 造成
了不同方向的进化ꎬ 或是甘薯属植物之间本身存在
着不同的分化类型ꎮ 这种情况在其他物种的研究中
也有报道ꎬ 如欧立军等[27]通过对不同地区天门冬
nrDNA ITS 序列的分析表明ꎬ 相同地区的样品间
nrDNA ITS序列基本相同ꎬ 而不同地区天门冬样品
间 ITS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ꎻ 刘磊等[28]也证明ꎬ
不同产地松茸 nrDNA ITS 序列在进化过程中存在
差异ꎮ 由此可以推测ꎬ 不同种植物对环境改变的耐
受力不同ꎬ 其表现的 nrDNA ITS 序列变化程度也
不一致ꎮ
在进行遗传距离分析中发现ꎬ 有些样本间遗传
距离接近于 0 (表 4 )ꎮ 如 I. lacunosa ( USAꎬ
JX423796)和 I. lacunosa (DQ355324)ꎬ I. cairi ̄
ca (AY538278)和 I. cairica (HM014431)为不同
产地的同一物种ꎬ 其 ITS 序列未发生变异ꎻ I. pur ̄
purea和 I. grandifoliaꎬ I. nil(PER)和 I. cairica
为不同物种ꎬ 但其 ITS 序列间仅有 2~3 个碱基差
异ꎬ 说明通过 nrDNA ITS 序列分析可以为甘薯属
植物的物种进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ꎮ
通过 ITS 序列比对分析发现ꎬ I. wrightii ITS2
的末端缺失了 6~8个碱基ꎬ 这可能是 I. wrightii与
甘薯属植物其它物种间显示较远亲缘关系并在系统
发育树中独自成支(图 3: 分支Ⅲ)的原因ꎮ 此外ꎬ
在甘薯的近缘野生种中ꎬ I. hederacea、 I. pur ̄
purea与栽培种甘薯之间遗传距离较大ꎬ 亲缘关系
较远ꎬ 并且具有抗病虫害、 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ꎬ
可作为杂交育种亲本以扩大育种选择范围ꎮ 中国农
业科学院徐州甘薯研究所已利用栽培种甘薯‘徐薯
18’( I. batatas ‘Xushu18’)的近缘野生种 I. he ̄
deracea和 I. purpurea 配置杂交组合ꎬ 并通过人
工杂交及回交获得了杂交种和回交种[29]ꎬ 对甘薯
及其野生种之间的种质利用与创新进行了有益的
探索ꎮ
3􀆰 3  杂交和回交后代与亲本之间的亲缘关系
曹清河等[29]对 10 个不同组合(不同抗性野生
种 × I. batatas ‘Xushu18’)获得的有效杂交后代
进行了形态学、 抗性及 SSR 标记等综合评价ꎬ 发
现杂交后代均不同程度地继承了野生种父本的抗
性ꎮ 虽然杂交种的薯型欠佳ꎬ 但与其野生亲本的纤
维根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改进ꎬ 并且重要的是ꎬ 杂交
后代有望遗传野生亲本优良抗性ꎬ 为下一步继续回
交转育这些抗性基因提供了中间载体ꎮ
本研究通过对杂交亲本( I. hederacea Jacq.
和 I. batatas ‘ Xushu18’) 及其杂交种 67 ̄1 ( I.
batatas ‘Xushu18’ × I. hederacea Jacq.)、 回交
种(67 ̄1 × I. batatas ‘Xushu18’)的 nrDNA ITS
序列分析发现ꎬ 杂交种、 回交种和母本栽培种甘薯
‘徐薯 18’( I. batatas ‘Xushu18’)亲缘关系较近ꎬ
而与父本 I. hederacea Jacq. 的系统发育关系相
对较远(图 3)ꎮ 通过碱基比对发现ꎬ 杂交种与母本
I. batatas ‘Xushu18’的 nrDNA ITS序列有 3个碱
基不一致ꎬ 而这 3 个碱基与父本 I. hederecea
Jacq. 相同ꎻ 回交种与 I. batatas ‘Xushu18’有
3个碱基不一致ꎬ 其中 2 个与 I. hederecea Jacq.
相同ꎮ 王建波等[30]认为如果杂交和 /或多倍化的历
史并不长ꎬ 同步进化尚未使 nrDNA 的重复单位间
发生一致化ꎬ 那么杂交种 nrDNA ITS 序列就是双
亲序列相加在一起ꎮ 但由于甘薯杂交种染色体组
(4N)中 3N 来自母本 Ipomoea batatas(L.) Lam.
1N来自野生种父本[29]ꎬ 导致杂交种基因组更倾向
于母本基因组ꎬ 因此ꎬ 杂交种与回交种的 nrDNA
ITS序列不是两个双亲序列的简单叠加ꎬ 而是来源
于母本 I. batatas ‘Xushu18’的序列更多ꎮ 这从分
子的角度对曹清河等[29]的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阐
释ꎬ 为甘薯的抗性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ꎮ
3􀆰 4  关于栽培种甘薯的起源
近年来ꎬ 对于甘薯的起源研究中ꎬ 越来越多的
人认为ꎬ I. trifida 与栽培种甘薯的亲缘关系最近ꎬ
极有可能是甘薯的祖先[31]ꎮ 另外ꎬ I. triloba 也被
认为是起源祖先之一ꎮ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 4ꎬ 图
3: 分支Ⅰ)也表明ꎬ I. batatas ‘Xushu18’与 I.
trifida、 I. triloba具有较其他近缘野生种更近的亲
缘关系ꎮ 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 I. triloba 与栽培
种甘薯的亲缘关系较远ꎬ 不支持 I. triloba 是栽培
种甘薯的起源祖先之一ꎬ 如 Huang 等[32]采用分子
标记 ISSR、 AFLP和叶绿体 cpDNA 对甘薯属植物
74  第 1期                      俞立璇等: 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 nrDNA ITS序列分析
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ꎬ 发现六倍体栽培种甘薯与 I.
trifida 亲缘关系最近ꎬ 而与 I. triloba 亲缘关系较
远ꎮ Roullier 等[33]也采用 SSR 标记和叶绿体 DNA
( rpl32 ̄trn L)对栽培种甘薯的起源做了分析与探
讨ꎬ 结果显示ꎬ 栽培种甘薯与 I. trifida与亲缘关系
较近ꎬ 且很有可能来源于 I. trifida 的同源多倍化ꎬ
而不是由 I. triloba 驯化而来的ꎮ 同时还揭示了栽
培种 I. batatas起源多样化ꎬ 至少包括两种不同的
同源多倍化情况ꎬ 是由一个单独的祖先种进化而来
的一群多态性野生种ꎮ 由以上分析可知ꎬ nrDNA
ITS序列分析对于探讨甘薯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一
定的理论支持ꎬ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ꎬ 但还
需结合传统的分类方法及多种分子分析手段进行综
合研究ꎮ
参考文献:
[ 1 ]   李俊ꎬ 王章英ꎬ 罗忠霞ꎬ 陈新亮ꎬ 房伯平ꎬ 李育
军ꎬ 刘小红.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
[J] . 广东农业科学ꎬ 2011ꎬ 38(15): 108-112.
[ 2 ]   胡玲ꎬ 李强ꎬ 王欣ꎬ 唐忠厚ꎬ 李秀英ꎬ 李洪民ꎬ 谢
逸萍ꎬ 唐君ꎬ 曹清河ꎬ 马代夫. 甘薯地方品种和育
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J] . 江苏农业学报ꎬ 2010ꎬ
26(5): 925-935.
[ 3 ]   盛家廉ꎬ 袁宝忠ꎬ 朱崇文. 高产高抗根腐病甘薯新
品种‘徐薯 18’的选育[J] . 中国农业科学ꎬ 1981ꎬ
14(2): 41-45.
[ 4 ]   曹清河ꎬ 张安ꎬ 李鹏ꎬ 李洪民ꎬ 谢逸萍ꎬ 李秀英ꎬ
王欣ꎬ 马代夫. 甘薯近缘野生种的抗病性鉴定与新
型种间杂种的获得[J]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ꎬ 2009ꎬ
10(2): 224-229.
[ 5 ]   谢一芝ꎬ 邱瑞镰ꎬ 张黎玉ꎬ 戴起伟ꎬ 徐品莲ꎬ 林长
平. 国外甘薯种质资源的利用[J] . 作物品种资源ꎬ
1992 (4): 42-43.
[ 6 ]   Zhang DPꎬ Cervantes Jꎬ Huaman Zꎬ Carey Eꎬ
Ghislain M. Assessing genetic diversity of sweet
potato ( Ipomoea batatas ( L.) Lam.) cultivars
from tropical America using AFLP[J] . Genet Re ̄
sour Crop Evꎬ 2000ꎬ 47(6): 659-665.
[ 7 ]   Huang JCꎬ Corke Hꎬ Sun M. Highly polymorphic
AFLP markers as a complementary tool to ITS se ̄
quences in assessing genetic diversity and phylo ̄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sweetpotato ( Ipomoea
batatas ( L.) Lam.) and its wild relatives [ J] .
Genet Resour Crop Evꎬ 2002ꎬ 49(6): 541-550.
[ 8 ]   Veasey EAꎬ Borges Aꎬ Rosa MSꎬ Queiroz ̄Silva
JRꎬ Bressan E de Aꎬ Peroni N. Genetic diversity
in Brazilian sweet potato ( Ipomoea batatas (L.)
Lam.ꎬ Solanalesꎬ Convolvulaceae) landraces as ̄
sessed with microsatellite markers [J] . Genet Mol
Biolꎬ 2008ꎬ 31(3): 725-733.
[ 9 ]   Roullier Cꎬ Kambouo Rꎬ Paofa Jꎬ Mckey Dꎬ
Lebot V. On the origin of sweet potato ( Ipomoea
batatas ( L.) Lam.) genetic diversity in New
Guineaꎬ a secondary centre of diversity[J] . He ̄
redity (Edinb)ꎬ 2013ꎬ 110: 594-604.
[10]   Roullier Cꎬ Benoit Lꎬ McKey DBꎬ Lebot V. His ̄
torical collections reveal patterns of diffusion of
sweet potato in Oceania obscured by modern
plant movements and recombination[ J] . PNASꎬ
2013ꎬ 110(6): 2205-2210.
[11]   Baldwin BGꎬ Sanderson MJꎬ Porter JMꎬ Wojcie ̄
chowski MFꎬ Campbell CSꎬ Donoghue MJ. The
ITS region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a valuable
source of evidence on angiosperm phylogeny[J] .
Ann Mo Bot Gardꎬ 1995ꎬ 82(2): 247-277.
[12]   田保华ꎬ 王永勤ꎬ 裴雁曦. 应用 ITS 序列分析葱属
植物发育关系[ J] .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13ꎬ 36(2): 261-266.
[13]   张靠稳ꎬ 杨振华ꎬ 刘建利ꎬ 马爱瑛. 四种贺兰山紫
蘑菇 rDNA ITS序列分析[J] . 生物技术通报ꎬ 2011
(12): 88-91.
[14]   刘峥ꎬ 张汉尧. 旋花科植物 ITS序列分析[J] . 西部
林业科学ꎬ 2012ꎬ 41(4): 70-74.
[15]   Miller REꎬ McDonald JAꎬ Manos PS. Systematics
of Ipomoea subgenus Quamoclit (Convolvulace ̄
ae) based on ITS sequence data and a Bayesian
phylogenetic analysis [ J] . Am J Botꎬ 2004ꎬ 91
(8): 1208-1218.
[16]   王晓峰ꎬ 刘娜娜ꎬ 季孔庶. 黄杨属植物 ITS 序列分
子进化特点分析 [ J] . 分子植物育种ꎬ 2011ꎬ 9
(4): 506-513.
[17]   Doyle JJꎬ Doyle JL. A rapid DNA isolation proce ̄
dure for small quantities of fresh leaf tissue [ J] .
Phytochemical Bulletinꎬ 1987(19): 11-15.
[18]   Goryunova SVꎬ Chikida NNꎬ Gori Mꎬ Kochieva
EZ. Analysis of nucleotide sequence polymor ̄
phism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of ribosomal
84 植 物 科 学 学 报 第 32卷 
genes in diploid Aegilops (L.) Species[ J] . Mol
Biolꎬ 2005ꎬ 39(2): 173-176.
[19]   栗丹ꎬ 李振坚ꎬ 毛萍ꎬ 严雪锋ꎬ 淳泽ꎬ 马欣荣. 基
于 ITS序列石斛材料的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J] .
园艺学报ꎬ 2012ꎬ 39 (8): 1539-1550.
[20]   Grajales Aꎬ Aguilar Cꎬ Sánchez JA.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using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Inter ̄
nal Transcribed Spacer 2 ( ITS2ꎬ rDNA): finding
the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gap in Caribbe ̄
an gorgonian corals [ J] . BMC Evol Biolꎬ 2007ꎬ
7: 90.
[21]   Balasubramani SPꎬ Goraya GSꎬ Venkatasubra ̄
manian P. Development of ITS sequence ̄based
markers to distinguish Berberis aristata DC. from
B. yceum Royle and B. asiatica Roxb[J] . 3 Bio ̄
techꎬ 2011ꎬ 1(1): 11-19
[22]   宋葆华ꎬ 陈之端ꎬ 汪小全ꎬ 李法曾. 中国苋属 nrD ̄
NA的 ITS 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 J] . 植物学
报ꎬ 2000ꎬ 42(11): 1184-1189.
[23]   周阿涛ꎬ 岳亮亮ꎬ 李旻ꎬ 刘迪秋ꎬ 丁元明. 云南山
茶 (Camellia reticulata) nrDNA ITS 序列多态性分
析[J] . 植物科学学报ꎬ 2013ꎬ 31(1): 1-10.
[24]   董洋龙ꎬ 於林江ꎬ 周拓ꎬ 郑红玉ꎬ 王晓锋. 基于
ITS技术的 11个茶花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J] . 中
国农学通报ꎬ 2013ꎬ 29(13): 145-149.
[25]   雷天刚ꎬ 何永睿ꎬ 彭爱红ꎬ 许兰珍ꎬ 姚利晓ꎬ 邹修
平ꎬ 刘小丰ꎬ 陈善春. 甜橙核糖体 DNA ITS序列分
析[J] . 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13ꎬ 35
(8): 55-60.
[26]   董若铖ꎬ 陈祥平ꎬ 范小敏ꎬ 张国正ꎬ 柯皓天ꎬ 梁燕
梅ꎬ 陈仁芳. 四川几个特色桑品种 ITS 序列与亲缘
关系分析[J] . 四川蚕业ꎬ 2012ꎬ 40(2): 4-7.
[27]   欧立军ꎬ 张人文ꎬ 谈智文ꎬ 赵婷婷ꎬ 佘朝文. 我国
不同地区天门东核 DNA ITS序列分析[J] . 中草药ꎬ
2011ꎬ 42(7): 1042-1046.
[28]   刘磊ꎬ 周广麟ꎬ 李长田ꎬ 金华. 不同地区松茸 ITS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J] . 中国食用菌ꎬ 2011ꎬ
30(6): 45-48.
[29]   Cao QHꎬ Zhang Aꎬ Ma DFꎬ Li HMꎬ Li Qꎬ Li P.
Novel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sweet ̄
potato ( Ipomoea batatas (L.) Lam.) and its two
diploid wild relatives[J] . Euphyticaꎬ 2009ꎬ 169:
345-352.
[30]   王建波ꎬ 张文驹ꎬ 陈家宽. 核 rDNA 的 ITS 序列在
被子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的应用[J] . 植物分类
学报ꎬ 1999ꎬ 37(4): 407-416.
[31]   Srisuwan Sꎬ Sihachakr Dꎬ Yakovlev SS. The ori ̄
gin and evolution of sweet potato ( Ipomoea bata ̄
tas Lam.) and its wild relatives through the cyto ̄
genetic approaches [ J] . Plant Sciꎬ 2006ꎬ 171
(3): 424-433.
[32]   Huang JCꎬ Sun M. Genetic diversity and relation ̄
ships of sweetpotato and its wild relatives in Ipo ̄
moea series Batatas ( Convolvulaceae ) as re ̄
vealed by 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 ISSR)
and restriction analysis of chloroplast DNA [ J] .
Theor Appl Genetꎬ 2000ꎬ 100(7): 1050-1060.
[33]   Roullier Cꎬ Duputié Aꎬ Wennekes Pꎬ Benoit Lꎬ
Bringas VMFꎬ Rossel Gꎬ Tay Dꎬ McKey Dꎬ Leb ̄
ot V. Disentangling the origins of cultivated sweet
potato ( Ipomoea batatas (L.) Lam.) [ J] . PLoS
Oneꎬ 2013ꎬ 8(5): e62707.
(责任编辑: 刘艳玲)
94  第 1期                      俞立璇等: 栽培种甘薯及其近缘野生种 nrDNA ITS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