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SPECIES,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WILD RICE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特征特性综述



全 文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0, 18( 5) : 417~425
Journal of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
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特征特性综述
范树国 张再君 刘 林 刘鸿先 梁承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州 510650)
THE SPECIE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WILD
RICE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Fan Shuguo Zhang Zaijun Liu Lin Liu Hongxian Liang Chengye
( South China I nst itute of Botany, T he Chinese A cad emy of S cience s Guangzhou 510650)
关键词 野生稻, 种类,地理分布, 特征
Key words Wild r ice, Species, Geog raphical distribution, Char acterist ics
中图分类号: Q949. 71+ 4. 2;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70X( 2000) 05-0417-09
野生稻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由于所处生态环境的复杂性,野生稻在其漫长的进化过
程中, 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宝贵的种质资源,是发展稻作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 夏日长暖,雨量充沛,十分适宜野生稻的生长与繁衍 ,野生稻
分布很广, 资源十分丰富。
据调查, 我国有 3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瘤粒野稻(中国“疣粒野生稻”)。我国野生
稻分布广泛, 南自海南省三亚,北至江西省东乡; 东自台湾省桃园, 西至云南省盈江。纬度约跨 10 度,经
度约跨 23 度。中国野生稻的特征特性也有不少报道,笔者对中国野生稻的发现经过,种类及其命名,地
理分布, 收集、整理、编目以及对中国野生稻的特征特性等进行了简要的综述,以使人们对中国野生稻在
上述几个方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为中国野生稻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1 中国野生稻的发现经过
中国是世界上原产野生稻的主要国家之一。早在 1917 年, Mer rill 就在广东省东江中下游地区罗浮
山麓至石龙平原发现了普通野生稻〔1〕,丁颖于 1926 年在广州郊区犀牛尾的沼泽地亦发现此种〔2, 3〕,随后
于广东的惠阳、增城、清远、三水西南经开平、阳江、吴川至合浦、钦县,南经雷州半岛至海南岛, 西至广西
西江流域均有发现。1935年在台湾发现的也是这种普通野生稻〔4〕。
1936年, 王启元在云南景洪的车里河(流沙河)发现药用野生稻〔5〕。1954 年陈统华在广东罗定县与
广西岑溪县交界的山谷低洼地上亦发现此种; 广西玉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该县六万大山山谷中发现
此种; 1960 年广东英德县西牛公社农技站在高坡大岭背山谷中亦发现此种; 1965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水
稻生态研究室在云南耿马县等处亦找到此种〔6〕。
1926年, Masamune, G 在台湾省发现了疣粒野生稻〔3〕。1932 及 1933年, 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在海
   收稿日: 1999-04-05,修回日: 2000-08-11。第一作者:男, 1965年 7月生,助理研究员(博士) ,从事水稻遗传育
   种研究。
南岛崖县南山岭下和小抱扛田边发现此种〔7〕; 1940~1941年, 正宗( Masamune)在海南岛崖县、三亚和万
宁亦有发现〔8〕; 1956 年, 云南省思茅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普洱大河沿岸橄榄沟边亦有发现〔5〕。
2 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及其命名
通过调查,我国有 3 种野生稻, 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瘤粒野稻(中国“疣粒野生稻”) 〔6, 9~27〕。
关于野生稻的命名则争议不少。
2. 1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 ipogon Grif f. )
国际上普通野生稻的分类和命名十分混乱, 迄今分布在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普通野生稻有 15 个
命名。普通野生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稻属野生种,其自然繁殖地大多接近稻田,由于野栽自然杂交类
型的多样性, 在分类学上仍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28〕。
国际上常用的普通野生稻学名是: ( 1) Oryz a sativa L . f. sp ontanea Roschev icz〔29〕, 指一年生。
( 2) O . p er ennis Moench〔30〕,包括 3 个稻种。( 3) O. ruf ip og on Gr iff. 〔31〕,包括一年生、多年生和中间类型。
( 4) O . r uf ip ogon Griff. 〔32, 33〕,指多年生。
在我国, 普通野生稻以往沿用学名为 Ory z a sativa L . f. sp ontanea, 国际上现用 Ory z a ruf ip ogon,将
Ory za sativa L . f. sp ontanea 作为野生稻与栽培稻间自然杂交产生的杂草型种系〔21〕。
1917年、1926年, Mer rill和丁颖在广东省东江中下游地区罗浮山麓至石龙平原,广州东郊犀牛尾
沼泽地分别发现普通野生稻种〔1, 34〕,定名为 Ory z a sativ a L . f . sp ontanea。
1963年在 IRRI 召开的水稻遗传和细胞遗传讨论会上, 推荐了 3 种普通野生稻的学名。推荐的第 1
种和第 2种都是 Ory z a sativa var . f atua,第 3 种是 Ory za ruf ip ogon subsp. r uf ip ogon,而没有推荐 Ory z a
sativa L . f. sp ontanea,笔者认为 Ory z a ruf ip ogon 较为合理, 李道远和陈成斌〔28〕认为中国普通野生稻分
类学特征与张德慈 1976 年稻种分类中的 Ory za ruf ip ogon 十分相似( 仅生长习性有不同) , 因此这个学
名适用于我国普通野生稻。吴万春〔35〕也认为 Ory za ruf ip ogon 较为合理, 理由如下:
( 1) 普通野稻的形态特征和特性与稻 Ory za sativa 有比较显著的区别。所以普通野稻应当成为种,
而不应为变种 Oryz a sativ a var . f atua, 更不应为变型 O. sativ a f . sp ontanea。
( 2) 栽培稻分为 2 个亚种,即籼亚种和粳亚种〔36, 37〕, 而普通野稻与栽培稻之区别较之粳籼稻更为显
著, 故不宜用变型或变种来命名普通野生稻。
( 3) 从发表年限来看, O . r uf ip ogon( 1851)要比 O. sativa f. sp ontanea( 1931)早,按照《国际植物命名
法规》规则第 11. 3 规定: “对属级之下的任一分类单位, 其正确名称是同一等级中最早的、可用的合法加
词与其归隶的那一属或种的正确名称的组合,⋯⋯”〔38〕。
( 4) 多数学者采用 O. ruf ip ogon Gr iff. , 如 T ateoka〔31〕, 星川清亲〔39〕, Chang〔32, 33, 40~42〕, 吴万
春〔35, 43~45〕, 李文华和赵献英〔46〕, V aughan〔47〕, Khush〔48〕, 卢宝荣〔49〕等。
综上所述, 我国普通野生稻的拉丁学名应为 O. ruf ip og on Gr iff .
2. 2 药用野生稻(Oryza of f icinalis Wall. ex Wat t)
1932~1933 年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在海南岛淋岭、豆守岭发现药用野生稻种, 定名为 Ory z a off ici-
nalis Wall. , Mer rill〔50〕定名为小粒野生稻种( Ory za minuta Presl) ,后经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华南农学
院鉴定为本种。
在国际上曾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上述两个种的特征、特性极相似, 不能区分为两个种 ,其拉丁
学名用 O. minuta,而将 O. of f icinalis作其异名〔51〕; 另一种意见认为, 两者虽然在形态上有些相似, 但仍
然可以分为两个种〔20, 29~33, 35, 40~45, 48, 51, 52〕, 因为在小穗宽度、园锥花序大小、下部节分枝的多少、株高以及
染色体数目等方面二者都明显不同。我国发现的药用野生稻染色体数目为 2n= 24, 与 Ory za of f icinalis
相同,不同于 Ory za minuta 的 2n= 48, 故我国药用野生稻的拉丁学名应为 Ory za of f icinalis Wall. ex
Wa tt。目前, 药用野生稻的学名国内外是一致的,都称为 Ory za off icinalis Wall. ex Wat t。
418 武汉 植 物学 研究               第 18卷  
2. 3 瘤粒野稻〔Oryza meyeriana( Zoll. et Mor. ex Steud. )Baill. ssp. tuberculata W.C. Wu et Y. G. Lu,G.
C.Wang〕
1926年在台湾省发现疣粒野生稻,之后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于 1932 和 1933 年又在海南岛崖县南
山岭下及小抱扛田边发现此种,命名为 Ory z a mey eriana Baill. 〔8〕,耿以礼等〔53〕也以野稻 Ory za mey er i-
ana Baill. 记载。广西植物研究所〔54〕以野稻 Ory za meyer iana ( Zoll. et Mor . ) Baill. subsp. granulata
( Nees et Arn. ) T ateoka 列入《广西植物名录》,《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5〕也以同样的名称记载。广东农林
学院农学系〔6〕以疣粒野生稻 Ory za mey er iana 记载, 《海南植物志》〔51〕也定为 Ory za mey eriana Baill.。吴
万春〔35〕则认为应定为 Ory za mey er iana Baill. subsp. granulata( Nees et A rn. ex Wat t) T ateoka, 但闵绍
楷和熊振民〔56〕、《中国稻作学》〔57〕以及Chang〔32, 33, 40~42〕都仍用 Ory za mey eriana。李文华和赵献英〔46〕以疣
粒野稻 Ory z a granulata Nees et A rn. ex Steud. 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条例》附件——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 1982)。《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 1册) 〔58〕以 Ory z a granulata Nees et
A rn. ex Hook. f. 记载。《广东珍稀濒危植物图谱》〔59〕以野稻, 别名:鬼稻、疣粒野稻 Ory za mey er iana var .
granulata( Watt ) Duist. 记载。吴万春等〔20, 45〕根据小穗长度、内外稃(谷壳)表面电镜扫描的形态观察,认
为中国“疣粒野稻”与颗粒野稻(Ory za mey er iana subsp. g ranulata)和疣粒野稻( Ory za mey eriana subsp.
meyer iana)均有明显区别,在地理分布方面也与上2 亚种不同, 故将中国“疣粒野稻”另立一新亚种,为瘤
粒野稻〔Ory za mey eriana ( Z oll. et Mo r . ex St eud. ) Baill. ssp. tuberculata W. C. Wu et Y . G . Lu, G . C.
Wang〕。傅立国〔60〕以疣粒野生稻 Ory za mey eriana Baill. subsp. granulata Nees et A rn. ex Watt. 列入《中
国植物红皮书》(第 1 册)。1993 年出版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以 Ory za granulata 疣粒野生稻记载〔61〕。
可见, 至今观点尚有分歧,值得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吴万春〔45〕的命名较合理,故采用之。
3 中国野生稻的地理分布
1963 年,原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生态研究室对广东、广西、云南 3 省(区)部分地区野生稻的种类和
地理分布进行了调查。1978~1982年,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下,由广东、广西、云南、江西、福建、湖北、
安徽等省(自治区 )农业科学院,贵州黔西南州农科所和江西省樟树农校组成的协作组对野生稻进行了
全国性的普查与考察, 未包括我国台湾省。1994 年 9月~1995年 1 月, 1995 年 9 月~11 月,中国科学院
植物研究所又先后两次对野生稻分布集中的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和湖南 5 个省(区)进行了考察。从
而, 对中国野生稻的地理分布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3. 1 经纬度及海拔分布
野生稻分布的经纬度及海拔高度已有不少报道〔6, 9~27, 62〕, 现将分布的经纬度及海拔高度列成表 1。
表 1 中国野生稻分布极限的经纬度及海拔高度
T able 1 Longitude, alt itude and elev ation dist ribution of Chinese wild r ices
野生稻种
Species
跨跃纬度
Altitud e
跨跃经度
Longitude
最高海拔
Hig hes t
elevat ion
最低海拔
Low es t
elavat ion
最适海拔
Opt imum
elevat ion
普通野生稻
O . ruf ip ogon
Grif f .
18°09′N ~ 28°14′N海南省三亚市,江西省东乡县东沅
100°40′E~ 121°15′E云南省景洪县景洪,台湾省桃园县 700 m 2. 5 m < 130 m
药用野生稻
O . of f icinal is Wall . ex Wat t
18°18′N ~ 24°17′N海南省三亚市荔枝沟,广东省英德县氵含
99°05′E ~ 113°07′E广东省英德县氵含 ,云南省耿马县孟定
450 m
(广东,广西)
1 000 m
(云南)
25 m
(广东,广西)
25 m
(云南)
< 200 m
(广东,广西)
520~1000 m
(云南)
瘤粒野稻 Ory za meye riana
( Zoll. et M or. ex S teud. )
Baill. ss p. tuberculata W. C.
Wu et Y. G. Lu, G. C. Wang
18°15′N ~ 24°55′N海南省三亚市南山岭,云南省盈江县城关
97°56′E~120°E云南省盈江县昔马,台湾省新竹县
800 m
(海南)
1 100 m
(云南)
50 m
(海南)
425 m
(云南)
50~400 m
(海南)
600~800 m
(云南)
419 第 5期         范树国等: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特征特性综述
表 2 中国野生稻分布的地区
Table 2 Reg ional distr ibution o f Chinese w ild r ices
野生稻种
Species
自然分布区
Natural dist ribut ion reg ion
普通野生稻
O. r uf ip og on Griff .
海南岛区、两广大陆区(包括两广大陆、湖南的江永和福建的漳浦)、云南区(景洪和元江)、湘赣区(湖南的茶陵和江西的东乡)、台湾区(桃园和新竹)
药用野生稻
O. of f icinal is Wall. et Wat t
海南岛区、两广大陆区(包括两广大陆、湖南的江永和福建的漳浦)、云南区(景洪和元江)
瘤粒野稻 Oryz a mey eriana ( Zoll. et
Mor. ex S teud. ) Baill . ss p. tuber culata
W.C . Wu et Y. G.L u, G.C . Wang
海南岛区、云南区 (景洪和元江)、台湾区(桃园和新竹)
3. 2 地区分布
调查表明,我国有 8 个
省(区)分布有野生稻。他们
是: 广东、广西、云南、海南、
湖南、江西、福建和台湾, 其
中, 海南和云南 2个省有上
述 3 种野生稻;广东和广西
有普通和药用 2 种野生稻;
台湾有普通和瘤粒 2 种野
生稻; 而江西、福建和湖南
3 省仅有普通野生稻(见表 2)。
4 中国野生稻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编目
经过 1963 年以及 1978~1982 年的普查与考察,收集到大批野生稻资源, 之后, 对其进行了一系列
的研究, “七五”期间,编写了《中国稻种资源目录》(野生稻种) , 由农业出版社 1991年出版〔63〕。此目录主
要包括学名、采集地、生长习性、始穗期、茎基部色、叶舌形状、芒性、柱头色、花药长度、地下茎有无、内外
颖色、种皮色、外观品质、百粒重、谷粒长宽、生育周期、抗病性等 20 多个项目。共收录野生稻资源 4 655
份, 其中原产中国的有 4 447份(包括普通野生稻 3 733 份, 药用野生稻 670份, 瘤粒野生稻 44 份) ,由外
国引进的 20 多个野生种及杂草种的种质〔21〕。此项工作为野生稻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基本资料(见表 3)。
近年来又考察、收集了大批野生稻资源,经整理、鉴定编入目录的有 6 945 份〔64〕。
表 3 全国统一编号的野生稻资源份数及其产地
Table 3 Catalogued accessions and or ig in of Chinese w ild r ice resour ces
产地与省(区)代号
Orig in and provincial
( or regional) code
统一编号
No.
份数
Acces sions
catalogued
保存单位及地点
In st itut ions and places
of con servat ion
广东 YD1
Guangdong YD1
YD1-0001~2329 2 329 广东农科院水稻所,广州
Ins t itu te of Ric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 tu ral Sci-
ences, Guangzhou
广西 YD2
Guangxi YD2
YD2-000 1~1 790 1 790 广西农科院品资所,南宁
Ins t itu te of Variety and Resources , Guangxi Academ y of
Agr icultur al Scien ces , Nan gning
云南 YD3
Yunnan YD3
YD3-0001~0051   51 云南农科院品资站,昆明
Variety and Resources Stat ion, Yunnan Academy of Ag ri-
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江西 YD4
J iang xi YD4
YD4-0001~0173 173 江西农科院水稻所,南昌
Ins t itu te of Rice, J iang xi Academy of Agricultur al Sci-
ences, Nanchang
福建 YD5
Fujian YD5
YD5-0001~0004   4 福建农科院稻麦所,福州
Ins t itu te of Rice and Wheat , Fu jian Academ y of Agricul-
tural Sciences , Fuzhou
湖南 YD6
Hunan YD6
YD6-0001~0100 100 湖南农科院水稻所,长沙
Ins t itu te of Rice, Hu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
ences, Changsha
国外 WYD
Ab road WYD
WYD-0001~0208 208 中国水稻所,杭州
Ch ina Nat ion al Rice Research Ins titute, Hang zhou
中国农科院品资所,北京
Ins t itu te of Var iety and Resou rces, Chin ese Academy of
Agr icultur al Scien ces , Beijin g
广西农科院品资所,南宁
Ins t itu te of Variety and Resources , Guangxi Academ y of
Agr icultur al Scien ces , Nanning
合计 T otal 4 655
420 武汉 植 物学 研究               第 18卷  
5 中国野生稻的形态学特征
3 种野生稻的形态学特征已有描述〔6, 9~27, 53, 55, 62, 63, 65~67〕,现将野生稻的形态学特征列成表 4。
表 4 中国野生稻的形态学特征
Table 4 Morpholog ical char acter istics of Chinese wild r ices
形态性状
Morphological
ch aracters
普通野生稻
Ory za ruf ip og on Grif f .
药用野生稻
Oryz a of f icinalis
Wall. ex Watt
瘤粒野稻
Ory z a meyer iana( Zol l. et
Mor. ex Steud. ) Bail l. ss p.
tuberculata Wu W. C. et Y.
G. Lu , G. C .Wang
根 具强大的须根系,具不定根,能宿根越冬 属发达的纤维根,能宿根越冬 根系不发达,须根具地下茎,能宿根越冬

 株高  60~300 cm,一般 100~250 cm 100~480 cm ,一般 200~300 cm 40~60 cm,最高 100 cm 
 地上茎节 6~12个,一般 6~8个 大多数无地上分枝 少有
 分蘖力 强 弱 极强

 叶形 披针形,狭长 宽大,阔长 象竹子,披针形
 叶耳 黄绿色或淡紫色,具茸毛 黄绿色 不明显
叶舌 膜质,顶部尖二裂,无茸毛 短,呈三角形 短而平
 叶枕 无色或紫色 无色 无色
 基部叶鞘 紫,淡紫或绿色 淡绿色 无色或微带紫色

 穗枝 散生 散生 无
 穗颈  较长  特长,约 21~70 cm,最长 142 cm 短,细长 
 枝梗 少,一般无第 2枝梗 一般无第 2枝梗 无第 1枝梗
 粒数 20~60粒/穗 200~500粒/穗 10~21粒/穗
谷粒和花粉形态
 形状大小  
细长,狭长形;长 7. 0~
9. 0 mm;宽 2. 0~2. 7 mm;
L/ W> 3. 1
细小,略扁长 4. 0~5. 0 mm;宽 2. 0~
2. 5 mm; L /W= 2
长 5. 0~6. 0 mm ;宽 2. 0~
3. 0 mm; L/ W= 2. 5 
 谷粒表面的 形态特征 
由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的乳头状突起组成,具有粗刺毛和纤细毛
由排列整齐、分布均匀的乳头状突起组成,具有粗刺毛和纤细毛
由分布不均匀的小瘤状突起组成,具有钩毛和纤细毛 
 内外颖  淡绿色(开花时) ,灰褐色或黑褐色(成熟时) 青绿色(开花时) ,灰褐色(成熟时) 青色(开花时) ,黑褐色(成熟时)
 外稃表面 乳突结构 “中间型”双峰乳突  “折皱型”双峰乳突  “雀形多瘤”双峰乳突 
 芒 浅红色,坚硬芒或无芒 短芒或顶芒 无芒
 花药形态 长宽饱满型 近柱型 近长条型
 花粉壁表面 结构 
由排列整齐的长形细胞组成  
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排列整齐的细胞,另一类是大小不均等、排列不呈条状的细胞
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排列整齐的细胞,另一类是大小不均等、排列不呈条状的细胞
 柱头 紫色或无色,外露羽毛状 紫色,外露 白色,外露
 结实率 低 较高 较高
 脱粒性 极易 极易 易
 米粒 红色、红褐色 红色、虾肉色 淡红色
 胚  与栽培稻相同  与栽培稻相同  胚的腹面缺腹鳞、左右侧鳞及胚芽鞘抽出口
421 第 5期         范树国等: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特征特性综述
6 中国野生稻的解剖学特征
3 种野生稻的解剖学特征已有报道〔21, 68~71〕, 现将野生稻的解剖学特征列成表 5。
表 5 中国野生稻的解剖学特征
T able 5 Anatomical cha racter istics of Chinese w ild r ices
解剖性状
Anatom ical
ch aracters
普通野生稻
Ory za ruf ip og on Grif f .
药用野生稻
Oryz a of f icinali s Wall . ex Wat t
瘤粒野稻
Ory z a meyer iana( Zol l. et
Mor. ex Steud. ) Bail l. ss p.
tuberculata Wu W. C. et Y.
G. Lu , G. C .Wang
叶片叶绿体性状超微结构  
基粒数和基粒片层数少,基粒密度低,但基质片层数较多,具较多的嗜锇颗粒积累(直立型) ,匍匐类型没有淀粉积累
茎叶解剖结构 节间具完整中空通气腔 具节间通气腔 节间无通气腔
气腔的周围光滑无物 具有膜状物 无
叶片主脉具大气腔 叶片主脉具大气腔 无
叶片最厚 次之 较薄
叶片大维管束有破生通气道 叶片大维管束有破生通气道 无
叶肉细胞排列紧密 疏松 疏松
叶表呈现明显的峰和沟 叶表十分扁平 叶表十分扁平
厚壁组织发育  
在外环小维管束的厚壁束鞘伸延出“人”或“八”字形的厚壁组织带
在外环小维管束的厚壁束鞘伸延出“人”或“八”字形的厚壁组织带
节间中在 3~4层小型薄壁细胞的内侧形成一厚壁组织环 
叶片泡状细胞形态  
中间为一个大型薄壁细胞,两侧各排着一至多个小型薄壁细胞,着生深度一般都没有达到叶肉细胞组织厚度的一半
呈扇形, 由 6~7个薄壁细胞组成  
呈弧形,由 6~7 个薄壁细胞组成  
叶表上气孔的特点 
气孔口处于叶表面, 边缘的乳头状突起排列在气孔口两边,甚至还遮在气孔口上面
气孔口处于叶表面,边缘的乳头状突起排列在气孔口两边,甚至还遮在气孔口上面
气孔下陷  
叶表上乳头状突起分布 呈不规则的零散分布  呈不规则的零散分布  呈有规则的纵列形式分布 
气孔的分布特点 
在硅化/木栓细胞列两旁各分布 2~3 排气孔列, 列与列之间的气孔是相间排列的
上表皮在硅化/木栓细胞列两旁各只有一列气孔,而下表皮呈二纵列形式分布
在硅化/木栓细胞列的两旁以单列的形式出现 
维管束结构的发育 叶片维管束上下机械组织延伸较发达 次之  都不发达 根状茎 表皮由一层细胞组成,表皮下为 2层的厚壁细胞, 接着是薄壁组织、维管束和气腔, 中部是一大髓腔。维管束分内外两轮,排列很有规律。外轮维管束数量较小,维管束与气腔相间排列,气腔内光滑无物。外轮维管束较小,下方的维管束鞘有 4~ 5层细胞, 原生木质部无气隙。
表皮由一层细胞组成,表皮下为一层的厚壁细胞,接着是薄壁组织、维管束和气腔, 中部为一髓腔。维管束分内外两轮, 分布不平均。外轮维管束与气腔相间排列,气腔大小不一, 气腔内有膜状物。外轮维管束较小, 原生木质部无气隙。 
表皮由一层细胞组成, 表皮下有几层的厚壁细胞,内方为薄壁组织、厚壁组织环和维管束,中部无髓腔。外轮维管束生于厚壁组织环中,环内方的维管束则散生。维管束之间无气腔。维管束内原生木质部中无气隙。  
内轮维管束数量较多,大致上与外轮维管束和气腔相对而生。内轮维管束较大,下方的维管束鞘有 2~3 层细胞, 一般有气隙。
内轮维管束中较大的维管束原生木质部中有气隙的形成   
外轮维管束与内轮维管束的数量之比为 1: 2 外轮维管束与内轮维管束的比例大致为 1: 2
  普通野生稻主要分布于沼泽地、草塘和溪河沿岸, 多在开阳的水生环境中栖生。药用野生稻分布于
寡照的山谷和山坑肥沃荫蔽的湿生环境。疣粒野生稻生长于山地、丘陵或河谷两岸的荫蔽灌木丛中,为
422 武汉 植 物学 研究               第 18卷  
陆生植物, 适应荫蔽旱生环境,耐旱性强〔6, 57, 62, 69, 71〕。从我国 3 种野生稻解剖结构观察结果可以看出,其
形态解剖特征与其地理分布的生态条件是相一致的,说明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瘤粒野稻三者分别
适应于水生开阳、湿生寡照和旱生荫蔽的生态环境。
7 中国野生稻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野生稻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已有报道〔6, 9~27, 53, 55, 62, 63, 66, 72〕,现将野生稻的生态学特性列成表 6。
表 6 中国野生稻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T able 6 Biolog ical and ecolog ical char acter istics of Chinese wild r ices
生物与生态性状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s
普通野生稻
Ory za ruf ip og on Grif f .
药用野生稻
Oryz a of f icinal is
Wall. ex Watt
瘤粒野稻
Ory z a meyer iana( Zol l. et
M or. ex Steud. ) Bail l. ss p.
tuberculata Wu W. C. et Y.
G. Lu , G. C .Wang
根  多年生水生植物,宿根性强  多年生草本,根系及地下茎均发达,宿根性强 多年生旱生草本,宿根性强 
结实率 20~90% 高 高
种子休眠期 很长 长 最长
土壤 pH 6. 0~7. 0 5. 5~6. 5 5. 0~7. 0
抽穗期 纬度高的地区抽穗早 纬度高的地区抽穗早 纬度高的地区抽穗早
纬度低的地区抽穗迟 纬度低的地区抽穗迟 纬度低的地区抽穗迟
光温特征  光温、感光性强喜光、喜温、喜湿 喜温暖而宜荫凉,宜潮湿而不宜深水,感光性强 感光性弱,感温性强,耐荫,耐旱性强
8 中国野生稻的群落学特征
野生稻的群落学特征的报道很少〔73〕, 现归纳列成表 7。
表 7 中国野生稻的群落学特征
Table 7 Community char act eristics o f Chinese w ild rices
群落性状
Community
ch aracters
普通野生稻
Ory za ruf ip og on Grif f .
药用野生稻
Oryz a of f icinalis
Wall. ex Watt
瘤粒野稻
Ory z a meyer iana( Zol l. et
Mor. ex Steud. ) Bail l. ss p.
tu bercu lata Wu W. C. et
Y. G. Lu , G. C. Wang
群落总盖度 50~95% 70~90% 50~70%
常见植物  14科 27属 31种 6科 17属 18种 23种
野生稻盖度 10~90% 5~50% 5~80%
优势种   9种 10种 23种
群落高度  50~100 cm 200~300 cm
成层情况  挺水植物 乔本层 乔本层
浮水植物 灌木层 灌木层
沉水植物 草本层 草本层
参 考 文 献
1 Merrill E D.Oryz a sat iv a L .P hil ip J S ci, 1917( 12) : 2
2 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农业学报, 1957, 8( 3) : 243~260
3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 1961. 13~16
4 T ateoka T . T axonom ic studies of Oryz a,Ⅲ. Key to the species and their enum erat ion . Bot Mag , 1963, 76: 165~
173
423 第 5期         范树国等: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特征特性综述
5 云南省稻种资源考察组.云南省稻种资源考察总结报告( 1978~1981) .云南农业科技(特刊) , 1982.
6 广东农林学院农学系.我国野生稻的种类及其地理分布.遗传学报, 1975, 2( 1) : 31~36
7 Merrill E D.A six th supplementary lis t of Hainan p lan ts . L ing nan S ci J , 1935, 14 ( 1) : 1~2
8 丁颖 .中国稻作之起源.见:丁颖编.丁颖稻作论文选集.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3. 19
9 邬柏梁,何国成,白国章等.我国东乡一带发现野生稻.江西农业科技, 1979( 2) : 6~7
10 吴妙焱木.浅谈广西野生稻的分布.遗传, 1981, 3( 3) : 36~37
11 吴妙焱木.广西野生稻资源考察报告.见:吴妙焱木主编.野生稻资源研究论文选编.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7~21
12 吴妙焱木.广西野生稻资源普查、考察、搜集——成果简介和经验体会.见:吴妙焱木主编.野生稻资源研究论文选编.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22~25
13 吴妙焱木.我国野生稻资源目前研究的主要进展.见:吴妙焱木主编. 野生稻资源研究论文选编.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 1990. 190~195
14 吴妙焱木.广西野生稻资源.见:应存山主编.中国稻种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 241~260
15 潘熙淦,饶宪章.江西东乡野生稻考察及特性鉴定报告.江西农业科技, 1982( 7) : 5~9
16 广西野生稻普查考察协作组.广西野生稻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特性.作物品种资源, 1983, 1: 12~17
17 全国野生稻资源考察协作组.我国野生稻资源的普查与考察.中国农业科学, 1984( 6) : 27~34
18 孙桂芝.湖南野生稻的生境及其特征、特性研究.见:吴妙焱木主编.野生稻资源研究论文选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 1990. 31~34
19 孙桂芝.湖南稻种资源.见:应存山主编.中国稻种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 321~323
20 吴万春,卢永根,王国昌.中国“疣粒野稻”拉丁学名和中名的订正.中国水稻科学, 1990, 4( 1) : 33~37
21 庞汉华,应存山.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地理分布与研究利用. 见:应存山主编.中国稻种资源.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
出版社, 1993. 17~28
22 俞履圻.中国野生稻的种类与分布.见:刘后利主编. 作物育种研究与进展(第 1集)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 109
~121
23 陈勇,戴陆园,廖新华.云南稻种资源.见:应存山主编.中国稻种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 199~200
24 梁能,吴惟瑞.广东和海南的野生稻资源.见:应存山主编.中国稻种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 285~
301
25 姜文正,陈武.江西稻种资源.见:应存山主编.中国稻种资源.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 17~28
26 林亨芳,王金英,江川.福建稻种资源.见:应存山主编.中国稻种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 363
27 应存山.台湾稻种资源.见:应存山主编.中国稻种资源.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 306
28 李道远,陈成斌.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分类学问题探讨.西南农业学报, 1993, 6( 1) : 1~6
29 Rosch evicz R J. A cont ribu tion to th e know ledge of rice. Bul l App l Bot Genet Plant Br eed , 1931, 27 ( 4) : 31~33
( in Russ . )
30 Chat terjee D. A modif ied key and en umer at ion of the species of Oryz a L. I ndian J A g r S ci , 1948, 18( 13) : 185~
192
31 Tateoka T. T axonomic studies of Ory z a, II. Several species complexes. B ot Mag , 1962, 75: 455~461
32 Chang T T . Th e origin, evolut ion , cult ivat ion, diss emin at ion and divers ificat ion of Asian and Afr ican rices . Euphy-
ti ca, 1976, 25: 435~441
33 Chang T T . M anu al on genet ic conservation of rice germ plasm for evolut ion and ut il izat ion. Phil ippines : IRRI,
1976. 77
34 丁颖.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稻育成之新种.中华农学会报, 1933( 114) : 204~217
35 吴万春.对中国野生稻命名的浅见.华南农学院学报, 1980, 1( 1) : 128~132
36 Kato S. On the af f inity of the cult ivated variet ies of rice plants . Ory za sati v a L . J Dep t A gr Ky ush u Imp Univ ,
1930, 2( 9) : 241~275
37 丁颖. 中国古来粳籼稻种栽培及分布之探讨与现在栽培稻种分类法预报.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艺专刊, 1949
424 武汉 植 物学 研究               第 18卷  
( 6) : 1~33
38 Stafleu F A ,Dem oulin V, Greuter W et al.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1975年 7月第十二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列宁格勒
通过) .赵士洞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 9
39 星川清亲.水稻的生长(日文) .东京 :社团法人农山渔村文化协会, 1976.
40 Chang T T . Oryz a sati v a an d Ory za glaber rima. In: Simmonds N W ed. Evolut ion of Crop Plants. London : Long-
man Group Ltd. , 1976. 98~104
41 Chang T T . Conservat ion of rice genet ic res ources: Luxur y or Neccessity. S cienc e, 1984, 224 ( 4 646) : 251~256
42 Chang T T . Crop h istory and gen et ic conservat ion: Rice—a cas e study. I ow a S tate J Res, 1985, 50( 3) : 425~455
43 吴万春.对稻属植物各种的中文名称命名的意见.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7, 8(1) : 25~28
44 吴万春.稻属植物分种检索表的探讨.中国水稻科学, 1991, 5( 4) : 180~182
45 吴万春.稻属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6( 4) : 115~122
46 李文华,赵献英编著.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22
47 Vau gh D A. Th e genu s Oryz a L. curr ent status of taxonomy. I RP S , 1989, 138: 2~21
48 Khush G S. Origin , disper sal, cul t ivat ion and variat ion of rice. P lant Mol B iol , 1997, 35( 1) : 25~34
49 卢宝荣.稻种遗传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1998, 6( 1) : 63~72
50 Merrill E D,C hun W Y. Addit ions to our know ledge of th e Hainan Flora, III. Suny atsenia, 1940, 5 ( 1~3) : 1~3
51 广东省植物研究所编辑.海南植物志(第 4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7. 395~397
52 Tateoka T, Panch o J V. A Cytotaxonomic S tu dy of Oryz a minuta an d O . of f icinali s. B ot Mag , 1963, 76: 366~373
53 耿以礼,耿伯介.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5. 629
54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名录(第 3册) . 1973. 159
55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 5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6. 43~44
56 闵绍楷,熊振民.水稻遗传和品种改良.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6
57 中国农业科学院主编.中国稻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6. 39~49
58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 1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21
59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编.广东珍稀濒危植物图谱.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8. 42
60 傅立国主编.中国植物红皮书(第 1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314~316
61 陈灵芝主编.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62 广西野生稻考察收集协作组.广西野生稻.农业科技通讯, 1980( 8) : 13
63 黄清港,盛锦山主编.中国稻种资源目录(野生稻种)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1.
64 庞汉华.建立野生稻原地自然保护点已刻不容缓.作物品种资源, 1996, 4: 22~24
65 韩惠珍,徐雪宾.中国三种野生稻胚的形态学观察.中国水稻科学, 1994, 8( 1) : 73~78
66 汤圣祥,张文绪.三种原产中国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外稃表面乳突结构的比较观察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10
( 1) : 19~22
67 王国昌,卢永根.我国三个野生稻种谷粒和花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中国水稻科学, 1991, 5( 1) : 7~12
68 徐是雄,徐雪宾,何远康等.稻的形态与解剖.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4. 29
69 陈志强,黄超武.中国三种野生稻种茎叶解剖的比较研究.中国科学( B辑) , 1987( 3) : 273~279
70 陈志强,黄超武,章潜才. 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叶片叶绿体性状超微结构比较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1, 12
( 1) : 10~15
71 陈飞鹏,吴万春.中国三种野生稻根状茎解剖的比较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15( 2) : 81~84
72 高立志,张寿洲,周毅等.中国野生稻的现状调查.生物多样性, 1996, 4( 3) : 160~166
425 第 5期         范树国等: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特征特性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