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haracters of Leaf Epidermis and Their Systematic Significance in Glycyrrhiza

甘草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全 文 :甘草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
陆嘉惠 , 李学禹 , 周玲玲 , 吴 玲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摘要 : 应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 ,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国产甘草属植物 10 种 1 变种
共 16 个代表植物的叶表皮特征。统计并测量叶表皮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及气孔指数。结果
表明 , 该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形态 (表面观 ) 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 , 垂周壁式样为平直、浅波
缘、深波缘 ; 气孔器有 6 种类型 , 以无规则型、不等型、短平列型为主 , 一种植物往往具有
2~3 种气孔器 ; 毛状体为单毛和鳞片毛两种类型。以上特征在属以下、种以上的分类等级
具有一定规律性 , 有的也表现出种间差异 , 对甘草属属以下等级的划分有重要价值 , 同时也
为本属一些分类群间的系统关系的探讨提供佐证。
关键词 : 甘草属 ; 叶表皮 ; 系统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 : Q 94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253 - 2700 (2005) 05 - 0525 - 09
Characters of Leaf Epidermis and Their Systematic
Significance in Glycyrrhiza*
LU Jia-Hui , LI Xue-Yu, ZHOU Ling-Ling, WU Ling
( College of Life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 China; Xinjiang BINTUAN Key Laboratory of
Oasis Eco-Agricultur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 China)
Abstract: The leaf epidermal characters of 10 species, 1 variety (16 samples) in different series of the
genus Glycyrrhiza areobserved with the light microscope under theconditions of epidermal maceration and
paraffin section . The stomatal size, density and index weremeasured and counted . The results showthat
the shape of leaf epidermal cells are polygonal or irregular, andtheanticlinal wallsare straight, sinuateor
sinuolate . The stomatal apparatuses can be divided into 6 types, most of themareanomocytic, anisocytic
and brach paracytic, onlyone species usually has two to three types of stomatal apparatuses . Trichom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imple trichomes and scales . These characters have some regularity in
subdivisionof thegenus and supraspecific taxon, somedifferenceswere also foundamong species . There-
forethese characters aremuchof signification in identification to subdivisionof thegenus, andalso provide
evidencefor studies on systematic relationships of several taxons in genus .
Key words: Glycyrrhiza; Leaf epidermis; Systematic significance
甘草属 ( Glycyrrhiza) 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原料 , 甘草次酸类化合物除了用于防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005 , 27 (5) : 525~533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 新疆专项 (2001EP050012) 和石河子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310)
收稿日期 : 2004 - 12 - 30 , 2005 - 06 - 06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 陆嘉惠 (1974 - ) 女 , 硕士 , 讲师 , 从事植物资源及物种生物学研究。
治病毒性肝炎、高血脂、抗癌、干扰素诱发剂及细胞免疫等方面 ( 彭子模 , 1998 )。最近
的研究还表明 , 甘草化合物对抑制艾滋病病毒 ( HIV) 增殖有作用 ( 王岳五等 , 2001)。全
球甘草属植物约 22 种 , 以亚洲中部分布最集中 , 中国是亚洲分布种较多的国家之一 , 约
13 种 (李学禹 , 1993) 。在自然界生境中 , 甘草属植物变异式样复杂多样 , 新类群时有报
道 (李沛琼 , 1984; 李学禹 , 1993) , 不同学者对该属属下种的分类处理存在争议。叶表
皮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类群间的系统学关系 , 具有一定分类价值 ( 潘开玉等 ,
1990) , 冯元忠和阎平 ( 1995) 曾研究了甘草属 6 种植物的叶表皮结构 , 但随着对该属植
物系统与演化的深入研究 , 新的分类问题和新观点不断出现 (张新玲等 , 1998; 张富民 ,
1995) , 本文对国产甘草属植物 10 种 1 变种共 16 个代表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形态、毛状体类
型、气孔器特征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 , 为国产甘草属植物分类学处理和属下分类群间的
系统关系探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分别取自石河子大学甘草研究所甘草资源圃、标本室腊叶标本和石河子野生环境。材料名称、
代号及采集地点、凭证标本见表 1。
表 1 研究材料及凭证标本
Table 1 The specimens studied and vouchers
种名 Species name 采集地 Locality 代号 Symbol 凭证标本 Vouchers
短荚果系 Ser . Brevileguminaris
刺果甘草 G \. pallidiflera Max . 资源圃 resource garden ci 李学禹 X ?. Y .Li 870175
长荚果系 Ser . Longileguminaris
胀果甘草 G \. inflata Bat . 新疆阿拉尔 Alaer, Xinjiang zh 李学禹 X ?. Y .Li 880232
黄甘草 G ?. eurycarpa P.C . Li 新疆焉耆 Yanqi , Xinjiang h 李学禹 X . Y .Li 90166
光果甘草 G \. glabra L . 资源圃 resource garden g 李学禹 X ?. Y .Li 82094
石河子甘草 G ?. shiheziensis X |.Y . Li 新疆石河子 Shihezi , Xinjiang sh 李学禹 X . Y .Li D810132
密腺甘草 G \. glabra L . var D. glandulosa X ?.Y c. Li 新疆巴楚 Bachu, Xinjiang m 李学禹 X . Y .Li 880267
乌拉尔甘草 G ?. uralensis Fisch . 新疆博乐 Bole, Xinjiang u 李学禹 X . Y .Li 870175
无腺毛甘草 G ?. eglandulosa X. Y . Li , sp. nov . 新疆焉耆 Yanqi , Xinjiang w 李学禹 X . Y .Li 90202
念珠状荚果系 Ser . Monilileguminaris
大叶甘草 G \. macrophylla X F. Y ?. Li 新疆石河子 Shihezi , Xinjiang d 李学禹 X . Y .Li A801163
平卧甘草 G \. prostrata X ?. Y :. Li 新疆石河子 Shihezi , Xinjiang p 李学禹 X . Y .Li 890198
粗毛甘草 1 C~7 G ?. aspera Pall . 新疆石河子 Shihezi , Xinjiang c1 4- 7 李学禹 X . Y .Li 8701757
取自然条件生长的植株中部成熟叶片和腊叶标本中部叶 , 新鲜材料用 FAA 固定 , 腊叶标本的叶片经
沸水煮沸 30~60 min后 , 按潘开玉等 ( 1990) , Jeffery’s离析液 (铬酸∶硝酸 = 3∶1) 于 25~30℃温箱离析 3
~6 d, 待叶肉组织与上下表皮开始分离时 , 将离析的材料用水洗净 , 移入盛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 , 撕取
叶片上下表皮 , 番红 - 固绿法染色 , 中性树胶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在同样倍数下 (物镜 40×目镜
20) , 测量 10~20 个视野中的气孔数、气孔大小、气孔密度、气孔指数 , 气孔指数 I 按公式 (Wilkinson,
1979) 计算 : I( % ) = S?( E + S) , S表示气孔数 , E 表示表皮细胞数 , 分别计算平均值。用于观察叶片横
切面的材料 , FAA 固定 , 常规石蜡切片法 , 切片厚度 10~12μm, 0lympus BX-51 数码显微成像系统照相。
所用术语参考 Dilcher (1974)、Wilkinson (1979)、Theobald等 (1979)。
2 结果与分析
2 .1 表皮细胞形态及其垂周壁式样
62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7 卷
甘草属同一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细胞 ( 表面观 ) 形态无差异 , 观察的 16 个类群的叶
表皮 , 根据表皮细胞的形状及其垂周壁式样可分为 3 种类型 :
多边形垂直型 : 表皮细胞多边形 , 大小不等 , 垂周壁式样为平直或弓形 , 细胞壁均匀
加厚 ( 图版Ⅰ : 8~10) , 此类型较常见 , 存在于属内大多数种 , 包括短荚果系的刺果甘草
(图版Ⅱ : 4) , 长荚果系的光果甘草、胀果甘草、黄甘草 (图版Ⅰ : 4 , 8 , 10) 和念珠状
荚果系的大叶甘草、平卧甘草 ( 图版Ⅰ : 7 , 9) 和粗毛甘草 ( 图版Ⅱ : 5)。
不规则浅波型 : 表皮细胞不规则形 , 大小不等 , 垂周壁式样微波 , 此类型较少见 , 仅
存在于密腺甘草 ( 图版Ⅰ : 11) 和粗毛甘草个别类群 ( 图版Ⅱ : 7)。
不规则深波型 : 表皮细胞不规则 , 垂周壁式样深波状镶嵌 , 此类型只存在于乌拉尔甘
草、无腺毛甘草、石河子甘草 ( 图版Ⅰ : 12~14)。
2 .2 毛状体类型
甘草属植物叶表皮毛状体类型 , 依 Theobald等 (1979) 术语 , 有 2 种类型 :
单毛 : 单一 , 不分枝 , 弯曲或直伸 , 为多细胞单列非腺毛 (图版Ⅰ : 5 , 6) , 表面观
可见毛脱落后基部为染色较深的圆形单细胞 , 周围有一圈环状排列的表皮细胞 (图版Ⅰ :
7) , 罗艳和周浙昆 ( 2001) 将该结构称为毛基。存在于长荚果系和念珠状荚果系的种 ,
如 : 大叶甘草、粗毛甘草、黄甘草 ( 图版Ⅱ : 1)。
鳞片毛 : 为多细胞头 , 多细胞柄腺毛 (图版Ⅰ : 1 , 2 ) , 表面观可见其多细胞头似宝
石花排列 , 基部周围表皮细胞环状或辐射排列 ( 图版Ⅰ : 3 , 4) , 存在于短荚果系和长荚
果系的种 , 如 : 刺果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
2 .3 气孔器形态及类型
甘草属植物叶表皮气孔器形态多为椭圆形、长椭圆形 (图版Ⅱ : 1~3 , 5~9 ) , 少数
近圆形 (刺果甘草 , 图版Ⅱ : 4 ) , 气孔器在上下表皮均有分布 , 但下表皮分布多 , 散生 ,
其类型按副卫细胞的形状、数目及排列方式 , 依 Dilcher (1974 ) 和 Wilkinson ( 1979 ) 术
语 , 有如下 6 种类型 :
无规则型 : 气孔保卫细胞外无副卫细胞 , 由几个普通 ( 无特化 ) 表皮细胞无规则围绕
保卫细胞 , 是甘草属植物的主要类型 , 存在于属内大多数种 ( 图版Ⅱ : 1~4 , 7~8)。
不等型 : 由 2 大 1 小 3 个副卫细胞组成单环包围保卫细胞 , 是甘草属植物的主要类
型 , 在甘草属 16 个类群植物中普遍存在 (图版Ⅱ : 2 , 3 , 5 , 6 , 9)。
短平列型 : 2 个副卫细胞在侧翼与保卫细胞的边缘相连 , 但不完全包围保卫细胞 , 这
些细胞可以延长 , 也可以不延长 , 但与保卫细胞长轴平行 ( 图版Ⅱ : 2 , 3 , 5) , 存在于除
石河子甘草外的所有种 , 是甘草属植物的主要类型。
平列型 : 2 个副卫细胞完全包围保卫细胞 , 狭窄或翅状延长 , 大小相等或不等 , 与保
卫细胞的长轴平行 (图版Ⅱ : 6 ) , 该类型只存在于念珠状荚果系的大叶甘草、平卧甘草、
粗毛甘草。
半平列型 : 只有 1 个副卫细胞将保卫细胞包围 , 另 1 个保卫细胞则被 3 个或更多的普
通表皮细胞包围 ( 图版Ⅱ : 6) , 该类型只在平卧甘草中出现 , 但不是主要类型。
螺旋型 : 保卫细胞被多个螺旋状排列的副卫细胞包围 , 该类型只存在于刺果甘草 ( 图
版Ⅱ : 4)。
7255 期 陆嘉惠等 : 甘草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2 .4 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气孔器长宽比的比较
对气孔 3 个指标的比较结果见图 1 , 图 2。
图 1 甘草属植物类群间气孔密度比较
Fig . 1 The comparativeof stomatal density among the
species in Glycyrrhiza
图 2 甘草属植物类群间气孔指数、气孔长宽比比较
Fig . 2 The comparative of stomatal index and stomatal aspect
ratio among the species in Glycyrrhiza
气孔器长宽比反映了气孔器的形态特征 , 由图 2 分析 , 该指标在甘草属内种间变幅不
大 , 是比较稳定的性状 , 气孔器长宽比的最低点为刺果甘草 , 气孔器形状为近圆形 , 两个
最高点为粗毛甘类群 5、7 , 气孔器形状为长椭圆形 , 其它种为椭圆形。气孔密度、气孔
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 , 环境越干旱 , 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愈大 ,
由图 1、2 分析 , 气孔指数、气孔密度在属内种间变幅较大 , 且二者呈正相关 , 念珠状荚果
系的各个类群气孔密度、气孔指数都较大 , 其中 , 平卧甘草的气孔密度、气孔指数最大 ,
是抗旱能力最强的类群。这与它在外部形态上的茎平卧、叶被白霜等旱生特性相一致。
3 讨论
3 .1 叶表皮细胞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甘草属同一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细胞 ( 表面观 ) 形态无差异 , 大多数种的叶表皮细胞
形状为多边形 , 垂周壁式样为平直或弓形 , 少数种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形 , 垂周壁式样
为浅波型和深波型。该特征不能很好的划分属下各分类等级 , 但仍有一定规律性 , 长荚果
系中荚果为“之”形弯曲的石河子甘草、乌拉尔甘草、无腺毛甘草均为不规则深波型 , 而
荚果平直的光果甘草、胀果甘草、黄甘草均为多边形垂直型 , 可见 , 叶表皮细胞形态与用
于形态学分类的性状具有一定相关性。李学禹 ( 1993) 在新分类群中根据形态学性状、细
胞学特征、数值分类认为石河子甘草、乌拉尔甘草、无腺毛甘草是近缘种 , 三者具有较近
的亲缘关系 , 在所观察的类群中 , 只有这三者叶表皮细胞形态为不规则深波型 , 其一致性
为这 3 个种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依据。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形 , 垂周壁式样浅波型在甘草
属中很少见 , 只存在于密腺甘草和念珠状荚果系的粗毛甘草个别类群 , 具有特殊性。密腺
甘草是作为光果甘草的变种处理的 , 主要区别是其荚果微弯密被腺毛 , 而光果甘草荚果平
直光滑 , 杂交试验 ( 张新玲等 , 1998 ) 结果表明乌拉尔甘草与光果甘草的杂交种 F1 代的
荚果形态与密腺甘草相似 , 从叶表皮细胞的垂周壁浅波状特征分析 , 密腺甘草也是介于乌
82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7 卷
拉尔甘草深波状的和光果甘草平直的过渡类型 , 应为衍生性状 , 密腺甘草可能是天然杂交
种。念珠状荚果系的粗毛甘草个别类群叶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 , 垂周壁式样为浅波状的特
征 , 可能也是衍生性状。张富民 ( 1995) 从等位酶、分支分类的研究结果认为念珠状荚果
系是甘草属最晚出现的类群 , 预示着该系内各分类群还处于性状分化的发展阶段 , 叶表皮
细胞浅波状这一衍生性状可能与环境变化具有相关性。通过分析 , 作者认为甘草属叶表皮
细胞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和深波状的应是原始性状 , 浅波状为衍生性状 , 叶表皮细胞形态的
规律性可为属内某些种的亲缘关系和种的分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3 .2 毛状体的分布规律及其分类学意义
观察结果表明 , 甘草属两种毛状体类型在属下分布有一定规律性 , 体现在属下各系内
种间差异不大 , 但在属下系间差异明显 , 短荚果系的刺果甘草只具有腺性的鳞片毛 , 长荚
果系的 7 个种均具有腺性的鳞片毛和非腺性的单毛 , 其中 , 荚果为“之”形弯曲的类群单
毛比例大于鳞片毛 , 荚果平直的类群鳞片毛比例大于单毛 , 念珠状荚果系所有种具有非腺
性单毛 , 个别种偶尔也出现鳞片毛 , 但频率很小。毛状体类型在属下分布的规律性与甘草
属下系的划分相符合 , 具有分类学价值。根据 Theobald等 (1979) 观点 , 在一个大的类群
中 , 各种毛状体可能有着无数独立的起源 , 在有的分类群中 , 腺毛和非腺毛之间是独立演
化的 ( 周浙昆等 , 1995 ) , 甘草属短荚果系以刺果甘草为代表 , 荚果成熟时开裂 , 只具有
腺性的鳞片毛 , 应有独立的演化路线 , 而长荚果系荚果成熟时不开裂 , 具有腺性的鳞片毛
和非腺性的单毛 , 是另一支与之平行的演化路线 , 具有单毛 , 鳞片毛出现频率很小的念珠
状荚果系可能是从长荚果系中荚果为“之”形弯曲的类群分化出的一支。
3 .3 气孔器类型及其演化规律
冯元忠等 ( 1995) 曾报道甘草属植物气孔器有不等型、无规则型 , 本研究发现除以上
两种类型外 , 还有短平列型、平列型、半平列型、螺旋型 , 且同一种植物往往具有 2~3
种类型的气孔器 (图 3 , 图版Ⅱ : 2~6)。气孔器类型在属下系间有明显差异 , 从图 3 可知
短荚果系的刺果甘草气孔器以无规则型为主 (60% ) , 长荚果系的多数种 (w, u, g, zh,
h, sh) 气孔器以无规则型和不等型为主 , 短平列型比例小 , 念珠状荚果系的多数种 ( c2 ,
c3 , c4 , c5 , c6, c7 , p, d) 以不等型、短平列型为主 , 无规则型比例小 , 根据气孔器类
型的差异 , 本研究支持李学禹 ( 1993) 对甘草属属下等级的划分。
图 3 甘草属植物气孔器类型组成
Fig . 3 The constituteof the type of stomstal apparatus in Glycyrrhiza
9255 期 陆嘉惠等 : 甘草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Stebbine和 Khush ( 1961 ) 认为具有多个副卫细胞的气孔器是最原始的类型 , Saint-
Martin (1992) 根据周源型 - 中周型 - 中源型原则 , 提出气孔器的演化顺序为周源无规律
型 - 中周无规律型 - 中周不等型 - 中周平列型或横列型 , 根据以上观点 , 作者认为甘草属
植物的气孔器演化模式可能为螺旋型 - 无规则型 - 不等型 - 短平列型、平列型。从图 3 分
析 , 甘草属下三系中 , 短荚果系以刺果甘草为代表 , 气孔器以无规则型为主 , 且具有原始
的螺旋型气孔器 , 是属下最原始的类群 , 长荚果系以无规则型和不等型为主 , 还具有一定
比例的短平列型 , 是较进化的类群 , 其中 , 荚果为“之”形弯曲的石河子甘草、乌拉尔甘
草、无腺毛甘草无规则型多于不等型 , 是系下较原始的类群 , 荚果平直的光果甘草、胀果
甘草、黄甘草、密腺甘草不等型多于无规则型 , 是系下较进化的类群 , 黄甘草和密腺甘草
的短平列型气孔器比例高于其它类群 , 是该系内最进化的 2 个种。念珠状荚果系以不等
型、较进化的短平列型为主 , 无规则型比例小 , 且个别种如大叶甘草、平卧甘草还出现了
一定比例最进化的平列型和半平列型气孔器 , 因此 , 该系是属下最晚分化出的 , 为最进化
的类群 , 其中 , 又以大叶甘草、平卧甘草最进化。平卧甘草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是系内最
大的 , 分布区与粗毛甘草类群重叠 , 但叶表面具“白霜”, 即蜡质 , 即使在近水渠边 , 长
势好的叶表面也没有失去这一特征 , 这说明蜡质的存在不是简单的环境饰变 , 已形成不随
环境变化的稳定遗传性状 , 有质的区别。因此 , 平卧甘草有可能是由念珠状荚果系中粗毛
甘草抗旱的类群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分化出的一支。
根据以上分析 , 甘草属植物按毛状体和气孔器类型的演化 , 可排出以下演化趋势 : 短
荚果系是属下最先分化的类群 , 具有独立的一支演化路线 , 另一支演化路线为 : 长荚果系
[荚果“之”形弯曲 (石河子甘草、乌拉尔甘草、无腺毛甘草 ) →荚果平直 ( 光果甘草→密
腺甘草 ; 胀果甘草→黄甘草 ) ] →念珠状荚果系 (粗毛甘草→大叶甘草 , 平卧甘草 )。这一
推论与张富民 ( 1995) 根据数值表征分析和分支分析得到的甘草属系统发育树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 , 甘草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在属以下、种以上分类等级具有一定规律性 , 且在
某些种间有差异 , 这些规律性和差异可为甘草属属以下、种以上分类单元的确立和分类群
间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探讨提供有价值的佐证。
〔参 考 文 献〕
张富民 , 1995 . 中国甘草属分类系统与演化 [D ] . 石河子 : 石河子大学
Dilc ?her DL , 1974 . Approache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yiosperm leaf remains [ J ] . Bot Rer, 40 ( 1) : 91—103
Feng 5YZ ( 冯元忠 ) , Yang P ( 阎平 ) , 1995 . Abservation on the leaf epidermal stomatal atterns of Glycyrrhiza [ J ] . J Shihezi Univ
( Natural Science) ( 石河子农学院学报 ) , 29 (1 ) : 1—4
Li P ?Q ( 李沛琼 ) , 1984 . Two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Glycyrrhiza from China [ J ] . Acta Bot Boreal-Occident Sin (西北植物研
究 ) , 4 ( 2) : 117—120
Li X ?Y (李学禹 ) , 1993 . A study of the systermand new taxaof Genus Glycyrrhiza [J ] . Bull Bot Res (植物研究 ) , 13 (1) : 13—43
Li X ?Y (李学禹 ) , Wei LJ (魏凌基 ) , 1991 . Karyotype analysis of Glycyrrhiza L . in China [ J ] . Bull Bot Res ( 植物研究 ) , 11
(3 ) : 45—53
Luo ?Y (罗艳 ) , ZhouZK (周浙昆 ) , 2001 . Leaf epidermis of Quereus subgen. Cyclobalanopsis (Oerst .) Schneid . ( Fagaceae) [ J ] .
Acta Phytotax Sin (植物分类学报 ) , 39 (6 ) : 489—501
Pan ?KY ( 潘开玉 ) , Lu AM (路安民 ) , Wen J (温洁 ) , 1990 . Characters of leaf epidermis in Hamamelidaceae ( s. l ) [ J ] . Acta
Phytotax Sin (植物分类学报 ) , 28 (1 ) : 10—26
03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7 卷
Peng 5ZM ( 彭子模 ) , 1998 . The pres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glycyrrhetinicacid and its derivatives [ J ] . Acta Chinese Medicineand
Pharmacology ( 中医药学报 ) , 28 (1 ) : 10—26
Sain ?t-Martin M, 1992 . Phytodermology and testa topography in Ononis ( Papilionanceae) [ J ] . Willdenowia, 22 : 37—47
Steb ?bin GL , Khusk GS, 1961 . Varia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tomatal complex in the leaf epidermis of monocotyledons and its
bearing on their phylogeny [ J ] . Amer J Bot, 48 : 51—59
Theo bald WL , Kraholik JL , Rollins RC , 1979 . Trichome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 A ] . In: Metcalfe CR, Chalk L , Anatomy
of theDicotyledons [M ] . 2nd ed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Vol 1: 40—53
Wang OY W ( 王岳五 ) , Zhang HB ( 张海波 ) , Shi YR (史玉荣 ) , et al , 2001 . Inhibition of 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 on virus
[ J ] . Acta ScientiarumNaturaliumUniversitatis Nankaiensis (南开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 34 (2 ) : 126—128
Wilk #inson HP , 1979 . The plant surface ( mainly leaf) [ A ] . In: Metcalfe CR , Chalk L , Anatomy of the Dicotyledons [ M ] . 2nd
ed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Vol 1: 97—165
Zhan &gXL (张新玲 ) , Li XY ( 李学禹 ) , Wei LJ (魏灵基 ) , et al , 1998 . The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Glycyrrhiza in Xin-
jiang [ J ] . Acta Bot Boreal-Occident Sin ( 西北植物学报 ) , 18 ( 1) : 132—136
Zhou :ZK ( 周浙昆 ) , Willkinson HP, Wu ZY (吴征镒 ) , 1995 . Taxonomical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of the leaf anatomy and
architectureof Quercus L . subgen. Quercus from China [ J ] . Cathaya, 7 : 1—34
图版说明
ACT: 无规则型 ; ANT: 不等型 ; BPT: 短平列型 ; PT: 平列型 ; HPT: 半平列型 ; HT : 螺旋型
图版Ⅰ 光学显微镜下甘草属植物叶表皮特征 , 示毛状体和上表皮细胞 ( 表面观 ) , 均放大 800 倍。 1 . 光果甘草叶
片横切 , 示鳞片毛侧面观 ; 2 . 胀果甘草叶片横切 , 示鳞片毛侧面观 ; 3 . 胀果甘草叶片离析制片 , 示鳞片毛顶面观 ;
4 . 光果甘草叶片离析制片 , 示表皮细胞和鳞片毛顶面观 ; 5 . 大叶甘草叶片横切 , 示单毛 ; 6 . 乌拉尔甘草叶片横切 ,
示单毛 ; 7 . 大叶甘草叶片离析制片 , 示表皮细胞和单毛基部毛基 ; 8~14 . 叶表皮离析制片 , 示上表皮细胞形态及其
垂周壁式样 ( 表面观 ) . 8 . 胀果甘草 ; 9 . 平卧甘草 ; 10 . 黄甘草 ; 11 . 密腺甘 草 ; 12 . 无腺毛甘草 ; 13 . 石河子甘
草 ; 14 . 乌拉尔甘草
图版Ⅱ 光学显微镜下甘草属植物叶表皮特征 , 示气孔器类型和下表皮细胞 ( 表面观 ) , 1~3 放大 400 倍 , 4~9 放大
800 倍。 1 . 黄甘草 , 示单毛基部毛基和气孔器 ; 2 . 大叶甘草 , 示 3 种气孔器类型 ; 3 . 密腺甘草 , 示 3 种气孔器类
型 ; 4 . 刺果甘草 , 示 2 种气孔器类型 ; 5 . 粗毛甘草 , 示 2 种气孔器类型 ; 6 . 平卧甘草 , 示 3 种气孔器类型 ; 7 . 粗
毛甘草 ; 8 . 石河子甘草 ; 9 . 胀果甘草
Explanation of Plantes
ACT: anomocytic; ANT : anisocytic; BPT: brach paratetracytic; PT: paratetracytic; HPT: half- paratetracytic; HT: helicocytic
Plate Ⅰ The Characters of leaf epidermal in Glycyrrhiza under LM, showing trichomes and upper epidermal cells ( surfaceview) all×
800 . 1 . G. glabra, transverse sections of leaves showing norma lateralis of scales; 2 . G. inflata, transverse sections of leaves
showing norma lateralis of scales; 3 . G. inflata, epidermal peels of leaves showing apical view of scales; 4 . G. glabra, epidermal
peels of leaves showing epidermal cells ( surfaceview) and apical view of scales; 5 . G. macrophylla, transverse sections of leaves show-
ing simple trichomes; 6 . G. uralensis, transverse sectionsof leaves showing simple trichomes; 7 . G. macrophylla, epidermal peels of
leaves showing epidermal cells (surface view) and simple trichome-base; 8 - 14 . epidermal peels of leaves showing shape of upper epi-
dermal cells and pattern of anticlinal walls of leaves ( surfaceview) . 8 . G. inflata; 9 . G. prostrata; 10 . G. eurycarpa; 11 . G. g-
labra L . var. glandulosa; 12 . G. eglandulosa; 13 . G. shiheziensis; 14 . G. uralensis
Plate Ⅱ The Characters of leaf epidermal in Glycyrrhiza under LM , showing the typeof stomatal apparatuses and lower epidermal cells
(surface view) 1 - 3 : ×400; 4 - 9 : ×800 . 1 . G. eurycarpa, showing simple trichome-base and stomatal apparatuses; 2 . G. m-
acrophylla , showing three types of stomatal apparatuses; 3 . G. glabra L . var. glandulosa, showing three types of stomatal apparatus-
es; 4 . G. pallidiflera, showing two types of stomatal apparatuses; 5 . G. aspera, showing two types of stomatal apparatuses; 6 .
G. prostrata, showing three types of stomatal apparatuses; 7 . G. aspera, 8 . G. shiheziensis; 9 . G. inflata
1355 期 陆嘉惠等 : 甘草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陆嘉惠等 : 图版Ⅰ LU J ia-Hui et al : Plate Ⅰ
235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7 卷
陆嘉惠等 : 图版Ⅱ LU Jia-Hui et al: PlateⅡ
3355 期 陆嘉惠等 : 甘草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