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hemical Analysis of Old Tea Trees in BaiYingShan Mountain and the Origin of Cultivated Tea

白莺山古茶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栽培茶树的起源



全 文 :白莺山古茶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栽培茶树的起源*
张颖君1**,杨崇仁1,2**,曾恕芬1,2,陈可可1,江鸿健3,左成林4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暋650204;
2维和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云南 玉溪暋653100;3临沧市茶叶办公室,云南 临沧暋677000;
4云县茶叶办公室,云南 云县暋675800)
摘要:应用高压液相色谱 (HPLC)技术,对白莺山古茶的大理茶素﹑儿茶素类﹑茶棓素﹑没食子酸﹑咖啡因
和茶氨酸的含量进行分析。同时,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糖和茶多酚含量。在与野生大理茶及栽培大叶茶
(普洱生茶)进行多成分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形态性状的变异与进化,讨论白莺山古茶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野生
大理茶和栽培大叶茶的相互关系。分析研究结果不仅为白莺山古茶的品质评价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为白莺山
丰富的古茶种质资源的深入系统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同时,通过多种过渡类型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比
较,为栽培大叶茶的起源和大理茶作为大叶茶的野生基源之一的假说提供了植物化学方面的证据。
关键词:古茶树;大叶茶;大理茶;茶的起源;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儿茶素;咖啡因;茶棓素;没
食子酸;大理茶素
中图分类号:Q946,Q941暋暋 暋暋文献标识码:A暋暋暋暋暋暋文章编号:0253灢2700(2010)01灢077灢06
ChemicalAnalysisofOldTeaTreesinBai灢Ying灢Shan
MountainandtheOriginofCultivatedTea
ZHANGYing灢Jun1** ,YANGChong灢Ren1,2** ,ZENGShu灢Fen1,2,
CHENKe灢Ke1,JIANGHong灢Jian3,ZUOCheng灢Lin4
(1StateKeyLaboratoryofPhytochemistryandPlantResourcesinWestChina,KunmingInstituteofBotany,ChineseAcademy
ofSciences,Kunming650204,China;2WeiheBiotech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Yuxi653101,China;
3TeaAdministrationOfficeoftheGovernmentofLincangCity,Lincang677000,China;
4TeaAdministrationOfficeoftheGovernmentofYunxianCounty,Yunxian675800,China)
Abstract:Thecontentsofdalichasu(1,2灢di灢O灢galoyl灢4,6灢O灢(S)灢hexahydroxydiphenoyl灢毬灢D灢gluco灢
pyranose),catechins,theogalin,galicacid,caffeineandtheanineinoldteatreesfromBai灢Ying灢Shanmoun灢
tainwerequantitativelyanalyzedbyHPLCmethod,whiletheirtotalpolysaccharidesandpolyphenolswere
measuredbyanUV灢Visspectrophotometer.Basedonthechemicalcompositionandmorphologicalvariation,
thegermplasmresourcediversityofteatreesinBai灢Ying灢ShanMountainandtheirrelationshipwithwildCa灢
meliataliensisandcultivatedtea(C灡sinensisvar灡assamica)werediscussed.Theresultsprovidednotonly
thescientificdataofqualityevaluationoftheoldteatreesinBai灢Ying灢ShanMountain,butalsothechemical
evidencefortheoriginofcultivatedteaandthehypothesisthatC灡taliensismightbeoneoftheoriginsofcul灢
tivatedteaduringthelongnaturalvariationandartificialbreeding.
Keywords:Oldteatree;Cameliasinensisvar灡assamica;Cameliataliensis;Originoftea;Teapolyphe灢
nol;Teapolysaccharide;Theanine;Catechins;Caffeine;Theogalin;Galicaacid;Dalichasu
云 南 植 物 研 究暋2010,32(1):77~82
ActaBotanicaYunnanica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DOI:10灡3724/SP灡J灡1143灡2010灡09104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SFC30970287)和云南省林业厅项目
通讯作者:Authorsforcorrespondence;E灢mail:zhangyj@mail灡kib灡ac灡cn,cryang@mail灡kib灡ac灡cn
收稿日期:2009灢05灢25,2009灢09灢03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张颖君 (1968-)女,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食用及茶用植物的化学、生物活性和资源研究。
暋 白莺山位于云南省临沧云县漫湾镇的白莺
山和核桃林2个自然村。该地区的原住民为布朗
族,后来彝族和汉族等逐渐迁入杂居。当地汉人
多由哨街迁来,哨街属茂兰古镇,为澜沧江西岸
与云南驿相连接的重要通道,由哨街向北即可到
神州渡,北渡澜沧江进入南涧,为最古老的茶马
古道之一。白莺山地处澜沧江的拐弯处,属大丙
山中部,北面与东面紧接澜沧江,主峰海拔
2834m,古代曾为顺宁府云州地界,亦属南诏
时的 “银山城界诸山暠。在海拔1700~2400m
之间的山间路旁,田埂地角遍布古茶树,南北纵
距6000m,东西横距1600m。据当地老人介
绍,先民来到此地,依茶树而栖,保留原始的茶
树,以采茶,打猎为生,并用茶与外地换盐。从
此,茶树与村民相依相栖,代代相传,并逐步形
成了采茶、用茶、赛茶、卖茶和种茶的习俗。因
此,白莺山地区是先有野生的茶树,后有人家。
2005年11月,我们首次对白莺山的古茶资
源进行了调查。惊讶地发现白莺山方圆1灡2万余
亩的山地上,虽经多次砍伐破坏,仍保留自生或
半野生古茶树数万株。古茶树散生于白莺山山地
中,或单株独立,或丛生成片。白莺山先民在采
集 “野茶暠的同时,于村前屋后就地抚育 “本山
茶暠,并与周边地区不断交换种苗,杂交变异形成
多种类型的茶树。白莺山的古茶树不仅数量多、
分布集中,而且种类多样,变异繁多,品种资源
十分丰富,显示了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的特点。
白莺山当地居民对茶树的品种有科学的认识。
他们称之为 “本山茶暠的系野生大理茶的实生苗,
种源混杂的茶树统称 “二嘎子暠,并进一步细分,
认为二嘎子茶和白芽子茶系保留野生茶性状较多
的品种,与本山茶较为接近。他们根据茶树的形
态和茶叶的感官特性,将比较接近栽培大叶茶的
类型分别称为贺庆茶、黑条子茶、藤子茶、豆蔑
茶、柳叶茶、红牙口茶、勐库茶等。白莺山的居
民无论老幼都能清楚地识别古茶的品类。
我们曾根据大理茶 (Cameliataliensis)的
植物形态特征、分类学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
以及大理茶的应用历史与文化,提出大理茶可能
是栽培大叶茶 (C灡sinensisvar灡assamica)的野
生基源之一的假设。大理茶的化学成分研究,揭
示了大理茶与大叶茶有十分近似的茶多酚和咖啡
因等特征成分。在大理茶中含有较多的水解单宁
成分,并以富含新化合物大理茶素为特色,从次
生代谢产物的分子多样性方面为这一假设提供了
支持 (杨崇仁等,2008;Gao等,2008)。
白莺山居民对古茶的分类,体现了野生大理茶
典型的形态特征在人为干扰下逐步向栽培大叶茶过
渡的不同阶段。例如:本山茶 (乔木,叶无毛,花
瓣多数11~13,柱头5,果5室)与大理茶最为接
近。二嘎子茶 (小乔木,叶有少量茸毛,花瓣8~
9,柱头4~5,果4室)和白芽子茶 (乔木,叶茸
毛少或较多,花瓣 (7)8~9,柱头 (3)4~5,常
有1枚发育不全,果3室)保留了较多的大理茶的
性状。贺庆茶 (灌木,叶和幼枝均具茸毛,花瓣6,
柱头3,果3室)、黑条子茶 (乔木,叶具茸毛,叶
柄毛较少,花瓣7,柱头3~4,果2~3室)、藤子
茶 (灌木,叶茸毛多,花瓣7,柱头3,果2室。
茶叶回甘)、柳叶茶 (灌木,叶有茸毛,叶柄无毛,
花瓣8,柱头3,果3室)、红芽口茶 (灌木,叶具
茸毛,花瓣6,柱头4,果3室)、豆蔑茶 (灌木,
叶具茸毛,叶柄无毛或较少,花瓣8,柱头3,果2
室)等则显示了更多的大叶茶的形态特征。白莺山
的古茶树从乔木到灌木,叶形椭圆状披针形至椭圆
状渐尖,无毛至有毛,花瓣多达13少至6,柱头3
~5不稳定,幼果有毛或无毛,心皮5室至2室,
有许多的过渡类型。这些具有分类学意义的形态特
征呈现了从典型的大理茶向栽培大叶茶过渡的不同
类型。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不仅证明白莺山是茶树种
质资源的宝库,而且是茶的起源的历史见证,是天
然的茶树自然历史博物馆。
为了进一步阐明白莺山古茶的品质,揭示白
莺山古茶树在栽培茶叶起源上的意义,有必要深
入系统的对白莺山古茶开展研究。本文报道我们
对白莺山古茶化学成分分析的初步结果,希望能
对栽培茶树大理茶起源的假说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1暋实验部分
1灡1暋试验样品
白莺山古茶样品 (2~14,16号样品)采集于白莺
山,部分样品由云县茶叶办公室和森野茶叶公司提供。
大理茶 (1号样品)采于临沧市南美乡。普洱生茶 (15
号样品)为森野茶叶公司以云县产的栽培大叶茶为原料
制成。样品目录见表1。
87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 暋暋暋暋暋暋暋云暋南暋植暋物暋研暋究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第32卷
1灡2暋大理茶素、儿茶素类﹑茶棓素﹑咖啡因和没食子
酸的含量测定 (Gao等,2008)
仪器及分析条件:waters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wa灢
ters2996检测器;色谱柱为ZORBAXSB灢C18 (250暳4灡6
mm,5毺m),柱温30曟;以乙腈-磷酸缓冲液 (0灡34%
磷酸溶液)梯度洗脱:0曻45分钟乙腈从4曻40为流动
相;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
分析样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1灡5g茶叶样品,
于1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70%的甲醇90ml浸提过
夜,在该过程中超声提取2次,每次15min,取出冷却
后再加70%的甲醇定容至刻度线,摇匀,静置,取上清
液经0灡45毺m微孔滤膜过滤,待用。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没食子酸
(10灡03mg),茶棓素 (3灡07mg),表没食子儿茶素 (EGC)
(1灡65mg),咖啡因 (5灡01mg),表儿茶素 (EC)(2灡45mg),
表没食子儿茶素灢3灢O灢没食子酸酯 (EGCG)(2灡56mg),大
理茶素 (2灡58mg),没食子儿茶素灢3灢O灢没食子酸酯 (GCG)
(1灡90mg),表儿茶素灢3灢O灢没食子酸酯 (ECG)(2灡40
mg),分别置于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
度线,摇匀,经0灡45毺m微孔滤膜过滤,待用。
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精密吸取没食子酸对照品溶
液1,2,4,8,10,14毺l﹑茶棓素对照品溶液1,2,4,8,
10,16毺l﹑咖啡因对照品溶液1,2,4,8,10,16,20
毺l﹑EGC对照品溶液2,4,8,16,20,40毺l﹑EC对照
品溶液0灡5,1,2,4,8,10,14,20毺l﹑EGCG对照品
溶液0灡5,1,2,4,8,10,14,20毺l﹑大理茶素对照品
溶液1,2,4,8,10,14,20,40毺l﹑GCG对照品溶液
1,2,4,8,10,14,20,40毺l﹑ECG对照品溶液0灡5,
1,2,4,8,10,14,20毺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以进样
量X(ug)对峰面积Y (A)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及线性范
围,如表2所示。
测定:分别精密吸取上述茶叶样品5~10毺l注入液
相色谱议,每份样品平行实验3次,取平均值。
1灡3暋茶氨酸的含量测定 (折改梅等,2005)
仪器及分析条件:同上。流动相为0灡05%三氟乙
酸;检测波长为203nm。
分析样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1灡5g供试品,于80
ml的三角瓶中,加入30ml水,于80曟的水浴中加热40
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倾入50ml容量瓶中,用少量
水洗涤三角瓶并入容量瓶中,再用水定容至刻度线,摇
匀,过滤,滤液经0灡45毺m微孔滤膜过滤,备用。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茶氨酸3灡90mg,置
于10ml容量瓶中,用水溶解并定容至刻度线,摇匀,
经0灡45毺m微孔滤膜过滤,待用。
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精密吸取茶氨酸对照品溶液
3,5,8,10,14,20毺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以进样量
X(毺g)对峰面积Y (A)求出茶氨酸的线性回归方程及
线性范围,如表2所示。
表1暋分析茶叶样品名单
Table1暋Teasamplelistforanalysis
编号No. 样品名称Sample 编号No. 样品名称Sample
1 野生大理茶 (WildCameliataliensis) 9 勐库茶 (Mengkucha)
2 本山茶灢1暋 (Benshancha灢1) 10 二嘎子茶灢2 (茶饼)(Ergazicha)(teacake)
3 白牙子茶暋 (Baiyazicha) 11 豆蔑茶 (Doumiecha)
4 二嘎子茶灢1暋 (Ergazicha) 12 藤子茶 (Tengzicha)
5 红牙口茶暋 (Hongyakoucha) 13 贺庆茶 (Heqingcha)
6 本山茶灢2 (茶饼)(Benshancha灢2)(teacake) 14 柳叶茶 (Liuyecha)
7 黑条子茶 (茶饼)(Heitiaozicha)(teacake) 15
普洱生茶 (栽培大叶茶)
(Puerrawtea)(cultivatedC灡sinensisvar灡assamica)
8 黑条子茶 (Heitiaozicha) 16 大叶本山白牙口茶 DayeBenshanBaiyakoucha
表2暋对照品的回归方程及线性范围
Table2暋Thecalibrationcurvesandweightrangesofstandardauthenticsamples
化合物Compounds 回归方程Calibrationcurves 线性范围 Weightranges(毺g)
没食子酸galicacid y=3E+06x+58906(r=0灡9994) 0灡1003~1灡4042
茶棓素theogalin y=1E+06x-165749(r=0灡9999) 0灡307~4灡912
EGC y=172083x-8125灡4(r=0灡9998) 0灡33~6灡60
咖啡因caffeine y=3E+06x+346087(r=0灡9996) 0灡501~10灡02
EC y=806407x+16099(r=0灡9999) 0灡1225~4灡90
EGCG y=1E+06x-11884(r=0灡9999) 0灡128~5灡120
大理茶素dalichasu y=2E+06x-144578(r=0灡9996) 0灡258~10灡32
GCG y=1E+06x-111032(r=0灡9999) 0灡38~15灡20
ECG y=823207x+16099(r=0灡9999) 0灡12~4灡80
茶氨酸theanine y=1E+06x+403542(r=0灡9992) 1灡194~7灡96
971期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张颖君等:白莺山古茶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栽培茶树的起源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
暋暋测定:精密吸取茶叶样品溶液10毺l注入液相色谱
仪,测定结果 (茶氨酸峰面积)代入茶氨酸的回归曲
线,计算出茶叶样品中茶氨酸的百分含量,每份样品平
行实验3次,取平均值。
1灡4暋茶多酚的含量测定:按GB灢8313灢87 (茶 茶多酚测
定)标准进行测定
仪器和试剂:岛津UV17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计,岛津AUW220型 (分度值0灡01mg)电子天平。磷
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均为
分析纯 (AR),水为蒸馏水。
酒石酸亚铁溶液的配制:称取1g(准确至0灡0001
g)硫酸亚铁 (GB664-77)和5g(准确至0灡0001g)
酒石酸钾钠,用水溶解,定容至1000ml(溶液避光,
低温保存),待用。
磷酸盐缓冲液 (pH7灡5)的配制:取1/15mol·L灢1的磷酸
氢二钠85ml和1/15mol·L灢1的磷酸二氢钾15ml混合均匀。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磨碎的茶叶样品2g,
于150ml锥形瓶中,加入80ml沸蒸馏水,立即移入沸
水浴中,浸提45min (每隔10min摇动一次)取出,冷
却至室温,移入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
线,摇匀,过滤,滤液待用。
测定:精确移取制备的供试液1ml,于25ml容量瓶中,
加水4ml,酒石酸亚铁溶液5ml,充分摇匀,用pH7灡5磷
酸缓冲溶液定容至刻度。用10mm比色皿,在波长540nm
处,以试剂空白作参比,测定其吸光度 (A1)。同时移取等
量的试液 (1ml)于25ml容量瓶中,加水4ml,用pH7灡5
的磷酸缓冲液,定容至刻度线,测定吸光度 (A2)。
分析结果的表述。样品中茶多酚的含量按下式计算:
暋暋氈=
(A1-A2)暳1灡957暳2
1000 暳
L1
L2暳m 暳100
式中:氈—样品中茶多酚的百分含量;A1—试液显色后的
吸光度;A2—试液底色的吸光度;L1—试液的总量 (ml);
L2—测定时吸取试液的体积 (ml);m —试样的质量 (g)
用10mm比色皿,当吸光度等于0灡50时,1ml茶
汤中茶多酚的含量相当于1灡957mg。
1灡5暋茶多糖的含量测定:采用苯酚-蒽酮法,以葡萄
糖为对照品测定茶叶样品中茶多糖的含量 (陈建国,
2000;国家药典委员会,2005)
分析茶叶样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粉碎的茶叶样
品1g,于250ml的三角瓶中,加入100ml乙醇溶液,
浸泡过夜,过滤,残渣用少量乙醇洗涤三次,挥干乙
醇,将残渣同滤纸一起放置在250ml的三角瓶中,加入
200ml沸水浸泡,待样品冷却到室温,倾于250ml容量
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过滤,待用。
硫酸灢蒽酮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蒽酮
试剂0灡2g,于100ml容量瓶中,加浓硫酸溶解,定容
至刻线,摇匀,待用。
标准葡萄糖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标
准葡萄糖10灡15mg,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
定容至刻线,摇匀,待用。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量取标准溶液0,0灡2,0灡3,
0灡4,0灡5,0灡6,0灡8,1灡0ml,置于20ml的具塞试管中,
各加入蒸馏水至1ml,加入0灡2%的硫酸灢蒽酮溶液4ml(加
入时沿管壁加入),充分混匀,水浴加热10min,取出,冷
却至室温,在625nm波长处测吸光度。以葡萄糖的量
(mg)为横坐标,吸光度 (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为:Y=9灡4521X+0灡0133(r=0灡9997)。
测定:精密吸取样品溶液0灡5ml,于20ml具塞试管
中,各加入蒸馏水至1ml,充分混匀,将试管放在冷水中,
加入0灡2%的硫酸蒽酮溶液4ml(加入时沿管壁加入),充
分混匀,水浴加热10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在625nm
波长处测吸光度,以水为空白试剂。测定结果代入标准曲
线,计算茶多糖的含量。每个平行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
2暋结果与讨论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对白莺山古茶中的大
理茶素、儿茶素、茶棓素、没食子酸、咖啡因以
及茶氨酸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同时,采用分光
光度法测定了样品中的茶多酚和茶多糖的含量,
并与野生大理茶和栽培大叶茶中的各类成分含量
进行了平行比较,结果见表3和图1~2。同时系
统地进行茶叶中多种类型化学成分的含量分析与
比较,这在茶叶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中尚少见报道。
高压液相色谱分析的结果显示 (表3,图
1),临沧地区野生大理茶 (1号)的大理茶素含
量达2灡267%,而栽培大叶茶 (普洱生茶,15
号)则不含大理茶素。分析结果发现,白莺山古
茶的一些类型 (2~10号)含有大理茶的特征成
分大理茶素,不同类型间大理茶素含量变化与形
态特征从野生大理茶向栽培大叶茶的过渡有很高
的吻合性。与野生大理茶最为接近的本山茶及其
近似类型,如:白芽子茶 (3号)、二嘎子茶 (4
号和10号)、红芽口茶 (5号)等的大理茶素含
量相对较高,最高达0灡773%。而形态特征更接
近于栽培大叶茶的类型,如:贺庆茶 (13号)、
柳叶茶 (14号)、藤子茶 (12号)等则不含大理茶
素。大理茶在人为干预下逐步驯化,由野生向栽培
过渡,野生性状逐步消失,栽培性状逐步形成。
以上的结果提示,大理茶素作为标志成分之一,
08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 暋暋暋暋暋暋暋云暋南暋植暋物暋研暋究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第32卷
表3暋白莺山古茶的多成分含量分析结果
Table3暋Theanalyticalresults(%)ofdifferentchemicalconstituentsinoldteatreesfromBai灢Ying灢ShanMountain
编号
No.
大理
茶素
dalichasu
EGCG ECG EGC EC GCG
总儿茶
素类
total
catechins
没食
子酸
galic
acid
茶棓素
theogalin
Caffeine
茶氨酸
theanine
茶多糖
polysac灢
charide
茶多酚
polyph灢
enols
1 2灡267 3灡592 5灡267 1灡838 0灡904 - 11灡601 0灡052 2灡984 1灡995 2灡021 1灡691 19灡490
2 0灡773 3灡492 2灡696 - 0灡331 - 6灡519 0灡040 2灡273 2灡283 1灡068 1灡639 12灡237
3 0灡654 4灡113 5灡135 2灡033 0灡938 - 12灡219 0灡073 1灡780 2灡408 1灡666 2灡321 15灡347
4 0灡612 7灡825 3灡289 2灡230 0灡626 - 13灡970 - 3灡100 2灡510 0灡764 2灡236 16灡224
5 0灡598 7灡566 2灡736 2灡002 0灡566 - 12灡870 0灡046 2灡697 2灡516 0灡701 2灡319 15灡231
6 0灡513 5灡596 4灡964 1灡930 0灡875 - 13灡365 0灡065 2灡253 2灡435 0灡824 2灡085 14灡700
7 0灡324 6灡619 4灡669 2灡140 0灡888 - 14灡316 0灡073 2灡122 2灡661 1灡046 2灡384 15灡829
8 0灡313 6灡033 6灡013 2灡314 1灡327 - 15灡687 0灡028 1灡901 2灡679 0灡860 2灡004 15灡197
9 0灡276 6灡286 6灡944 2灡227 1灡39 - 16灡847 0灡036 2灡244 2灡971 0灡860 2灡074 15灡310
10 0灡224 6灡471 5灡004 2灡173 0灡951 - 14灡599 0灡075 1灡894 2灡519 1灡122 2灡126 14灡615
11 - 7灡067 7灡358 2灡332 1灡085 0灡396 18灡238 0灡116 2灡836 2灡861 1灡324 2灡271 19灡704
12 - 6灡276 8灡016 2灡453 1灡342 0灡300 18灡387 0灡085 2灡371 2灡650 1灡273 1灡878 19灡109
13 - 7灡873 8灡003 2灡341 1灡489 - 19灡706 0灡069 2灡170 2灡956 0灡821 1灡650 18灡099
14 - 6灡336 9灡539 2灡888 2灡109 - 20灡872 0灡040 1灡714 2灡687 1灡213 2灡006 17灡959
15 - 6灡604 7灡568 1灡718 0灡757 0灡377 17灡024 0灡094 2灡770 2灡488 1灡369 2灡152 16灡485
16 - 6灡949 5灡402 3灡589 1灡369 - 17灡309 0灡042 1灡461 2灡672 1灡021 2灡811 15灡775
-:未检测出 (undetected)
图1暋白莺山古茶的儿茶素和大理茶素含量比较
Fig灡1暋ContentcomparisonofcatechinsanddalichasuinoldteatreesfromBai灢Ying灢ShanMountain
在白莺山古茶的不同类型中显示了与形态特征平
行的过渡特性。
白莺山古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则与
大理茶素呈相反的趋势 (图1)。大理茶和大叶
茶 (即 普 洱 生 茶)的 总 儿 茶 素 含 量 (即:
EGCG,EGC,ECG,EC 等 之 和) 分 别 为
11灡601%和17灡024%。其余古茶类型则基本上
在二者之间,具有较多栽培性状的类型显示了儿
茶素类成分逐渐增多的趋势。茶多酚的组成也随
古茶类型有明显的差异。贺庆茶、豆蔑茶、二嘎
子茶和红牙口茶的EGCG含量高达7%以上。柳
叶茶 的 ECG 含 量 达 9灡539%,而 本 山 茶 仅
2灡696%。EGC 和 EC 的含量则在 1灡93% ~
3灡589%和0灡331%~2灡109%之间。
采用国家标准 (GB灢8313灢87)用分光光度法
测定茶多酚的含量 (表3,图2)。为避免干扰,
以茶汤为空白对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白
莺山古茶的茶多酚含量在12灡237%~19灡704%
181期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张颖君等:白莺山古茶的化学成分分析与栽培茶树的起源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
图2暋白莺山古茶的茶多酚、茶棓素、没食子酸、茶氨酸和茶多糖含量比较
Fig灡2暋Contentcomparisonofteapolyphenols,theogalin,galicacid,theanineandteapolysaccharide
inoldteatreesfromBai灢Ying灢ShanMountain
之间。含量与大理茶 (19灡49%)接近的有藤子
茶、豆蔑茶和贺庆茶等 (19灡704%~18灡099%)。
其余大多数均与大叶茶 (16灡485%)接近。本山
茶的茶多酚含量最低 (12灡237%)。分析结果表
明,大理茶从野生到栽培的驯化过程中,茶多酚
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不稳定的动态变化。
个别样品,如:柳叶茶、贺庆茶等的测定结果低
于高压液相色谱测定的儿茶素含量之和,提示茶
多酚含量测定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其他多酚类化合物中,白莺山古茶的茶棓
素含量在1灡461%~2灡836%之间,虽然多数类型
在2%以上,但均低于野生大理茶 (2灡9884%)。多数
类型的茶棓素含量亦低于栽培大叶茶 (2灡77%)。没
食子酸的含量则在0灡04%~0灡116%之间,没有显著
的差异。白莺山古茶的咖啡因含量在2灡283%~
2灡971%之间。均高于野生大理茶 (1灡995%),不少
类型的咖啡因含量还高于栽培大叶茶 (2灡488%)。
茶氨酸在茶叶品质评价中日愈受到重视,是茶
叶重要的饰味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本文应用高压
液相色谱分析茶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野生大理
茶的茶氨酸含量最高,达2灡021%。其余样品均在
0灡701%以上,比小叶茶种为高。分析样品中栽培
大叶茶的茶氨酸含量为1灡369%。多数样品显示了
在二者之间的过渡现象,且更接近于大叶茶。
采用硫酸-蒽酮法测定茶叶中茶多糖的含
量,并对分析方法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野生
大理茶的茶多糖为 1灡691%,栽培大叶茶为
2灡152%,白莺山古茶的茶多糖含量在1灡639%
~2灡811%之间,大多数类型的茶多糖含量均较
大理茶高,与大叶茶接近。
以上的结果,不仅为白莺山古茶的品质评价
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为白莺山丰富的古茶种
质资源多样性的深入系统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
供了基础,同时,通过多种过渡类型的化学成分
分析与比较,为栽培大叶茶的起源,以及为大理
茶作为大叶茶的野生基源之一的假说,提供了植
物化学方面的证据。
暡参暋考暋文暋献暢
国家药典委员会,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1部 [M].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ChenJG(陈建国),2000.茶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保健功能的研
究进展 [J].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11(1):34—36
GaoDF,ZhangYJ,YangCRetal灡,2008.Phenolicantioxidants
ofgreenteafromCameliataliensis[J].JournalofAgricul灢
turalandFoodChemistry,56:7517—7521
SheGM (折改梅),ZhangXL(张香兰),ChenKK(陈可可)etal灡,
2005.ContentvariationoftheanineandgalicacidinPu灢Ertea[J].
ActaBotanicaYunnanica(云南植物研究),27:571—576
YangCR(杨崇仁),ZhangYJ(张颖君),GaoDF(高大方)etal灡,
2008.EvaluationofgermplasmresourceofCameliataliensisand
theoriginofcultivatedtea[J].TeaScienceandTechnology,
(3):1—4
28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 暋暋暋暋暋暋暋云暋南暋植暋物暋研暋究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暋第3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