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isease survey and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on Notopterygium incisum in Gansu province

甘肃省羌活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原鉴定



全 文 :甘肃省羌活病害种类调查及病原鉴定
王艳1,陈秀蓉2,杜1,薛莉2,晋玲1
(1.甘肃中医学院 药学系,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 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 目的:对甘肃省岷县、渭源等地的羌活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病原鉴定。方法:采取五点取样,每点调查10株,记载
发病率,严重度。结果:共发现病害8种:壳二胞褐斑病 Ascochytalevistici、白粉病 Erysipheheraclei、链格孢灰斑病 Alternaria
burnsi、壳针孢叶斑病Septoriadearnesi、角斑病Pleosporasp.、茎点霉条斑病Phomasp.、细菌性角斑病(属种待定)和1种病毒
病(毒源待定)。结论: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为害严重,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以上病害均为国内首次报道。
[关键词] 羌活;病害调查;病原鉴定
[收稿日期] 20081218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十 一 五”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重 点 项 目
(2007BA137B01)
[通信作者] 王艳,讲师,从事药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Tel:
(0931)8765393,Email:gswangyan101@163.com
  羌活 NotopterygiumincisumTing为伞形科多年
生草本药用植物,又名蚕羌、竹节羌、曲药。具散寒
祛风,除湿止痛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
痛、肩背酸痛等症[1]。主产于甘肃、陕西、宁夏、青
海等省山区,四川、云南、西藏、山西、新疆等省亦有
分布[2]。是传统常用中药,许多著名的中医名方和
成药的组方药物,入方中(藏)成药达200多种。市
场供应皆来自野生采集,随着需求逐年增加,无序盲
目采挖造成了野生资源处于濒危状态,1987年已被
国务院《中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列为三
级濒危保护物种[3]。近年来,各地开展了羌活的引
种驯化栽培工作,目前仅甘肃省岷县人工种植面积
达到66667km2[4],但由于土壤和伴生植物等环境
的改变和病原菌不断积累,病害发生严重,已成为制
约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内,对羌活
病害的病原学、发生规律以及防治等均无系统的研
究报道,本研究对甘肃省种植面积较大的岷县、渭
源、陇西等地的羌活病害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为羌
活病害的深入研究和综合防治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期和地点 2004年9月 -2008年10
月,对渭源县锹峪乡大田,岷县药材示范园及大
田、陇西药材示范园、甘肃农业大学药材园等4个
市县的21个田块,在苗期、成株期、采收期进行
了病害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取五点取样,每点调查10株,记
载发病率,严重度[5]。采集典型病株,压制标本,保
存并用于室内进行病原鉴定。
1.3 病原鉴定 对采集的标本描述其症状,镜检病
原形态,测定50个孢子的大小。根据症状特点、病
原形态、大小、参照有关资料[710]进行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羌活壳二胞褐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初
期出现淡褐色小点,后扩展成中型(8~12mm)圆
形、近圆形病斑,褐色,上生稀疏的小黑点,即病菌的
分生孢子器。
病原:病原菌为由有丝分裂孢子真菌壳二胞属
欧当归壳二胞Ascochytalevistici(Lebedeva)Melnik。
分生孢子器近球形,黑色,直径 985~1209
(1129)μm,高896~1120(1048)μm,孔口明
显。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花生型,棒状,两端
圆,具1个隔膜,隔膜处隘缩,大小 142(118~
176)μm×43(35~47)μm,每个细胞内有1~
2个油滴。为国内新寄主,见图1。
病害循环及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
残体上于地表越冬。翌年,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
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
可再侵染。陇西、兰州轻度发生。7-8月发生,阴
湿条件下发生较重。发病率<1%。
·8981·
第34卷第15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5
 August,2009
1.分生孢子器;2.分生孢子(10×100)。
图1 Ascochytalevistici
2.2 羌活白粉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两面
均受害,叶面初生近圆形白色小粉斑,后扩大至全
叶,覆盖稀疏的白粉层。后期粉层中散生很多黑色
小颗粒,即病菌的闭囊壳。
病原:病原菌为真菌界子囊菌门白粉菌属独活
白粉菌ErysipheheracleiDC.。闭囊壳近球形、球形,
黑褐色至黑色,直径851~1254(993)μm。附属
丝周生,最少10根,顶端有1~2次二叉状分枝。总
长506~1105(570)μm,主轴长 223~306
(265)μm,粗47μm。第1次分枝455(400~
529)μm×37(35~41)μm,第2次分枝365
(329~400)μm×34(24~41)μm,分枝部位
不定,有些在中下部,有些在中上部。闭囊壳内有子
囊2~3个,偶有 1个。子囊近卵形、袋形,大小
682(524~835)μm×442(271~600)μm。
子囊内有子囊孢子2,4个,卵圆形、长椭圆形,淡黄
色,无色,大小差异较大。有些为 239(200~
282)μm×132(106~165)μm,有些为 348
(282~388)μm×133(118~153)μm。
病害循环及发病条件: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
于地表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侵染寄主。病部产
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可多次进行再侵染。兰
州7月中、下旬发生,8-9月为发病高峰,9月中
旬至10月上旬产生闭囊壳。植株稠密、郁闭处发
生较重,发病率 415%,严重度 3级,陇西亦中
度发生。
2.3 羌活链格孢灰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
面初生淡褐色小点,后扩大呈中小型(1~10mm)圆
形、近圆形、不规则形病斑,边缘深褐色,较宽,中部
灰褐色、褐色,易破裂。小型病斑边缘紫褐色,较窄,
隆起,中部白色、灰白色,细柔,上生黑色小丛点。
病原:病原菌为真菌界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巴
斯基链格孢 AlternariaburnsiUppal。分生孢子梗
3~5根丛生,褐色,屈膝状,多隔,有分枝,基部较粗,
上部细,大小492(306~612)μm×46(41~
56)μm。分生孢子倒棒状,淡褐色至深褐色,中部
较宽,具横隔膜2~5个,及少数纵(斜)隔膜,隔膜
处稍隘缩,孢身 314(223~400)μm×113
(71~141)μm。喙长 220(94~435)μm×
47(24~71)μm,见图2。
图2 Alternariaburnsi分生孢子
  病害循环及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
子随病残体在地表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
时,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降雨多、露
时长、灌水多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再侵染。兰
州、陇西轻度发生。
2.4 羌活壳针孢叶斑病 症状:叶面产生中小型褐
色近圆形病斑,其上产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
孢子器。
·9981·
第34卷第15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5
 August,2009
病原:病原菌为有丝分裂孢子真菌壳针孢属白
芷壳针孢SeptoriadearnesiEl.etEv。
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896~
1568(1263)μm,高806~1478(1165)μm。分
生孢子针形,直或稍弯曲,隔膜不清,大小 244
(171~306)μm×12(10~12)μm,见图3。
1.分生孢子器;2.分生孢子(10×100)。
图3 Septoriadearnesi
  病害循环及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随病
残体于地表越冬。翌年,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以
分生孢子侵染寄主。陇西、岷县、兰州零星发生。
2.5 羌活角斑病 症状:叶面初生褐色小点,后扩
大为近圆形、多角形褐色病斑,明显隆起,呈细绒状,
后期在有些病斑上形成灰褐色、圆形小斑点,边缘褐
色,稍下陷,上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病原:病原菌为真菌界子囊菌门格孢腔菌
Pleosporasp.。子囊壳球形、近球形、褐色,直径
806~1523(1236)μm,高717~1433(1155)
μm。内有多个子囊,子囊椭圆形、半球形,双层壁,
顶部较厚,基部较薄,大小618(470~741)μm×
344(235~470)μm。内有子囊孢子6个,椭圆
形、长椭圆形,褐色,多有 4个横隔膜,少数为 3,5
个,纵隔膜与横隔膜交叉时呈“王”字形,隔膜隘缩,
大小302(223~412)μm×143(118~188)
μm,孢子在子囊内排列不规则。
病害循环及发病条件:病菌越冬情况不详。陇
西轻度发生。发病率85%,严重度1~2级,见图4。
2.6 羌活茎点霉条斑病 症状:茎秆上产生长短不
等的褐色条斑,其上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
子器。
病原:病原菌为有丝分裂孢子真菌茎点霉属
Phomasp.。分生孢子器球形、近球形,黑色,直径
941~1254(1041)μm,高 717~1075(918)
μm。
图4 Pleosporasp.子囊及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41(35~47)
μm×24(24~29)μm。
病害循环及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随病
残体于地表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侵染
寄主。兰州、陇西零星发生。
2.7 羌活细菌性角斑病 症状:叶片、叶柄、茎秆均
受害。叶面初生淡黄绿色油渍状小点,后扩大呈小
型(2~5mm)不规则形、多角形油渍状褐斑,边缘有
较宽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破裂,有些形成穿孔。有
时在叶背散生很多油渍状小点(<1mm),主脉、细
脉也成油渍状,呈淡褐色网状油脉,当小斑点融合成
不规则形油渍状污斑时,叶正面呈边缘不明显的暗
绿斑。叶脉、茎秆上产生长短不等的褐色条斑,上有
明显的胶膜。
·0091·
第34卷第15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5
 August,2009
病原:病原菌为原核生物界细菌,属种待定。
病害8月发生,9月下旬为发病盛期。高湿、较
低温度下发生严重。兰州发病率32%,严重的3~4
级。陇西零星发生。
2.8 病毒病 症状:叶部初生小型环斑,集中发生。
严重时,叶片畸形,并伴随明脉症状。
病原:毒源待定。
病害7-8月发生。陇西轻度发生。
3 讨论
羌活病害除白粉病外,主要是在叶片上形成各
种叶斑。白粉病发病率415%,严重度3级;细菌
性角斑病发病率 32%,严重的 3~4级,为主要病
害。因此对于这2种病害需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必要时进行药剂防治。有几种病原由于缺乏资料无
法鉴定到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羌活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生长周期长,一般3~
5年[10],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逐年匮乏,适生区
的药农又因为其生长期过长而不愿意种植,在其野
生转家种的过程中,又不断有病害的困扰,因此对羌
活病害需进行系统的研究,为药用羌活的人工快速
繁育和引种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
指导发展羌活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为药品生产提
供优质、安全、稳定的药源,逐步减轻对野生资源的
破坏,挽救濒临灭绝的羌活物种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S].2005:127.
[2]  林丽,李成义,杨扶德.甘肃道地药材羌活的资源研究[J].甘
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19(3):58.
[3]  孙辉,蒋舜媛,周毅,等.药用植物羌活现状及其民族植物学
调查[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26(6):42.
[4]  马全宝,董生健,朱宏伟.羌活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2006
(5):234.
[5]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
[6]  白金铠.中国真菌志.壳二孢属,壳针孢属[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3:143.
[7]  白金铠.中国真菌志.球壳孢目.茎点霉属.叶点霉属[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3:24.
[8]  郑儒永,余永年,陈桂清,等.中国真菌志.白粉菌目[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87:97.
[9]  张天宇.中国真菌志.第十六卷.链格孢属[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3:233.
[10] 方子森,陈小莉,张恩和.野生羌活的生态环境与驯化栽培初
探[J].中草药,2004,35(9):10.
DiseasesurveyandpathogenidentificationonNotopterygiumincisum
inGansuprovince
WANGYan1,CHENXiurong2,DUTao1,XUELi2,JINLing1
(1.GansuCo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anzhou730000,China;
2.ColegeofPrataculturalScience,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KeyLaboratoryofGraslandEcosystem
(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MinistryofEducation;SinoU.S.CenterforGrazinglandEcosystem
Sustainabilit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 SixdiseaseshavebeenfoundafterdiseasesurveysonNotopterygiumincisuminGansuprovinceduring2004to
2007.Theywerebrownspot(Ascochytalevistici),powderymildew(Erysipheheraclei),greyspot(Alternariasp.;Alternariaburnsi
),leafspot(Septoriadearnesi),angularleafspot(Pleosporasp.),leafstreak(Phomasp.),bacterialangularleafspotandavirus
disease.Bacterialangularleafspotandpowderymildewaretheurgentproblemswaitingtobesolvedefectively.Althesediseases
werereportedforthefirsttimeinChina.
[Keywords] Notopterygiumincisum;diseasesurvey;pathogenidentification
[责任编辑 吕冬梅]
·1091·
第34卷第15期
2009年8月
                           
Vol.34,Issue 15
 August,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