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Variations of flavanoid contents in vine tips among different varieties, parts and time of topping of sweetpotato for vegetable-use

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不同品种、部位和采收期的变化



全 文 :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
不同品种%部位和采收期的变化
傅玉凡!! 曾令江! 杨春贤! 廖志华! 张启堂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
$摘要%!目的&研究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不同品种%部位和采收期的变化( 方法&在全国叶菜型甘薯新
品种区域试验重庆点$测定和分析莆薯 )%广菜薯 + 号和福薯 %5# ) 个品种蔓尖的叶片%叶柄和茎 ) 个部位在 # 个采收时期的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其变化( 结果&莆薯 )%广菜薯 + 号和福薯 %5# 蔓尖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在采收期间的变化分别介于
*f#$ j*f*($+f*) j+f$($*f)) j+f# 0D-D
d
$品种之间有显著差异)) 个品种叶片的平均质量分数在采收期间的变化为
)f## jf$* 0D-D
d
$显著高于茎!&f$) j%f%* 0D-Dd$茎显著高于叶柄!+f+$ jf+# 0D-Dd)采收前期蔓尖黄酮类化
合物含量显著高于采收后期( 结论&在叶菜型甘薯的品种选育%栽培和产业化等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在不同的品种%不同的部位和不同的采收时期的显著差异(
$关键词%!叶菜型甘薯)黄酮类化合物)采收期
$稿件编号%!+$$*$%$)$$(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M4I$4$#5+)农业部
公益性行业计划项目!26?6Y7$%5$+5&
$通信作者%!!傅玉凡$博士$副研究员$从事甘薯遗传育种%栽培生
理与产业化开发$NQV#!$+)#(++)#$H50BRV#7STB26WTW3+#-./0
!!甘薯蔓尖是指其藤蔓生长点及其以下 $ j
.0的节段( 以蔓尖为原料进行食用%加工利用的甘
薯类型称为叶菜型甘薯( 甘薯蔓尖在营养组成上比
其他热带叶类蔬菜富含维生素 <%铁%钙%锌和蛋白
质$抗病虫$耐湿*5)+ $在大田生产过程中可多次采
收$不施用或较少施用化肥和农药$历来是亚洲%拉
丁美洲等地的传统绿色蔬菜*&+ ( 近年来$在营养成
分及其生理功能的分析与比较研究中发现蔓尖还含
有丰富的具有抗氧化活性$保持心血管健康等多种
医药保健功能的成分如黄酮%绿原酸等*5*+ ( 目前$
功能成分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
的关注*$$5)+ $而有关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在不同品种%部位和不同采收期的变化尚未见到报
道( 本文研究了 ) 个叶菜型甘薯品种蔓尖的黄酮类
化合物含量的变化$为其在农业%医药%食品等方面
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甘薯品种!本文采用 ) 个均已通过农业部国
家级鉴定的叶菜型甘薯品种莆薯 )$广菜薯 + 号$
福薯 %5#(
]!取样及其制备!+$$% 年 月 + 日按照全国
统一试验方案*农技总函!+$$#*) 号+ 在重庆北碚
歇马农业科学研究所设置全国叶菜型甘薯新品种区
域试验!包含本文研究的 ) 个品种( 每小区面积
&f+ 0
+
$并栽插 *$ 株$) 次重复( ( 月 日开始整小
区采收蔓尖$间隔 $ U 再次采收$直至 * 月 * 日$
先后共采收 # 次( 每次采收测定小区蔓尖产量后$
再对上述 ) 个品种进行取样( 充分混匀蔓尖$取其
约 =)$将叶片%叶柄和茎分别在 &$ h烘干至恒重$
粉碎%过 *$ 目筛低温密封保存待测(
]&!标准曲线的绘制!准确称取 +$ h烘干 + ?
的芦丁对照品 +$$ 0D$用 ($g的乙醇溶解$定容于
$$ 0F量瓶中$摇匀( 准确吸取 $ 0F$置于 $$
0F量瓶中$用纯净水定容$得到 $f+ D-Fd的标准
溶液(
精密吸取标准溶液 $f$$$ $f$%$ $f$$$
$f$$$f+$$ $f)$$$ $f)$$ $f&$$$ $f($$$ f+$$$
f#$$$+f$$$$+f&$$ 0F$分别置于 $ 0F量瓶中$加
纯净水至 +f& 0F$加入 g亚硝酸钠 $f& 0F$混匀$
放置 # 0R2$加入 $g硝酸铝 $f& 0F$混匀$放置 #
0R2$加入 &f)g氢氧化钠 &f$ 0F$用纯净水稀释至
刻度$摇匀$放置 0R2$以试剂空白为参比$用紫外
-&$-
第 ) 卷第 * 期
+$$ 年 月
!!!!!! ! ! ! ! !!!!!! ! ! ! !
\/Vf)$ :SSWQ!*
9B6$ +$$
分光光度计$在 $$ 20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全波长
扫描在 $$ 20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最后得质量
浓度 K与吸光度 L的标准曲线 Le$f$$( #K m
$f$$$ $M
+
e$f*** ((
]Y!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精确称取甘薯被
测干样 $f D$置于 $$ 0F锥形瓶中$加入 +$ 0F
($g乙醇浸泡 +& ?$然后超声波提取 ?$ 分别用 $
0F($g乙醇洗涤 ) 次$高速离心!& $$$ C-0R2d
$ 0R2( 0F石油醚萃取 ) 次( 将萃取后的乙醇
液分别定容于 $ 0F量瓶中$得到黄酮提取液$
待测(
黄酮类化合物测定方法为&中国药典中的经
典方法*&5+ ( $ 0F的量瓶贴上标签后$对应加入
黄酮提取液 f$ 0F$再加入水至 +f& 0F$加入 g
亚硝酸钠 $f& 0F$混匀$放置 # 0R2$加入 $g硝酸
铝 $f& 0F$混匀$放置 # 0R2$加入 &f)g氢氧化钠
&f$ 0F$再加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 0R2$以
试剂空白为参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 $$ 20波
长处测定吸光度$代入标准曲线中计算黄酮类化合
物的含量(
黄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0D-Dd e>i4

i4
+
2@
式中>是被测提取液质量浓度!D-Fd$即由
标准曲线计算出被测提取液的黄酮含量)4

是提取
液定容体积!0F)4
+
是吸取提取液体积!0F)@是
称取的被测干样质量 !D( 本实验中 4

等于 $
0F$4
+
等于 $ 0F$@等于 $f D(
!结果与分析
]!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品种间%
部位间和采收期间的变化!莆薯 )%广菜薯 + 号和
福薯 %5# ) 个叶菜型甘薯品种蔓尖叶片%叶柄和茎
在 # 个采收时期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结果见表
( 结果表明 ) 个品种以广菜薯 + 号蔓尖的黄酮类
化合物含量最高$# 次采收期的质量分数为 +f*) j
+f$( 0D-D
d
)莆薯 ) 含量次之$# 次采收期的质
量分数为 *f#$ j*f*( 0D-Dd$福薯 %5# 含量最
低$# 次采收期的质量分数为 *f) j+f# 0D-
D
d
( 品种间平均$# 次采收期间蔓尖黄酮类化合物
为 $f#+ j++f% 0D-Dd( 无论品种内$还是品种
间$均以叶片部位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品种间
平均值在 # 次采收期的质量分数为 )f## jf$* 0D
-D
d
$占蔓尖总量的 &#f%g$ 其次为茎$品种间平
均值在 # 次采收期的质量分数为 &f$) j%f%* 0D-
D
d
$占蔓尖总量的 )+f#)g$叶柄含量最低$品种间
平均值在 # 次采收期的质量分数为 +f+$ jf+# 0D
-D
d
$平均占蔓尖总量的 +$f#g( 品种间平均$#
次采收期间蔓尖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为 $f#+ j
++f% 0D-D
d
$变化规律为生长前期最高$中期下
降$后期又有所上升(
表 !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不同部位%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品种间的变化及IW.B2多重比较 0D-Dd
采收期
=月5日
莆薯 ) 广菜薯 + 号 福薯 %5# 品种间平均
叶片 叶柄 茎 总和 叶片 叶柄 茎 总和 叶片 叶柄 茎 总和 叶片 叶柄 茎 总和
$(5$ (f+.< +f*B4#f%%]M B4%f(*.< +f#$]M#f%%B4f%B4 ]M+f$(.M +f&]M#f$*B4#f#+B4 ]M+f#.< f$* f+# #f)% ++f%
$(5$ *f.M +f%)B4%f%&]M ]4*f*(UI *f*#.M #f+#B4%f(%]4M.M+&f$*.M &f(+B4 )f*)B4%f%#]M B4#f]M (f$ &f) %f%* +$f*
$(5+$ $f$.$(5)$ )f)]M f#*B4&f#.< B4*f#$B4 )f*#B4 &fB4&f&+B4 B4+f*)B4 )f##]M +f$B4)f##]M B4*f))4B )f## +f% &f+ $f#+
$*5$* f(&.< f+)B4)f(%]MB4$f*&B4M f&.M )f(B4&f%)]4M]M&f+B]4 &f)]M f%*B4)f%#]M B4*f#(B4 f% +f+* &f+ f(
$*5* %f$*.< f)*B4&f$#]M ]M+f&]M (f$(.< )f)B4&f)*]M .!!注#同一采收期部位间的比较结果见同一品种同行数据之间的字母)同一采收期品种间的比较结果见同行.总和/数据前
的字母)不同采收期间的比较结果见同一品种.总和/同列数据后的字母)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到 $f$ 显著水平$不同大
写字母表示差异达到 $f$ 显著水平(
]!叶菜型甘薯品种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品
种间%部位间和采收期间变化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
较!对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品种
!因素#%部位!因素 C与采收期!因素 >) 个因
素间变化的方差分析见表 +$) 个主效应均达到极显
著$但品种主效应最大$其次是部位$再次是采收期(
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各个采收时期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品种间
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除了第 & 次采收时 ) 个品种之
间没有差异以外$其他采收时间都有显著差异( 不
同部位之间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叶片黄酮类化合
物含量显著高于茎$茎的含量又普遍高于叶柄)采收
-$-
第 ) 卷第 * 期
+$$ 年 月
!!!!!! ! ! ! ! !!!!!! ! ! ! !
\/Vf)$ :SSWQ!*
9B6$ +$$
!!
表 +!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品种间%部位间和采收期间变化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期望均方 N
# +f#$ + #f)$
&
+
m&
&
+
$
+$(f+
+
C &#+f&& + +)f++
&
+
m(
&
+
$!
m&

+
!
#f%&

> )##f$* %)f++
&
+
m#
&
+
$%
m+%

+
%
*f*
+
#iC f+) & )f(
&
+
m(
&
+
$!
f
+
#i> #&f)$ $ #f&)
&
+
m*
&
+
$%
&f$+
+
Ci> %)f#) $ %f)#
&
+
m)
&
+
$!%
m*

+
!%
+%f+#
+
#iCi> (f% +$ &f$*
&
+
m)
&
+
$!%
f
+
误差 +(f%+ $( $f+%
&
+
总变异 )&&f%# #
!!注#9l$f$$+9l$f$(
期之间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采收前 ) 个时期与采收
后 ) 个时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广菜薯 + 号和莆薯 )
前期的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比较稳定(
&!结论与讨论
本文对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 )
个品种%) 个部位%# 次采收期的变化分析表明$品种
是影响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首要因素( 黄酮类
化合物在蔓尖各部位分布不一样$叶片几乎占蔓尖
总含量的 $g$明显高于茎和叶柄的黄酮含量( 蔓
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不同采收期也不一样$采收
前期含量显著高于采收后期( 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
主要是由于基因型的差异所致)不同部位之间的差
异主要是由于各个部位主要功能的差异)采收期前
期高于后期$除了源于前期生长阶段以地上部分为
生长中心与生长后期以地下薯块为生长中心的生理
状态差异和前后气候的差异以外$还有可能是因为
首次采收时植株经历 % U ! 月 + 日至 ( 月 日
生长期$显著长于其后采收的蔓尖只经历 $ U 生长
期$功能物质积累时间有差异( 因此$采收期的间隔
长短可能会影响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本文研究表明$叶菜型甘薯蔓尖不仅其产量及
其构成有显著差异*#+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品种
间%部位间和采收期间也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影响
到蔓尖的营养品质%生理功能和市场定位等(
在叶菜型甘薯品种选育中$除了注重产量高%黄
酮类化合物含量高指标以外$还要注重叶片对蔓尖
产量的贡献份额$份额越大$蔓尖功能营养物质越
多$保健功能越强$品质越优$同时也要注意黄酮类
化合物含量在采收期间的稳定性$应该可以选育出
采收期间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一直比较稳定的品种(
甘薯蔓尖食用也要讲究科学$有些地区有只食
用叶柄的习惯$浪费掉营养价值更高的叶片( 蔓尖
还可以供食品加工%医药制备等企业加工利用$本文
研究结果对于农民进行蔓尖的科学生产%销售商的
市场价格定位与调整%企业对原料的品质检测和收
购价格确定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Z//VTQX4f8,QQ@A/@B@/$ B2 W2@BAAQU T//U CQS/WC.Q*9+f_b#
* + +!K/S?R0/@/9f;Q,@CQ2US/TAC/.QSSR2DB2U WSQ/TS,QQ@A/@B@/R2
XBAB2*X+fEBC0R2DXA2$ +$$$ )#++f
* ) +!欧行奇$ 任秀娟$ 杨国堂f甘薯茎尖与常见蔬菜的营养成分
分析*X+f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f
* & +!;,R26R8 6RQVUSB@?BCcQS@/T S,QQ@A/@B@/*:E<*<+& ,&&&$!FfFB0+
.WV@RcBCS*X+fERQVU QS$ **+$ +*#&%f
* +!:SVB08f8,QQ@A/@B@/!:E<*<+& ,&&&$Ff VQBT# R@SA/@Q2@RBV
QTQ.@/2 ?W0B2 ?QBV@? B2U 2W@CR@R/2 *X+fXE//U 8.R$ +$$#$ %#
>)f
* # +!:SVB09 8$ K/S?R0/@/9$ KB0B[B,BO$ Q@BVf42@R/7RUB@RcQ
./0A/W2USR2 @?QVQBcQS/TURTQCQ2@S,QQ@A/@B@/.WV@RcBCS*X+f
8,QQ@A/@B@/>QSEC/2@$ +$$+$ )#&f
* % +!:SVB098$ K/S?R0/@/9$ KB?BCB8$ Q@BVf:UQ2@RTR.B@R/2 B2U
.?BCB.@QCRYB@R/2 /TT/VRBCA/V6A?Q2/VR../0A/S@R/2SR2 S,QQ@A/@B@/
!:E<*<+& ,&&&$Ff DQ2/@6AQS*X+fX4DCR.E//U +$$+$ $#)%(f
* ( +!:SVB098$ K/S?R0/@/9$ NQCQ?BCB;$ Q@BVf42@?/.6B2R2 ./05
A/SR@R/2SR2 S,QQ@A/@B@/VQBcQS*X+fMR/S.RMR/@Q.?2/VMR/.?Q0$
+$$+$ ### +&()f
* * +!:SVB098$K/S?R0/@/9$KB0B[B,BOfIRS@CR]W@R/2 B2U A?6SR/5
V/DR.BVTW2.@R/2 /T.BTQ/6V`WR2R.B.RU UQCRcB@RcQSR2 S,QQ@A/@B@/
DQ2/@6AQS*X+fXE//U 8.R$ +$$)$ #(#f
*$+!张重义$ 李萍$ 李会军$ 等f道地与非道地产区金银花质量
的比较*X+f中国中药杂志$+$$*$)&!*#%(#f
*+!魏淑红$ 彭正松$ 王祖秀f半夏种内各变异类型总生物碱含
量的变异规律*X+f中国中药杂志$+$$($))!+#*f
*++!耿慧云$王建华$蔡爱民$等f不同密度下桔梗干物质积累和
-#$-
第 ) 卷第 * 期
+$$ 年 月
!!!!!! ! ! ! ! !!!!!! ! ! ! !
\/Vf)$ :SSWQ!*
9B6$ +$$
桔梗皂苷I含量的动态研究*X+f中国中药杂志$+$$*$)&
!#++f
*)+!EW KE$ ./2@Q2@R2 C//@SB2U @?QRCCQVB@R/2S?RAS,R@? 0B1/CQ./2/0R.@CBR@S
R2 AWCAVQ5TVQS?QU S,QQ@A/@B@/*:E<*<+& ,&&&$!Ff FB0+ *X+f
4DCR8.RR2 *&+!中国药典f一部*8+f+$$$#)-
*+!李文芳$黄美娥$唐纯翼$等f甘薯地上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含
量变化*X+f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
*#+!EW KE$ ZB2DZ $^ ZW XF$ Q@BVfKRQVU ./0A/S@R/2 B2BV6SRS/T
cR2Q@RA /TVQBT5cQDQ@B]VQS,QQ@A/@B@/*X+f4DCR8.RNQ.?$ +$$*$
$!)#((f
G,D-,A-?@H?II.,O,@?-EQ?@A>@AH-@O-@>A-JH,+?@R E-I>D>@AO,D->A->H$
J,DAH,@EA-+>?IA?JJ-@R ?IHS>>AJ?A,A? I?DO>R>A,K.>*FH>
E_KWTB2
!
$ aH;LFR2D1RB2D$ K4;L!7.?<<(<=F;=+7.;+-.+$ 7<)?O+$I-;J+%$;B) P-;-++%;- &-A 5+.?-<(+-+%=<%
7O++E<&<<=>?<-Q;-) R+BF&,<%&<%B<=P.<0+-J;%<-*+-$;- 5?%++1<%+$M+$+%J<;%M+;<-
@;-;$%B<=PA).&;<-$ >?<-Q;- &$$%$ >?;-&
*3KHAD,QA+!5KX>QA-O># N/S@WU6@?QcBCRB@R/2S/TTVBc/2/RUS./2@Q2@SR2 cR2Q@RAS/TS,QQ@A/@B@/!:E<*<+& ,&&&$ B0/2DURTQC5
Q2@cBCRQ@RQS$ ABC@SB2U @?Q@R0Q/T@/AAR2D-;>AB?E#N?QTVBc/2/RU ./2@Q2@SR2 VQBT$ AQ@R/VQB2U S@Q0/TcR2Q@RASB@# URTQCQ2@@/AAR2D
@R0Q/T) cBCRQ@RQST/CcQDQ@B]VQ5WSQGWS?W )$ LWB2D.BRS?W ;/-+ B2U EWS?W %5#$,?R.? ,QCQ./VQ.@QU TC/00R2QU ]6_\SAQ.@C/A?/@/0Q@C6,R@? CW@R2 BSBS@B2UBCU SW]S@B2.Q-7>HF.A# N?QCQSWV@SS?/,QU @?B@@?QTVBc/2/RU ./2@Q2@/TLWB2D5
.BRS?W ;/-+ ,BS?RD?QC@?B2 @?B@/TGWSW )$ S/,BS@?B@/TGWSW ) @?B2 @?B@/TEWS?W %5#-N?QBcQCBDQTVBc/2/RU ./2@Q2@SR2 VQBT/T
) cBCRQ@RQS,QCQ]Q@,QQ2 )f## 0D-F
d
B2U f$* 0D-F
d
UWCR2D# @/AAR2D@R0Q$ B2U @?/SQR2 AQ@R/VQ$ S@Q0,QCQ]Q@,QQ2 +f+$5
f+# 0D-F
d
B2U &f$)5%f%* 0D-F
d
$ CQSAQ.@RcQV6-N?QCB@R/2S/TBcQCBDQTVBc/2/RU ./2@Q2@SR2 VQBT$ AQ@R/VQB2U S@Q0@/@?Q@/@BV
./2@Q2@S/TcR2Q@RASB0/2D) cBCRQ@RQSUWCR2D@?QRC,?/VQ@/AAR2DAQCR/US,QCQ&#-%g$ +$-#g B2U )+-#)g$ CQSAQ.@RcQV6-N?Q
./2@Q2@SUWCR2DQBCVRQC@/AAR2D@R0Q,QCQ?RD?QC@?B2 @?/SQ/TVB@QCAQCR/US-N?QcBCRB2.QB2BV6SRS/TTVBc/2/RU ./2@Q2@SCQcQBVQU @?B@
@?QCQ,BSSRD2RTR.B2@URTQCQ2.Q]Q@,QQ2 URTQCQ2@cBCRQ@RQS$ ABC@SB2U @R0Q/T@/AAR2DB2U SRD2RTR.B2@R2@QCB.@R/2SB0/2DcBCRQ@RQS$ ABC@S
B2U @R0Q/T@/AAR2D-/?@Q.FH-?@# N?QCQSWV@S/T@?QS@WU6R2UR.B@Q@?B@@?Q./2@Q2@S/TTVBc/2/RU S?/WVU ]Q./2SRUQCQU T/C@?Q]CQQUR2D$
.WV@RcB@R/2 B2U R2UWS@CRBVRYB@R/2 /TS,QQ@A/@B@/T/CcQDQ@B]VQ5WSQ-
* >^C S?DEH+!S,QQ@A/@B@/T/CcQDQ@B]VQ5WSQ) TVBcB2/RU ./2@Q2@) cBCRQ@6) ABC@) @/AAR2D@R0Q
E?-# (_Y[\NQXQ++(((#(&
$责任编辑!吕冬梅%
-%$-
第 ) 卷第 * 期
+$$ 年 月
!!!!!! ! ! ! ! !!!!!! ! ! ! !
\/Vf)$ :SSWQ!*
9B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