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
不同品种%部位和采收期的变化
傅玉凡!! 曾令江! 杨春贤! 廖志华! 张启堂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基金项目#M4I4#5+)农业部
公益性行业计划项目!26?6Y7+5&
通信作者博士副研究员从事甘薯遗传育种%栽培生
理与产业化开发NQV#!+)#(++)#H50BRV#7STB26WTW3+#-./0 !!甘薯蔓尖是指其藤蔓生长点及其以下 j
.0的节段( 以蔓尖为原料进行食用%加工利用的甘
薯类型称为叶菜型甘薯( 甘薯蔓尖在营养组成上比
其他热带叶类蔬菜富含维生素 <%铁%钙%锌和蛋白
质抗病虫耐湿*5)+ 在大田生产过程中可多次采收不施用或较少施用化肥和农药历来是亚洲在营养成
分及其生理功能的分析与比较研究中发现蔓尖还含
有丰富的具有抗氧化活性保持心血管健康等多种医药保健功能的成分如黄酮
功能成分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
的关注*5)+$而有关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不同品种% 年 月 + 日按照全国
统一试验方案*农技总函!+#*) 号+ 在重庆北碚 歇马农业科学研究所设置全国叶菜型甘薯新品种区 域试验!包含本文研究的 ) 个品种( 每小区面积 &f+ 0 + $并栽插 *$ 株$) 次重复( ( 月 日开始整小 区采收蔓尖$间隔 $ U 再次采收$直至 * 月 * 日$ 先后共采收 # 次( 每次采收测定小区蔓尖产量后$ 再对上述 ) 个品种进行取样( 充分混匀蔓尖$取其 约 =)$将叶片%叶柄和茎分别在 &$ h烘干至恒重$ 粉碎%过 *$ 目筛低温密封保存待测( ]&!标准曲线的绘制!准确称取 +$ h烘干 + ? 的芦丁对照品 + 0D用(g的乙醇溶解定容于0F量瓶中摇匀( 准确吸取 0F置于 0F量瓶中$用纯净水定容$得到$f+D−Fd的标准溶液(精密吸取标准溶液$ff f$ff+f)$$f) f&$f(f+f#+f$+f& 0F分别置于 0F量瓶中加 纯净水至 +f& 0F加入 g亚硝酸钠 f& 0F混匀放置 # 0R2加入 g硝酸铝f& 0F混匀放置 #
0R2加入 &f)g氢氧化钠 &f 0F用纯净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0R2以试剂空白为参比用紫外 -&-
第 ) 卷第 * 期
+年月!!!!!!!!!!!!!!!!!!!!\/Vf)$:SSWQ!∗9B6$+
分光光度计在20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全波长扫描在20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最后得质量
浓度 K与吸光度 L的标准曲线 Lef( #K mf$$M+e$f∗∗∗((]Y!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精确称取甘薯被测干样$fD$置于 0F锥形瓶中加入+ 0F
(g乙醇浸泡 +& ?然后超声波提取 ?分别用
0F(g乙醇洗涤)次高速离心!& $ C-0R2d $ 0R2( 0F石油醚萃取 ) 次( 将萃取后的乙醇 液分别定容于 $ 0F量瓶中$得到黄酮提取液$ 待测( 黄酮类化合物测定方法为&中国药典中的经 典方法*&5+ ( $ 0F的量瓶贴上标签后$对应加入 黄酮提取液 f$ 0F$再加入水至 +f& 0F$加入 g 亚硝酸钠 $f& 0F$混匀$放置 # 0R2$加入 $g硝酸 铝 $f& 0F$混匀$放置 # 0R2$加入 &f)g氢氧化钠 &f$ 0F$再加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 0R2$以 试剂空白为参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 20波
长处测定吸光度代入标准曲线中计算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黄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0D−Dde>i4i4+2@式中>是被测提取液质量浓度!D−Fd即由
标准曲线计算出被测提取液的黄酮含量)4
是提取
液定容体积!0F)4
+
是吸取提取液体积!0F)@是
称取的被测干样质量 !D( 本实验中 4
等于 0F4
+
等于 0F@等于 fD(!结果与分析]!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品种间# 次采收期的质量分数为 +f*) j
+f(0D−Dd)莆薯)含量次之# 次采收期的质
量分数为 *f#j∗f∗(0D−Dd福薯 %5# 含量最
低# 次采收期的质量分数为 *f) j+f# 0D- D d ( 品种间平均# 次采收期间蔓尖黄酮类化合物
为 f#+ j++f% 0D-Dd( 无论品种内还是品种
间均以叶片部位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品种间
平均值在 # 次采收期的质量分数为 )f## jf∗0D−Dd占蔓尖总量的 &#f%g其次为茎品种间平
均值在 # 次采收期的质量分数为 &f)j占蔓尖总量的 )+f#)g叶柄含量最低品种间
平均值在 # 次采收期的质量分数为 +f+jf+# 0D -D d平均占蔓尖总量的 +f#g( 品种间平均#
次采收期间蔓尖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为 f#+ j ++f% 0D-D d变化规律为生长前期最高中期下降后期又有所上升(
表 !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不同部位%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品种间的变化及IW.B2多重比较 0D-Dd
采收期
=月5日
莆薯 ) 广菜薯 + 号 福薯 %5# 品种间平均
叶片 叶柄 茎 总和 叶片 叶柄 茎 总和 叶片 叶柄 茎 总和 叶片 叶柄 茎 总和
(5 (f+.< +f*B4#f%%]M B4%f(*.< +f#]M#f%%B4f%B4 ]M+f(.M +f&]M#f*B4#f#+B4 ]M+f#.< f* f+# #f)% ++f%
(5 *f.M +f%)B4%f%&]M ]4*f*(UI *f*#.M #f+#B4%f(%]4M.M+&f*.M &f(+B4 )f*)B4%f%#]M B4#f]M (f &f) %f%* +f∗(5+f$.
∗5∗*.< f)*B4&f#]M ]M+f&]M (f(.< )f)B4&f)*]M .
的字母)不同采收期间的比较结果见同一品种.总和/同列数据后的字母)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达到 f 显著水平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达到f显著水平(]!叶菜型甘薯品种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品种间) 个主效应均达到极显
著但品种主效应最大其次是部位再次是采收期(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个采收时期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品种间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除了第 & 次采收时 ) 个品种之
间没有差异以外其他采收时间都有显著差异(不同部位之间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叶片黄酮类化合
物含量显著高于茎茎的含量又普遍高于叶柄)采收−-
第 ) 卷第 * 期
+年月!!!!!!!!!!!!!!!!!!!!\/Vf)$:SSWQ!∗9B6$+
!!
表 +!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品种间%部位间和采收期间变化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期望均方 N
# +f#+ #f)
&
+
m&
&
+
+(f+
+
C &#+f&& + +)f++
&
+
m(
&
+
! m& + ! #f%& > )##f* %)f++
&
+
m#
&
+
!
f
+
#i> #&f) #f&)
&
+
m*
&
+
+
+
Ci> %)f#) !%
m*
+
!%
+%f+#
+
#iCi> (f% +&f*
&
+
m)
&
+
!( f+f$$+9l$f$(
期之间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采收前 ) 个时期与采收
后 ) 个时期之间的差异显著$广菜薯 + 号和莆薯 )
前期的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比较稳定(
&!结论与讨论
本文对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 )
个品种%) 个部位%# 次采收期的变化分析表明$品种
是影响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首要因素( 黄酮类
化合物在蔓尖各部位分布不一样$叶片几乎占蔓尖
总含量的 $g$明显高于茎和叶柄的黄酮含量( 蔓
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不同采收期也不一样$采收
前期含量显著高于采收后期( 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
主要是由于基因型的差异所致)不同部位之间的差
异主要是由于各个部位主要功能的差异)采收期前
期高于后期$除了源于前期生长阶段以地上部分为
生长中心与生长后期以地下薯块为生长中心的生理
状态差异和前后气候的差异以外$还有可能是因为
首次采收时植株经历 % U ! 月 + 日至 ( 月 日
生长期$显著长于其后采收的蔓尖只经历 $ U 生长
期$功能物质积累时间有差异( 因此$采收期的间隔
长短可能会影响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本文研究表明$叶菜型甘薯蔓尖不仅其产量及
其构成有显著差异*#+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品种
间%部位间和采收期间也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影响
到蔓尖的营养品质%生理功能和市场定位等(
在叶菜型甘薯品种选育中$除了注重产量高%黄
酮类化合物含量高指标以外$还要注重叶片对蔓尖
产量的贡献份额$份额越大$蔓尖功能营养物质越
多$保健功能越强$品质越优$同时也要注意黄酮类
化合物含量在采收期间的稳定性$应该可以选育出
采收期间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一直比较稳定的品种(
甘薯蔓尖食用也要讲究科学$有些地区有只食
用叶柄的习惯$浪费掉营养价值更高的叶片( 蔓尖
还可以供食品加工%医药制备等企业加工利用$本文
研究结果对于农民进行蔓尖的科学生产%销售商的
市场价格定位与调整%企业对原料的品质检测和收
购价格确定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Z//VTQX4f8,QQ@A/@B@/$ B2 W2@BAAQU T//U CQS/WC.Q*9+f_b#
XBAB2*X+fEBC0R2DXA2+)#++f * ) +!欧行奇$ 任秀娟$ 杨国堂f甘薯茎尖与常见蔬菜的营养成分 分析*X+f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f
* & +!;,R26R8
.WV@RcBCS*X+fERQVU
* +!:SVB08f8,QQ@A/@B@/!:E<*<+& ,&&&Ff VQBT# R@SA/@Q2@RBV QTQ.@/2 ?W0B2 ?QBV@? B2U 2W@CR@R/2 *X+fXE//U 8.R +#$ %# >)f * # +!:SVB09 8$ K/S?R0/@/9$ KB0B[B,BO$ Q@BVf42@R/7RUB@RcQ ./0A/W2USR2 @?QVQBcQS/TURTQCQ2@S,QQ@A/@B@/.WV@RcBCS*X+f 8,QQ@A/@B@/>QSEC/2@$ ++)#&f * % +!:SVB098 K/S?R0/@/9KB?BCB8 Q@BVf:UQ2@RTR.B@R/2 B2U
.?BCB.@QCRYB@R/2 /TT/VRBCA/V6A?Q2/VR../0A/S@R/2SR2 S,QQ@A/@B@/
!:E<*<+& ,&&&FfDQ2/@6AQS∗X+fX4DCR.E//U?Q0$<br++ #)%(f * ( +!:SVB098 K/S?R0/@/9NQCQ?BCB; Q@BVf42@?/.6B2R2 ./05
A/SR@R/2SR2 S,QQ@A/@B@/VQBcQS*X+fMR/S.RMR/@Q.?2/VMR/.?Q0++ ### +&()f
* * +!:SVB098K/S?R0/@/9KB0B[B,BOfIRS@CR]W@R/2 B2U A?6SR/5
V/DR.BVTW2.@R/2 /T.BTQ/6V`WR2R.B.RU UQCRcB@RcQSR2 S,QQ@A/@B@/
DQ2/@6AQS*X+fXE//U 8.R+) #(#f
*+!张重义 李萍李会军 等f道地与非道地产区金银花质量
的比较*X+f中国中药杂志+∗)&!*#%(#f
*+!魏淑红彭正松 王祖秀f半夏种内各变异类型总生物碱含
量的变异规律*X+f中国中药杂志+())!+#*f
*++!耿慧云王建华蔡爱民等f不同密度下桔梗干物质积累和 -#-
第 ) 卷第 * 期
+年月!!!!!!!!!!!!!!!!!!!!\/Vf)$:SSWQ!∗9B6$+
桔梗皂苷I含量的动态研究*X+f中国中药杂志+∗)&
!#++f
*)+!EW KE?Q2 9$ KQPF$ Q@BVf\BCRB@R/2 VB,S/TB2@?/.6B2R2<br./2@Q2@R2 C//@SB2U @?QRCCQVB@R/2S?RAS,R@? 0B1/CQ./2/0R.@CBR@S R2 AWCAVQ5TVQS?QU S,QQ@A/@B@/*:E<*<+& ,&&&!Ff FB0+ *X+f
4DCR8.RR2 *&+!中国药典f一部*8+f+$#)- *+!李文芳$黄美娥$唐纯翼$等f甘薯地上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含 量变化*X+f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EW KEZB2DZ^ ZW XFQ@BVfKRQVU./0A/S@R/2B2BV6SRS/TcR2Q@RA/TVQBT5cQDQ@B]VQS,QQ@A/@B@/∗X+f4DCR8.RNQ.? +$$*$
$!)#((f
G,D-,A-?@H?II.,O,@?-EQ?@A>@AH-@O-@>A-JH,+?@R E-I>D>@AO,D->A->H$
J,DAH,@EA-+>?IA?JJ-@R ?IHS>>AJ?A,A? I?DO>R>A,K.>*FH>
E_KWTB2
!
$ aH;LFR2D1RB2D$ K4;L!7.?<<(<=F;=+7.;+-.+$ 7<)?O+$I-;J+%$;B) P-;-++%;- &-A 5+.?-<(
7O++E<&<<=>?<-Q;-) R+BF&,<%&<%B<=P.<0+-J;%<-*+-;−5?M++%B<=PA).&;<->?<-Q;- & >?;-&
*3KHAD,QA+!5KX>QA-O># N/S@WU6@?QcBCRB@R/2S/TTVBc/2/RUS./2@Q2@SR2 cR2Q@RAS/TS,QQ@A/@B@/!:E<*<+& ,&&&B0/2DURTQC5Q2@cBCRQ@RQS ABC@SB2U @?Q@R0Q/T@/AAR2D-;>AB?E#N?QTVBc/2/RU ./2@Q2@SR2 VQBTAQ@R/VQB2U S@Q0/TcR2Q@RASB@# URTQCQ2@@/AAR2D @R0Q/T) cBCRQ@RQST/CcQDQ@B]VQ5WSQGWS?W ) LWB2D.BRS?W ;/-+ B2U EWS?W %5#,?R.? ,QCQ./VQ.@QU TC/0?/2D`R2D,QCQUQ@QC5<br0R2QU ]6_\SAQ.@C/A?/@/0Q@C6,R@? CW@R2 BSBS@B2UBCU SW]S@B2.Q-7>HF.A# N?QCQSWV@SS?/,QU @?B@@?QTVBc/2/RU ./2@Q2@/TLWB2D5 .BRS?W ;/-+ ,BS?RD?QC@?B2 @?B@/TGWSW ) S/,BS@?B@/TGWSW ) @?B2 @?B@/TEWS?W %5#-N?QBcQCBDQTVBc/2/RU ./2@Q2@SR2 VQBT/T
) cBCRQ@RQS,QCQ]Q@,QQ2 )f## 0D-F
d
B2U f* 0D-F d UWCR2D# @/AAR2D@R0Q B2U @?/SQR2 AQ@R/VQS@Q0,QCQ]Q@,QQ2+f+5
f+# 0D-F
d
B2U &f)5 CQSAQ.@RcQV6-N?QCB@R/2S/TBcQCBDQTVBc/2/RU ./2@Q2@SR2 VQBTAQ@R/VQB2U S@Q0@/@?Q@/@BV ./2@Q2@S/TcR2Q@RASB0/2D) cBCRQ@RQSUWCR2D@?QRC,?/VQ@/AAR2DAQCR/US,QCQ&#-%g +-#g B2U )+-#)g CQSAQ.@RcQV6-N?Q
./2@Q2@SUWCR2DQBCVRQC@/AAR2D@R0Q,QCQ?RD?QC@?B2 @?/SQ/TVB@QCAQCR/US-N?QcBCRB2.QB2BV6SRS/TTVBc/2/RU ./2@Q2@SCQcQBVQU @?B@
@?QCQ,BSSRD2RTR.B2@URTQCQ2.Q]Q@,QQ2 URTQCQ2@cBCRQ@RQSABC@SB2U@R0Q/T@/AAR2DB2USRD2RTR.B2@R2@QCB.@R/2SB0/2DcBCRQ@RQS ABC@S
B2U @R0Q/T@/AAR2D-/?@Q.FH-?@# N?QCQSWV@S/T@?QS@WU6R2UR.B@Q@?B@@?Q./2@Q2@S/TTVBc/2/RU S?/WVU ]Q./2SRUQCQU T/C@?Q]CQQUR2D.WV@RcB@R/2 B2U R2UWS@CRBVRYB@R/2 /TS,QQ@A/@B@/T/CcQDQ@B]VQ5WSQ- * >^C S?DEH+!S,QQ@A/@B@/T/CcQDQ@B]VQ5WSQ) TVBcB2/RU ./2@Q2@) cBCRQ@6) ABC@) @/AAR2D@R0Q E?-# (_Y[\NQXQ++(((#(&责任编辑!吕冬梅%
-%−第)卷第∗期+年月!!!!!!!!!!!!!!!!!!!!\/Vf) :SSWQ!*
9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