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extual research on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genuine medicinal herbs of Shanyao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全 文 :[34] 云南省卫生局革命委员会.云南中草药[M].昆明:云南人民
出版社,1971:708,778.
[35] 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卷三[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
社,1958:245.
[36] 广东医药研究所.岭南草药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61:72.
[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志[M].第2辑.南宁:广
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3:310.
[38] 重庆市卫生局.重庆草药[M].第1集.重庆:重庆人民出版
社,1960:193.
[39] 湖南省通道县杉木桥医院.金锦香、毛大丁草治疗胃肠炎和
痢疾134例疗效观察[J].中草药通讯,1973,(3):34.
[40] 云南省卫生局革命委员会.云南中草药(续集)[M].昆明:云
南人民出版社,1975:78,440,316.
[41] 龚鹤鸣.民间草药(七)[J].江西中医药,1957,(9):67.
[42] 贵阳市卫生局.贵阳民间药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59:229.
[43]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湖南药物志[M].第2集.长沙:湖南
人民出版社,1972:726,215.
[44] 湖北省卫生局.湖北中草药志(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1982:972.
[45] 胡月英.云南抗癌肿草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202.
[46]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民族药志[M].第1卷.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91.
[47] 侯昭宽.广州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220.
[48] 严仲铠.中国本草图录[M],第5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89:113.
[49] 贵州省中医药研究所.贵州民间药物[M].第1集.贵阳:贵
州人民出版社,1965:152.
[50] 广西医药研究所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名录[M].南宁:广西
人民出版社,1975:110.
Studyonnature,functionandindicationofMelastomataceaeplantsinChina
CHANGZhangfu,WUJiarui,TENGYunxia,ZHOUChi
(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102,China)
[Abstract] Thereare63speciesMelastomataceaeplantsin17genus,whichwidelydistributealongYangtzeRiverandthe
southofChinarangingfromTibetautonomousregiontoTaiwanprovince.TheyusedasherbmedicineinChina.Alargepartofthe
Melastomataceaeplantshavebiter,pungentandsweettaste.Themeridiandistributionofthemisliver,spleenandstomach,theyhave
manyfunctionssuchas"curerheumatism","clearheat"and"detoxication","regulatetheflowofqiandaleviatepain","diuresis
anddetumescence","activatethebloodandeliminatestasis".Melastomataceaeplantsnotonlyhaveexactmedicalvalue,butalso
haveabundantresource.Soithasverybrightperspectiveof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
[Keyword] Melastomataceae;medicinalplants;function;indication
[责任编辑 张宁宁]
[收稿日期] 20061220
[基金项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冯学锋,Tel:(010)640144112983,Email:hfj@mx.cei.gov.cn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源流考
冯学锋,黄璐琦,格小光,杨连菊,杨京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 对山药产地变迁,栽培加工技术发展,临床应用进行本草和历史文献考证。药用山药从使用野生品
到使用栽培品经历了唐以前主要使用野生品时期;从宋开始到清中期山药栽培品与野生品混用时期;清中后期(大
致18世纪)以来大部分使用栽培品时期。山药道地产区显现在明代,道地药材“怀山药”完全形成在20世纪初。
·958·
第33卷第7期
2008年4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7
April,2008
道地药材怀山药的形成与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医家临床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栽培技术的进步解决
了山药资源问题;现代采收加工技术的发明改进了药材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近、现代名医家的认知和临床应用,
为道地药材怀山药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山药;怀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源流;本草考证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02(2008)07085904
  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 DioscoreaopositaThunb.的干燥
根茎,具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功效。山药产河南、
山西、河北、山东等省区,以河南产的怀山药为道地药材。前
人对山药的本草考证主要集中在名称演变、品种和产地考
证,认为古代山药品种就有数种,现今品种也不单纯[1];药用
山药分布以山西、河南交界处为中心[2]。山药药材现在主要
使用栽培品,但在古代山药最早是使用野生植物[1]。以往的
文献考证中没有涉及以人工栽培品替代野生品,以及道地药
材怀山药的形成过程等问题,这些正是中药材资源研究关注
的问题。作者试图通过对山药产地变迁、栽培加工技术发
展、临床应用等方面本草和文献考证,探讨历史上山药栽培
品的应用和道地药材形成问题,为中药山药资源保护和可持
续利用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 山药产地变迁与道地产区形成
山药是最早被认知和使用的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名为“署豫”[3]。在本草中,山药延用的名称尚有
署预、薯预、薯蓣等。有关山药产地的最早记载见春秋战国
时期《山海经》[4],“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砅鑈”,景山在今
山西闻喜县。
唐代以前本草对山药产地的记述有:《名医别录》[5]曰:
署预“生嵩高山山谷”。《吴普本草》[6]曰:署豫“生临朐钟
山”。《本草经集注》[7]曰:薯蓣“今近道处处有,东山南江皆
多,南康间最大而美。”《唐本草》[8]认为,“蜀道(今四川)者
尤良”。嵩高山即嵩山,在河南登封;临朐在山东,钟山即蒋
山,在江苏;“东山南江”一说为山东、江南;南康在今江西。
宋《图经本草》[9]对山药产地的记载为:“薯预生嵩高山山
谷,今近道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该书中尚有可以
认为是薯蓣属植物的滁州薯预、明州薯预,永康军薯预的附
图。北都为山西太原。四明、明州均以浙江鄞县四明山为
名,明州为今宁波。滁州在安徽。永康军为四川灌县。从以
上本草得知,宋代以前山药产地在山西、河南、山东、浙江、江
苏、安徽、江西、四川等地,其中评价出产“佳”或“良”的产
地,各种本草说法不同。
明代以后本草对山药产地的记载,转述了前代记述,对
于出产“佳”或“良”的产地的记载逐渐集中到河南古怀庆
府。如《救荒本草》[10]云:“怀孟间产者入药最佳”。《本草
品汇精要》[11]载:“今河南者佳。”《本草蒙筌》[12]云:“南北
郡俱产,惟怀庆者独良。”《本草原始》[13]云:“今人多用怀庆
者”。《植物名实图考》[14]云:“生怀庆山中者白细坚实,入药
用之。”《本草求真》[15]载:“淮产色白而坚者良。”20世纪30
年代《药物出产辨》[16]更是明确山药“产河南怀庆府、沁阳、
武陟、温孟4县。”显然,现代认为的山药道地产区(古怀庆地
区)在明代已经显现。在众多山药产地中,古怀庆地区为什
么能成为山药道地产区,道地药材“怀山药”形成的生产技
术、医疗、经济背景是什么,值得讨论。
本草中还记述的了一些产地的薯蓣,经考证是薯蓣属不
同物种或其他科属植物[1,2],如《图经本草》[9]记载的“江湖
闽中出一种……”;《植物名实图考》[14]云:“江西、湖南有一
种扁阔者”等,这些品种形态和产地与前者差别较大,对道地
药材“怀山药”形成影响不大,这里不再讨论。
2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因素
2.1 栽培山药的药用及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中国是驯化
栽培山药最早的国家,有文字记载山药栽培的古籍一直认为
是唐末五代时期(一说为五代末后周)韩鄂所著《四时纂要》
(成书年代大致945~960年)[17],书中引用唐王《山居要
术》书中“种署预法”。王,号太和先生,为唐玄宗时期的
修道者。《山居要术》成书大致在8世纪中期[18],现已佚失,
若依此为据,山药人工栽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有1200
多年。
关于山药栽培的技术、方法,《山居要术》[17]记“择取白
色根如白米粒成者,预收子。作三五所坑:……。三行下子
种,一半土和之,填坑满。待苗着架,……。根种者,截长一
尺以下种。”[18]明《农政全书》[19]引《务本新书》(成书元初,
佚失,其主要内容收《农桑辑要》[20])“芦头另窨,来春种
之。”宋《图经本草》[9]中记载:薯预“春取宿根头,以黄沙和
牛粪作畦,种苗生,以竹梢作援,援高不得过一二尺,夏月频
溉之,当年可食。”虽然古人误以为山药的零余子(地上变态
茎)为“子”,山药根茎为“根”,但以上文献已明确记载了与
现今相同的3种山药的繁殖方式,即芦头、零余子和根茎繁
殖方法;与现今近似的栽培方法和技术(挖沟、搭架等),由此
看来在明代以前山药的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山药种植的地域,在最早的文献几乎没有明确记载。有
学者根据《四时纂要》其中农时记载推论,该书是写渭河及黄
河下游一带的农业活动[17]。另据文献记载,《山居要术》作
者王“居洛阳青萝山”[18],推测其农事活动应在其生活区
域范围内。明确记载了山药种植的地区的文献见宋代《图经
本草》,其中有“近汴洛人种之极有息”[9]文字。之后,明《农
政全书》记有山药“今齐鲁之间尤多”,又载山东、江南种薯
法[19]。由此推论,河南地区应该是最早种植山药的地区,在
宋代已广泛栽种,到了明代山东、江南等地山药也广有种植。
·068·
第33卷第7期
2008年4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7
April,2008
本草最早记载山药栽培的见于宋《图经本草》[9],以后
本草多有记述。《救荒本草》[10]谓“人家园圃种者,肥大如手
臂,味美,怀孟间产者入药最佳,味甘性温平无毒。”由此得知
栽培山药在宋代以后开始药用,在明代怀孟地区种植山药药
用品质已为人称道。
古人注意到了种植山药与野生的不同,首先是外形要比
野生的粗大,另外是药力不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代医药
学家认为,山药药用,野生品比栽培品好。李时珍曰:“薯蓣
入药,野生者为胜。若供馔,则家种者为良”[21]。由此还可
以推论,从宋代开始到明代,以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是山药
野生品与栽培品混用的时期。
尽管认为栽培山药药力不佳,但最终栽培山药的应用还
是替代了野生品。清代本草《本草从新》[22]云:“形圆者为西
山药,形扁者为怀山药,入药为胜,俱系家种。”由此得知,清
代(18世纪)药用山药已大部分使用家种品。
2.2 山药采收加工技术的变化 山药自古就有用干药材入
药,有“此物贵生,干方入药。盖生湿则滑,不可入药,熟则只
堪啖,亦滞气”[23]之说。干山药(山药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讲
究,怀山药更是如此。山药商品分“毛山药”和“光山药”2
类。现代山药的采收加工技术关键在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
挖,刮去外皮,用硫黄熏后,山药块根水分渗出,干燥;“光山
药”还要用清水浸至无干心,再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
光[24]。光山药商品以粗细均匀,挺直,表面光滑洁白的外形
感官,享誉国内外。
查阅本草发现,现代的山药采收加工技术与古代本草记
载不同,明显不同处有两点。一是采收时间不同,《名医别
录》记载[9]:薯预“二月八月采根暴干”[5],《图经本草》记载:
“今人冬春采刮之”,《本草蒙筌》记“秋采曝干”[12]。山药采
收时间变化大致开始在明代,根据前面考证,明代山药栽培
已经很广泛,推论山药采收时间的变化可能与山药的栽培有
关。
二是加工方法不同。雷
#
[25]曰:薯预“采得以钢刀刮去
赤皮,洗去涎,蒸过暴干用。”苏颂《图经本草》记载[9]:“采粗
根刮去黄皮,以水浸之,掺白矾少许入水中,经宿净洗去涎,
焙干用。”寇宗[23]曰:“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刮去皮,于屋
砃下风迳处,盛竹筛中,不得见日色。一夕干五分,俟全干收
之。”作者注意到,历代本草记载山药干燥方法是用刀刮去外
皮,用水洗或用矾水浸泡去涎(黏液),暴干或烘干,而现代方
法中硫黄熏,堆闷出水和光山药加工的内容,未见于本草方
书记载。查阅山药道地产地县志《温县志》记载[26],“1900
年郑门庄人郑国通在无意中发现了光山药加工技术”,得知
现代山药的加工技术出现在近代,使用约100余年。
2.3 近代医家注重怀山药的临床应用 山药味甘,药性平
和,入肺肝肾三经,益补脾阴,临床多入复方,如《金匮》的
“薯蓣丸”,张仲景的“肾气丸”。因《神农本草经》[3]有山药
“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记述,至使有医家认为山药
“为寻常服食之物,非治大病之药。”近代医学家张锡纯不同
意此说法,认为山药“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
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特性甚
和平,宜多服常服耳”[27]。张锡纯一改传统山药的用法,使
用大剂量生山药,并常做为方中主药,新拟单用山药的一味
薯蓣饮、薯蓣粥,治疗阴虚痨热。张氏善用山药,所著《医学
衷中参西录》载方176首,用山药者达48方。值得指出的
是,1918年出版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第1期中,有多个医方
中注明使用“生怀山药”,可以认为张锡纯是提出和重用道地
药材“怀山药”第一人。张氏还率先将山药与黄芪配伍治疗
消渴,拟有以黄芪为主药的“滋鄜饮”,以山药为主者“玉液
汤”,并认为“方中以怀山药为主,累试有效”[27]。现代名医
施今墨亦善于用黄芪配伍山药,治疗糖尿病,并在所用医方
中注明使用“怀山药”[28]。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本草考证,药用山药从使用野生品到使用栽培品的
过程如下:在唐以前是主要使用野生品时期,表现为产地分
散,记载品质优良的产地不确定;从宋开始到清中期是山药
栽培品与野生品混用时期,这段时间特点是山药的栽培已经
有一定规模,逐渐认识到河南怀庆产者药用品质优良,但医
药家认为野生品优于栽培品;清中后期(大致18世纪)以来
是大部分使用栽培品时期。山药药用从开始使用栽培品,到
主要使用栽培品大致经历了1000年时间。虽然古代医药家
力主野生品优于栽培品,但没有能阻止栽培品的替代,究其
根源,一是栽培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二是可能野生资源
减少,不能满足药用和食用的需求,现代野生山药 D.oposita
难以寻觅可以佐证。
山药道地产区出现应该在明代,彼时解决了山药的栽培
技术和资源数量问题,古怀庆出产山药的药用质量开始为人
称道。道地药材“怀山药”完全形成在上世纪初,其时道地产
区发明了现代山药药材加工技术;怀山药药用品质为医家认
同、并在临床应用推广。“怀山药”名出1918年出版的张锡
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比一般认为的《饮片新参》(1935年)
要早。
山药道地药材形成有几个特点,第一,道地产地与野生
分布在同一区域,同时道地产区也是最早栽培山药的地区。
《名医别录》的“嵩高山”、《图经本草》的“汴洛”、怀庆府,均
在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第二,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技术不
断改进、进步,为怀山药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山药栽培
技术的成熟完善,解决了山药药用资源问题。“光山药”加工
技术的发现,使怀山药药材拥有了独特的外观性状和内在品
质。第三,近、现代名医的认知、重用和推崇,拟定山药为主
药的新药方,临床应用于新的病症,为道地药材怀山药的发
展、推广、应用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山药自古栽培的地域很
多,河南古怀庆地区能成为道地产区,还有其自然环境和经
济的原因。1933年由王公容督修的“温县志稿”提到:“温壤
·168·
第33卷第7期
2008年4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7
April,2008
地褊小,人口众多,五谷所入,丰难有余,歉即不足,所赖以集
商贾通财货者,惟山药、地黄两项。”可见,由于地域狭小,人
口众多,农作物的不足,药材的生产和经营一直是当地的主
要经济产业。山药道地药材形成这些特点,符合道地药材形
成“是资源、农艺和医术三者的结合”[29]的观点。
现代山药产地加工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与古代方法最
大的不同是用硫磺熏蒸工艺,也是关键技术之一、当今影响中
药材安全性的争议之处。硫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及对药效的
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M].中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4:568.
[2]  杭悦宇.山药的本草考证[J].中草药,1989,20(5):36.
[3]  神农本草经[M].孙星衍,孙冯翼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18.
[4]  袁 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89.
[5]  陶弘景.名医别录[M].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26.
[6]  吴 普.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8.
[7]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辑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03.
[8]  苏 敬.新修本草[M].辑复本.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158.
[9]  苏 颂.图经本草[M].辑复本.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46.
[10] 朱 ?.救荒本草[M].影印本.卷下.菜部.北京:中华书局,
1959.
[11]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40.
[12] 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0.
[13] 李中立.本草原始[M].影印本.卷一.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
[14] 吴其?.植物名实图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57.
[15] 黄宫绣.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9.
[16] 陈仁山.药物出产辨[M].台北:新医药出版社,1930:41.
[17] 缪启愉.四时纂要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1,54.
[18] 吴佐忻.《山居要术》考[J].医古文知识,2003,(3):30.
[19] 徐光启.农政全书[M].上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6:
538.
[20] 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4:40,108.
[21] 李时珍.本草纲目[M].校点本.第3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79:1676.
[22] 吴仪洛.本草从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232.
[23] 寇宗.本草衍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7.
[24] 中国药典[S].一部.2000:22.
[25]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1957:160.
[26] 温县志编纂委员会.温县志[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1:408.
[27]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
15,71.
[28] 祝谌予,翟济生,施如瑜,等.施今墨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82:134.
[29]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6.
TextualresearchonoriginanddevelopmentofgenuinemedicinalherbsofShanyao
FENGXuefeng,HUANGLuqi,GEXiaoguang,YANGLianju,YANGJingyu
(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 MakingtextualresearchonBencaoanddocuments,thisarticleinquiresto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genuine
medicinalherbsofShanyao(RhizomaDioscoreae)onthepointsofchangeofthegrowingareasandthedevelopmentofcultivatingand
processingtechniquesandclinicaluses.ThestudyindicatesthatthemedicinaluseofDioscoreaopositawentthroughseveralperiods:
theperiodoftheuseofwildD.opositabeforeTangdynasty,theperiodofthemixeduseofwildandcultivatingD.opositafromSong
tothemiddleofQingdynasty,andtheperiodofthemainuseofcultivatingD.opositaafterthelaterstageofQingdynasty(18thcen
tury).ItconsidersthatthegrowingareaofgenuinemedicinalherbsofShanyaoappearedinMingdynastyandfinalyformed"Huais
hanyao"ontheearlyof20thcentury.TheacknowledgementofHuaishanyaoasgenuinemedicinalherbsisrelatedcloselytoitscultiva
tingandprocessingtechniquesandclinicaluses.ThedevelopmentofcultivatingtechniquesprovidedtheresourceofShanyao,thein
ventionofprocessingtechniquesimproveditsappearanceandquality,andtheclinicalusesandpracticesbymodernandcontemporary
famousmedicalmenplayedanimportantroletothesocialapprovalanddevelopmentofHuaishanyao.
[Keywords] Dioscoreaoposita;Huaishanyao;genuinemedicinalherbs;originanddevelopment;herbaltextual
[责任编辑 张宁宁]
·268·
第33卷第7期
2008年4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ChinaJournalofChineseMateriaMedica
       
Vol.33,Issue 7
April,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