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underground part growth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and its effects on glycyrrhizinic acid content

乌拉尔甘草地下部分生长分布格局及其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全 文 :Στυδιεσ ον ινφλυενχε οφ φυναλ ελιχιτορ ον ηαιρψ ροοτ οφ Παναξ γινσενγ
βιοσψντηεσισ γινσενγ σαπονιν ανδ βιοµασσ
Œ˜ ∏±o⁄Œ‘Š ¬¤2¼¬o‹’˜ ±¬¤±2¼∏±o ‹∞ ¬±o • „‘Š «¨ ±ª2·¤²
(Σχηοολ οφ Τραδιτιοναλ Χηινεσε Μεδιχινε , Χηινα Πηαρµαχευτιχαλ Υνιϖερσιτψ, Νανϕινγ utssv{ , Χηινα)
[ Αβστραχτ] Οβϕεχτιϖε : ײ¶·∏§¼¬±©¯∏¨ ±¦¨ ²©©∏±ª¤¯ ¨¯¬¦¬·²µ¶²±·«¨ ¥¬²°¤¶¶¤±§ª¬±¶¨±ª¶¤³²±¬± ¥¬²¶¼±·«¨¶¬¶²©«¤¬µ¼µ²²·¶²© Παναξ
γινσενγ k‹• °Šl q Μετηοδ : ƒ∏±ª¤¯ ¨¯¬¦¬·²µ¶º µ¨¨ ¬¨·µ¤¦·¨§©µ²° Χολλετοριχηυµ λαγναρινµ , Πηοµα φιλτρατε , Φυσαριυµ οξψσπονυµ , Ασπεριλλυσ
νιγερ¤±§¦∏¯·∏µ¨ º¬·« ‹• °Š q׫¨ ·²·¤¯ ª¬±¶¨±ª¶³²±¬± ¤±§©²∏µ®¬±§¶²© °²±²° µ¨¬¦¶³²±¬±¶º µ¨¨ ¤±¤¯¼¶¨§¥¼ ˜∂2¶³¨¦·µ²³«²·²° ·¨µ¼ ¤±§ • °2
‹°≤ q Ρεσυλτ : ƒ∏±ª¤¯ ¨¯¬¦¬·²µ¶¦²∏¯¤±²·²±¯¼ ¦¤±¬±©¯∏¨ ±¦¨ ²± ‹• °Š ¥¬²°¤¶¶¤±§·²·¤¯ ª¬±¶¨±ª¶³²±¬±o¥∏·¤¯¶²¬°³µ²√¨²µ§¨¦µ¨¤¶¨ ¶²°¨
°²±²° µ¨¬¦¶³²±¬±q׫¨ ·²·¤¯ ª¬±¶¨±ª¶³²±¬± ¦²∏¯§¥¨ ¬±¦µ¨¤¶¨§·²v qyw| h ¥∏·•ªt ¤±§•¨¦²∏¯§±²·¥¨ §¨·¨¦·¨§º«¨ ± Α. νιγερ ¨¯¬¦¬·²µ¶º¶¶
us °ª#pt¬±·«¨ ¦∏¯·∏µ¨ ©¯∏¬§qΧονχλυσιον : ƒ∏±ª¤¯ ¨¯¬¦¬·²µ«¤¶¶³¨¦¬©¬¦¬·¼¬±©¯∏¨ ±¦¨ ²± ¶¨¦²±§¤µ¼ ° ·¨¤¥²¯¬·¨ ²© ‹• °Š q‹• °Š ¦¤± ¥¬²¶¼±·«¨ 2
¶¬½¨ ¶³¨¦¬¤¯ ¼¯ ¤¦·¬√¨¦²°³²±¨ ±·¥¼ ∏¶¬±ª¶³¨¦¬©¬¦©∏±ª¤¯ ¨¯¬¦¬·²µ¬¶∏¶¨§q
[ Κεψ ωορδσ] ©∏±ª¤¯ ¨¯¬¦¬·²µ¶~«¤¬µ¼µ²²·¶²© Παναξ γινσενγ ~ª¬±¶¨±ª¶¤³²±¬±
≈责任编辑 袁桂京 
乌拉尔甘草地下部分生长分布格局及其
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孙志蓉t 3 o王文全u o马长华u o孙敏宾v o阎永红u o刘长利u
kt q北京林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o北京 tsss{v ~u q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 o北京 tsstsu ~
v q陕西东盛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o陕西 西安 ztssssl
≈摘要  目的 }探索野生乌拉尔甘草地下部分生长分布特点及其与甘草酸含量之间的关系 o为揭示甘草酸的
积累规律以及科学利用和保护野生甘草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对单株野生甘草地下部分的解析调查以及
不同器官 !不同年龄 !不同部位 !不同粗度药材的甘草酸含量测定 o系统地研究了野生甘草地下部分生长分布格局
与甘草酸含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 }一株完整的甘草地下部分由种子根 !不定根 !水平地下茎和垂直地下茎以及吸收
根组成 ~u年生以下水平地下茎的甘草酸含量较低 ~直径 s qx ¦°以下的不定根甘草酸含量较低 ~水平地下茎和不定
根与垂直地下茎之间甘草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k Π s qsxl o而水平地下茎与不定根之间差异不显著 ∀结论 }甘草以
水平地下茎为纽带 o将不定根 !垂直地下茎和吸收根连接成 t个庞大的地下网络系统 ~其器官类型 !生长年龄 !根系
粗度以及生长部位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甘草酸含量的积累 o不定根和垂直地下茎的分布格局影响着水平茎中甘
草酸的分布 ∀
≈关键词  乌拉尔甘草 ~地下部分 ~生长分布 ~甘草酸含量
≈中图分类号  ≥ xyz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wlsw2svsx2sx
乌拉尔甘草 Γλψχψρρηιζα υραλενσισ ƒ¬¦«q是多年生
草本植物 o具有发达的地下茎和根系 o其生长分布状
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甘草酸在地下各器官中的分
≈收稿日期  ussv2s|2t{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kvstzttwtl
≈通讯作者  3孙志蓉 oר¯ }kstslywzttt||2ysw{2t{ o∞2°¤¬¯}¶½µyz
ƒ tuy q¦²°
布 ∀乌拉尔甘草既能利用种子繁殖 o又可以利用地
下茎进行无性繁殖 o地下茎的生长和分布特点也反
映着其无性繁殖的生物学特性 ∀在无性繁殖植物
k克隆植物l的生长格局方面 o国内外的一些学者进
行了多方面的研究≈t ou  o但有关甘草地下茎和根系的
生长分布格局及其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尚未见专门报道 ∀为此研究乌拉尔甘草地下部分生
#xsv#
第 u|卷第 w期
ussw年 w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 qu| oŒ¶¶∏¨ w
„³µ¬¯oussw
长分布特点及其与甘草酸含量的关系 o利于野生甘
草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栽培甘草药材质量的提高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 q1 样品的采集
ussu年 {月 o在内蒙古杭锦旗半固定沙地甘草
群落中 o选择地上苗具有一定分布规律的无性系植
株进行地下茎和根系的全面挖掘 ∀从挖出的 ts株
中选择 v株具有典型地下结构及各部分连接完整的
植株作为标准株 o编号带回实验室进行测定分析 ∀
1 q2 甘草地下部分生长分布格局调查
采用 u ° ≅ u °样方进行分布格局调查 o共调查
样方 v个 ∀首先对地下部分进行跟踪挖掘 o然后再
展开调查 ∀挖掘过程中尽量保持根和地下茎的完整
性 o及时将其固定在原有的生长位置上 o挖掘深度以
地下茎和根与茎的结合部位裸露为止 ∀以无性系植
株的种子根或形成无形系的最初不定根为起点建立
直角坐标系 o现场逐点测定各生长部位的坐标位置 !
深度和直径 ∀测定完毕后 o将样方范围内植株的各
部分全部挖掘出来 o保证其各部分连接完整 o带回实
验室作进一步测定分析 ∀
1 q3 地下部分年龄的确定与样品分段
经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发现 o甘草地下茎
延伸过程中 o在相邻年份交界部位会形成环状的芽
鳞痕 ∀由于甘草水平地下茎增粗生长极小 o又受到
稳定的土壤环境保护 o其环状芽鳞痕能够较好地长
期保存 ∀在实验室将完整甘草无性系植株展开 o从
水平地下茎的末端顶芽开始向回推算各部分水平地
下茎的年龄 o并以此为推算垂直地下茎和不定根着
生部位的年龄 ∀经分析确定 ot ou ov号标准株的生长
年限分别为 tt o| otu年 ∀根据年龄将地下茎和不定
根区分为不同的年龄段 o并对各段进行长度 !粗度 !
干重的测量及甘草酸含量的测定 ∀
1 q4 甘草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k‹°≤l测定 o所用色谱仪
为≤ p ts„×型 o≥°°⁄p ts„检测器 o≤ p • y„数据处
理机 o×≤±uxs超声清洗器 ∀所用甲醇kƒ¬¶«¨µ≥¦¬¨±·¬©2
¬¦生产l !冰醋酸 !四氢呋喃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o甘草
酸单铵盐标准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o批
号 szuv2|{sz o数据采用外标面积归一法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2 q1 甘草地下部分生长分布特点
2 q1 q1 甘草地下部分基本结构 甘草种子萌发后 o
由胚根发育形成根系 o胚芽发育形成实生苗的地上
部分 o两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分化 o并在结合点
处逐渐形成在粗度和表皮形态方面相差悬殊的过渡
部位 o该部分及其相连的一小段根被称为根头≈v  ∀
一般在种子萌发的当年秋季或翌年 o由根头上形成
沿地面生长并具有一定分布深度的茎 o一些学者称
其为地下茎≈w  o其顶芽具有延伸生长或转向地面生
长形成地上部分的功能 o其侧芽具有萌发形成新地
下茎的能力 ∀甘草地下部分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地下
茎 o根与地下茎相互连接 o由垂直生长的地下茎顶端
的更新芽萌生出地上部分 ∀将沿地面水平方向生长
的地下茎称为水平地下茎 o将与地上部分相连与地
面呈垂直方向生长的地下茎称为垂直地下茎 o将垂
直地下茎和水平地下茎统称为地下茎 ∀将萌发形成
其他地下茎的原初水平地下茎部分 o以及由其顶芽
延伸生长形成的水平地下茎部分称为主水平地下茎
k简称主茎l o将由主茎侧芽萌发形成的新水平地下
茎k主茎的分枝l称为侧水平地下茎k简称侧茎l ∀将
由胚根形成的垂直向下生长的根 o称为种子根k或主
根l o将地下茎上每隔一定距离形成的垂直k或斜向l
向下生长的根 o称为不定根 o将不定根及其根体上形
成的侧根以及地下茎上形成的细根统称为根系 ∀根
据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 o绘制成乌拉尔甘草地下茎
和根系分布结构图 ∀
图 t 甘草地下部分布结构图
t q种子根 ~u ov ow q地下茎ku q主茎 ~v q侧茎 ~w垂直地下茎 ~
u ov q水平地下茎l
2 q1 q2 甘草地下部分生长分布状况解析 在生长
发育过程中 o乌拉尔甘草的水平地下茎具有连续多
年向前延伸生长的特点 o每年前延生长的茎段的长
度差别很大 o一般为 vs ∗ xs ¦°o长的可达 tss ¦°以
上 ∀根系具有随生长年限不断增粗的特性 o而地下
茎则不同 ∀水平地下茎只是在生长初期阶段有明显
增粗现象 o而达到一定成熟阶段后不再有明显增粗
生长 o一般粗度为 x ∗ ts °° o侧茎的粗度一般较主
茎细 ∀主茎在向前延伸的同时 o每隔一定距离由其
侧芽萌发形成侧茎 o侧茎在土壤中延伸生长的层位
和方向一般与主茎相同或相近 o侧茎与主茎之间的
#ysv#
第 u|卷第 w期
ussw年 w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 qu| oŒ¶¶∏¨ w
„³µ¬¯oussw
分生夹角一般为 us ∗ vs¿o部分侧茎在延伸生长一定
距离k一般约 t °l后会转向垂直地面方向生长 o经过
短暂的延伸方向的过渡后转为垂直地下茎并萌生出
地上部分 ~其余侧茎仍以与主茎相似的生长模式继
续生长k在向前延伸生长的同时 o又可分生次一级侧
茎l ∀水平地下茎在延伸生长的过程中 o每隔一定距
离形成 t条 o有时也可同时形成相距很近的 u条不
定根 ∀水平地下茎分生点 !垂直地下茎下端着生点
和不定根着生点在土壤中分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o
它们都集中分布在 vs ∗ {s ¦°的土层内 o其中垂直
地下茎分布最浅 o不定根分布最深 ∀乌拉尔甘草通
过对水平地下茎 !垂直地下茎和不定根的着生方向
或位置的调节 o构建其有效的地下茎和根系系统 o以
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 ∀水平地下茎的分生点与
垂直地下茎的着生点以及不定根的着生点紧密相
关 o三者均受制于水平地下茎在地下的分布状况 ∀
2 q2 水平地下茎的年龄对其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2 q2 q1 不同年龄水平地下茎甘草酸含量的变化
多数研究表明 o多年生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与
其生长年限密切相关≈x  ∀目前有关甘草地下部分生
长年限与甘草酸含量的报道很少 ∀为了研究不同年
龄的水平地下茎甘草酸含量的变化情况 o对采集到
的 t ou号标准株的主茎和 u号标准株上的一条侧茎
分别按年龄分段测定 o结果见图 u ∀由图 u可见 o水
平地下茎的甘草酸含量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o但
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差异显著 ∀t ou年生年龄段甘草
酸含量较低 ov条茎的含量均在 u qs h ∗ v qs h o而 v
年生年龄段甘草酸含量则急剧上升到 v qx h以上 ∀v
年生以后 o各年龄段的甘草酸含量虽然仍有一定变
化 o但基本稳定在 w h左右 ∀这说明生长年限对水
平地下茎甘草酸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o水平地下茎
的甘草酸含量生长初期较低 o第 v年以后上升到较
高水平且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o主茎和侧茎的变化均
符合这一特点 ∀这与黄连小檗碱及人参总皂苷含量
随生长年限的变化趋势相似≈y oz  ∀
图 u 年龄对水平地下茎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2 q2 q2 同一年龄水平地下茎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
的变化 从采集到的 t ou ov号标准株上各选取一段
同年龄内延伸较长 !其上不着生垂直地下茎和不定
根的水平地下茎 o按 usφ的长度各分为后部 !中后部 !
中部 !中前部和前部 x段 o将靠近年龄大的一端称后
部 o靠近年龄小的一端称前部 o测定各段的甘草酸含
量 o结果见图 v ∀由图 v可见 o同一年龄水平地下茎
上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的变化趋势是 }靠近年龄小
的一端k前部l的水平地下茎中的甘草酸含量低于靠
近年龄大的一端k后部l o后部的甘草酸含量比前部
平均高 t qxx h o增幅为 xx qx h ∀这表明 o同一年龄
段的水平茎中甘草酸含量并非一致 o由老龄一端向
幼龄一端呈逐渐下降趋势 ∀
图 v 水平地下茎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的变化
2 q3 不定根和水平地下茎的粗度对甘草酸含量的
影响
2 q3 q1 不定根粗度对其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粗度
是确定甘草商品规格的重要指标≈{  ∀为了研究不同
年龄不定根粗度与其甘草酸含量之间的关系 o对 u
号株上粗度在 s qtφ以上的不定根进行了测定 o并作
回归分析 o结果见图 w ∀
以 Ψ为不定根的甘草酸含量 oΞ 为不定根粗
度 o拟合曲线方程 }Ψ€ p v .ysw x Ξu n z .zs{ y Ξ n
s qwx| z o Ρu € s q|uv o经 Φ检验 o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k Π s qstl o说明不定根的甘草酸含量与粗度的相关
性极为显著 ∀在粗度k Ξl为 t qszφ时 o根中甘草酸含
量kΨl最高 o为 w qx{ h ∀当不定根的粗度在 t qsz ¦°
以下时 o甘草酸含量随着不定根粗度的增加呈急剧
上升趋势 o当不定根的粗度大于 t qsz ¦°时 o甘草酸
含量随粗度的变化趋于缓和 o甘草酸的含量比较稳
定 ∀说明在一定范围内 o粗度对不定根甘草酸含量
的影响较为明显 ~而高于一定的阈值 o粗度对不定根
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减小 ∀
另外 o对 u号株上的 { o| ott年生水平地下茎上
的不定根进行了测定分析 o发现同一年龄水平地下
茎上的不定根粗度对其甘草酸含量的影响也符合总
体趋势 ∀由此可见 o粗度对不定根的甘草酸含量有
#zsv#
第 u|卷第 w期
ussw年 w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 qu| oŒ¶¶∏¨ w
„³µ¬¯oussw
一定的影响 ∀
图 w 不同年龄不定根粗度对其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2 q3 q2 水平地下茎粗度对其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为了研究不同年龄不同粗度水平地下茎和同一年龄
不同粗度水平地下茎之间甘草酸含量变化与粗度的
关系 o对 v株标准株上的所有水平地下茎按年龄分
段测定分析 o将不同年龄的水平地下茎按粗度分为
s qx ∗ s qz os qz ∗ s q| os q| ∗ t qt ot qt ∗ t qv ¦° w组 o经
方差分析 ow组之间的甘草酸含量差异不显著 ∀将 {
年生和 |年生水平地下茎各按粗度分为 s qz ∗ s q| o
s q| ∗ t qt ot qt ∗ t qv ¦° v组 o经方差分析 o各组间的
甘草酸含量差异也不显著 ∀从全株测定结果分析 o
水平地下茎的甘草酸含量与粗度的变化不具有显著
的相关性 o就是同一年龄同一粗度水平地下茎甘草
酸含量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变化 o但着生不定根或垂
直地下茎附近的水平地下茎 o其含量与粗度成正相
关 ∀另外 o在同一年龄同一粗度的水平地下茎中 o着
生有不定根的水平地下茎较没有着生不定根和垂直
地下茎的水平地下茎的甘草酸含量高 o而同时着生
不定根和垂直地下茎的水平地下茎其甘草酸含量高
于只着生不定根的水平地下茎 o这说明不定根和垂
直地下茎的分布格局对水平地下茎中甘草酸的合成
和积累具有一定影响 o而影响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 ∀
2 q4 不定根 !水平地下茎和垂直地下茎三者甘草酸
含量的比较
2 q4 q1 同一年龄段内水平地下茎 !不定根 !垂直地
下茎甘草酸含量的比较 以 u号株上的 {年生水平
地下茎段作为分析材料 o对这一段内的不定根 !水平
地下茎 !垂直地下茎样品进行了测定分析 o结果各类
器官中的甘草酸含量为 }不定根  水平地下茎 
垂直地下茎 o不定根甘草酸含量的平均值为 w qw| h o
水平地下茎为 w qvt h o垂直地下茎为 v qyv h o经方
差分析 o不定根与垂直地下茎以及水平地下茎与垂
直地下茎之间的甘草酸含量差异显著k Π s qsxl o
而不定根与水平地下茎之间差异不显著 ∀
2 q4 q2 全株水平地下茎 !不定根 !垂直地下茎甘草
酸含量的比较 对 u号株全株的水平地下茎 !不定
根 !垂直地下茎甘草酸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统计 o水平
地下茎 !垂直地下茎 !不定根甘草酸含量的平均值分
别为 w qtz h ov q{x h和 v qxt h ∀经方差分析 o三者之
间的甘草酸含量差异显著k Π s qsxl o其顺序为 o水
平地下茎 垂直地下茎 不定根 ∀若将直径粗度小
于 s qxφ的不定根除去 o再作统计分析 o水平地下茎 !
不定根 !垂直地下茎的甘草酸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w qtz h ow qty h ov q{x h o经方差分析 o三者之间甘草
酸含量差异则不显著k Ё s qsxl o直径较细的不定根
k粗度  s qx ¦°l中甘草酸含量偏低 o可能是导致这
一结果的重要因素 ∀
3 结论
3 q1 乌拉尔甘草完整的地下部分由种子根 !不定
根 !水平地下茎和垂直地下茎以及吸收根组成 ∀它
自身通过对水平地下茎 !垂直地下茎和不定根着生
方向或位置的调节 o构建有效的地下茎和根系系统 o
其地下部分的生长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甘
草酸在地下各器官中的分布 ∀水平地下茎的分生点
与垂直地下茎的着生点和不定根的着生点紧密相
关 o三者均受制于水平地下茎在地下的分布状况 ∀
3 q2 生长年限对水平地下茎的甘草酸含量有一定
的影响 ∀水平地下茎中的甘草酸含量在生长初期较
低 o第 v年以后上升到较高水平且稳定在一定范围
内 o主茎和侧茎甘草酸含量的变化均符合这一特点 ∀
同一年龄段内的水平地下茎中的甘草酸含量并非一
致 o由老龄一端向幼龄一端呈逐渐下降趋势 ∀
3 q3 粗度对不定根的甘草酸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o直
径在 s qx ¦°以下的不定根甘草酸含量较低 ∀水平
地下茎的甘草酸含量不随粗度的增加而呈规律性变
化 o就是同一年龄同一粗度的水平地下茎中甘草酸
含量的变化也较大 ∀
3 q4 不定根和垂直地下茎的分布格局对水平地下
茎中甘草酸的合成和积累有很大的影响 o而影响的
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3 q5 全株的水平地下茎 !不定根k粗度大于 s qx ¦°
φ以上l !垂直地下茎三者之间甘草酸含量差异不显
著 ∀同一年龄段内的水平地下茎和不定根与垂直地
下茎之间的甘草酸含量差异显著 o而水平地下茎与
不定根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
≈参考文献 
≈t  陈 尚 o李自珍 o王 刚 o等 q克隆植物生长型的研究进展 q
#{sv#
第 u|卷第 w期
ussw年 w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 qu| oŒ¶¶∏¨ w
„³µ¬¯oussw
生态学杂志 ot||z otykwl }x| q
≈u  钟章成 o曾 波 q植物种群生态研究进展 q西南师范大学学
报 ousst ouykul }uvs q
≈v  傅克治 q中国甘草野生变家植 q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o
t||{ qts q
≈w  ²±¤·«¤± • o ≥¬¯√ µ¨·²º±qŒ±·µ²§∏¦·¬²± ·² ³¯¤±·³²³∏¯¤·¬²± ¦¨²¯²ª¼ q
‘¨ º ≠²µ®}²±ª°¤± ‹²∏¶¨ ot|{u qtvu q
≈x  张康健 o王 蓝 q中国杜仲次生代谢物 q北京 }中国科学出版
社 oussu q
≈y  宋朝德 o王远清 q不同生长龄黄连产量及小檗碱含量的试验 q
西北药学杂志 ot|{z oukul }u{ q
≈z  李树殿 o崔淑娟 q人参有效成分积累动态研究k ´ l q中药材 o
t|{| otuktl }{ q
≈{  冯耀南 o刘 明 q中药材商品规格质量鉴别 q广州 }暨南大学
出版社 ot||x qw| q
Τηε υνδεργρουνδ παρτ γροωτη διστριβυτιον παττερν οφ Γλψχψρρηιζα υραλενσισ
ανδ ιτσ εφφεχτσ ον γλψχψρρηιζινιχ αχιδ χοντεντ
≥˜‘«¬2µ²±ªt o • „‘Š • ±¨2 ∏´¤±u o  „ ≤«¤±ª2«∏¤u o≥˜‘ ¬±2¥¬±v o ≠„‘≠²±ª2«²±ªu oŒ˜ ≤«¤±ª2¯¬u
(t . Βειϕινγ Φορεστρψ Υνιϖερσιτψ, Βειϕινγ tsss{v , Χηινα ;
u . Βειϕινγ Υνιϖερσιτψ οφ Χηινεσε Μεδιχινε , Βειϕινγ tsstsu , Χηινα ;
v . Σηανξι ∆ονγσηενγ Μεδιχινε Χοµπανψ Λτδ . , Ξι. αν ztssss , Χηινα)
[ Αβστραχτ] Οβϕεχτιϖε : ײ ¤¶¦¨µ·¤¬±·«¨ µ¨ ¤¯·¬²±¶«¬³¥¨·º¨¨ ± ª¯¼¦¼µµ«¬½¬±¬¦¤¦¬§¦²±·¨±·¤±§·«¨ ∏±§¨µªµ²∏±§³¤µ·ªµ²º·«¦«¤µ¤¦·¨µ²©
Γλψχψρρηιζα υραλενσισ ¤±§ ³µ²√¬§¨ ·«¨ ·«¨ ²µ¨·¬¦¤¯ √¨¬§¨ ±¦¨ ©²µº¬¯§ µ¨¶²∏µ¦¨¶ ³µ²·¨¦·¬²± ¤±§ ¤µ·¬©¬¦¬¤¯ ¦∏¯·¬√¤·¬²± ° ·¨«²§ ²© Γ . υραλενσισ.
Μετηοδ : ׫µ²∏ª«·«¨ ¤±¤¯¼·¬¦¤¯ ¬±√ ¶¨·¬ª¤·¬²± ²±·«¨ ∏±§¨µªµ²∏±§³¤µ·²© Γ . υραλενσι󤱧¤±¤¯¼¶¬¶²©ª¯¼¦¼µµ«¬½¬±¬¦¤¦¬§¦²±·¨±·¬± §¬©©¨µ¨±·²µ2
ª¤±¶o³¤µ·¶o¤ª¨¶o¤±§§¬¤° ·¨¨µ° §¨¬¦¬±¤¯ °¤·¨µ¬¤¯¶o·«¨ ¶¼¶·¨°¤·¬¦¶·∏§¼ ²±·«¨ µ¨ ¤¯·¬²±¶«¬³¥¨·º¨¨ ± ª¯¼¦¼µµ«¬½¬±¬¦¤¦¬§¦²±·¨±·¤±§·«¨ ∏±2
§¨µªµ²∏±§³¤µ·ªµ²º·«¦«¤µ¤¦·¨µ²©ª¯¼¦¼µµ«¬½¤∏µ¤¯ ±¨¶¬¶º¤¶¦¤µµ¬¨§²∏·q Ρεσυλτ : ׫¨ ∏±§¨µªµ²∏±§³¤µ·²©¤ Γ . υραλενσισ ¶¨ §¨¯¬±ª¦²±¶¬¶·¨§²©
¶¨ §¨µ²²·oµ¤±§²°µ²²·o«²µ¬½²±·¤¯ ∏±§¨µªµ²∏±§¶·¨° o√ µ¨·¬¦¤¯ ∏±§¨µªµ²∏±§¶·¨° ¤±§¤¶¶¬°¬¯¤·¬±ªµ²²·q׫¨ ª¯¼¦¼µµ«¬½¬±¬¦¤¦¬§¦²±·¨±·¬± «²µ¬2
½²±·¤¯ ∏±§¨µªµ²∏±§¶·¨° º¬·«·«¨ ¤ª¨ ¥¨ ²¯º ·º² ¼¨ ¤µ¶²¯§²µ¬±µ¤±§²° µ²²·º¬·«·«¨ §¬¤° ·¨¨µ¥¨ ²¯º s qx ¦° º¤¶ ²¯º q׫¨ §¬©©¨µ¨±¦¨ ²© ª¯¼2
¦¼µµ«¬½¬±¬¦¤¦¬§¦²±·¨±·¤°²±ª«²µ¬½²±·¤¯ ∏±§¨µªµ²∏±§¶·¨° oµ¤±§²°µ²²·¤±§√ µ¨·¬¦¤¯ ∏±§¨µªµ²∏±§¶·¨° º¤¶²¥√¬²∏¶o¥∏··«¨ §¬©©¨µ¨±¦¨ ¥¨·º¨¨ ±
«²µ¬½²±·¤¯ ∏±§¨µªµ²∏±§¶·¨° ¤±§µ¤±§²°µ²²·º¤¶±²·²¥√¬²∏¶qΧονχλυσιον : ׫¨ «²µ¬½²±·¤¯ ∏±§¨µªµ²∏±§¶·¨° º¤¶²© Γ . υραλνεσι󤦷¶¤¶¤ ¬¯±®
·«¤·¦¤± ¦²±±¨ ¦·µ¤±§²° µ²²·o√ µ¨·¬¦¤¯ ∏±§¨µªµ²∏±§¤±§¶·¨° ¤¶¶¬°¬¯¤·¬±ªµ²²·o¶²·«¤··«¨ º«²¯¨∏±§¨µªµ²∏±§³¤µ·¦²±¶·µ∏¦·¶²±¨ «∏ª¨ ∏±§¨µ2
ªµ²∏±§±¨ ·¶¼¶·¨° q׫¨ ª¯¼¦¼µµ«¬½¬±¬¦¤¦¬§¤¦¦∏°∏¯¤·¬²±¬¶¤ ©¨©¨¦·¨§¥¼ ²µª¤±·¼³¨ oªµ²º·«¤ª¨ oµ²²·§¬¤° ·¨¨µ¤±§ªµ²º ³²¶¬·¬²±o¤±§·«¨ §¬¶2
·µ¬¥∏·¬²± ³¤·¨µ± ²©µ¤±§²° µ²²·¤±§√ µ¨·¬¦¤¯ ∏±§¨µªµ²∏±§¶·¨° «¤¶¬±©¯∏¨ ±¦¨ ²± ª¯¼¦¼µµ«¬½¬±¬¦¤¦¬§§¬¶·µ¬¥∏·¬²±¬± «²µ¬½²±·¤¯ ∏±§¨µªµ²∏±§¶·¨° q
[ Κεψ ωορδσ] Γλψχψρρηιζα υραλενσισ; ¬¯¦²µ¬¦¨ ~∏±§¨µªµ²∏±§³¤µ·~ªµ²º·«§¬¶·µ¬¥∏·¬²±~ª¯¼¦¼µµ«¬½¬±¬¦¤¦¬§¦²±·¨±·
≈责任编辑 王康正 
本刊启事
本刊已加入5中国学术期刊k光盘版l6和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k≤«¬±¤Œ±©²l系统科技期刊群等 o来稿一经
刊用 o本刊即拥有其在上述及所有媒介再次发表的权利 o作者如不同意可作声明 ∀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
稿酬将在我刊刊用后一次性给付 o并赠样刊 t本 o单行页若干份 ∀
#|sv#
第 u|卷第 w期
ussw年 w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²¯ qu| oŒ¶¶∏¨ w
„³µ¬¯ous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