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综述#
苦参碱的药理研究进展
刘 梅 o刘雪英 o程建峰
k第四军医大学 唐都医院 药学部 o陕西 西安 ztssv{l
≈摘要 目的 }对苦参碱的药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o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依据相关研究报道 o综
述苦参碱单体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进展 ∀结果 }苦参碱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结论 }苦参碱
应用前景广阔 o应更有效地研究开发 ∀
≈关键词 苦参碱 ~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u{x qx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vls|2s{st2sw
苦参碱k ¤·l是豆科植物苦参 Σοπηορα φλαϖεσχενσ ¬·qo
苦豆子 Σ . αλοπεχυροιδεσ o广豆根 Σ . συβπροστρατα ≤«∏± ·¨
× q≤«¨ ±等中草药的活性成分 o是苦参碱类生物碱的代表 o
这一类生物碱还包括氧化苦参碱 k²¬¼°¤·µ¬±¨ l !槐果碱
k¶²³«²¦¤µ³¬±¨ l !槐定碱k¶²³«²µ¬§¬±¨ l !槐醇碱k¶²³«²µ¤±²¯l !槐
胺碱k¶²³«²µ¤°¬±¨ l !氧化槐果碱k²¬¼¶²³«²¦¤µ³¬±¨ l等 o它们均
属四环的喹诺里西啶k ∏´¬±²¯¬½¬§¬±¨ l生物碱 ∀ ¤·分子结构
中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基团 ∀近年来 o有关苦参碱活性单体的
研究又有了很大进展 o探索了其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o本文对
其药理活性 !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等作一综述 ∀
1 中枢神经系统
¤·可增加小鼠脑中的抑制性递质 Χ2氨基丁酸和甘氨
酸而呈现镇静作用 o也可明显抑制小鼠扭体痛反应 o延长热
刺激所致小鼠出现痛反应的潜伏期 o从而具有镇痛作用 ∀¬³
或 ²³ ¤·us ∗ vs °ª#®ªp t均可显著降低酵母菌诱导发热的
小鼠直肠体温 o但能被多巴胺拮抗剂氟哌啶醇完全拮抗 o提
示 ¤·可能具有多巴胺能样作用并因此降温 ∀ ¤·也可抑
制 ¤o2×° 酶作用 ow °°²¯#p t时抑制率为 u| qz h o由于
细胞产热的增加与细胞膜上 ¤o2× ° 酶活性升高密切有
关 o提示这也可能是其降温机制之一 ∀
2 心血管系统
2 q1 正性肌力作用
¤·ks qt ∗ ts °°²¯ #p tl可增强离体豚鼠右心房收缩
力 ∀对离体豚鼠右心室乳头肌 o¤·ks qsst ∗ t qs °°²¯#p tl
亦有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 ov °°²¯#p t时出现毒性表现 ∀在
心得安诱发豚鼠心力衰竭动物模型中可使心率减慢 o却无正
性肌力作用 o显示了离体和在体动物实验的不完全一致
性≈t ∀对离体豚鼠工作心脏 o¤·ks qt ∗ ts qs Λ°²¯ #p tl可
≈收稿日期 ussu2s|2tv
≈通讯作者 ר¯ }ksu|lvvzzyuw
浓度依赖性地增强心脏收缩功能 o增加冠脉流量 o减慢心率 o
但抑制舒张功能≈u ∀
¤·对心房肌和输精管平滑肌的正性肌力作用均可被
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kt Λ°²¯#p tl显著抑制 o且抑制平滑
肌的作用大于抑制心肌的作用 o这一事实与阻滞电压依赖性
钙通道的特点是一致的 ∀维拉帕米kt Λ°²¯#p tl非竞争性
拮抗 !硝苯地平kxs ±°²¯#p tl竞争性拮抗 ¤·收缩大鼠离
体输精管作用 o均提示 ¤·为一钙通道激动剂 ∀ ¤·s qx
°°²¯#p t能增强 ≤¤≤ u¯收缩输精管作用 o并且此效应随浴槽
内 ≤¤u n浓度递增而加强 o说明其作用与激活钙通道和细胞
外 ≤¤u n有关 ∀ ¤·ks qst ∗ t qs Λ°²¯ #p tl能浓度依赖性地
增加分离的乳鼠单个心肌细胞内 ≤¤u n浓度 o这从细胞水平
进一步证明了其正性肌力作用与升高 ≤¤u n浓度有关≈u ∀
2 q2 抗心律失常作用
¤·t qx °°²¯#p t能提高哇巴因诱发离体豚鼠右心房
心律失常的阈浓度 ov °°²¯#p t时明显抑制乌头碱诱发离体
大鼠左心房自律性并能延长自动节律出现的潜伏期 o表明其
可能有直接抑制心肌细胞膜 ¤n内流的作用 ∀ ¤·能显著
增加乌头碱诱发大鼠室性早博 !室速和室颤的用量 o显著缩
短
¤≤ u¯诱发心律失常的时程 o明显减弱大鼠冠脉结扎后诱
发的早期缺血性心律失常 o说明其抗心律失常机理的多样
性 ∀实验结果证明 o负性自律性 !负性频率 !负性传导作用可
能是 ¤·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理基础 ∀而 ¤·kuus Λ°²¯#
p tl能拮抗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大鼠离体右心房自发频率的
加快 o并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诱发大鼠离体左心室自动频
率 o说明 ¤·有抗 Β2肾上腺素受体作用 o但与吲哚洛尔不同 o
可能是机能性对抗 ∀曾建新等≈v 发现 o预先给予 ¤·ux °ª#
®ªp t能显著提高心室舒张期兴奋阈值 o延长心室有效不应
期 o减少犬急性心肌缺血室颤的发生 o表明这也是其抗心律
失常作用机制之一 ∀
2 q3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ts{#
第 u{卷第 |期
ussv年 |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 |≥ ³¨·¨°¥¨µoussv
xs °ª#®ªp t ¤·能显著降低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血
清甘油三酯 o降低血液黏度 o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另
一方面 o¤·能抑制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作用 o
表现在能显著抑制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及
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o减少小鼠腹腔巨噬细胞k Υl分泌白细
胞介素2tk2tl≈w ∀因此 ¤·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
有一定的意义 ∀
2 q4 抗高血压血管重构作用
高血压病的现代治疗方法除了降血压 o还要注重逆转心
肌肥厚及血管重构 ∀血管重构的重要环节即是血管中层平
滑肌细胞k∂ ≥ ≤l增生 ∀ ¤·kt °°²¯ #p tl能明显对抗血
管紧张素 µk±ªµl引起的 ∂ ≥ ≤ 增殖及肥大 o与雷米普利
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认为其作用机制是 ¤·可抑制
±ªµ 引起的 ∂ ≥ ≤ 内钙超载 o从而对抗 ∂ ≥ ≤ 增殖 ∀这
表明 ¤·是一个有开发前景的抗高血压血管重构药物≈x ∀
3 消化系统
3 q1 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预先口服 ¤·ws °ª#®ªp t对不同方法造成的大鼠胃黏
膜损伤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o保护作用强度为盐酸型 消炎
痛型 应激型 幽门结扎型 乙醇型 o抑制率依次为
w{ qx h ov| qy h ovu qz h ovt qx h ouy qt h ≈y ∀
3 q2 利胆作用
¤·具有促进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 o并以 tss °ª#®ªp t
剂量组的利胆作用最强 o持续时间也最长 o最大效应时间为
给药后的 ys °¬±左右 ∀当 ¤·的血药浓度达峰时其利胆作
用最强 o且随血药浓度的降低而减弱 ∀同时作用强度与其生
物利用度呈正相关 ∀因此 o提高 ≤ !尤其是延长 ·truΒ是临
床应用和制剂方面尚待解决的问题≈z ∀
3 q3 止泻作用
¤·kux ∗ tss °ª#®ªp tl小鼠口服后能显著延长炭末处
理后的首次黑便排出时间 o明显延缓由蓖麻油引起的湿便排
出时间 o显著减少给药后一定时间内排出的粪粒数 o从抑制
肠蠕动的角度证明了 ¤·的止泻作用≈{ ∀
3 q4 抗肝损伤作用
¤·对肝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研究发现≈| ots o¤·能
显著抑制内毒素诱导的小鼠腹腔 Υ分泌肿瘤坏死因子
k× ƒl o亦抑制大鼠肝脏枯否细胞分泌 × ƒ 和 2y o并能降
低小鼠血清 × ƒ 和 2y 水平 ∀其抑制 × ƒ 分泌的机理可
能是 ¤·对 Υ胞浆和胞膜蛋白激酶 ≤k°≤l活性有显著抑
制作用 o同时也表明 ¤·是一有效的 °≤ 抑制剂 ∀
¤·具有抗猪血清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损伤作用 o其作
用机制主要表现在 ≠ ¤·能保护肝细胞 o尤其是保护膜性结
构效果明显 o这与其能够提高大鼠血清中 ≥⁄活性 o抗自由
基作用有关 ∀ 减少肝组织中汇管区和小叶内间质细胞数
量 o抑制胶原纤维的增生≈tt ∀
¤·xs ∗ tss °ª#®ªp t均能显著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
纤维组织增生 o降低不同实验阶段血清丙氨酸转移酶
k×l !透明质酸k l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 o具有抗四氯
化碳诱发的实验大鼠肝纤维化作用≈tu ∀对其作用机制的研
究发现 o¤·在 x ∗ s qvt °°²¯#p t浓度范围内 o浓度越高 o对
大鼠贮脂细胞株 ≥≤2×y 增殖 !胶原和 合成的抑制作用
越强 o表明 ¤·是通过抑制贮脂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
合成 o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tv ∀
以上的研究说明 o¤·可从多个环节 !途径发挥抗肝损
伤作用 o为 ¤·治疗各种肝损伤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 ∀
4 生殖系统
¤·通过抑制和杀死精子具有抗生育活性 o但不抑制乳
酸杆菌的生长 !繁衍 o不干扰阴道的菌群环境≈tw ∀与国外常
用的壬基苯氧聚乙氧醇k°2tsl及贴烯基苯氧聚乙氧乙醇
k×≥2{{l相比 o¤·有效杀精浓度强于 ×≥2{{ 而稍弱于 °2
ts o有较强的杀精作用 ∀由于 ¤·毒性小 o刺激性小 o可望成
为一种较满意的中草药杀精剂≈tx ∀
5 抗炎作用
¤·对多种急性渗出性炎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o且与氢
化可的松作用相似 o不同之处在于 ¤·对慢性炎症无对抗作
用 o其抗炎作用与垂体2肾上腺素系统无关 o而是具有非甾体
类抗炎药的特性 o并对红细胞膜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另一项
研究指出 o¤·也能有效对抗眼部炎症 o但它并不显著抑制
° 的产生及白细胞趋向性 o说明它可能是一个弱的抗炎药 o
或者代表一类抑制炎症但不影响花生四烯链的全新抗炎药 ∀
6 抗皮肤纤维化作用
¤·xs ∗ uxs °ª#p t对血清刺激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增
殖有抑制作用 ∀撤除 ¤·后抑制作用能完全逆转 ∀上述作
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诱导增殖作用实
现的≈ty ∀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o¤·也具有抑制作
用 o并可引起其超微结构发生改变 ∀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有 }
≠促进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 o使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
明显影响瘢痕成纤维细胞蛋白质合成 o从而抑制胶原合
成 ∀ ≈影响其线粒体功能 o使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tz ∀因
此 o¤·对皮肤纤维化疾病有潜在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o特别
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疾病 ∀
7 防治脑水肿作用
缺血前 vs °¬±¬³ ¤·ux ∗ xs °ª#®ªp t均可显著减轻实
验性沙土鼠脑缺血及 ≥³µ¤ª∏¨2⁄¤º¯¨ 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所
致脑水肿 o具有有效的防治作用 o提示可从 °≤ 抑制剂中进
一步筛选防治脑水肿的药物≈t{ ∀
8 抗病毒作用
采用细胞化学染色 !心肌酶及 ⁄ 含量测定等方法 o证
明 ¤·具有抗柯萨奇
v病毒k≤ ∂
vl能力 o对体外培养的小
鼠感染 ≤ ∂
v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t| ∀
9 免疫抑制作用
¤·可降低过敏介质的释放 ∀ ¤·t ª#p t强烈抑制活
#us{#
第 u{卷第 |期
ussv年 |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 |≥ ³¨·¨°¥¨µoussv
化 × 细胞的增殖及辅助 × 细胞产生 2u 的能力 o显示其为
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 ∀ ¤·s qt ª#p t抑制 xs h 2u 量的
产生 o但不明显抑制脾细胞增殖 o表明 ¤·剂量得当 o可抑制
× 细胞功能而不明显杀伤细胞 o开辟了其作为免疫抑制剂的
临床应用可能性 ∀ ¤·显著抑制 u ow2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
迟发型超敏反应 o能显著降低小鼠碳廓清除率 o减轻脾脏和
胸腺重量 o抑制血清溶血素的生成 o且剂量为 ts °ª#®ªp t时
作用最为明显 o表明 ¤·能显著抑制小鼠免疫功能 o可用于
治疗免疫性疾病 o如变态反应 !免疫紊乱 !过敏性疾病等≈us ∀
10 抗肿瘤作用
¤·x °ª#p t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o
抑制粘附因子 ≤⁄ww o≤⁄w| 的表达 o减轻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o
减少肿瘤的转移≈ut ∀
¤·可抑制人肝癌 ≥ ≤2zzut≈uu !人胃腺癌 ≥≤2
z|stuv 细胞的增殖 o可使细胞聚集于 ≥ 期 o起到诱导分化作
用 ∀ ¤·可使 ≥≤2z|st 细胞所产生的
细胞淋巴瘤基因
k
¦¯2ul表达下降显著 o从而使细胞抗凋亡能力减弱 o显示其
凋亡诱导作用可能与影响
¦¯2u 表达有关 ∀
¤·也能诱导人红白血病细胞株 xyu 的分化 o其机制
可能是 ¤·引起端粒酶活性降低 o但并不是直接抑制活性 o
而是由细胞水平介导的调控过程 o伴随着细胞的分化而活性
降低 ~同时又能明显抑制 xyu 细胞的 ⁄ 复制 o抑制其增
殖能力≈uw ∀最新研究表明 o¤·不仅可诱导药物敏感细胞
xyu凋亡 o同样对多药耐药细胞株 xyur√¬± oxyur§²¬也
有诱导凋亡作用 o凋亡在 uw «内即可发生 ∀提示 ¤·可通
过诱导细胞凋亡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o并可克服肿瘤
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故 ¤·有可能成为一个理想的中药抗
肿瘤制剂 o尤其对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的化疗耐药患者或许可
获得一定的疗效 o成为一个高效 !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
剂≈ux ∀此外 o另一项研究发现 o¤·{ ∗ yw ª#p t剂量依赖性
地抑制自由基诱导小鼠肝细胞丙二醛的生成 o提示其可能具
有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 ∀同时 o在自由基诱导下 o¤·
{ ∗ ty ª#p t均可明显增加阿霉素在小鼠肝细胞内的蓄
积≈uy ∀这从另一途径说明了 ¤·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抗肿瘤
生物碱 ∀
苦参生物总碱应用较多 o但存在单体成分众多 !质量不
易控制的缺陷 o也存在总碱与其单体成分活性不一致的情
况 ∀由于提取分离技术的发展 o从 t ª苦参根粗制品中已能
得到 yss °ª的 ¤·k纯度 |{ h 以上l≈uz o这使得 ¤·开发
应用的前景更为广阔 ∀目前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
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o而它的其他药理活性 o如抗纤维化 !°≤
抑制剂 !抗肿瘤耐药性等作用都很值得重视 ∀因此 o有必要
进行深入的制剂开发和临床研究 o以期更有效地利用苦参
碱 o开拓中药在疾病治疗中的新优势 ∀
≈参考文献
≈t 金朝俊 o王逸平 o孙伟康 o等 q苦参碱对豚鼠心肌收缩性的影
响 q医学研究通迅 ot||z ouyktsl }us q
≈u 季 勇 o孙丽洲 o饶曼人 o等 q苦参碱的正性肌力作用与心肌细
胞内游离钙的关系 q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ot||{ ot{kwl }uyx q
≈v 曾建新 o曹宏宇 o李 青 q苦参碱对犬急性心肌缺血室颤的影
响 q中国药理学通报 ot||y otukyl }xzw q
≈w 周 斌 o胡振林 o张俊平 o等 q苦参碱对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
解产物诱导血管细胞损伤 !增殖及腹腔巨噬细胞释放 2t的
影响 q药学学报 ot||| ovwkxl }vwu q
≈x 李 燕 o何立人 o仰礼真 o等 q苦参碱对 ±ªµ诱导的血管平滑
肌细胞内钙超载的干预 q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ousss otwktl }
ws q
≈y 白音夫 o莫日根 q苦参碱对大鼠实验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
用 q中草药 ot||y ouzktul }zu| q
≈z 刘瑞林 o辛顺妹 o王鲁萍 o等 q苦参碱的利胆作用与药代动力学
的关系 q中成药 ot||y ot{k{l }ux q
≈{ 辛顺妹 o马竹卿 q苦参碱的止泻作用研究 q中成药 ot||{ ous
kxl }vs q
≈| 林 文 o张俊平 o胡振林 o等 q苦参碱对细菌脂多糖诱导大鼠枯
否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 p y 的影响 q药学学
报 ot||z ovukul }|v q
≈ts 张俊平 o胡振林 o林 文 o等 q苦参碱对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
因子及其蛋白激酶 ≤ 活性的影响 q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ot||x o
tykyl }xtv q
≈tt 梁 萍 o薄爱华 o薛贵平 o等 q苦参碱抗免疫性肝损伤机制的研
究 q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ot||| ozkul }tsw q
≈tu 陈伟忠 o朱 梁 o张兴荣 o等 q苦参碱对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影
响 q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ousss ot|kxl }wts q
≈tv 刘 涛 o胡晋红 o蔡 溱 q苦参碱抗肝纤维化机理的体外研究 q
解放军药学学报 ousss otykvl }t q
≈tw 黄自明 o任 哲 o冯苏哲 q苦参碱的抗生育活性及对人阴道正
常菌群乳酸杆菌的影响 q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ot||y ovtkvl }yz q
≈tx 杜俊杰 o郭仁舆 o刘胜家 o等 q苦参碱的体外杀精子作用 q西安
医科大学学报 ot||y otzkvl }v{{ q
≈ty 伍严安 o高春芳 o王 皓 o等 q苦参碱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诱导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 q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ousss o
utk{l }zuw q
≈tz 汤苏阳 o黄高升 o蔡宝仁 q苦参碱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超微结构的影响 q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ousst otskul }tss q
≈t{ 胡振林 o谈冶雄 o张俊平 o等 q蛋白激酶 ≤ 抑制剂对沙土鼠和大
鼠实验性脑缺血所致脑水肿的影响 q药学学报 ot||y ovtktul }
{{y q
≈t| 玄延花 o曹春花 o曹东铉 o等 q苦参碱对体外培养小鼠心肌细胞
感染柯萨奇
v病毒的影响 q中国中医药科技 ousss ozkul }|s q
≈us 裴仁九 o肖 玲 o樊小平 o等 q苦参碱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q
海峡药学 ot||{ otskul }z q
≈ut 林洪生 o李树奇 o裴迎霞 o等 q川芎嗪 !苦参碱对癌细胞与内皮
细胞粘附及粘附因子表达的影响 q中国新药杂志 ot||| o{kyl }
v{w q
≈uu 张燕军 o夏 天 o赵建斌 q苦参碱对 ≥ ≤2zzut细胞系的诱
导分化作用 q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ot||{ ot|kvl }vws q
#vs{#
第 u{卷第 |期
ussv年 |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 |≥ ³¨·¨°¥¨µoussv
≈uv 张百红 o岳红云 o李新民 q苦参碱对胃腺癌细胞 ≥≤2z|st
¦¯2
u表达的影响 q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ousss ozkvl }vw q
≈uw 张莉萍 o蒋纪恺 o张 彦 o等 q苦参碱对 xyu细胞增殖与分化
作用的机制研究 q中华血液学杂志 ot||| ouskyl }vtx q
≈ux 李旭芬 o张苏展 o郑 树 o等 q苦参碱对 xyu及其多药耐药细
胞 xyur√¬± !xyur§²¬的诱导凋亡作用 q实用癌症杂志 o
usss otxkyl }xyy q
≈uy 齐亚娟 o杨 林 o王树华 o等 q苦参碱抑制丙二醛生成及对阿霉
素在小鼠肝细胞内蓄积的影响 q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ot||| ot
kvl }t{z q
≈uz ≠¤±ª ƒ o±∏¤± o«¤±ª × o¨·¤¯ q °µ¨³¤µ¤·¬√¨≥ ³¨¤µ¤·¬²± ²© ®¯¤2
²¯¬§¶©µ²°·«¨ ²²·²©≥²³«²µ¤©¯¤√ ¶¨¦¨±¶¬·¥¼ ³2½²±¨ 2µ¨©¬±¬±ª
≤²∏±·¨µ2¦∏µµ¨±·≤«µ²°¤·²ªµ¤³«¼ q ≤«µ²°¤·²ªµ ot||{ o{uu
kul }vty q
Αδϖανχειν τηε Πηαρµ αχολογιχαλ Ρεσεαρχη ον Ματρινε
¬¨o ÷∏¨2¼¬±ªo≤ ∞ ¬¤±2©¨ ±ª
kפ±ª⁄∏ ²¶³¬·¤¯ o·«¨ ƒ²µ·« ¬¯¬·¤µ¼ ±¬√ µ¨¶¬·¼ o ÷¬. ¤± ztssv{ o≥«¤¤±¬¬o≤«¬±¤l
[ Αβστραχτ] Οβϕεχτιϖε:× «¨ ³µ²ªµ¨¶¶¬±·«¨ µ¨¶¨¤µ¦«²± °¤·µ¬±¨ º¤¶¬±√²¯√ §¨·² ³µ²√¬§¨ µ¨©¨ µ¨±¦¨¶©²µ·«¨ ¬¨³¯²¬·¤·¬²± ¤±§∏·¬2
¬¯½¤·¬²± ²©·«¨ °¤·µ¬±¨ q Μετηοδ :°«¤µ°¤¦²¯²ª¬¦¤¯ ©∏±¦·¬²±¶¤±§ ° ¦¨«¤±¬¶° º µ¨¨ µ¨√¬¨ º §¨¤¦¦²µ§¬±ª·² µ¨ ¤¯·¨§ ¬¨³¨µ¬° ±¨·¤¯ ¶·∏§¬¨¶q
Ρεσυλτ : ¤·µ¬±¨ «¤¶√¤µ¬²∏¶³«¤µ°¤¦²¯²ª¬¦¤¯ ¤¦·¬√¬·¬¨¶qΧονχλυσιον : ¤·µ¬±¨ «¤¶ ¬¨·¨±¶¬√¨¤³³¯¬¨§³µ²¶³¨¦·¤±§ º¬¯¯ ¥¨ §¨ √¨¯²³¨ §©∏µ2
·«¨µq
[ Κεψ ωορδσ] °¤·µ¬±¨ ~³«¤µ°¤¦²¯²ª¬¦¤¯ ©∏±¦·¬²±¶ ≈责任编辑 方文贤
微波萃取技术在中药及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傅荣杰 o冯 怡
k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院 usssvul
≈摘要 微波萃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提取技术 o在生物 !环境样品及天然产物提取中已显示
了极大的优越性 ∀微波萃取技术具有快速 o效率高 o耗能少以及有利于环保等特点 o是一种提取中药及天然产物化
学成分的有效方法 ∀如果能应用于生产 o将极大地推动中药制药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 ∀
≈关键词 微波萃取k ∞l ~中药 ~天然产物 ~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 u{w qu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tsst2xvsukussvls|2s{sw2sw
1 前言
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的提取是一件耗时 !耗能又费溶剂
的工作 ∀目前传统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
法 o常用的溶剂提取法有索氏提取法和回流提取法等 o他们
均存在被提成分损失大 o周期长 o工序多 o提取率不高等缺
点 o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o特别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
取过程中已暴露出许多缺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o一批新
技术 !新设备应运而生 ∀如超声波萃取k≥∞l !超临界流体萃
取k≥ƒ∞l等 ∀超声波萃取仍较多用于实验室 o≥ƒ∞由于设备
复杂 o运行成本高 o提取范围有限等问题应用受到限制 o微波
萃取则异军突起 ∀
≈收稿日期 ussv2st2ut
≈通讯作者 ר¯ }ksutlxwuvtvx| ∞2°¤¬¯}µ©∏ tyv q¦²°
≈基金项目 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kssvwl
微波萃取即微波辅助萃取k°¬¦µ²º¤√ 2¨¤¶¶¬¶·¨§ ¬¨·µ¤¦·¬²±l
是用微波能加热与样品相接触的溶剂 o将所需化合物从样品
基体中分离 o进入溶剂中的一个过程 ∀ t|{y 年 o¤±½¯ µ¨等
人≈t 首先报道了微波用于天然产物成分的提取 ∀ ts 多年
来 o此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 !生物样品及环境样品的分
析与提取 ∀本文对微波萃取技术的机理 !特点和在天然产物
提取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o并展望其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
2 微波萃取的原理
微波是一种频率在 vss ½ ∗ vss ≤ ½的电磁波 o它具
有波动性 !高频性 !热特性和非热特性 w大基本特性 ∀常用
的微波频率为 u wxs ½o微波加热是利用被加热物质的极
性分子k如 u o≤ u≤u 等l在微波电磁场中快速转向及定
向排列 o从而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而发热 ∀传统加热法的热
传递公式为 }热源 ψ器皿 ψ样品 o因而能量传递效率受到了
制约 ∀微波加热是能量直接作用于被加热物质 o其模式为 }
#ws{#
第 u{卷第 |期
ussv年 |月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Χηινα ϑουρναλ οφ Χηινεσε Ματερια Μεδιχα
∂ ²¯ qu{ o¶¶∏¨ |≥ ³¨·¨°¥¨µous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