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New progress of land resources studies and related developmental tendencies in China

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年 1月 第 21卷 第 1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an. 2013, 21(1): 127−13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130748, 40635029)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304)资助
刘彦随(1965—), 男,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E-mail: liuys@igsnrr.ac.cn
收稿日期: 2012−10−27 接受日期: 2012−11−01
DOI: 10.3724/SP.J.1011.2013.00127
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刘彦随 1,2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 富平 711700)
摘 要 简要评述了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综合整治、可持续土地利用、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安全与生态利用等领域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分析评判了中国土地资源学科发
展的战略需求、目标定位和主要趋势。梳理总结了土地资源学术研究趋向和重点领域, 探讨了面向国民经济
与社会发展转型战略, 进一步深化中国土地资源研究的具体建议和对策。指出了适应转型发展新形势, 中国土
地资源创新研究要加强土地多学科集成研究、创新土地工程与技术体系、支撑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探索土地
民生机制与途径, 扎实推进土地资源问题工程化、工程问题科学化和科学问题精准化。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工程 土地民生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3)01-0127-07
New progress of land resources studies and related developmental
tendencies in China
LIU Yan-Sui1,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Degraded/Unused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Lands and Resources, Fuping 711700, China)
Abstract Land is the all-important resource and material basis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special importance of
land under new developmental situations has determined the unique position of land resource disciplines in resource sciences. With
unceasing intensification of land resource supply and demand contradiction, l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consolidation and optimal
use alloc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This has necessitated urgent needs for strengthene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China’s limited land resources. Recently,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land resources research in China. The areas of land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land use planning,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optimal l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land use
intensiveness, land resources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use have all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The current study has, however, mainly
focused on macro concepts, theories, strategic, typical or microscopic cases and modes analyses. Studies dealing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and resources and inter-disciplinary/integrated studies of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remained insufficient. The paper
analyzed new progresses of land resources research; evaluated and investigat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argets and ken trends in land
resources disciplines regarding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predicted research tendencies and key issues of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so as to propose concret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It was indicated that research findings called for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mprovements in lan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pportive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explorative mechanisms of future land use livelihoods.
Key words Land resource,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use engineering, Land use livelihoo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ceived Oct. 27, 2012; accepted Nov. 1, 201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
基础[1]。土地资源的特殊重要性, 决定了土地资源学
在资源科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土地资源学
是资源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是一门以土地资
源为对象, 对土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
查评价, 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
128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理诸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新型学科[3−4]。随着全球环
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不断深入, 土地资
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综合整治、土地资源
安全与生态建设、城乡土地配置等相关领域研究得
到不断深化[3]。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 统筹谋划、科
学决策正面临城乡发展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体制
机制转换的新形势。特别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
保护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 城乡关系与人地矛盾的
冲突更加严峻[5−6]。土地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与土地供
给刚性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 驱动土地征用、追求
土地财政、造成土地浪费的体制与机制尚未根本破
解[7], 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的焦点与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土地资源
学科优势, 加强土地资源研究的系统性、前瞻性和
战略性,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08 年,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
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确立了我国实行最严
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集约用地制度, 进一
步强化了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
钩”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设计[7−8]。在此背景下, 围绕
保护耕地资源与保障经济发展“双保”这一主题, 国
家启动了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 推进土
地整治重大工程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试点, 客
观上促进了土地工程、土地管理与土地资源开发、
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有机结合[4], 为我国土地资源学
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以及推进土地资源学科
交叉和理论创新提供了新机遇。
1 土地资源研究的进展评述
1.1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查清土地资源禀
赋和利用状况, 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资源基础数据,
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加强
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2008年 2月国务院颁布
《土地调查条例》规定,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
要, 每 10 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2007 年 7 月—
2009 年 10 月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第 2 次全国土
地调查。
第 2 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调
查技术方法等均有明显改进和发展[9]。深入开展农
村土地调查, 查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利用状况; 开
展城镇土地调查, 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
制镇的城镇土地状况; 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 查
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 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 实现
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 形成了全国性包括图、数和各
类报告在内的一系列土地资源调查成果, 建立土地资
源变化信息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翔实的土地调查数据, 不仅为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
复垦等提供了基础支撑, 而且促进国土资源的科学
管理, 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1.2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整治和保护的重要战略措施, 被誉为土地资源管理
的“龙头”。2005—2011 年, 我国开展了第 3 轮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完成国家、省、市、县和乡镇
等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 有力地促进了土地
利用规划相关研究工作。
2008 年 8 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并
且于 2008年 10月 23日公布实施。2010年 6月, 国
土资源部颁布了《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
程》、《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和《乡(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推进了土地利用规
划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10]。
近年来, 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修编成果已基本完成。为破解各地普遍存在的
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突出矛盾, 2011 年国土资源部
开展全国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研究[11], 确
定了云南、陕西等 5个试点省(区), 围绕土地利用规
划的相关理论、技术方法和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研
究和实践深入推进,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3 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景观
生态型土地整理[12]、生态保育型土地整理[13]和生态
友好型土地整理[14]等观点的提出, 土地整理的目标
不仅仅在于增加耕地面积, 而更趋向于保护生态环
境、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人地协调的
综合性土地整理。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影
响评价、项目实施后评价等研究工作得到加强, 遥
感和 GIS 等技术方法在土地整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支撑了土地整理项目选择、土地整理项目动态监测
与评价。
2010 年 10 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开展土地
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同步开展全国和省级
土地整治规划及市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2012
年 3 月, 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
2015)》, 明确了土地整治的目标与任务, 为相关学
第 1期 刘彦随: 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29


术研究指明了方向。随着农村空心化和空心村土地
问题的日益凸显, 空心村综合整治的系统研究与示
范受到高度重视。如深入开展村庄土地利用时空规
律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提出了推进农村组织、产业、
空间“三整合”的理论, 以及资源整合、空间重构和集
约用地的准则 [15]。将国家战略同农民意愿相结合 ,
构建了城镇化引领型、中心村整合型和村内集约型
等农村土地整治模式[16−17]。
1.4 可持续土地利用研究
可持续土地利用事关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宏
观战略, 是我国土地资源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18],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其研究核心。2000年 8月国
土资源部以重点科技项目的形式启动了土地资源可
持续利用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19]。近 5 年来国
内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主要采用系
统分解法, 通过对各子系统持续性的叠加, 确定整
个系统的持续性[20]。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
究专业委员会分别于 2008 年 7 月和 2010 年 7 月主
办了“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学术
研讨会”和“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
发展学术研讨会”, 专家学者从多视角分析了实现土
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方法和措施[21]。随着快速工业化
和城镇化的发展, 围绕土地开发、整治、利用与保
护的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战略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取
得了重要成果[22−23]。
1.5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
近年来围绕城乡同地同价和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有关学者重视开展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
用地研究。尤其在城市和开发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村镇和区域土地资源优
化配置、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研究深入开展。
节约集约用地是大战略, 成为土地资源创新研
究的热点之一,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5个方面: ①土地
集约利用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②城市、开发区土地集
约利用评价; ③土地集约利用驱动力与驱动机制; ④
土地集约利用效应与政策; ⑤土地集约利用模式与
途径[24−25]。2008 年以来,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重大项目启动了农村空心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潜
力分析与整治规划研究,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典
型村域调测和农户调查, 深入开展了空心村土地潜力
评价及其集约利用的研究, 取得一批代表性成果[15]。
1.6 土地资源安全与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安全既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也是实现整个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 直接关系到
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建
立, 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针对
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区域安全
问题, 对土地资源安全战略、土地资源安全目标和土
地生态安全等相关方向进行了系统研究[26], 尤其以土
地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的研究及成果居多[27−28]。
近年来 , 围绕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 ,
学者们重视探索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问题[29]。杨子
生等[14]认为建立生态友好型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应
当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最佳切入点
之一, 探讨了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评价的理论
和方法, 建立了土地利用生态友好型分级体系, 进
行了云南省县域土地利用生态友好型的定性与定量
评价。
综上所述, 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和土
地综合整治是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常规性业务, 学
者们多以承担课题任务形式参与相关研究工作, 成
果多为报告、规划与图集, 侧重规范性和实用性, 而
学术性和技术性较强的成果甚少。土地资源优化配
置、可持续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安全等是具有明确
战略导向的热点领域, 研究相对深入、成果丰硕, 但
过多集中于宏观理念、理论、战略或微观典型案例
和模式剖析, 对凸显土地资源学科支撑国民经济与
社会发展的功能价值, 破解中国快速转型发展进程
中土地资源供需矛盾, 协调区域与城乡土地资源配
置利益冲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 土地资源学领
域的学科交叉集成、工程技术与观测试验研究明显
不足。
2 土地资源学科的发展方向
2.1 土地资源学科发展战略需求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转型新
时期, 土地资源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
位日益显现。与国外相比, 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还有
较大差距, 尤其是支撑土地资源宏观调控和可持续
利用战略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模式途径急需深
入研究[23]。
(1)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
发展研究 , 保障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 ,
更好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配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的支撑与引领作用[30]。
(2)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方法、模式和保障体
系研究, 重视开展问题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典型
实证分析, 以及典型类型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
保护机制与政策研究。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新理念、新原理、新技
术和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新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
13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动态评估与修改前提条件、依据、程序与范围的探
索, 探究符合主体功能区战略、服务城乡协调发展、
切实保障土地民生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4)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土地出让控制
标准研究 , 为区域与行业土地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
推进开发区、产业园区、“三旧”城区和空心村土地
集约利用评价与政策研究。
(5)深化现代景观生态型土地整理理论、方法和
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探明提升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的具体模式, 探讨以土地整治、村庄革新为主题的
城乡等值化实现机制和途径。
(6)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与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
用原理、典型模式研究与实践, 为促进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7)土地资源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 尤其要加强
土地资源分类、土地整治工程、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与机制、土地科技与学科体系研究。
(8)土地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 发挥“3S”技术、
模型模拟与专家决策系统支撑作用, 实现对土地资源
态势、过程与决策研究的定量化、可视化和动态化。
2.2 土地资源学科的发展目标
我国土地资源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在于瞄准国
际前沿领域,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战略
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和
方法体系研究, 增强土地资源研究的前瞻性、创新
性和实用性, 推进土地资源学科发展和提升创新能
力, 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
理提供科技支撑, 为国家土地资源宏观调控和优化
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及推
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土地资源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
性, 决定了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发展前景广阔的重要
学科。目前,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在参与落实科学发
展观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引领与闸门作用日
益显现, 土地资源流失、破坏、效应及安全问题成
为学科发展关注的焦点和热点[31]。随着统筹城乡发
展战略的推进, 实现城乡土地一体化配置, 推进土
地资源集约利用、塑造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利用模
式, 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重大理论、技术与工程问题的突
破, 亟需推进土地科技与工程技术创新, 促进土地
资源学科发展的交叉集成和学科体系的综合建设。
2.3 土地资源学科的发展趋势
(1)土地资源研究的传统领域进一步深化, 土地
资源学科向深度发展。随着土地资源学不断发展 ,
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整治和土
地资源保护等传统领域将得到加强[32]。例如土地资
源调查中大比例尺调查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完善,
土地利用规划中新理念、新原理、新技术与新方法
应用, 土地资源评价中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完善和评
价方法的进一步拓展, 土地整治工程体系的发展与
完善, 土地资源保护政策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保
护措施体系建设等, 必将有力推动土地资源学科不
断向深度发展。
(2)新兴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 使土地资源学逐
渐向广度拓宽。基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丘陵区治沟造地土地整治、
平原与盆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重大工
程、土地优化配置与宏观调控、节约集约用地、可
持续土地利用与土地民生、土地资源安全与生态友
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等诸多新兴领域将得到进一步发
展。同时, 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可能出现
种种新问题和新课题, 迫切需要土地资源领域的基
础研究与土地工程支撑, 土地资源学科交叉性、工
程性与实践性将逐渐加强。
(3)新技术和试验监测手段广泛应用, 使土地资
源研究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无论是土地资源的
传统领域, 还是新兴研究领域, 新技术尤其是 3S 技
术必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如土地资源调查中高分辨
率遥感技术应用和 3S技术系统集成等。在 GIS技术
与模拟技术支持下, 土地资源研究的信息化、模型
化快速发展, 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资源研究的效率。
同时, 各种土地利用实验、试验和定位监测等方法
手段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使土地资源研究工作能够
获得更多试验与监测数据, 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研究
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水平。
3 土地资源研究趋向与重点领域
中国土地资源研究, 应在深入推进土地资源调
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持续利用、
土地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安全等领域研究的同时 ,
更加重视凸显土地资源研究的系统化、工程化、生
态化、民生化功能与方向, 重视完善中国土地资源
学科体系建设, 创新发展土地工程与技术科学, 着
力推进中国土地资源学术研究、工程实践与战略决
策的协同发展。
3.1 加强土地资源领域多学科集成研究
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供需
矛盾的日益增大和补充耕地难度的不断加大, 面对
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面临的一系列新问
题, 土地资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第 1期 刘彦随: 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31


亟需强化土地资源领域的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
学科交叉研究(图 1)。土地资源评价、规划与战略研
究主要属于宏观层面, 侧重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土地
资源数量、质量、安全问题的综合研究, 但正面临
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
准农田建设, 如何突破土地资源改造、改良和整治
的具体工程技术难题; 二是在我国城乡发展转型和
农业劳动力老弱化背景下, 如何有序推进土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和现代农业产业
化。其核心是创新和推进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土
地工程多学科理论及技术方法的交叉集成, 重点围
绕土地改造、修复与整治, 创新土地工程与技术, 推
进土地开发、利用与整治的集约化、工程化、技术
化, 创建中国土地工程学科体系, 为推进土地资源
数量管理、质量管控和生态管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
支撑。
3.2 创新土地工程与技术体系
破解土地资源后备资源不足、开发利用生态瓶
颈约束的根本出路在于土地工程与技术创新。近些
年来, 土地资源领域的产学研政模式得以发展, 尤
其在退化土地复配成土、未利用土地整治和污损土
地修复等工程技术领域取得了可喜进展。如在毛乌
素沙地利用砒砂岩与沙两种物质的互补性, 复配成
土造田取得成功 , 变“两害”为“一宝”, 促进了土地
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与规划经营一体化; 陕西延安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 突出“治沟保生态 , 造地惠民
生”建设理念, 规划实施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创新了黄土高原治沟造地土地整治新模式; 陕西卤
泊滩盐碱化土地改良, 创新“变排为蓄”理论与模式,
破解了低洼盐碱地工程治理难题; 广西环江县重金
属污染地治理工程, 应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技术, 推进了废弃物生物无害化与资源化; 贵州毕
节石漠化防治, 应用农林牧复合模式和配套小型水
利水保工程 , 实现了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共
赢。可见, 从解决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难题与
战略问题出发, 进一步深化土地资源领域从理论、
规划到工程设计、示范推广的全局性、系统性研究,
以及土地整治、资源整合与空间优化配置的综合效
应研究, 适时推进中国土地工程与技术发展, 理论
与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3.3 支撑土地整治规划研究
面向国家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战略, 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土地质量、改善
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和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 ,
重视研究破解一些地区土地资源规模小、分布散、
利用难和产能低的问题, 注重结合典型区域和重大
土地整治工程项目, 应用遥感、GIS与 GPS技术, 深
入开展集土地资源现状调查、适宜性评价、潜力评
估分析、典型规划设计和工程示范于一体的系统规
划研究, 服务于全国各省、市、县三级土地整治规
划的编制和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 具有广阔前景。
随着多层级、多目标土地整治规划的落实, 该领域



图 1 土地资源学科的交叉研究体系
Fig. 1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ystem of land resources
13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第 21卷


一系列的基础理论、规范标准、技术方法和工程模
式等有待深入探索, 为推进新时期土地整治基础研
究及其实践的系统化、工程化和规范化, 提供理论
和科技指导。
3.4 探索土地民生机制与途径
针对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土地侵权问题频
发和农民土地收益受损等现实问题, 围绕服务推进
城乡同地同价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标, 深入开展
土地制度顶层设计与配套政策体系研究, 探索建立
中国特色的土地民生保障机制与可持续途径。土地
民生, 是指转型期强化以土地权能为基、土地收益
为本, 让城乡居民依法享有土地权益的基本制度安
排。针对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治沟造地等重大工
程建设, 亟需结合典型类型区域, 深入探讨土地生
态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耦合关系, 研究构建适宜
的土地生态与经济补偿机制和切实保障生态民生的
政策体系。针对城乡发展转型新时期农村人口城镇
化、土地非农化、城乡一体化时空格局、动态过程
及其突出问题, 研究揭示统筹城乡土地利用配置新
模式和城乡人口、土地、产业协同耦合新机制与新
途径。
4 结束语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城乡发展转型、发展方式转
变、体制机制转换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 面
对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压力的日益增大, 土地资源
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矛盾的不断加剧, 以及土地资
源优化配置日益复杂和土地开发整治越来越难等现
实问题, 土地资源研究必须主动适应城乡转型、土
地整治与制度创新的新形势, 重点加强土地资源整
治、土地优化配置与持续利用、土地生态建设与民
生保障相融合的深入综合研究。在工程技术层面 ,
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化实验、田间试验、定位
观测和工程示范相结合, 扎实推进土地资源问题工
程化、工程问题技术化、技术问题精准化; 创新中
国土地资源科学研究的前瞻领域, 进一步强化土地
资源、资产与资本的“三重性”, 将土地资源配置、土
地资产收益和土地资本分配相结合, 有效促进土地
资源战略、土地整治工程和土地利用配置的多层次
系统集成研究; 面向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
与生态文明建设宏观战略, 中国土地资源研究应进
一步明确战略导向, 服务国家需求, 加强学科交叉,
凝聚科研力量, 重视凸显土地民生、生态民生的发
展理念及其功能价值, 着力推进土地资源管理制度
与机制创新 , 加快土地资源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 ,
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搭建新平台、营造新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 . 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M]. 北京 : 学苑出版社 ,
1999
Liu Y S. Optimal regional allocation of land use[M]. Beijing:
Xueyuan Press, 1999
[2] 石玉林. 资源科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Shi Y L. Resources science[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3]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M]. 北京: 中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China Society of Natural Resources. Report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science[M].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2
[4] 刘彦随, 杨子生. 我国土地资源学研究新进展及其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353–360
Liu Y S, Yang Z S. New progress and its prospects of land
resources sciences research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8, 23(2): 353–360
[5] 刘彦随 , 李裕瑞 . 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
耦合关系[J]. 地理学报, 2010, 65(12): 1607–1617
Liu Y S, Li Y R.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lan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changes at county level i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12): 1607–1617
[6] 刘彦随, 杨忍.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
地理学报, 2012, 67(8): 1011–1020
Liu Y S, Yang R.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unty urbanization in China[J]. Acta Geo-
graphica Sinica, 2012, 67(8): 1011–1020
[7] 刘彦随 . 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N]. 人民日报 ,
2012-09-25
Liu Y S.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N]. Peo-
ple’s Daily, 2012-09-25
[8] 赵小风 , 黄贤金 , 陈逸 , 等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1): 1979–1986
Zhao X F, Huang X J, Chen Y,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ur-
ban land intensive us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11): 1979–1986
[9] 钟世彬 , 赵珍珍 , 闫喜凤 . 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研究与实
践[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34): 21178–21180
Zhong S B, Zhao Z Z, Yan X F.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second land survey[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39(34): 21178–21180
[10] 严金明, 刘杰.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本质、功能和战略导向的
思考[J]. 中国土地科学, 2012, 26(2): 4–9
Yan J M, Liu J. Rethinking land use planning: Nature, func-
tion and strategic direction[J]. China Land Sciences, 2012,
26(2): 4–9
[11] 郭戬 . 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 小城镇建
设, 2009(2): 73–76
Guo J.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ow hills and gentle slopes[J].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2009(2): 73–76
第 1期 刘彦随: 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33


[12] 王军, 李正, 白中科, 等. 喀斯特地区土地整理景观生态规
划与设计——以贵州荔波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 地理科学
进展, 2011, 30(7): 906–910
Wang J, Li Z, Bai Z K, et al.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Karst area: A case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in Libo, Guizhou[J]. Progress in Geog-
raphy, 2011, 30(7): 906–910
[13] 郑宏刚 , 余杨 , 余建新 . 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研究[J]. 广
东农业科学, 2009(6): 189–192
Zheng H G, Yu Y, Yu J X.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ecological
land consolidation[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
(6): 189–192
[14] 杨子生 , 刘彦随 . 中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Yang Z S, Liu Y S. Study on mountain eco-friendly land use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7
[15] 刘彦随, 龙花楼, 陈玉福.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 农村空
心化及其整治策略[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Liu Y S, Long H L, Chen Y F.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report in China: Rural hollowing and its consolidation strat-
eg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16] 刘彦随 , 刘玉 , 翟荣新 .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
整治实践[J].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93–1202
Liu Y S, Liu Y, Zhai R X. Geographical research and opti-
mizing practice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J]. Acta Geo-
graphica Sinica, 2009, 64(10): 1193–1202
[17] 陈玉福 , 孙虎 , 刘彦随 . 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
式[J]. 地理学报, 2010, 65(6): 727–735
Chen Y F, Sun H, Liu Y S. Reconstruction models of hol-
lowed villages in key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6): 727–735
[18] 刘彦随, 郑伟元 .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M].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2008
Liu Y S, Zheng W Y. Sustainable land use of China[M]. Bei-
jing: Science Press, 2008
[19] 张凤荣, 王静, 陈百明, 等.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
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Zhang F R, Wang J, Chen B M, et 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sustainable land use[M]. Beijing: China Agri-
culture Press, 2003
[20] 刘小平, 黎夏, 彭晓鹃. “生态位”元胞自动机在土地可持续
规划模型中的应用[J]. 生态学报, 2007, 27(6): 2391–2402
Liu X P, Li X, Peng X J. Niche-based cellular automata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6): 2391–2402
[21] 刘彦随 . 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Liu Y S. Study on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China[M]. Chongqing: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8
[22] Pašakarnis G, Maliene V. Towards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
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pplying land consoli-
dation[J]. Land Use Policy, 2010, 27(2): 545–549
[23] 王静 , 张衍毓 , 邵晓梅 . 土地资源学研究国外文献统计与
趋势展望[J].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9): 72–78
Wang J, Zhang Y Y, Shao X M. Statistics of overseas litera-
tures and trend outlook of land resources research[J]. China
Land Science, 2008, 22(9): 72–78
[24] 王中亚 , 傅利平 , 陈卫东 .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
实证分析——以三大城市群为例 [J]. 经济问题探索 ,
2010(11): 95–99
Wang Z Y, Fu L P, Chen W D.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urban land use evalu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three cities[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0(11): 95–99
[25] 赵小风 , 黄贤金 , 陈逸 , 等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11): 1979–1986
Zhao X F, Huang X J, Chen Y,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ur-
ban land intensive us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
25(11): 1979–1986
[26] 刘彦随 . 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的若干战略思考[J]. 中国
科学院院刊, 2006, 21(5): 379–384
Liu Y S. Strategies to guarantee land resources safety in
China[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21(5): 379–384
[27] 李双成 , 黄姣, 邵晓梅 . 区域生态补偿与土地生态安全[J].
中国土地科学, 2011, 25(5): 39–41
Li S C, Huang J, Shao X M. Re 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J]. China Land Science, 2011, 25
(5): 39–41
[28] 徐梦月, 陈江龙, 高金龙, 等.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模型初
探[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10): 1404–1408
Xu M Y, Chen J L, Gao J L, et al. Study on ecological com-
pensation model for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es[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2, 20(10): 1404–1408
[29] 杨子生 , 刘彦随 , 贺一梅 . 建立我国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
战略的探讨[J]. 资源科学, 2007, 29(6): 120–127
Yang Z S, Liu Y S, He Y M. Developing an eco-friendly land
use strategy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07, 29(6):
120–127
[30] 刘彦随 . 中国土地利用战略创新及其模式体系[J]. 中国土
地科学, 2009, 23(2): 4–10
Liu Y S. Innovation of land use strategies and its model sys-
tem in China[J]. China Land Science, 2009, 23(2): 4–10
[31] 潘明麒, 于秀波. 不同时段洞庭湖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
退田还湖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9):
140–145
Pan M Q, Yu X B.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effects of “Re-
turning Farmland to Lake”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in Dong-
ting Lake Are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
ronment, 2010, 20(9): 140–145
[32] 刘彦随. 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 中国土地科
学, 2011, 25(4): 3–8
Liu Y S. Scientifically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reclamation
and readjustment of rural land in China[J]. China Land Sci-
ence, 2011, 25(4):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