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石韦叶挥发油成分HS-SPME-GC-MS分析



全 文 :·994· 中草菊 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7期2008年7月
石韦叶挥发油成分HS—SPME—GC—MS分析
康文艺h2,姬志强1’2,王金梅1’2,孙磊3
(1.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2.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3.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石韦Pyrrosiapetiolosa(Christ)Ching是水龙
骨科石韦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及湖南等
地,地上部分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其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膀胱经。具有利尿通淋、清
热止血的功效。用于热淋、血淋、石淋、淋沥涩痛,主
治肺炎水肿、膀胱炎、肺热咳喘等疾病[1]。近年来的
研究表明,石韦含有黄酮、绿原酸、芒果苷、熊果酸、
木犀草素等多种化学成分[2~8],这些化合物是石韦
药理作用的基础[9~12。,关于石韦叶挥发性成分的研
究未见报道。本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
相色谱一质谱联用首次对石韦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
分析,鉴定了40种成分,主要成分为正壬醛
(11.82%)和1一辛烯一3一醇(4.88Voo),是石韦中主要
呈香物质。
1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石韦叶2007年7月采集于贵阳,
由贵阳中医学院刘凡副教授鉴定,标本存于河南大
学天然药物研究所。美国安捷伦公司GC6890N
GC/5975MS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美国Supelco
公司手动固相微萃取(SPME)装置,C。一C:。正构烷烃
(AlfaAesar)。
1.2实验方法:使用前先将SPME的萃取纤维头在
气相色谱的进样口老化10min,老化温度为250℃,
载气体积流量为1.0mL/min。取阴干石韦叶0.7g,
置于5mL样品瓶中,盖上盖子,插入65,amPDMS
萃取纤维头,于80℃下顶空取样30min后,立即取
出,在气相色谱仪进样口(250℃)脱附1min。
1.3 GC—MS分析条件:色谱条件为HP一5MS石英
弹性毛细管柱(30.0m×250pm×0.25pm);载气
为高纯氦气,体积流量为1.0mL/min;进样口温度
为250℃;色谱柱初始温度50℃(保持1.0rain),以
3℃/min升温至120℃(保持2min),最后以4℃/
min升温至210℃(保持10rain)。不分流进样。质谱
条件:电离方式为EI源,电离能量70eV;离子源温
度为250℃;传输线温度为280℃;电子倍增器电压
1 765V。质量扫描范围为30---,440amu。
1.4保留指数测定:Kovats保留指数可提高鉴定
结果的准确性。按照文献报道[13。,测定各正构烷烃
的保留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测定样品中各组分的保
留时间,计算出各组分的Kovats保留指数。
2结果与讨论
2.1实验结果:按照上述实验条件首次对石韦叶的
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从石韦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
了40个化合物,定性结果和质量分数见表1。
2.2讨论:本研究首次从石韦叶挥发性成分中鉴定
了40个化合物,占叶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0.03%,其
中正壬醛(11.82%)、1一辛烯一3一醇(4.88oA)、己醇
(4.3%)、十五烷(4.01%)、5一戊基一1,3一苯二醇
(3.56%)、4一十八烷基一吗啉(3.32%)、(E)一4一(2,6,
6一三甲基一1一环己一1一烯基)一3一丁烯一2一酮(3.29%)、
Ⅳ,N一二甲基一1一十六烷胺(3.27%),十六烷
(3.15%)是石韦叶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
在石韦的叶中检测到了正壬醛(11.82%)、1一辛
烯一3一醇(4.88%)和甲酸辛酯(1.92%)3个化合物。
1一辛烯一3一醇带有强烈、别致的清香,有米糠油臭样
气息,甜的药草样味道,在饮料、糖果、冰制食品、调
味品及烟用香精中均有使用[14。。甲酸辛酯具有玫瑰
一橙子的花果香气,具有苦味浓度低时有清凉的水果
清香味道,用于食品香料[15。。正壬醛具玫瑰、柑橘等
香气,有强烈的油脂气味,少量用于调配玫瑰、茉莉、
柑橘等香精口6‘。表明这3个化合物是石韦叶中主要
的香气成分,可以作为食用香料、香精来源。
在石韦叶中,随着碳原子数目的增加,烷烃(十
四烷、4,8一二甲基一十一烷、十五烷、十六烷等)的量
一赢比较稳定。饱和的脂肪烃是植物体蜡质的主要
成分,与植物体的器官有关,一般叶被蜡质多于根,
收稿日期:2008—01—04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基础前沿计划(0723004502)l河南省教育厅基础研究计划(2007360005)
作者简介:康文艺(1971一),男,黑龙江尚志人,副教授、硕上生导师,从事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
Tel:(0378)3880680E—mail:kangweny@hotmail.tom
万方数据
中草芮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9卷第7期2008年7月·995·
表1石韦叶的挥发性成分
Table1 VolatileconstituentsfromleavesofP.petloiosa
化合物 黧 化合物 篇
1一己醇4.36一(4一吗啡酚基)一N一(5一甲基一3一异嘿唑基)一己酰胺0.65
庚醛 2.4l 十七烷 1.84
1一辛烯一3一醇 4.88 2。6,10,14一四甲基一十五烷 1.17
辛醛 2.16 咔唑一3,6-二醇双硫氰酸酯 1.01
甲酸辛酯 1.92 十六醛 1.57
正壬醛 11.82 八烷0.63
(E)一2一壬醛 1.3l 6,10,14一三甲基一2一十五烷酮0.59
1一癸烯 2.04 N,Ⅳ一二甲基一1一十六烷胺 3.27
可巴烯0.73氧杂环十七烷一z一酮0.55
十四烷 1.53 十六酸 6.7
石竹烯 1.27 4一十八烷基一吗啉 3.32
(E)一4一(2,6。6-三甲基一2一环己一1一烯基)一3一丁烯一2一酮1.14叶绿醇0.77
2,6一二甲基一6一(4一甲基一3一戊烯基)一二环[3.1.1]庚一2一烯0.71十八碳一9一烯酸 1.8
(E)一6,10一二甲基一5,9-十一碳二烯一2一酮 1.34 十八酸 1.25
4,8-二甲基一十一烷 1.89 甲基2,3一脱水一}呋喃糖苷 1.14
(E)一4一(2,6,6-三甲基一1一环己一1一烯基)一3一丁烯一2一酮3.29 N一(4一氯一苯基)一6一甲氧基一Ⅳ一(2一吗啉基一4一乙基)一[1,2.54
十五烷 4.01 3,5]三嚷一2,4-二胺
5一戊基一1,3-苯二醇 3.56 (E,E)一N,N一二叔丁基一2,2,3,6,6-五甲基庚烷一1,7—2.8
1一(4一氨基苯基)一3一苯基一2一丙烯一1一酮 1.07 二亚胺
十六烷 3.15 3一乙烯基一2一(3一亚戊烯基)一Ⅳ一苯基一[1a,2Z(E),3a]一1.25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1.98 环五烷甲酰胺
z,6一双(1,l一甲基乙基)一4一(1一氧代丙基)一酚0.67
对植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并且一旦形成就不再参与
物质代谢,是新陈代谢末端的产物[1川。
在石韦叶的挥发性成分中,发现了一系列含氮
类化合物如6一(4一吗啡酚基)一Ⅳ一(5一甲基一3一异嗯唑
基)一己酰胺、Ⅳ,Ⅳ二甲基一1一十六烷胺、(E,E)一N,
Ⅳ一二叔丁基一2,2,3,6,6一五甲基庚烷一1,7一二亚胺
等,这是否可作为石韦叶挥发性药效成分,有待进一
步研究。
参考文献:
E13石建功,马辰,杨永春,等.中药石韦的生药学研究[J3.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药现代化,2002,4(5):36—43.
[2]王瑞兰,易俗,谭新中,等.庐山石韦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研究[J3.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4):
77—79.
[3]孙全明,朱朝德,李春雨,等.RP—HPLC法测定石韦药材中
绿原酸的含最[J].中国药品标准,2005,6(5):21—23.
[4]郑兴,许云龙,徐军.西南石韦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
国中药杂志,1998,23(2);98—99.
[53张兰,刘远环,何聿,等.毛细管电泳一电化学检测法用
于中药石韦中绿原酸和槲皮索的同时测定[J3.分析测试技
术与仪器,2005,11(1):22.27.
[6]
[73
[83
[93
[103
[113
[123
[133
[14]
[15]
[163
[17]
徐成坤,王建中.北京石韦的化学成分研究[J].广东药学院
学报,1999。15(1);21—22.
马辰,周圆,刘爱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石韦2
种成分的含量[J].药学学报,2003,38(4):286—289.
张亚宁.吴博,杨吉刚,等.HPLC法测定石韦中木犀草素
的含量[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6):359—361.
尤翠兰,苏佩清.黄酮类化合物降血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现
状[J3.河北中医药学报,2007,22(1):41—42.
吴卫华,康桢,欧阳冬生,等.绿原酸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691—694.
廖洪利,吴秋业,叶光明,等.芒果苷药理研究进展[J].天
津药学,2005,17(2)z50一52.
刘训华,吕高飞,张太平,等.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J].江
苏医药,2007,33(2):202—204.
孙凌锋,陈红梅,叶文峰.兰香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4(6):4-7.
王建新,朱同胜.食用香料1一辛烯一3一醇的合成[J3.无锡轻
工业大学学报,1998。17(1):89-91.
壬树清,高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甲酸辛酯
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4,33(4):41—43.
高锦明,张鞍灵.利用植物油脂合成香料[J].香料香精化妆
品,1999,(4):16—20.
周荣汉,段金廒.植物化学分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5.
万方数据
石韦叶挥发油成分HS-SPME-GC-MS分析
作者: 康文艺, 姬志强, 王金梅, 孙磊
作者单位: 康文艺,姬志强,王金梅(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
,开封,475004), 孙磊(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8,39(7)
被引用次数: 5次

参考文献(17条)
1.石建功;马辰;杨永春 中药石韦的生药学研究[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2(05)
2.王瑞兰;易俗;谭新中 庐山石韦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期刊论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3.孙全明;朱朝德;李春雨 RP-HPLC法测定石韦药材中绿原酸的含最[期刊论文]-中国药品标准 2005(05)
4.郑兴;许云龙;徐军 西南石韦化学成分的研究 1998(02)
5.张兰;刘远环;何聿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用于中药石韦中绿原酸和槲皮素的同时测定[期刊论文]-分析测试
技术与仪器 2005(01)
6.徐成坤;王建中 北京石韦的化学成分研究 1999(01)
7.马辰;周圆;刘爱茹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石韦2种成分的含量[期刊论文]-药学学报 2003(04)
8.张亚宁;吴博;杨吉刚 HPLC法测定石韦中木犀草素的含量[期刊论文]-药学实践杂志 2006(06)
9.尤翠兰;苏佩清 黄酮类化合物降血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现状[期刊论文]-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7(01)
10.吴卫华;康桢;欧阳冬生 绿原酸的药理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4)
11.廖洪利;吴秋业;叶光明 芒果苷药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天津药学 2005(02)
12.刘训华;吕高飞;张太平 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期刊论文]-江苏医药 2007(02)
13.孙凌锋;陈红梅;叶文峰 兰香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期刊论文]-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4(06)
14.王建新;朱同胜 食用香料1-辛烯-3-醇的合成[期刊论文]-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1998(01)
15.壬树清;高崇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甲酸辛酯的研究[期刊论文]-应用化学 2004(04)
16.高锦明;张鞍灵 利用植物油脂合成香料 1999(04)
17.周荣汉;段金廒 植物化学分类学 2005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徐军 光石韦化学成分的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1999,30(4)
2. 黄荣韶.杜金子.钟霞军.张平刚.甘凤琼.李雁群.黄庶识 庐山石韦和光石韦化学成分红外光谱特征比较分析[会
议论文]-2010
3. 陈丽君.马永杰.李玉鹏.张燕.何峰.陈业高 石韦属植物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0)
4. 黄荣清.肖炳坤.骆传环.常相娜 两种红景天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期刊论文]-分析测试学报2004,23(z1)
5. 姬志强.贺光东.康文艺.JI Zhi-qiang.HE Guang-dong.KANG Wen-yi 普通铁线蕨挥发油的HS-SPME-GC-MS分析
[期刊论文]-中国药房2008,19(30)
6. 吴金英.孙建宁.WU Jin-ying.SUN Jian-ning 复方石韦片主要药效学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中成药2000,22(6)
7. 毕志明.王峥涛.徐珞珊.徐国钧 流苏石斛化学成分研究[期刊论文]-药学学报2003,38(7)
8. 黎建斌.刘丽萍.丘振文 生防风挥发油抗炎止血作用的药理研究[期刊论文]-新中医2007,39(8)
9. 王楠.王金辉.程杰.李铣 有柄石韦的化学成分[期刊论文]-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20(6)
引证文献(5条)
1.李东.武小红.王金梅.康文艺 蝴蝶果叶中脂溶性成分GC-MS分析[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1)
2.赵琳.丁艳霞.祁献芳.李昌勤 南天竹叶挥发性成分研究[期刊论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
3.杨宇婷.武晓红.田璞玉.康文艺 桂花(晚银桂、贵妃红和窈窕淑女)挥发性成分分析[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1)
4.陈露.刘布鸣.马军花.温幼敏.周军 中药石韦的研究概况[期刊论文]-广西医学 2011(11)
5.陈丽君.马永杰.李玉鹏.张燕.何峰.陈业高 石韦属植物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10)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80701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