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cessing status

中药炮制的现状浅析



全 文 :·620·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4期2005年4月
ginsengbyafungalpreparationndayeastelicitorpreparation
[J].ApplMicro&olBi technol,2001,56(1—2):239—242.
[13]WuJ,LinL.Elicitor—likeeffectsoflow—energyultrasoundon
Panaxginsengcells:inductionofplantdefenseresponsesand
secondarymetabolizeproduction[J].ApplMicrobioB otech—
h43
[15]
nol,2002,59(1):51—57.
WuJ,LinL.Ultrasound—inducedstressresponsesofPanax
ginsengcells:enzymaticbrow nga dphenolicsproduction
EJ].BiotechnolProg,2002,18(4):862—866.
LinLD,WuJY,HoKP.Ultrasound—inducedphysiological
effectsandsecondarymetabolite(saponin)productionin
Panaxginsengcellcultures[J].UltrasoundMedBiol,2001,
27(8):1147—1152.
[16]YuKW,GaoWY,HahnEJ,eta1.Jasmonicacidmproves
ginsenosideaccumulationinasve titiousro tc ltureofPanax
ginsnegC.A.Mey.EJ].BiochemEngJ,2002,11(2—3):
2111—2115.
[17]
[18]
[19]
[20]
[21]
ZhouL,ZhengG.Astudyonthetechnologyofmasscellcul—
tureofAmericangi seng(Panaxquinquefolium)[J].ChinJ
Biotechnol,1991,7(3):191—196.
ZhangYH,ZhongJJ,YuJT.High-densitycultivationof
Panaxnotoginsengcellsforproductionofgi sengsaponinand
polysaccharide[J].JEastChinaUnivSciTechnol(华东理工
大学学报),1997,23(3):310—314.
ZhangYH,ZhongJJ.Hyperproductionofginsengsaponin
andpolysaccharidebyhighdensitycultivationofPa axnoto-
ginsengcells[J].EnzymeMicrobTechnol,1997,21(1):51—
63.
ZhongJJ,ChenF,HuWW.Highdensitycultivationof
Panaxnotoginsengcellsinstirredbioreactordfortheproduc—
tionofginsengbiomassndginsengsaponin[J3.Process
Biochem,1999,35(5):419-496.
WoragiolbumrungK,PenpornST,YaoH,eta1.Impactof
conditionalmediumoncellculturesofPanaxnotoginsengin
[223
E233
anairliftbioreactorEJ].ProcessBiochem,2001,32(7):209
213.
HuWW,YaoH,ZhongJJ.ImprovementofPa axnotogin—
sengcellcultureforproductionofginsengsaponinand
polysaccharideproductioninhighdensitycultivationinpneu—
maticallygitatedbioreactors[J].BiotechnolProg,2001,17
(5):838—846.
HanJ,ZhongJJ.Effectsofoxygenpartialpressureonc ll
growthandginsenosideandpolysaccharideproductioninhigh
densitycellculturesofPanaxnotoginseng口].Enzyme
MicrobTechnol,2003,32(4):498—503
[243LiuJ,DingJY,WangJB.GenetictransformationofPanax
ginsengC.A.Mey.inducedbyrootinducingplasmid(Ri)of
AgrobacteriumrhizogenesEJ].JChinMedMater(中药材),
2001,26(2):95—98.
r25]ShuW,YoshhimatsuK,ShimomuraK.Highproductionof
ginsenosidesbytransformedrootculturesofPanaxginseng:
effectofbasalmediumandAgrobacteriumrhizogenesstrains
[J].KoluritsuDakwhinShokwhinEiseiKen^ynshoHokoku,
1999,117:148-154.
E263JeongGT,ParkDH,RyuHW,eta1.Optimumconditions
fortransformedPanaxginsenghairrootsinflaskculture[J].
ApplBiotechnol,2002,(98/100):1129—1139.
[273PalazonJ,MallolA,EiblR,eta1.Growthandginsenoside
productioninhairingrootcultureofPanaxginsengusinga
novelbioreactor[J].PlantaMed,2003,69(4):334—339.
[283JeongGT,ParkDH,HwangB,eta1.Comparisonof
growthcharacteristicsofPanaxginsenghaltingrootsvarious
bioreactorsEJ].ApplBiochemBiotechnol,2003,(105—108):
493—503.
[29]YuRM,SongYB,LiX,ela1.Studyoneffectsofculture
conditionofcrowngalltissuefromPanaxquinquefoliumon
theginsenosideRbxcontent[J].PharmBiotechnol(药物生物
技术),2002,9(4):216-219.
中药炮制的现状浅析
邹节明,王力生
(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随着人们的中药用药习惯由传统汤剂向现代中成药转变,以及中药由行业垄断环境进入与西药激烈竞争
的市场环境,中药炮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药炮制在规范工艺、提高饮片的安全性、改善贮藏环境以及加强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均有大量的工作值得开展。
关键词:中药;炮制;现状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4)05—0620—04
SuperficialanalysisofChinesemateriamedicaprocessingstatus
ZOUJie—ming,WANGLi—sheng
(GuilinSa jinPharmaceuticalCo.,Ltd.,Guilin541004,China)
Keywords:Chinesemateriam dica;processing;status
中药炮制是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从古人将天然药物洗
除泥沙,发展到40多种炮制方法和系统的炮制理论,集结了
数代医药学家的聪明智慧。从《黄帝内经》到《雷公炮炙论》,
再到《本草纲目》,中华民族在中医药领域取得的成就一直位
居世界医药先进水平之列,中药炮制技术也就成为体现该历
史时期中药制药技术先进性的代名词。宋代沈括在《苏沈良
方》一书中记载了用皂角自小便中提炼秋石的方法,被认为
是我国提炼激素的开始。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五倍
子”项下介绍的没食子酸的制法,比瑞典药学家舍勒制备没
食子酸的工作早200余年。
收稿日期:2004—12—13
作者简介:邹节明(1943一),湖南常德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工作。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4期2005年4月·621·
炮制品种和技术在清代以来得到了扩大应用,尤其建国
以后,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对文献和炮制经验进行整
理,出现了一系列专著,使中药炮制理论和方法趋于统一和
完善。并且,国家还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成立了中医药院
校,《中药炮制学》被列为中药专业的专业课,培养了一大批
人才,建立诸多研究机构,在一些药材的炮制原理和工艺改
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尽管如此,如今,相对于现代制药
技术,甚至中药制药技术,不得不承认,祖国医药传承下来的
瑰宝——中药炮制技术已落后于时代。本文就中药炮制技术
落后的原因作一简单探讨。
1中药炮制的现状
i.i 国家资助方面:国家“七五”和“八五”期间资助过一系
列炮制研究课题,但“九五”期间,据悉,中药炮制的研究项目
没有获得国家资助。
1.2人才方面:目前,中青年炮制工作者流失严重,中药专
业的学生对炮制学缺乏兴趣,炮制专业部分研究生导师的生
源不太理想,全国现有从事炮制研究的专家屈指可数。
1.3饮片生产企业的现状:解放以来建立了1500余家饮
片厂,“七五”期间,国家曾对其中的44家中药饮片厂重点投
资进行了技术改造。但目前只剩下700余家,其中只有24家
通过了GMP认证,能够赢利的较少,多数仍然是作坊式生
产,仍难摆脱被迫“关、停、并、转”的命运。
1.4炮制技术水平现状:中药前处理(炮制)因沿用了挑选、
蒸、炒、炙、煅等传统工艺,受设备、制备工艺水平落后等客观
条件的制约,与现代药品GMP要求差距较大,成为通过药
品GMP认证的一大难点[1]。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2年颁布的“关于《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起草说
明”中提到:“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实行注册管理,是从源头保
证药品质量的关键。就目前而言,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生产批
准文号申请人的基本条件尚不具备,目前的状况还不能保证
生产经营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的同一性。”中药炮制已成
为中药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容易被人忽视但却难以逾越的坎。
2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屏障
2.1 用药习惯的变化:中药虽然有“丸、散、膏、丹、酒、露、
胶、茶”等传统剂型,但汤剂历代都是主流剂型。中药炮制技
术主要是针对中药汤剂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200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的凡例中,依然规定:“药
材的用法,除另有规定外,均指水煎内服。”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
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服用中药的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很
大的改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调查发现,20世纪50
年代,中药汤剂的使用量约占70%,中成药约占30%。进入
20世纪90年代,中成药占了绝大部分份额,而汤剂的使用
量只占15%左右。从目前来看,60岁以上的老人,大都有过
在家煎中药服用的经历,但对年轻的夫妇来说,在其新房备
一个煎药锅已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药汤剂所占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中药汤剂的萎缩,导致了针对汤剂的饮片产量出现大幅
度滑坡。另外,由于炮制设备简单,加工标准缺乏,许多中药
制药企业和医疗单位自创饮片加工条件,使得饮片加工规模
小而分散,饮片生产逐渐变得无利可图,切断了中药炮制技
术研究的源动力。
2.2中药汤剂的用药特点:中药汤剂的安全和有效,在某种
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如何使用。在临床中,中医通过望、闻、问、
切,辩证施治,拟定处方,虽然完成了理法方药完整统一的疾
病诊疗全过程,但常常是由患者携处方到药店购买饮片,然
后带回家煎煮。在缺乏药学知识的情况下,患者或其家人凭
经验或他人口授的知识,自行控制加水量、煎者时间、先下后
下、包煎烊化等,对质量有重要影响的煎药条件,即使是高明
中医的处方,其疗效也存在很大的变数。另外,患者在服用药
物的时候,中医常常不能在现场监护。中药饮片是中医药专
业人员控制中药安全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对于炮制
技术的改变,中医药人士慎之又慎,结果是,炮制方法的稍微
改动都非常不容易。
比如人参是否去芦的问题,历代医药学家多认为“芦”为
非药用部位,应该去掉。药典1963--1990年版对生晒参、生
晒山参、红参均有“去芦”的规定。但现代对此争论很多,在大
量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药典自1995年版取消了
“去芦”的规定,人参是否“去芦”的争论才告一段落。然而,药
典对2000年版新增的西洋参仍要求“去芦”,尽管西洋参和
人参都是贵重药材,其芦头中的皂苷、氨基酸含量均比主根
高[“。
2.3 中医药的文化环境:中药炮制是一个相当封闭的领域,
新的研究成果难以被吸收和应用,已有的技术成就不能向外
推广。我国科研人员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对何首乌、草乌
等数10种饮片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揭示了一些药物炮制的
原理,改进了部分炮制工艺,制订了合理的质量标准,其中大
黄、半夏、棕榈、斑蝥、马钱子、芫花等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
果。自1981年至1998年,有61项炮制研究获得国家或省部
级成果奖励o],但这些成果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
汤剂的衰退最为关键,新技术和新标准的应用是需要成本
的,但针对汤剂的饮片市场萎缩了,企业对新成果的应用也
就淡化了激情。
药典自1963年版收载了炮制方面的内容,到现在已有
6个版本,收载的药材数量有增有减,但历史上没有炮炙品
的新增药材,没有一种在陆续新版的药典中采用中药炮炙方
法进行加工。而常用的中药材的炮炙品种,总数一直有减少
的趋势,如1963年版药典收载的山楂炭、熟地黄炭、杜仲炭、
丹皮炭、银花炭、栀子炭、丝瓜络炭等7种炭药,在随后的药
典版本中再没有被收载过。尽管药典已将炮制通则由1963
年版的“中药材炮炙通则”改为1977年版的“中草药炮制通
则”再改为现在的“药材炮制通则”,但是,中药炮制的核心内
容——炮炙方法的应用范围并没有拓宽。
2.4药材炮制通则的利弊:自1963年版开始,药典的附录
中均列有“制剂通则”和“炮制通则”。从本质上说,药材炮制
和制剂都是生产概念,只是前者的产品是饮片,后者的产品
万方数据
·622·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4期2005年4月
主要是中成药。但是,“制剂通则”规定的内容主要是质量标
准,是指导原则;而“炮制通则”规定的内容主要是药材的炮
制工艺,是较具体的过程。
现代的药材炮制基本沿用明、清时期的理论和方法,由
于遵循不同,经验不同,各地方法不甚统一。药典制定炮制通
则,对提高饮片的质量无疑有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药材品
种,从中医药的观点看,其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是不尽相同
的;从现代的观点看,其化学成分和性状不可能一致。因而,
炮制通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蜜百部在药典中要求“照
蜜炙法炒至不粘手”,药材炮制通则只有先蜜拌再文火炒的
方法,而百部质地致密,蜂蜜不易渗入,如先文火炒再拌蜜而
后干燥,效果可能更好。
虽然,根据每味药材的特性研究适宜的炮制方法,在生
产成本和质量保证方面会更有优势,但这一任务相当艰巨,
药材炮制通则的基本内容将在长时间内恐怕难以改变。
2.5炮制在降毒的成效方面仍需努力:增效、降毒和改变药
性是中药炮制的三大目的,其中,改变药性的机制仍在探索
之中;在增效方面,无论是方法的有效性还是质量控制手段,
中药炮制与现代制药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差距。自古至今,中
药炮制在降低药物毒性方面一直在不断改进,也发挥了重要
作用,但在检索1978—2004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后发现,有关“乌头”中毒的报道依然呈上升的趋势(表1)。
表1不同时期乌头中毒的报道
Table1 Reportsontoxicosisfaconitum
indifferentp riods
乌头中毒报道的文献增多,虽然与检测和临床观察水平
提高、传媒日益发达和人们对生命更加珍重有关,但如此多
的中毒事件也与炮制降毒存在漏洞有关。比如药典虽然规定
川I乌和草乌“一般炮制后用”,且规定了炮制品中“生物碱≥
0.2%”、“酯型生物碱≤0.15o.4”的限度,但由于药材取样的
代表性问题,使含量限度规定的操作性并不强。另外,附子尚
没有含量测定要求,其用量范围为3~15g,上限是下限的5
倍,给其临床安全性带来很大的隐患。
2.6炮制理论与应用脱节:中医药理论认为,生地黄性寒,
以清热凉血、养阴生精为主,经蒸制后,其性由寒转温,其味
由苦转甜,其功用由清转补,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经
酒炙后,主补阴血,且可借酒力行散,行药势,通血脉,更有利
于补血,并使之补而不腻。药典1963年、1985年和1990年版
将“酒熟地黄”和“蒸熟地黄”分别列在地黄的炮制项中,但在
“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和“用法与用量”中,二者又统
一为“熟地黄”;1977年版将二者合称为熟地黄,列有酒炖法
和蒸法2种制法,1995年和2000年版将“熟地黄”单列,规
定酒炖法或蒸法均可,“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和“用法
与用量”均一样。如果某位中医熟知“酒熟地黄”和“蒸熟地
黄”在临床应用上的区别,通过辨证施治,给某一患者的组方
采用“酒熟地黄”,但是,该患者在药店却只能买到“熟地黄”,
那么,中医的治法、治则就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目前,同一
药材对应的多种炮炙品,用同一名称的例子不少,比如附子、
地黄等,这些用不同炮炙方法所得的炮炙品,传统的炮制理
论认为是有区别的,但在临床应用中,区别究竟在何处?值得
认真研究。
2.7 中药炮制的模糊术语较多:《本草蒙筌》中记载:“凡药
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这
一论述在中药炮制界被奉为至高准则。遗憾的是,“适中”的
标准究竟如何,难以明确。比如,药材炮炙是以“火”为基础
的。以方法学分析,影响炮炙品质量的因素有:药材的批量、
药材的粒径、药材的水分、加热时间、加热温度、辅料用量等。
数十年来,在药材规格和辅料用量方面,药典作了一些新的
规定。但恰恰在最为关键的温度因素上,药材炮炙很难突破,
“文火”、“中火”、“武火”一直沿用至今。药典在“炒”项中,明
确规定要“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如果不引
进能控温的炒药机或烘箱,这一规定就难以执行。
2.8 中药炮制的贮藏研究薄弱:饮片的贮藏条件是对饮片
的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常常又为人所忽视的因素。比如,2000
年药典将炙甘草、炙红芪和炙黄芪等3种蜜炙品单列,体现
了对三者特性的重视,但在他们“贮藏”项下的规定分别为
“同甘草”、“同红芪”、“同黄芪”,这3种未蜜炙的药材的贮藏
条件为: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由于蜜有较强的引湿
性,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蜜炙品表面会发黏,也容易染
菌。因此,应在炙甘草、炙红芪和炙黄芪的“贮藏”项中增加
“密封”的规定。邱美祖对81家单位的20种饮片进行调查后
发现,合格率为2%~94%[4],这与饮片的储藏条件有很大
的关系。
3结语
在中药炮制悠长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中医药在中国的医
疗领域始终处于绝对的市场垄断地位。但在现代,尽管中医
药仍然在中华民族的医药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中
药现代化的呼声和思路不断涌现,但是中药的市场份额被西
药不断压缩却是难以回避的事实,在竞争中,西药逐渐处于
强势和主导的地位。
不仅如此,中药炮制品之间竞争也在加剧。随着物流的
发达,人才的流动,药材种植水平的提高,化学、药理、临床和
植物分类学等学科的发展,对于具体的症状,可供人们选用
的炮制品越来越多,药店也不允许不赢利的炮制品占据药柜
有限的空间,许多炮制品因此被淘汰。
在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的的时代,中药炮制技术并不能
很好地吸收和消化当代科技的成就,这其中有资金和技术方
面的原因,也可能与中药炮制没有充分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
新有关。当前,人们的用药习惯发生了巨变,中药的市场竞争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4期2005年4月·623·
环境也随之改变,中药炮制如果不随势而变,恐怕将来会更
加被动。
References:
[1]Associ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MPGuideline
ofTraditionalChineseM dicine(中药GMP实施手册)
EM].Beijing:ChinaCentralBroadcastingandTVUniversity
Press,2001.
[2]ZhuHM.Comparisonofchemicalonstituentsofginseng
andquinquefoliumEJ3.JChinClinPharmRes(中国临床医
药研究杂志),2003,(89):8733—8734.
[3]WangQ,SunLL,JiaTz.Thereviewofdevelopmentof
ChineseherbalprocessingEJ3.ChinTraditPatMed(中成
药),2000,22(1):33—58.
[4]QiuMZ.ThequalityofChineseherbalprocessingproduct
shoudbeimprovedurgently--Investigationoftwentykindsof
ChineseherbalprocessingproductEJ3.ChinaJChinMater
Med(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126.
桦褐孔菌的研究概况
梁清乐,王秋颖。,樊锦燕,薛梅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4)
摘 要:桦褐孔菌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应用前景广泛的药用真菌。尤其对各种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艾滋病
有很好的疗效,引起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桦褐孔菌生长环境特殊,自然资源十分有限,人工栽培困难,应加大对
桦褐孔菌的研究力度。综述了桦褐孑L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民间利用情况,并展望了桦
褐孑L菌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以期更加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桦褐孔菌资源,满足人们对桦褐孔菌的需求。
关键词:桦褐孔菌;生物学特性;药用真菌
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5)04—0623—03
AsurveyofInonotusobliquus
LIANGQing—le,WANGQiu-ying,FANJin—yan,XUEMei
(InstituteofMedicinalPl nt,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andPeking
UnionMedicalCo lege,Beijing100094,China)
Keywords:Inonotusbliquus(Fr.)Pilat;biologicalcharacter stic;medicinalfungi
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Fr.)Pilat在俄罗斯、波兰、
芬兰等地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药用真菌,在俄罗斯通常被称
为chaga。1955年,chaga被俄罗斯医学研究院用来治疗肿
瘤,特别是胃部和肺部的肿瘤[1]。16世纪至今,东欧一些国
家的民间就用这种菌的菌核来防治癌症。西伯利亚的khanty
人用这种菌来预防和治疗心脏病、肝病、胃病和食道病等。近
期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孑L菌能抑制艾滋病病毒(HIV一1)[z]、
抗辐射,并通过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抗有丝分裂及消除自
由基活性等作用机制来抑制或延缓肿瘤细胞的生长和防治
O一157大肠杆菌中毒。据报道俄罗斯的komsomlski制药公
司生产的桦褐孔菌精粉对糖尿病的治愈率达93%。现将桦
褐孔菌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桦褐孔菌的分类地位
桦褐孔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锈革孔菌
科、褐卧孑L菌属,学名Phaeoporusobliquus(pers:Fr.)J.
Schroet.,在外文资料中,其学名常以Inonotusobliquus或
Fuscoporiaobliqua出现。其俗名有blackbirchtuchwood、
malalonmushroom等。
2桦褐孔菌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桦褐孔菌是一种寄生在落时树上的菌,主要寄生于白桦
树银桦、赤杨等的树干或树皮下,形成不育的木腐菌。子实体
呈现瘤状,直径可达20em,黑色,深裂,表面不规则,像砖
块;菌肉红褐色,木栓质;菌管3~10mm,质脆,常前端开裂,
菌孔6~8个/mm2,圆形,浅白色,后变暗褐色;孢子阔椭圆
状至卵状,光滑,9~10肛mX5.5~6.5/tm,有刚毛[13;菌丝为
二系菌丝系统,具有生殖菌丝和骨架菌丝。气生菌丝多为骨
架菌丝,黄褐色,宽2.o~5.5弘m,具有刚毛状菌丝和稀少刚
毛;基内菌丝多为生殖菌丝,淡黄褐色,宽1.5~7.0肛m,有
隔,无锁状联合[3]。
该菌主要分布在北纬45。~50。地区的北美,芬兰,波兰,
俄罗斯的西伯利亚、Olynets、Baltics,中国的黑龙江和吉林,
日本的北海道和Hokkaidoc“。
3桦褐孔菌的生物学特性
3.1菌丝人工培养的特征:据韩国国立农业学院张弦酋教
收稿日期:2004—07—19
作者筒介:梁清乐(1980一),男,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菌类药物研究与开发。
*通讯作者Tel:(010)81618758
万方数据
中药炮制的现状浅析
作者: 邹节明, 王力生, ZOU Jie-ming, WANG Li-sheng
作者单位: 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桂林,541004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5,36(4)
被引用次数: 7次

参考文献(4条)
1.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GMP实施手册 2001
2.Zhu H M Comparis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ginseng and quinquefoliu 2003(89)
3.Wang Q;SunLL;Jia T Z The review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erbal processing[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0(01)
4.Qiu M Z The quality of Chinese herbal processing product shoud be improved urgently-Investigation
of twenty kinds of Chinese herbal processing product 200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高小钢.刘菁 试论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期刊论文]-中国药师2008,11(12)
2. 王金涛 简述中药炮制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甘肃中医2008,21(10)
3. 贾晋勇 浅谈中药炮制对中药临床作用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
4. 贾天柱 中药炮制传统理论概述[会议论文]-2009
5. 邹节明.ZOU Jie-ming 现代中成药的药材炮制[期刊论文]-中草药2005,36(5)
6. 赵庆芳.马世荣.马瑞君.陈学林.曾小英 当归熟地育苗试验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2005,36(5)
7. 晏平 试述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7)
8. 姜建萍.廖月葵.李莹 梵天花的生药学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2005,36(6)
9. 刘凤仙 中药炮制及其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光明中医2009,24(1)

引证文献(7条)
1.邹节明 现代中成药的药材炮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5(5)
2.王银春.沈剑 中药饮片实施GMP存在的几个问题探讨[期刊论文]-中国药师 2006(6)
3.董娟娥.龚明贵.梁宗锁.王淑英 干燥方法和提取温度对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的影响[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8(1)
4.付晓燕 略论医院中药饮片炮制存在的问题[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 2012(1)
5.张文娟.房敏峰.李云峰.王亚洲.郑晓晖.沈锡春 正交试验法优选甘草制远志炮制工艺[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8(2)
6.徐国荣 中药不合理应用与药害反应[期刊论文]-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6(10)
7.赵中振 西草药的发展对中医药研究的一些启示[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9(10)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50405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