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of Pueraria DC. in Yunnan Province

云南葛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全 文 :云南葛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郑水庆1 ,曾 明2X
( 1.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 200433; 2. 北京军区总医院 药理科 北京 100700)
摘 要: 目的 调查云南葛属药用植物资源,为该属植物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深入云南进行实
地调查、采集标本和分类鉴定,并查阅和核对主要标本馆的腊叶标本。结果 云南葛属植物资源丰富, 种类也较多。
结论 野葛和粉葛为主流商品; 其它种虽不宜作为葛根入药, 但都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 葛根;葛属; 资源调查;云南
中图分类号: R282. 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2) 08 0755 02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of Pueraria DC. in Yunnan Province
ZHENG Shui-qing
1
, ZENG M ing
2
( 1. Co lleg e of Pharmacy , Second M ilitar y M edical Univ ersit y, Shanghai 200433, China; 2. Depar tment o f Pharmacolog y,
Gener al Hospit al o f Beijing M ilita ry Region, Beijing 100700, China )
Key words : Radix Puerar iae ; Puer aria DC. ; resour ces investig at ion; Yunnan Province
  葛根为常用药材, 应用历史悠久, 在《神农本草
经》中列为中品, 其来源为豆科植物野葛 Pueraria
lobata ( Willd. ) Ohw i 或 甘葛 藤 P . thomsonii
Benth. 的干燥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
泻等功效[ 1]。经现代研究证明, 葛根中葛根素( puer -
arin)、大豆苷元( daidzein)和大豆苷( daidzin)等异
黄酮类化合物为有效成分。为了进一步挖掘这一中
药资源,我们对葛根及其同属植物从多方面进行了
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为葛属植物的品质评价和资
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产葛属植物约 11种,主要分布于西南部、
中南部至东南部[ 2]。我们先后前往中国科学院昆明
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云南分所和中国科学
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等标本馆(室)查阅和核对本
属植物的腊叶标本,并深入云南昆明、大理、巍山、丽
江、永胜、思茅和西双版纳等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
集标本,对采集到的葛属植物进行分类鉴定,确定了
其中的 9种。本文就云南葛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情
况整理报道如下:
1 原植物调查
1. 1 野葛P . lobata ( Willd. ) Ohw i,别名:葛藤、干
葛、葛麻藤。分布于昆明、大理、宾川、鹤庆、丽江、楚
雄、思茅、文山、景洪、屏边、昭通等地区。生于海拔
1 700~2 500 m 的田边、路旁或林边向阳处。资源极
其丰富;大多为野生,也有少量栽培。除各地医药公
司收购作中药葛根用, 民间有用鲜品食用。根生津止
渴、升阳解热、醒酒、透疹、止泻。用于伤寒、烦热消
渴、泄泻、癍疹不透。
1. 2 粉葛 P. thomsonii Benth. ,别名:甘葛藤。分布
于滇中、西双版纳地区、思茅、丽江、贡山、大理、巍
山、临沧、蒙自、屏边、马关等县。生于山野灌丛或疏
林中,或栽培。根和花入药。根升阳解热、透疹止泻、
除烦止渴。用于伤寒、湿热头痛、烦热消渴、泄泻、痢
疾、癍疹不透、高血压、耳聋。花入药称葛花,解酒、醒
脾、止便血,用于酒醉,便血。根亦可食用。
1. 3 山葛 P . montana ( Lour . ) Merr . ,别名: 葛麻
姆、越南葛、北越葛。分布于滇东南、普洱、景洪、勐海
县等地。生于海拔700~1 900 m 的旷野灌丛中或山
地疏林下。根和花入药, 具解热、生津止渴等功效。
1. 4 峨眉葛 P. omeiensis Wang et T ang。产峨山、
师宗、盈江、马关、勐海及昭通地区永善、绥江、水富、
盐津等县沿金沙江一带的湿热河谷地区。生于海拔
1 500~1 700 m 山沟或森林中。其根药用,在当地作
葛根入药,或销往四川、贵州两地。
1. 5 密花葛 P. alop ecuroid es Craib, 别名:狐尾葛。
产云南南部(思茅、个旧、蒙自、景洪等县)。生于海拔
200~1 300 m。根入药,解表退热、生津止渴、透疹、
止泻、杀虫。治热病初起、发热口渴、泄泻、肠风下血、
豆疹初起未透、灭血吸虫属蚴、钉螺孑孓。
1. 6 食用葛 P . edulis Pamp. , 别名: 食用葛藤、葛
根、葛藤、粉葛、甘葛。分布全省各地。生于海拨
1 500~3 000 m的低、中山沟谷溪、河边疏林灌丛
·755·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 年第 33卷第 8期
X 收稿日期: 2001-10-28
中。根可食用。根和花入药,根有解表退热、生津止
渴、升阳散郁、透发癍疹的功能。用于伤寒、温热头
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但作者在云南
的药材公司及药店收购的葛根药材中均未发现该种
植物。
1. 7 苦葛 P . p eduncular is ( Grah. ex Btnth. )
Benth. , 别名: 云南葛藤、云南葛、白苦葛、红苦葛。
分布于昆明、鲁甸、威信、镇雄、剑川、鹤庆、会泽、禄
劝、大姚、嵩明、楚雄、峨山、新平、广通、永胜、宾川、
大理、景东、临沧、巍山、腾冲、蒙自、绿春、勐海、景洪
等县。生于海拔 1 500~2 200 m 的灌木密林中。根
有毒,入药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和杀虫之功效。治
风热感冒、咳嗽、口渴、豆疹不透。
1. 8 三裂叶葛P . phaseoloides( Roxb. ) Benth. 。生
于山地、丘陵的灌丛中。产云南南部地区。根入药,
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止泻的功能。用于表症发热、
无汗、口渴、头痛、项强、麻疹不透、泄泻、痢疾,并有
退热驱虫的作用。
1. 9 黄毛葛P . caly cina Franch.。别名:黄毛萼葛。
产丽江、鹤庆、宾川和永胜等地。生于海拔2 000~
2 600 m的山地灌丛中。根偶作药用。
2 分种检索表
1( 14)托叶背着 ,盾形或箭形; 萼齿比萼筒长或近等长
2( 7)托叶基部 2 裂,箭形
3( 4)苞片较花蕾长, 被长硬毛;花较小, 旗瓣长不逾 1. 5 cm
密山葛 Pueraria alop ecur oides⋯⋯⋯⋯⋯⋯⋯⋯⋯⋯
4( 3)苞片较花蕾短,无毛或被柔毛; 花较大, 旗瓣长 1. 8 cm
以上。
5( 6)小叶近圆形,通常不裂或侧生小叶有 5~7不整齐的浅
裂;萼片长 11~15 mm 黄毛葛 P . caly cina⋯⋯⋯⋯
6( 5)小叶阔卵形,明显 3 裂或侧生小叶 2 裂;萼裂片长 4~7
mm 食用葛 P . edulis⋯⋯⋯⋯⋯⋯⋯⋯⋯⋯⋯⋯⋯
7( 2)托叶基部不裂, 盾形
8( 9)苞片不比小苞片长; 花萼长 7~8 mm
山葛 P . montana⋯⋯⋯⋯⋯⋯⋯⋯⋯⋯⋯⋯⋯⋯⋯
9( 8)苞片比小苞片长; 花萼长 8~20 mm
10( 13)花萼长 8~11 mm ;旗瓣倒卵形, 长 10~12 mm ,翼瓣
与龙骨瓣近等长
11( 12)花紫红色, 萼齿 4 或 5,顶端小叶近圆形, 不裂
峨眉葛 P . omeiensis⋯⋯⋯⋯⋯⋯⋯⋯⋯⋯⋯⋯⋯
12( 11)花红色, 萼齿 5,顶端小叶宽卵形或斜卵形, 常分裂
野葛 P . lobata⋯⋯⋯⋯⋯⋯⋯⋯⋯⋯⋯⋯⋯⋯⋯
13( 10)花萼长可达 20 mm; 旗瓣近圆形,长 16~18 mm ,翼瓣
较龙骨瓣为短 粉葛 P . thomsonii⋯⋯⋯⋯⋯⋯⋯⋯
14( 1)托叶基着,舌状或披针形;萼齿比萼筒短
15( 16)荚果长圆柱形,种子长椭圆形, 两端近截平
三裂叶葛 P . p haseoloides⋯⋯⋯⋯⋯⋯⋯⋯⋯⋯⋯
16( 15)荚果扁平, 条形,种子肾形 苦葛 P . p eduncular is⋯
3 小结
3. 1 云南葛属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也较多,国产葛
属植物大多在云南有分布,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典》规定的野葛和粉葛为主流商品;食用葛、峨眉葛、
密花葛、三裂叶葛、山葛在部分地区用作葛根, 但其
质量较次;苦葛有毒,民间用于毒鱼、杀虫,不宜作为
葛根入药。
3. 2 我们对葛属植物中异黄酮成分测定结果表
明[ 3] ,野葛中葛根素及总黄酮的含量明显高于葛属
的其它种植物, 其次为粉葛; 峨眉葛、食用葛、密花
葛、三裂叶葛、山葛和黄毛葛中的葛根素和总黄酮的
含量明显低于野葛, 但大豆苷、大豆苷元的含量差异
则不明显,作为葛根入药虽不妥,但有一定的开发利
用价值。
3. 3 调查中我们发现苦葛根气味特殊,刺激性强。
经初步实验证明其根含有大量皂苷类成分,我们从
中分离得到 3个三萜成分,其中 2个为新化合物, 分
别命名为苦葛皂苷 A 和苦葛二醇[ 4] ,进一步的药理
研究尚在进行中,以期发现新的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S ] . 1995年版一部 .
[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中国植物志[ M ] . 第 41
卷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3] 曾 明,张汉明,郑水庆,等 . 葛属植物根的异黄酮类成分分析
[ J ]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8, 19( 2) : 189.
[ 4] 曾 明,易杨华,郑水庆,等 . 苦葛根中的新三萜成分[ J ] . 药
学学报, 2000; 35( 6) 438-441.
通  知
  经研究决定,增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博士生
导师何维研究员为《中草药》杂志第七届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草药》杂志第七届编委会
·756·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 年第 33卷第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