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药剂与工艺·
舒血宁片中总黄酮的共振散射光谱分析
邹节明 1 ,袁伟恩 2 ,蒋治良 2* ,王力生 1 ,潘宏程 2
( 1. 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 桂林 541004; 2. 广西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系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目的 建立舒血宁片中总黄酮共振散射光谱分析方法 ,探讨共振散射光增强的原因。方法 采用共振散射
光谱法研究 BS A-Mo (Ⅵ ) -槲皮素 ( Qu)体系。结果 BSA-Mo (Ⅵ ) -Qu体系在 470 nm和 525 nm产生共振散射峰 ,
Qu浓度在 0~ 2. 4 mg /L与 470 nm处的共振散射光强度成线性关系 ,检测限为 0. 3 mg /L。 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
敏 ,可用于舒血宁片中总黄酮的测定。 [BSA-Mo (Ⅵ ) -Qu ]n缔合微粒和界面的形成是导致体系共振散射增强的根
本原因。
关键词: 舒血宁片 ;槲皮素 ;总黄酮 ;共振散射光谱
中图分类号: R286. 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3) 11 0987 04
Analysis of total flavone in Shuxuening Tablet by resonance scattering spectrum
ZO U Jie-ming1 , YUAN Wei-en2 , JIAN G Zhi-liang2 , WANG Li-sheng1 , PAN Hong-cheng2
( 1. Guilin Sanjin Pha rmaceutical Limited Company , Guilin 541004, China; 2. Depar 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 ironment Science, Guangxi No rmal Univ 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 To develop a resonance sca ttering spect ral ( RSS)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 tion of
to tal f lav one in Shuxuening Tablet, and study the cause o f RSS enhancement. Methods The BSA-Mo
(Ⅵ ) -qucercetin ( Qu) sy stem w as investig ated by RSS method. Results There w ere tw o resonance sact-
tering peaks at 470 and 525 nm. The Qu concentration in the range of 0— 2. 4 mg /L is linear to the reso-
nance sca t tering intensi ty I470 nm , wi th a detection limi t of 0. 3 mg /L. Conclusion This method is simple,
sensi tiv e and sui t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 f tota l f lav one in Shuxuening Tablet. The spect ral resul ts
demonst rate that the formation of [BSA-Mo-Qu ]n associa ted particle and the interface betw een the pa rticle
solid phase and w ater phase results to i t s enhanced RSS.
Key words: Shuxuening Tablet; qucercetin ( Qu ) ; to tal f lav one; resonance scat tering spect rum
( RSS)
舒血宁片为银杏叶提取物制剂 ,主要成分是银
杏总黄酮苷和银杏黄酮内酯 ,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
络之功效。临床多用于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病所致的
冠状动脉供血不全、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痉挛
以及动脉血管不良所引起的疾患。药理作用表明 ,总
黄酮苷的含量是评价舒血宁片质量的重要指标。因
此 ,建立黄酮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黄酮化合物的
测定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 [1 , 2]、荧光法 [3 ]、分光光
度法 [4 ]等。 共振散射光谱 ( RSS)作为一种简便灵敏
的光谱新技术已用于痕量无机和有机分析及纳米微
粒特性等研究 ,均获得了较好效果 [5~ 8 ]。尚未见基于
形成超微粒测定总黄酮的共振散射法报道。本实验
采用共振散射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该缔合微粒体
系 ,建立了测定舒血宁片中总黄酮的共振散射光谱
分析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 1 仪器: RF— 54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
津 ) ; RTC— 756型紫外分光光度计 (上海精密科学
仪器有限公司 )。
1. 2 试剂: 1. 00× 10- 3 mo l /L槲皮素 ( quercetin,
Qu,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纯度大于
99% ); 5. 0× 10- 3 mol /L 钼酸钠 [ Na2MoO4 , Mo
(Ⅵ ) ] , 1. 0 mg /L牛血清白蛋白 ( bovine serum a l-
bumin, BSA,上海丽珠东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舒
血宁片由桂林漓江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1. 3 实验方法: 在 10 mL比色管中 ,依次加入 1
mL pH4. 0 HAc-NaAc缓冲溶液 , 0. 20 mL 5. 0×
10- 3 mol /L M o (Ⅵ )和 0. 1 mL 1 mg /mL BSA及一
·987·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 l D rugs 第 34卷第 11期 2003年 11月
收稿日期: 2003-03-04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014403)作者简介:邹节明 ( 1943—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药制剂创新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
* 通讯作者 E-mai l: zljiang@ gl. g x. cnin fo. net
定量的 1. 00× 10- 3 mol /L槲皮素溶液 ,用二次蒸馏
水稀释至 5 mL,摇匀 ,反应 10 min。用紫外可见分光
光度计记录其吸收光谱。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在激
发波长 λex等于发射波长 λem (即 λex -λem= Δλ= 0)条
件下同步扫描获其共振散射光谱。 在λex= λem= 470
nm条件下 ,测量在 470 nm处共振散射光强度
( I470 nm ) ;不加槲皮素 ,作空白 ,测量其共振散射光强
度 ( I470 nm )b ,计算 ΔI470 nm= I4 70 nm- ( I470 nm ) b。在λex=
296 nm条件下 ,扫描发射光谱获得发射 (或荧光 )
光谱。
2 结果
2. 1 体系的吸收光谱 ( AS): BSA是无色生物大分
子 ,其吸收峰在 296 nm。Qu和 Mo (Ⅵ )在紫外均有
吸收。 BSA-Mo (Ⅵ )体系在可见光区的吸收较弱 ,
而 BSA-Mo (Ⅵ ) -Qu体系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增强。
随着 Qu浓度的增加 ,吸收峰发生蓝移 (图 1)。这与
BSA-Mo (Ⅵ ) -Qu缔合微粒形成有关。
1-2. 0× 10- 4 mol /L Mo (Ⅵ ) - 2. 0× 10- 2mg /m L BSA
2-1-1. 5× 10- 6 mol /L Qu 3-1-3× 10- 6 mol /L Qu
4-1-6× 10- 6 mol /L Qu 5-1-1. 2× 10- 5 mol /L Qu
图 1 BSA-Mo (Ⅵ )-Qu粒子的吸收光谱
Fig. 1 Absorpt ion spectra of BSA-Mo (Ⅵ )-Qu
2. 2 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见图 2。 BSA体系、 Qu-
Mo (Ⅵ )体系在 470 nm处的共振散射峰非常弱。当
BSA与 Qu-M o (Ⅵ )共存时 ,共振散射光谱大大增
强。根据无机纳米微粒共振散射光谱特性可知 [6 ] ,该
体系中有 [BSA-Mo (Ⅵ ) -Qu ]n缔合微粒和固液界
面形成。当槲皮素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 ,其最强共振
散射峰 470 nm变为 525 nm ,体系颜色由黄色变为
红棕色。这与缔合微粒界面光学特性及光源有关 [9 ]。
2. 3 体系的发射光谱:当 λex= 296 nm时 , BSA在
350 nm处有一较强的荧光峰 ,而在 296 nm处的瑞
利散射峰较弱 (图 3-1)。 Qu对 BSA的荧光及 Mo
1-8× 10- 5 mol /L Qu- 2. 0× 10- 4mg /L Mo(Ⅵ )
2-2. 0× 10- 4 mol /L Mo(Ⅵ ) - 2× 10- 2mg /L BSA
3-2-8× 10- 5 mol /L Qu 4-2-8× 10- 4 mol /L Qu
图 2 BSA-Mo (Ⅵ )-Qu的共振散射光谱
Fig. 1 RSS of BSA-Mo (Ⅵ )-Qu system
(Ⅵ )对 BSA的荧光有一定猝灭作用 (图 3-2, 3-3) ,
但不及 Mo (Ⅵ )-Qu络合物对 BSA的荧光猝灭强
(图 3-4, 3-4) ;且 Qu-BSA和 Mo (Ⅵ ) -BSA体系在
296 nm处的瑞利散射峰均不及 Mo (Ⅵ )-Qu-BSA
体系的强。
1-2. 0× 10- 2 m ol /m L BSA 2-2. 0× 10- 6 mol /L Qu-2. 0× 10- 2
mg /m L BSA 3-2. 0× 10- 4 mol /L Mo (Ⅵ ) -2. 0× 10- 2mg /m L
BSA 4-1. 0× 10- 6 mol /L Qu-2× 10- 4mg /L Mo (Ⅵ ) -2. 0×
10- 2 mg /m L BSA 5-2. 0× 10- 5 mol /L Qu-2. 0× 10- 4mg /L
Mo (Ⅵ ) -2. 0× 10- 2mg /mL BSA
图 3 BSA-Mo (Ⅵ )-Qu体系的发射光谱 (λex= 296 nm)
Fig. 3 Emission spectra of BSA-Mo (Ⅵ )-Qu
(λex= 296 nm)
2. 4 测定条件选择: 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pH
4. 0~ 4. 4 HAc-NaAc缓冲溶液中 , Qu体系的共振
散射光谱较强且稳定 ,空白值较小。当 pH值大于
BSA的等电点 ( pH 7. 4)后 ,牛血清白蛋白和槲皮素
均带负电而不能缔合 ,导致 RRS降低。 故本实验选
·988·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 l D rugs 第 34卷第 11期 2003年 11月
取 pH 4. 0 HAc-NaAc缓冲溶液。钼酸钠的用量的
影响见图 4。 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强度随着钼酸钠
浓度增大而增强。本实验选取 2. 0× 10- 4 mo l /L钼
酸钠。从图 4中可以看出 ,随着 BSA浓度增大 ,缔合
微粒增多 ,共振散射光强度 I470 nm增大。当 BSA浓度
大于 2. 0× 10- 2 mg /mL时 ,其 I470 nm不是随着 BSA
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而是随着 BSA浓度的增大而降
低 (图 5) ,体系的稳定性增强 ,及体系在 410 nm处
的吸光度 A410 nm降低。 这与缔合微粒的形成及 BSA
的性质有关。 在此实验条件下 , BSA表现出阳离子
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 BSA可在缔合微粒表面聚集 ,
增加其亲水性 ,体系稳定性增加 ,使得水相 -固相界
面不能分辨或消失 ,共振散射降低 ,而 Mo(Ⅵ ) -Qu-
BSA有色缔合物分子被大量包裹在微粒体内 ,故吸
光度值降低。 本实验选择 2. 0× 10- 2 mg /mL BSA。
图 4 钼酸钠用量对共振散射光强度的影响
Fig. 4 Ef fect of Na2MoO4 concentration on I470 nm
图 5 牛血清白蛋白用量对共振散射光强度的影响
Fig. 5 Ef fect of BSA contentration on I470 nm
2. 5 线性关系考察: 在 pH 4. 0 HAc-NaAc-2. 0×
10
- 4
mol /L钼酸钠 -2. 0× 10- 2 mol /mL BSA最佳
条件下 ,测定不同浓度的槲皮素的 ΔI470 nm ,以
ΔI470 nm对槲皮素浓度作图并绘制曲线 ,得线性方程
为 Y= 94. 89X+ 2. 747, r= 0. 990 1。线性范围为 0~
2. 4 mg /L。检测限为 0. 3 mg /L。
2. 6 精密度试验:对 1. 0, 2. 0 mg /L Qu分别平行
测定 5次 ,得其共振散射光强度 RSD分别为
0. 8% , 1. 2%。
2. 7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移取舒血宁片 (批号为 1# )
乙醇提取液 1, 1, 2, 3, 3 mL于 10 mL比色管中 ,分
别加入槲皮素对照品 0. 5, 0. 5, 1, 1, 2 m L,按以上方
法测定 I470 nm ,得其平均回收率为 102. 4% , RSD为
0. 56%。
表 1 舒血宁片中总黄酮测定结果 ( n= 5)
Table 1 Total f lavone in Shuxuening Tablet (n= 5)
批 号 含量 / (μg· mL
- 1)
共振散射光谱法 UV法
1# 0. 91 0. 81
2# 1. 02 0. 86
3 讨论
在小分子无机纳米微粒体系中 ,以荧光物质作
探针 ,根据荧光猝灭与否可判断体系中是否有缔合
纳米微粒和固液界面形成 [10 ]。 Mo (Ⅵ ) -Qu-BSA体
系有较多缔合微粒和固液界面形成。 在 pH4. 0
HAc-NaAc缓冲溶液中 , BSA氨基酸残基呈阳离
子 ,槲皮素可以与 Mo (Ⅵ )结合形成的阴离子 [11 ] ,
二者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 BSA-Mo
(Ⅵ )-Qu缔合分子 ,该缔合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疏水
作用和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可自发聚集形成缔合
微粒和固液界面 ,导致散射光增强。 BSA-Mo (Ⅵ )-
Qu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形成缔合微粒
或超分子 ,缔合微粒把 BSA的残基 ( 213-Trp, 134-
Trp)包裹在其体内 ,隔绝了荧光基团与激发光子的
作用 ,即导致荧光猝灭。
References:
[1 ] Qian Z Y, Fu J, Hu M. HPL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gingko flavone [ J] . J Ch ina Pharm Univ (中国药科大学
学报 ) , 1996, 27( 4): 253-255.
[2 ] Chi J D, He X F, Liu A R. HPLC meth od for the determina-
tion of six f lavone conten ts in gingk o leaf [ J] . Acta Pharm
Sin (药学学报 ) , 1997, 32( 8): 625-628.
[3 ] Deng S H, Ch en M D. Fluorescence m ethod for th e d etermi-
nation of f lavon e compounds [ J]. Chem World (化学世界 ) ,
1999, 40( 7): 375-379.
[4 ] Zhang J T, Yao B L, Lu X L. UV spect rophotometric deter-
mination of total f lavon e in the ext raction of gingk o leaf [ J].
J Wuhan Chem Eng Coll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 , 1998( 3):
26-28.
[5 ] Pasternack R F, Col lings P J. Resonance ligh t scat tering: a
new tech nique fo r studying ch romoph ore aggregation [ J].
Science, 1995, 269: 935.
[6 ] Liu S P, Jiang Z L. Absorp tion and rayleigh scattering and
resonance scat tering spectra of [ HgX 2 ]n [ J ]. Sci Sin (B ) ,
·989·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 l D rugs 第 34卷第 11期 2003年 11月
2002, 32: 615.
[7 ] Huang C Z, Li Y F, Hu X L. Principle of resonance ligh-
scat tering and it s application to bioch emical analysis [ J] .
Chin J Anal Chem (分析化学 ) , 1998, 26( 12): 1508-1514.
[8 ] Zou J M , Jiang Z L, Wang L S. Resonance s cat tering sp ec-
t ral on d etermination of bererine [ J] . Chin J Anal Chem (分
析化学 ) , 2003, 31( 3): 315.
[9 ] Jiang Z L, Liu S P. Resonance scat tering spect ral s tud y of
CdS nanoparticles [ J ]. Chin J Anal Chem (分析化学 ) ,
2003, 31( 3): 315-317.
[10 ] Jiang Z L, Liu S P, Jiang H L. On th e f luorescence qu ench-
ing and resonance s cat tering bebaviour of ( Au I4 -RDB) n as so-
ciation nanoparticle s ystem [ J ]. Chin J Appl Chem (应用化
学 ) , 2002, 19( 12): 1133-1136.
[11 ] Li Y. The Li fe and Health (生命与健康 ) [M ]. Bei jing: Sci-
ence Press, 1998.
灯盏花素缓释微丸制备工艺与处方优化的研究
陈大为 ,张彦青 ,邹艳霜 ,李淑斌 ,赵秀丽
(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16)
摘 要: 目的 考察灯盏花素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和最优处方 ,并对释药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利用挤出滚圆法制
备骨架型微丸 ,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筛选最优处方 ,通过方程拟合探讨释药机制。结果 所得微丸的制备工
艺简单 ,微丸大小均匀 ,载药量大且药物含量均匀 ,能达到缓释 12 h的试验设计要求 ;释药机制以药物扩散为主 ,兼
有骨架溶蚀。 结论 利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灯盏花素缓释微丸方法简单 ,适于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 灯盏花素 ;缓释微丸 ;制备工艺 ;处方优化 ;挤出滚圆法 ;释药机制
中图分类号: R286. 02; R283.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3) 11 0990 04
Preparation and formulation optimization of Breviscapin Sustained-release Pellets
CHEN Da-w ei , ZHANG Yan-qing , ZO U Yan-shuang , LI Shu-bin, ZHAO Xiu-li
( School of Pha rmacy , Shenyang Pharmaceutica l Univ er sity , Sh 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 To investiga te the preparation technique and optimal formulation of Breviscapin
Sustained-release Pellets ( BSP) and the release mechanism of breviscapin f rom the pel lets. Methods BSP
w as prepared by ex t rusion-spheroniz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inf luential facto rs, optimal fo r-
mulation modified to release drug over 12 h was obtained by the orthogonal design. And release mechanism
o f breviscapin f rom BSP w as established by equa tion fi t ting. Results Prepa red BSP has such advantages
as simple technique, uni fo rmi ty in diameters and high loading wi th even contents. They can release drug
fo r 12 h. And the release o f brev iscapin could be mainly contro lled by di ffusion associa ted w ith sligh t ero-
sion. Conclusion Ex trusion-spheronization method is simple fo r the preparation o f BSP, and useful fo r
the larg e-scale prodution.
Key words: brev iscapin; sustained-release pel let; preparation tech nolog y; fo rmulation optimization;
ex t rusion-spheronization method; release mechanism
灯盏花素是由灯盏细辛中提取的黄酮类成分 ,
主要为灯盏花甲素和灯盏花乙素 ,其中灯盏花乙素
含量占 95%以上。临床证明 ,灯盏花素可以增加脑
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以
及对抗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凝集作用等 [1 ]。
缓释微丸能增加药物与胃肠道的接触面积 ,提
高生物利用度 ;受消化道输送食物节律的影响小 ,在
体内的吸收具有良好的重现性 ;且可减少给药次数 ,
提高病人顺应性 ,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期服药的心脑
血管病人。因此制备灯盏花素缓释微丸具有重要的
治疗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挤出滚圆技术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广泛应用的制
丸方法之一 ,生产效率高 ,劳动强度小 ,能适合工业
化生产的需要 [2 ]。本实验以挤出滚圆法制备了以乙
基纤维素和硬脂酸等疏水性材料为骨架的缓释微
丸。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 ,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处
方 ,并对微丸的体外释放动力学及其释药机制进行
了探讨。
·990·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 l D rugs 第 34卷第 11期 2003年 11月
收稿日期: 2003-03-25作者简介:陈大为 ( 1959— ) ,男 ,辽宁省海城市人 ,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药剂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口服固体新剂型的研究。
Tel: ( 024) 23843771-3687 E-mai l: cdw 2002yd@ sina.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