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1582·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10期2005年i0月
行。从上述网络模型建立过程可知.BP网络结构选用3层
(6×12×2),输人层节点数为6.隐含层节点数12.输出层节
点数为2,并由遗传算法对EP网络进行优化。网络模型建立
后.首先对遗传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网络的训练过程实际上
就是对样本的学习过程。以葛属植物的6种化学成分(见表
1)为罔络输人参数,以第1类、第2类葛属植物的期望输出
值(o.9、0.1;0.1、0.9)为输出参数,从原始数据中随机选择
12个样本(表1中不带#的样本),建立遗传神经网络训练数
据库,即输人参数(葛属植物的6种化学成分)与输出参数
(葛属植物的第1类、第2类的期望输出值)的映射,对遗传
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然后,以原始数据中的其他5个样本(表
1中4、7、8、14、16号样)作为检验样本,对遗传神经网络的识
别教果进行检验.识别结果见表2。可见该模型的识别成功率
为100“,同时训练速度明显优于一般的BP人工神经网络
模型,可用于葛根及同属植物的质量评价。
衰2检验样本识别结果
Table2 Recognitionresultfunknownsamples
样本 遗传神经网络输出值 已知分类 网络预测分类
4 0.09999 9.90079 2 2
7 08998 0.10003 l 1
8 0.10854 0.97418 2 2
14 0.90035 0.09916 1 1
16 0.09842 0.9139l 2 2
4结论
4.1建立了葛根及同属植物质量评价的遗传神经网络模
型.该蠖型以随机选取原始数据样本的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
为输入参数,以质量等级分类的网络期望输出值为输出参
数,并通过检验样本对该网络的识别性能进行检验。
4.2由于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的权值和学习过程进行了优
化,因而解决了神经网络训练速度慢、易陷人局域极小和全
局搜索能力弱等缺点。应用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具有快
捷、精确的优点,可用于葛根及同属植物的质量评价。
References:
[I]ZhengM.ZhangHMtZhengSQ·“al-StudiesonRadix
Puearia(Pueraialohata)bychemicalp tternrecognition
E13ChinTraditHerbDrugs(中草药).1998,29(10):652—
654·
r0]HusslanAs.YuX,JohnsonRD.eta1.Applicatianofneu—
ralcomputinzin pharmaceuticalproductdevelopment[J].
PhamnRes,1999,16(1):卜16·
[3]ManiezzoV.Geneticevolutionofthetopologyandweightdistributi⋯fneuralnetworks[J]1EEETransNeural
Net蚀arks.i094,5(1):39—53.
[4]HarraldPG,KamstraM.Evolvingartificialneuralnetworks
tocombinefi ancialforecKseEJ].IEEETrunsEvolvec。m6,
1997,1(i).40—52.
r51GattmovlcKustr{nS,BeresiordR.Basicconcep谯ofarti{ical
networks(ANNS)modelinganditsapplicationinpharmaceu
ticalresearchJ].JP^⋯Anal2000,22(4):717-727
[63LixC,ZhuWX,(:henG,ela1.Artificialneuralnetworks
basedgearsmaterialse ectionhybridintelligentsyslem[J].
ActaMetal[Sin.2003,16(fi):543—546,
[7]LiXc,ChenG.ZhuWX,etal·Intelligentexp rtsystem
usedinge⋯aterailselectionanditsheatreatmentEJ].
Aff口MetaUSin.2004,40(10){1051一1094.
[8]ZhangHM,ZbengM,ZhengSQ,盯alStudies012rootof
Puerari“UC.,to÷出是*n08∞“如mqtherspeciesof㈣e
genusbypatternrecognition(I)[J]ChinTraditHerb
Drugs(中草药),2001,32(3){253-254-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探讨
贺福元。3,罗杰奠
(1.期南中压学鲑药学院药剂教研室,湖南长沙
,邓凯丈2,赳西京3.杨 勇3
4】0007;2,湖南中医学院第一尉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3.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1730)
捕要。根据目前中(西)药药动学研究的方法.分析中药学科的特点.结合生物数学知识及多年单成分药动学研究
工作,分析了中药药动学研究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r中药多成分体系药动学研究新方法一总量统计矩
法,该法既能满足中医宏观要求(宏观量化可算)又能满足现代科学微观可测(可按目前单个成分药动学方法进行
研究)的要求。适应中医药理论要求的新的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方法可以在目前单个成分(指标)的药动学研究
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
簧键_l蔚:中药复方I药动学}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谱效学,药敬学
中圈分类号:R28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5)10—1582—05
l莩;翼!蘑蓑羹祷巍荸芎翕桑器磊暴妥;;蔷毪强j锰臻罐嚣筝{;;}要荽景磊毽露霭鑫彝j2:磷薪元墅i;;奴事中药药剂提取工艺作者簿介2鍪藉菰挲群卷榭裂瓣畿搿燃蓼蒸20%勰裂蒜手犍慧i耥姜黛燃翌警
万方数据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M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10期2006年10月
Asurveyonstatusandresearchmethodofpharmacokinetics
offormulaChinesemateriamedica
HEFu—yuanl”,LUOJie—yin91,DENGKai—wen2,LIUXi—jin93,YANGYon93
(1.DepartmentofPharmaceutics,Sch001ofPharmacy,Hunan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007
China}2.FirstAtfiliatedHospital,Hunan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007,China;
3,SchoolfPharmacy,Chertgdu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en列u611730,China)
Keywords{formulaChinesemateriamedica;pharmaeokinetics;totalquantumstatisticmoment
mathematiealmode ;chromatodynamies;pharmacodynamies
药物动力学(Pharmokinetics)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
展的研究体内药物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方法已在新
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量,提供高效、速效、长
敢、低毒、低副作用的药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药动学是
西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全面展
开和不断深入,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也是中药现代化的
关键问题之一,由于中药(复方)为多成分体系,以单一成分
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药动学研究方法能否适应中药(复方)的
研究是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为此本文先对近10年国内外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作一综述,并提出适宜中药复方的新
研究方法——总量统计矩法。
1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现状
1.1基本情况:国外西药药动学文献为15万余篇,其中多
为单一成分的药动学研究。我国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始于
20世纪50年代宋振玉教授对有机锑剂的系统研究,中药药
物代谢的研究始于陈琼华教授1963年对中药大黄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不过5篇论文,20世纪70年代研究有
了较大增加为z9篇,19761983年共有157篇,1987—1996
年共149篇,“,1997至今共677篇,共涉及的中药成分有
130余种,中药50味.复方10余首。近lO年来所涉中药及复
方药动学实验性核心研究文献130余篇,成分包括生物碱
类、蒽醌类、黄酮类、香豆精类、强心苷类、皂苷类、萜类、内酯
类、醇、醛及酮类、有机酸类、酚类、矿物类以及其他类活性成
分等。基本上包括丁除高分子以外的中药全部成分类型,其
中最具代表的研究成分有;阿魏酸、丹参素,盐酸黄连素、川
芎嗪、芍药苷,冰片、穿心莲内酯、延胡索乙素、青藤碱、东莨
菪内酯、黄芩苷、甘草酸、人参皂苷等70种以上,所涉及的中
药有30余种,复方有9首;给药方式有注射、经消化遭、鼻腔
道、皮肤给药4种形式I给药形式有单个成分、中药总提取
物、中药复方煎液及中西药混合物4种{给药剂型包括注射
剂、乳剂、油剂、眼膏剂、脂质体、汤剂、片剂、胶囊剂、散剂,滴
丸、喷雾剂、外用膏剂、颗粒剂、糖浆等1d种,其中以注射剂、
汤剂、溶液剂、胶囊剂为多;测定所用方法主要包括HPLC、
薄层扫描(TLS)、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流动注射在
线固相萃取与毛细管区带电泳联用系统(FI—SPE—CZE)、荧
光法、uV、HPLC·MS、GCvMS、胶柬荧光法、甲基橙法、化学
发光法,生物效应法12种,其中以HPLC、TLS、FPIA和生
物效应法为多}测定指标多用单个或两个成分,或用生物效
应为指标。
1.2研究思路:中药药动学研究基本上承袭了西药药动学
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药及其制剂单个有效成分指标或宏观
生物效应指标进行研究,进行线性房室模型、Michaelis+
Menten非线性模型及统计矩非房室模型的拟合及参数计
算,阐明单个成分(指标)在体内的量变规律,用来反映多成
分体系内的量变动态关系m。
1,3研究方法:基本上采用化学测定法(血药浓度及尿药浓
度)和生物效应法。
1.3.1血药浓度测定法t大多数药物的血清药物浓度(ep血
药浓度)与药理作用强弱之间呈平行关系江。相同的血药浓
度在不同科属动物中得出的药理反应极为相似。所以,经典
药动学就是通过研究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来认知药理作用
强度的变化规律。同时还进一步探讨药物的脏器分布、滞留
时间、生物利用度、代谢方式、排泄途径等药动学研究的关键
问题。本法又可以细分为单体成分血药浓度法和有效成分代
表血药浓度法。
中药单体成分血药浓度法:本法与化学药物的药动学研
究方法完全相同.所获得的资料其能够说明活性成分本身的
药动学特点,不能反映含有这种成分的中药及其方剂的药动
学。代表性的研究如用HPLC法研究复方川芎滴丸培家兔
后血浆中阿魏酸的变化。3·用HPLC和气相色谱一质谱仪研
究了川芍丹参煎剂ig大鼠后体内川芎嚎的药动学;用胶束
荧光法研究延胡索乙素在兔血浆中的变化}用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法(AAS)对六神丸和牛黄清心丸中砷元素的药动学研
究;用HPLC法研究注射双黄连粉针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参
数等Ⅲ。
1.3.2生物效应法:本法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体内药量与
药物的效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药效的变化可以推知不同
时间内体内药量变化。在方法学上采用了教一量转换的方法,
把药效学的时一效数据转换成药动学所需的时·量数据,从而
得以推算有关药动学参数。。效量”指体内有救总成分(包括
代谢物)折算为原型药的等效量。这里所指的“量”是与一定
效应值相当的药量,也就是通过剂量一效应曲线把效应转换
成剂量,或可直接称之为“效量”。这里的“效”包含药效和毒
效两层意思,具有功能的含义。目前有以下几种方法。
效量半衰期法:根据药物的有效剂量与药效强度之间存
在一定函数关系进行研究.本法要求药物能很快产生药效.
万方数据
·】584·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第36卷第10期2005年10月
且应预先知道该药物的时效关系是否符合线性。适用于缺乏
化学测定方法的中药及其复方。但误差较大.所得参数具有
袁观意义。如卢起贺等“,运用该法对四物汤以血小板聚集率
为指标进行了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家兔服用四物汤后为开
放一室模型.药物吸收、消除半衰期分别为0.73、0.40h,t,
为0.56h,效应维持时间为1.9h。
效应半衰期法t该法以给药后药效强度的变化为依据·
通过适当剂量的时间效应曲线,进行药效动力学参数计算·
其消除半衰期称为药敬半衰期或药效清除半衰期。小活络丸
镇痛药效成分的药动学研究是以小鼠热板法铡定不同剂量、
不同时程的痛闻值。实验证明:小活络丸的用量在20~100
mg/kg,具有鼹好的镇痛效果,借助于药物量效关系,用时
程一痛阉值推算出各时相的体存药量。经研究可得到小插络
丸镇痛药效成分的吸收、消除、半衰期等参数“3。
Smolen法”]: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其作用部位的浓度即
生物相药物浓度直接相关。Smolen法应用量效关系曲线作
为用药后各时间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的换算曲线,从而推算
表观药动学参数,本法应适用以下条件:被观测的药理作用
与治疗作用有直接关系或有一定的相关性;被观测的药理作
用随药量的变化应是一种量反应而不是质反应;时效关系曲
线除起始点外,在任何时间不得迭合或交叉,不同剂量的达
峰时间应相同或接近。赵智强等03运用镇痛、催眠、毒效、降
压、自发话动抑制、抗惊厥等生物效应法详细地对天麻钩藤
饮、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等3方的药物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
并计算出药物动力学参数。
毒理效应法:本法与药理效应法类似,但观测的指标为
药物的毒性作用。本法又可细分为急性累计死亡率和LDs。
补量法。前者是我国学者赫梅生等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
已为许多研究者采用,后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有报道.是
急性累计死亡率法的改进法。(1)急性累计死亡率法:该法将
药动学中血药浓度多点动态测定原理与毒理学中用动物急
性死亡率测定蓄积性的方法结合.以估测药动学参数。该法
自用药后不同时间间隔对多组动物重复用药,从而求出体存
率,并据此进行药动学计算。具有普遍适用性、简单易行的优
点。最适用于毒性较大、药性剧烈的中药药动学研究。缺点在
于观测指标为毒教指标,毒教可能与药效不平行,因此仅为
“表观参数”。莉玲等01用药物累积法与血药浓度法对丁公藤
注射液进行药动学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0.5~8h,血药
浓度一时问曲线与体存量一时间曲线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
系,提示血药浓度法与药物累积法的测定结果在一定时间范
围内具有相关性。(2)I⋯D补量法:本法是在急性累计死亡率
法基础上发展而来,改进之处是将第2次ip同量药物改为
求测降低了的LD”(£),间隔时间越短,LD。。(£)降低量越大。
本法与急性累计死亡率法比较.主要优点是结果更精确、误
差小、死亡指标在曲线中段;缺点是所需要的动物成倍增加,
而且分组、给药及时间把握上更加复杂。潘嘉等”j以死亡率
为指标,根据药物累积法原理测定小鼠ig及ip川芎挥发油
的表观动力学参数.结果ig、ip两种途径给药,其体存量的表
观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但两者药动学参数有明
显差异,ip给药Ke一0.466h~,tlⅢ㈧=1.5h,ig给药Ke=
0.246h,tm(㈨一2.8h·ig给药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7.5“。
微生物法:仅适用于具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复方,通常
用琼脂扩散法测得相关药动学参数。它具有方法简便、操作
容易、样品用量少等优点。王西发等““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
为实验菌株,研究了鹿踢草索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表
明鹿蹋草紊属于二室分布模型,tl胁盎8.625rain⋯tl萨
27.98rain,Vd一2.6015L/kg,CL一0.04L/(h·kg)。
I.3.3血药浓度法与生物效应法的比较:血药浓度法比较
精确、严谨,其理论体系很成熟,以某药某成分为代表.可进
行系统的药动学的研究.在定性、定量、定分布脏器、定代谢
选径方面。有可精确数字他的优势。但就中药复方而言,被检
测成分的药动学不一定能代表其他成分以及作为一个整体
的体内过程,且被检出成分并不完全是该方的有效成分,或
唯一有效成分。但如果引入指纹图谱,同时测定中药众多特
征成分,用总蚕统计矩法可以计算中药复方的药物动力学参
数。而生物效应法研究复方药动学.可体现复方配伍的整体
性,符合中医药基本理论。所测得的各项参数能反映该方的
综合疗效与协同效应,但不能反映成分的体内特征,其理论
体系及方法均不十分成熟.虽可测得一系列表观参数,但操
作复杂,重现性,可比性差,更不能反映成分的脏器分布、代
谢途径、多次给药后的平均稳态浓度以及进行生物药剂学研
究等同题。
l,4教学模型o“:目前中药药动学研究多套用基础药动学
的数学模型,常用的模型有线性乳突模型,多为一、二室模
型.少为三室模型f非线性模型为Michae]is—Menten模型I少
用统计矩非房室模型等.还有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药效动
力学链接模型、局部组织动力学模型,以及线性、非线性通用
模型等。近年来又建立了双峰模型、生理动力学模型等。但这
些模型都针对单个成分而建立的,对中药及复方这样复杂的
多成分体系.怎样用一个整体模型来整合各单个成分动力学
数学模型及参数是解决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核心
问题。
I、5成分测定分析方法t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成分测定
的12种方法中.其中HPLC、TI。S、FPIA生物效应等为常
用,但生物样品中药物浓度较低,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
方法,(1)艘柬荧光法t胶柬荧光法是利用环糊精或十二烷基
磺酸钠等形成的腔束空腔.将待测药物包含其中而达到增敏
作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汪宝琪等“”用该法研究了多种中药
成分的药动学,证明胶柬荧光法可减少干扰,提高荧光量子
效率.检测限可达到10~g/mL。(2)三维高教液相色谱法
(3D—HPLC):3D—HPI。C采用多重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能对
色谱峰用不同波长进行紫外扫描,给出吸光度一波长一时间三
堆色谱图,故能同步检测多组分物质,尤其能区分保留时间
相同而紫外吸收波长不阿的物质。黄熙等“”在JIJ芎嗪的代
谢研究中采用此法,发现了用2D-HPl。C投有检测出的一个
未知成分,显示了3D-HPLC多信息优势,(3)高效毛细管电
万方数据
中革药ChineseTradhionalandHerbalDrugs第35卷第10期2005年Io月
泳(HPCE)和超临界流体革取技术(SFE):HPCE和SFE都
是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分离分析方法。HPCE理论柱
效高.消耗低,分析速度快,而且由于电渗流的作用,不能分
离的物质可随缓冲溶液流出,不会对毛细管柱构成污染。这
一特点非常适合于中药的成分分析。SFE集萃取分离于一
体,具有低温萃取,溶质与溶剂易于分离,可选择性地莘取非
挥发性组分,无环境污染等优点.也是中药成分研究中具有
重要实用价值的方法。(4)联用技术色谱法作为体内药物分
析的经典方法,特别适用于定量分析研究,但其常用检测器
所能提供药物及其代谢物的结构信息有限,为此需要色谱技
术和具有较强解析化合物结构能力的相关技术联用,如与质
谱(Ms)、核磁共振(NMR)等联用。事实上,气相色谱一质谱
联用(GC—MS)、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LCMS)和LC—NMR
的联用已经在体内药物分析领域展示了广闻的应用前景。国
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NMR技术的应用深入到体内
药物定性、定量及分布代谢研究.其优点是简便、无损伤、高
分辨、多目标分析等o“。但目前国内的应用主要还双于新药
开发,对新合成药物及新分离的天然活性药物进行结构鉴
定。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相对成熟一些,已成为一种高度自动
化、常规的应用分析手段,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
泛应用。如杨丽莉等在速效救心丸的研究中用Gc—MS法测
定了动物和健康人服药后冰片的药动学参数。黄熙等“”用
GCMS法研究了川芎嗪的体内代谢,发现ig给予川芎嚎后
大鼠的24h屎中有JIJ芎嚷及其3种代谢产物。
1.6指标的选择:目前的药动学数学模型是建立在单指标
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单个成分(效应)指标进行研究,阐明
其在体内的动力学规律.这对于成分数日不多的西药制剂尚
可适用,但对于成分众多的中药及复方制剂,应对其总成分
的多个药动学指标进行研究,并整体化处理构成总量药动学
指标,阐明中药及复方的宏观综合作用方向及趋势。
2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研究的思路需更新: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
武器。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
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井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
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已证明复方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
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多靶点的霰弹作用,是方中药
物之间所发生的协同、制约或改性等作用的综台。早前,由于
中药成分复杂,国际、国内占主导地位的学术观点认为:中药
复方体内化学成分不能或难以或没有必要进行定性、定量分
析,1991年,黄熙等学者提出了“复方药动学”新假说(后改
为“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新假说,定名为“证治药动学”新假
说),并用实验证明中药复方中韵主要特征成分可以进行药
动学研究。但由于目前药动学数学模型是建立在单个成分的
基础上,不能整合中药多成分体系中各单个成分药动学参数
而构成中药及复方总量药动学参数体系,因此必须突破现有
的单个成分药动学数学模型思路,创立中药(复方)多成分的
总量统计矩药动学数学模型研究思路。建立既能满意中医整
体观念要求(宏观上运用中心矩法整合各参数)又能采用基
础药动学方法进行研究的新数学模型。
2.2数学模型需创立: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是运用统计矩
菲房富模型的特点,能将众多成分的药动学参数整体化,是
一个既能满足线性乳突模型(1,2,3⋯⋯n室)要求,又能满
足非线性模型(Michaells—Menten)和不规则模型要求的多成
分体系分析要求的总体表观参数药动学数学模型,该模型又
能沟通单个成分(微观、可测)与整体总量(宏观、可算)药动
学参数关系,又能实现从微观可按基础药动学研究到宏观可
用数学方法整体化处理单个成分参数,满足中医整体化的要
求。结合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指纹图谱,同时测定和标识
多个成分,最终解决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理论瓶颈问
题。同时总量统计矩还可提供二阶矩:平均驻留时间方差.该
参数能反映中药复方给药后各成分平均驻留时间的分散程
度,反映总量各特征成分血药浓度的集中趋势(或分布状
态)“⋯,与单一成分相比·在研究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由于该数学模型能适应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并已有初步
研究结果面世,该项耳已获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2,3测试的方法需加强:血清中的单个成分的测定分析目前
基本上能解决,常用的方法为色谱或色谱一质谱联用方法。但
中药成分复杂,分离困难。同时大多数缺乏标准品。怎样准确
测定各个成分及代谢产物是亟需攻克的关键问题,为此作者
提出可采用GC、HPLC、HPCE、SFE分离中药成分.用分子
称为检测器进行指纹图谱定性、定量研究,从而在实验手段上
彻底改变目前一个成分一个标准品和多成分同时难测定的困
境。分子称亦是根据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以碳单位表示)来
测定化合物的量,其峰面积以分子总质量表示,可采用C、H、
0元素作标准品校正后可直接测化合物的分子总量。
2,4谱效学研究需关联:在单戚分研究时,药动学与药效学
相联,在多成分中药及复方研究时,药动学应与中药指纹图
谱相关连,建立效应谱动力学,实现中药药勘学与中蓟谱效
学相关连,从而与中药整方的整疗效相关连,实现实验室药
动力学向临床药动学延伸,构成完整的药物动力学。
2.5代谢组学需推进:中药成分大部分来源动植物的次生
代谢产物,进人生物体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实质上仍然
是代谢动力学变化,如能科学阐明原方成分与体内代谢成分
的规律,自然能揭示中药成分的代澍规律,因此推动与基因
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关联的代谢组学和成分组学的研究,
从根本上解决中药(复方)的药动学问题。
3鲔语与展望
中药及复方药动学研究可针对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的
特点.先建立多成分体系(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等)的体外、体
内(血清)指纹图谱“”或成分谱(阐明了效用的指纹图谱)。
亦可通过多成分在体内量变递增美系研究,并配台体内、外
中药复方指纹图谱(中药成分谱)的变化进行判断鉴别原成
分与代谢产物,并根据统计矩原理非房室模型的特点.建立
总量统计矩药动学数学模型——内含单个成分药动学参数
的函数表达式,包括中药复方制剂总量的零阶矩(AUC),一
阶矩(MRT)、二阶矩(VRT)及由此推导出的其他药动学参
万方数据
·1586· 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tDrugs第36卷第10期2005年Io月
数系统.确定各效应峰任一时间的响应值(相对分子质量
M)与其零时间响应值(M。)之比代替各效应成分浓度(c.),
乖得各效应成分的主要动力学参数。并与指纹图谱联用,建
立中心矩分析方法,从而求得中药及复方在一定条件下的总
量统计矩(中心矩及偏差)药物动力学参数,达到中药复方微
观各成分动力学参数与宏观总量动力学参数的统一,实现既
能满意中医“整体观念”需要(总量统计矩动力学参数)叉能
为现代科学阐明(单个成分的房室、非房室模型、Michaelis—
mentert非线性模型及药动力学参数)的中药复方药动学新
方法:中药复万有效成分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分析方法。
Refereuees:
[1]HanGZ.PharmacokineticsofTrad tionalChineseHerb(中
草药药代动力学)[M].Beijing:ChinaMedico—Pharmaceuti
calScieNceandTechnolngyPublishingHouse。1999.
[2]ZhanY.ZhnagXP,QuY.eta1.Studiesontherelationsllip
betweenpharmacologicaleffectsandchemicalingredients,
dosage0fDangguiShaoyaoS n(DSS)experimentalstudies
oftheproperproportinofDSS’singredientstoameliorate
impairmentsoflesrninga dmemoryinMi[J].P^macol
“inChinMaterMed‘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t15(1): —3.
[3]HeX。ShiCW,LiX,etalThePharmaeokinetiestudyof
baicaliaeinshuanghuangIIani jection[J].ChinJNew
-Drugs(中国新药杂志).1998,7(2):146一148.
[4]J.uHQ,ZhangZ,WeiYC,ela/,Studyondelermining
pharmacokinetiespS-rametersSiwuTangbypharmaclogieal
methods[J3PharmacolClinChinM目lPrMed(中药药理与
临床),1995,(1):11一13.
L5]LiuYF,ZhaoFM,ZhouYS,eta1.Studypharmacokinetie
ofanalgesiceffectofXiaohuoluoPill[J].ChinTraditPat
Med(中成药),i994,】6(3):3437
[6]LiNS.Determinatinnofpharmacoklne“cparameterswith
pharmacologyE33.ChinTraditHer6Drugs(中草药1,
1985,16(4):17.
[73ZhaoJJ,YuJH,I,uYM.Studyonpharmaeokirieticof
analgesicffectof hreeprescriptionasT anmagoutenDeoc—
tlon[J].PharmacolClinChinMaterMedf中药药理与『晦
床).1999.15f3):13—14.
[83ZhouLL,LiR.WeiM。eta1.Correlationstudiesphar—
maeokinelicsofD nggongtengInjection(Eryobeoblusifolia
Benth.)betweentwom thods[J]_ChinTraditPatMed(中
成药)t1999,21(9):439.
[9]PanH,WangJK,WangYTtelⅡf.Toxiceffectmethod
assaypharmacokinetieparameterofChuanxiongRhizome
VolatileOi[刀.PharmaeolClinChinMaterMeal(中药药理
与临床),1999,15(1);18
[10]WangxF,QinJ,YangCM.Baeterioassayofpharma—
eokineticparametersofmethylbydroquinoneonrabbits口]
NorthwestPharmJ(西北药学杂志).1997,12(2):7071.
[113SheinerLB.SteinerJL.Pharmaeokinetie/pharmaeodynamic
modelingindrugdevelopment[J]AnnuR阿PhamacolTo—
xic01.2000,40:67.
[12]PangzG,WangBQ,WangCY.Distributionndremainer
oftetrahydropalmatineinrabbitvls era[J].ChinJ Anal
Chem(分析化学).1994.22(6):6】2-6】4.
[I刀ReaP,Huangx,M日YAstudyonph盯macokincticchar—
acteisticoftetramethylpyrazineaffecttointestinbacteriumin
spleeni sufficiencym ce[J].1harmatold胁ChinMater
Med(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2);40.
[14]DostK,DavidsonGDevelopmentofapacked7 column
superc iticalfluidchromatographyIatmospherlcpressure
chemicalionization㈣spectrometrictechniquefortheanal—
ysisofatropine[盯.dBiochemBiophysMethods,2000,43
(13):125.
[15]HuangX,RenPtWangLL.etal Effectofdifferent
decoctingmethodsandcompatiblemedicinalherbsonconcen—
tration。fferulieacidindecoctions[J]ChinTraditHerb
Drugs(中草药),2001.32(5):41l一412
[i63Zhangz,YanYF.ChenKJ.Studyonthepharma—
cokinetiesoff rulicacidincanines rumaftergiving8nintra—
gastriealsingledoseofXiongshaoCapsulestoadogD].J
BeUingUnivTraditChinMed(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24(1):Z527.
[17]QinHL.Fineexpressionandanalysisoftotalchemicalchar
acteristicsofmaterialfound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herbal
medicines[J].WorldSciTechnol:ModernTraditChinMed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4(4):12.
茴香精油及其成分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何金明“2,王羽梅”,卓丽环1,肖艳辉2,郭固3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臃,黑龙江哈尔滨150040l2.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3.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o】0018)
摘要;精油的量及其成分比例是评价茴香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影响茴香精油量及其成分的因素主要有:1)遗传因
素:茴香不同亚种与变种精油量及其成分不同12)生理因素:茴香不同器官及其不同发育阶段精油的量和成分组成
不同;3)生态因素:不同产地、不同水肥等栽培条件导致精油的量及其成分组成不同;4)贮藏因素:贮藏时间和条件
影响茴香精油量及其成分;5)提取工艺:不同的提取方法乃至同一提取方法的不同参数组合.影响茴香精油量及其
成分组成。
关键词:茴香,精油t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6;R9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5)10—158604
收藕日期r2004一12一i5
基金项目z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70151)
作者简介;何盘明(1973一),男,满族,内蒙古开鲁县人,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现在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攻读
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芳香(药用)植物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 E—mailzjmh一3183@163.㈣
*通讯作者王羽棒
万方数据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探讨
作者: 贺福元, 罗杰英, 邓凯文, 刘西京, 杨勇, HE Fu-yuan, LUO Jie-ying, DENG Kai-
wen, LIU Xi-jing, YANG Yong
作者单位: 贺福元,HE Fu-yuan(湖南中医学院药学院,药剂教研室,湖南,长沙,410007;成都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四川,成都,611730), 罗杰英,LUO Jie-ying(湖南中医学院药学院,药剂教研室,湖
南,长沙,410007), 邓凯文,DENG Kai-wen(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 刘西京,杨勇,LIU Xi-jing,YANG Yong(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1730)
刊名: 中草药
英文刊名: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年,卷(期): 2005,36(10)
被引用次数: 11次
参考文献(17条)
1.Han G Z 中草药药代动力学 1999
2.Zhan Y;Zhnag X P;Qu Y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chemical
ingredients,dosage of Danggui Shaoyao San (DSS)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proper proportin of
DSSs ingredients to ameliorate impairments of learning and memory in Mi 1999
3.He X;Shi C W;Li X The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baicaline in shuanghuanglian injection 1998(02)
4.Lu H Q;Zhang Z;Wei Y C Study on determining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s Siwu Tang by
pharmaclogical methods 1995(01)
5.Liu Y F;Zhao F M;Zhou Y S Study pharmacokinetic of analgesic effect of Xiaohuoluo Pill 1994(03)
6.Li N S Determination of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ith pharmacology 1985(04)
7.Zhao J J;Yu J H;Lu Y M Study on pharmacokinetic of analgesic effect of three prescription as
Tianmagouten Dcoction 1999(03)
8.Zhou L L;Li R;Wei M Correlation studies on pharmacokinetics of Dinggongteng Injection (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 between two methods 1999(09)
9.Pan H;Wang J K;Wang Y T Toxic effect method assay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 of Chuanxiong Rhizome
Volatile Oi 1999(01)
10.Wang X F;Qin J;Yang C M Bacterioassay of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methyl hydroquinone on
rabbits[期刊论文]-西北药学杂志 1997(02)
11.Sheiner L B;Steiner J L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in drug development[外文期刊]
2000(0)
12.Pang Z G;Wang B Q;Wang C Y Distribution nd remainer of tetrahydropalmatine in rabbit viscera
1994(06)
13.Ren P;Huang X;Ma Y A study on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istic of tetramethylpyrazine affect to
intestin bacterium in spleen insufficiency mice 1994(02)
14.Dost K;Davidson G Development of a packed 7 column super 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ic technique for the
analysis of atropine[外文期刊] 2000(1-3)
15.Huang X;Ren P;Wang L L Effect of different decocting methods and compatible medicinal herbs on
concentration of ferulic acid in decoctions[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1(05)
16.Zhang Z;Yan Y F;Chen K J Study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ferulic acid in canine serum after
giving an intragastrical single dose of Xiongshao Capsules to a dog[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01)
17.Qin H L Fine expression and analysis of tota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期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2(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贺福元.周宏灏.邓凯文.刘文龙.刘平安.HE Fu-yuan.ZHOU Hong-hao.DENG Kai-wen.LIU Weng-long.LIU Ping-
an 指纹图谱的一种定性定量研究新方法:总量统计矩分析法[期刊论文]-药学学报2008,43(2)
2. 贺福元.罗杰英.邓凯文.He Fuyuan.Luo Jieying.Den Kevin 中药复方动力学数学模型-总量统计矩法的研究[期
刊论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6)
3. 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石继连.皮风娟.周宏灏 中药燃烧焓、信息熵及生物熵的稳定性揭示其成分间的“虹势
性”[会议论文]-2010
4. 贺福元.邓凯文.马家骅.罗杰英.廖士桂 药物动力学总室线性乳突数学模型建立及参数分析[期刊论文]-数理医
药学杂志2006,19(6)
5. 贺福元.邓凯文.邹欢.邱云.陈锋.周宏灏 中药复方谱动学与谱效动学差异性的研究[会议论文]-2009
6. 贺福元.周宏灏.罗杰英.HE Fu-yuan.ZHOU Hong-hao.LUO Jie-ying 多成分药物代谢网络动力学数学模型建立及
参数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12(12)
7. 贺福元.邓凯文.刘文龙.石继连.邹欢.唐宇.刘平安.周宏灏.HE Fu-yuan.DENG Kai-wen.LIU Weng-long.SHI Ji-
lian.ZOU Huan.TANG Yu.LIU Ping-an.ZHOU Hong-hao 中药复方对人体作用本质:网通虹势的多重遗传谱效动力
学[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
8. 邹亮.罗杰英.贺福元.ZOU Liang.LUO Jie-ying.HE Fu-yuan 溶度参数理论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成
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4)
9. 殷文光.李曼玲.刘淑芝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2)
10. 贺福元.邓凯文.石继连.刘文龙.刘平安.周宏灏 中药及复方药效动力学:谱效动学数学模型的建立[会议论文
]-2009
引证文献(11条)
1.黄贵华.罗媛媛 《伤寒论》中“序贯给药”方法及意义[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12(4)
2.钱微微 中医药专业数学教育模式探讨[期刊论文]-医学教育探索 2008(3)
3.谢伟 浅谈谱效结合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15)
4.马家骅.谭承佳.赵云生.贺福元.杨明 蜣螂有效部位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总量统计矩分析[期刊论文]-
中草药 2013(10)
5.李雪静.范成龙.宋洪涛 谱效结合在中药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药学实践杂志 2012(5)
6.李小梅.李续娥.郭宝江 数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10)
7.王战国.胡慧玲.兰轲.蒋学华 试论基于代谢组学与方证理论的药效学-药动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期刊论
文]-中草药 2009(2)
8.陈修梅.孙志强 数学方法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北方药学 2011(9)
9.陈晓燕.狄留庆.赵晓莉 中药复方谱效学研究初探[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11)
10.孙国祥.雒翠霞.任培培.时存义 中药指纹图谱学体系的构建[期刊论文]-中南药学 2007(1)
11.张颖 中药谱效关系在中药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黑龙江医药 2010(5)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cy20051005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