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分别吸取 20 ΛL 进样, 以对照品峰面积为纵坐标,
浓度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得到桂皮醛的回归方
程为 Y = 189. 779 2 X + 20. 123 4, 相关系数 r =
0. 999 5, 桂皮酸的回归方程为 Y = 149. 888 6 X +
2. 740 5, 相关系数 r= 0. 999 4, 结果表明桂皮醛在
51072~ 251360 ΛgömL , 桂皮酸在 11005~ 51024ΛgömL 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214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批样品溶液, 每隔 2 h 进样
一次, 8 h 共测 5 次, 桂皮醛的峰面积 R SD = 1. 98%
(n= 5) ; 桂皮酸的峰面积 R SD = 3. 30% (n= 5) , 结
果表明桂皮醛和桂皮酸在 8 h 内稳定性良好。
215 精密度试验: 取桂皮醛和桂皮酸的对照品溶液
连续进样 5 次, 测定其峰面积, 测得桂皮醛的
R SD = 2. 35% (n = 5) , 桂皮酸的 R SD = 2. 38%
(n= 5)。
216 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药材按 212 项下方法平行
操作 6 份, 测得桂皮醛的含量 R SD = 1. 87% (n =
6) ; 桂皮酸的含量 R SD = 1. 95% (n= 6) , 结果表明
方法的重现性良好。
217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为同一桂
枝药材的干燥粉末 01075 g, 分别精密加入桂皮醛
对照品储备液及桂皮酸对照品储备液适量, 按样品
制备方法平行操作 5 份, 测得桂皮醛的平均回收率
为 99125% , R SD = 2157% (n = 5) ; 桂皮酸的平均
回收率为 10217% , R SD = 1195% (n= 5)。
218 样品的测定: 取 4 个桂枝市场样品, 按 212 项下
方法制备,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 结果见表 1。
表 1 桂枝中桂皮醛和桂皮酸的测定结果
Table 1 D eterm ination of c innamyl a ldehyde
and c innam ic ac id
样品 桂皮醛ö(m g·g- 1) 桂皮酸ö(m g·g- 1)
1 181597 11306
2 131439 01968
3 151808 01993
4 121751 11361
3 讨论
311 在对桂枝样品的提取方法进行筛选时, 考察了
甲醇、乙醇、醋酸乙酯、70% 甲醇 4 种不同溶剂超声
提取 40 m in 的效果, 结果表明 70% 甲醇提取效果
最好。同时, 又以 70% 甲醇为提取溶剂对不同的提
取时间 30, 40, 50, 60 m in 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超
声提取 50 m in 可将待测成分提取完全。因此, 用
70% 甲醇超声提取 50 m in 为最佳提取方法。
312 在流动相的选择中, 比较了甲醇2水、甲醇2醋
酸水、甲醇2乙腈2醋酸水、乙腈2醋酸水 4 种不同的
流动相系统, 最终确定乙腈2110% 醋酸水溶液
(33∶67) 为最佳流动相系统。此流动相系统对桂皮
醛和桂皮酸分离效果好, 保留时间较短。
313 从样品测定的结果可以看到, 市场上的桂枝药
材中桂皮醛和桂皮酸的含量有较大差异, 有必要对
其进行质量控制。
败酱草的本草考证
王立军1, 李运景2Ξ
(11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广东 深圳 518036; 21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 广东 中山 528402)
败酱草应用历史悠久,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
为中品[1 ]。由于历史原因, 造成现代中医处方、药剂
人员调剂名不符实, 南北处方用药也较混乱。长江以
北大部分地区以菊花植物苦菜、苣荬菜应用居多; 长
江以南如江、浙、广东以十字花科植物菥 应用者
多, 而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黄花败酱则应用者少。
1 败酱草名称
败酱之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又名鹿肠;《别
录》称鹿首、泽败;《药性论》称鹿酱;《本草纲目》称败
酱, 又称苦菜;《植物名实图考》称野苦菜,《证类本
草》、《中药大辞典》都称谓败酱[2~ 4 ]。而现代有些本
草著作则用败酱草收录, 如《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
床》[5 ] , 因只有《本草纲目》将败酱草称苦菜, 且在苦
菜名下又冠以“别名苦荬”, 这很可能就是后人以苦
菜、苦荬菜作败酱草的依据。“苦荬菜”《嘉祜本草》始
见记载, 现代本草文献常见, 但都未见与败酱草有何
联系。菥 , 源于《神农本草经》, 还称为蔑菥、大蕺、
马辛,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吴普本草》称其为析
目、荣目、马驹,《植物名实图考》称为花叶荠、水荠,
《中药志》谓其瓜子草, 从名称上其他本草文献没有
·696· 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 35 卷第 6 期 2004 年 6 月
Ξ 收稿日期: 2003210214
将败酱草与苦菜混淆。后人将败酱草与苦菜混淆的
原因可能源自《本草纲目》。
2 败酱草植物性状
败酱草植物形态《神农本草经》未作描述,《证类
本草》将宋以前本草对败酱草的形态描述作了摘录:
“多生岗岭之间, 叶丛生, 花黄根紫, 作阵酱色”(唐本
草) ,“生江夏川谷, 花黄根紫色, 似柴胡, 作陈败豆酱
气, 故以为名”(本草图经)。可见宋以前所描述的植
物形态, 既不是苦菜也不是菥 , 因二者的根都不是
紫色, 二者也都无败酱气, 苦菜花虽是黄色, 但形态
也不似柴胡。看来此前本草记载的败酱草应是黄花
败酱。而《本草纲目》则说:“处处原野有之, 俗名苦
菜, 野人食之春初生苗, 深冬始凋。江东人每采收储
焉。初时叶布地生, 似菘菜叶而狭长, 有锯齿面深背
浅。夏秋茎高二三尺而柔弱, 数寸一节。节间生叶,
四散如伞”。“处处原野有之”与前人所述“生岗岭
间”不符; 而叶“狭长”、花“如蛇床子花状”、“野人食
之”、“江东人每采收储焉”等特征象是苦菜, 特别是
可食、可储。人们食用苦菜由来已久, 况且现在饭店
仍能尝到苦菜, 市肆也有苦菜罐头。笔者曾到鸡公山
作过调查, 只有在半山腰 (约 5 00 m ) 处阳坡才有生
长, 山脚下根本没有。综合宋以前的观点结合现代调
查认为可能是李时珍将苦菜与败酱草搞混淆了。所
以造成后人败酱草与苦菜用药的混淆。
近代本草如《中药大辞典》, 将白花败酱列为败
酱草一种, 可能是根据其植物基源、性状及所含成分
而定。性状描述如:“有特殊的臭气, 如腐败的酱味。
茎直立, 叶对生, 叶征卵形, 边缘具粗锯齿。聚伞花序
多分枝, 花冠白色”。这是白花败酱。因白花败酱与
黄花败酱同科, 基源相近, 二者都含有败酱皂苷有效
成分。所以《中药大辞典》将白花败酱和黄花败酱都
作为败酱草收载。
苦菜、苦荬菜《本草纲目》中有专项记载只是植
物形态与败酱草有混淆。菥 , 古代本草大都有专项
记载, 象《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记“荠与菥 一
物也, 但分大小, 二种耳。小者为荠, 大者为菥 , 菥
有毛”。《证类本草》载:“《图经》曰, 菥 子生咸阳
川泽道旁, 仿处处有之。郭璞云: 似荠, 细叶, 俗呼之
曰老荠。四五月采暴干。古今服用方多用之”, 似和
败酱草都无关系。因何江南地区将菥 作败酱草用
呢? 陶弘景谓: 是大荠子也。李时珍亦谓其子与荠功
用相同。自古用苗及种子治眼疾, 为明目要药。现江
苏地区用菥 作败酱, 为时已久, 但古代本草记述两
者的功用和所含成分均不相同”[6 ]。这段文字只是菥
作败酱的事实而没有道出其原因。菥 作败酱草
用则有待作进一步考证。
3 小结与结论
311 经过本草文献考证, 笔者认为败酱草应为黄花
败酱 P a trin ia scabiosaef olia F isch. 和白花败酱 P.
v illosa Ju ss. 。因该药历来都是以全草入药, 应称其
为败酱草, 而不应称其为败酱。
312 菊科植物苦菜、苦荬菜所以误作败酱草, 可能
是因为李时珍在名称上和性状上的记载造成的, 应
加以更正。苦菜、苦荬菜应根据其成分, 功用专药专
用, 不可再作败酱草应用。
313 十字花科植物菥 古代本草历来就专药专列。
从植物基源、化学成分都和败酱草相差甚远, 更不可
作败酱草应用, 应还其本来面目。
References:
[ 1 ] H uang S1 S hen N ong ’s H erba l C lassic (神农本草经) [M ]1
Beijing: Ch ina A ncien t Book s Pub lish ing House, 19821
[ 2 ] J iangsu N ew M edical Co llege1 D ictionary of Ch inese M ateria
M ed ica (中药大辞典) [M ]1 Shanghai: Shanghai Peop le’s
Pub lish ing House, 19751
[ 3 ] Shang Z J1 C lassif ied M ateria M ed ica (证类本草) [M ]1 Bei2
jing: H uax ia Pub lish ing House, 19931
[ 4 ] L i S Z1 Comp end ium of M ateria M ed ica , Checked and P unc2
tua ted V ersion (本草纲目, 校点本) [M ]1 Beijing: Peop le’s
M edical Pub lish ing House, 19821
[ 5 ] M a Q 1 M od ern R esearch and C lin ic of Ch inese H erbs in Com 2
m on U se (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 [M ]1 T ian jin: T ian jin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T ranslation Pub lish ing Co rpo ration,
19951
旋覆花的真伪优劣检定
蔡崇高1, 李水福2Ξ
(11 温岭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 浙江 温岭 317500; 21 浙江省丽水市药品检验所, 浙江 丽水 323000)
旋覆花为常用的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 列为下品。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等功效, 中医
·796·中草药 Ch inese T radit ional and H erbal D rugs 第 35 卷第 6 期 2004 年 6 月
Ξ 收稿日期: 2003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