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harmacological study on psoriasis of Dryoperis fragrans

香鳞毛蕨治疗银屑病的药理作用研究



全 文 :香鳞毛蕨治疗银屑病的药理作用研究
沈志滨,金哲雄,张德连, 刘建军,孙 婷
(哈尔滨商业大学 制药工程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摘 要: 目的 研究香鳞毛蕨对银屑病的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尾部鳞片模型, 研究香鳞毛蕨水提液及醇提液对银
屑病的作用效果。结果 香鳞毛蕨醇提液对银屑病的作用效果较好 (P < 0. 01)。结论 香鳞毛蕨对银屑病有一定
疗效, 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 香鳞毛蕨;药理学; 银屑病
中图分类号: R287.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2) 05 0448 02
Pharmacological study on psoriasis of Dryoperis f ragrans
SHEN Zhi-bin, JIN Zhe-xiong , ZHANG De-lian, LIU Jian-jun, SUN Ting
  ( Depar tment o f Pharmaceutica l Engineer ing , Harbin U niver sity of Commerc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76, China )
Key words : Dryop eris f ragrans L. ; pharmacolo gy ; psor iasis
  香鳞毛蕨 Dryop eris f r agrans L. 为鳞毛蕨科
鳞毛蕨属植物,生长于海拔 1 000~1 700 m 的山坡
或岩石缝中, 分布于东北、华北各省。根据民间验方
记载, 香鳞毛蕨水提液对多种皮肤病均有治疗作
用[ 1] ,如头皮炎、牛皮癣、干癣等。我们将香鳞毛蕨的
水提液和醇提液分别与适当基质混合制成软膏,选
用小鼠尾部鳞片模型, 对香鳞毛蕨治疗银屑病的药
理作用进行初步研究。
1 材料
1. 1 药物:香鳞毛蕨采自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地区,
由笔者鉴定为 Dryop eris f ragr ans L.。
1. 2 动物:昆明种小鼠, 体重 ( 22±2. 2) g, ♀各
半,哈尔滨市铁路医院提供。
2 方法
2. 1 浸提物的制备:  醇提物: 香鳞毛蕨粗粉 60
g ,加入 95% 乙醇 150 mL, 回流 3 h,浓缩成干浸膏
称重为 4. 470 g。 水提物:香鳞毛蕨粗粉 60 g ,加
入蒸馏水 200 mL, 冷浸 24 h,浓缩成干浸膏称重为
4. 091 g。
2. 2 软膏的制备: 将白凡士林 85 g、羊毛脂 5 g 及
液体石蜡 10 g 置烧杯中加热熔融,保持 80℃, 分别
取醇浸膏 2. 235, 1. 11, 0. 560 g, 水浸膏 2. 455,
1. 227, 0. 610 g 稀释至 250 mL,生药含量分别为醇
浸膏 8. 4%、4. 2%、2. 1% , 水浸膏 8. 4%、4. 2%、
2. 1%。加入基质中,即制得 6 种软膏。
2. 3 香鳞毛蕨软膏对小鼠尾部鳞片的药理作用[ 2] :
取昆明种小鼠 80 只, 随机分成 8 组, 每组 10 只, 即
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 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 空
白基质对照组, 阳性药对照选用醋酸曲安奈德。按照
不同组分配制成的软膏在每只小鼠尾部涂抹 0. 05
g , 连续给药 15 d 后杀死小鼠, 取距根部约 1. 8 cm
处尾部皮肤一长条,甲醛溶液固定, 石蜡包埋, HE
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每个小鼠的尾部鳞片。凡
两个毛囊口之间的磷片表皮有排列成行的颗粒层
者, 称为有颗粒层的鳞片, 计数每 100 个鳞片中有
颗粒层的鳞片数,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
处理。
3 结果
实验结果见表 1。
表 1 香鳞毛蕨对银屑病小鼠尾部鳞片模型
的影响( n= 10, x±s)
组 别 剂量( % ) 100个鳞片中颗粒层个数
醇提物 8. 4 38. 55±7. 31* *
4. 2 27. 50±6. 51* *
2. 1 19. 33±6. 10*
水提物 8. 4 16. 30±4. 83*
4. 2 14. 24±4. 62*
2. 1 9. 60±2. 38
空白对照 - 8. 83±4. 18
醋酸曲安奈德 0. 5 26. 85±5. 35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 P < 0. 01 * * P< 0. 05
4 讨论
·448·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 年第 33卷第 5期
 收稿日期: 2001-12-10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D01-19)作者简介:沈志滨( 1964-) ,女, 山东莱州人,讲师,硕士, 1986年黑龙江商学院中药系本科毕业, 1991年哈尔滨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1年至今在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与药物工程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与生药学研究。
在表皮层中, 角质层增厚,其间有排列成层的角
化不全细胞, 层与层之间充满空气, 使鳞屑显为白
色。在静止期病变,表皮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明显。
在角化不全的部位下方,颗粒层的细胞很少或完全
消失。银屑病的基本病理特点是表皮细胞增殖过快
和角化不全, 一种药物如能抑制表皮细胞的增生,或
者改善角化不全(促进颗粒层形成)者,就具有治疗
银屑病的药理作用 [ 3]。小鼠尾部鳞片的表皮,其天然
的角化形式与人类银屑病表皮相似,都缺少颗粒层
的形成。本实验利用这种动物模型对香鳞毛蕨醇提
物软膏与水提物软膏对小鼠尾部鳞片表皮的颗粒层
形成作用进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醇提物软
膏还是水提物软膏都能显著促进颗粒层的形成, 故
对银屑病具有治疗作用。但香鳞毛蕨水提物软膏比
醇提物软膏作用弱, 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1)。
参考文献:
[1] 徐冬英 . 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 J] . 中医药信息, 1997, 14
( 4) : 20-21.
[2] 苏 艳,钟白玉 . 复方治银霜对鼠尾鳞片表皮的实验研究 [ J] .
重庆医学, 1999, 29( 4) : 309-310.
[3] 郑家润 . 抗银屑药物治疗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J ] . 中华皮肤
科杂志, 1997, 14( 4) : 18-20.
天眩清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姜守军1 ,白卫星2,陈文霞1
( 1.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2. 郑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VBI) 性眩晕是神经系
统的常见病, 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易于导
致急性脑血管病。颈椎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本
病的两大基础病因,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缺乏有效
的治疗方法。笔者于 1998年 9月~2001年 3月 将
天眩清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性眩晕 72 例进行了对照观察,取得了满意疗
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材料
1. 1 观察对象: 72 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患者均为本科住院或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
对照组。观察组 40例,男 22 例,女 18例,年龄 44~
71 岁, 平均年龄 59 岁, 病程 2个月~5年,合并脑
动脉硬化 22例, 高脂血证 11例,缺血性脑卒中史 7
例。对照组 32例,男 19例,女 13例,年龄 45~70
岁,平均年龄 60 岁,病程 3个月~4. 5年, 合并动脉
粥样硬化 15例, 高脂血证 13例,缺血性脑卒中史 4
例。入选 72例病人中, 头颅超声多普勒 ( T CD) 检
查,观察组 35 例异常,阳性率为 87. 5%; 对照组 27
例异常, 阳性率为 84. 4%, 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减
慢、频谱离散度增大、波峰不规则。观察组椎动脉
( VA ) 异常 15例 (单侧异常 8 例,双侧异常 7 例) ,
同时有基底动脉 ( VA+ BA ) 异常 20例 (单侧异常 7
例,双侧异常 13 例) ;对照组椎动脉异常 12 例 (单
侧异常 7 例,双侧异常 5 例) ,同时有基底动脉异常
15 例 (单侧异常 6例,双侧异常 9 例)。观察组与对
照组眩晕伴猝倒者为 8 例与 6 例; 复视或视野模糊
为 5 例与 4 例; 双侧上下肢无力各 4 例;耳鸣为 12
例与 10 例;构语障碍 4 例与 3 例;听力减退各 3 例。
1. 2 诊断标准 [ 1] : ( 1)反复发作性眩晕,眩晕为旋转
感,或视物晃动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 2)伴有其它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如黑朦、复视、内
耳疼痛、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 3)有轻微脑
干损害体征, 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 辐辏反射异
常,自发性或轻轻压迫一侧椎-基底动脉后诱发眼震
等; ( 4)病因明确, 如颈椎病、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
等引起; ( 5)排除眼、耳和颈部及其它疾患所致眩晕;
并经 T CD、颈部 X 线片、CT、脑血流图检查等证实
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者。
2 方法
2. 1 治疗方法: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础治疗相同( 5%
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 500 mL, 丹参注射液 20
mL iv,每天 1次, 10 d 为 1疗程) ,观察组再给予天
眩清注射液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每
支含天麻素 200 mg ) , 3 支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或生理盐水 500 mL 中静滴, 每天 1 次, 10 d 为 1
·449·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2 年第 33卷第 5期
 收稿日期: 2001-12-01作者简介:姜守军( 1966-) ,男,河南沈丘县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1988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 1997年获得河南中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现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事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曾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0余篇,并主持参与省科委、教委科研项目 4 项,获二等奖以上 2 项。Tel: 138381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