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药贝母的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全 文 :容 , 尤其是对有毒中草药的炮制探索一条新
的途径 。
参 考 文 献
1 北京同仁堂药酒厂 . 中成药研究 , 1 9 81 , 3 (3 ) : 20
2 杨 锡 , 等 . 中成药 , 1 9 9 3 , 1 5 (8 ) : 1 8
3 杨 锡 , 等 . 中药材 , 1 9 9 2 , 1 5 (7 ) : 2 6
4 吴 皓 , 等 . 中国中药杂志 , 1 9 9 6 , 2 (1 1 ) : 6 6 0
5 邓东云 , 等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1 9 8 7 , (9 ) : 4 2 1
6 李光端 , 等 . 中国中药杂志 , 19 9 1 , 1 6 (5 ) : 2 7 9
7 天津中药饮片厂 . 新医药杂志 , 1 9 7 , (6 ) : 43
8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 医院制药厂 . 中草药通讯 , 19 7 5 , 6
气3 ) : 2 6
9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医 院制药厂 . 天津 医药 , 1 9 7 5 ,
(9 )
:
4 6 1
10 林兆侠 . 中华医学杂志 , 1 95 8 , 44 (7 ) : 6 5 3
1 1 上官贤 . 中成药研究 , 19 8 5 , 7 (4 ) : 1 9
12 卢 文清 . 江西中医药 , 1 9 8 8 , 1 9 (3 ) : 1 8
1 3 薛建海 , 等 . 中国中药杂志 , 1 9 9 1 , 1 6 (4 ) : 2 2 0
1 4 魏其才 . 中成药 , 2 9 9 0 , 1 2 (1 1 ) : 1 7
1 5 刘成基 , 等 . 中国中药材 , 1 9 9 0 , 1 3 (5 ) : 2 5
1 6 江 林 . 中国中药杂志 , 1 9 9 0 , 1 2 (4 ) : 一9
1 7 吴 皓 , 等 . 中国中药杂志 , 1 9 9 6 , 2 1 (3 ) : 1 5 7
1 8 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 中草药 , 1 9 85 , 1 6 (4 ) : 21
19 王浴生 , 等 . 中药药理与应用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 9 8 3 . 3 8 3
2 0 汤玉妹 , 等 . 中成药 , 1 9 9 4 , 1 6 (9 ) : 2 1
2 2 杨守业 , 等 . 中成药研究 , 1 9 5 5 , 1 0 (7 ) : 18
2 2 张作舟 , 等 . 中药通报 , 1 9 8 3 , s (4 ) : 3 5
2 3 陶宗晋 , 等 . 生理学报 , 1 9 8 3 , 3 5 (一) : 1 0 7
24 陶宗晋 , 等 .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学报 , 19 81 , 13
(1 1 )
:
77
2 5 夏林纳 , 等 . 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 , 1 9 85 , 12 (3 ) : 19 3
(1 9 9 7

0 9

2 3 收稿 )
中药贝母的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 2 1 0 0 3 8) 蔡朝晖 带 李 萍 高山林
摘 要 概述国内贝母组织培养的研究 , 包括培养基 、培养方法和条件 , 组培贝母鳞茎的生长特
征 、生物碱积累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 , 还对贝母 沮织培养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
关键词 贝母 组织培养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贝母为百合科 Li liac ea ‘ 贝母属 F ri til -
la ri a L
. 多种植物的鳞茎 , 有悠久 的使用 历
史 ,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 。 据报道 , 目前
我国贝母属植物有 61 种 , 50 变种 , 5 变型 , 按
其临床功能分为两大类 : 川贝 , 清热润肺 , 化
痰止咳 ;浙贝 , 清热化痰 , 开郁散结 。贝母类商
品药材依靠野生和栽培 , 而野生资源逐渐减
少 , 在栽培生产上 , 由于贝母的有性繁殖年限
较长 , 无性繁殖的系数较低 , 产量一直供不应
求 。为了缩短贝母的生产周期 ,提高无性繁殖
系数 , 国内就贝母的组织培养做了大量工作 ,
现就其研究情况做一简述 。
80 年代中期前 , 贝母的组织培养工作大
多是与栽培相结合 , 提供幼苗 , 以扩大繁殖系
数 , 以后大多是将贝母的鳞茎接种后再直接
或间接地形成新的鳞茎 , 不经过育苗移栽入
大田 。 根据报道 , 已在川贝母 F . ci r hos a D.
D o n 〔‘〕 、暗紫贝母 F . u n ibra c t e a ta H s ia o e t K ·
C
.
H sia 〔, 〕、 浙 贝母 F . t人u n 占e烤11 M iq . 〔3〕、 利
川 贝母 F · lic h u a n e n s is P . L i e t C . P . Y a n g 、
平贝母 F . u s s u r ie n s i: M a x im . 〔4〕 、 湖北 贝母
F
·
huP
e h e n s is H s ia o e t K
.
C
.
H s ia 〔5〕、 皖贝母
F
·
a n hu ie n s is s
·
C
·
C h e n e t 5
.
F
.
Y in 〔6〕、太白
贝母 F . ta iP ai en si : P . Y . Li 〔7〕、伊贝母 F . P口-
来 A d d r e s s : C a i Zh a o h u i , C hin a
蔡朝晖 女 , 助理研究员 。 19 8湾纂攀果筛毅吴翼猫絮凯攫熟专业硕士学位 , 同年分配至中国药科大学工作 , 长期三在攻读生药学博士学位 , 前后发表论文 20 余篇。
2 7 4
·
d lid ifl
o ra 〔
8〕 和 华 西 贝 母 F . : ic h u a n ic a
5
.
C
.
Che
n 〔盯上获得成功 , 它们其中大多是经
过愈伤组织后再分化出小鳞茎或直接由外植
体上形成小鳞茎 , 文献当中已经报道了由伊
贝母诱导 出愈伤组织后形成胚状体再发育成
小鳞茎〔1 。 , 1 1; 。
1 方法和条件
1
.
1 外植体 :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 , 使用最多
的外植体是鳞茎 。 发现采集鳞茎的时间与再
生鳞茎的频率及数量有密切的关系 。 生根期
采集的鳞茎 的再生率为 7 . 8 % , 出苗盛期为
4 8
.
3 %
, 开 花 盛 期 为 1 5 . 9 % , 果 熟 期 为
0
.
1%
。苗期鳞茎培养 2 个月后再生的小鳞茎
为原接种数的 1 2 . 3 倍 , 而生根期和花期鳞茎
再生的小鳞茎分别为原接种数的 6 . 8 倍和
5
.
3 倍 。 以种胚为外植体时 , 培养基中要加
G A 解除休眠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2〕。
1
.
2 培养基 : 贝母鳞茎多采用 M S 基本培养
基 。 发现暗紫贝母鳞茎在 M S 培养基上的生
长率明显高于在其它培养基上的生长率 , 分
别为在 B S 、 SH 、 6 7 一V 培养基的 1 . 5 2 、 1 . 5 7 和
1
.
67 倍 , 且每升培养基增加的鳞茎鲜重和干
重也是在 M S 培养基上增值最大 , 分别比位
于第二位的 B S 培养基高出 79 %和 58 % 〔, 3〕。
其它种贝母的培养也多采用 M S 为基本培养
基 , 看来贝母鳞茎的诱导和生长需要较高的
离子浓度 。
我们对暗紫贝母的研究还表明 , 培养基
中蔗糖浓度为 3 % ~ 5 %时 , 鳞茎的生长率和
生物碱含量较高 , 尤其是在 5 %浓度时生长
率和生物碱含量最高 , 过高或过低的蔗糖浓
度都会大大影响生物碱的合成 。由此看来 , 相
比于其它植物 , 组培贝母鳞茎生长所需的蔗
糖浓度偏高 , 这可能与贝母鳞茎中主要是淀
粉 , 而淀粉的合成需要蔗糖的参与有关 。培养
基中添加酪氨酸和赖氨酸均可提高鳞茎的生
长率 ,但不能促进生物碱的合成 〔‘。 。
1
.
3 激素 : 贝母的鳞茎培养常用的激素有
2
,
4

D

N A A

IA A

K T 和 B A , 不同种的贝
母培养时所用激素见表 1 。
《中草药 》1 9 9 8 年第 29 卷第 4 期
表 1 培养不同种的贝母的培养基
种名 培养基 m g / L
卷叶 贝母 /a
暗紫贝母 M S + B A I“十 IA A I
浙贝母 M S + 2 , 4一D I月一N A A I或 ZT 1( 诱导愈伤组织 )
H + 2
,
4

D 1
.
5 ~ 2 + N N A I 或 ZT I (分化鳞茎 )
利川贝母 M S + B A I + IA A I
平贝母 M S + N A A 0 . 5 ~ l( 诱导愈伤组织 )
M S + N A A 0
.
5 + K T I 或 B A 4( 分化鳞茎 )
湖北贝母 M S + N A A I+ B A 3
伊贝母 M S + 2 , 4 一D l+ B A O · 2
华西贝母 M S + N A A I+ 2 , 4 一D l( 诱导愈伤组织 )
E R + N A A 0
.
5 + 2
,
4

D Z(分化鳞茎 )
太白贝母 M S + N A A Z + K T I
M S + 2
.
4一 D Z+ B A 1( 诱导愈伤组织 )
皖贝母 M S + N A A 0 . 25 + BA 2( 分化鳞茎 )
a : 未见详细报道 ; b :激素浓度
从表 1 中看出 ,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配
合使用时 , 贝母外植体多直接再生小鳞茎 , 而
当仅用生长素类激素时 , 常常是先形成愈伤
组织 , 而后转入分化培养基上形成小鳞茎 。对
于处于休眠期的外植体 , 在培养基中再附加
一些 G A 不仅能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 , 而且
对生长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
1
.
4 培养条件 : 对贝母培养条件的研究不
多 , 一般均采用 20 C 士 1 ℃的散射光培养 , 培
养温度较一般的植物外植体低 。 对暗紫贝母
研究的结果表明〔‘5〕 : 2 0℃温度下 , 其平均生
长率稍高于 25 ℃时的生长率 , 但明显地高于
15 ℃ 的生长率 , 15 ℃和 20 ℃时的鳞茎中生物
碱含量 明显高于 2 5 C 时的生物碱含量 。 光照
或黑暗培养对生长率影响不大 。
1
.
5 培养方法 : 贝母鳞茎培养大多采用固体
培养 , 而根据文献 〔‘5〕报道 , 液体培养的生长
率比固体培养的高 31 % , 在摇床上培养的暗
紫贝母鳞茎每升培养基可产生生物碱 8 . 0 05
m g
, 比固体培养基高 30 % 。 平贝母鳞茎的愈
伤组织 、湖北贝母的 1 个鳞茎切片在 固体培
养基上可产生 3一 5 个芽 , 最多 7一 8 个芽 , 而
在液体培养基上则可产生几十个芽〔4 , 5〕。这可
·
2 7 5
·
能是由于在液体培养基上营养能够被充分吸
收的缘故 。
2 外植体再生小鳞茎的途径
外植体再生小鳞茎有 3 条途径 : 一是先
形成愈伤组织 , 后由特化了的愈伤组织表皮
层细胞经多次分裂发育成不定芽 , 如华西贝
母 、皖贝母 、浙贝母 ; 二是 由外植体表面直接
长 出小鳞茎或小芽 , 如暗紫贝母 ;三是由组织
表层和 内层一些特化了的胚性细胞经多次分
裂发 育成 胚状体 而 形 成小 鳞茎 , 如伊 贝
母 “ “, “〕。 根据现有的资料看 , 第一 、二条途径
较普遍 , 尤其是第二条途径 , 在短时间内可以
得到大量的鳞茎 , 而如以再生植株为目的 , 则
应选择第三条途径 。
3 组培贝母鳞茎生长特征和生物碱的积累
暗紫贝母鳞茎切块在培养基上经过 20 d
静止适应阶段后开始恢复生长 , 30 d 后陆续
从切 口部位长 出小鳞茎 , 经 20 d 后小鳞茎长
成直径 0 . 5一 1 c m , 形状大小和野生 暗紫贝
母相似 , 培养 50 d 后生长减慢并逐渐停止 。
从生长率变化情况看 , 30 一40 d 期间生长率
净增长 0 . 6 8 8 , 4 0 一 so d 期间净增长 0 . 7 9 7 ,
是增长最快的时期 , 50 一 60 d 期间净增长仅
为 0 . 2 , 60 d 以后营养已消耗殆尽 , 生长逐
渐减慢 。
从生物碱在整个培养期的积 累看 , 从培
养初期至后期始终保持在 比较稳定的水平 ,
这说明生物碱是伴随着生长过程同步进行合
成积累的 。 从每升培养基可产生生物碱的数
量来看 , 暗紫贝母鳞茎组织培养以 50 d 为适
宜采收期 〔2〕 。
4 组培贝母鳞茎的化学成分
对卷叶贝母 、湖北贝母 、暗紫贝母组培鳞
茎的研究表明 : 组培鳞茎与原种鳞茎有相似
的生物碱和皂贰组成 , 且一般总生物碱含量
比原种鳞茎高 。 如组培卷叶贝母鳞茎的总生
物碱含量平均值为 0 . 75 % , 相当于原种鳞茎
的 2 . 6 倍 , 总皂贰含量平均值为 0 . 81 % , 相
当于原种鳞茎的 1 . 6 倍 [16 〕。 人体必需元素
K

M g

C a 等的含量在组培贝母中较高 , 而
·
2 7 6
·
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如 H g 、 C d 、 A s 等检
测不出或含量比原种鳞茎中的低“的 。 这表明
通过组织培养进行贝母生物碱的生产是可行
的 , 在短期内可以得到大量产物 。 但研究表
明 : 生物碱的合成累积仅局限于培养物组织
内 , 而不能排入培养基 , 这表明贝母不适宜于
用固定化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生产〔2〕 。
5 组培贝母鳞茎的药理作用
采用氨水引咳法对组培暗紫贝母鳞茎的
祛痰作用进行研究 , 发现组培贝母和原种贝
母鳞茎 均具有显著的祛痰作用 , 给药后 60
m in 作用最强 , Z h 后作用下降 ; 采用酚红排
泌法进行的镇咳试验表明 , 组培贝母鳞茎的
效果与原种鳞茎相同 , 在给药后 30 m in 作用
显著 , Z h 后仍有显著作用 , 作用效果随着剂
量加大而增强 。 因此认为组培贝母鳞茎能够
替代原种鳞茎 “ 7〕。
6 展望
综观以前的工作 , 贝母的组织培养集中
在扩大繁殖系数方面 , 而在如何提高次生代
谢产物含量方面做的工作较少 , 仅我们课题
组在暗紫贝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2 , ’卜‘5〕。 要
达到室内生产 贝母的目的 , 繁殖系数和次生
代谢产物含量应是研究的两个重点。 器官化
的鳞茎培养虽有较高的次生代谢产物生产能
力 , 但染色体不够稳定 , 需要不断地筛选高产
细胞株 。 而最近受到普遍关注的毛状根培养
技术不仅有较高的繁殖速度 , 而且有较强的
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能力 , 它集增殖和分化
于一身 。 现 已有 1 0 多种双子叶植物经转化
获得了毛状根 , 而单子叶植物的基因转化较
困难 , 报道较少 。用根癌农杆菌转化竹子细胞
和 用 发 根农 杆 菌 转化 露 水 草均 得 到 成
功 〔‘“ , ’9〕 , 说明单子叶植物的基因转化是可行
的 , 只是需要筛选合适的基因型和选择植物
合适的感受态细胞 〔20j 。 如果毛状根培养技术
能够在贝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 必将推动 贝
母生物碱工厂化生产的研究和应用 。
在提高次生代谢物含量方面 , 还可进行
添加前体和诱导子的试验 , 因贝母生物碱 (街
体生物碱 )的生源合成途径还不很清楚 , 因此
要选择合适的前体还需要研究 。
参 考 文 献
l 陈和荣 , 等 . 中药通报 , 2 9 5 5 , 1 0 (1 0 ) : 1 0
2 高山林 , 等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1 9 9 2 , 2 3 (3 ) : 14 4
3 苏 新 , 等 . 植物生理学通讯 , 19 90 , 2 6 (5) : 19
4 周宝钧 . 植物生理学通讯 , 19 83 , 1 9 (l ) : 30
5 侯高生 , 等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 9 86 , 4 (3 ) : 2 3
6 沈淑瑜 , 等 . 植物生理学通讯 , 1 9 87 , 2 3 (1 ) : 32
7 衷维纲 , 等 . 中草药 , 1 98 2 , 1 3 (9 ) : 4 0
8 郝玉蓉 , 等 . 西北植物研究 , 1 9 8 2 , 2 (l ) : 3 5
9 乔惠琳 , 等 . 中药通讯 , 1 98 6 , 1 1 (3 ) : 1 0
1 0 郝玉蓉 , 等 . 西北植物学报 , 1 9 8 9 , 9 (4 ) : 2 33
l2
1 3
1 4
1 5
1 6
l 7
l 8
1 9
王仑山 , 等 . 植物细胞工程应用基础研究新进展 . 北
京 : 学术期刊出版社 , 1 9 8 8. 16 5
樊 君 , 等 . 中药材 , 1 9 92 , 1 5( 4) : 6
徐德然 , 等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1 9 92 , 2 3 (5 ) : 304
蔡朝晖 , 等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1 9 9 6 , 2 7 (1 ) : 1
蔡朝晖 , 等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1 9 9 2 , 2 3 (6 ) : 36 7
钟凤林 , 等 . 中草药 , 一9 9 2 , 2 3 (4 ) : 1 8 0
朱丹妮 , 等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19 92 , 2 3 (2 ) : 1 18
陈 霓 , 等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9 91 , 9 (3 ) : 2 01
周立刚 , 等 . 云南植物研究 , 19 96 , 1 8 (3 ) : 3 36
陶余敏 , 等 . 植物生理学通讯 , 1 9 9 2 , 2 8 (6 ) : 4 0 2
(1 9 9 7

1 1

1 1 收稿 )
露蜂房的研究和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 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 (北京
1 0 0 0 5 0 ) 李 琳 夸
摘 要 蜂房的化学研究主要包括元素分析 、黄酮类 、有机酸类等小分子和大分子化合物 , 药理实
验证实其有抗炎 、镇痛 、抗癌 、抗菌等多种生理活性 , 临床应用也从外用逐渐得到发展 。
关键词 露蜂房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临床应用
蜂房药用历史悠久 ,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
《神农本草经 》就已有记载 。 蜂房历来多作外
用 , 治疗外疡 , 在内科疾患方面应用较少 。 近
年来 , 人们发现其对某些恶性肿瘤有一定的
疗效 , 逐渐引起医务界重视 。但从 目前研究进
展情况看 , 药物基原不统一 , 化学成分研究有
待进一步深入 , 露蜂房中有效成分还有待确
定 。 现对露蜂房及其各主要成分的研究做一
综述 。
1 药材基原及传统用药方法
历代中医药著作对药用蜂房的来源 、形
态描述不甚明了或有很大出入 。 《神农本草
经 》只说其“生山谷 ” 。《雷公炮炙论》中指出了
4 种药用蜂房 , 并描述了形态 , 却没说明为何
种蜂所营造 。 唐代《新修本草》, 五代十国《蜀
本草》认为是大黄蜂巢 。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
纲 目》认为药用蜂房系多种野蜂之巢 , 其中以
大黄蜂房质量较好 。
近代文献对本品基原的记载也不尽相
同 。 1 9 9 0 年版药典载 : “本品为胡蜂科昆虫果
马蜂 尸o ziste : o liv a c e o u s , 日本长脚胡蜂 p .
夕口户on ic u : sa us s盯e 或异腹胡蜂 尸a r a pols bia
v a r ia F a b r ieiu s 的巢 ”‘,〕。 但有的中药专著却
认 为 “胡蜂科昆虫大黄蜂 尸ol istes m an d a ri -
n us Sa us su re 或同属近缘昆虫 的巢均可入
药 , 〔2一 4〕。
蜂房可以生用也可炮制后应用 , 历代炮
制方法多种多样 。 目前可将蜂房采得后晒干 ,
或略蒸后除死蜂 , 蛹晒干剪成块生用 。也可通
过炒 、蜜炒 、锻等方法炮制后使用〔4 , 。
A d d r e
s s :
L i L in
,
In s t itu t e o fM a t e r ia M e d ie a
,
Chin e s e A e a d e m y o f M e d ie a l S e ie n e e s
,
Ch in e s s X ie h e Med i
e al U n iv e r
-
s ity
,
Be iji
n g
《中草药分1 9 9 8 年第 29 卷第 4 期 . 2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