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extual research of materia medica on Chinese-Tibetan medicine -Terminalia chebula, Terminalia billerica, Phyllanthus emblica

中藏药中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的本草考证



全 文 :1-川芎对照药材  2-川芎  3-茶芎  4-空白溶
剂 (乙醚 )
图 3 川芎和茶芎气相色谱
别 ,这是因为两者的内酯类成分较为接近 [3, 4 ] ,如果
加碘化铋钾显色后 ,两者产生明显区别 ,说明两者的
生物碱组成有差异。 因此建议药典改进薄层色谱显
色方法:在荧光显色后 ,再加以碘化铋钾试剂显色。
5. 3 川芎和茶芎在气相色谱中能得到很好的区分 ,
因条件所限 ,对两者所具特征峰无法定性 ,因此建议
采用川芎对照药材作为对照品。
参考文献:
[1 ] 中国药典 [ S] . 1995年版 .一部 .
[ 2 ] 范崔生 . 广西特产中药茶芎 (抚芎 )的初步研究 [ J ]. 药学通
报 , 1982, 17( 7): 392.
[3 ] 江西省卫生厅编 . 江西省中药材标准 [M ]. 江西:江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96.
[ 4 ] 徐国钧 ,施大文 ,沈联德 ,等 . 生药学 [ M ] .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 1987.
中藏药中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的本草考证
周 宁1 彭富全 2
( 1. 广州市医药中等专业学校 ,广东 广州  510430;  2. 广州陈李济药厂 ,广东 广州  510290)
摘 要: 目的 初步探讨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在中药和藏药中的关系。方法 本草考证和应用历史追溯。结果 
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都是中药中的外来药 ,是伴随佛经传入我国 ,在应用上与藏药比较有取舍和偏重。 结论 应
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中医药与民族药进行相互之间的深层沟通和交流以丰富中医药学。
关键词: 诃子 ;毛诃子 ;余甘子 ;本草考证 ;民族医药
中图分类号: R28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4 0355 03
Textual research of materia medica on Chinese-Tibetan medicine
— Terminalia chebula , Terminalia billerica , Phyllanthus emblica
ZHOU Ning1 , PENG Fu-quan2
   ( 1. Guang zhou Pharmaceutica l Schoo l, Guang zhou Guangdong 510430, China; 2. Guang zhou CHENLIJI Pharmaceuti-
ca l Facto ry , Guang zhou Guangdong 510290, China )
Abstract: Object  To probe tentativ ely into the relations of Terminalia chebula Retz. , Terminalia bil-
lerica ( Gaertn. ) Roxb, and Phyl lanthus emblica L. betw een TCM and Tibetan medicine. Methods  Tex-
tual researches of ma teria medica w ere carried out and thei r histo ry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w ere t raced. Re-
sults  T . chebula , T . billerica , P. embl ica were all of foreign o rigin and w ere int roduced into China w ith
Buddhism. As compa red in medical practice, the Tibetan autonomony region has thei r particular choice
and preference. Conclusion We should apply modern scienti fic resea rch achiev ements to carry out deep
mutual exchanges to enrich TCM.
Key words: Term inal ia chebula Retz. ; Terminal ia bil lerica ( Gaertn. ) Roxb. ; Phyllanthus emblica
L. ; tex tua l research of meteria medica; national medicine
  诃子 Terminalia chebula Retz.、毛诃子 T . bel-
l irica ( Gaertn. ) Roxb.和余甘子 Phyl lanthus em-
blica L.都是中药中的外来药 ,而且又是藏医学中常
用药 [1 ]。我们通过对这 3种药物在中药与藏药中的
应用情况的梳理 ,试对中医药与民族医药的关系作
一初步探讨。
·355·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4期
收稿日期: 2000-10-25作者简介:周 宁 ( 1972-) ,女 , 1997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并获理学学士 ,现在广州市医药中专学校任教 ,助理讲师 ,主要担任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的教学。 已发表学术论文 1篇 ,教学论文 2篇。 Tel: 020-86419001-114
1 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在中药中的应用简史
诃子 ,即本草记载的诃黎勒 [2 ] ,又有音译“诃
黎”、“诃黎勒”等。 李 、李时珍均认为是“梵言” ,当
系西域“天竺、大食等”常用药。该药始见于东汉张仲
景《金匮要略》中 ,而有关原植物和药材的记载始见
于晋代嵇含所撰《南方草木状》。 《唐本草》开始著录
于“木下品” ,称“生交、爱州”。“新附云”树似木 (木
) ,花白。子形如栀子、青黄色、皮肉相著水摩或散
服之。 “交州、爱州唐时乃安南都护府今越南境内”。
宋《图经本草》谓“今岭南皆有 ,而广州最盛”。至明刘
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已云“广州最胜 ,波斯舶上良” ,
明确广州为诃黎勒地道产地 ,也肯定进口商品质量
佳。受李时珍影响 ,诸家本草对该药均有收录 ,但基
本上无所增益发挥。总的说来 ,中药中使用诃黎勒自
早期起已使用本国药材 ,认为广州所产为道地并兼
用进口药材 ,但也可以看出 ,从明代以后 ,对此药重
视程度有所减少 ,研究无深化。
毛诃子 ,亦称“毗黎勒” [3 ] ,始载于《唐本草》“木
中部”称“功用与 摩勒同 ,出西域及岭南南交、爱
州 ,戎人谓之三果”。唐·李 “海药本草”按《唐志》
云“生南海诸国。树不与诃黎子相似 ,即圆而也”。宋
《本草图》云“出西域及岭南交爱等州”。宋《证类本
草》“诃黎勒”条引雷公云“凡使勿用毗黎勒、 黎勒、
榔精勒、杂路勒”。 明《本草品汇精要》在“诃黎勒”条
“赝”项称“毗黎勒、杂路勒、榔精勒为伪”。 明· 李时
珍《本草纲目》到清代本草无更多的发挥 ,惟吴其
《植物名实图考》中提到“滇南有松橄榄、与余甘而圆
无枝 ,以治喉痛”。 当即本种 ,表明云南南部亦有生
产 ,后为现代植物学发现证实。 总的说来 ,该药到明
清以后中医渐废去不用。
余甘子 ,亦称“ 摩勒” [4 ] ,宋·寇宗 《本草衍
义》曾指出“佛经中所谓 摩勒果者 ,是也。此盖西度
亦有之”。唐· 陈藏器《本草拾遗》曰“梵书名 摩勒 ,
又名 摩落迦果”。此名尤似余甘子植物种名 embli-
ca。 该药始见于《南方草木状》 ,提及“先苦后甘” ,后
《唐本草》著录 ,并指出“一名余甘。生岭南交、广、爱
等州”。 《唐本草》云“树叶细似合欢 ,花黄 ,子似李、
柰、青黄色 ,核圆作六、七棱 ,其中仁亦入药用”。唐·
李 《海药本草》称“生西国。大小如枳橘子状。梵云:
摩勒果是也”。 宋· 苏颂《图经本草》已明确“ 摩
勒、余甘子也 ,生岭南交、广、爱等州 ,今二广诸郡及
西川蛮界山谷中皆有之”。 并对植物形态描述甚详。
《本草品汇精要》指出道地为戎州 (今四川境内 )。至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余甘。泉州山中亦有之。状
如川楝子 ,味类橄榄 ,亦可蜜渍、盐藏”。 但已将此药
从木部移入果部。可见 摩勒的药用显示唐代受佛
教传入影响而始 ,后渐发现本土各地多产 ,至明后渐
少药用而发展为食用果类 ,迄今犹然。
2 中药诃子、毛诃子、余甘子与藏医药中此 3药的
比较
这 3种药物在中医药中应用以唐代为盛 ,这与
唐代的对外交流频繁及对西域拓展有关 ,尤与当时
印度佛教大规模传入有密切关系。 佛典中收载的包
括诃黎勒在内的 20多种缘于印度、东南亚和西域等
地的外来药是伴随佛经传入我国 [5 ]。 而藏医药是在
总结本民族医药经验的同时 ,吸收了天竺和大食医
药学理论 [6 ] ,这无疑更与印度佛教的传入并占据主
要地位分不开。因此考证藏医药这 3种药物的应用 ,
对了解少数民族医药区别于中医药特色具有代
表性。
在藏医药中 ,诃子被视为药中之王 ,藏族供奉的
药王佛右手中即持一枚诃子 [7 ]。在藏医药中 ,诃子最
常用 ,使用频率几与汉医方剂中甘草相等 [3 ]。 在《晶
珠本草》中详尽区分了诃子的不同类型 ,并使用诃子
果实的不同部位用于“龙”、“赤巴”、“黄水”、“培根”
等不同疾病 ,而全果治合并病 ,因其五味俱全。单方
诃子汤则用量视病情酌定 ,用于消化不良 ,解药物或
食物中毒 ,体质虚弱。藏药中用毛诃子治“培根病”、
“赤巴病”、“黄水病” ,用余甘子治“培根病”、“赤巴
病”、“血病”。 《晶珠本草》中对此三者原植物形态也
有所描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藏药中常以诃子、毛诃
子、余甘子 3种药物配伍使用称为“三果”或“大三
果”。 并成为大多数常用方剂的基础 [8 ]。
反观中医药对此 3药的使用 ,只有唐代使用诃
黎勒 (诃子 )较全面 ,用于下宿物、止痢、乌发、消痰、
气嗽及眼病等 [4 ] ,孙思邈还曾提到“补肾鹿角丸用三
果浆吞之 [9 ]”。 至明代以后以 3药更少使用 ,尤其毛
诃子、余甘子在中医方剂中几废去不用。《唐本草》著
录“毗黎勒”时云“戎人谓之三果 ,以一药与三药相混
淆” ,后人亦未有所纠正可见对此 3药了解不深。 而
唐代对此 3药在少数民族医药中的情况略有所知 ,
并有“诃黎勒”“波斯舶上者良”的记载 ,也从一个侧
面反映当时医药对外交流较多 ,而宋代之后 ,尤其至
明清中医药对外来药物和少数民族药物吸收弱化 ,
渐现封闭 ,正反映在对上述 3药的应用未能吸取少
数民族医药的丰富经验 ,从而有所发展 ,并且始终未
发现中国本土这 3药的丰富资源对藏、蒙医药的重
要意义。
·356·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4期
3 现代科学研究对于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交流的促进
至解放初期的调查表明 [ 10] ,西藏所用的诃子、
藏青果 (来源于诃子的幼果 )全从印度进口。另有文
献指出 [7 ]:诃子、余甘子、毛诃子在藏药中都是天竺
(印度 ) ,大食 (阿拉伯 )来源 ,传统上从印度、尼泊尔
进口。而中医所用的藏青果也一向经西藏入口 ,以往
并不知道是诃子的幼果 [11 ]。 可见 ,近世中医药与民
族医药之间缺乏深入沟通。
至 50年代以后 ,有关我国植物资源的调查和研
究有了丰硕成果。 对诃黎勒首先明确了广州栽培的
诃子即本草记载的诃黎勒 [2 ]。 随后在云南发现了大
量野生诃子药源 [12 ] ,并发现了毗黎勒的野生资
源 [13 ] ,使我国诃子产量大增 ,从进口转为有所出口 ,
同时诃子的栽培技术也更加成熟。另一方面 ,通过对
藏药的系统整理 ,确认了藏药中的 arura、 parula、
jurura来源分别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毗黎勒和大
戟科植物余甘子 [ 3] ,使得这几种藏药中最常用的药
物可以从我国南方大量输入 ,完全摆脱了进口的局
面。藏药毛诃子、余甘子被吸入了《中国药典》 ,促进
了藏医药的发展。而且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为有关民
族医药专著出版创造了条件 ,如《晶珠本草》 (汉文
版 )、《中国民族药志》等为中医药与民族医药的进一
步交流 ,互相促进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通过对中药诃子 (诃黎勒 )、毛诃子 (毗黎勒 )、余
甘子 ( 摩勒 )使用的历史追溯 ,并与藏医药的应用
相印证 ,我们发现 ,中药中外来药的出现和应用是吸
纳其他民族医药成果从而丰富中医药的过程 ,而随
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对外交流的弱化 ,这种积极
吸收其他医药体系成分的功能也随着淡化 ,不利于
中医药体系的发展 ,而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化为中医
药与民族医药的深层沟通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这点
应引起中医药界的重视。
致谢:本文得到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中
心陈建南副教授的辛勤指导和大力支持 ,谨致衷心
感谢!
参考文献:
[1 ] 中国药典 [ S] . 1995年版 .一部 .
[2 ] 侯宽昭 .广州植物志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56.
[ 3 ] 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中国民族药志 [M ] . (第一卷 )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4.
[4 ]  (唐 )苏敬 .新修本草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5.
[ 5 ] 丁铭 ,洪咏钟 . 论佛教医学与中医学 [ J] . 福建中医药 , 1994,
25( 2): 27.
[6 ] 罗达尚 .藏药学发展简史 [ J]. 药学通报 , 1985, ( 8): 467.
[7 ] 帝玛尔 .丹增彭措著 . 晶珠本草 (汉文版 ) [M ] . 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986.
[8 ] 罗达尚 .原进口藏药的初步整理 [ J ]. 中药材 , 1985, ( 2): 19.
[9 ]  (明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校点本 ) [M ]. 下册 .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1982.
[ 10 ] 刘国声 . 西藏的药材和药学工业 [ J ] . 药学通报 , 1954, ( 2):
276-278.
[11 ] 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 ,上海市药材公司 . 药材资料汇编 [M ].
(上集 ) .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 , 1959.
[12 ] 健康报编辑部 . 云南发现诃子 [ J ] . 中药通讯 , 1958, 4 ( 5):
16.
[ 13 ] 吴征镒主编:云南植物志 [M ] . 第一卷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7.
三七植株的性状差异及其对三七产量和质量影响的调查研究
陈中坚 王 勇 曾 江 李忠义 田玉玲
(云南省文山州三七研究所 ,云南 文山  663000)
摘 要: 目的 了解三七的性状差异对三七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确定三七的选育对象。方法 对三七茎杆的绿色和
紫色 ,三七块根断面的绿色和紫色的田间调查和小区试验 ,找出了它们的自然分布规律及对三七产量、株高的影
响 ,同时通过分析测定 ,寻找紫色块根三七与绿色块根三七在折干率、总皂苷含量和淀粉含量之间存在的差异。 结
果 绿茎三七的产量、株高、最大单株重和平均单株重均优于紫茎三七 ,但存苗率低于紫茎三七。 绿三七的折干率
高于紫三七 ,而紫三七的总皂苷含量比绿三七高 48. 52% ,淀粉含量则是绿三七比紫三七高 38. 07%。 结论 三七
的品种选育应以绿茎紫块根三七为对象较好。
关键词: 三七 ;性状差异 ;产量 ;质量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4 0357 03
·357·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年第 32卷第 4期
收稿日期: 2000 10 03作者简介:陈中坚 ( 1971-) ,男 ,云南省嵩明县人 ,农艺师 ,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 ,获学士学位 ,现在云南省文山州三七研究所工作 ,专门从事三七的栽培和育种研究。 TeL: ( 0876) 212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