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stablishment of plantlet regeneration system of Rubus idaeus

红树莓植株再生系统的建立



全 文 :提示鳖甲伪品还有其他来源。至于其原动物是哪一
种鳖, 还需进一步研究。而收集的 6块鳖甲皆为正
品,由于野生鼋及斑鼋几乎绝灭, 山瑞鳖数量亦不
多[ 9] ,因此这几种鳖掺伪的可能性不大。药材鳖甲伪
品可能为一些从东南亚进口的鳖类。
在位点特异性鉴别引物设计时,我们选择了鳖
科 4个属的 4种代表动物以及 JP2进行序列分析,
基本上包括了鳖甲常见伪品的原动物种类。又经过
10 件鳖甲样品鉴别试验, 鉴别引物 IT -L02 和 IT -
H02能够特异性的鉴别出全部中华鳖样品。该鉴别
引物的理论 T m 值, IT -L02 为 72℃, IT -H02 为
68℃。有了这对鳖甲鉴别引物后,当鳖甲样品需要鉴
定时,只要从中抽提出 DNA,鉴别引物进行 PCR扩
增,经琼脂糖凝胶检测,即可鉴别出真伪。
运用位点特异性引物鉴定中药材已在蛇类、龟
甲等药材中取得成功[ 10~12]。本研究设计的位点特异
性鉴别引物可以配制成鉴定试剂盒,从而便于药检
部门用该分子标记技术鉴定鳖甲。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 M ] . 1995年版 . 一部 .
[2] 张孟闻,宗 榆,马积藩 . 中国动物志[ M ] . 爬行纲 . 第一卷 .
总论 . 龟鳖目 . 鳄形目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 3] 李军德,涂海宁,赵丽云,等 . 鳖甲的生药学研究[ J] . 中国中
药杂志, 1996, 21( 9) : 518-522.
[4] 周晓英 . 鳖甲与鼋甲的鉴别[ J] . 中药材, 1998, 11( 1) : 32.
[5]  王亚明,周开亚,吴 平,等 . 中药材龟板和鳖甲中 DNA 的提
取与扩增[ J ] . 药学学报, 1996, 31( 6) : 472-476.
[6] 吴 平,周开亚,徐珞珊,等 .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直接测序
技术鉴定中药材鳖甲[ J ]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8, 29 ( 1) :
28-30.
[ 7] 刘忠权,王义权,周开亚 . 从高温高压蒸煮过的中华鳖甲和骨
骼中提取及扩增DNA[ J] . 中草药, 2000, 31( 5) : 343-345.
[ 8] 吴 平, 周开亚,杨 群 . 亚洲产淡水和陆生龟类 12S rRNA
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和系统发生研究[ J ] . 动物学报, 1999, 45
( 3) : 260-267.
[9] 赵尔宓,马积藩,马长夫,等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
和爬行类[ M ]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10] 王义权,周开亚,徐珞珊,等 . 金钱白花蛇及其伪品的Cyt b基
因片段序列分析及 PCR 鉴别研究 [ J] . 药学学报, 1998, 33
( 12) : 941-947.
[11]  Wang Y Q, Zh ou K Y, Xu L S, et al . A uthent icat ion of an
animal crude drug, Zaocys, by diagnos tic PCR [ J ] . Biol
Ph arm Bull , 2000, 23( 5) : 585-588.
[ 12] 刘中权,王义权,周开亚,等 . 中药材龟甲及原动物的高特异
性 PCR鉴定研究[ J] . 药学学报, 1999, 34( 12) : 941-945.
红树莓植株再生系统的建立
肖娅萍, 王 之,张志勤,刘全宏a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 目的 建立红树莓的再生系统,短期内获得大量优质种苗。方法 利用红树莓的茎尖和茎段作为外植体,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培养基。结果 筛选出了红树莓愈伤组织、不定芽及不定根的最佳诱导培养基,在实验室建
立了程序简单、重复性好的再生系统, 实现了红树莓组培苗的快速繁殖。结论 用 MS 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附
加 BA 0. 2 mg / L+ NAA 1. 0~1. 5 mg / L 适用于愈伤组织的诱导; 附加 BA 1 mg/ L+ NAA 0. 1~0. 2 mg / L+ GA 3
6~8 mg / L+ CH 300 mg / L 适于芽的诱导; 附加 BA 1 mg / L+ NAA 0. 1 mg / L+ GA 3 2 m g/ L 适于芽的繁殖 ;附加
IBA 0. 1 mg / L+ NAA 0. 5 mg/ L 适于根的诱导。
关键词: 红树莓;组织培养; 植株再生系统;快速繁殖
中图分类号: R282. 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3 2670( 2001) 08 0738 04
Establishment of plantlet regeneration system of Rubus idaeus
XIAO Ya-ping , WANG Zhe-zhi, ZHANG Zhi-qin, L IU Quan-hong
  ( Co llege o f L ife Science, Shanxi Normal U niver sity , Xi′an Shanx i 710062, China)
Abstract: Object To establish a plant let regener at ion system of Rubus idaeus L. for the purpose to
obtain a large number o f high quality seedling in a short time. Methods Stem apex and part o f the stem
w er e used as the explant and the optimal cultur e media and condit ions were selected by orthogonal design.
Results An opt imum cul ture medium for the induction of callus, advent it io us bud and root w as obtained
which can be carried out in the laboratory w ith compar at ive ease and good repeatability. Conclusion A
basic medium + BA 0. 2 mg/ L+ NAA 1. 0~1. 5 mg / L was most suitable for the induct ion of cal lus; a
·738·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 年第 32卷第 8期
a 收稿日期: 2001-02-08作者简介:肖娅萍( 1956-) ,女, 1981年 2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学及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项,省部级研究基金 1项。曾分别获得陕西省教委二等奖 2项,省政府三等奖 2项,发表学术论文 20余篇。
medium + BA 1 mg/ L+ NAA 0. 1~0. 2 mg / L+ GA 3 6~8 mg/ L+ CH 300 mg / L w as good fo r the induc-
tion of bud; a medium + BA 1 mg / L+ NAA 0. 1 mg/ L+ GA 3 2 mg/ L w as suitable for propagat ion o f the
bud; and the basic medium+ IBA 0. 1 mg / L+ NAA 0. 5 mg / L w as good fo r the induct ion of ro ot .
Key words : Rubus idaeus L. ; t issue cultur e; plant let regenerat ion system; rapid propagat ion
  红树莓 Rubus idaeus L. 又称覆盆子,为蔷薇科
( Rosaceae)悬钩子属( Rubus)多年生落叶半灌木。其
果实为聚合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可鲜食也可
制作果酱。其糖含量可与苹果、梨及柑桔相近, 但其
Vit E 和 SOD(过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为水果之最,
且属高钾低钠果品,为理想的保健食品[ 1~3]。华盛顿
州立大学的研究报道, 红树莓所含的鞣化酸抗癌物
质大大高于核桃、草莓和越橘等,被誉为癌症杀手。
据前苏联的研究报道, 每 100 g 红树莓含有水杨酸
0. 5~2. 5 mg ,可用作发汗剂, 是治疗感冒、流感和
咽喉炎的良好降热药。此外红树莓的根浸于酒中可
养筋活血、消炎退肿,茎叶煎水对于痔疮的治疗也有
一定的效用。为此,红树莓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药
用植物。目前国内仅有小面积栽培, 产量较低, 远满
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本文利用引进的优良红树莓品
种进行组织培养, 建立红树莓再生系统,在短期内可
获得大量种苗,为进一步获得脱毒红树莓苗及快速
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材料取自陕西省果树研究所, 外植体为
茎尖和茎段,茎尖在早春腋芽刚萌动或长出 1~1. 5
cm 嫩茎时剥取。茎段采用新梢先端基本未木质化的
部分。
1. 2 方法
1. 2. 1 无菌材料的获取: 外植体流水冲洗 0. 5~2
h 后, 剪成带单芽的茎段, 置于三角瓶中, 70%酒精
处理15~20 s, 0. 1%升汞表面消毒 7~15m in, 无菌
水冲洗 4~5次, 除去消毒液, 无菌条件下接种于起
始培养基上。
1. 2. 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a) 起始培养基:采用 1/ 2 MS 培养基, 不添加任
何激素, 附加 2%的蔗糖, 0. 5%~0. 8%的琼脂粉,
调节培养基 pH 5. 8~6. 2, 于 0. 11 MPa压力和 121
℃温度下灭菌 25~35 m in。
b)诱导及增殖培养基: 为观察培养基成分对外植
体生长发育、愈伤组织形成及分化、不定芽以及不定
根发生的影响,我们设置了三组诱导及增殖培养基,
分别用于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的发生和增殖及根系
的发生。三组分别用 MS 培养基和B5培养基作为基
本培养基, 附加不同浓度的 BA、IBA、NAA、GA 3、
CH 等。诱导芽和愈伤组织的培养基加有3%~4%的
糖;诱导根的培养基则加有1. 5%~2%的糖。培养基
附加 0. 5%~0. 8%的琼脂粉, pH5. 8~6. 2。
c)培养条件:培养室的温度保持( 25±3) ℃, 每
天光照 10~12 h, 照度为 2 000~3 000 lx。
1. 2. 3 组培苗的快速繁殖:取生长健壮的试管苗插
植于增殖培养基中,待试管苗长至 3~5个节时, 剪
取每苗近上方的几个节切段, 分别插植于增殖及根
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1. 2. 4 试管苗驯化与移载:分别采用常规炼苗和生
根-驯化一次完成法。¹ 常规炼苗法: 将已生长出根
的培养瓶移入塑料大棚内,自然光下壮苗20~30 d,
打开器皿盖,让小苗逐渐适应自然条件,炼苗 3~5 d
后,用清水洗去组培苗根部的培养基,并剔除异常形
态苗如玻璃苗、白化苗等,将选好的组培红树莓苗假
植于营养袋中, 营养袋集中放置在塑料大棚内。待营
养袋中小苗生长至 6~8片叶时,可定植于大田。º
生根-驯化一次完成法:剪取红树莓组培苗近上方的
几个节切段,插植于无糖生根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待
茎基部略膨大时(约 8~15 d) ,将培养瓶移入塑料大
棚内,半开放式培养, 15 ~25 d后,直接移入沙床。
2 结果与分析
2. 1 红树莓再生系统的建立
2. 1. 1 外植体的灭菌: 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首先在
于能否建立起无菌外植体。红树莓植株茎上有较多的
刺,常规表面消毒很困难,为此我们采用了以下措施:
¹ 室内预培养: 将枝条用水冲洗干净后, 插入自
来水中在室内培养, 促使其生出新枝,用新枝作为外
植体。
º多次灭菌: 将外植体用自来水冲洗后, 置入
1%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 1 h,蒸馏水洗 2~3次, 次
日再置入 2%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 30 m in, 蒸馏水
洗 2~3次。然后常规升汞灭菌。
»添加抗生素:为防止某些侵入材料内部的病
菌影响初代培养,我们在培养基中添加了青霉素、链
霉素等抗生素, 结果发现,对于红树莓的组织培养而
言,青霉素的杀菌效果较好。
通过上述方法处理后,灭菌效果明显,污染率降
·739·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 年第 32卷第 8期
低,很快得到初代培养物。
2. 1. 2 培养基的筛选:在植物的组织培养中,培养
基的种类、成分很多,而且这些成分之间还有相互影
响和相互作用,所以首要的问题是找出最佳培养基
及最适合的条件。为此,我们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了用
于不同培养目的(如愈伤组织诱导、芽诱导、芽繁殖、
根诱导等)的培养基成分。经多次筛选后的培养基组
成见表 1。
表 1 红树莓培养基成分及生长状况
序号 用途 植物生长物质及添加物( mg/ L)
BA NAA GA 3 IBA CH
生长状况
1 愈伤组织诱导 0. 2 0. 7 略显水浸状,生长缓慢,褐色
2 0. 2 1 浅黄色,生长良好
3 0. 2 1. 5 浅黄色,生长良好
4 芽诱导 1 0. 01 6 300 不定芽少,健壮
5 1 0. 02 8 300 腋芽多、健壮
6 1 0. 01 10 300 不定芽密集、细弱
7 芽繁殖 0. 8 0. 1 2 芽生长较快
8 1 0. 1 2 芽生长快
9 3 0. 1 2 芽生长较快
10 根诱导 0. 5 0. 1 根数目多、生长快
11 1 0. 2 根数目少、生长缓慢
12 0. 5 0. 2 根数目多,生长快、细弱
  由表 1可知,红树莓在筛选后的各种培养基上
均可生长, 但是就愈伤组织培养而言,添加 NAA 在
1~1. 5 mg/ L 时,外植体培养15~25 d,基部长出微
黄色的愈伤组织, 继续培养 20~30 d, 愈伤组织变
大,部分愈伤组织质地变硬、颜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将愈伤组织分别接入¼ 、½ 、¾ 号培养基继续培养
10 d 左右,这些致密浅绿的愈伤组织上开始出现胚
状体及芽。对于芽的诱导, 主要在培养基中加入
BA ,利用细胞分裂素的持续作用, 使腋芽不断分化
和生长,逐渐形成芽丛,经反复切割,转移到新培养
基中大量培养,便可得到大量的芽。BA的浓度为 1
mg / L 时效果最好。在不定根的诱导中,植物生长物
质起决定作用,生长素类均有诱导根的作用,红树莓
不定根的诱导在培养基加入 0. 5 mg / L 的 NAA 和
0. 1 mg/ L 的 IBA 时, 根不仅生长得快而且比较粗
壮,数目相对也多。
培养结果表明: 植物生长物质对红树莓的组织
培养影响较大的有 GA 3、NAA、IBA 及 BA。其中
GA 3有助于芽的萌发和生长, 但浓度超过 6 mg / L
时才有显著作用,这可能与经高压灭菌后 GA 3 效用
降解有关。NAA 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效果明显,但
其浓度大于 0. 5 mg / L 时则抑制胚状体的产生和芽
的发育。CH 对胚状体的形成及芽的分化有一定的
作用,但浓度过大时影响试管苗的生长。IBA 诱导根
的分化最好, 而对于芽的生长及分化则不明显。
从表 1还可看出, 培养基改良后对大多数红树
莓的生长有利,部分植株生长势很好。整体而言,在
MS培养基上的培养效果好于 B5培养基。
由于从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可能会引起遗传性
变化[ 4]。在红树莓的组培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从
外植体直接诱导腋芽形成芽丛或诱导不定芽。以保持
其遗传稳定性。表 1中可看出: ½ 号培养基对于腋芽
的诱导效果最好,而¼ 号培养基诱导不定芽较好。
经过上述工作,我们利用引进的优良品种,在实验
室建立起了程序简单、重复性好的红树莓再生系统。
2. 2 红树莓再生系统建立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讨论
2. 2. 1 红树莓外植体褐变问题:植物组织培养中的
褐变严重影响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褐变是由于存
在于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使细胞的代谢发
生变化,酚类物质被氧化后产生棕褐色的醌类物质,
逐渐扩散至培养基中,抑制其它酶的活性,对外植体
造成明显毒害, 甚或导致所有外植体死亡[ 5]。在红树
莓的组培中,也出现了这类问题。经过反复摸索、实
验, 我们采取了两种措施: ¹ 连续转移法:即在接种
后 1 d 便转入新培养基, 2 d 后再转,通常连续转 5
次,便可克服褐变。其目的是当酚类氧化形成的醌类
尚未扩散至培养基中,对植物产生毒害时,该培养基
就被换掉了。º抗氧化剂法:将外植体常规表面消毒
后, 先置入加有 PVP(聚乙烯吡咯烷酮)或抗坏血酸
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 3~5 d 后, 在无菌
条件下取出外植体, 用滤纸将其表面吸干净后,接入
固体培养基,可有效地减轻醌类物质的毒害。
2. 2. 2 影响红树莓组培苗快速繁殖的部分环境因
子:通常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繁殖速度的方法不
外乎改进培养基和改善培养条件等。我们在这两方
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筛选出了适合红树莓快速繁殖
·740· 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 年第 32卷第 8期
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条件。繁殖指数: 5~8/ 30 d。
培养基的筛选如前所述,培养条件主要考虑了温度
及光照等因子:
1)温度: 不同植物增殖的最适温度不同。大多数
植物的最适温度为( 25±3) ℃ [ 4] , 红树莓的培养最
初也是在该温度下培养,但植株生长速度过快, 苗较
弱,不易生根。考虑到引进的红树莓品种原产地的生
态环境及所处的温度条件,经多次实验发现, 采用
( 23±2) ℃的温度有利于红树莓快速繁殖。
2)光照: 光对组培苗的生长繁殖有明显的影响,
表现在光照、光质和光周期等各方面。在本实验中我
们仅观察了光照及光周期对红树繁组培苗的影响。
¹ 光照:光照对不同植物生长的影响有所差异, 当光
照低于 500 lx 时,红树莓生长速度减慢,部分幼嫩
的叶子颜色变浅。光照在 1 500~3 000 lx 时, 红树
莓生长发育正常,腋芽不断生长分化, 形成芽丛,处
于快速繁殖期。º光周期: 红树莓对光周期不很敏
感, 12~18 h/ d光照下均可正常生长。
2. 3 红树莓的生根与驯化:红树莓再生系统产生的
大量组培苗,必须再转入生根培养基或直接栽入基
质,进一步长大才能成苗。在实验中我们分别采用了
常规炼苗法与生根—驯化一次完成的方法。前者生
根率 98%, 成活率 90%, 后者生根率 100% ,成活率
98% ,可见生根—驯化一次完成的方法,既简化了移
栽过程,不影响多栽成活率,又降低了成本。
参考文献:
[1] 单广波 . 果树新品—红树莓[ J] . 中国林业, 1999( 7) : 9-10.
[ 2] 故建刚 . 黑树莓的组织培养[ J ]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4, 30:
356.
[ 3]  Part rik P M . Yield compensation of red rusberry fol low ing
primary b ud r emoveal[ J ] . HortScien se, 1994, 29( 6) : 701.
[ 4] 曹孜义,刘国民 . 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修订本) [ M ] .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水田七的生药鉴定
彭 菲1 ,胡永芳1,刘建存2a
( 1. 湖南中医学院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2. 湖南德康制药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13)
摘 要: 目的 为用药准确和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制订药材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直观鉴别、显微鉴别、理
化鉴别相结合, 并对能否扩大药用部位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鉴别特征突出四点: ¹ 块茎呈肾形弯曲。º薄壁细胞
多边形, 排列紧密间隙小。»淀粉复粒较多。¼ 含草酸钙针晶。块茎在紫外吸收光谱波长 241 nm 处有明显的吸收
峰, 不定根则没有。结论 鉴别特征明显、易掌握; 块茎入药时必须去除其上的不定根。
关键词: 水田七;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中图分类号: R282. 710.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2670( 2001) 08 0741 03
Pharmacognostical identification of Schizocapsa plantaginea
PENG Fei1, HU Yong-fang1 , L IU Jian-cun2
  ( 1. Co llege o f Pharmacy, Hunan Co lleg e o f T CM ,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2. Hunan DEKANG Pharm aceuti-
ca l CO . , Lt d. , Changsha Hunan 410013, China)
Abstract: Object T 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 proper ut ilizat ion and formulation
of a standard for the medicinal materials. Methods By macro and m icroscopic studies in combinat ion w ith
physicochem ical ident if ication. T he possible therapeut ic value of other parts of the plant w as brief ly dis-
cussed. Results Four obvious dist inct ive features w ere observ ed: ¹ . Stem tuber show ed a curved kidney
like shaped. º. Par enchymatous cells w ere polyg onal shaped and densely packed together w ith limited in-
tercel lular spaces. » . Rich in compound starch g rains, and ¼ . Crystalline calcium oxalate. Clusters can
be seen. The tubers had an absorbance peak in UV specturm at K241 nm, but it s advent itious root w as devo id
of such abso rbance peak. Conclusion The dist inct iv e features ar e clear and can be mastered easily. T he
advent it ious roots must be discarded when the tubers w ere used as medicine.
Key words: Schiz ocap sa p lantaginea Hance; characteristic identif icat ion; microscopic ident ificat ion;
·741·中草药 Chinese T 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 s 2001 年第 32卷第 8期
a 收稿日期: 2000-08-10作者简介:彭 菲( 1963-) ,女,湖南长沙人,副教授,植物学硕士,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中药生物技术。Tel:
0731-5604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