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药几个常用品种的混用问题及对药效的影响



全 文 :中药几个常用品种的混用 问题及对药效的影响
北京 同仁堂 药店 (l 0 051 ) 施 小华 争
摘 要 对 4 种中药常用 品种的基源进行 了考证 , 提 出药材基源不 同 , 势必 造成有 效成分不 同 , 功
效有异 , 应 区别使用 的观 点 。
关键 词 草河车 青木香 五 加皮 山豆根
影响药物疗效的 因素包括药物 因素 、 机
体因素 、 环境因素等诸方 面 ,其 中药物因素是
中药不 同于合成药的特殊 因素 。就中药而言 ,
其基源问题对药效的影响最大 。 由于 我国地
域辽阔 ,物种繁多 ,各地的用药习惯和名称不
尽相 同 ,加之 中药应用源远 流长 , 历史的沿
革变化致使中药异物 同名 ,一物多源的状况
较为普遍 , 中药品种混乱的现象由来已久 。 现
就药店几个常用品种来说 明中药基源对药效
的影响 。
1 草河车
目前在我店以草河车应付 的处方名称主
要有草河车 、 重楼 、 蚤休 、 拳参 、 七叶一枝花 。
草河车之名始见于清 《植物 名实 图考 》 ,
为蚤休的别名 。 蚤休在《神农本草经 》中列为
下品 , 为百合科重楼属的七叶一枝花 ,又 名重
楼 。 拳参 ,别名草河车 , 为寥科植物 。
由上述可见这 5 种名称的药材分别属于
百合科和萝科 , 因为共用一个别名 “ 草河车 ”
而造成 异物 同名的现象 , 这可能就是造成两
者混淆的原因 。 中国药典已分别列为两个品
种 : 拳参 、 重楼 。
拳参为寥科植物拳参 p o ly g 口 n u m ib s ot -r
at L
· 的根茎 。 药材呈扁长条形或扁 圆柱形 ,
常 弯曲 成虾 状 , 直 径 1一 2 . 5 c m , 长 6 一 13
c m
。 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 , 有较密的环节及
根痕 , 一面隆起 , 另一面较平坦或略具 凹槽 ,
断面近肾形 ,浅棕红色或棕红色 ,近边缘处有
黄白色维管束细点断续排列成环 。 味苦 、 涩 。
主含鞭质 。 归肺 、 肝 、 大肠经 。 具有清热解毒 、
消肿 、 止血的功效 。 用于肠炎 、 痢疾 、 肺热咳
嗽 、 疮疡肿毒等 。
重楼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 尸 a ir 、 P口莎
P勿 l l a S m i t h v a r . 夕 u n n a n e n s i s ( F r a n e h . )
H an .d

M az z
· 或 七 叶一 枝 花 P · P O z〕 jP勺 l la
Sm i t h v a r
.
c h i n e n s i s ( F r a n e h
.
) H a r a 的根茎 。
云南重楼药材呈扁圆柱形 ,多较平直 ,少
弯曲 ,直径 1 . 2一 6 c m ,长 4 . 5 ~ 1 2 c m 。 表面
黄棕 色或灰褐色 , 环节较稀疏 , 突起不 明显 ,
茎痕半圆形或扁圆形 , 不规则排列 , 质坚硬 ,
不易折断 , 断面白色至黄 白色 ,有粉性 。
七 叶一枝花 药材呈 圆锥形 , 略 扁 , 常弯
曲 , 顶端及 中部较膨大 ,末端渐细 。 直径 1 . 3
一 3 c m , 长 3 · 7一 l o e m 。 表面淡黄棕色或黄
棕色 , 具斜 向环节 , 环节突起不 明显 , 上侧有
半圆形或椭 圆形 凹陷 的茎痕 , 其两边稍绕缩
成结节状 , 下侧有稀疏的须根痕及残留须根 。
质坚实 , 易折断 ,断面平坦 , 粉质或角质 。
重楼主含街体皂昔 , 味苦 , 归肝经 。 清热
解毒 、 消肿止痛 、 凉肝定惊 。 现代药理证实其
具有抗菌 、 镇静镇痛 、 平喘止咳 、 溶血止血及
抗癌作用 。 用于疗肿痈肿 ,咽喉肿痛 , 毒蛇咬
伤 ,跌仆伤痛 , 惊风抽搐 。 现代用于治疗乙型
脑炎 , 流行性腮腺炎 , 扁桃腺炎 , 小儿风痰惊
痈 ,痹症 ,慢性支气管炎等 。
据上所述 ,拳参 与重楼的成分 、 归经 、 效
,
A d d r e
s s :
S h i X i a o h u a
,
B e i j i n g T o n g r e n t a n g D r u g s t o r e
,
B e i ji n g
施小华 女 , 1 98 6 年毕业于黑龙江商学 院中药系 , 工学士 , 工程师 , 执业 中药师 。 从事感 冒胶囊的开发研制 ,霍香祛暑软胶囊 的开发研制 。 1 98 6 年至 1 9 9 5 年在北京 同仁 堂提炼 厂药研室工作 , 1 9 9 6 年至今在北京 同仁 堂药 店质量科工作 。
《中草药 》 1 9 9 8 年第 29 卷第 12 期 · 8 3 3 ·
用均有很大不 同 , 应区别使用 。 根据我店的用
药习惯 , 草河车应付草河车 、 拳参 ; 另设重楼
斗 ,应付重楼 、 蚤休 、 七叶一枝花 。
2 宵木香
我店的青 木香 品种有二 : 马兜铃科植物
马兜铃 A r i s t o l o c h i a d e bi l i: S ie b . e t Z u e c . 的
根 ; 菊科植物土木香 nI ul a he le l’u m L . 的根 ,
主产于河北安国 ,故又称祁木香 。
青木香之名古 代曾是 木香 的别 称 , 李时
珍在 ( 本草纲 目 》中指出 : “ 木香 ,草类也 。 … …
昔人谓之青木香 。 后人因呼马兜铃根为青木
香 , 乃 呼此为南木香 、 广木香以别之 。 ” 青木香
作为马兜铃根之名见于明《本草蒙荃 》马兜铃
项下 : “ 根名青木香 ,亦为散气药 。 ” 可见 ,青木
香作为马兜铃根的名称明朝已经使用 了 。 古
人 曾将木香称为青木香 , 作为木香 的混用 品
种土木香 , 自然会被称为青木香 。 唐《新修本
草 》木香项下即有新疆 、 西藏等地 出产的菊科
植物作木香用的记载 , 从其所述的花 、 叶 、 实
的特征看 , 即为土木香 。 由此造成 了历史相沿
错用 。 青木香药材呈 圆柱形或扁圆柱形 , 长 3
一 1 5 e m , 直径 0 . 5一 1 . 5 c m 。 表面黄褐色或
灰棕色 , 有纵皱和须根痕 。 质脆 , 易折断 , 断面
不平坦 。 皮部淡黄色 , 木部色深 , 皮部与木部
间有 明显 的棕褐色形成层环纹 , 射线 宽广呈
扁形或三角形 , 将木部分隔成数条 , 排列呈放
射纹理或不规则花纹 。 气微香 ,味苦 。 青木香
主含马兜铃酮 、 马兜铃酸 。 具有平肝止痛 、 解
毒消肿的功效 。 用于眩晕头痛 、 胸腹胀痛 、 痈
肿疗疮 、 蛇虫咬伤 。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青木香
有抗肿瘤 、 抗感染 、 解痉镇痛和 降压作用 。
土木香呈 圆锥形 或长 圆锥形 , 长 9一 20
c m
, 直径 .0 6一 Z c m 。 外表灰黄色至深棕色 ,
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 , 顶端有凹陷的茎痕 , 根
头部较膨大 , 多纵切开或斜切块状 , 边缘 向外
反卷 。 质坚 ,不易断 。 断面略平坦 , 稍角质 , 淡
黄棕色 , 有细的放射状纹理 , 形成层环状 , 色较
深 , 有散在棕色油点 , 有特异香气 。 味苦 、 辛 。
土木香主含土木香 内醋和菊糖 。 功效健脾和
胃 、 调气解 郁 、 止痛 安胎 。 用于胸胁 、 肮腹胀

8 3 4
.
痛 , 呕吐泻痢 ,胸胁挫伤 ,岔气作痛 ,胎动不安 。
土木香的主要成分及功能主治均有别于
青木香 , 中国药典分列为青木香 、 土木香两个
品种 , 土木香不应再作青木香使用 。
3 五加皮
正品五 加皮应 为五加科植 物细柱 五加
A c a n t h oP
a n a x g ar c i l i s yt l u s w
·
W
·
Sm i t h 的
根皮 , 习称南五加皮 。而我店习用品种为香加
皮 , 是 萝 孽 科 植 物 杠 柳 p er iP l oc a s eP iu m
B ge
. 根皮 , 习称北五加皮 。 以香加皮作五加
皮 可追溯到宋《证类本草 》载 : “ 今江淮所生 ,
乃为真者 ,类地骨 , 轻脆芬香是也 。 ”
五加皮呈不规 则卷筒 状 , 长 5一 15 。 m 。
直径 0 . 4一 1 . 4 c m , 厚约 2 m m 。 外表面灰褐
色 , 有稍扭曲的纵皱纹和横长皮孔 。 内表面淡
黄色或灰 黄色 , 有细纵纹 。 体轻 , 质脆 , 易折
断 。 断面不整齐 ,灰 白色 。 气微香 , 味微辣而
苦 。 祛风湿 , 补肝肾 , 强筋骨 。 用于风湿痹痛 ,
筋骨痞软 , 小儿行迟 ,体虚乏 力 , 水肿等 。五加
皮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昔类 , 其中的紫丁 香酚
昔 (刺五加 昔 B ) 和紫 丁香树脂 酚葡萄糖昔
( 刺五加 D ) 具有 与人参皂昔相似 的生理 活
性 。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五加皮有抗炎 、 抗疲
劳 、 抗应激和升高白细胞 、 镇静 、 镇痛的作用 。
香加皮呈卷筒状 或槽状 , 少数呈不规则
块片状 。 长 3一 1 0 。 m ,直径 1一 Z C m ,厚约 2
一 4 m m 。 外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 ,栓皮松软 ,
常呈鳞片状 ,易剥落 。 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
色 , 较平滑 , 有细纵纹 。 体轻 ,质地疏松而脆 ,
易折断 。 断面不整齐 , 黄白色 , 有特异香气 , 味
苦 , 稍有麻舌感 。 香加皮也具有祛风湿 ,强筋
骨的作用 。在治疗风湿痹痛 ,腰膝酸软方面与
五加皮一致 , 但没有五加皮所具有的补益作
用 和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 另外 , 香加皮含有毒
化学成分杠柳昔 ,是一种强心昔 ,故香加皮还
可治疗心悸气短 , 但杠柳昔具有类似毒毛旋
花子昔样 的毒性 , 过量服用有使心肌发生收
缩性停止而导致死亡的危 险 , 在 临床上曾出
现 以香加皮当五加皮用而造成 中毒死亡者 。
所以香加皮不能作五加皮使用 。 我’店应纠正
这种错误 的用药习 惯 , 按 中国药典标 准将五
加皮 、 香加皮分别单列为.两个品种应付 。
4 山豆根
我店是 以山豆根为斗名 , 山豆根与北豆
根混用 。
山豆根 的使用在宋《开宝本草 》中已有记
载 ,有一千年的使用历史 。 北豆根未见在本草
中有记载作 山豆根用 , 它的使用可能与其有
清热利咽的功效而 民间常用有关 。 中国药典
已将北方称作山豆根的蝙蝠葛的根茎命名为
,’ J 匕豆根 ” , 而南方产的越南槐的根称为 “ 山豆
根 ” , 以资区别 , 确保安全 、 合理地使用 。
山 豆 根 为 豆 科 植 物 越 南 槐 S oP ho ar
t o n k i n e n s i s G a g n e p
· 的根及根茎 。 根茎膨大
呈不规则结节状 ,上端有茎基残留 , 下端着生
根数条 ;根呈圆柱形 ,略弯曲 。 长 15 一 50 c m ,
直径 0 . 3 ~ 1 . 5 c m 。 表面棕色至棕褐色 , 具有
规则纵皱纹及突起的横长皮孔 。质坚硬 , 难折
断 。断面皮部淡棕色 ,木部淡黄色 , 似蜡质 。具
豆腥气 , 味极苦 。有毒 , 归肺 、 胃经 。 清热解毒 ,
消肿利咽 。
北豆 根为防己科植 物蝙蝠 葛 几了己 in sP e r -
m u m d a u ir 翩m D .C 的根茎 。 呈细长圆柱形 ,
长可达 5 0 c m , 直径 0 . 3一 0 . 8 c m 。 表面黄棕
色至暗棕色 , 有纵纹及稀疏的细根或凸起 的
细根痕 。 外皮易成片剥落 。 质韧 , 不易折断 。
断面不整齐 , 具纤维性 , 木部淡黄色 , 可见放
射状纹理 , 中央 有类 白色的髓 。气微 ,味苦 。有
小毒 。归肺 、 胃 、 大肠经 。清热解毒 , 祛风止痛 。
现代药理证实山豆根和北豆根都具有抗
菌作用 ,故在清热解毒 ,消种利咽方面的功效
是一致的 , 均可 用于治疗 咽 炎 , 急性扁桃腺
炎 , 咽喉肿痛 。 不同的是北豆根归大肠经 ,可
治疗肠炎 、 痢疾 。 此外 , 北豆根还有明显的抗
炎镇痛作用 , 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 近年来 ,研
究人员又进一步通过药理试验证 明山豆根与
北豆根的不同药理作用 : 北豆根具有降压 ;镇
咳 、 祛痰 ; 抗心律失常作用 。 应用于高血压病 ;
慢性支气管炎 ; 室性早搏 。 山豆根具有抗肿
瘤 、 抗心律失常 、 升高白细胞和保肝作用 。 应
用于膀胧肿瘤 、 恶性葡萄胎 ; 冠心病引起的心
律失常 ; 放 、 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 慢性活
动性肝炎 。 值得注意的是山豆根与北豆根的
毒性差异 , 急性毒性实验表 明山豆根水 煎剂
的 L D : 。为 5 9 . 7 0 9 / k g ,北豆根水煎剂的 I J D S。
> 1 0 9 k/ g
。 由此可见山豆根的毒性 明显大
于北 豆根 , 中毒后 可见头晕 、 恶心 、 呕吐 、 腹
泻 、 胸闷心慌 、 心率加快 、 呼吸急促 、 血压下降
等症状 。为确保患者安全 , 应按药典规定分为
两个 品种区别应付 。
5 讨论
中药 品种混乱问题 目前普遍存 在 , 直接
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人 民 的用药安全 , 究其
原因有的是 因为古人错用而历代沿用至今 ,
有的是因为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不同而
造成 , 有的是因为品种 之间相互代用而致等
等多方面因素 。 随着植物药研究水平不断提
高 , 大量的科学试验 已经证实许多传统的用
药习惯是错误的 ,需要加以澄清 。 本文列举 了
4 组药材混淆 品种 , 以此来说 明 由于植 物基
源不同 , 其所含成分 、 药理作用 、 功能主治均
有显著不同 , 特别是毒性差异极易给患者造
成危害 。 故应 当严格执行药典标准 , 区分使用
不同品种 , 纠正错误的用药习 惯 , 以保证患者
用药的安全有效及药材资源的合理使用 。
( 1 9 9 8

0 8

1 0 收稿 )
《辽宁中医杂志 》 1 9 9 9 年征订启示
《辽 宁中医杂 志 》是经 国家卫生 部批准 , 是 以传播 中医药及 中西医结合 的新成果 、 新经 验 、 新 方法 、 新进展
和新 动态 , 继承与发扬 、提 高与普及兼顾 , 锐意创新 为宗 旨 。
本刊代号 : 国 内 : 8一 87 , 国外 : M 5 30 。 每册定 价 3 . 0 元 , 全年 36 . 0 元 。
本刊地址 : 沈阳市崇 山东路 79 号 , 辽宁 中医学 院院内 邮编 : 1 1。。 3 2 电话 : (。 2 4 ) 8 6 2 3 7 4 2 0
《中草药 》 1 99 8 年第 2 9 卷第 1 2 期 一 8 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