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解放军总后勤部武汉军工医院 ( 4 30 0 3 3
枣阳市药品检验所
徐金和 . 罗佛贤 赵 志立 桂维 成
姜仕 华
摘要 应用P P P 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 , 以血小板第一 、 二相聚集率为指 标 , 对 脑 出 血 38 例 ,
脑血栓形成 54 例 , 使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进行了系统观察。 结果表 明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
前血小板聚集呈亢进状态 , 说明血小板聚集性的测定对急性脑血管病的预报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
价值 。 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血管病惠者血小板聚集性有明显降低作用 , 这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将有一定的指导愈义 。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急性脑血管病 血小板聚黛怜
丹参 S o vl 沁 。 汀 t沁 : : 爪动 B u n g e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 具有扩张血管 , 降低血粘度 ,
改善微循环障碍等作用 〔1、 “ 〕 , 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育一定价值 。 为此我院用丹参注射液对
急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聚集性 的影响 进行 了观察 。
1 临床资料
急性脑血管病组 : 根据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 〔 3〕 , 同 时经 C T
证实 , 分①脑出血组 : 38 例 , 其中男性 24 例 , 女性 14 例 , 年龄范围 5 5 , 、 7 6岁 。 ②脑 血 栓 形
成组 : 54 例 , 其中男性 28 例 , 女性 26 例 , 年龄范围 57 /、 79 岁 。 ③对照组 : 均为来 我 院 体检
而无心 、 脑血管 、 血液系统及显性糖尿病的健康者 1 例 , 其中男性 5例 , 女性 6例 , 年龄范围
5 2~ 6 3岁 。
2 研究方法
2
.
1 血小板聚集试验 : 仪器为上海科达测试仪器厂生产的 P P P 白动平衡血小板 聚集仪 。 聚
集诱导剂为二磷酸腺昔 ( A D P ) , 分子量为 4 2 7。 A D P终浓度为 3协m ol / m l 。 富 血 小 板血
浆 ( P R P ) 的血小板数 目为 2 0 士 2万 / m l。
2
.
2 急性脑血管病组均使用南通中药厂等生产的丹参注射液 。 每毫升药液含丹 参 19 。 观察
剂量 : 每 日将含丹参 1 29 的药液加入 10 %葡萄糖注射液 5 0 m l稀释后静 脉滴 注 。 15 d 为一疗
程 。 患者均治疗一疗程 。 严格控制观察条件 , 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聚集 的药 物 , 如阿 斯匹
林 、 安妥明 、 潘生丁 、 心得安 、 心痛定 、 汉防己甲素及右旋糖配等 。
2
.
3 对各组均观察血小板第一相聚集率 ( 简称 I ) 和第二相聚集率 ( 简称 I ) 。
2
.
4 数据用妥士 S表 示 , 组间差异用 t检验。
3 结果
3
.
1 治疗前急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性比较见表 1 。 ①治疗 前脑出血组 I 和 l 均
高于对照组 , 两组间 I 和 l 均 有显著差别 (尸 < 0 . 0 5 ) 。 ②脑血栓形成组的 I 和 I 均高 于脑出
血组 , 两组间 I 和 l 均有显著差别 ( P < 。 . 肠 ) 。 ⑨脑 一血拴形成组 I 和 互均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 两组间 I 和 I 均有非常显著差别 ( 尸 < 0 . 0 0 1 ) 。
3
.
2 急性脑血管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性比较见表 2 。 ①脑出血组 I 和 I 治疗后均低于治疗
.
A d d
r e s s : X u J i n h e
,
W
u h a n W
a r I n d u s t r y H
o s P i t a l
,
P L A G
e n e r a l L
o g i s t i e s D
e P a r t m e n t
,
W
u h a n
△本文曾参加湖北省第五届第三次神经学术会议和中南地区第二届神经学术会议 , 均为大会发言
.
3 0
.
前 , 前后比较 I 有非常显著差别 ( 尸 < 。 . 0 05 ) , 而 I 有显著差别 ( 尸 < 0 . 0 5 ) 。 脑出血组治
疗后 与对照组比较 I 和 亚均无显著差别 ( 尸 > 0 . 1~ 。 . 2 ) 。 说明治疗后血小板聚集 性恢复到
正常水平 。 ②脑血栓形成组 I 和 l 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 前后 比较 I 和 I 均有非常显著
差别 ( P < 0 . 0 0 1 ) 。 脑血栓形成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 I 和 I 均无显著 差 别 ( 尸> 0 . `
P > o 一 ) 。
裹 1 治疗前后各组血小板滚粼性及比较 裹 2 治疗前后血小板玻粼性及比较
( 戈土 S ) ( 戈土 S )
组 别
脑出血组
例数 I ( % )
3 6
。
15 土
1 0
. 选 z + 八
4 8
。
0 3 土
2 0
。
2 0
.
2 2
。
5 2土
2
。
9 4
1 ( % ) 组 别
脑出血组 治疗前
例数 1 ( % )
4 7
。
8 7土
2 7
.
0 2+ 今
脑血栓形成组 54 6 5 一 9 1
2 8
。
7 1
.
2 7
。
7 7 t
7
一
6 3
治疗后 38
对照组 脑血栓形 治疗前 54
成组
I ( % )
3 6
。
15 土
10
。
4 1
. *
18
。
6 6 土
7
。
0 9
4 8
。
0 3 士
2 0
。
2 0…
4 7
。
8 7 土
2 7
。
9 1
.
3 3
一
6 0 士
2 1
.
4 4
6 5
。
9 1士
2 8
。
7 1
. * *
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栓形成组比较 八 p < 。 . 06 ,
. 尸 < O。 0 0 1
+ 尸 < O。 0 5 , 脑出血 组与血
血栓形成组与对照组 比较
治疗后 5 4 2
l
3 6
1 91 ]
。
5 9 日。 1 5
. . . . . . . . . . . . . . . .
治疗前后比较 …尸 < 。 . 。。 1 , 申 中P < 0 。 。05
. 尸 < O。 05
4 讨论
4
.
1 血小板聚集功能系指血小板相互粘着的功能。 观察结果表明 , 脑出血 和 脑血栓形成患
者血小板第一 、 二相聚集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 , 说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呈亢进
状态 , 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 。 从这一点出发 , 给今后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预报提供了一
条参考依据 。 同时 , 脑出血患者第一 、 二相聚集率较健康人有显著差别 , 脑血栓形成患者与
健康人有非常显著差别的特点 , 说明血小板聚集的测定 , 有助于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的鉴别
诊断 。 本文血小板聚集率的直接测定值 , 一般而言 , 脑出血患者血小板第一 、 二相聚集率较
正常值高 40 % ~ 50 % , 而脑血栓形成患者则高出 l倍以上 。
4
.
2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明显增高的机理 , M aj e r su 等国外学者 认为 , 由于急
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血液动力学紊乱 , 以及肾上腺素 、 游离胆固醇等物质增加 , 导致血管内壁
的损伤 , 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 , 胶原激活血小板膜上的磷醋酶 A : , 促使磷酷水解出 花 生 四
烯酸 , 后者在环氧化酶作用下转变为一种不稳定的前列腺素内的过氧化物 ( P G G : 、 P G H : ) ,
该物在血小板内的血栓烷 A : 合成酶作用下 , 转化为促聚集血栓素 A : ( T X A : ) 。 T X A : 有强
大地诱发血小板聚集的功能 。 人体内 , 前列环素 ( P G I : ) 是一种强的抑制血小板 聚 集 作用
的循环激素 , 它和 T X A : 之间存在平衡关系 〔幻 。 当血管内皮受损后 , 因丧失 P G I Z合 成酶 ,使
P G I
: 生成减少 , 于是增多的 T X A Z引起血小板聚集性明显增高 。
4
.
3 观察结果还表明 , 使用丹参注射液一方程均能使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 板第一 、 二相
聚集率降至正常水平 , 证实丹参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有肯定的作用 。 国内学者曾作动物实验 ,
指出丹参中的丹参素具有明显的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作用 〔5〕。 其机理迄今不明 , 可能与丹
参素提高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作用有关 。 国外有人认为 , 患者血小板聚集与病情的发展相平
行 , 即疾病好转时 , 血小板聚集性下降 , 再发或恶化时 , 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幻 。 丹参对血小
板聚集性降低有肯定作用 , 但这种作用与急性脑血管病的转归是否相关 , 还有待 进 一 步 研
究 , 明确这种相关关系刘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预后将有指导意义 。
(下转第 19 页 )
《 中草药 》 1 9 9 4年第 25 卷第 1期
裹3 灵芝 , 丝体和发醉液各类奴共吐含 t 比较 衰 4 员芝 , 丝体和发醉液的橄 t 元素含 l 分析
元素元素测试项目 含量 (% ) 占氨基酸总 t (% ) 含趁
( P P m )
发酵液
含最 ( P P m )
菌丝体 发 酵液
-
19naO
-
-
L州M侧NP1笼已d0eru;滋A压Q知V0EKvz氨基酸总量
bPsriTeG
菌丝休
2 8 0
。
4
1牙。 3
0
。
8 4%
( 0
.
0 0 1
( 0
。
0 0 2
( 0
。
0 0 3
公 . 8 2
2 5
。
2
6 6 7
。
9
0
。
10%
0
。
38
6 3
。侣
1 7 4
。
1
12
。
9
0
。
38%
/
/
0
。
9 9
9
一
95
12
。 牙
0
。
3 5
2
。
8 8%
0
`
5 7
6 6
。
6
< 0
.
0 0 6
0
。
19%
6 7
。
4
( 0
。
0 0 5
容。 7 5%
1
。
45
0
。
2 6%
7
。
2 5
3 7
。
7
心 。 1 1
( 0
。
0 5 0
( 0
。
0 1 0
/
1
。
0 6
5 2
。
2
1
。
9 2
2
。
2 2%
/
1
。
9 2%
/
2 4
。
5
/
3
。忿 5
/
n3
,曰丹`八Un.o甘O`仲才de,10自1上OU1.上
.…,丹`.b一勺,口89ó8,臼,曰,上二必需氨基酸总量支链氨基酸总量
芳香族氨基酸总量
精氨酸
菌丝体 g / 1 0 0 9
发酵液 g / 1 0 o m l
菌丝休 g / 1 0 0 9
发酵液 g / 1 0 o m l
菌丝体 g / 1 0 0 9
发酵液 g / 1 0 0 m l
菌丝体 g /工0 0 9
发酵液 g / 1 0 o m l
菌丝体 g八 0 0 9
发酵液 g / 1 0 O m l
1 4
。
7 0
1
。
0 8 9
4
。
0 0
0
。 40
2
。
2 9
0
。
0 3 5
1
。 2 1
0
。
0 8 8
1
。
8 8
0
。
0 8 9
必需 , 以 Z n 、 M n 含量较高 。 发酵液中不含
有毒元素 C d 、 P b 。
2
.
4 讨论 : 灵芝菌丝体中含有高量支链氨基酸和低量芳香族氨基酸 ,这种氨基 酸模 式比 较理
想 , 19 7 5年 F is c h e r等发现慢性肝功能异常或肝硬化患者 , 其氨基酸代谢发生异常 , 主要是 血
浆支链氨基酸的含量降低和芳香族氨基酸含量升高 , 因进入脑中的色氨酸和 5一经色胺是受血
浆中的支链氨基酸调节 的 , 而肝病患者由于血浆中支链氨基酸的降低 , 大量的色氮酸和 5一经
色胺被脑吸收 , 二者在脑内的浓度增加 , 导致肝昏迷 。 鉴于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均有血浆
氨基酸型式异 常 , 故 F i s c h er 等首先提出输注高支链氮基酸 , 低芳香族氨基酸的葡萄糖 混 合
液 , 使血浆氨基酸水平正常化 , 获得改善精神神经症状 , 缓解病情 。 针对灵芝菌丝体含有高
量支链氨基酸和低量芳香族氨基酸特点 , 可用以临床治疗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 。 使素乱的
血浆氨基酸水平正常化 。
灵芝菌丝体的精氨酸相当高为 1 . 8 % , ( 1 0 09 千菌丝体的含量 ) , 高于云芝 ( 1 . 54 % ) 、
猴头 ( 1 . 10 % ) 、香菇 ( 1 . 2 5 % ) 、 金针菇 ( 1 . 61 % ) 等真菌菌丝体中精氨酸含量 , 特别是金
针菇的精氨酸含量高 ,但低于灵芝的精氨酸含量 。紫金山灵芝菌丝体氨基酸总量 ( 14 . 7 % ) 远
远高出于泰山灵芝子实体氨基酸含量 ( 4 . 57 % ) 〔5〕 。
在灵芝的菌丝体和发酵液中 , 磷的含量相当丰富 , 磷具有镇静安神作用 , 灵芝对神经衰
弱和顽固失眠的疗效与磷的作用有着密切关系 。
今 考 文 献
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 . 中草药通讯 , 1 9 7 9 , 10
( 5 ) : 1
侯翠英 . 中草药通讯 , 1 9 7 9 , 10 ( 6 ) : 4
陆文探 , 等 。 灵芝 。 第二版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 9 8 3
。
1 2 2
丁恒山 。 中国药用抱子植物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令8 2 。 4 0 9
王洪存 , 等 。 食用菌 , 1 9 9 1 , 5 : 7
( 19 9 3
一 0 5一 2 4收稿 )
( 上接第 31 页 )
今
柴本甫 , 等 . 中西 医结合杂志 , 2 9 8 7 , 7 ( 7 ) : 一2 0
金惠铭 , 等 . 中西医结合杂志 , 2 98 5 , 5 ( 5 ) : 2 7 0
王新德执笔 。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19 8 6 , 2 1 ( 1 ) : 6
L o w i s
,
P J
, e t a l
。
L
a n e e t , 1 9 8 1 ( 1 )
:
5 5 9
考 文 献
李承珠 , 等 . 中西医结合杂志 , 1 9名3 , 3 (5 ) : 2 9 7
D
o u g h e r t y J H
, e t a l
。
L a n
e e t , 19 8 1 ( 1) 1 8 2 1
( 19 9 2
一 12一 0 3收稿 )
《 中草药 》 1 9 9 4年第 25 卷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