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30卷第8期
No.8Vol.30
珙桐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肖小君, 陈文年**
(内江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四川省高等学校
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四川 内江 641199)
摘 要:从外植体的选择、外植体的处理及消毒、培养基种类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论述了珙桐科植物组织
培养研究现状.珙桐科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多采用成熟胚、芽、茎段、茎尖等,通过低温、预培养或流水冲洗加上
酒精和氯化汞表面消毒的处理方式可成功诱导不定芽或愈伤组织,在低盐浓度的培养基中配合一定浓度的细胞分
裂素和生长素可再生新的植株.此外,还探讨了组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珙桐科植物组
培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珙桐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DOI:10.13603/j.cnki.51-1621/z.2015.08.004
中图分类号:Q9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785(2015)08-0020-05
珙桐科(Nyssaceae)植物包括3属,即珙桐属
(Davidia)、喜树属 (Camptotheca)和蓝果树属
(Nyssa),其中珙桐属与喜树属为我国特有的单种
属,蓝果树属有10余种间断分布于北美和东南亚地
区[1].珙桐科植物树形优美,是集观赏和实用为一体
的优良园林绿化树种.目前该科植物主要采用种子
繁殖后代,但由于种壳十分坚硬,种子休眠期长,且
种子出土很不整齐,发芽率低,自然更新困难,种子
败育现象严重[2-4].前人提出多种提高珙桐种子发芽
率的措施,如人畜尿液浸泡、酸或碱处理果实、机械
破损果皮、变温层积等,但成功率低,难以批量供应
苗木[5],导致珙桐科植物至今未能广泛应用.目前植
物组织培养技术以其繁殖周期短、速度快、不受季节
限制等特点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对珙桐科
植物开展组织培养研究,代替种子繁殖,可缩短育种
年限,加速这些观赏园林植物的推广利用.本文以珙
桐科植物中研究最多、最受重视的珙桐、喜树和蓝果
树为典型代表,对外植体的选择、外植体的处理及消
毒方式、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选择等方面进行
了总结,提出珙桐科植物组织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
题,为今后开发利用这些濒危珍稀植物资源提供参
考.
1 外植体的选择
理论上讲,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每一个细胞在
合适的培养条件下都有发育成完整植物个体的潜
力[6].但是研究表明,珙桐科植物不同组织或部位在
器官发生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前人以珙桐成熟胚
为试材,成功诱导出愈伤组织,最高诱导率为
83.3%;余阿梅等[8]利用珙桐萌发胚的下胚轴和胚
根进行丛生芽的诱导和增殖,完整建立了珙桐植株
的再生体系;邹利娟等[9]以野外珙桐枝条抽出嫩梢
的茎段和茎尖为外植体诱导腋芽的萌发及丛生芽的
产生;董社琴等[10]研究认为以1~2年生珙桐的根
尖为外植体,在解剖镜下剔除表皮可诱导出愈伤组
织;选择珙桐冬芽[11-12]或带芽茎段[13-14]作为外植体
·02·
* 收稿日期:2015-05-16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校级重点项目(12NJZ04),内江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2109)
作者简介:肖小君(1982-),女,四川岳池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植物组织培养
*通讯作者:陈文年(1968-),男,四川成都人,内江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植物生态
2015年8月 肖小君,陈文年:珙桐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诱导腋芽的研究较多,由腋芽直接发生丛生芽,最终
获得完整植株.
在喜树的组织培养中,利用喜树幼苗的茎尖可
直接诱导出大量丛生芽[15];前人[16]以叶片、茎段和
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发现叶片诱导愈伤组织效
果最好,并成功建立了细胞悬浮培养体系[17],带芽
茎段更适于通过腋芽诱导进行植株快速繁殖;陈颖
等[18]研究认为取秋季刚休眠的芽为外植体效果最
佳,此阶段的芽易于消毒,同时污染率较低.
目前关于蓝果树组织培养的报道较少,以带腋
芽半木质化茎段[4,19]和幼嫩枝条[20]为外植体均能
重建蓝果树再生体系,但仅见于直接器官发生途径,
未见愈伤组织或体细胞胚胎途径的相关研究.总的
来说,珙桐科植物的成熟胚、根、茎尖、茎段、嫩梢、
芽、叶片甚至下胚轴均可作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或
愈伤组织,其中以芽、带芽茎段和茎尖的报道较多,
是繁殖成功率较高的外植体.以根、叶片或下胚轴为
外植体时能诱导愈伤组织,可作为细胞悬浮培养及
次生代谢产物提取的基础.
2 外植体的处理及消毒
2.1 以离体胚为外植体
由于珙桐科植物种子外壳十分坚硬,透水透气
性差,而且种子后熟期特别长,易使种子长期休眠.
前人研究表明,从种子中分离出胚进行离体培养,可
以完全解除种皮和胚乳的抑制作用,使胚很快萌
发[21].因此,研究者通常采取低温浸泡[7]或层积[8]
的方式提前处理,待胚充分吸胀后,用70%的乙醇
浸泡30s,无菌水冲洗2~3次,再用0.1%的升汞浸
泡5~20min或用10%的次氯酸钠浸泡10~20min,
无菌水冲洗4~5次[7],于无菌条件下取出成熟胚接
种于诱导培养基上.
2.2 以冬芽、茎段、带芽茎段和嫩梢为外植体
在选择这类外植体处理时,一般是先将外植体
在洗衣粉溶液中浸泡2min,用毛刷轻轻的将芽鳞
或茎段清洗干净,在流水下冲洗数小时后在超净工
作台上用75%酒精浸泡20s~1min,再用HgCl2溶
液处理3~20min,无菌水清洗5次以上[9,11-15,19].在
表面灭菌过程中,添加吐温80会加重消毒液对植物
细胞的伤害,导致外植体的褐化和死亡[14],灭菌后
剪掉芽体的亮黄色绒状叶比直接接种全部冬芽污染
率更少[12],也有研究发现取外植体长度大于0.5cm,剥
离芽体至剩余1~2个鳞片叶的处理方式有利于降低
污染率[22].
2.3 以根、叶片等其他部位为外植体
董社琴等[10]采集1~2年生的珙桐根尖成功地
诱导出愈伤组织,但并未说明根尖的消毒方式.王戈
戎等[23]以喜树幼嫩叶片为外植体,经流水冲洗后于
70%乙醇中浸泡30s+10%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
5min,无菌水漂洗3~5遍,将叶片切成1cm2大小
接种于培养基1d后可以看到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
的细胞发生细胞分裂.目前,总的看来以根、叶片或
其他部位为外植体的报道相对较少,技术还不成熟.
3 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基本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
基础.不同培养目的,不同植物基因型和外植体,所
需培养基的类型及成分均有所差异.而培养基中细
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等激素类物质对植物生长有重要
作用,使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和不同比例关系的植
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节培养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分
化方向和器官发生[24].
3.1 直接器官发生途径
以冬芽、茎段、带芽茎段和嫩梢等为外植体可直
接诱导丛生芽的产生,这种途径遗传稳定性好,由于
没有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能较好地保持母株
的优良特性.
3.1.1 初代培养
吴安湘[11]比较了 MS、1/2MS、N6和 WPM 4
种不同培养基对珙桐冬芽诱导的影响,分析得出
WPM为冬芽初代培养的最佳基本培养基;杨锋利
等[14]研究认为珙桐初代培养中,低盐培养基 WPM
优于中盐培养基 H 和高盐培养基 N6、MS;夏晗
等[25]比较了1/2MS、1/4MS和H 3种基本培养基
的诱导效果,分析发现1/2MS培养基显著优于其
他两种.王慧梅等[26]以三年生喜树腋芽为外植体,
研究得出 WPM 和 B5培养基适合喜树腋芽的诱
导.王春荣等[20]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成功获得
蓝果树无菌芽.以上结果表明,在珙桐科植物初代培
养阶段,宜采用低盐的基本培养基.在此基础上,添
加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对芽体萌发与诱导有显著影
响.邹利娟等[9]以野外珙桐抽出的嫩梢为外植体,研
究发现6-BA和GA3是影响珙桐带芽茎段萌发的主
要因素.吕立堂等[15]以喜树幼苗的茎尖作为外植
体,研究认为B5+6-BA0.2mg/L+IBA0.05mg/L+
AS10mg/L的诱导效果最佳.也有部分研究人员认
·12·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第30卷第8期
为单独使用6-BA就能较好地诱导出丛生芽[13-14].
一般来说,6-BA 对芽的分化起较大作用,IBA 或
NAA对茎段腋芽的形成不是必需的,但可促进芽
的伸长生长.
3.1.2 继代培养
在珙桐的继代增殖培养中,研究较多的是采用
无机盐浓度较低的 WPM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一定
浓度的细胞分裂素ZT[13]、6-BA和生长素NAA[8],
其中6-BA为1~2.0mg/L时的增殖效果较好,培
养基中加入GA3对珙桐芽的生长和增殖有明显的
改善作用[9,12].而关于喜树和蓝果树的继代增殖培
养,多数学者选择以 MS为基本培养基,王慧梅
等[26]研究发现适合喜树腋芽增殖和分化的最佳生
长调节物质为BA 1.0mg/L或TDZ 0.1mg/L.陈
颖等[18]认为喜树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是 MS+
NAA 0.1~0.5mg/L+BA 1.0mg/L,分化频
率为82%~87%.在此基础上添加腺嘌呤10mg/L
和柠檬酸 30 mg/L 可使喜树芽增殖系数达到
6.2[27].蓝果树增殖过程中以 MS+6-BA 1.0mg/L
+IBA 0.1mg/L培养基最好,连续继代5代,总有
效增殖系数为408.83倍[4].
3.1.3 生根培养
余阿梅等[8]用1/2 MS+IBA 1.5mg/L+
AC1.0g/L+蔗糖20g/L作为生根培养基,30d后
可见珙桐幼苗基部长出白色肉质根,生根率达
90%;邹利娟等[12]研究认为珙桐不定芽最佳生根培
养基为 White+IBA 3.0mg/L+6-BA 1.0mg/L+
AC 2.0g/L,在此条件下,根系发育良好,植株健
壮,组培苗炼苗后移栽成活率可达80%;前人研究
发现 WPM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IBA和NAA均
能诱导珙桐生根,但从生根时间和再生植株的长势
上,NAA效果优于IBA[13].在喜树的生根诱导研究
中,吕立堂等[15]认为B5培养基附加IBA 0.5mg/
L,KT 0.1mg/L和 AS 10mg/L的生根效果较
好;陈颖等[18]认为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
NAA 0.1 mg/L+ IBA 1.0 mg/L,生根率为
95%,研究发现1/2MS和 WPM培养基均适合喜树
组培苗生根[28].在蓝果树生根诱导的报道中,胡刚
等[19]研究表明1/2WPM+NAA 0.5mg/L+IAA
0.2mg/L+活性炭0.2%培养基中蓝果树试管苗
生根率可达100%;王春荣等[20]认为1/2MS附加
NAA与IBA或IAA配合使用,生根情况较好,单
独使用 NAA,根系不发达,侧根少.综上所述,
1/2MS、White、WPM 和B5培养基附加一定浓度
的生长素NAA和IBA在珙桐科植物生根培养中广
泛使用,说明降低基本培养基中矿质离子的浓度有
利于木本植物组织培养中根的产生和生长.
3.2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
间接器官发生是指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
织,再经过不同的细胞分化途径重建形成不同的器官,
进而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这种由愈伤组织到器官再
生的过程中,无性系后代遗传性不稳定,易产生变
异[6].因此这类方式可以用于选育具有特殊性状的变
异植株,也可为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以珙桐无菌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其最佳愈伤组
织诱导培养基为 WPM+KT 1.0mg/L+2,4-D 0.5
mg/L+Vc 1.0mg/L[29],KT与2,4-D组合比6-BA与
NAA组合对珙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更好,初代培
养中添加天然提取物豆芽汁和番茄汁可诱导出质量好
的珙桐茎愈伤组织,出愈率高达98%[30],继代培养中
添加1.0~1.5mg/L抗坏血酸(Vc)能有效抑制愈伤组
织褐化[31];陈蕤坤等[32]采用珙桐花药成功诱导出愈伤
组织,但愈伤组织褐化严重,未见进一步分化.综合看
来,在珙桐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过程中褐化现象比
较严重[33],如何克服褐化提高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率将
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喜 树 愈 伤 组 织 诱 导 过 程 中,以 幼 嫩 叶
片[17,34]、茎段和带芽茎段[35-36]、下胚轴[37]等为外植
体均有相关报道,研究发现SH、MS、B5基本培养基
配合一定浓度激素(2,4-D、NAA、6-BA、KT)均能
成功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含 KT与 NAA
的培养基上悬浮培养可进一步分化形成含喜树碱的
胚状体[34],或在 MS附加一定浓度的2,4-D、NAA、
6-BA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快速生长,疏松易分散,作
为细胞悬浮培养的原料生产喜树碱[17,34].康大力
等[38]研究认为TDZ在喜树愈伤组织培养中可替代
植物激素并对细胞植物色素积累有明显影响;陈博
等[39]比较了蓝、红、白不同的光质下喜树愈伤组织
的长势和分化潜质,结果表明蓝光照射下7d时喜树
的愈伤组织具备较强的潜在分化能力;张彦波等[40]
认为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30mg/L抗坏血酸和
5g/L活性碳可有效抑制继代培养中愈伤组织褐化.
目前,蓝果树愈伤组织诱导还未见相关报道,珙桐和
喜树愈伤组织诱导均取得成功,并用于植物细胞悬
浮培养,但缺少愈伤组织分化成苗的系统性报道.
目前,珙桐科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虽取得一定
·22·
2015年8月 肖小君,陈文年:珙桐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还未见工厂化规
模生产成功模式的报道.由于珙桐科植物生长在空
气湿润、阳光较充足的溪边沟谷地段,外植体带菌严
重,如何降低污染率,提高诱导率等问题仍需进一步
研究,在组培过程中,组培苗褐化及变异等问题比较
常见.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眼于提高组培苗的繁殖
系数,控制褐化和变异,加强愈伤组织分化成苗,探
寻胚状体途径的再生体系等方面努力.同时,有必要
对细胞悬浮培养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培养方式
和代谢调控途径,提高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降低组培
苗的生产成本,开拓组培苗市场,为珙桐科植物尽早
实现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候宽昭.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M].2版.北京:科学
出版社,1982.
[2]张家勋,李俊清.珙桐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 [J].北京林
业大学学报,1995,17(3):24-29.
[3]林桂芸,孙雁霞,邬晓勇,等.喜树离体愈伤组织和腋芽
诱导试验 [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01):88-89.
[4]王春荣,毕君,曹书敏.蓝果树茎段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J].北方园艺,2011(1):139-143.
[5]罗世家.珙桐繁殖技术研究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9,27(3):264-266.
[6]潘瑞炽.植物细胞工程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
[7]李月琴,雷泞菲,林莎,等.濒危植物珙桐的组织培养技
术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69-5370
[8]余阿梅,苏智先,王立强,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胚的萌
发与快速繁殖 [J].植物学报,2009,44(4):491-496.
[9]邹利娟,吴庆贵,苏智先.珙桐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5):62-66.
[10]董社琴,李冰雯.珙桐离体根培养的研究 [J].北方园
艺,2007(12):206-207.
[11]吴安湘.珙桐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D].长
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12]邹利娟,苏智先,胡进耀,等.濒危植物珙桐的组织培养
与植株再生 [J].植物研究,2009,29(2):187-192.
[13]金晓玲,吴安湘,沈守云,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离体快繁
技术初步研究 [J].园艺学报,2007,34(5):1327-1328.
[14]杨锋利,苏智先,杜保国,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初代培
养影响因素研究 [J].江苏农业科学,2008(6):83-84.
[15]吕立堂,朱冬雪,赵德刚.喜树茎尖组织培养与植株再
生 [J].中草药,2004,35(6):682-684.
[16]马林.喜树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培养 [J].中国中药杂
志,2007,32(13):1273-1276.
[17]刘菲,彭克勤,彭志红,等.喜树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
立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5):
528-530.
[18]陈颖,曹福亮,李淑娴,等.喜树茎段不定芽的诱导及再
生系统的建立 [J].经济林研究,2004,22(1):8-11.
[19]胡刚,朱忠荣,王桂萍,等.蓝果树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
研究 [J].林业实用技术,2014(8):34-36.
[20]王春荣,毕君,曹福亮.蓝果树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5(11):1107-1008.
[21]Raghavan V.One hundred years of zygotic embryo cul-
ture investigations[J].In Vitro Cel Dev Biol Plant.
2003,39:437-442.
[22]植爽,胡艳,曹婧,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初代培养研究
[J].江苏林业科技,2014,41(4):29-32.
[23]王戈戎,袁晓颖,齐清弘.喜树叶片愈伤组织形成过程
的细胞学研究 [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2):166-169.
[24]巩振辉,申书兴.植物组织培养 [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7.
[25]夏晗,张健,尚旭岚,等.珙桐初代培养研究 [J].四川
农业大学学报,2003,21(4):356-358.
[26]WANG Hui-Mei,ZU Yuan-Gang,DONG Feng-Li,et al.
Assessment of factors affecting in vitro shoot regenera-
tion from axilary bud explant of Camptotheca acumi-
nata[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5,16(1):
52-54.
[27]张启香,方炎明.喜树组织培养初步研究 [J].江苏林
业科技,2005,32(3):1-3.
[28]王慧梅,王文杰,董凤丽,等.影响喜树组织培养苗离体
生根的因素 [J].植物学通报,2004,21(6):673-681.
[29]毛艳萍,苏智先,胡进耀,等.濒危植物珙桐愈伤组织的
诱导及悬浮细胞培养初探 [J].武汉植物学研究,
2010,28(4):510-515.
[30]董社琴,李冰雯.天然提取物对珙桐茎诱导愈伤组织的
影响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76-9177.
[31]余阿梅,苏智先,胡进耀,等.珙桐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
培养中的褐化研究 [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
(8):70-74.
[32]陈蕤坤,吴鹏飞,何青霞,等.珙桐花药诱导愈伤组织的
初步研究 [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9
(5):1137-1142.
[33]樊茜雯.珙桐的离体培养及叶片愈伤组织耐热性生理
指标初探 [D].成都:四川大学,2009.
[34]邓冬青,李跃春,张长弓,等.喜树愈伤组织培养及喜树
碱的产生研究 [J].医药导报,2004,23(5):287-289.
[35]马林.喜树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培养 [J].中国中药杂
志,2007,32(3):1273-1276.
[36]林桂芸,孙雁霞,邬晓勇,等.喜树离体愈伤组织和腋芽
诱导试验 [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1):88-89.
·32·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第30卷第8期
[37]潘学武,刘欣,吕应堂.喜树胚轴细胞悬浮培养的优化
和喜树碱的积累 [J].中草药,2005,36(8):1221-1225.
[38]康大力,张洪利,莫小路,等.TDZ对喜树愈伤组织生长
及色素积累的影响 [J].生物技术,2012,22(1):83-85.
[39]陈博,陈哲皓,王利琳,等.不同光质对喜树愈伤组织形
成及分化潜质影响 [J].生物技术,北方园艺,2012
(17):112-115.
[40]张彦波,龚霞峰,胡江琴,等.喜树愈伤组织诱导与抑制褐化
的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02-11904.
Research Progress in Tissue Culture of Nyssaceae Plants
XIAO Xiao-jun CHEN Wen-nian
(Colege of Life Science//Key Laboratory of Co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for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Undertakings,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Sichuan 641199,China)
Adstract:A status quo survey is conducted to find out about the tissue culture of Nyssaceae plants concerning the prob-
lems of the choice,treatment and sterilization of exophyte,the types of culture medium and the growth conditioning agent.In
the tissue culture of Nyssaceae plants,mature embryo,sprout,section of stem and stem tip are usualy used as the exophyte.
By means of low temperature,preincubation,running water flush and surface sterilization by spirit and mercury bichloride,
successful inducement of adventitious bud and calus can be achieved;in the culture medium of low salt-concentration plus cyto-
kinin and auxin of certain concentration,reproduction of a new plant can be made possible.In addi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eveloping trend are discussed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of tissue culture of Nyssaceae plants.
Key words:Nyssaceae;tissue culture;research progress
(责任编辑:胡 蓉)
(上接第14页)
参考文献:
[1]姚启均.光学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137.
[2]毛骏健,顾牡.大学物理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6:79.
[3]胡绍强.用牛顿公式对薄透镜成像的分析[J].新疆师
范大学学报,2004,23(3):100-101.
[4]程立斌.薄透镜在不同介质中的会聚与发散性质[J].
大学物理,2006,25(2):28-29.
[5]彭金松.薄透镜成像作图法的讨论[J].河池师专学报,
1999,19(2):37-39.
[6]郭守月.图像法讨论“薄透镜成像”的实验规律[J].物理
教学探讨,2002,20(9):46-47.
[7]郎和.薄透镜的会聚与发散问题讨论[O].西北师范大
学学报,2000,36(3):95-97.
The Effects of the Refractive Index on Thin Lens Imaging
JIANG Shen-lin,XU Jing,QIN Yuan,Ni Tao,LI Chang-jin
(Coleg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eijiang,Sichuan 641199,China).
Adstract:From the thin lens imaging formula,the formulas of the front focal length and the back focal length of the thin
lens are deduced,and the changing law is examined of the focal length when the medium refractive index changes by a case
study of the positive lens and negative lens.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medium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lens,concave lens play a convergent role,and the convex lens play a divergent role.But when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medi-
um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lens,concave lens play a divergent role,and convex lens have a convergent effect.The experi-
mental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conclusion.
Key words:thin lens;imaging formula;refractive index
(责任编辑:李伟男)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