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of wheat cultiv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of China

山西省小麦生态区划研究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 3月 第 18卷 第 2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rch 2010, 18(2): 410−415


* 山西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80311001-2)资助
张立生(1963~), 男,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E-mail: zwsxs@126.com
收稿日期: 2009-03-09 接受日期: 2009-06-20
DOI: 10.3724/SP.J.1011.2010.00410
山西省小麦生态区划研究*
张立生 1 温辉芹 1 程天灵 1 李生海 1 贾雍恕 2
(1.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太原 030031; 2. 霍州市农业局 霍州 031400)
摘 要 本文选择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和 1月份平均气温 4项指标, 根据山西省 62个气象站 20
年资料, 采用二元回归、相关分析的数学方法, 通过 DPS数据处理系统运算, 建立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年平
均气温及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 1月份平均气温的二元回归方程, 将山西省小麦区划分为春麦区、强冬麦区、
冬麦区、弱冬麦区 4个大区。根据 4大麦区在各行政区内的分布, 将山西省小麦区划分为 8个类型: 北部春麦
区, 春麦、强冬麦兼种区, 春麦、强冬麦、冬麦兼种区, 春麦、强冬麦、冬麦、弱冬麦兼种区, 强冬麦区, 强
冬麦、冬麦兼种区, 强冬麦、冬麦、弱冬麦兼种区, 冬麦、弱冬麦兼种区。本研究对山西省小麦育种、引种、
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生态区划 小麦 山西省 地理纬度 海拔高度 平均气温
中图分类号: S512.10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0)02-0410-06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of wheat cultiv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of China
ZHANG Li-Sheng1, WEN Hui-Qin1, CHENG Tian-Ling1, LI Sheng-Hai1, JIA Yong-Shu2
( 1. Institute of Crop Genetics Research,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iyuan 030031, China;2. Agriculture Bureau of
Huozhou City, Huozhou 031400, China)
Abstract Using 20-year climatic data from 62 weather stations in Shanxi Province,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 for an-
nual temperature with latitude and elevation as the explaining variables, and then for January average temperature with latitude and
elevation as the explaining variables via binary regress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Data Processing System (DPS). Based on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four main ecological regions were obtained for wheat cultiv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The eco-regions are:
spring wheat (S) region, strong winter wheat (SW) region, winter wheat (W) region and weak winter wheat (WW) region. Then by
factoring spatial overlaps of the different wheat regions, eight sub-ecological regions were identified for wheat cultivation. These are:
northern areas of S; mixture areas of S and SW; mixture areas of S, SW and W; mixture areas of S, SW, W and WW; areas of SW;
mixture areas of SW and W; mixture areas of SW, W and WW; and mixture areas of W and WW.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is vital for
wheat breeding, new variety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in Shanxi province.
Key words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Wheat, Shanxi Province, Latitude, Elevation,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Received March 9, 2009; accepted June 20, 2009)
山西省地形南北狭长, 跨越 6.3个纬度, 山峦盘
结, 地形复杂, 海拔高差 2.8 km 以上, 境内大部分
地区海拔在 1 km以上, 地貌类型比较复杂, 山地、
丘陵面积辽阔, 其中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 35.72%,
丘陵占 44.56%, 平原和台地仅占总面积的 19.72%。
受纬度和海拔双重影响, 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生
态条件, 小麦生长的限制性生态因素、栽培条件和
品种类型又有明显不同。因此, 从地理纬度和海拔
高度入手, 研究自然气温的变化规律, 从而对山西
省小麦进行划区, 不仅涉及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品
种选育的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引种、用种, 充分发挥
种性的重大实践问题。
1961 年, 金善宝[1]根据自然条件特别是全年平
均气温、冬季气温、降水量及其分布、耕作栽培制
度、小麦品种类型的分布、合适的播种期与成熟期
的迟早等, 将全国小麦的自然区域划分为 3 个主区,
10 个亚区, 山西小麦在全国小麦区划中分属北部春
麦区、北部晚熟冬麦区和华北平原中熟冬麦区 3 个
第 2期 张立生等: 山西省小麦生态区划研究 411


亚区; 1978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及有关单位[2], 根据
我国小麦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 品种多次更换, 耕
作栽培制度的改变, 将全国小麦划分为 9个主区和 5
个副区, 山西小麦在全国区划中分属北方冬麦区、
黄淮平原冬麦区、北方春麦区; 1989 年, 尹钧等[3]
选择与山西省自然温光变异有关的 9 项指标, 采用
系统聚类的数学方法, 将山西小麦划分为 3 大光温
区 6个亚区; 1997年, 张立生等[4]选择地理纬度、海
拔高度、温度 3 项指标, 根据山西省 111 个气象站
30年的资料, 采用二元回归、相关分析的数学方法,
将山西小麦划分为 4 个大区 7 个栽培生态区; 1997
年, 薛觉民等[5]从具有完整气象资料的 62 个县中选
取与小麦生产有关的 9个地理、气象因子, 6个品种
和栽培因子, 采用对应分析方法, 将全省小麦分为 3
大麦区 11 个副区; 2006 年, 徐兆飞[6]综合山西省小
麦生产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及其他人对山西省小麦
区划的研究成果, 经必要的拟合处理后, 将山西小
麦种植生态区划分为 3 大地理生态区, 10 个栽培生
态区。上述各种分区均较切合当时生产实际, 但随
着全球年均气温的升高, 冬小麦与春小麦以及冬小
麦的强冬麦与冬麦、冬麦与弱冬麦的分界线逐渐向
北或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推移。本研究以山西省 62个
气象站 1981~2000年 20年的气象资料为材料, 以气
象站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年均气温和 1 月份平
均气温为区划指标, 进行山西省小麦生态区划研究,
为指导小麦生产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分区指标体系
1.1.1 地理纬度 是日照时数、光照强度、温度、
热量等自然气候因子水平性变化的综合反映。
1.1.2 海拔高度 具有与纬度类同的综合效应, 是
自然气候生态因子垂直性变化的综合反映。
1.1.3 温度 崔读昌[7]提出: “小麦喜冷凉气候, 冬
小麦在年平均气温 10~18 ℃, 生育期平均气温 6~12 ℃
的条件下适宜生长”, “春小麦在年平均气温 1~12 ℃、
生育期平均气温 14~18 ℃的条件下适宜生长”, “由
此可见 , 世界小麦的分布和种植受温度条件的限
制”。段若溪等[8]提出, 春播小麦要求最冷月平均气
温<0 ℃, 秋播小麦要求最冷月平均气温>−10 ℃。
1.2 分区方法
从山西省 62个气象站 20年(1981~2000年)资料
中, 选择其所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分别与年均气
温、1 月份平均气温经 DPS 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二元
回归、相关分析, 建立纬度、海拔高度与年均气温
及 1 月份平均气温的二元回归方程, 并建立地理纬
度、海拔高度和温度三维图进行分区。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资料分析
以气象站所处地理纬度为 X1, 海拔高度为 X2,
年平均气温为 Y, 1 月份平均气温为 Y′, 分别建立
二元回归方程:
Y =33.833 5−0.492 0X1−0.006 8X2 (1)
Y ′=48.853 4−1.353 2X1−0.005 5X2 (2)
其估计标准误 SY/12=0.78 ℃, SY′/12=1.12 ℃。经
假设测验, 回归系数、因回归系数及多元相关系数、
偏相关系数均达 1%显著水平, 表明地理纬度和海拔
高度与年平均气温及 1 月份平均气温均具有真实回
归关系, 且偏回归极显著, 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
高度显著。故用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推测山西省各
地年平均气温和 1月份平均气温是可靠和可信的。
2.2 分区结果
根据小麦生长对温度的要求 , 以年平均气温
1 ℃等温线, 将山西省小麦分为无麦区(低于 1 ℃
区域)和麦区(不低于 1 ℃区域); 以 1 月份平均气温
−10 ℃等温线, 将麦区分为春麦区(不高于−10 ℃区
域)和冬麦区(高于−10 ℃区域); 以年平均气温 10 ℃
和 12 ℃两条等温线, 将冬麦区分为强冬性麦区(不
高于 10 ℃区域)、冬性麦区(高于 10 ℃低于 12 ℃
区域)和弱冬性麦区(不低于 12 ℃区域)。
结合各行政区(指县、区或市)内小麦区的分布情
况 , 又将山西省小麦划分为 8 个类型 (图 1), 即 :
Ⅰ.北部春麦区(共 18 个县、区或市); Ⅱ.春麦、
强冬麦兼种区(共 24 个县、区或市); Ⅲ.春麦、强
冬麦、冬麦兼种区(共 25个县、区或市); Ⅳ.春麦、
强冬麦、冬麦、弱冬麦兼种区(共 4 个县); V.强冬
麦区(共 8个县、区或市); Ⅵ.强冬麦、冬麦兼种区
(共 9个县、区或市); Ⅶ.强冬麦、冬麦、弱冬麦兼
种区(共 29 个县、区或市); Ⅷ.冬麦、弱冬麦兼种
区(共 1个县)。
2.3 山西省 8个小麦类型区描述
2.3.1 北部春麦区(Ⅰ区)
该区分布在山西省北部, 北纬 38°31′以北, 海
拔 0.9~2.3 km, 包括朔州市的各县(区)、大同市除灵
丘县外的各县(区)及忻州市的神池县、宁武县和五寨
县等 18个县(区)。2007年, 该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568.16 khm2, 粮食总产 1405 959 t[9]。只有朔州市的
朔城区、山阴县和应县种植小麦 , 播种面积 0.23
khm2, 占该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0.04%, 占全省
小麦总面积的 0.03%; 小麦总产 760 t, 占该区粮食
总产的 0.05%, 占全省小麦总产的 0.04%。该区除广
41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灵、阳高、天镇、大同市辖区、大同南郊区、大同
新荣区、大同县、朔城区外, 海拔均在 1 km以上, 气
候冷凉, 日照时间长, 年平均气温 1~7.8 ℃, 最冷
的 1月份平均气温在−10 ℃以下。
该区光能资源丰富 , 昼夜温差大 , 地势高 , 气
温低, 热量条件差, 春旱严重, 风多风大。要求种植
灌浆速度快、休眠期长、抗穗发芽、抗锈病、抗黄


Ⅰ 北部春麦区 Northern areas of S
Ⅱ 春麦、强冬麦兼种区 Mixture areas of S and SW
Ⅲ 春麦、强冬麦、冬麦兼种区 Mixture areas of S, SW and W
Ⅳ 春麦、强冬麦、冬麦、弱冬麦兼种区
Mixture areas of S, SW, W and WW
Ⅴ 强冬麦区 Areas of SW
Ⅵ 强冬麦、冬麦兼种区 Mixture areas of SW and W
Ⅶ 强冬麦、冬麦、弱冬麦兼种区 Mixture areas of SW, W and WW
Ⅷ 冬麦、弱冬麦兼种区 Mixture areas of W and WW
图 1 山西省小麦生态区划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of wheat in Shanxi Province
大同包括大同市辖区、南郊区和新荣区 Datong including
jurisdiction of the City, Nanjiao District and Xinrong District; 太原包括
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 Taiyuan
including Xiaodian District,Yingze District, Xinghualing District, Jianca-
oping District, Wanbailin District and Jinyuan District; 长治包括长治市
辖区、城区和郊区 Changzhi including jurisdiction of the City, city
subdivision and suburbs; 阳泉包括阳泉市辖区和郊区 Yangquan in-
cluding jurisdiction and suburbs of the City. 图 2同 The same as the Fig. 2.
矮病、耐肥、抗倒的春性至偏春性小麦品种。
2.3.2 春麦、强冬麦兼种区(Ⅱ区)
该区是山西小麦由春麦向强冬麦过渡的地区 ,
位于北纬 36°44′~39°39′, 海拔 0.6~2.3 km, 包括大
同市的灵丘县, 忻州市的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
代县、繁峙县、静乐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
偏关县、原平市, 吕梁市的兴县、方山县、离石市、
中阳县、岚县, 太原市的古交市、阳曲县、娄烦县, 晋
中市的和顺县、榆社县, 长治市的武乡县和沁源县
等 24 个县(区或市)。2007 年, 全区粮食作物面积
563.32 khm2, 粮食总产 1 682 969 t。只有武乡县、榆
社县和原平市种植小麦, 总面积为 2.83 khm2, 占该
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0.50%, 占全省小麦总面积
的 0.40%; 小麦总产 6 354 t, 占全区粮食总产的
0.38%, 占全省小麦总产的 0.33%。该区地形复杂, 地
势高差大, 热量条件较Ⅰ区好, 年平均气温 1~10 ℃,
1月份平均气温−15~−5.5 ℃。
该区海拔较高的地区气候与Ⅰ区相似, 适宜种
植抗旱(尤其是春旱)、耐瘠薄、抗秆锈和黄矮病、苗
期生长缓慢、对光照反应中等敏感的旱地春性小麦
品种。海拔低的地区 1月份平均气温大于−10 ℃, 冬
小麦可以安全越冬, 适宜种植抗寒力强、春化阶段
长、光照反应敏感、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灌浆快、
抗锈病、抗倒伏、耐穗发芽的强冬性小麦品种。
春麦区与强冬麦区的分界线, 随纬度不同, 海
拔高度也不同, 可参考公式(3)计算:
X2=10 700.6−246X1 (3)
式中, X1为地理纬度, X2为海拔高度。当地理纬度 X1
为某一定值时, 海拔高度不低于 X2的地区均可种植
春小麦, 低于 X2的地区可种植强冬麦。各县(区或市)
春麦、冬麦适宜种植区域可参考图 2。
2.3.3 春麦、强冬麦、冬麦兼种区(Ⅲ区)
该区是山西小麦由春麦向强冬麦再到冬麦过渡
的地区。位于北纬 36°02′~38°18′, 海拔 0.4~2.2 km,
包括吕梁市的临县、石楼县、交口县、孝义市、汾
阳市、文水县、交城县, 临汾市的古县、隰县, 晋中
市的左权县、平遥县、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寿
阳县、昔阳县、介休市、灵石县, 太原市的小店区、
晋源区、万柏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
清徐县等 25个县(区或市)。2007年, 全区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 545.08 khm2, 粮食总产 2 234 088 t。小
麦播种面积 69.61 khm2, 占该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的 12.77%, 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 9.89%; 小麦总产
237 577 t, 占全区粮食总产的 10.63%, 占全省小麦
总产的 12.23%。该区地形复杂, 地势高差大, 热量
条件较Ⅱ区好, 年平均气温 1~11.5 ℃, 1 月份平均
第 2期 张立生等: 山西省小麦生态区划研究 413


气温−13~−5 ℃。
该区内, 高海拔区域可以种植春小麦, 适宜种
植抗旱(尤其是春旱)、耐瘠薄、抗秆锈和黄矮病、苗
期生长缓慢、对光照反应中等敏感的旱地春性小麦
品种; 中海拔区域应种植强冬性小麦, 适宜种植抗
寒力强、春化阶段长、光照反应敏感、分蘖力强、
成穗率高、灌浆快、抗锈病、抗倒伏、耐穗发芽的
强冬性小麦品种; 低海拔区域应种植春化阶段中等
长、光照反应中等敏感、抗旱、抗寒、对春霜冻有
较高抗性、抗锈病和白粉病、抗干热风、耐肥抗倒、
灌浆快、落黄好、生育期较短的冬性品种。
春麦区与强冬麦区的分界线按公式(3)计算, 强
冬麦区与冬麦区的分界线按公式(4)计算:
X2=3 504.9−72.4Xl (4)
当地理纬度 Xl为某一定值时, 海拔高度不低于
公式(3)中 X2 的区域可种植春小麦, 低于公式(3)中
X2 而不低于公式(4)中 X2 的区域可种植强冬性小麦,
低于公式(4)中 X2的区域可种植冬性小麦。各县(区或
市)春麦、强冬麦、冬麦的适宜种植区域可参考图 2。
2.3.4 春麦、强冬麦、冬麦、弱冬麦兼种区(Ⅳ区)
该区是山西小麦生态类型最全的一个区 , 春
麦、强冬麦、冬麦、弱冬麦都可在不同地方种植。
包括临汾市的霍州市、洪洞县、汾西县和晋中市的
盂县等 4 个县市 , 位于北纬 36°05′~38°31′, 海拔
0.4~2.23 km。2007 年 , 该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41.21 khm2, 粮食总产 547 993 t。小麦种植面积
67.34 khm2, 占该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47.69%,
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 9.56%; 小麦总产 200 019 t, 占
全区粮食总产的 36.50%, 占全省小麦总产的
10.30%。该区地形复杂, 地势高差大, 年平均气温
1~l2.5 ℃, 1月份平均气温−13~−5.6 ℃。
该区小麦生态类型最全, 高海拔区冬小麦不能
安全越冬, 可种植抗旱(尤其是春旱)、耐瘠薄、抗秆
锈和黄矮病、苗期生长缓慢、对光照反应不敏感的
旱地春性小麦品种; 次高海拔区可种植抗寒力强、
春化阶段较长、光照反应中等敏感、分蘖力强、成
穗率高、灌浆快、抗锈病、抗倒伏、耐穗发芽的强
冬性品种 ; 海拔再低的区域可种植春化阶段中等
长、光照反应中等敏感、抗旱、抗寒、对春霜冻有
较高抗性、抗锈病和白粉病、抗干热风、耐肥抗倒、
灌浆快、落黄好、生育期较短的冬性品种; 海拔最
低区域可种植春化阶段短、光照反应不敏感, 水地
要求抗锈病、抗春冻、耐水肥、抗倒、早抽穗、灌
浆快、千粒重高、抗干热风的弱冬性品种。各县(区
或市)春麦、强冬麦、冬麦、弱冬麦的适宜种植区域
可参考图 2。
2.3.5 强冬麦区(Ⅴ区)
该区位于北纬 35°52′~36°58′, 海拔 0.8~2.01 km,
包括长治市的沁县、襄垣县、屯留县、长治市辖区、
长治郊区、长治城区、长子县、长治县等 8个县区。
2007年, 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51.43 khm2, 粮食
总产 966 739 t。小麦种植面积 14.08 khm2, 占该区粮
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9.30%, 占全省小麦面积的 2.00%;
小麦总产 51 981 t, 占全区粮食总产的 5.38%, 占全
省小麦总产的 2.68%。该区热量条件较Ⅰ区好, 年平
均气温 1~l0 ℃; 1月份平均气温−10~−4.8 ℃, 冬小
麦可以安全越冬。
该区适宜种植强冬性小麦, 要求品种春化阶段
长、光照反应敏感、抗寒力强、越冬期较长、返青晚、
秆粗抗倒、抗病、灌浆快、落黄好。山地、丘陵地要
求品种耐瘠薄、抗旱, 盆地灌溉区要求品种耐肥。
2.3.6 强冬麦、冬麦兼种区(Ⅵ区)
该区是山西小麦由强冬性麦向冬性麦过渡的区
域, 位于北纬 35°28′~38°05′, 海拔 0.6~2.01 km, 包
括长治市的黎城县、潞城县, 阳泉市的阳泉郊区、
阳泉市辖区, 晋城市的高平市、晋城城区, 临汾市的
蒲县、安泽县, 吕梁市的柳林县等 9个县(区或市)。
2007年, 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130.17 khm2, 粮食
总产 538 916 t。小麦种植面积 20.12 khm2, 占该区粮
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15.46%, 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
2.86%; 小麦总产 59 991 t, 占全区粮食总产的
11.13%, 占全省小麦总产的 3.09%。该区热量条件较
Ⅴ区好 , 年均气温 5~12 ℃ , 1 月份平均气温
−10~−3.6 ℃。
该区海拔较高的区域应种植春化阶段长、光照
反应敏感、抗寒力强、越冬期较长、返青晚、秆粗
抗倒、抗病、灌浆快、落黄好、耐瘠薄、抗旱的强
冬性小麦品种, 海拔较低的地区应种植春化阶段中
等长、光照反应中等敏感、抗旱、抗寒、对春霜冻
有较高抗性、抗锈病和白粉病、抗干热风、耐肥抗
倒、灌浆快、落黄好、生育期较短的冬性品种。
强冬麦区与冬麦区的分界线可按公式(4)计算。
当地理纬度 X1为某一定值时, 海拔不低于公式(4)中
X2的区域可种植强冬性小麦, 低于 X2的地区可种植
冬性小麦。各县(区或市)适宜种植冬麦、强冬麦的区
域可参考图 2。
2.3.7 强冬麦、冬麦、弱冬麦兼种区(Ⅶ区)
该区位于山西省南部, 北纬 38°06′以南, 海拔
0.2~1.82 km。包括临汾市的尧都区、吉县、乡宁县、
大宁县、永和县、襄汾县、翼城县、侯马市、曲沃
县、浮山县, 运城市除临猗县外的其他各县(区或市),
晋城市的沁水县、陵川县、泽州县、阳城县 ,
41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 18卷






2

西



(区


)小









Fi
g.
2

Sc
he
m
at
ic
d
ia
gr
am
o
f t
he
e
co
lo
gi
ca
l r
eg
io
na
liz
at
io
n
of
w
he
at
in
c
ou
nt
ie
s
(o
r c
iti
es
) o
f S
ha
nx
i P
ro
vi
nc
e
第 2期 张立生等: 山西省小麦生态区划研究 415


长治市的壶关县及阳泉市的平定县等 29 个县(区或
市)。2007年, 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987.23 khm2,
粮食总产 3 450 992 t。小麦种植面积 506.12 khm2, 占
该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51.27%, 占全省小麦总面
积的 71.88%; 小麦总产 1 302 778 t, 占全区粮食总
产的 37.75%, 占全省小麦总产的 67.08%。该区地形
复杂 , 海拔高差颇大 , 热量条件好 , 年平均气温
6~14 ℃, 1月份平均气温−8~−0.5 ℃。
该区内, 高海拔的山地、丘陵地年平均气温低,
应种植春化阶段较长、光照反应敏感、抗寒力尤其
是抗春冻能力强、越冬期较长、返青晚、秆粗抗倒、
抗病、灌浆快、落黄好、耐瘠薄、抗旱的强冬性小
麦品种; 中海拔的山地、丘陵地、台地应种植春化
阶段中等长、光照反应中等敏感、抗旱、抗寒、对
春霜冻有较高抗性、抗锈病和白粉病、抗干热风、
耐肥抗倒、灌浆快、落黄好、生育期较短的冬性品
种; 低海拔的平原和台地及河谷地, 年平均气温高,
应种植春化阶段短、光照反应不敏感, 水地要求抗
锈病、抗春冻、耐水肥、抗倒、早抽穗、灌浆快、
千粒重高、抗干热风的弱冬性品种。
强冬麦区与冬麦区的分界线可按公式(4)计算 ,
冬麦区与弱冬麦区的分界线可按公式(5)计算:
X2=3 210.8−72.4Xl (5)
在该区内, 当纬度 X1 为某一定值时, 海拔不低
于公式(4)中 X2的区域, 应种植强冬性小麦; 低于公
式(4)中 X2而不低于公式(5)中 X2的区域, 应种植冬
性小麦; 低于公式(5)中 X2 的区域应种植弱冬性小
麦。各县(区或市)强冬麦、冬麦、弱冬麦的适宜种植
区域可参考图 2。
2.3.8 冬麦、弱冬麦兼种区(Ⅷ区)
该区只有临猗 1 个县, 位于北纬 34°59′~35°18′,
海拔 345~700 m, 是山西省平均海拔最低的一个区。
年平均气温 11.6~13.8 ℃ , 1 月份平均气温−3.2~
−1.3 ℃。2007 年 , 该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45.27
khm2, 粮食总产 205 444 t。小麦种植面积 23.77 khm2,
占该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52.51%, 占全省小麦总
面积的 3.38%; 小麦总产 82 762 t, 占全区粮食总产
的 40.28%, 占全省小麦总产的 4.26%。
该区海拔较高的区域应种植春化阶段中等长、
光照反应中等敏感、抗旱、抗寒、对春霜冻有较高
抗性、抗锈病和白粉病、抗干热风、耐肥抗倒、灌
浆快、落黄好、生育期较短的冬性品种; 低海拔区
域应种植春化阶段短、光照反应不敏感, 水地要求
抗锈病、抗春冻、耐水肥、抗倒, 早抽穗、灌浆快、
千粒重高、抗干热风的弱冬性品种。
冬麦区与弱冬麦区的分界线可按公式(5)计算。
当地理纬度 X1 为某一定值时, 海拔不低于公式(5)中
X2 的区域应种植冬性小麦, 低于 X2 的区域应种植弱
冬性小麦。冬麦、弱冬麦的适宜种植区域可参考图 2。
3 讨论
山西省因地形、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小麦生态类型复杂多样。通过区划研究, 明确了各
地对小麦品种类型的要求 , 为小麦育种基地的选
择、目标制定、材料处理提供了依据; 在小麦品种
推广示范中, 对试点选择、材料适应幅度的确定具
有一定参考价值; 为指导小麦大面积生产, 使用品
种、栽培技术等一系列生产环节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山西省南部是该省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 早春
的霜冻害是重要灾害之一。据记载, 1949~2000年的
52年间, 山西南部共有 24个年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
春霜冻, 使小麦生产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10]。而
山西南部在小麦生产上使用品种时往往不分栽培生
态类型, 一律使用弱冬性品种, 从而加剧了小麦冻
害程度, 给生产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 在选用品种
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类型, 选择适宜的品种。
本项研究对于山西省小麦区划具有普遍意义 ,
而山西地形复杂, 对于由地形等原因造成的个别小
麦生态环境, 未能较好地反映出来。为此, 在使用该
项研究结果时, 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对
于由地形造成的小麦生态环境的表达方式, 值得进
一步研究探索。
近年来, 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退耕还林
政策的实施等原因, 生产中许多县(区或市)的小麦面
积已经非常小, 在统计年鉴中显示不出面积或不再
种植小麦, 这与本研究并不矛盾。从理论上讲, 这些
县(区或市)可以种植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小麦品种。
参考文献
[1] 金善宝 . 中国小麦栽培学 [M].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 1961:
27−28
[2] 山东农学院 . 作物栽培学 [M]. 北京 : 农业出版社 , 1980:
24−27
[3] 金善宝 . 小麦生态研究[M]. 杭州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0: 427−438
[4] 张立生, 温辉芹, 降彩霞, 等. 山西省小麦生态区划[J]. 华
北农学报, 1997, 12(专刊): 4−11
[5] 薛觉民 , 韩春琏 , 曹家林 . 山西省小麦生态区划[J]. 生物
数学学报, 1997, 12(5): 569−574
[6] 徐兆飞 . 山西小麦 [M]. 北京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6:
43−51
[7] 崔读昌. 世界农业气候与作物气候[M]. 杭州: 浙江科学技
术出版社, 1992: 102−103
[8] 段若溪 , 姜会飞 . 农业气象学 [M]. 北京 : 气象出版社 ,
2002: 220
[9] 山西省统计局 ,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 山西统计年鉴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684−694
[10] 温克刚.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山西卷[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71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