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广 西 植 物 Gu i ha i a 7臼) :3 5 5一3 5 7.1 9 8 7
砂仁叶斑病及其防治 (简报 )
何 有 乾
(户西农学院 )
LOA FS PO TO A FMO MU MA NDI S C O T NT RO L
He Yo u 一 q i a n
(Gu a
ng xi C o l leg o eA fg ri e耳 l tu re)
摘要 砂仁叶斑病通过柯克氏原则 ( Ko c h’ 5 pos tu la 比 ) 进行鉴定 , 确认病原为梨抱霉 菌 ( iP r i c们 -
a r ia s p
.
)
。 根据病害流行调查 . 传播途径主要有三 : ( 1 ) 种苗带病 、 ( 2 ) 气传 、 ( 3 ) 人畜 传 播 。
药剂防治中以甲基托布津 50 、 1 0 0 0倍液喷洒叶面的效果最好 , 病斑控制率可达 8 4 . 4 、 9 9 . 3多。
关键词 砂仁 ; 叶斑病 ( P i r i e u l a r i a s p )
砂仁 A m o m u m vi H os u m L o ur . 是我国的名贵南药 , 种植砂仁是老 、 少 、 边 、
民致富的好门路之一 , 但是砂仁叶斑病的危害 , 严重地阻碍着砂仁的生产 。
砂仁叶斑病在两广的产区均有发生 , 我区的隆安 、 防城 、 宁明 、 扶绥 、 横县 、
鸣 、 灵山等县尤为严重 , 发病率一般为30 ~ 40 % , 严重者可达 90 % 以上 。
山地区农
宾阳 、 武
一 、 叶斑 病 的症 状
据 1 9 8 3年以来多年的观察 : 砂仁在整个生育期内 , 都可遭到叶斑病的危害 , 初期症状是
叶背首先呈现散发性水渍状斑点 , 黄绿色 , 椭圆 、 长圆或不规则形 , 直径约。 . 1~ 1 . 0厘米 ,
在适宜条件下 , 病斑逐渐扩展 , 呈淡褐至灰褐色 , 周缘褐色至深褐色 , 最外围呈现黄绿色晕
圈 , 病斑的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病菌的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 , 在病害流行时 , 叶面也能显
现霉层 , 随之叶片枯死 。 病部可扩大至叶鞘甚至茎杆 , 致使茎杆皱缩 , 呈暗褐色 , 最后导致
整株枯死 , 但多数还是叶片和叶鞘枯死 。
在干旱季节病斑多为红褐色 , 扩展速度较慢 , 病斑也较小 , 周缘略有晕圈 , 病斑背面极
少产生分生抱子 。
二 、 病原及其培养特性
( 一 ) 病原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 采 自宁明 、 隆安 、 宾阳以及区药物园等地区 的砂仁典
型病叶 , 经病原 分离并培养在 P D A ( 马铃薯 , 蔗糖 , 羊芋 ) 培养基 上 , 镜 检 确 认 病 原 为
梨抱霉菌 P ir ic 叭 ar ia s p . 属丝梗抱 目 , 丝梗抱科 , 梨霉抱属 。 分生抱子梗多单生 , 偶有束
生 , 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伸出 , 有 2 一 8 个隔膜 , 顶端稍膨大 , 基部较粗 , 无色或略呈灰
承蒙尊师黄亮教授生前教 导 , 谨以志铭 ,
6 35广 西 植 物 了卷
褐色 , 似曲棍状 , 分生抱子枝的长短和直径纹为 1 5 3 ~ 29 0 又 3 . 0~ 4 . 5微米 。 分生抱子顶生或
侧生于隔膜处 , 可达 5 ~ 10 个 , 分生抱子呈梨形 , 无色 , 顶端钝圆 , 约 为 1 9 . 8~ 24 . o X 8 . 3
~ 9
.
3微米 , 抱子具有两个横隔膜 , 两隔间隔较大 , _ L隔编于顶部。 间隔处稍显溢 缩 , 萌 发
时 , 每个细胞均可萌生芽管 。
在形态与培养特性的观察过程中 , 发现本菌在 P D A 培养基上 , 分生抱子形成方式有两
种 , 一种是菌丝顶端膨大而成 , 一种是在分生袍子梗上着生的 , 前者抱子形成时间早于后者 ,
数量也较多 。
( 二 ) 病原的致病性 根据隔离条件下 , 分别采用针刺和涂抹接种法 , 进行致病性测定
的结果看 : 不同来源的病原 , 其致病性不尽相同 , 其中以隆安县百朝乡联造的 2 61 A 号菌株
致病力最强 , 致病力不同的病原在 P D A 培养基生 长的菌落生长特性也有所差异 ; 26 1A号菌
株菌落背面呈棕黑色 , 气生菌丝少 , 初呈腊膜状 , 有大皱纹 , 后渐变为暗灰 色 , 呈平铺短绒
状 , 易致病力稍弱的菌株 , 后期生有灰 白色棉絮状的气生菌丝 。
不论那一种类型 , 初期生 长均较缓慢 , 如薄膜 、 圆形 、 周缘平整 , 中核明显 , 凸起 , 中
层凹下 , 边层略高 。
三 、 传 播 途 径
根据近年来的观察 , 病害传播途径主要有三 :
1
. 种苗带病 : 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 新植区凡从老病区引种的砂仁 种 苗 , 大
部份带病 。 如 1 9 8 3年宁明峙浪乡堪爱村一个专业户 , 从病区引入的种苗发病率高达 70 %以上 。
2
. 风雨传播 : 病斑上所滋生的病原 , 在适宜条件下 , 可随气流漂游或雨水溅 泼 , 落 到
感病的寄主上 , 造成侵染 , 遂引起病害的发生或流行 。 如隆安县城厢镇那可村那稀屯 , 位于
风 口的几块砂仁地 , 每年发病均极严重 , 而背风的砂仁地 , 则较少发病 。
3
. 人畜传播 : 人畜走进砂仁地 , 可携带大量病株上的病原 , 从而就可传播本田或 另 一
块地的未发病砂仁植株 , 清园的病株 , 乱弃在地边或路旁 , 经人畜及气流的传播 , 亦可加重
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 如隆安县敏阳乡兴阳村的两块砂仁基地 , 由于冬季放牛进去 , 致使病害
剧增 , 摧毁了砂仁基地 。
四、 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1
。 冬末春初 , 阴雨连绵 , 病害发生严重 : 每年春初为病害发生高潮 。 砂仁植株遇 到 低
温 , 抵抗力减弱 , 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 85 % 以上时正适合病菌的浸染 , 春末夏初 , 气温升
高 , 适宜砂仁生长 , 这时期相对湿度相对较低 , 既便是雨后的高湿也不持久 , 对病菌的侵入
和蔓延不利 , 病害遂逐渐缓和 。
2
. 偏施氮素肥料 、 枝叶徒长 , 过于茂密造成倒伏 , 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 行 。 因 此合
理施肥 , 尤其增施火土 、 草木灰等含钾肥较高的肥料 , 可使植株增加抗病力 。
3
. 荫蔽而日照不足 , 通风不够 , 会加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 故应适 当疏伐 , 改善 通 风
透光条件 , 砂仁 长势良好 , 病害就会减少或减轻 。
4
. 选用无病种苗 , 并经药剂 消毒 , 病害则大为减少 。
5
. 隔离种植无病种苗 , 加强管理 , 病害则轻 。
4期 何有乾 :砂仁叶斑病及其防治 (简报 ) 3 57
五 、 防 治试 验
试验选用发病初期的砂仁植株 , 除去枯死病叶 , 分别喷洒甲基托布 津 , 退 菌 特 (5 0 、
8 0 0
、
1 0 0 0倍液 ) 和百菌清 5 0 倍液 , 喷药后 4 ~ 5 天开始观察 , 8 ~ 10 天做最后观察记载。
效果按控制率统计 ( 即病斑无明显晕圈或病斑边缘没有暗绿色水渍状 ) 。
以清水喷洒为对照 。
根据 1 9 8 3 、 1 98 4和 1 98 6年三年的试验结果来看 : 均以甲基托布津的效果最为 明 显 , 5 0
一 80 0一 1 0 0 0倍液控制率达到 8 4 . 3 7~ ” . 29 % 。 其次是退菌特控制率在 7 7 。 4 1~ 98 . 8%之间 ,
50 0倍的百菌清控制率是 8 3 . 3 ~ 8 6 . 6 % 。 为此应采用以药剂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 。
六 、 讨 论
1
. 《砂仁栽培 》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 98 3 ) 一书中的叶斑枯病即为本文的叶 斑 病 , 但
其所记载的病原为 H e l m i nt h os p or iu m sP . 广西所种植的砂仁多数是由广东引入 的 “ 春 砂
仁 , , 我们在 1 7 8次的病原分离中 , 1 6 9次均是 P i r i e u l a r i a s p . 占 9 5% , 只有 3 次是 H e lm i n -
ht 。 “ p or iu m “ p
. , 占1 . 6纬 ( 宁明峙浪乡 ) , 年内 , 作者在梧州市扶典乡考察 ( 该乡所种 植
的砂仁系十年前引自广东阳春县 ) 。 经分离 , 仍然确认病原为 P i r ic ul ar ia s p .故叶斑病的主
病原为H e lm i n t h o s p o r i u m s P .值得商榷 。
2
. 根据病原分离后菌落生长特性看 , 病菌分化十分严重 , 例如 261 A等五个菌株 , 稀释
培养成2 06 个菌落 , 其中棕黑色占18 % ; 暗灰色占35 % , 灰色占47 % , 可惜未做进一步 观 察
不同色泽的菌落与致病性的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