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15-03-23
基金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植物抗癌活性物质提纯与应用湖北省重
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李景蕻(196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学、微生
物学;E-mail:15527608267@126.com。
药用兰科植物组培苗菌根化技术在种苗生产中的应用
李景蕻, 张丽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430205)
Application of Tissue Culture and Mycorrhizal Technology of
Medicinal Orchid Plants for Seedling Production
LI Jinghong,ZHANG Lihua
摘 要:自然条件下,兰科植物繁殖系数极低,而组织培养的兰
科植物由于缺少与之相应的菌根真菌共生,存在着组培苗驯化
过程中成活率低、生长缓慢等问题。要促使兰科药用植物组培
苗菌根化,关键是采用组培技术与菌根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建
立组培苗菌根共生培养体系。这不仅是工厂化生产种苗的重
要方式,同时,也为保护和利用野生兰科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一
种新的高效途径。
关键词: 药用;兰科植物;组织培养;菌根真菌
DOI编码: 10.16590/j.cnki.1001—4705.2015.08.133
中图分类号: S 56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15)08-0133-02
兰科属于高等植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大
类,其中许多种是珍稀药用植物和名贵的花卉。全世
界兰科植物共有700属20 000余种,中国有171属约
1 240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1]。其中兰
科药用植物是一个品种繁多,资源较丰富的大家族,计
82属343种可供药用,许多种具有确切疗效。石斛属
(Dendrobium)、白及[B.striata(Thunb.)Rchbf]、金
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indl.]、天
麻(Gastrodia elata Bl.)、杜鹃兰[Cremastra appen-
diculata (D.Don.)Makino]、石 仙 桃 (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独 蒜 兰 [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Rolfe]、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L.)
R.Br.]等都是国家重要的应用广泛的传统中药材,有
些为珍稀名贵药材,备受历代医家推崇[2-3]。例如石斛
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止咳、明目强身等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石斛还具有防衰老、抗肿瘤、扩
张血管及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故石斛在临床上及中
药复方中被广泛应用[4]。
近年来,在兰科药用植物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
其生长环境也受到了毁灭性破坏,全国各地的野生药
用兰科植物均遭到乱采滥挖,不仅森林资源未能得到
保护,而且,使得野生兰科资源锐减,市场价格居高不
下,例如据金琰琰等2013年调查,铁皮石斛每千克价
格达到4万~5万元,许多有较高药用价值的种类已
濒临灭绝[2-3,5-6]。野生物种是育种的物质基础,种质资
源一经毁灭则不能再造,这将给全世界的植物和药物
研究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加强保护药用兰科植物已
迫在眉睫。为满足国内外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保护
濒危兰科药用植物资源,最为有效的途径是进行大规
模的人工繁殖。因为,兰科植物的自然繁殖系数很低,
繁殖周期又长,产量又低,其种子非常细小,无胚乳,胚
发育不完全,自然状态下很难萌发生长,必须借助于共
生的菌类供给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才能萌发[7]。
目前,铁皮石斛、金线莲、杜鹃兰、独蒜兰等药用兰
科植物繁殖方法多采用组织培养(白及的栽培主要采
用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生长周期较长),而且组培技
术已经成熟,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但是在
组织培养繁殖中,组培苗的移栽及在移栽后的生长等
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组培苗驯化成活率低、移
栽成活率低、移栽后生长缓慢、开花延迟,花小甚至不
开花、产量低等,究其原因是野生兰科药用植物体内通
常有内生真菌存在,而组培苗兰根中往往缺乏内生菌,
不形成菌根结构,菌根真菌不能为兰苗的生长提供所
需的营养物质[8-10]。自然界中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形
成菌根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对于自然状态下兰科植物
完成正常的生活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1-13]。菌根真
菌(mycorrhizal fungi)是一类能与植物根系形成互惠
共生体(菌根)的土壤微生物,其分布广泛,可侵染
90%以上的陆生植物,是陆地生物圈内与高等植物根
系共生的主要成员[14-17]。绝大多数药用植物可形成菌
根,它影响寄主植物矿质营养吸收、碳氮循环、水分吸
·331·
应用技术 李景蕻 等:药用兰科植物组培苗菌根化技术在种苗生产中的应用
收、光合速率等,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有效成分积累、
抗逆性[18]。
要解决阻碍组培苗产业化发展的这一严重的“瓶
颈”问题,唯一途径是通过人工接种组培苗菌根技术,
让菌根真菌与兰科药用植物体有效共生并促进兰苗的
生长,可极大地促进植株中干物质的积累,提高无菌苗
的产量[19]。而要使组培苗菌根化成功,其中有两个关
键技术:首先是植物组织培养,最重要的是不同种类植
物组培苗的最佳初代、继代、生根培养基和相应的激素
配比以及组培苗的炼苗和移栽试验。虽然目前,植物
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熟,一些兰科药用植物也开展了
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但植物种类不同,其生长习性各
异,对养分的要求差异也很大。需要通过大量的试验
研究来筛选不同植物组培苗的培养基配方,方能使不
同植物组培苗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这需进一步试验
探讨适于不同种类植物组培苗生长的培养基配方及其
离体再生组织培养及育苗栽培技术。其次是人工接种
组培苗菌根化,从野生或栽培兰科植物的根部提取、分
离、纯化出有益菌根真菌,进行人工接种、拌菌生长促
使组培苗菌根化。其重点在于筛选出不同植物组培苗
的适宜菌根真菌,接种在不同植物组培苗根上与之形
成最佳共生关系的菌根。为此,先要进行野生兰科药
用植物根部有益共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和纯化。从兰
科药用植物根茎及根段中分离到的真菌菌丝及孢子采
用形态特征鉴定法为主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到
种,将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菌丝及孢子经表面消毒后,
进行纯培养;然后,利用纯化的菌根真菌接种于不同的
无菌组培苗上,以建立组培苗植物与内生真菌之间的
共生体系。同时,对组培苗植株和内生真菌微生物的
生长状况、接菌组培苗生长量与品质进行测定,并进一
步从植物微生态学、植物生理化学的角度检测组培苗
植株生理代谢状况。以此为依据,对所分离得到的真
菌菌株进行生物学筛选,最终筛选出影响兰科药用植
物组培苗生长量、品质的主导优势真菌,并确定组培苗
生长量和品质同步增长的高效优势组合菌种[13,18]。
通过菌根真菌对兰科植物生长的作用机理、菌根真菌
与寄主的专一性、侵染方式及侵染途径的研究,还能为
兰科药用植物组培苗种苗内生真菌菌剂产品的研究及
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组培苗菌根化是促进兰科药用植物快速繁殖的重
要技术,将组培技术与菌根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濒危兰
科药用植物的保育将成为一项关键的技术[10,20]。这
不仅为兰科药用植物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种苗提供科
学依据,而且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都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心启,吉占和.中国兰花全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1998:1-3.
[2]王旭红,余国奠.中国兰科药用植物[J].中国野生植物资
源,1993(4):23-29.
[3]龙琳.药用兰科植物的保护迫在眉睫[J].中国绿色时报,
2009/6/1.第3版.
[4]萧凤回,郭玉姣,王仕玉,等.云南主要药用石斛种植区域调
查及适宜性初步评价[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498-505.
[5]杨友联,刘作易.兰科菌根真菌在兰科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
用与应用[J].种子,2005,24(5):55-58.
[6]金琰琰,方成武,杨启清,等.安徽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与
生态环境调查[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3):4 024-
4 027.
[7]李眸.兰之胚培养[J].中国园艺(台),1990,36(4):223-244.
[8]陆玲丽,刘琴.关于兰花共生菌根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
校外教育,2012(5):83.
[9]吕梅,伍建榕,马焕成.春兰菌根的显微结构观察[A].西南
林学院学报,2005,25(2):8-11.
[10]王瑞苓,胡虹,李树云.黄花杓兰与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研究
[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4):445-450.
[11]吴应祥.中国兰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6.
[12]杨增宏,张启泰,冯志舟,等.兰花[M].北京:中国世界语
出版社,1993.
[13]董芳.几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筛选及种子萌发条件的研
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2).
[14]刘漪.1999-2008年国际菌根真菌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J].广东科技,2011,3(6):21.
[15]Morton J B,Benny G L.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arbuscular mycor-
rhizal fungi(Zygom ycetes):a new order,Glomales,two new subor-
ders,Glomineae and Gigasporineae,and two families,Acaulospora-
cese and Gigasporaceae,with an emendation of Glomaceae[J].My-
cotaxon,1990,37:471-479.
[16]赵之伟.云南热带、亚热带蕨类植物根际土壤中的 VA菌
根真菌[J].云南植物研究,1998,20(2):183-192.
[17]Peng JY,Han X,Xu LN,et al.Two new prenylated couma-
rins from Spiranthes sinensis[J].J Asian Nat Prod Res,
2008,10(3):256-259.
[18]程俐陶,刘作易,郭巧生,等.药用植物丛枝菌根研究进展
[J].中草药,2009,40(1):156-160.
[19]陈晓梅,郭顺星.4种内生真菌对金钗石斛无菌苗生长及其
多糖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
(4):253-256.
[20]施继惠,李明.莲瓣兰菌根真菌的初步研究[J].大理学院
学报,2006,5(10):15-18.
·431·
第34卷 第8期 2015年8月 种 子 (Seed) Vol.34 No.8 Aug.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