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葱属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全 文 :·综 述·
收稿日期:2013 - 01 - 15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技“葱姜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编号:20093018)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主要蔬菜杂种优势利用与新品
种选育”(编号:2012 BAD 02 B 00) ;北京农林科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洋葱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快速转育技术及育种应用研究”(编
号:BAAFS 200901) ;北京市科委育种平台三期“蔬菜高效育种技术研发与重大品种选育”(编号:D 111100001311002)。
作者简介:梁 毅(1969 -) ,男,河南信阳人;研究方向:中长日照洋葱与胡萝卜的品种资源研究、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工作;E-mail:liangyi222@ ya-
hoo. com. cn。
葱属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梁 毅1, 陈 丽1,2, 汪李平2, 于春霞3, 田保华4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北京 100097; 2.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70070;
3.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4.山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Research Progress on Plant Tissue Culture in Allium Specie
LIANG Yi1,CHEN Li1,2,WANG Li-ping2,YU Chun-xia3,TIAN Bao-hua4
摘要:就近 30 年来葱蒜类组织培养各方面研究作了归纳总结,
包括分生组织培养、器官培养、胚培养、单倍体培养和试管受
精、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融合。并对建立再生体系的影响因
素进行了综述,特别对可控因素如培养基营养,生长调节剂等
作了详细的论述,同时总结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葱属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
中图分类号: S 633. 203. 6 文献标志号: A
文章编号: 1001 - 4705(2013)05-0042-07
葱属植物(Allium)属百合科,约有 500 个种,中国
有 70 ~ 80 种,其中多数为重要蔬菜,如葱(A. fistulosum
L)、洋葱(A. cepa L)、蒜(A. sativum L)、韭(A.
tuberosum Rottler)和薤(A. Chinese GDon)等。还有一
些野生种亦可食用,如山韭(A. senescensvar. minor)、
阿尔泰葱(A. altaicun Pall)、沙葱(A. mongolicum
Regel)等,这些野生种具有抗寒、抗热、抗旱、抗病等特
征,还具有药用价值,是丰富的遗传资源,对改良栽
培品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近年来葱属植物的离体
培养已有不少报道,且主要集中在洋葱、蒜、葱和韭等
蔬菜,葱属植物的组织培养主要以洋葱和蒜为试料。
本文总结了葱属植物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涉及茎尖
与根尖分生组织、器官培养、单倍体诱导、胚培养以及
原生质体融合等。
1 葱属植物离体培养的研究
1. 1 分生组织培养
葱属植物的茎尖分生组织是离体培养的优良外植
体材料。茎尖 0. 4 ~ 0. 6 mm 范围内为无病毒区,作为
外植体培养可获得脱毒植株,并能有效的保持再生植
株的遗传稳定性。
大蒜是无性繁殖作物,长期的营养繁殖使其病毒
积累严重,导致品质退化,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利用
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据报
道,由于降低了病毒的危害,脱毒大蒜鳞茎和蒜薹产量
成倍增加。Novak[1]利用大蒜“Palicak”品种的幼芽先
端作外植体接种在 MS + KT 2. 0 mg /L + IAA 1. 0 mg /L
+2,4-D 1. 0 mg /L的培养基上,置于 28 ℃的黑暗条件
下培养可诱导出大量愈伤组织。曾淑冰[2]研究认为,
以大蒜鳞茎幼芽及下部带茎盘组织接种在以 MS 为基
本培养基 NAA 0. 1 ~ 1. 0 mg /L,6-BA 0 ~ 0. 5 mg /L 范
围内,其浓度越低越能促进愈伤组织增殖和小鳞茎的
形成。陈世儒等[3]以紫皮和白皮蒜茎尖(0. 2 ~ 0. 9
mm,带 1 个或不带叶原基)为外植体,在添加 BA2 mg /
L和 NAA 0. 6 m /L的 MS培养基上获得了生长状态良
好的再生植株,而后移植大田得到 100%成活率。梁
燕等[4]以 1 /2 MS为基本培养基,利用大蒜茎尖进行离
体培养实验,结果发现,以 1 /2 MS + NAA 0. 01 m /L +
BA 1. 5 mg /L + 3%蔗糖 + 0. 8%琼脂的培养基诱导大
蒜微鳞茎形成效果最好。葱属其它植物,如洋葱、大
葱、细香葱、阿尔泰葱等也有诱导茎尖成苗的报道。
Phillips 等[5] 以洋葱、大葱、细香葱、阿尔泰葱和
A. roylei. Stem.的茎尖为外植体,在 BDS + Picloram(毒
莠定)0. 03 mg /L + BA 0. 5 mg /L的培养基上诱导不定
芽,发现毒莠定诱芽效果比 NAA 好,在毒莠定 0. 75
mg /L + BA 2. 0 mg /L时,可获得体细胞胚。
张松等[6]利用分葱茎尖成功诱导了体细胞胚胎
·24·
第 32 卷 第 5 期 2013 年 5 月 种 子 (Seed) Vol. 32 No. 5 May. 2013
DOI:10.16590/j.cnki.1001-4705.2013.05.070
发生,而且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 83. 33%,胚状体
萌发率也高达 75%。陈典[7]用分蘖洋葱鳞茎的茎尖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 MS +2,4-D 2. 0 mg /L + KT 0. 5
mg /L最佳,出愈率为 100%;分化培养基以 MS + NAA
0. 1 mg /L + BA 0. 4 mg /L最佳,分化率为 88. 3%,平均
成苗数为 10. 2,但研究多采用 MS 培养基,并附加 BA
和 NAA 等生长调节物质。陈典等[8]、黄晓梅等[9]以
章丘大葱茎尖为外植体,对大葱茎尖脱毒苗的培养和
增殖技术进行了研究,发现茎尖大小在 0. 15 ~ 0. 3 mm
或 0. 3 ~ 0. 5 mm 75 ℃经高温处理 10 min后,脱毒率均
可达 100%。细胞学观察表明该途径能保持遗传稳定
性,而愈伤组织及其再生苗遗传稳定性较差,愈伤组织
及愈伤组织分化苗染色体数均出现较大变异。
根尖是分生组织培养的另一材料来源,其研究已
开始受到重视,较之茎尖,根尖取材要方便得多。
Shuto等[10]对韭和大蒜的 0. 2 ~ 0. 3 mm 根尖部位培
养,在附加 1 mg /L NAA的 MS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
织,在含 0. 01 mg /L 6-BA 培养基上分化出植株,并形
成脱毒种质。Myers 等[11]以大蒜无菌根为外植体,在
2,4-D诱导下形成愈伤组织,再培养于添加 Picloram
和 2 ip的培养基上分化出体细胞胚。此外,张松等[12]
报道,以韭菜根尖为外植体,适于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
化的最佳培养基为 MS + NAA 1. 0 mg /L + BA 2. 0 mg /
L,分化率最高可达 83. 7%。
1. 2 器官培养
目前关于葱属植物不同组织器官的离体再生方面
已有少量报道,洋葱的茎盘、鳞茎、花与大蒜的未展开
叶、气生鳞茎、蒜瓣以及大葱的叶片、花蕾都是组织培
养中常用的材料,能够诱导再生植株产生。Havranek
和 Novak[13]以大蒜幼叶为外植体建立了愈伤组织培
养体系,实验表明,在添加 IAA 时,光对脱分化有负效
应,2,4-D完全抑制愈伤组织形成。Zee 等[14]诱导韭
菜叶片,获得了完整再生植株。1990 年郑海柔[15]认
为,2,4-D有利于诱导大蒜叶片形成愈伤组织,但不利
于幼苗的分化;1998 年郑海柔和沈敏健采用嘉定白蒜
叶片为外植体,获得了可分离的球状体并达到 91. 7%
的幼苗诱导率。张松等[17]将大葱幼叶接在 MS + 2,4-
D 1. 0 mg /L + KT 0. 5 mg /L + BA 1. 0 mg /L培养基上,
愈伤组织诱导率达 89. 9%,在 MS +2,4-D 0. 88 m /L +
BA 1. 7 m /L上,芽诱导率最大为 13. 2%;实验还发现,
诱导大葱叶片会产生 2 种愈伤组织,一种为球状、表面
光滑、坚硬、淡黄色并具有较高分化能力的愈伤组织,
另一种为表面疏松、白色、反光性弱、分生能力弱的愈
伤组织。陈刚等[18]以沙葱叶基切段为外植体,诱导愈
伤组织的培养基为 MS +2,4-D 2. 0 mg /L + KT 0. 2 mg /
L,愈伤组织转移到MS + BA2. 0 mg /L + NAA0. 4 mg /L
培养基后分化出大量的苗,分化苗在含有 1 /2 MS +
IBA 1. 0 m /L的培养基上生根最佳。
花器官比叶片更容易诱导植株再生。葱为伞形花
序,每个花序有上百朵小花,这些小花和花苞内产生的
许多气生鳞茎都是 组 织 培 养 的 良 好 外 植 体。
Matsubara[19]研究洋葱花托上的植株再生情况发现,幼
嫩花托的花器官原基发育成叶,从而形成植株;较老花
托上的再生植株来源于诱导出的不定芽。Phillips
等[20]培养洋葱未成熟花序及气生鳞茎,获得再生植
株。Pike等[21]以洋葱花为外植体大约只有 10%的花
能诱导出芽,平均每个外植体产生 5 个芽。Yassen[22]
报道以未成熟的花作试材,直接形成小鳞茎,有效避免
和减少了继代培养的次数,繁殖系数约为 10。
Luthar[23]用两步法培养花蕾和子房,先将成熟花在含
2 mg /L 2,4-D和 2 mg /L 6-BA的诱导培养基上培养 6 d
后转移到含 2 mg /L TDZ 的分化培养基上直接再生出
小苗。该方法证明可以直接从外植体上产生大量的
芽,没有经过愈伤组织阶段,减少了变异性,其中最高
出芽频率花蕾为 57. 2%,子房为 39. 4%。Lu[24]取大
葱和洋葱的杂交一代的未成熟花蕾和鳞茎盘诱导得到
体细胞胚,最多每个外植体可得到 19 个。Kim 等[25]
张松[26]以大葱的花蕾为外植体,成功地建立了大葱的
无性繁殖和高效培养体系,250 d内的繁殖系数可分别
达到 16 348 倍和 3 787 倍。姜璐琰、杜敏霞[18,19]等用
洋葱幼蕾培养,通过诱导愈伤组织能获得较高频率的
再生植株。
大蒜上也有花器官的相关报道,王洪隆等发
现[20],取生殖期大蒜花梗,在培养基 N 6 + 2,4-D 2. 0
mg /L + KT 1. 0 mg /L 上暗培养 30 d 后,得到微黄色愈
伤组织,然后于 N 6 + 2,4-D 0. 5 mg /L + KT 0. 5 mg /L
继代培养 2 次,再做诱芽、诱根的实验表明,2,4-D 和
KT对诱导大蒜花梗愈伤组织形成是必要的;高浓度细
胞分裂素和低浓度生长素有利于芽的分化,高浓度
NH4 +有利于根分化,低浓度 NH4 +促进芽分化。栾非
时等[30]以黑龙江阿城脱毒紫皮种蒜为试材,利用花原
始体进行组织培养,诱导花原始体愈伤组织最佳培养
基为 Ms +2,4-D 0. 05 mg /L + BA 1. 0 mg /L,诱芽最佳
培养基为MS + NAA 0. 05 mg /L + BA 3. 0 mg /L,每块花
原始体愈伤组织平均分化 9. 2 个芽。龙玉娟等[31]以
大蒜品种“三月黄”花序轴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对
其器官发生过程进行了形态学和解剖学观察,结果表
明,大蒜花序轴离体培养不经过愈伤组织,通过器官直
·34·
综 述 梁 毅 等:葱属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接发生途径形成不定芽,不定芽通过壮苗与生根培养
可正常生根形成植株,如果继代培养周期超过 21 d,鳞
茎形成率可达 90. 56%。
茎盘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被认为是生产
试管苗的有效方法。用大蒜茎盘、小鳞茎与洋葱鳞片、
双鳞片、鳞茎盘作为外植体进行研究均有离体植株产
生。Ayabe 和 Sumi[32,33]创立了一种生产大蒜脱毒试
管苗的新方法即茎盘培养法,该法以未成熟小鳞茎基
部的茎盘作外植体,在不加外源激素的 LS培养基上培
养,一个茎盘可分化出 20 ~ 30 株苗,1 个月内就可形
成小鳞茎。Sata 等[34]也用大蒜小鳞茎基部直接诱导
出了体细胞胚,其诱导率高达 60%。张素芝等[35]实
验发现:高浓度的生长素有利于大蒜茎盘愈伤组织的
诱导,但并不利于其分化;继代 2 次的愈伤组织芽分化
能力最强,但继代 6 次后试管苗根尖染色体的变异率
达到 55. 5%,这种变异可能与有丝分裂异常有关。
Fridborg[36]曾用附加 NAA 和 KT 的 MS 培养基从
洋葱鳞片直接诱导成芽。1979 年 Fujieda 等也以洋葱
鳞片为实验材料发现,每个外植体大约能产生 10 个
芽,1980 年 Hussey[37]先把洋葱双鳞片作为外植体诱
导得到芽,又以得到的芽纵切后为二代外植体,得到离
体植株。Kahane[38]报道以洋葱鳞茎盘为外植体,经芽
扩繁、芽发育成植株、无激素下再生植株的生长发育,3
个步骤为 1 个周期,约 3 ~ 4 个月,扩繁系数为 10,大
大缩短了再生时间并部分解决取材的季节性限制。
1. 3 胚培养
体细胞胚胎发生源于单个细胞,以其在转基因方
面的独特优势倍受喜爱[39]。Eady 等用葱幼胚在含 5
mg /L毒莠定的培养基上高频率诱导出体细胞胚及植
株再生。未成熟胚培养可以有效地拯救杂种胚的败
育,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有性不亲合性障碍,从而提高远
缘杂交的成功率。葱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通过种间
杂交可以将一些优良农艺性状进行种间组合和转移。
Dunstan[40]第 1 次获得了洋葱的体细胞胚。因为体细
胞胚的诱导比较困难,目前相关的报道并不多。
成熟的合子胚培养也是胚培养的另一种类型,成
熟胚作为进行离体再生的优良外植体,具有取材方便,
不受季节约束,愈伤诱导率高,再生比较容易等优点。
Valk[41]等曾从 3 种葱属植物成熟胚诱导出愈伤组织,
并经体细胞胚胎发生获得再生。Silvertand 等[42]从一
种韭(A. ampeloprasum)的成熟合子胚诱导的愈伤组织
获得再生植株。Luther 和 Bohanece[23]设计了一个程
序,用两步法培养洋葱 10 多个品种的成熟花或子房。
该法先将成熟期花在含 2 mg /L 2,4-D 和 6BA 的培养
基上培养 6 d后,再将花或分离的子房转入含 2 mg /L
TDZ 的分化培养基上直接再生出了苗。PhiliPs[20]以
萌发的种子的分生组织为外植体,培养得到体细胞胚,
诱导率低于 7%。Saker[43]创造了一种可靠的可反复
得到体细胞胚的培养程序,以成熟的种子为试材,先在
含 2,4-D的基质上培养种子产生胚性的愈伤组织,换
成分化培养基得到体细胞胚并长成植株,将体胚在含
2,4-D 的培养基上培育,第 2 批胚形成。几乎同时
Eady也找到了一种可反复再生胚的方法,每个外植体
可得到 25 个之多,这也是迄今为止得到的体细胞胚最
多的报道。盛艳萍[44]、宗红[45]、杨俊杰等[46]对大葱成
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并对再
生过程中内源激素水平进行了测定,发现赤霉素
(GA3)对大葱愈伤组织的分化有重要作用,适当高的
6-BA与 NAA 比值有利于芽的分化,但细胞分裂素类
浓度过高则会对不定芽造成伤害。
1. 4 单倍体诱导和试管受精
在葱属植物中,单倍体诱导可以以胚珠、未传粉子
房、小孢子、花粉和花药等进行培养。1966 年 Guha 和
Johri[47]首次报道了,洋葱的子房和胚珠在 Nitsch 培养
基上可以成长出植株,并发现色氨酸(24 mol /L)对胚
的发育极为有利。Campion[48]第 1 次用未受粉的洋葱
胚珠诱导获得单倍体植株,但诱导率极低为 0. 28%;
于 1992 年[49]通过雌核发育途径诱导出了洋葱单倍
体,首先在 BDS 培养基上进行花、子房或胚珠的预培
养,然后在 BDS + NAA 1. 0 mg /L + BA 2. 0 mg /L +蔗糖
100 g /L的培养基上诱导胚状体,胚状体发生的最高频
率为 0. 59%,63%的胚可再生植株,再生植株中单倍
体占 88. 3%。田惠桥[50]利用韭菜未传粉子房在 MS +
ZT 0 ~ 2. 0 mg /L + 2-甲基-4 氟苯氧乙酸(MCPA)培养
基上从胚囊中诱导出了单倍体植株,另外,研究还表明
韭菜的反足细胞的胚胎发生频率高于卵细胞。Kojim
等[51]建立了花序培养-胚珠培养-胚培养的再生韭菜双
单倍体培养体系。
1995 年 Bohance[52]用洋葱胚珠和子房经两步培
养法,在诱导培养基上预培养花数日后,取子房胚珠培
养得到再生植株,其诱导频率分别为 0. 6%与 7. 6%,
倍性鉴定有单倍体、双倍体和多倍体;Jakse[53]也经两
步培养,培养花后再单独培养花的子房,诱导单倍体的
再生频率为 6. 04%;PuddePhat[54]同样用两步培养诱
导雌性胚成功,诱导频率为 1. 8%,倍性鉴定 68%是单
倍体;Bohanec[55]采用一步培养即仅培养花,不必再取
子房胚珠,从子房得到了单倍体植株,诱导率高达
22. 6%,简化了诱导程序,提高了诱导频率。
·44·
第 32 卷 第 5 期 2013 年 5 月 种 子 (Seed) Vol. 32 No. 5 May. 2013
葱属上进行小孢子的研究并不是很成功,远彤
等[56]认为,大蒜的小孢子是由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典型
的减数分裂而来,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
为连续型,四分体排列呈平面型,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
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多价体、单价体和染色体落后等不
规则现象,是导致花粉退化的重要原因。胡雪华等[57]
报道了贵州引种栽培的大葱小孢子形成过程,结果发
现,大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第 1 次和第Ⅱ次核分
裂之间没有一个短暂的间期阶段,胞质分裂属连续型,
四分孢子有 3 种构型,减数分裂不同步现象明显,其分
裂过程与原产地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在分裂中期Ⅰ与
Ⅱ阶段的染色体常出现胶合。
在葱属植物中至今未见到花粉和花药培养再生单
倍体植株的成功报道。在大蒜的研究上发现,多数大
蒜栽培种为花粉败育,只有极少数的品种和个别野生
种具有可育花粉,这可能与其表面的粘液阻碍花粉对
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关。Suh. S. K等[58]在 MS、LS和B 5
基本培养基上通过添加生长调节物质和谷氨酸对大蒜
进行花粉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在 25 ℃与 6 h 的光照
条件下,接种 25 d 后可形成愈伤组织,但未见有胚状
体;大蒜花粉在 5 ℃下处理 12 h并添加 NAA有利于愈
伤组织的形成,IAA 和 2,4-D 则没有效果,B5 培养基
出芽数高于 LS 培养基,在 B 5 培养基上较高含量的
KT有利于不定芽的形成(KT 含量 2 ~ 3 mg /L) ,移植
到 1 /2 MS诱根培养基上 14 d 后产生根,接种 28 d 后
平均每个愈伤组织产生 5 个小鳞茎。栾兆水等[59]用
压片法对雄性不育和可育大葱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
发育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观察,并用电镜扫描观察了
雄性不育和可育大葱的花粉粒形态,结果表明雄性不
育和可育大葱的小孢子发生是基本一致的,两者均存
在低频率的异常减数分裂行为。雄性可育大葱单核花
粉经有丝分裂产生成熟的二细胞花粉,其花粉可育率
为 96. 84%;雄性不育大葱小孢子在单核中期前是正
常发育的,其败育始于单核中期,到单核末期有 94.
85%的花粉败育,其它 5. 15%的花粉败育于早期二细
花粉。王文浩等[60]探索了大葱花药处于单核晚期的
形态指标,并以 B 5 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 2,4-D
(2. 0 ~ 3. 0 mg /L)、6-BA(0. 5 mg /L)、谷胱甘肽(800
mg /L)等,对大葱花药进行了离体培养,结果表明 32
℃热击处理有利于大葱花药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中
添加 6%浓度的蔗糖有助于大葱愈伤组织的培养,大
葱愈伤组织诱导率较低且不易分化。
试管受精是克服受精前不亲合性的有效途径,体
外受精与幼胚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解决不能自然开
花授粉的难题,该领域的报道曾见于大蒜的试管受精。
Dubouzet等[61]通过试管受精和幼胚培养获得了
A. giganteum和 A. schube 种间杂种,并用分子生物学
方法鉴定了杂种的真实性。蒋钟仁等[62]在 MS + KT 1
mg /L + NAA 0. 55 mg /L 上培养花粉母细胞分解时的
大蒜花序,花期进行人工授粉,然后在试管内进行子房
培养,从子房中取出授粉后发育正常的胚珠,在 Ms 培
养基上培养 6 d 后,长出绿芽,20 ~ 30 d 后,长成正常
绿苗,按授粉花数计算,成苗率为 3. 2%。用体外人工
受精、胚培养的方法解决了大蒜不能自然开花结实的
难题,为大蒜实生苗选种和育种打下了基础。
1. 5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融合
原生质体是脱去细胞壁的细胞,是外源遗传物质
导入的理想材料,在植物基因转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同植物种属乃至科间的原生质体可以再进行融合,
这些融合的产物经过培养会产生体细胞杂种,从而实
现远缘遗传物质的重组和整合,甚至创制新物种。
葱属植物为单子叶,其原生质体培养难度很大,至
今有关葱属植物原生质体再生体系建立的报道很少。
陈柔如[63]用洋葱叶肉进行原生质体培养,观察到了细
胞团。王光远等[64]首次将洋葱叶肉原生质体在附加
2,4-D和 6-BA的 MS培养基上培养获得了愈伤组织,
转移到含 IAA 和 KT 的培养基上获得了小植株的分
化。Fellner[65]报道搜集了葱属 9 个种、29 个品种的植
物用酶分离花粉的原生质体,洋葱分离失败,表明洋葱
分离原生质体比较困难。直到 1994 年 Buiteveld等[66]
用韭菜(A. ampeloprasum)的胚性愈伤组织建立的胚性
悬浮细胞系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了可持续分裂
和植株再生。Hansen[67]将愈伤组织悬浮,加酶降解释
放出原生质体,然后半固体培养,诱导再生植株,每克
细胞可再生 6 个芽。Karim[68]悬浮培养得到植株。
Zheng[69]悬浮培养由合子胚诱导的愈伤组织,酶解分
离原生质体,固体培养,整个过程植株再生频率为 35.
5%。Shimonaka[70]悬浮培养由无菌苗的鳞茎盘得到
的愈伤组织,酶解分离原生质体,液体浅层培养,得到
再生植株。Daigen 等[71]成功建立了大葱品种“Mo-
tokura”的原生质体培养体系从而获得再生植株。郝
建国等[72]用沙葱叶基愈伤组织进行原生质体培养得
到了小植株并且移栽成活。以上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葱属植物原生质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可能应以培养细
胞,特别是培养的胚性细胞来分离原生质体为宜。这
与小麦等禾谷类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十
分相似。
受原生质体再生体系难以建立的限制,葱属植物
·54·
综 述 梁 毅 等:葱属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原生质体融合和体细胞杂交成功的报道极为罕见。
1998 年,Buiteveld等[73]第 1 次成功获得了韭(A. ampe-
loprasum)与洋葱体细胞杂种再生植株。在这期间以
及之后,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1995 年 Buiteveld[66]报
道了洋葱和大头蒜(Allium ampeloprasum L.)的体细胞
杂交和杂交的体细胞胚的特征,作者以聚乙烯为基础
的融合技术做了对称和不对称的原生质体融合。他认
为,通过不对称融合获得杂交是不可行的;而对称的融
合能产生较多的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Shimonaka 用
与 Buiteveld相同的方法,得到日本分蘖洋葱和鳞茎洋
葱融合的再生植株。Yamashita[74]用洋葱愈伤和大蒜
子叶游离的原生质体融合,得到融合体植株,克服了葱
属植物种间杂交的不亲合性,为今后优良无性杂种植
株的获得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2 葱属植物组织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2. 1 培养过程中体细胞染色体变异性强的控制
葱属植物在离体再生过程中极易产生变异,特别
是经过愈伤组织阶段,这些变异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
又有许多微小变异不容易观察,因此很难控制。
Novak[1]报道从大蒜愈伤组织上诱导的再生植株中大
约有 50%都存在染色体畸变,如非整倍体、嵌合体;
Campion[48]指出染色体有自发加倍的现象;1995 年
Bohanec对离体再生芽进行倍性鉴定时发现有单倍
体、二倍体与四倍体的存在;Puddephat[54]研究表明有
68%的单倍体 23%自发加倍。针对这些变异,张松[6]
指出培养过程中控制激素的浓度能有效的减少变异,
适当缩短愈伤组织的培养时间,或是利用再生植株驯
化栽培后循环培养的方法,可以减少培养过程中由于
激素积累引起的变异。组织培养过程中体细胞染色体
变异给科研和生产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因此如何控制
变异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2. 2 加强胚状体研究
胚状体源自一个细胞,在转基因方面有独特的优
势。单子叶植物胚状体的诱导比较困难,葱属植物的
离体再生植株大多是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得到不定芽,
或是直接诱导不定芽或是腋芽方式得到,葱属作物中
有许多品种具有优良性状,如抗病性、早熟性、耐寒性、
抗旱性等优良基因,体细胞胚可以克服远缘杂种的不
育性,使葱属植物与亲缘关系较远的作物杂交成为可
能。现有的研究耗时长,诱导率低[20,40,43],今后应着重
提高体细胞胚的诱导频率,扩大繁殖系数,缩短再生时
间,为转基因打下基础。
2. 3 培养材料再生能力的保持
张松等[17,26]认为,大葱叶片愈伤组织可保持分生
能力 250 d,花蕾愈伤组织可维持 1 年。Novak[1]认为
韭葱的花培养再生力也可维持 1 年。随着组培时间的
延长,愈伤组织逐渐老化,变异增多,芽恢复顶端优势,
抑制进一步增殖。用大田栽培再生植株,循环培养即
可控制和选择淘汰变异,又能不断更新材料的再分化
能力,当然也可用低温(4 ℃)和黑暗保存的方法保存
组织培养材料,以期得到再生能力的保持。
总之葱属植物作为一大类蔬菜作物,目前通过组
织和器官培养技术仅在少数几种葱属植物上建立起了
离体培养再生体系,尽管如此,随着生理生化等相关学
科的发展,大蒜离体快繁和脱毒技术已日趋成熟,并且
实现了商业化大生产。与此同时从品质改良和遗传操
作的需要考虑,建立更多、更实用的葱属其它种的离体
培养再生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几年
已有突破性进展,如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杂交和外源
基因的转化,但是较之其它农作物的研究葱属的遗传
操作仍显得非常薄弱,因此将现代生物技术纳入葱属
植物的遗传改良和育种程序,将加速培育出高品质、高
抗逆性、更有应用价值的葱属植物新品种和葱属植物
新种质。
参考文献:
[1]Novak F J. Phenotype and cytological status of plants regenera-
ted from callus cultures of Allium sativum L[J]. Z Pflanzen-
zuchtung,1980,84(3) :250 - 260.
[2]曾淑冰.从蒜瓣再生完整植株[J]. 植物生理学通讯,1981
(4) :45.
[3]陈世儒,黄菊辉.大蒜的快繁及脱毒[J].园艺学报,1991,18
(3) :245 - 250.
[4]梁燕,陈典,黄晓梅,等.大蒜试管微鳞茎形成的激素筛选研
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5) :589 - 592.
[5]Phillips G C. Hubstenberger J F. Plant regeneration vitro of
selected Allium species and interspecific hybrids. Hort Sci,
1987,22:124 - 125.
[6]张松,李纪蓉,李滨,等.分葱组织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
究[J].园艺学报,1997,24(3) :264 - 268.
[7]陈典,徐启江.分蘖洋葱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J].
园艺学报,2001,28(4) :359 - 360.
[8]陈典,黄晓梅,姜玉东,等.大葱茎尖脱毒苗培养及增殖技术
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4,31(5) :673 - 675.
[9]黄晓梅,陈典,梁艳,等.热处理对大葱茎尖脱毒效果的影响
[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3) :306 - 309.
[10]Shuto H,Abe T,Sasahara T. In vitro propagation of plants
from root apex-derived calli in Chinese chive (Allium tuberos-
um Rottler) and garlic (Allium sativum L.) [J]. Jpn J
·64·
第 32 卷 第 5 期 2013 年 5 月 种 子 (Seed) Vol. 32 No. 5 May. 2013
Breed,1993,43(3) :349 - 354.
[11]Myers J M,Simon P W. Continuous callus production and re-
generation of garlic (Allium sativum L.)using root segments
from shoot tip-derived plantlets[J]. Plant Cell Rep,1998,17
(9) :726 - 730.
[12]张松,达克东,曹辰兴,等.韭菜组织培养高频植株再生体
系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2,29(2) :141 - 144.
[13]Havranek P,Novak F J. The bud formation in the callus cul-
tures of Allium sativum L[J]. Z Pflanzenzuchtung,1973,68
(4) :308 - 318.
[14]Zee S Y,Fung A,Yue S B. Tissue culture and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chive[J]. HortScience,1977,12(3) :264 - 265.
[15]郑海柔.大蒜叶片愈伤组织的幼苗诱导[J]. 上海农业科
技,1990,1:33.
[16]郑海柔,沈敏健.大蒜(Allium sativum L.)球状体形态发生
中的细胞组织学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1998,14(1) :
33 - 38.
[17]张松,张启沛. 利用大葱幼叶进行组织培养微繁的研究
[J].园艺学报,1995,22(2) :161 - 165.
[18]陈刚,贾敬芬,郝建国. 沙葱(Allium mongolicum Regel)离
体培养再生可育植株[J].植物研究,2003,23(1) :51 - 53.
[19]Matsubara S,Chen D. In vitro production of garlic plants and
field acclimatization [J]. HortScience,1989,24 (4) :
677 - 679.
[20]Phillips G C,Luteyn K J. Effects of picloram and other auxins
on onion tissue cultures[J]. J Am Soc Hortic Sci,1983,108
(6) :948 - 953.
[21]Pike L M,Yoo K S. A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 for the clonal
propagation of onion using immature flower buds[J]. Sci hor-
tic-Amsterdam,1990,45(1) :31 - 36.
[22]Mohamed - Yasseen Y. In vitro bulb formation and plant re-
covery from onion inflorescences[J]. Hortscience,1993,28
(10) :1 052.
[23]Luthar Z,Bohanec B. Induction of direct somatic organogene-
sis in onion (Allium cepa L.)using a two-step flower or ovary
culture[J]. Plant Cell Rep,1999,18(10) :797 - 802.
[24]Lu C C,Currah L,Peffley E B.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diploid Allium fistulosum × A. cepa F1 hy-
brid onions[J]. Plant cell rep,1989,7(8) :696 - 700.
[25]Kim J W,Soh W Y. Plant regeneration through somatic embry-
ogenesis from suspension cultures of Allium fistulosum L.[J].
Plant Sci,1996,114(2) :215 - 220.
[26]张松,张启沛.大葱(Allium fistalosum L.)花蕾培养的研究
[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4,25(3) :277 - 282.
[27]姜路琰,杨建平,张松.洋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山东农
业大学学报,2003,34(2) ;299 - 302.
[28]杜敏霞,刘湘萍. 洋葱幼蕾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J].华北农学报,2005,20(4) :54 - 56.
[29]王洪隆,康玉庆,张存金.大蒜花梗组织培养再生植株[J].
华北农学报,1992,7(3) :66 - 70.
[30]奕非时,陈典. 脱毒大蒜花原始体培养增殖技术的研究
[J].中国蔬菜,1995(3) :4 - 6.
[31]龙玉娟,吴震,杨芸,等.大蒜花序轴离体培养器官发生途
径的解剖学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8,28(3) :470 -
474.
[32]Ayabe M,Sumi S. A novel and efficient tissue culture method-
“stem-disc dome culture”-for producing virus-free garlic
(Allium sativum L.) [J]. Plant Cell Rep,2001,20(6) :503
- 507.
[33]Ayabe M,Sumi S. Establishment of a novel tissue culture
method,stem-disc culture,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to mi-
cropropagation of garlic (Allium sativum L.) [J]. Plant Cell
Rep,1998,17(10) :773 - 779.
[34]Sata S J,Bagatharia S B,Thaker V S. Induction of direct so-
matic embryogenesis in garlic (Allium sativum) [J]. Method
Cell Sci,2000,22(4) :299 - 304.
[35]张素芝,李纪蓉. 植物激素对大蒜茎盘组织培养的影响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5) :805 -
808.
[36]Fridborg G. Growth and organogenesis in tissue cultures of
Allium cepa var. proliferum[J]. Physiol Plantarum,1971,25
(3) :436 - 440.
[37]Hussey G,Falavigna A. Origin and Production of in vitro Ad-
ventitious Shoots in the Onion,Allium cepa L[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1980,31(6) :1 675 - 1 686.
[38]Kanane R,De La Serve B T,Rancillac M. Bulbing in long-
day onion (Allium cepa L.)cultured in vitro:comparison be-
tween sugar feeding and light induction[J]. Ann Bot-London,
1992,69(6) :551 - 555.
[39]李浚明.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1992.
[40]Dunstan D I,Short K C. Shoot production from the flower head
of Allium cepa L[J]. Sci Hortic-amsterdam,1979,10(4) :345
- 356.
[41]Van der Valk P,Scholten O E,Verstappen F,et al. High fre-
quency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zy-
gotic embryo-derived callus cultures of three Allium species
[J]. Plant Cell Tiss Org,1992,30(3) :181 - 191.
[42]Silvertand B,Van Rooyen A,Lavrijsen P,et al. Plant regenera-
tion via organogenesis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callus
cultures derived from mature zygotic embryos of leek (Allium
ampeloprasum L.) [J]. Euphytica,1996,91(3) :261 - 270.
·74·
综 述 梁 毅 等:葱属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43]Saker M M. In vitro regeneration of onion through repetitive
somatic embryogenesis[J]. Biol plantarum,1997,40(4) :499
- 506.
[44]盛艳萍,杨建平,张松,等.大葱成熟胚离体再生过程中内
源激素的变化[J].园艺学报,2005,32(2) :318 - 320.
[45]宗红,陈运起,王秀峰,等.大葱成熟胚培养再生植株激素
浓度及配比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6,5:23 - 25.
[46]杨俊杰.大葱(Allium fistulosum L.)组织培养及其遗传转
化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47]Guha S,Johri B M. In vitro development of ovary and ovule of
Allium cepa L[J]. Phytomorphology,1966,16:353 - 364.
[48]Campion B,Alloni C. Induction of haploid plants in onion
(Allium cepa L.)by in vitro culture of unpollinated ovules
[J]. Plant Cell Tiss Org,1990,20(1) :1 - 6.
[49]Campion B,Azzimonti M T,Vicini E,et al. Advances in hap-
loid plant induction in onion (Allium cepa L.) through in
vitro gynogenesis[J]. Plant sci,1992,86(1) :97 - 104.
[50]田惠桥,杨弘远.韭菜未传粉子房培养中单倍体的胚胎发
生和植株再生[J].实验生物学报,1989,22(2) :139 - 147.
[51]Kojima A,Kawaguchi T. Apomictic nature of Chinese chive
(Allium tuberosum Rottl.)detected in unpollinated ovule cul-
ture[J]. Jpn J Breed,1989,39.
[52]Bohanec B,Jake M,Ihan A,et al. Studies of gynogenesis in on-
ion (Allium cepa L.) :induction procedures and genetic analy-
sis of regenerants[J]. Plant Sci,1995,104(2) :215 -224.
[53]Jake M,Bohanec B,Ihan A. Effect of media components on
the gynogenic regeneration of onion (Allium cepa L.)culti-
vars and analysis of regenerants[J]. Plant Cell Rep,1996,15
(12) :934 - 938.
[54]Puddephat I J,Robinson H T,Smith B M,et al. Influence of
stock plant pretreatment on gynogenic embryo induction from
flower buds of onion[J]. Plant Cell Tiss Org,1999,57(2) :
145 - 148.
[55]Bohanec B,Jake M. Variations in gynogenic response among
long-day onion (Allium cepa L.)accessions[J]. Plant Cell
Rep,1999,18(9) :737 - 742.
[56]远彤,鲁文锁,曹红.大蒜的胚胎学研究Ⅰ.花药的发育和
小孢子的发生[J].河南科学,1999,17(S 1) :10 - 12.
[57]胡雪华,刘宁. 大葱(Allium fistulosum L.)小孢子的形成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1) :19 -
22.
[58]Suh S K,Park H G. Studies on the anther culture of garlic
(Allium sativum L.)I. Callus formation and plant regenera-
tion. J Korean Soc Hort Sci,1986,27(2) :89 - 95.
[59]栾兆水,孔令让,魏佑营,等.雄性不育和可育大葱花粉细
胞形态学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2,23(1) :
59 - 66.
[60]王文洁,张国进,周联东,等.大葱花药培养研究初报[J].
北方园艺,2010,3:113 - 114.
[61]Dubouzet J G,Shinoda K,Murata N.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Allium giganteum Regel:production and early verification of
putative hybrids[J]. Theor Appl Genet,1998,96(3 - 4) :385
- 388.
[62]蒋钟仁,李春玲,张述祖.大蒜试管受精的研究简报[J].园
艺学报,1982,9(3) :50.
[63]陈柔如.洋葱叶肉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J].山西大学学
报,1979,31(4) :5 - 8.
[64]王光远,夏镇澳,王六发. 洋葱叶肉原生质体再生小植株
[J].实验生物学报,1986,19:409 - 413.
[65]Fellner M,Havránek P. Isolation of Allium pollen protoplasts
[J]. Plant Cell Tiss Org,1992,29(3) :275 - 279.
[66]Buiteveld J,Creemers-Molenaar J.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pro-
toplasts isolated from suspension cultures of leek (Allium am-
peloprasum L.) [J]. Plant sci,1994,100(2) :203 - 210.
[67]Hansen E E,Hubstenberger J F,Phillips G C. Regeneration of
shoots from cell suspension-derived protoplasts of Allium cepa
[J]. Plant Cell Rep,1995,15(1 - 2) :8 - 11.
[68]Karim M A,Adachi T. Cell suspension,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protoplasts of Allium cepa[J]. Plant Cell Tiss Org,1997,51
(1) :43 - 47.
[69]Zheng S J,Khrustaleva L,Henken B,et al. Agrobacterium tu-
mefaciens -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Allium cepa L. the pro-
duction of transgenic onions and shallots[J]. Mol breeding,
2001,7(2) :101 - 115.
[70]Shimonaka M,Hosoki T,Tomita M,et al. Establishment of cul-
ture medium for protoplast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Japanese
bunching onion (Allium fistulosum L.) [J]. J Jpn Soc Hortic
Sci,2001,70(4) :431 - 437.
[71]Daigen M,Shiraki M,Kawakami O,et al. Efficient plant regen-
eration from protoplast in welsh onion (Allium fistulosum L
cv. Motokura) [J]. Journal of the Niigata Agricultural Re-
search Institute,2001,3:25 - 34.
[72]郝建国,贾敬芬.沙葱叶基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再生体系的
建立[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5:998 - 1001.
[73]Buiteveld J,Suo Y,Campagne M M L,et al.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omatic hybrid plants between leek (Allium
ampeloprasum L.)and onion (Allium cepa L.) [J]. Theor
Appl Genet,1998,96(6 - 7) :765 - 775.
[74]Yamashita K,Hisatsune Y,Sakamoto T,et al. Chromosome
and cytoplasm analyses of somatic hybrids between onion
(Allium cepa L.)and garlic (A. sativum L.) [J]. Euphyti-
ca,2002,125(2) :163 - 167.
·84·
第 32 卷 第 5 期 2013 年 5 月 种 子 (Seed) Vol. 32 No. 5 Ma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