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园 艺 学 报 2006, 33 (1):1 ~ 5
ActaHorticulturaeSinica
收稿日期:2005-02-21;修回日期:2005-05-24
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001043)
中国草莓属 (Fragaria)植物的分类研究
雷家军 1 代汉萍 1 谭昌华 1 邓明琴1 赵密珍2 钱亚明 2
(1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 沈阳 110161;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 南京 210014)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野生草莓种类最丰富的国家。近 20年来 , 从国内外收集保存了 103份野生草莓
资源 , 鉴定出我国自然分布有 11个种 , 约占世界草莓属植物 20个种的一半。这 11个种包括 8个二倍体
种:森林草莓 (FragariavescaL.)、 黄毛草莓 (F.nilgrrensisSchlecht.)、 五叶草莓 (F.pentaphyllaLozin-
sk.)、 纤细草莓 (F.gracilisLozinsk.)、 西藏草莓 (F.nubicolaLindl.)、 绿色草莓 (F.viridisDuch.)、 裂
萼草莓 (F.daltonianaGay)、 东北草莓 (F.mandschuricaStaudt)和 3个四倍体种:东方草莓 (F.oriental-
isLozinsk.)、 西南草莓 〔F.moupinensis(Franch.)Card.〕、 伞房草莓 (F.corymbosaLozinsk.)。对我国原
产野生草莓种类进行了较系统的性状描述和分类研究 , 并列出了我国野生草莓分种检索表。提出我国分布
有 11个种的结论比以前记载的 8个种更全面和完整。
关键词:草莓;野生草莓;分类
中图分类号:S6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3-353X(2006)01-0001-05
StudiesontheTaxonomyoftheStrawberry(Fragaria)SpeciesDistributed
inChina
LeiJiajun1 , DaiHanping1 , TanChanghua1 , DengMingqin1 , ZhaoMizhen2 , andQianYaming2
(1DepartmentofHorticulture, 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Shenyang110161, China;2InstituteofHorticulture, Jiangsu
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 Nanjing210014, China)
Abstract:Chinahasmorewildstrawberyresourcesthananyothercountryintheworld.103accessions
ofwildstrawberygenotypeshavebeencolectedthroughoutChinaandconservedsince1980s.Ofabout20
recognizedFragariaspeciesintheworld, 11 speciesaredistributedinChina, including8diploidspecies-
FragariavescaL., F.nilgerrensisSchlecht., F.pentaphylaLozinsk., F.gracilisLozinsk., F.nubicola
Lindl., F.viridisDuch., F.daltonianaGayandF.mandschuricaStaudt, and3 tetraploidspecies-F.ori-
entalisLozinsk., F.moupinensis(Franch.)Card., andF.corymbosaLozinsk.Thewildstrawberyspecies
thatarenativetoChinaaredescribedandclassifiedinthispaper, andthedichotomouskeyisprovided.This
reportincludesthreemorespeciesthanwerepreviouslyconsideredinChina.
Keywords:Fragaria;Strawberry;Taxonomy
草莓属于蔷薇科 (Rosaceae)草莓属 (Frag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 , 在园艺学上属于浆果类果
树 。我国从南到北蕴藏着种类和数量丰富的野生草莓 〔1 ~ 4〕。我国对草莓的分类研究较晚。 《中国果树
分类学 》 记载草莓属植物约有 50种 , 我国产约 7种 〔5〕。 《中国植物志》 认为草莓属约 20余种 , 我国
产 8种 〔6〕。沈阳农业大学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草莓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工作 , 目前收集国内外野生
草莓资源 143份 , 其中从国内考察收集 103份。本文报道作者对我国野生草莓资源的种类和分类鉴定
进行的较全面的观察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沈阳农业大学草莓园露地资源圃中进行。从国内考察收集的 57份试材用于本试验观察 ,
包括云南 5份 、贵州 2份 、 四川 7份 、甘肃 7份 、黑龙江 9份 、新疆 6份 、吉林 10份 、 内蒙古 4份 、
园 艺 学 报 33卷
西藏 6份 、 山西 1份。植物学性状描述参考 《中国植物志 》〔6〕。株高 、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根尖染色
体数等测定方法同文献 〔3〕。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莓属植物种类的性状描述
通过 20年来对我国野生草莓资源的考察收集 , 对植物学性状进行了多年的观察 、倍性检测 、 分
类研究 , 鉴定我国分布有 11个野生草莓种 (表 1)。现将这些种类的主要分类性状描述如下 。
表 1 中国原产草莓属植物的种类
Table1 ThegenusFragariaspeciesnativetoChina
倍性 Loidy 种 Species 试材 Materials 类型 Type
二倍体
Diploids
黄毛草莓
F.nilgerensisSchlecht.
云南 1、 3、6、7号;贵州 1、 2号;四川 3、4、8、10号
Yunnan1, 3, 6, 7;Guizhou1, 2;Sichuan3, 4, 8, 10
开张型 Patulous
云南 2号 Yunnan2 直立型 Erect
五叶草莓 F.pentaphylaLozinsk.甘肃 1、 6、7号 Gansu1, 6, 7 白果类型 White-fruited
甘肃 2、 3、4、5号 Gansu2, 3, 4, 5 红果类型 Red-fruited
纤细草莓 F.gracilisLozinsk. 四川 6号 Sichuan6
森林草莓 F.vescaL. 新疆 5、 6号;四川 1、9号 Xinjiang5, 6;Sichuan1, 9
黑龙江 3号 Heilongjiang3 四季结果型 Everbearing
东北草莓
F.mandschuricaStaudt
黑龙江 4号;内蒙 1、3、6号;吉林 1、 2、10、12、 16、 19号
Heilongjiang4;Neimeng1, 3, 6;Jilin1, 2, 10, 12, 16, 19
内蒙 4号 Neimeng4 四季结果型 Everbearing
西藏草莓 F.nubicolaLindl. 西藏 C-2XizangC-2
裂萼草莓 F.daltonianaGay 锡金 1号 Xijin1
绿色草莓 F.viridisDuch. 新疆 1、 2、3、4号 Xinjiang1, 2, 3, 4 四季结果型 Everbearing
四倍体 西南草莓 西藏 1、 3、5、6号 Xizang1, 3, 5, 6 雌株 Female
Tetraploids F.moupinensis(Franch.)Card. 西藏 4号 Xizang4 雄株 Male
东方草莓 F.orientalisLozinsk. 吉林 5号;黑龙江 8、10、 12号 Jilin5;Heilongjiang8, 10, 12 雌株 Female
吉林 6号;黑龙江 9号 Jilin6;Heilongjiang9 雄株 Male
伞房草莓 F.corymbosaLozinsk.山西 1号 Shanxi1
2.1.1 黄毛草莓 F.nilgerrensisSchlecht.(2n=2x=14) 植株高 12 ~ 18 cm, 生长势强 , 叶柄及匍
匐茎均粗壮 。小叶倒卵圆形 , 前端平楔 , 叶厚 , 叶色深 。叶 、叶柄 、 匍匐茎 、 花梗上均密被直立的棕
黄色绒毛;匍匐茎红色 , 偶数节位形成幼苗。聚伞花序 , 花序略高于或平于叶面。花瓣卵圆形 , 显著
离生。萼片三角形 , 副萼片细披针形。开花后的花朵及果实仍直立朝天 、不下弯 。果实白色 , 圆球
形 , 有香味 , 味淡。种子黄绿色 , 极小 , 凹陷 。宿存萼片紧贴于果实 。抗叶斑病 , 但抗寒性差 。花期
在野生草莓中最晚。分布于云南 、四川 、 陕西 、贵州 、 湖南 、湖北 、 台湾 。
2.1.2 五叶草莓 F.pentaphylaLozinsk.(2n=2x=14) 植株较矮小 , 株高 6 ~ 15cm, 新茎分枝能
力强。羽状五小叶 、 稀三小叶 , 中心小叶叶柄长。叶较小 , 长椭圆形 , 厚 , 锯齿粗 。叶柄上常具 2 ~
3片耳叶 。叶正面近无绒毛 , 背面只在叶脉上具直立稀疏的绒毛 , 叶背面紫红色 。匍匐茎红色 , 其上
绒毛直立 , 节间长 , 除第 1节位外 , 以后每节位均可形成幼苗 , 但生根能力差。聚伞花序 , 花序高于
叶面 , 花序梗上被稀疏绒毛。雄蕊不等长 , 高于雌蕊。花瓣前端平楔 。萼片宽披针形 , 副萼片细披针
形 。抗寒 、 抗病性强 。春季解除休眠晚 。果实有白色和红色两种类型 , 白果类型者果实椭圆形 , 具
颈 , 具香味;红果类型者果实卵圆形 , 小 , 无颈 , 无香味 , 酸。两种类型的种子均深凹于果面 , 宿存
萼片均反折 。在沈阳地区均表现为大多数年份不易开花结果 。分布于四川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河
南 。
2.1.3 纤细草莓 F.gracilisLozinsk.(2n=2x=14) 植株细弱 , 株高 5 ~ 10cm, 根状茎高。羽状五
小叶或三小叶 , 倒卵圆形 , 绿色 , 背面紫红色 。羽状五小叶下面常具 2枚耳叶。中心小叶具柄 , 边小
2
1期 雷家军等:中国草莓属 (Fragaria)植物的分类研究
叶近无柄。叶正面被直立长绒毛 , 背面叶脉上绒毛较多 , 直立或部分紧贴 , 脉间绒毛紧贴。叶柄 、 匍
匐茎 、 花序梗上绒毛均紧贴。匍匐茎细 , 除第 1节位外 , 以后每节位均可形成幼苗。花序上常 1 ~ 2
朵花。雄蕊不等长 , 雌蕊短小 。萼片披针形 , 副萼片细披针形 。果实浅红色 , 近球形或椭圆形 , 小 ,
味淡。种子红色 , 小 , 极凹陷 。宿存萼片反折 。分布于西藏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四川 、 湖北 、 河
南 。
2.1.4 森林草莓 F.vescaL.(2n=2x=14) 植株较矮 , 高约 10 ~ 15 cm, 生长较细弱 , 全株绒毛
少 。叶片很小 , 椭圆形 , 较薄 。叶正面近无毛 , 背面具紧贴绒毛 。叶柄上绒毛向下紧贴或直立 。匍匐
茎上绒毛向前紧贴。花序高于叶面近 1 /3或平于叶面 , 每花序常 3 ~ 7朵花 , 花梗上绒毛向上紧贴 ,
但在第 1分歧以下绒毛直立 。花较小 , 花瓣倒卵圆形 , 前端具缺刻 。花丝极短 , 等长 。萼片宽披针
形 , 副萼片细披针形 。果红色 , 长圆锥形或圆锥形 , 果软 , 果肉白色略黄 , 香味特浓 , 汁很少 , 可溶
性固形物含量 12.5%。种子红色 , 凸于果面 。宿存萼片平展或反折 。四季结果类型 (F.vescavar.
semperflorensDuch.)可在 7 ~ 9月开花结果 。森林草莓还有白果类型。分布于四川 、 新疆 、 青海 、 甘
肃 、山西 、 陕西 、云南 、 贵州 、河南 、山东 、 吉林 、黑龙江 。
2.1.5 东北草莓 F.mandschuricaStaudt(2n=2x=14) 植株较高 , 约 15 ~ 25 cm, 新茎多 , 中心
小叶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 。全株绒毛多 , 叶正面密被直立绒毛 , 背面被紧贴绒毛。叶柄 、匍匐茎 、 花
序梗上被直立白色绒毛。聚伞花序 , 每花序 3 ~ 16朵花 , 分歧处常有 1枚三出复叶。花瓣稍叠生或离
生 , 花丝较长 , 高于雌蕊 。萼片宽披针形 , 副萼片细披针形。果红色 , 圆锥形 , 果肉白色 , 香味浓 ,
汁液多 , 可溶性固形物 12%。种子黄绿色 , 凸于果面 。宿存萼片平展或微反折 。抗寒性强。有的资
源可在 9月份再次开花。分布于吉林 、黑龙江 、内蒙古 。
2.1.6 绿色草莓 F.viridisDuch.(2n=2x=14) 植株较纤细 , 株高约 15 ~ 20cm, 新茎较多 。叶长
椭圆形 , 叶面平 。叶柄上密被直立绒毛。匍匐茎除第 1节位外 , 以后各节位均可形成幼苗 , 匍匐茎上
绒毛直立或向前紧贴 。聚伞花序 , 花序明显高于叶面 1/3 ~ 1/2, 每花序常 4 ~ 10朵花 , 花序梗上第 1
分歧以下绒毛直立 , 以上部位则向上紧贴或脱落。花较小 , 花瓣近圆形 , 叠生 , 花丝细长。萼片三角
形 , 副萼片细披针形 , 萼片大而长。果实绿色 , 阳面略红 , 扁圆形或圆形 , 硬 , 果肉近白色 , 具清香
味 , 可溶性固形物 11.3%。种子大 , 黄绿色 , 凸于果面。宿存萼片紧贴于果实 , 除萼难。还常在 10
月初再次开花。分布于新疆。
2.1.7 裂萼草莓 F.daltonianaGay(2n=2x=14) 别名:锡金草莓 (F.sikkimensisKurz.)。植株
细弱矮小 , 高 5 ~ 8 cm。匍匐茎很纤细 , 绒毛稀疏贴生或几乎无毛 。羽状三小叶 , 具小叶柄 , 锯齿数
少 。小叶长圆形或卵圆形 , 正面深绿色 , 近无毛 , 背面淡绿色 , 脉上被贴生绒毛。叶柄上绒毛贴生。
花单生 , 花梗被贴生绒毛 。萼片卵形 , 副萼片长圆形 , 顶端 2 ~ 3浅裂 , 故称 “裂萼草莓 ”。副萼片
与萼片近等长 , 均贴生稀疏绒毛。果相对稍大 , 长卵圆形或纺锤形 , 鲜红色 , 果肉海绵质 , 几乎无
味 。宿存萼片开展。分布于西藏。
2.1.8 西藏草莓 F.nubicolaLindl.(2n=2x=14) 植株纤细 , 高 5 ~ 20 cm。叶片几乎无毛 。小叶
无柄或具短柄。小叶椭圆形或倒卵圆形 , 顶端圆钝 , 边缘具尖锯齿。叶正面绿色 , 贴生疏绒毛 , 背面
淡绿色 , 叶脉上被贴生绒毛 , 脉间较稀。叶柄上密被紧贴绒毛 , 稀直立。匍匐茎极纤细 , 被紧贴绒
毛 。花序梗被贴生绒毛。花序上花少 , 常 1 ~ 4朵。萼片卵状披针形 , 顶端渐尖 , 副萼片披针形 , 顶
端渐尖 。果实卵球形 。宿存萼片紧贴于果实。分布于西藏。
2.1.9 西南草莓 F.moupinensis(Franch.)Card.(2n=4x=28) 植株纤细 , 极矮小 , 高约 5 cm。
羽状五小叶或三小叶 , 下部的两小叶小些 。小叶近无柄或仅中心小叶具短柄。小叶椭圆形或长椭圆
形 , 前端圆钝 , 叶正面具稀疏直立绒毛 , 背面具紧贴绒毛 。叶柄上绒毛半紧贴 , 常具 1 ~ 2片耳叶。
老叶片在夏秋季易失绿发黄。匍匐茎红色 , 其上绒毛向前紧贴 , 除第 1节外 , 以后每节均形成幼苗。
花序上花常 1 ~ 3朵 , 花序梗上绒毛向上紧贴 。花药小 , 花丝短。花瓣卵圆形。萼片三角形 , 副萼片
3
园 艺 学 报 33卷
披针形 。果实橙红色 ~浅红色 , 卵球形 、 球形或椭圆形 , 宿存萼片紧贴于果实 。种子深红色 , 种子在
果实阴面凹陷 , 阳面则不凹陷 。分布于西藏 、 四川 、云南 、 青海 、甘肃 、 陕西 。
2.1.10 东方草莓 F.orientalisLozinsk.(2n=4x=28) 株高中等 , 高约 10 ~ 20 cm, 三出复叶。三
小叶近无柄或仅中心小叶具极短的柄 。中心小叶倒卵圆形 , 叶正面绒毛多而直立 , 背面绒毛紧贴 , 叶
背面常紫红色。叶柄上绒毛多且直立。匍匐茎红色 , 其上绒毛直立 , 抽生能力强 , 偶数节位形成幼
苗 。多歧聚伞花序 , 分歧处常有 1枚三出复叶或 2个苞片 , 花序高于叶面 , 花序梗上绒毛向下斜生或
直立 , 每花序上常 6 ~ 13朵花。花瓣近圆形 , 叠生 , 雌株花药瘪小或脱落 , 雄株花药大。萼片三角形
~宽披针形 , 副萼片细披针形 。果实短圆锥形或卵球形 , 红色 , 果肉白色 , 有香味 。种子凸。宿存萼
片平展 。抗寒性强。分布于吉林 、黑龙江 、辽宁 、 内蒙古 、 青海 、甘肃 、山西 、 陕西 、 湖北 、 河北 、
山东。
2.1.11 伞房草莓 F.corymbosaLozinsk.(2n=4x=28) 株高约 15 cm。叶片多为三小叶 , 少为羽
状五小叶。叶倒卵圆形 , 前端平楔 , 较小 。叶正面几无绒毛 , 背面沿叶脉有长而直立的绒毛 , 脉间无
绒毛。叶柄绿色 , 其上绒毛稀 、 长而直立 , 常具 1 ~ 2片耳叶。匍匐茎很多但很细 , 红色 , 其上绒毛
直立 , 除第 1节外 , 每节均能形成幼苗 , 但不易生根 。花序高于叶面 , 花序梗上绒毛直立。伞房花
序 , 每花序上常 2 ~ 5朵花 。花小 , 花瓣叠生 , 花药高于雌蕊 , 花药常瘪小或掉落 。萼片宽披针形 ~
三角形 , 副萼片细披针形 。果实红色 , 卵形 , 果肉粉白色 , 味淡 , 有酸味 。种子深凹。宿存萼片平展
或反折 。夏季高温植株易成片枯死 , 但秋季凉爽时能再次萌发新叶并抽生大量匍匐茎形成幼苗 。分布
于甘肃 、山西 、 陕西 、河南 、 河北。
2.2 中国原产草莓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通过对原产我国的草莓野生种及国外引入的相关野生种活体试材进行性状观察和分类研究 , 列出
了我国草莓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 使之更全面 、更易于区分各种 。
中国原产草莓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ThedichotomouskeyofthegenusFragariaspeciesnativetoChina
1.匍匐茎和叶柄被直立绒毛 Runnersandpetioleswithspreadinghairs
2.花序梗被直立绒毛 ,小花梗被紧贴绒毛;小叶 3Peduncleswithspreadinghairs, pedicelswithappressedhairs;3leaflets
3.雄蕊花丝短 ,低或平于雌蕊;果红色或白色;宿存萼片水平伸展或微反折 Stamenswithshortfilament, nothigherthanpistils;redor
whitefruit;widelyspreadingorlightlyreflexedcalyx 1森林草莓F.vescaL.⋯⋯⋯⋯⋯⋯⋯⋯⋯⋯⋯⋯⋯⋯⋯⋯⋯⋯⋯⋯⋯⋯⋯
3.雄蕊花丝长 ,高于雌蕊;果绿色 ,阳面略红;宿存萼片紧贴于果实 Stamenswithlongfilamentandhigherthanpistils;greenish-whiteto
red(inthesun)fruit;claspingcalyx 2绿色草莓 F.viridisDuch.⋯⋯⋯⋯⋯⋯⋯⋯⋯⋯⋯⋯⋯⋯⋯⋯⋯⋯⋯⋯⋯⋯⋯⋯⋯⋯⋯
2.花序梗和小花梗均密被直立绒毛Pedunclesandpedicelswithspreadinghairs
4.小叶 3 3leaflets
5.叶片质地较薄;果实成熟时朝下;宿存萼片水平伸展或微反折 Thinleaves;fruitshangdownwardwhenripe;spreadingorlightlyre-
flexedcalyx
6.匍匐茎偶数节位形成幼苗Runnerplantsontheevennodes
7.花较小 ,叶较小 ,花两性Smalflowersandleaves, hermaphroditicflowers 3东北草莓 F.mandschuricaStaudt⋯⋯⋯⋯⋯⋯⋯⋯
7.花较大 ,叶较大 ,花单性 ,稀两性 Largeflowersandleaves, unisexualandrarelyhermaphroditicflowers ⋯⋯⋯⋯⋯⋯⋯⋯⋯⋯
4东方草莓F.orientalisLozinsk.⋯⋯⋯⋯⋯⋯⋯⋯⋯⋯⋯⋯⋯⋯⋯⋯⋯⋯⋯⋯⋯⋯⋯⋯⋯⋯⋯⋯⋯⋯⋯⋯⋯⋯⋯⋯⋯⋯⋯
6.匍匐茎除第一节外每节位均形成幼苗 Runnerplantsoneverynodesexceptforthefirstone 5伞房草莓 F.corymbosaLozinsk.⋯
5.叶片质地较厚;果实成熟时朝上;宿存萼片紧贴于果实;植株被棕黄色绒毛 Thickleaves;fruitspointupwardwhenripe;claspingca-
lyx;plantswithbrownish-yellowhairs 6黄毛草莓 F.nilgrrensisSchlecht.⋯⋯⋯⋯⋯⋯⋯⋯⋯⋯⋯⋯⋯⋯⋯⋯⋯⋯⋯⋯⋯⋯⋯⋯
4.小叶 5,极稀 3 5leaflets, rarely3
8.叶片质地较薄 ,全株被银白色绒毛;宿存萼片紧贴于果实 Thinleaves, plantwithsilverywhitehairs;calyxclingstofruit⋯⋯⋯⋯
7西南草莓 F.moupinensis(Franch)Card.⋯⋯⋯⋯⋯⋯⋯⋯⋯⋯⋯⋯⋯⋯⋯⋯⋯⋯⋯⋯⋯⋯⋯⋯⋯⋯⋯⋯⋯⋯⋯⋯⋯⋯⋯⋯
8.叶片质地较厚 ,正面无毛 ,背面被疏绒毛;宿存萼片极反折 Thickleaveswithglabroushairyaboveandsparsebeneath;stronglyreflexed
calyx 8五叶草莓F.pentaphylaLozinsk.⋯⋯⋯⋯⋯⋯⋯⋯⋯⋯⋯⋯⋯⋯⋯⋯⋯⋯⋯⋯⋯⋯⋯⋯⋯⋯⋯⋯⋯⋯⋯⋯⋯⋯⋯⋯⋯
1.匍匐茎和叶柄被紧贴绒毛;花梗被紧贴绒毛 Runners, pedunclesandpetiolescoveredwithappressedhairs
9.宿存萼片反折或水平伸展;小叶 3或 5Reflexedorspreadingcalyx;3or5leaflets
10.副萼片顶端 2 ~ 3裂 ,果实长卵圆形或纺锤形;小叶 3Epicalyxwith2-3 teeth, elongate-ovoidorfusiformfruit, 3 leaflets⋯⋯⋯⋯
9裂萼草莓 F.daltonianaGay⋯⋯⋯⋯⋯⋯⋯⋯⋯⋯⋯⋯⋯⋯⋯⋯⋯⋯⋯⋯⋯⋯⋯⋯⋯⋯⋯⋯⋯⋯⋯⋯⋯⋯⋯⋯⋯⋯⋯⋯⋯
10.副萼片全缘 ,果实球形或椭圆形;小叶 3或 5Entireepicalyx, globoseorellipticfruit, 3or5leaflets⋯⋯⋯⋯⋯⋯⋯⋯⋯⋯⋯⋯
10纤细草莓 F.gracilisLozinsk.⋯⋯⋯⋯⋯⋯⋯⋯⋯⋯⋯⋯⋯⋯⋯⋯⋯⋯⋯⋯⋯⋯⋯⋯⋯⋯⋯⋯⋯⋯⋯⋯⋯⋯⋯⋯⋯⋯⋯⋯
9.宿存萼片紧贴果实;小叶 3Claspingcalyx;3leaflets 11西藏草莓 F.nubicolaLindl.⋯⋯⋯⋯⋯⋯⋯⋯⋯⋯⋯⋯⋯⋯⋯⋯⋯⋯⋯⋯
4
1期 雷家军等:中国草莓属 (Fragaria)植物的分类研究
3 讨论
3.1 关于森林草莓 、 东北草莓和东方草莓
森林草莓分布广泛 , 中国有关植物志均记载内蒙古 、吉林 、黑龙江等省分布有该种 。但实际上 ,
我国东北和内蒙古普遍分布的种为东北草莓 , 东北草莓最近才首次在中国被记载 〔4〕 , 它与森林草莓
均为二倍体 , 但它们是不同的种 , 有关植物志的记载实际上很可能是把东北草莓当作森林草莓进行了
记载。我们从内蒙古 、吉林 、 黑龙江的不同地点收集到 20份草莓 , 其中仅从黑龙江收集到 2份森林
草莓 , 而其余 18份均为东北草莓。此外 , 由于四倍体东方草莓与二倍体东北草莓的性状和分布区域
都很相近 , 因此若不检测染色体数 , 则也很可能将分布在内蒙古 、吉林 、 黑龙江的东北草莓当东方草
莓记载 。在鉴定相近草莓种时除进行植物分类学性状观察外 , 进行染色体倍性鉴定是十分重要的 , 亦
可利用 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手段进行辅助鉴定。
3.2 关于纤细草莓 、 裂萼草莓和西藏草莓
在中国分布的草莓野生种中 , 黄毛草莓 、 森林草莓 、绿色草莓等种易于鉴定 , 而纤细草莓 、裂萼
草莓 、 西藏草莓均较不易收集和鉴定 。纤细草莓在国外材料中很少记载〔7, 8〕 , 国内有一些记载 , 但标
本不易收集 , 而且纤细草莓的许多性状与五叶草莓相近 , 较难分辨。此外 , 伞房草莓与五叶草莓
(红果类型)及西南草莓也较接近。
3.3 关于中国是否分布有麝香草莓
欧洲大部分国家分布有麝香草莓 (F.moschataDuch.), 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脉 。我国也有可能
在黑龙江 、 内蒙古北部甚至吉林中北部地区分布有麝香草莓 。其根据有三:一是有资料记载 , 其分布
区域由欧洲向东延伸至西伯利亚的阿穆尔河地区〔8〕 (阿穆尔河即黑龙江);二是已在吉林 、 黑龙江发
现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 , 其植株形态特征与六倍体麝香草莓相近;三是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可以来源
于四倍体种东方草莓或二倍体种东北草莓与六倍体种麝香草莓的自然杂交 , 可反证麝香草莓在该区域
有分布的可能。我们用 RAPD技术已证明二倍体东北草莓 、 四倍体东方草莓和六倍体麝香草莓亲缘关
系很近 。国内仅 《陕西果树志 》 中记载秦巴山区分布有麝香草莓 , 但所记载的是否准确尚需证实。
参考文献:
1 林凤起.长白山小浆果资源.作物品种资源 , 1986(1): 15 ~ 17
LinFQ.SmalfruitsresourcesinChangbaimountains.CropGeneticResources, 1986 (1):15~ 17 (inChinese)
2 雷家军 , 杨 高, 代汉萍 , 吴禄平 , 邓明琴.我国草莓野生种质资源.果树科学, 1997, 14 (3):198~ 200
LeiJJ, YangG, DaiHP, WuLP, DengMQ.ThewildstrawberrygermplasmresourcesinChina.JouralofFruitScience, 1997, 14 (3):
198 ~ 200(inChinese)
3 雷家军 , 邓明琴 , 吴禄平 , 望月龍也 , 野口裕司 , 曽根一純.新疆天山野生草莓与绿色草莓 (FragariaviridisDuch.)同一性的鉴定.
园艺学报 , 2001, 28 (2):119 ~ 122
LeiJJ, DengMQ, WuLP, MochizukiT, NoguchiY, SoneK.FragariaviridisDuch.distributedinChinawascertifiedbyclassificatoryob-
servationandRAPDanalysis.ActaHorticulturaeSinica, 2001, 28 (2):119 ~ 122(inChinese)
4 雷家军 , 望月龍也 , 邓明琴.草莓属二倍体种东北草莓 (FragariamandschuricaStaudt)研究.果树学报 , 2001, 18 (6):337~ 340
LeiJJ, MochizukiT, DengMQ.StudiesonthediploidstrawberyspeciesFragariamandschuricaStaudt.JouralofFruitScience, 2001, 18
(6):337~ 340(inChinese)
5 俞德浚.中国果树分类学.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79. 220~ 226
YuDJ.TaxonomyofChinafruits.Beijing:ChinaAgriculturalPress, 1979. 220 ~ 226 (inChinese)
6 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编缉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37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5.350~ 357
TheCAScommiteeofthefloraofChina.ThefloraofChina.Vol.37.Beijing:SciencePress, 1985. 350~ 357(inChinese)
7 HancockJF.Ecologicalgeneticsofnaturalstrawberyspecies.HortScience, 1990, 25 (8): 869 ~ 871
8 DarowGM.Thestrawbery-history, breedingandphysiology.NewYork:Holt, RinehartandWinston, 1966. 108 ~ 12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