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菱属植物形态性状的可塑性及其分类学意义



全 文 :第 33卷第 5期
2006年 9月
浙 江 大 学 学 报(理学版)
Journal of Zhej iang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
http:/ /www. journals. zju. edu. cn /sci Vol. 33 No . 5Sep. 2006
收稿日期:2005 - 04 - 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270060);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7057).
作者简介:王月丰(1978 -),男 ,硕士 ,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和水生植被构建的研究.
*通讯作者:丁炳扬 , E - mail:dby@w zn c. zj. cn .
菱属植物形态性状的可塑性及其分类学意义
王月丰1 , 丁炳扬2* , 胡仁勇2 , 金明龙3
(1. 兰州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 甘隶 兰州 730000;2. 温州师范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 浙江 温州 325027;
3.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 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对国产菱属植物 31 个居群的 13 个检索性状进行了测量 , 并运用散点图 、柱状图和方差分析等方法 ,对性
状的可塑性及其分类学价值进行分析 、评价. 结果显示:1.依果体大小可以把菱属植物划分成 3 大类群 , A 类群果
体最小 ,只有细果野菱 1 种;B 类群包含了除细果野菱外的所有野生菱 , 包括东北菱 、无颈东北菱 、冠菱 、丘角菱 、耳
菱 、格菱 、野菱等;C 类群果体最大 , 包括四角菱 、二角菱 、乌菱 、南湖菱等所有的栽培种. 2. 在种之间 , 果喙和腰角变
异式样丰富 ,但种内居群间变异稳定 , 可以作为鉴别性状. 3.瘤突高度 、叶和气囊的性状分类学价值不大.
关 键 词:菱属;果实;腰角;果喙;分类价值
中图分类号:Q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9497(2006)05 - 567 - 06
WANG Yue - feng 1 , DING Bing - yang 2* , HU Ren - yong2 , JIN M ing - long3(1. College o f L i f e Sciences ,
Lanz hou University , Lanzhou 730000;2. School o f L i f 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Wenz hou Normal College ,
Wenz hou 325027 , China;3. Hangz hou Wan xiang Technology College , Hangzhou 310023 , China)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plasticity of Tra pa from China and its taxonomic significatio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 sity(Science Edition), 2006 , 33(5):567~ 572
Abstract:Based on the scatter diag r am , histo g ram and univariate analy sis , the mo rpho lo gical plasticity of 31 popula-
tions of Trapa f rom 10 provinces in China was analy sed and evalua ted. The re sults show ed that:1. The Trap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g roup by the size of nuts. “A” is only one species - Trapa max imowiczii . Its nut is the
smallest;“ B” g r oup includes T. manshurica , T . manshurica , f . kormarov ii , T. japonica , T. incisa , T . potan-
inii , T . pseudoincisa. Their nuts are big ger. They ar e all w ild Trapa. The nuts o f “C” g roup are the bigg est , in-
cluding all plant Trapa. They are T . quadrisp inosa , T . bispinosa , T . acornis , T . bicornis;2. the mo rpho lo gical
char acte r of snout and pseudohorn could be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taxa o f w ild Trapa , because their va riability in
popula tions of specie s is limited , and among diffe rent species the variability is abundant. 3. Height o f tube rcle and
char acte r of leaf and pe tiole sw elling a re of little taxonomic signification.
Key words:Trapa;size o f nut;pseudoho rn;snout;ta xonomic significa tion
  菱属植物分布于欧 、非 、亚的温带至热带地区.
自 1753年 ,林奈建立菱属(Trapa)以来 ,不少学者
对其分类作了系统研究 ,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1 ~ 4] . 但
菱属植物的种类划分 ,至今争论较大 ,主要有两种分
类处理意见:以 Vassiljev V. [ 2 , 3] 为代表的细分观
点 ,把世界菱属植物划分为 70余种;而 Tuit in T .
G. [ 5] 认为菱属植物变异多样 ,种间有许多过渡类
型 ,难以明确区分为不同的种 ,因而把欧洲的菱属植
物合并为一个复合种.
形态性状变异丰富而复杂是菱属植物分类意见
难以统一的重要原因 , 对此国内外学者已有论
述[ 6 , 7] . Chung[ 8]根据角的数目和形态 、果实大小等 ,
把韩国的菱属植物分为 5 种 2变种;Yasuro[ 9] 也对
日本西南 21个菱居群形态进行了讨论.在国内 ,熊
治廷[ 10 ~ 12]研究了湖北菱属的数量分类和分类性状
的定量评价 ,但他居群采样的面过于狭窄 ,可能导致
对性状可塑性估计不足;万文豪[ 7] 、于丹[ 13] 也讨论
了菱属植物分类和性状特征的舍取问题 ,但没有进
行数量分析 ,其结果缺少说服力.可以看出国产菱属
植物的研究还缺少在多居群采样的基础上 ,对性状
的变异范围及可塑性进行分析 ,进而评价其分类学
意义的工作. 而这方面工作在藤山柳属(Clemato-
clethra)[ 14] 、狭叶沙参复合体(Adenophora gmelini i
complex)[ 15] 、丛枝蓼复合体(Polygonum posumbu
complex)[ 16] 等的分类中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在我国
产菱区广泛居群取样的基础上 ,统计分析了菱属植
物形态性状的变异式样 ,探讨其分类学意义 ,为种类
划分提供可靠的证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野外居群调查和形态观测
野外调查中国 10 个省 12 个种的 31 个居群
(见表 1)的菱属植物 ,按居群方式采样[ 17] 使所采样
本在形态特征和生境特点上有充分代表性.每个居
群观测个体数不少于 10 个. 根据文献[ 7 ~ 12]测量
了通常作检索性状的果实(见图 1)和叶片的 13个
性状 ,包括果体高度 、果体宽度 、果颈高度 、果冠直
径 、腰角长度 、腰角基围 、瘤突高度 、叶长 、叶宽 、叶柄
长与直径 、气囊长度和直径.种类划分依据文献[ 18 ,
19] .
1. 2 数据处理
果体高度 、果体宽度和瘤突高度的分析是以居
群为单位 ,把它们的平均数±标准差(M ±SD)在二
维坐标上作图 ,用来探讨其数值的分布情况.部分相
关性状用散点图来进行分析.种内居群间和种间性
状变异的显著性分析采用一元方差分析法 ,多重比
较采用 Duncans法.用标准差(SD)和变异率(CV)
来衡量居群内性状的变异大小. 统计分析使用 SPSS
12. 0软件.
表 1 居群采集地及果体高和果体宽的变异式样
Table 1 Location o f popula tions investig ated and plasticity of nuts
种名 Species 采集地点
Location
居群号
Populations code
果体高 Height of nuts
变异率
(CV) /%
种内居群间比较*
Signification in Species
果体宽 Width of nuts
变异率
(CV) /%
种内居群间比较
Signification in Specie s
四角菱
T . quadrispinosa
安徽芜湖 Tq1 10 a 9 a
浙江绍兴 Tq2 4 a 5 a
浙江绍兴 Tq3 7 a 12 a
二角菱
T. bispinosa
江苏洪泽 Tbs1 4 ab 5 a
湖北武昌 Tbs2 6 a 10 a
河北安新 Tbs3 11 b 11 a
南湖菱 T . acornis 浙江嘉兴 Ta 10 10
乌菱
T. bicornis
云南大理 Tbc1 16 c 17 c
湖北荆州 Tbc2 10 b 10 b
广东潮安 Tbc3 6 a 6 a
格菱
T . pseudoincisa
浙江宁波 Tps1 12 a 7 b
安徽芜湖 Tps2 14 b 6 a
江西永修 Tps3 7 b 6 c
耳菱
T. potaninii
哈尔滨 Tpo1 8 a 8 b
安徽休宁 Tpo2 8 b 14 a
野菱
T . incisa
安徽芜湖 T i1 13 a 6 a
浙江绍兴 T i2 19 ab 11 ab
云南大理 T i3 10 bc 16 ab
湖南湘阴 T i4 8 c 8 b
无颈东北菱
T . manshurica
f . kormarov ii
江苏洪泽 Tmk1 12 b 11 a
湖北沙市 Tmk2 10 a 7 b
江西永修 Tmk3 13 b 6 b
丘角菱
T . japonica
江苏洪泽 T j1 18 a 9 a
江苏洪泽 T j2 11 b 8 b
湖北沙市 T j3 11 a 8 c
细果野菱
T . max imowiczii
浙江绍兴 Tma1 10 a 10 ab
安徽芜湖 Tma2 12 ab 12 b
安徽休宁 Tma3 10 b 12 a
江西吉安 Tma4 11 ab 16 a
冠菱 T . lit winowii 哈尔滨 T L 8 6
东北菱 T. manshurica 哈尔滨 Tmn 7 6
 * a , b , c 表示在同一种的不同居群间差异 P<0. 05.
568 浙 江 大 学 学 报(理学版)  第 33 卷 
图 1 所测量的部分菱性状示意图
a:果体高度 , b:果体宽度 , c:果颈高度 , d:果冠直径 , e:腰角长度 , f:
瘤突
F ig . 1 Mode of measuring o f nut
a:height of nut , b:width of nut , c:height of nut neck , d:diameter
of apical coron a , e:length of pseudohorn , f:tub ercle.
2 结 果
2. 1 果体
果体是指去掉角刺的果实实体部分.由于除去
了角刺的变异 ,比带有角刺的果实高度和宽度更能
反映果实的实际大小.
2. 1. 1 果体高度
根据图 2所示 ,在 12. 2 mm 和 23. 4 mm 处 ,菱
的果体高度可以明显地划分成三大类群:A 类只包
括细果野菱的 4个居群 ,高度最小 ,果体高度为(8. 4
±1. 14)~ (10. 0±1. 00)mm(X ±SD);B类包括东
北菱 、冠菱 、丘角菱 、无颈东北菱 、耳菱 、格菱 、野菱 7
个种 17 个居群 , 都为野生菱 ,果体高为(12. 30 ±
1. 34)~ (20. 05±1. 35) mm ,变异率最大为 19%,
果体高度的变异数据相互连续 ,不能区分;C类包括
四角菱 、二角菱 、南湖菱 、乌菱 ,4 个种 10个居群 ,均
为栽培类型 ,果体高度达(24. 2±11. 51)~ (30. 9±
4. 89)mm ,变异率最大为 16%. 由方差分析可知 ,
这三大类群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 05 , n
=310),而类群内部差异不显著.
2. 1. 2 果体宽度
果体宽度分析结果与果体高度的相类似(见图
3),两者果体高度和果体宽度的变异大小和方向十
分一致 ,相关系数为 R =0. 863(P <0. 01 ,n=310).
果体宽度最小的 A 类群仅含细果野菱 1 种的 4 个
居群 ,果体宽度为:(9. 3±1. 50) ~ (12. 4 ±1. 51)
mm;B类群为除细果野菱外的所有野生菱 ,果体宽
度为:(19. 5±2. 67)~ (29. 3±1. 69)mm;C类群果
图 2 果体高度的平均数±标准差(M±S D)
F ig . 2 Height of nutsmeans±standard deviation(M±SD)
are show n regarding each population
The population code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o se in Table 1
体宽度大型 ,为所有的栽培类型 ,果体宽度为:(29. 6
±1. 83)~ (46. 3±7. 69) mm.
A 类群全部是细果野菱 ,分类情况十分明确 ,而
C类群是人工栽培的种类 ,由于长期的人工选择 ,其
具有经济价值的性状发生较大变异应作特殊处理 ,
所以 ,在本文中重点讨论 B类群性状的变异规律.
图 3 果体宽度的平均数±标准差(M±S D)
Fig . 3 Width o f nutsmeans±standa rd deviation(M±SD)
are show n a s in F ig . 2
2. 2 果喙
果喙(snout)为果实顶部的咀状物 ,包括果颈和
果冠 ,发芽时茎从此长出. 以 B 类群的 7个种 17个
569 第 5 期 王月丰 , 等:菱属植物形态性状的可塑性及其分类学意义
居群的果冠直径 、果颈高度分别为 X 和Y 轴作散点
图(见图 4). 可以看出图中散点的分布有明显的规
律 ,无颈东北菱(Tmk1 ~ Tmk3)居群的果颈高度是
最小的 ,只有(0. 18±0. 15)~ (0. 28±0. 10) mm ,而
果冠直径为(5. 46±0. 69)~ (6. 09±0. 86) mm ,独
立组成 s1类群. s2 类为所有的丘角菱(Tj1 ~ T j3)
居群组成 ,果颈高度是(0. 80 ±0. 23) ~ (1. 16 ±
0. 34)mm ,果冠直径为(8. 52±0. 78) ~ (9. 18±1.
08) mm. s3 类为格菱(Tps1 ~ T ps3)、野菱(Ti1 ~
Ti3)和耳菱(Tpo1 , Tpo2)的居群组成 ,虽然耳菱与
另两种的点略有分离 ,表现为果颈高度和果冠直径
稍大些 ,但没有明显的区别.果喙显得特别大的是东
北菱(Tmn)和冠菱(TL)居群 ,它们组成 s4类群 ,果
颈高度为(6. 77±0. 52)~ (6. 91±0. 67)mm ,果冠
直径为(13. 78±1. 36) ~ (14. 19±1. 56)mm ,两者
没有明显差异.
图 4 果冠直径(X 轴)与果颈高度(Y 轴)散点图
居群符号:O Tps1 , □T ps2 , ×Tps3;ΔTPo1 , +T Po2
Fig . 4 Scat te r diag ram showing the va riability r anges of
diame te r of apical co rona (X - axis) against
height of nut neck(Y - ax is)
2. 3 腰角
对于腰角(pseudoho rn),以腰角长度为 X 轴和
基围为Y 轴 ,作散点图(见图 5 ,居群符号同图 4). 可
明显的区分出 5大不连续的分布群. p1类群为格菱
(Tps1 ~ Tps3),所有居群的腰角长度小于 0. 8 mm ,
腰角基围为(1. 64±1. 13) ~ (3. 82±1. 5) mm. p2
类群由冠菱(T L)组成 ,与格菱一样 ,腰角长度小于
0. 8 mm ,但它的基围比较大 ,为 10. 84±0. 85 mm ,
呈半月形. 腰角长度稍大一点的是由耳菱(T po1 ,
Tpo2)和丘角菱(Tj1 ~ Tj3)的居群组成的 p3类群 ,
腰角成耳突状. p4 类群为所有的野菱居群(Ti1 ~
Ti4)组成 ,腰角楔状 ,尖而长. p5类群为无颈东北菱
(Tmk1 ~ Tmk3)和东北菱(Tmn)居群组成 , 基围
大 ,外形粗壮. p4和 p5的长度相差不大 ,若不考虑
基围大小不能区分两者.
图 5 腰角基围(X 轴)与腰角长度(Y 轴)散点图
F ig . 5 Sca tter diag ram showing the variability r anges of
pe rimeter (X - axis) against leng th (Y - ax is) of
pseudoho rn
2. 4 瘤突高度
瘤突指果实发育过程中 ,花瓣和雄蕊脱落部位
的突起. 通过对 12个种 31个居群的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种内变异比较大(见图 6),如野菱 Ti1居群为
2. 71±0. 81 mm , Ti3居群为 0. 47±0. 09 mm ,前者
为后者的 5. 77倍.丘角菱的 Tj1居群变异率也达到
了 34%.四角菱 、格菱都分别有一个居群无瘤突 ,但
另 2个居群有瘤突 ,如格菱的三居群(Tps1 ~ Tps3)
分别为 0 mm 、2. 17±0. 58 mm 和 1. 8±0. 57 mm.
说明瘤突受环境影响大.
2. 5 叶部性状
从叶片的长 、宽 、锯齿数 、叶柄长度和叶柄直径
性状的统计结果来看 ,变异方向趋向一致.叶宽与叶
长(R1)、叶宽与锯齿数(R2)、叶宽与叶柄长(R3)、叶
宽与叶柄直径(R4)相关系数分别为:R1 =0. 96(P<
0. 01 ,n =263 , 下同)、R2 =0. 73 、R3 =0. 82 、R4 =
0. 90.把所有居群的叶宽数据作频次分布图(见图
570 浙 江 大 学 学 报(理学版)  第 33 卷 
图 6 瘤突高度平均数±标准差(M±S D)
Fig . 6 Tube rcles heigh t means±standard deviation(M
±SD) a re shown as in Fig. 2
7),发现只有一个峰值 ,明显呈正态分布 ,没有明显
的间断 ,因此 ,对分类工作意义不大.
气囊长度和直径变异率比较大 ,大部分在 15%
~ 42%.
图 7 叶宽的频次分布图
Fig. 7 Histog r am show ing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ratio o f width o f leaves
3 讨 论
3. 1 果体大小在类群间变异明显 ,可以作为分种的
主要依据
  以居群为单位 ,用平均数±标准差(M ±SD)作
图 ,探讨其数值分布情况 ,此种研究方法可以直观地
统计出类群之间的间断大小 ,为种及种下等级的划
分提供可信的依据. 在长果婆婆纳(Veronica ci li-
ate)[ 20] 、菱角形态[ 9] 、狭叶沙参复合体(Adenophora
gmel inii comp lex)[ 15] 的变异式样分析中得到了较
好的结果.本文对菱果体也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
去角后的菱果通常为倒三角形 、元宝形 ,测量其
高度和宽度可以大体上衡量果实大小. 熊治廷[ 12] 认
为果体大小变异是菱属植物形态演化的主要方向.
胡仁勇[ 21] 也持相似的观点. Chung[ 8 , 22] 、Yasuro[ 9] 把
果体的大小和形状分别作为韩国和日本产菱属的主
要检索性状.从果体高度和宽度分析结果看 ,菱属植
物果体大小分化十分明显 ,且两个性状的变异十分
一致可清晰地把菱属植物区分成 3个类群 , A 为细
果野菱一种. B包括了除细果野菱外的所有野生种.
C为所有的栽培种 ,是果体最大的一类.类群之间差
异显著 ,而类群内部种间差异不显著.所以 ,在菱属
植物的分类中应对果体大小这一性状给予相当的重
视 ,可考虑作为分种依据.
3. 2 在种之间 ,果喙和腰角变异式样丰富 ,但种内
居群间变异稳定 ,可以作为鉴别性状
  果颈高度和果冠直径常作为重要的检索性
状[ 7 , 10] .从本文的分析显示 ,此两指标在居群内和同
种居群间比较稳定 ,而在种间则存在显著变异 ,可以
作为重要的分类性状. 并且它们与表征果体大小的
性状———果体高度和果体宽度相关性很低 ,果颈高
度和果冠直径与果体高度的相关系数分别只有0. 34
(P<0. 01 , n=310)和 0. 66(P <0. 01 , n=310). 因
此 ,本文支持Wplynelv 的观点 ,认为果颈高度和果
冠直径可以用作划分种下等级的依据[ 6] .
腰角的变异丰富 ,形态各异 , Chuang[ 8 , 22] 、Ya-
suro[ 9] 很重视它对分类工作的意义.胡仁勇[ 21] 的主
成分分析结果也显示腰角的信息负荷较大.通常所
说的 2角菱指的就是无腰角 ,但仔细观察 ,在腰角位
置上 ,它们还是具有高低不等的丘状突起.稍高的像
耳菱和丘角菱.低的如格菱 、冠菱. 腰角的分类学价
值较大 ,例如:格菱 、耳菱与野菱的植株和果实大小
形态十分相似 ,但从腰角的形态来分析还是比较容
易区分的.
3. 3 其它性状分类学价值不大
瘤突高度 虽然万文豪[ 7] 认为瘤突在分类学的
作用很重要 ,但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可塑性很强 ,
无论其在居群内 ,还是居群间变异都比较大.而一般
认为的可塑性小才是好的分类学性状[ 23] ,因此 ,瘤
突高度的分类学价值不大.
571 第 5 期 王月丰 , 等:菱属植物形态性状的可塑性及其分类学意义
叶的性状 可能是由于适应同一水生环境的趋
同进化 ,两者的性状相关性很大 ,如叶宽与叶柄长
(R3)为 0. 82 、叶宽与叶柄直径(R4)为 0. 90.对叶宽
的统计显示其变异率比较稳定. 而且除细果野菱较
小外 ,种间差异不大.故其分类学意义不大.
气囊长度和直径 于丹[ 13] 认为气囊长和直径 ,
相对而言可作为分类指标 ,但本文统计结果显示 ,不
同种的居群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叠 ,没有明显的种间
差异 ,不能作为鉴别性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MIKI S. On the sy stematic position of Hemitrapa and
some o ther fossil Trapa[ J] . Palaeobotanist , 1952 , 11:
346 - 350.
[ 2]  VASSILJEV V . Flora URSS[ M ] . Moscow :Editio
Academiac Scientiarum URSS , 1949:637 - 662.
[ 3]  VASSILJEV V . Species novae A fricanicae generis
Trapa L[ J] . Nov Sist Vyss Rast , 1965 , 32(1):175 -
194.
[ 4]  陈家瑞. 中国植物志[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0 ,
53(2):7 - 26.
CH EN Jia - rui. Flora Re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 M] . Beijing:Science P ress , 2000 , 53(2):7 - 26.
[ 5]  T UIT IN T G. Flora Europaea[ M] . Cambridge:Cam-
bridge Univ ersity Pr ess , 1968:303 - 452.
[ 6]  WPLYNELO A . Analy sis of Trapa L . nuts from Po-
land[ J] . Fragmenta Floristica et Gobotanica Ann ,
1978 , 15(1):33 - 59.
[ 7]  万文豪. 中国菱科植物分类研究[ J] . 江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84 , (2):71 - 78.
WAN Wen - hao. Taxonomic study in Trapa f rom
China[ J] . Journ Jiangxi Univ:Nat Sci , 1984 , (2):71
- 78.
[ 8]  HO CY , CHOI H K , S UH K H , et al. Numerical
tax onomic study of the nuts of genus Trapa in Ko rea
[ J] . Kor J Plant Tax , 1987 , 17(1):45 - 54.
[ 9]  KADONO Y.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Va riation of
Trapa in Japan[ J] . Acta Phytotax Geobot , 1987 , 38:
199 - 210.
[ 10]  熊治廷 , 王徽勤 , 孙祥钟. 湖北菱科植物的数量分类
研究(I)[ J]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985 , 3(1):45 - 53.
X IONG Zhi - ting , WANG Hui - qin , SUN Xiang -
zhong. Nume rical tax onomic studies on T rapaceae
f rom Hubei(I)[ J] . Journ Wuhan Bot Res , 1985 , 3
(1):45 - 53.
[ 11]  熊治廷 , 王徽勤 , 孙祥钟. 湖北菱科植物的数量分类
研究(II)[ J]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985 , 3(2):157 -
164.
X IONGZhi - ting , WANG Hui - qin , S UN Xiang -
zhong. Nume rical tax onomic studies on T rapaceae
from H ubei(II)[ J] . Journ Wuhan Bot Res , 1985 , 3
(2):157 - 164.
[ 12]  熊治廷 , 黄德世 , 王徽勤 , 等. 湖北菱科植物的数量
分类研究(Ⅲ), 分类性状的定量评价[ J] . 武汉植物
学研究 , 1990 , 8(1):47 - 52.
XIONG Zhi - ting , HUANG De - shi , WANG H ui -
qin , et al. Numerical tax onomic studies in Trapa in
H ubei(Ⅲ)[ J] . Journ Wuhan Bot Res , 1990 , 8(1):47
- 52.
[ 13]  于丹. 中国东北菱属植物的研究[ J] . 植物研究 ,
1994 , 14(1):40 - 47.
YU Dan. Study on Trapa L . (T rapaceae) from
No rtheast China[ J] . Bull Bot Res , 1994 , 14(1):40 -
47.
[ 14]  汤彦承 , 向秋云. 重订藤山柳属的分类 ———续谈植物
分类学工作方法[ J] . 植物分类学报 , 1989 , 27(2):
81 - 95.
TANG Yan - cheng , XIANG Qiu - yun. A reclassifi-
ca tion o f the genus Clematoclethra(Actinidiaceae) and
further note on the methodo lo gy of plant tax onomy
[ J] .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 1989 , 27(2):81 -
95.
[ 15]  邱均专 , 洪德元. 狭叶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
物学研究[ J] . 植物分类学报 , 1993 , 31(1):17 - 41.
Q IU Jun - zhuan , HONG De- yuan. A bio sy sema tic
study on A denophora gmelinii complex (Campanu-
laceae)[ J] .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 1993 , 31
(1):17 - 41.
[ 16]  杨继 , 汪劲武. 丛枝蓼和长鬃蓼鉴别性状变异式样的
数量分析[ J] . 云南植物研究 , 1992 , 14(3):269 -
274.
YANG Ji , WANG Jing - wu. A quantita tive analy sis
of the va ria tion pa tte rn o f diagnostic cha racters of the
Polygonum posumbu complex[ J] . Acta Botanica Yun-
nanica , 1992 , 14(3):269 - 274.
[ 17]  陈家宽 , 王徽勤. 居群概念和方法在植物分类学中的
应用[ J] .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986 , 4(4):377 - 383.
CH EN Jia - kuan , WANG Hui - q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me thod o f popula tion to plant ta x-
onomy[ J] . Journ Wuhan Bot Res , 1986 , 4(4):377 -
383.
[ 18]  颜素珠. 中国水生高等植物图说[ M] . 北京:科学出
版社 , 1983:121 - 130.
YAN Su - zhu. Diagram of Aquatic Higher Plants in
China[ M] . Beijing:Science P ress , 1983:121 - 130.
[ 19]  裘宝林. 浙江植物志[ M] .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93 , 4:299 - 303.
Q IU Bao - lin. Flora of Zhejiang[ M] . H ang zhou: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 lo gy Publishing P ress ,
1993 , 4:299 - 303.
(下转第 577页)
572 浙 江 大 学 学 报(理学版)  第 33 卷 
L I Tai - w u , SU Xiu - rong , DING Ming - jin. S tudy
on ex tracellular products o f Vibrio f luvialis - I I ,
pathogen of pustule disease of Haliotis discus hannai
[ J] .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 1999 , 22(3):231 - 235.
[ 5]  王 雷 ,李光友 ,毛远兴. 11 种天然药物对弧菌的体外
抑制效果的观察[ J] . 海洋与湖沼 , 1995 , 26(3):338 -
340.
WANG Lei , LI Guang - you , Mao Yuan - xing. S tud-
ies on the in vitro inhibito ry effect o f elev en na tur al
drugs on the Vibrio sp. [ J] .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 1995 , 26(3):338 - 340.
[ 6]  郑国兴 , 李 何 , 黄宁宇 , 等. 文蛤病原菌(溶藻胶弧
菌)的分离 、性状及文蛤的电镜观察[ J] . 水产学报 ,
1991 , 15(2):85 - 95.
ZH ENG Guo - xing , LI H e , HUANG Ning - yu , et
al. Char acte ristics o f Vibrio alginoly ticus isolated
from diseased clam Meretrix meretri x and histopa tho-
log ical observ ations on disea sed clam by electron mi-
c roscope[ J] .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 , 1991 , 15
(2):85 - 95.
[ 7]  朱传华 , 何建国 ,黄志坚. 网箱养殖石斑鱼暴发性溃疡
病病原菌分离 、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J] . 中山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 2000 , 39(增刊):278 - 282.
ZH U Chuan - hua , HE Jian - guo , HUANG Zhi -
jian. Identific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pathogen o f
Epinephalus f ario and E. awara ulcer ation disease
[ J] . Acta ScientiarumNaturaliumUniversitatis Sunyats-
en , 2000 , 39(suppl):278 - 282.
[ 8]  周永灿 , 张 本 , 陈雪芬 , 等. 养殖对虾细菌性红体病
的初步研究[ J] . 海洋科学 , 2003 , 27(5):61 - 65.
ZHOU Yong - can , ZHANG Ben , CH EN Xue - fen ,
et al. P 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red body disease in
Penaeus vannamei[ J] . Marine Sciences , 2003 , 27(5):
61 - 65.
[ 9]  张朝霞 , 王 军 , 苏永全 , 等. 斑节对虾病原菌胞外产
物的致病性研究[ J] . 海洋学报 , 2000 , 22(5):94 - 99.
ZHANG Zhao - xia , WANG Jun , SU Yong - quan , et
al. Studie s on pathogenesis o f ex tracellular products
fr om pathogenetic bacte ria in Penaeus monodon Fabri-
vius[ J] .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 2000 , 22(5):94 -
99.
[ 10]  JIAN Ji - chan , WU Zhao - 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s medicine on nonspecific immunity and dis-
ea se re sistance o f large yellow cro aker , 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 [ J] . Aquaculture, 2003 , 218(1 /
2):1 - 9.
(责任编辑 涂 红)
(上接第 572页)
[ 20]  洪德元. 婆婆纳属长果婆婆纳群的统计分类处理
[ J] . 植物分类学报 , 1978 , 16(3):20 - 24.
HONG De- yuan. The taxometric study o f Veronica
ci liate Fish. gr oup(Scr ophulariaceae)[ J] . Acta Phy-
totaxonomica Sinica , 1978 , 16(3):20 - 24.
[ 21]  胡仁勇 , 丁炳扬 , 黄涛 , 等. 国产菱属植物数量分类
学研究[ J]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和生命科学版 ,
2001 , 27(4):419 - 423.
H U Ren - yong , DING Bing - yang , HUANG Tao ,
e t al. A nume rical tax onomic study o f Trapa f rom
China[ J] . Journ Zhejiang Univ:Agric & Life Sci ,
2001 , 27(4):419 - 423.
[ 22]  HO C Y , CHOI H K , SHIN H . Monogr aphic study
of the endemic P lants in Ko rea[ J] . Proc Coll Natur
sci , 1987 , 2(2):69 - 82.
[ 23]  葛颂 , 洪德元. 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
研究:Ⅰ表型的可塑性[ J] . 植物分类学报 , 1994 , 32
(6):489 - 503.
GE Song , HONG De - yuan. Biosy stematic studies
on Adenop hora potaninii Korsh. Complex (Campan-
ulaceae) I. pheno typic plasticity[ J] . Acta Phytotaxo-
nomica Sinica , 1994 , 32(6):489 - 503.
(责任编辑 涂 红)
577 第 5 期 郑天伦 ,等: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