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的分类鉴定与开发利用



全 文 :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4-0905),高
等学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
(200253),农业部“948”项目(2004264)。
作者简介 李玲(1981-),女,四川广元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
物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6!01!12
悬钩子属(RubusL.),又名树莓属[1],属于蔷薇科落叶稀常
绿灌木、半灌木或多年生匍匐草本植物[2]。其中果实可食并
用于园艺生产的悬钩子属植物常简称树莓或可食悬钩子[3],
是第3代新兴水果[4]。全世界已知有700多种悬钩子植物[2],
中国有201种98变种[5]。悬钩子属植物起源和分布范围广,
变异性大,类型复杂,而且存在无融合生殖,常出现多倍体[2],
致使该属植物的分类显得较为困难。此外,由于悬钩子属植
物新种的不断出现和原种的不断修订又给悬钩子属植物带
来了新的分类鉴定问题。为此,笔者综合有关文献资料,综
述了中国悬钩子属植物分类及种类鉴定、修订等情况,以期
为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的分类
各国植物学工作者对悬钩子属植物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但对属的范围及属下等级的划分各不相同。1979年,俞
德浚将悬钩子属植物分为空心莓亚属、实心莓亚属、刺毛莓
亚属、软枝莓亚属和大花莓亚属5个亚属[6]。随后陆玲娣和
俞德浚根据悬钩子属植物主要器官性状特征和参考部分细
胞学资料,修正并建立了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将
悬钩子属植物 194种分为 8组 24亚组[2]。其中空心莓组
(Sect.Idaeobatus)分为11个亚组,共83种50变种;常绿莓
组(Sect.Lampobatus)只有光亮悬钩子(R.lucens)1种;悬钩
子组(Sect.Rubus)仅欧洲木莓(R.caesius)1种;木莓组
(Sect.Malachobatu)分为 13个亚组,85种 35变种;刺毛莓
组 (Sect.Dalibardastrum) 共 10种;矮 生 莓组(Sect.
Chamaebatus)有 5种 1变种;匍匐莓组(Sect.Cylactis)有 8
种2变种;单性莓组(Sect.Chamaemorus)仅兴安悬钩子(R.
chamaemorus)1种。亚组之间主要以叶型、叶片背面是否具
柔毛、绢毛以及花序形状等作为分类依据。
园艺栽培的树莓多属于空心莓组和悬钩子组。最重要
的原始种是欧洲红树莓(R.idaeus)、美洲红树莓(R.idaeus
var.strigosus)、美洲黑树莓(R.occidentalis)以及美洲黑莓
(R.aleghemiensis)、高大黑莓(R.argutus)和裂叶黑莓(R.
laciniatus)等[7]。曲泽洲根据用于园艺生产的树莓类果树分
为树莓种群(Raspbery)、黑刺莓种群(Blackbery)(中文常
为“黑莓”)和露莓种群(Dewbery)[1]。树莓种群最主要的特
征是果实成熟时与花托分离,空心。黑刺莓种群和露莓种群
果实与花托不易分离。露莓是攀缘性黑莓,而开花顺序与黑
莓相反,离心开放。
2 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的分类鉴定
目前,对中国悬钩子野生种质的分类鉴定普遍认可的
是俞德浚、陆玲娣的分类系统。一些学者也对部分地区的悬
钩子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对比分类,不仅发现
了一些新种,还对悬钩子植物分类进行了修订。
2.1 中国悬钩子属植物发现的新种 在前人所建立的以
形态学为主要依据的分类系统基础上,我国学者陆续发现
了腺果悬钩子(R.glandulosocarpus)[8]、武夷悬钩子(R.
jiangxiensis)[9]、铅山悬钩子(R.yanshanensis)[9]、少花悬钩子
(R.spananthus)[10]、九仙莓(R.yanyuni)[11]、荔波悬钩子(R.
liboensis)[12]和果东悬钩子(R.godongensis)[13]7个新种,腺毛
三花悬钩子(R.trianthusvar.glandulosus)[14]、西盟悬钩子(R.
poliophylusvar.ximengensis)[15]、刺萼粉枝莓(R.biflorusvar.
spinocalycinus)[13]、无腺光果悬钩子(R.glabricarpusvar.
eglandulosus)[13]、无腺贡山悬钩子(R.gongshanensisvar.
eglandulosus)[13]、紫果茅莓(R.parvifoliusvar.purpureus)[13]和
无瓣荚蒾叶悬钩子(R.viburnifoliusvar.apetalus)[13]7个新变
种,以及粉红山莓(R.corchorifoliusf.rosedus)[16]、重瓣山莓
(R.corchorifoliusf.semiplenus)[16]和光枝山楂叶悬钩子(R.
crataegifoliusf.inermis)[17]3个新变型。
腺果悬钩子(R.glandulosocarpus)与光滑悬钩子(R.
tsangi)近似,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直立半灌木,通常无皮刺[8]。
武夷悬钩子(R.jiangxiensis)与中南悬钩子(R.grayanus)近
缘,子房和果实均被腺毛而易于区别;铅山悬钩子(R.
yanshanensis)与光滑悬钩子(R.tsangi)近缘,因子房和果实
均被腺毛而不同[9]。少花悬钩子(R.spananthus)与柱序悬钩
子(R.subcoreanus)近似,但在小叶数目、形状和萼片形状上
易于区分,少花悬钩子(R.spananthus)也和牯岭悬钩子(R.
kulinganus)相近,但小叶背面密被灰白色绒毛,正面无毛;
萼片卵形,顶端急尖[10]。九仙莓(R.yanyuni)与亲缘种光果
悬钩子(R.glabricarpus)及中南悬钩子(R.grayanus)不同之
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的分类鉴定与开发利用
李玲,汤浩茹 *,段娟,王小蓉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 625014)
摘要 综合有关文献资料,以俞德浚的分类系统为线索,着重论述了对中国悬钩子属植物分类的鉴定、修订、完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
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
关键词 悬钩子;分类鉴定;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Q949.75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08-1513-04
ClassificationandIdentificationofChineseBramble(RubusL.)
LILingetal(ColegeofForestryandHorticulture,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Yaan,Sichuan625014)
AbstractAccordingtoYuDejun’staxonomy,theproblemsofitsclassificationandidentification,recessionandfurtherresearchwere
discussedinthispaper.Somesuggestionsandviewswerealsoprospected.
Keywords Bramble(RubusL.);Classificationandidentification;Utilization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6,34(8):1513-1516,1570 责任编辑 曹淑华 责任校对 胡剑胜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06.08.002
处为雌蕊密被灰白色绒毛,花单朵顶生或与叶对生[11]。荔波
悬钩子(R.liboensis)近缘于西畴悬钩子(R.xichouensis),但
植株疏生下弯皮刺,顶生圆锥花序具密花,苞片线状披针
形,全缘或顶端浅裂[12]。果东悬钩子与红泡刺藤(R.niveus)
的区别是植株较矮小,皮刺细而长,叶片小,小叶基部和先端
多圆钝,托叶线形,花、果较小[13]。
腺毛三花悬钩子与原变种三花悬钩子(R.trianthus)主
要区别在于前者幼枝和花梗均被疏柔毛及腺毛,叶被疏柔
毛[13]。西盟悬钩子和原变种毛叶悬钩子(R.poliophylus)的
主要区别是叶背绢状长柔毛脱落,仅沿叶脉有稀疏绢状柔
毛[14]。刺萼粉枝莓与原变种刺萼悬钩子(R.alexeterius)的主
要区别是萼片外面有稀疏针刺。无腺光果悬钩子与原变种
光果悬钩子(R.glabricarpus)的主要区别是嫩枝、叶、花均无
腺毛,花无花瓣。无腺贡山悬钩子与原变种贡山悬钩子(R.
gongshanensis)的主要区别是全体无腺毛,叶柄长。紫果茅莓
与原变种茅莓(R.parvifolius)的主要区别是果实紫黑色,果
面具短绒毛。无瓣荚蒾叶悬钩子与原变种荚蒾叶悬钩子(R.
viburnifolius)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花无花瓣[13]。
粉红山莓与原变型的区别在于花冠粉红色,花药稍呈
淡红色。重瓣山莓与原变型的区别在于花重瓣或半重瓣[14]。
光枝山楂叶悬钩子与原变型的区别在于枝条与叶脉无皮刺[15]。
2.2 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的分类鉴定
2.2.1 以外观形态分类鉴定。悬钩子植物种类繁多,外观形
态各异,是最为直观的分类鉴定依据。李继仁等根据植物营
养器官的形态差别将甘肃省26种10变种悬钩子植物归并
为空心莓组(Sect.Idaeobatus)和木莓组(Sect.Malachobatus)
2组8亚组[18]。组间以托叶合生或离生来区分,亚组间主要
以花序形状、小叶数目及植株是否密被刺毛来区分。随后,
李继仁等还依据托叶在形状、分裂程度、长度以及与叶柄合
生的距离等方面的差别,绘制成29个分类群悬钩子属药用
植物托叶形态图,确认它们隶属于2组9亚组[19]。空心莓组托
叶合生、狭窄与木莓组托叶离生、较宽完全不同,而且组内
各种在形态方面变化较大。其中针刺悬钩子(R.pungens)及
其变种香莓(R.pungensvar.oldhami)托叶最短,仅2mm;腺
毛密刺悬钩子(R.subtibetanusvar.glandulous)托叶最长,可
达15mm;黄果悬钩子(R.xanthocarpus)的托叶相对较宽,可
达1.5mm,且3裂;紫色悬钩子(R.iritans)的托叶与叶柄基
部合生距离较长,可达 6mm左右;多腺悬钩子(R.
phoenicolasius)的托叶密布腺毛。这不仅在植物分类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还为该属以全草或茎枝入药的生药鉴定提供
了参考依据。张志勇和俞志雄从茎、叶、花3个方面细化了
江西产悬钩子属植物43种7变种2变型的形态学特征,确
认江西产本属植物43种7变种2变型分别属于4组12亚
组,并由此推测江西有可能是悬钩子属从西南起源后向东
扩散途中分化的重要地区之一[21]。田春园和周秀佳以常绿、
半常绿或落叶灌木以及枝、叶、花的形态特征为依据对天目
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种1变种悬钩子植物进行分类鉴
定,鉴定结果与俞志雄、陆玲娣的分类一致[21]。陈蔚辉等以
叶型、花序形状、花冠颜色、托叶与叶柄合生或离生为依据,
将粤东地区19种1变种悬钩子植物编制成粤东悬钩子植
物检索表[22]。另外还发现羽萼悬钩子(R.pinnatisepalus)、三
花悬钩子(R.trianthus)在现行广东植物志中尚未收录,而在
《中国植物志》中有明确描述,建议在今后广东植物志修订
过程中予以补充。李维林等在掌握类群的形态特征基础上,
将秦巴山区40种15变种植物分为3组15个亚组,并认同
俞志雄、陆玲娣关于悬钩子属植物进化的观点[23]。郭耀武等
以悬钩子的果实为依据,从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
鉴别3个方面来区别木莓(R.swinhoei)和掌叶复盆子(R.
chingi)的干燥幼果,在该属植物的药用价值鉴定方面有一
定的意义[24]。
2.2.2 以花粉形态分类鉴定。除植物的外观形态外,花粉形
态稳定,是植物的保守性器官之一,因此花粉形态也是研究
种属分类的依据之一[25,26]。陈少风等对悬钩子2组共10种
植物的花粉进行了电镜扫描观察,发现空心莓组的花粉较
小,近球形,外壁具条纹状、条网状纹饰,是较原始的类型;
而木莓组的花粉较大,长球形,外壁多为网状纹饰,是较进
化的类型[27]。从而从孢粉学方面证实了俞志雄、陆玲娣从形
态学判定空心莓组类型比木莓组更原始的观点。另外,在空
心莓组内掌叶复盆子(R.chingi)、中南悬钩子(R.grayanus)
及山莓(R.corchorifolius)同属一亚组,其中前二者花粉形态
特征相似,推测它们之间可能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而山莓
的花粉与前二者差异较大,但外部形态相似,说明可以利用
花粉形态对其鉴定,同时也证明了俞德浚、陆玲娣分类系统
对山莓归类的正确性。李维林等从取自于秦巴山区所观察
到10个种类的花粉形态来看,花粉粒由大到小,由长椭圆
球形、椭圆球形到长球形、球形,萌发沟由浅到深、由狭窄到
开张,外壁纹饰由条纹、穿孔到拟网状和近光滑、光滑,表现
了广泛的变异和系列变化的趋势[23]。认为这些变异和变化
趋势可以为研究悬钩子属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孢粉学证
据,为悬钩子属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一些线索。李维林等通
过对中国悬钩子属7组23亚组共103个种的花粉形态观
察发现,在一些亚组中,有些种的外部形态相当接近,往往
给分类带来困难,而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则很容易区分[28],
如:白花悬钩子 (R.leucanthus)、小柱悬钩子(R.
columelaris)和少齿悬钩子(R.paucidentatus);西南悬钩子
(R.assamensis)、毛萼莓(R.chroosepalus)、揪叶悬钩子(R.
malotifolius)、网纹悬钩子(R.cinclidodictyus)、黄脉莓(R.
xanthoneurus)、圆锥悬钩子(R.paniculatus)和荚蒾叶悬钩子
(R.viburnifolius)。由此从孢粉学方面印证了俞德浚、陆玲娣
对其分类的正确性。在亚组之间,宜昌悬钩子(R.
ichangensis)和川莓(R.setchuenensis),托叶悬钩子(R.
foliaceistipulatus)和粗叶悬钩子(R.alceaefolius),西畴悬钩
子(R.xichouensis)和大乌泡(R.multibracteatus)外部形态特
征差异很大,而花粉外壁纹饰相同或相近。这也表明了悬钩
子属花粉在进化中的保守性。在悬钩子属花粉的一般形态
特征中还有个别特征突出的,如:花粉大小为中等偏小,一
般极轴长16.8~38.0μm;而寒莓(R.buergeri)极轴长达 40.7
μm,光果悬钩子 (R.glabricarpus)和少齿悬钩子(R.
paucidentatus)短至 13.9μm;赤道轴相对较短,一般 12.0~
30.0μm;库页悬钩子(R.sachalinensis)最短,为 9.0μm;寒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1514
莓(R.buergeri)最长,为34.0μm。观察的所有花粉均具三孔
沟,沟宽或窄、深或浅,一般长达两极,而宜昌悬钩子(R.
ichangensis)的萌发沟几乎短缩为孔状。
2.2.3 以染色体分类鉴定。从染色体的倍性和核型来看,空
心莓组植物中,已有 25种作过染色体的研究[29],其中以 2
倍体的类型居多,而且原始种弓茎悬钩子(R.flosculosus)和
华中悬钩子(R.cockburnianus)均为2倍体。这与其从外观
形态上看是较原始的种群相对应。JohnEinset[对悬钩子组
(Sect.Rubus)25种进行染色体研究,未发现2倍体种,但有
7倍体和9倍体种,而出现最多的是3倍体和4倍体种[29]。
陆玲娣由此认为悬钩子组不是最原始的代表。林盛华等对
中国悬钩子属8个种18个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和12个类型
的核型进行了鉴定后认为,悬钩子属植物内多倍体现象比
较普遍[30],染色体均小型,属于“1A”和“2A”型。各个种间的
染色体核型组成、相对长度、臂比值及不对称系数都有不同
程度的差别;即使同一个种,由于倍性的变化,其核型也随
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3 鉴定中的问题和分歧 尽管悬钩子属植物形态性状
复杂多样,但从各器官特征中仍然可以发现差异和进化关
系:生长习性从灌木、小灌木到多年生匍匐草本;随着灌木
至草本的演变,由粗壮皮刺过渡到细针刺、刺毛直至无刺;
叶由羽状复叶发展到掌状复叶直至单叶;花由两性发展到
单性;花序由大型复杂的巨伞状圆锥花序、总状花序演变到
伞房花序直至单花;心皮数目由多到少;果实出现空心和实
心。俞德浚和陆玲娣据此认为,悬钩子属植物木本种类具皮
刺、针刺或刺毛,以复叶居多,花两性而形成各式花序,稀单
花,心皮常多数,果实由空心发展到实心,是原始或较原始
的类群;草本种类常无皮刺,稀具针刺或刺毛,叶从复叶简
化为单叶,花由两性演变为单性,由数朵至单花,心皮趋向
少数,果实实心是较进化的类群[2]。若依据花粉粒由大到小、
由其他形状到圆球形、外壁纹饰由简单到复杂的形态演化
趋势,则李维林所观察到的木莓组(Sect.Malachobatus)、刺毛
莓组(Sect.Dalibardastrum)、矮生莓组(Sect.Chamaebatus)的
花粉在平均水平上比空心莓组(Sect.Idaeobatus)、常绿莓组
(Sect.Lampobatus)、匍匐莓组(Sect.Cylactis)大,意味着前三
者(单叶类)比后三者(复叶类)原始[28],这同俞德浚、陆玲娣
的观点相反。在花粉外壁纹饰上,空心莓组几乎所有被观察
的草本或半草本类型均为最简单的皱波—近光滑型,草本
类匍匐组的3个种的外壁纹饰也是较简单的类型,这预示
着悬钩子属中草本可能比木本原始。这一结论又同植物学
上公认的草本比木本进化的观点相反。另外,周丽华等认为
悬钩子属内花粉外壁纹饰的变化大,既存在最原始的同时
又存在极端进化的类型,这说明悬钩子属在蔷薇科中是较
为原始的类群[31],而李维林却由此推测悬钩子属植物是蔷
薇科中一个较进化的类群[28]。
2.4 中国悬钩子属植物分类的修订 一些学者对悬钩子
属植物中部分划分不合理的类群进行了修订。空心莓组中,
李维林和贺善安认为椭圆悬钩子(R.elipticus)和红毛悬钩
子(R.pinfaensis)的形态特征很相似,无法区分,推测它们之
间的变异仅仅是一种种内连续变异,且变异幅度很狭窄[32]。
因此,予以归并移入柔毛叶亚组(Sect.Pungentes)。栽秧泡
(R.elipticusvar.obcordatus)与椭圆悬钩子(R.elipticus)除
俞德浚、陆玲娣所述形态上的区别外,在植株生长习性、花
序、生境上还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将栽秧泡从椭圆
悬钩子的变种提升为种(R.obcordatus),仍在绒毛叶亚组
(Sect.Stimulantes)。 分 类 学 上 划 分 细 瘦 悬 钩 子(R.
macilentus)和棱枝细瘦悬钩子(R.macilentusvar.angulatus)
的形态学依据是小枝有无棱角。据调查,细瘦悬钩子仅1年
生枝具明显的棱角,而2年生枝上却没有。李维林和贺善安
据此认为棱枝细瘦悬钩子可能系细瘦悬钩子一年生枝的误
定应予以归并[32]。同样,认为仅仅依据叶片背面有白色绒毛
就划分毛叶插田泡(R.coreanusvar.tomentosus)是插田泡
(R.coreanus)的变种是不确切的,应予以归并,并通过二者
的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分析得到了证明。木莓组变种狭叶绢
毛悬钩子(R.lineatusvar.angustifolius)归并入原变种绢毛悬
钩子(R.lineatus)中,正是由于划分这 2个种的形态学依
据——叶片大小和形状随生境变化,李维林和贺善安推测
叶片特征的变异仅是种类连续变异,因此不宜以此作为标
准来划分[32]。针刺悬钩子(R.pungens)是一个分布广、变异性
强的类群,在《中国植物志中》将其划分为1种4变种[2],但
是李维林和贺善安通过文献考证、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分
析,认为针刺悬钩子(R.pungens)、疏刺悬钩子(R.pungens
var.indefensus)、香莓(R.pungensvar.oldhami)、绒毛针刺悬
钩子(R.pungensvar.vilosus)在分类上仍较为混乱,需对它
们的分类形态进行重新描述[32]。
3 悬钩子植物的开发利用
悬钩子的开发利用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世纪,无论是作为栽培水果,还是用于入药,均取得一定
的进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悬钩子进行广泛
的研究,主要包括资源调查、营养成分分析、引种驯化及种
质评价等方面。目前,悬钩子植物在选育种和栽培利用、鲜
食与加工利用、药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
关注。
3.1 选育种和栽培利用 1993年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植物
研究所,在南京建立了我国第1个悬钩子属田间基因库[33-35]。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陆续对悬钩子植物进行了资源调查和
性状比较,选出一批有直接利用价值或可作为育种材料的
种类。顾姻等对我国东南部和南部若干省的悬钩子资源进
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掌叶复盆子(R.chingi)、小柱悬钩子
(R.columelaris)、山莓(R.corchorifolius)等 10种可以进行
人工栽培或就地抚育管理和利用的种类[7]。傅承新等在全面
引种野生种的基础上,着重对浙江产、果实性状较优良的种
类,如空心泡(R.rosaefolius)、掌叶覆盆子(R.chingi)、高粱
泡(R.lambertianus)、寒莓(R.buergeri)和插田泡(R.
coreanus)等作了较详细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初步的栽培驯
化试验,并认为这些种类是引种驯化、杂交育种的良好野生
种[36]。金炜等对福建省41种5变种的悬钩子植物进行生态
特性评价,认为其中太平莓(R.pacificus)、掌叶覆盆子(R.
chingi)、 周 毛 悬 钩 子 (R.amphidasys)、 山 莓(R.
corchorifolius)等7种是优良的育种材料[37]。贺善安等应用
李玲等 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的分类鉴定与开发利用34卷8期 1515
“生境因子分析法”理论,论证了黑莓在江苏省引种的可行
性,同时展开了大规模国产悬钩子野生种质资源调查,发掘
出秀丽莓(R.amabilis)、粉枝莓(R.biflorus)、牛叠肚(R.
crataegifolius)、红腺悬钩子(R.sumatranus)等 21种优良种
类,认为是未来黑莓和树莓育种值得注意的原始材料[38]。李
维林等经过十余年的调查、引种栽培和评价,发现一些种类
可以作为野生小浆果类果树直接利用,其中弓茎悬钩子(R.
flosculosus)、华中悬钩子(R.cockburnianus)、黄色悬钩子(R.
lutescens)和秀丽莓(R.amabilis)等23种4变种是悬钩子类
果树选育种的优良种质[39]。张志勇和赖小容认为井冈山山
莓(R.corchorifolius)、茅莓(R.parvifolius)、盾叶莓(R.
peltatus)、中南悬钩子(R.grayanus)等11种悬钩子植物略加
选育即有望成为栽培品种,其中无刺空心泡(R.rosaefolius
var.inermis)是悬钩子属中很特殊的无刺类型,为极为宝贵
的种质资源[40]。李孝苗、曹钰普、李维林、锁必龙等还提出了
悬钩子属一些种的人工栽培技术[41-44]。
粉枝莓(R.biflorus)、插田泡(R.coreanus)、椭圆悬钩子
(R.elipticus)、无腺白叶莓(R.innominatusvar.kuntzeanus)、
绵果悬钩子(R.lasiostylus)、红泡刺藤(R.niveus)和茅莓(R.
parvifolius)作为育种资源已经被利用[7]。专家们还从野生资
源中选育出丰满红、仙女红、安文公主和螺山仙子4个树莓
品种[45-48]。
3.2 鲜食和加工利用 野生悬钩子果实的蛋白质、总糖、
有机酸及维生素C的含量均高于栽培悬钩子[49-50]。田春元等
经过营养成分分析认为,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9
种1变种的果实可直接用于鲜食[51]。李维林发现悬钩子果
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极为丰富,有助于抗癌
防衰老[52]。仲山民等、桑建忠等、陈炳华通过营养成分分析
也得出了相似结果[53-55]。此外,悬钩子果实还可加工成果汁、
果酒、果酱等。黑龙江省尚志市已经建成浓缩汁、果酱、果酒
等系列产品生产线,其产品香莓酒、马林酱畅销国内外[56]。
王发林概述了悬钩子果汁的工艺流程和方法[57]。
3.3 药用 悬钩子属植物大多为传统药用植物,其果实、
种子、根、茎、叶等均可入药。根据初步统计,在我国各地中
医中药中应用的悬钩子属植物有47个种和变种。顾姻列表
比较了药用种类的临床使用范围[7]。和加卫等根据有关记载
和民间药用情况,总结出云南主要应用的粗叶悬钩子(R.
alceaefolius)、 粉 枝 莓 (R.biflorus)、 蛇 泡 筋(R.
cochichinensis)、三叶悬钩子(R.delavayi)等12种悬钩子药
用植物及其功效[58]。张珂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
确认安徽省悬钩子属药用植物19种,并对部分种类的药用
部位和功效进行了讨论[59]。陈炳华等对福建省28种悬钩子
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掌叶覆盆子(R.
chingi)、山莓(R.corchorifolius)、高粱泡(R.lambertianus)、
茅莓(R.parvifolius)、粗叶悬钩子(R.alceaefolius)、寒莓(R.
buergeri)和插田泡(R.coreanus)分布广利用价值较大[60]。从
药用成分方面的多样性来看,各地报道较为广泛,今后也将
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3.4 环保 悬钩子属植物花期长,花色鲜艳,气味芬芳,果
色多样,具有改善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孙长清等认为山莓
(R.corchorifolius)、武夷悬钩子(R.jiangxiensis)和重瓣空心
泡(R.rosaefoliusvar.coronaryus)是较好的庭园观赏植物[61]。
香树莓(R.odvratus)已经被利用为观赏灌木。原产我国台湾
的玉山悬钩子(R.calycinoides)被作为一种极好的公路、城
市和庭园地被植物推广栽植[62]。另外,悬钩子属植物所具有
的抗逆、抗病虫害和生态适应性以及经济性状的多样性在
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4 问题与建议
我国拥有丰富的悬钩子种质资源,但大多处于野生、半
野生状态。其种类繁多、类型复杂、变异性大,给种质资源的
调查、分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做好我国悬钩子属植物的鉴
定以及对现有分类系统进行修订和完善,能为新种的发现
和优良种质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目前看来,对中
国悬钩子属植物的分类鉴定主要是以形态学鉴定为主,辅
以孢粉学、细胞学以及同工酶鉴定方法[32,63],而利用分子生
物学对种类和品种的鉴定还未见报道。国内的树莓栽培品
种大多引种于国外,而未重视当地优良的野生种质。可以把
直接利用野生资源与引种栽培野生种类相结合进行进一步
的选育,为将来树莓优良品系和砧木的选育提供宝贵的资
源。在引种国外优良种质的同时,加强对我国野生种质中综
合性状优良和具有特殊性状种质的选育工作。在传统的育
种方式上,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资
源调查、挖掘、收集本属植物的重要农艺基因(如我国野生
悬钩子属所含有的丰富的抗病虫、抗逆性及果实具有特殊
香味的基因等)进行分类整理,为树莓育种提供原始材料或
图谱克隆重要农艺性状基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曲泽洲,孙云蔚.果树种类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153-160.
[2]俞德浚,陆玲娣,谷粹芝,等.中国植物志(第37卷)[M].北京:科学出
版社,1985:10-218.
[3]桂明珠,胡宝忠.小浆果栽培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48-72.
[4]田佳祥.第三代新兴水果——树莓[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19
(6):36,40.
[5]LIW L,WUW L,ZHANGZD.Theutilizationvalueandpotentialof
Chinesebramble(RubusL.)[J].ActaHorticulturae,2002,585:133-138.
[6]俞德浚.中国果树分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209-220.
[7]顾姻.悬钩子属植物资源及利用[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2,1(1):
50-60.
[8]聂敏祥.江西悬钩子一新种[J].植物研究,1989,9(3):43-45.
[9]俞志雄.江西悬钩子属新分类群 [J].云南植物研究,1991,43(3):
256-257.
[10]吴泽民,程增林.安徽蔷薇科植物新资料[J].植物研究,1991,11
(4):53-56.
[11]张永田,陈丽云.福建悬钩子属一新种[J].广西植物,1995,15(1):
1-2.
[12]徐天禄.贵州悬钩子一新种[J].云南植物研究,1998,20(2):163-
164.
[13]顾姻,李维林,王传永,等.中国新悬钩子属新分类群[J].植物研究,
2000,20(2):121-124.
[14]俞志雄.江西有花植物新分类群[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21
(3):387-388.
[15]钱咏义.云南毛叶悬钩子一新变种[J].植物分类学报,2001,39(5):
466.
[16]俞志雄.悬钩子属和蔷薇属的新植物[J].植物研究,1991,11(10):
53-54.
[17]路端正.东北植物新资料[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1):97-98.
[18]李继仁,赵汝能,邵成平,等.甘肃省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J].中
(下转第1570页)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1516
(上接第1516页)
草药,2001,32(12):1134-1136.
[19]李继仁,于陆琼,赵汝能,等.若干种分类群悬钩子属药用植物托叶
的形态比较观察[J].中草药,2003,31(2):137-138.
[20]张志勇,俞志雄.江西悬钩子属的分类和地理分布[J].热带亚热带
植物学报,2003,11(1):27-33.
[21]田春园,周秀佳.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J].广西植物,2004,24(4):297-301.
[22]陈蔚辉,张桂充,张福平,等.粤东地区野生悬钩子植物资源[J].汕
头大学学报,2004,19(2):39-46.
[23]李维林,贺善安,晁无疾.秦巴山区悬钩子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及花
粉形态观察[J].植物研究,2000,20(2):221-228.
[24]郭耀武,杨瑞瑞,刘莲英.覆盆子与混淆品树莓果的鉴别[J].西北药
学杂志,2002,17(6):251-252.
[25]WalkerJM.Apertureevolutioninthepolenofprimitiveangiosre
[J].AmerJBot,1974,61(10):1112-1136.
[26]埃尔特曼著G.孢粉学手册[M].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古植物
研究室孢粉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7]陈少风,叶居新.若干悬钩子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J].植物研究,
1996,16(4):463-466.
[28]李维林,贺善安,顾姻,等.中国悬钩子属花粉形态观察[J].植物分
类学报,2001,39(3):234-247
[29]EINSETJ.ChromosomestudiesinRubus[J].GentesHerbarum,
1974,7(3):181-192
[30]林盛华,张冰冰,方成泉,等.中国树莓属8个种染色体数目与核型
[J].园艺学报,1994,21(4):313-319.
[31]周丽华,韦仲新,吴征镒.国产蔷薇科蔷薇亚科的花粉形态[J].云南
植物研究,1999,21(4):455-460.
[32]李维林,贺善安.悬钩子属部分分类群的分类订正[J].植物研究,
2001,21(3):346-349.
[33]王传永,吴文龙,孙醉君.悬钩子属基因库的建立与维护[J].植物资
源与环境,1996,5(1):14-17.
[34]顾姻,王传永,赵昌民,等.悬钩子属种质的评价[J].植物资源与环
境,1996,5(3):6-13.
[35]顾姻,王传永.悬钩子种质评价标准[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6,5
(4):42-47.
[36]傅承新,沈朝栋,黄爱军.浙江悬钩子属植物的综合研究[J].浙江农
业大学学报,1995,21(4):393-397.
[37]金炜,黄树芝,顾姻.福建省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调查、收集、评价、
和利用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报研究,1992,10(4):371-376.
[38]贺善安,顾姻,孙醉君,等.黑莓引种的理论导向[J].植物资源与环
境,1998,7(1):1-9.
[39]李维林,贺善安,顾姻.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的利用价值概述[J].武汉
植物学研究,2000,18(3):237-243.
[40]张志勇,赖小容.井冈山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
业大学学报,1999,21(3):395-398.
[41]李孝苗,何家庆.覆盆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0,28(1):128.
[42]曹钰普.悬钩子人工栽培技术[J].林业月报,1999(7):19.
[43]李维林.覆盆子人工栽培技术[J].中药材,1991,14(5):10-11.
[44]锁必龙,刘炳龙.树莓丰产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4(4):31.
[45]河南农业编辑部.丰满红树莓[J].河南农业,2003(5):11.
[46]陈贵虎,胡平正.南方红树莓新品种“仙女红”选育简报[J].山西果
树,2002(3):7-8.
[47]浙江省农科院信息中心.树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J].浙江农业科
学,2002(6):310.
[48]王兆林,张德明,张国洪.树莓新品种螺山仙子[J].北京农业,2003
(12):21.
[49]张福平.粤东地区野生可食悬钩子植物资源及利用研究[J].中国食
物与营养,2003(12):24-25.
[50]李维林.我国野生悬钩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J].中国野生植物,
1991(3):14-18.
[51]田春元,姜益泉,吴金清.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悬钩子属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21(6):521-
525.
[52]李维林,晁无疾.秦巴山区悬钩子植物的种质资源[J].植物资源与
环境,1993,2(2):6-11.
[53]仲山民,田荆祥,吴美春.悬钩子果实的营养成分分析[J].浙江林学
院学报,1993,10(4):485-489.
[54]桑建忠,顾姻.中国东南部部分悬钩子果实的营养成分[J].植物资
源与环境,1995,4(2):22-26.
[55]陈炳华.红腺悬钩子果实营养成分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0,12(2):98-101.
[56]张建成,屈红征,张晓伟.树莓的特性及开发利用前景[J].山西果
树,2005(2):31-32.
[57]王发林.悬钩子果汁及果汁饮料的研制 [J].甘肃农业科技,1991
(10):36-37.
[58]和加卫,唐开学,杨静全,等.云南省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J].中草药,2005,36(7):1078-1081.
[59]张珂,王德群.安徽省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J].现代中药研究与
实践,2005,19(3):44-46.
[60]陈炳华,刘剑秋.福建省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 [J].中草药,
2001,32(6):551-554.
[61]邵小明,王黎明,祝天才,等.悬钩子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概述[J].广
西植物,2004,24(6):578-582.
[62]姚振生,杨武亮.江西省悬钩子属药用植物及利用建议[J].中药材,
1995,18(11):551-554.
[63]张庆霞.四川雅安地区树莓和黑莓引种试验研究[D].雅安:四川农
业大学,2004:28-29.
针对辽西玉米种植制度采用直播模式,选用适用性强、
可靠性高、成本低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一是利用现有的农机
动力开发与双行中小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其可一次完成摘
穗、输送、集箱、还田、破茬等工序;二是采取优化设计自走
式的三行玉米联合收获机。
3 效益分析
3.1 社会效益 通过精准农业工程技术装备的集成,提出
辽西特色精准农业模式,并形成实用化和产业化。这一模式
的推广对提高辽宁玉米产量,节约资源消耗具有重要的意
义,对农业及相关产业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
3.2 经济效益 辽西精准农业模式创造的经济效益从两
方面体现:降低成本投入和提高产量。精量播种可节约种子
22.5kg/hm2,按10元/kg计算,可减少生产性投入225元/hm2;
保护性耕作可减少生产性投入 450元/hm2,精量施肥、节
水、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技术的应用,可提高产量750kg/hm2。
参考文献
[1]刘新宇,武桂贤,朱庆.皖西北·豫南地区鲜食玉米模式化栽培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35-2236.
[2]徐洁,李万斌,何宪平.春地膜玉米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陕西
农业科学,2006(2):123-124.
!!!!!!!!!!!!!!!!!!!!!!!!!!!!!!!!!!!!!!!!!!!!!!!
本刊提示 《安徽农业科学》是全中国为数不多各大数据库同时收录的农业刊物之一。面向全国,融学术性、指导
性于一体,既刊登作物育种与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林业、蚕桑、烟草、茶叶、畜牧兽医、水产及其他农业相
关科学的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也发表农业经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发展战略及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论
文、调查报告和对策性文章等。
#




#
#





#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