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叶下珠属植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近况



全 文 :1 9 94年 10卷 3期 (总 4 9期 ) 1 5 3
叶下珠属植物生物学活性
研究近况
陈 锦 , 蛛述 郭维新 , 审校
目前 , 天然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利用已引
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 虽然我国利用植物
防病治病的历史悠久 , 但对其生物学活性和
有效成份缺乏系统的研究 , 而对此深入的探
讨 ,将有利于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也将为
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和理论依据 。 本文就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叶下珠属植物的生物学活
性研究作一综述 。
叶下珠属植物为草本或木本 , 属大戟科
( P h y ll a n t h u : f a m i ly )
, 主要产于热带或亚热
带地区 , 在我国则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区 。 包
括叶下珠 ( P h y l la n t h u s u r in a r ia ) 、 苦味叶下珠
( P h y l la n t h u s a m a r u s )
、 圆盘叶下珠 ( P h y l la n -
t h u s d i sc o id e u s )
、 珠子草 ( P h y l l a n t h u s n ir u r i ) 、
尖托叶下珠 ( P h y l la n t h u s a e u m i n a t u s ) 和余甘
果 ( P h y l la n t h u s e m b li e a ) 等植物 . 含生物碱 、
类黄酮 、 裸质 、 糖普 、 木质素 、 脂肪酸和抗坏
血酸等成份 。 传统医学认为其性凉 、 苦 、 甘 ,
具清热平肝 、 解毒消肿 、 渗湿利水等作用 , 在
民间主要用于治疗黄疽 、 痢疾 、 肠炎 、 腹泻 、
肾炎水肿 、 尿路感染 、 小儿疮积等 。
1 抗乙肝病毒作用
乙肝病毒 ( H B V ) 感染可引起急 、 慢性乙
型肝炎 、 后发症 (肝硬化和肝癌 ) 及携带状态
等 , 抑制或清除 H B V 则有利于疾病的防治 。
由于旱獭肝炎病毒 (W H V ) 与人类 H B V 都属
于嗜肝病毒科 , 其形态结构 、 致病性相似 , 且
有交又免疫等〔 1〕 , 故实验常用 W H V 所致的
土拔 鼠 (W H ) 肝炎模型来研究 。
作用机理探讨 : ( 1) 抗一 H sB 样作用 : 体
外实验表明珠子草提取物能与 H B s A g (乙肝
表面抗原 ) 或 w H S A g (早獭肝表面抗原 ) 结
合 , 而使 E IL SA 法测得的 H sB A g 或 W H s A g
光密度值下降 , 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提取
物浓度的增加 , 其光密度值下降越明显 〔 , · 2 , 。
可 见 , 珠 子草提取 物可能 有抗一 H B s 样作
用 〔2〕 . 进一步研究珠子草乙醇提取物对不同
血清样品中 H sB A g 的破坏作用 , 发现其对急
性肝炎和肝硬变的血清的破坏率 ( 83 % )高于
无症状携带者 ( 38 写 ) , 而其使急性肝炎和无
症状携带者血清 中 H sB A g 滴度下降程度却
显著高于肝硬变者 〔 , , 。 由此可见珠子草提取
物对不同的 H B V 感染状态的作用是不同的 .
( 2) 抑制 D N A 多聚酶 ( D N A p ) : 资料表 明珠
子草的水溶性提取物能抑制 W H v 的 D N A p
的活性 , 当提取物的浓度在 6 0 0拼g / m l 以下
时 , 抑制作用与提取物的浓度成正 比 , 6 0 陀 /
m l 时抑制率达 8 2% 〔, 〕 。 而 DN A p 是病毒复制
所必需的酶 , 故珠子草水溶性提取物可能通
过抑制病毒的复制而减少体 内病毒量及其对
宿主细胞的破坏 。 ( 3 ) 对肝细胞保护作用 : 体
外细胞培养实验表明珠子草的己烷提取物有
抗细胞毒性作用 , 进一步用硅胶层析对其进
行分离 , 得到叶下珠素 , 叶下珠次素 、 册烷醇
等物质 。 其中叶下珠素和叶下珠次素对 四氯
福建医学院卫生 学教研室 ( 福州 5 3 0 0 0 4 )
15 4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化碳和半乳糖胺所致的大鼠肝细胞毒害均有
保护作用 , 而姗烷醇能防御半乳糖胺所致的
肝细胞损害〔3 , 。 可见 , 珠子草可能通过对肝细
胞的保护作用而使其免受病毒的感染或促进
肝细胞的再生 。 以上只是从体外实验方面研
究了珠子草对 H B V 的作用 , 至于其在体内的
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
动物实验 : 分别给近期感染和长期慢性
携带 W H V 的旱獭腹腔注射珠子草水溶性提
取物治疗 , 结果近期感染的四只旱獭中 (治疗
7 2 天后停药 ) 有三只 W H s A g 和 W H V D N A p
全部呈阴性反应 , 且在观察期内 ( 3 0 0 天 ) 未
见有复变现象 , 而 长期慢性携带的旱獭其
w sH A g 滴度也有所下降 〔 , , 。 因而可认为珠子
草提取物在动物体内对 W H s 也有一定作用 ,
而且其对近期感染的作用高于长期慢性携带
状态 , 这与前述的体外实验结果相一致 。
l陇床试验 : 由于急 (1 个月 ) 、 慢 (3 个
月 )性毒性研究表 明苦味叶下珠 (作者认为与
珠子草为同一物 , 不引起小鼠的任何临床和
病理组织学上中毒的表现 , 民间长期医疗实
践也说明其无毒 , 故把它用干临床试验 以进
一步研究其对 H sB A g 携带者 的治 疗作 用 。
T h y a g拜r a ia n 等用其对 H B s A g 和抗 H cB l g M
持续 6 个月以上的 37 名携带者进行 1个 月
治疗 , 结果血清学检查发现 H sB A g 转阴率达
59 %
, 且随访至 9 个 月未见有复变病例 , 但
H eB A g 阳性 的 携 带 者 其 H sB A g 转 阴 率
(2 9% ) 显 著低 于 H eB A g 阴 性 的 携 带 者
(8 5% )
, 作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剂量不足等
原因造成的 〔们 , 但 B r o k 及其他学者认 为此
实验设计 中存 在可能 的选 择性偏倚 及 H件
s A g 自然转阴现象 , 对携带者的 H B V 一 D N A
和 H eB A g 转变情况未作测定 , 随访时间不够
长等问题〔 5 , , 其结果的可靠性尚需进一步探
讨 。 而 且 I J e e l a r a s a m e e 等 用 同样方 法 治疗
H sB A g 阳性 , 6 ~ 12 个 月以上乙肝病毒的携
带者 , 结果却未 发 现 治疗 组 的 H sB A g 和
H eB A g 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 6 , 。 针对以上的
争论 , T h y a g a r a ja n 等又干 1 9 8 9~ 1 9 9 0 年对
2 8 名无症状携带者 (感染 H B V I ~ 5 年 ) 进行
为期 3 个月的治疗 , 结果 20 名携带者中有 4
名 (占 2 0% , H eB A g 均阴性 ) H sB A g 阴转 ,
且其中 3 名出现了抗一H B s 阳性反应 , 而 15
名 H B V一D N A 阳 性 的 携 带 者 中 ( 8 / 1 1
H B e A g 阳性 , 7 9/ H eB A g 阴性 ) 有 6个 (2 /
S H B e A g 阳性 , 4 / 7 H eB A g 阴性 ) H B V一
D N A 开始下降 , 最后消失 。 故作者仍认为苦
味 叶 下珠 对 乙 肝 携带 者有 一 定的 治疗 作
用 〔7 , 。 由以上资料可见 , 由于药用植物存在着
地区变异 , 化学成份不同或是未经准确鉴定
(苦味叶下珠与珠子草是否为同一物 , 学术界
已争论很久 ) 及采集时间等因素影响 〔” , 结果
很难统一 。 故其对干 H B V 携带者的治疗作用
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2 抗癌作用
阻断 N一亚硝基化合物 ( N N C ) 的合成 :
N N C 是一种强致癌物 , 能诱发各种动物器官
和组织的肿瘤 。 可由其前体物— 亚硝酸盐和胺类在一定条件下合成 , 而且体内合成是
人体 N N C 的主要来源 , 阻断其合成以免除其
危害是目前主要的防护措施之一 。 实验表明
余甘果汁的透析液能有效阻断亚硝酸钠与吗
啦在体外合成亚硝基吗琳 , 且其阻断作用 (阻
断率 93 . 0 % ) 显著高于等量抗坏血酸的作用
( 49
.
2% )
。 可见 , 余甘果汁中除抗坏血酸外 ,
还有其 他有效成份能在体外阻止 N N C 的合
成 〔幻 。 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在体内的阻断作用 ,
侯开卫等用 O h hs im a 建立的定量研究体内亚
硝化法测定余甘果汁对大白鼠体内 N N C 合
成的阻断作用 , 结果与体外实验相似明 。 亚硝
基脯氨酸模型无致癌 、 致突变作用 , 且简便 、
灵敏 、 可靠 。 故把它用于人体内阻断 N N C 合
成 的研究 , 结果与前面的实验完全一致仁, “ 〕 ,
由此可以认为余甘果汁能阻断 N N C 的合成 ,
从而防止癌症的发生 。 深入分析其除抗坏血
酸外的有效成份 , 果汁透析液经明胶 、 醋酸铅
沉淀处理后 , 观察其对体外 N N C 合成的阻断
作用 , 结果发现处理后的透析液与原透析液
1 9 94年 1 0卷 3期 (总 4 9期 ) 1 5 5
的作用无显著差别 , 表明果汁中的酚类 、 邻苯
二轻 基或兼有 3一 O H 、 4一酮基或 5一O H 、
4一酮基结构的化合物无阻断 N N C 合成的作
用 〔幻 , 但其具体的有效成份还有待于进一步
研究 。
抑制细胞生长 : 从尖托叶下珠植物根部
可 分 离 出两种 叶下珠抑制 素 ( P hvl an ht -o
st at in ) 类抗肿瘤糖昔— 叶下珠糖昔 (P h y l-
la n t h o s id e ) 和 叶下珠抑制素 A ( P h y ll a n t h -o
st at 谊 A ) 〔 , ” 。 叶下珠糖昔是一种体外蛋白质
合成抑制剂 。 经腹腔注射给药可拮抗小鼠腹
膜内的 B一 16 黑色素瘤和 P一 38 8 白血病 , 但
对移植在小鼠体内其它部位的鼠肿瘤或人类
肿瘤则无抑制作用 , 静脉给药对小鼠腹膜 内
的 B一 16 黑色素瘤和 P一 38 8 白血病的作用
也极微弱 . 作者认为这可能与小鼠血浆和器
官使叶下珠搪昔迅速分解代谢成一种极弱极
性的产物有关 。 而人类血浆对叶下珠糖昔的
代谢与小 鼠不同 , 叶下珠搪昔在其中代谢较
慢 ; 且被分解成几种极弱极性的产物 L , ” , 故
叶下珠糖普对人类肿瘤是否有拮抗作用还需
深入研究 。 此外 , 资料也表明叶下珠抑制素 A
分子式为 C Z , H 3。O , : , U V 最大吸收峰在 2 4 8
和 2 8 8 n m ,在体外能抑制 P S 白血病细胞的生
长 , 其 E D S。为 4 o g z m l「 , , 〕 。
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为 4 8拼g /m l , 因其对不 同
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值小于
1
, 故可作为一种杀菌剂〔 ,匀 。
3 抗菌作用
传统医学中常用叶下珠属植物治疗肠道
和泌尿系感染 , 资料也表明多种叶下珠属植
物具有抗菌作用 。 其中 , 余甘果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 、 表皮葡萄球菌 、 绿脓杆菌 、 卡他球菌等
抑制作用较强 〔” , , 而叶下珠对宋内氏和志贺
氏痢疾杆菌的作用强 〔 , ` , 。 实验也表明圆盘叶
下珠叶子的水溶性提取物有抗菌作用 , 进一
步分离其有效成份 , 发现其中的生物碱成份
作用强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 耻垢杆菌 、 绿脓
杆菌 、 大肠杆菌和粪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
制作用 , 一叶秋碱 ( s e e u r i n i n e ) 和别一叶秋宁
( v i r o a ll o s e e u r in in e ) 是其 中的两 个重要生物
碱 。 别一叶秋宁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
4 其它
抗 自由基作用 : 近年研究表明 自由基能
引发脂质过氧化 、 损伤生物大分子 。 自由基产
生过多或清除能力下降与肝炎 、 癌症 、 衰老及
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而实验表明余
甘果粗提液对氮蓝四哇光化还原有明显抑制
效果 , 且抑制的百分率随余甘果粗提液加入
量的增加而增加 , 因而可认为其对超氧阴离
子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 , 6 , 。 进一步用余甘果汁
对大 、 小鼠连续灌胃 35 天 , 结果大 、 小鼠体
内红细胞超氧化歧化酶 ( SO D ) 活性及铜 、 锌
含量均显著增高 , 血清脂质过氧化物 (L P O )
显著降低 〔 , 7 , , 表明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
体的抗氧化能力 , 防止脂质过氧化 。 刘凤书等
让 15 名 健康老人 口服余甘果粗提液 , 以观察
其对人体的作用 , 两个月后发现红细胞 SO D
活性极 显 著地升高 , L P O 含 量也有所下
降〔 , 6 , 。 这提示余甘果可能在抗癌防衰老和其
它疾病中起一定作用 。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A C E ) : 资料表
明珠子草提取物对 A C E 有抑制作用 。 进一步
分离提取物 , 得到木质素 、 靴花酸 、 没食子酸
和蹂云实素 , 这四种物质对 A C E 均有不同程
度的抑制 , 其 中木质素的抑制作用最强 , I C 50
为 4 . 0 x 1 0 一 ` m ol / L 。 动力学研究探讨其对
A C E 的抑制类型 , 结果表明木质素对 A C E
为非竞争型抑制 , 作者认为木质素可能是通
过与 A C E 中锌原子的相互作用而达到抑制
效果的 〔 , 8 , 。 而珠子草对于 A CE 的抑制 可能
影响到血压调节和利尿作用 。
抑制醛糖还原酶 ( A R ) : 对药材生物学活
性的筛选实验发现珠子草有 抑制 鼠白内障
A R 的作用 ,而 A R 能使病理状态下的醛糖还
原为醛醇 。 抑制 A R 将可能对糖尿病并发症
白内障起治疗作 用 , 故深入探讨其有效成份 。
实验证明用己烷和水萃取其 乙醇提取物 , 得
1 5 6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到 己烷相 、 水相和沉淀物相 , 这三者对 A R 均
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但以沉淀物相的作
用最强 , I C S。为 0 . 3拌 9 . 继续洗脱分离沉淀物 ,
得到五种化合物 , 其 中没食子酸和鞭云实素
无抑制 A R 作用 , 短叶苏木酚酸和短叶苏木
酚酸乙酷作用较弱 , 而靴花酸 的作用最强 ,
IC 。。为 0 · Z o m 〔 , , , 。
对铅 、 铝所致基因分裂的保护作用 : 在腹
腔内注射铅盐和铝盐之前 , 先经 口给予余甘
果提取物 7 天 , 可显著提高小鼠骨髓细胞分
裂频率 , 降低染色体断裂频率 , 且其作用 比等
剂量的抗坏血酸强 , 故可认为余甘果提取物
中除了抗坏血酸外 , 还有其它成份能拮抗铅
和铝的基因分裂作用 〔20] 。
综上所述 , 叶下珠属植物有多种生物学
活性 , 尤其是其抗乙肝病毒作用和抗癌作用
已引起广泛的重视 , 且余甘果和 叶下珠均具
有明显的抗菌效应 , 而我国对此 的研究还甚
少 . 故要尽快开展基础研究 , 特别是对其作用
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有效成份 的进一步分
离 ,将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 , 并可能形成
一种新的高效低毒的治疗途径 。
参考文献
P
.
5
.
V e n k a t e s w a r a n e t a l
.
P r o e
.
N a t l
.
A e a d
. 段1. U S A . 1 9 8 7 , 8 4 ( 1 ) : 2 7 4 .
R a i
.
M e h r o t r a e t a l
.
T n d i a n J
.
M e d
.
R e s
,
1 9 9 0 A P r
.
9 2
: 1 3 3
K
.
V
.
S y a m a s u n d a r e t a l
.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P h a r m a e o lo g y
,
1 9 8 5
.
1 4 : 4 1
5
.
P
.
T h y a g a r a ia n e t a l
.
T h e L a n e e t
.
1 9 8 8
O e t l
,
2 ( 8 6 1 4 )
: 7 6 4
M G
.
B r co k
.
T h e L a n e e t
,
1 9 8 8 O e t
.
2 9
,
2 ( 8 6 1 8 )
: 1 0 1 7
A
.
L e e lar
a s m e e e t a l
.
T h e L a n e e t
.
1 9 9 0
J
u n e 3 0
,
3 3 5 ( 8 7 0 5 )
:
1 6 0 0
S
·
P
·
T h y a g a r a ja n e t a l
.
T h e aL
n e e t
.
1 9 9 0
《灭 t 1 3 , 3 3 6 ( 8 7 2 0 ) : 9 4 9
胡继繁 , 等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 90 , 24
( 3 )
: 1 3 2
侯开卫 , 等 . 热带作物学报 . 1 9 8 9 , 10
( 1 )
: 6 3
侯开卫 , 等 . 林业科学研 究 . 1 9 89 , 2
( 1 )
: 5 5
G e o r g e R
.
P e t t i t a n d aD
n i e l E
.
S e h a u f e l
-
b e r g e r
·
J
·
N a t
.
P r ed
.
1 9 8 8
,
5 1 ( 6 )
:
1 1 0 4
G a r t h P o w i s a n d aD
v id J
.
M o
r e ,
J
o u r al
o f e h r o n a t o g r a ph y
.
1 9 8 5 ( 3 4 2 )
: 1 2 9
周邦靖 . 常用中药的抗菌作用及其测定
方法 , 第 1 版 , 重庆 : 科学技术出版社重
庆分社 , 1 9 8 4 : 15 2
周邦靖 . 常用中药的抗菌作用及其测定
方法 , 第 1 版 , 重庆 : 科学技术 出版社重
庆分社 , 1 9 8 4 : 1 2 0
J
.
L
.
M e n s a h e t al
.
J o u r a l E t h n o P h a r m a
-
e o l
,
19 9 0 F e b
. ,
2 8 ( l )
: 1 2 9
刘凤书 , 等 .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
展 , 1 9 9 2 , 1 9 ( 3 ) : 2 3 5
刘明堂 , 等 . 福建医学院学报 , 1 9 92 , 26
( 4 )
:
2 9 7
H a jim e U e n o e t a l
.
J o u r n a l o f N a t u r a l
P r do
u e t
,
1 9 8 8
,
5 1 ( 2 )
:
3 5 7
M in e o S h im i z u e t a l
.
C h e m
.
P h a r m
.
B u l l
,
1 9 8 9
,
3 7 ( 9 )
:
2 5 3 1
H
.
D h ir e t a l
.
M u t a t
.
R e s
. ,
1 9 9 0 J u l
,
2 4 1 ( 3 )
: 3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