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岩白菜素含氮衍生物的仿生合成*
孙 科 1 王继良 1 邹 澄1 赵 庆2 余 琴 1 张荣平 1
(1 昆明医学院药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031;2 云南省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200)
摘 要 目的以岩白菜素为原料 , 通过 M annich反应合成出一系列含氮衍生物。 方法在甲醇中用岩白菜素
与甲醛 、 不同的仲胺反应。结果得到了三个新的岩白菜素含氮衍生物。
关键词 岩白菜素 M annich反应 含氮衍生物 仿生合成
岩白菜素 (bergenin)为白色疏松针状结晶或
结晶性粉末 , 分子式为 C14H16O9 , 在甲醇中溶
解 [ 1] , 在水 、 丙酮或乙醇中微溶。岩白菜素是一
个碳苷 , 存在于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 (Be rgen ia
Purpurascens Eng .l )的全草 , 紫金牛科植物百两金
(A rdisia C rispa Thunb. A. DC. ) 的根 、 茎和叶
中 [ 2] , 早在 1880年就从虎耳草科植物中分出 [ 3] 。
岩白菜为民间常用药 , 具有滋补强壮 , 止血 , 止咳
等功效 [ 4] , 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为镇咳
祛痰药 ,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 现已制成片剂用于临
床 。由于岩白菜素的难溶疏水性 , 使其口服吸收
差 , 生物利用度低 [ 5] 。岩白菜素为二氢异香豆素
类化合物 , 结构中具有一个内酯环以及苯环上的活
泼氢 , 作为一种丰产易得的活性天然化合物 [ 6] ,
其结构修饰的报道不多见[ 7] 。本实验以岩白菜素
为原料 , 通过 Mannich反应得到了三个新的含氮衍
生物 , 期望能改变岩白菜素难溶疏水的特性。
1 实验材料
1.1 岩白菜素及试剂
岩白菜素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
技术研究所提供 , 所用有机试剂 (化学纯 )均购
自昆明市医药公司化学试剂玻璃仪器采购站 , 层析
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
1.2 仪器
78 - 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 (杭州仪器电机厂)
ZFQ 85A旋转蒸发器 (上海医械专机厂 )
TN型托盘式扭力天平 (上海第二天平仪器
厂 )
HH - 2型数显恒温水浴锅 (国华电器有限公
司 )
瑞士 AM - 4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 (全部化合
物的波普数据均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仪器
测定中心提供 )
2 方法
2.1 化学合成
称取三份各 400mg岩白菜素 (约 1.2mmo l),
每一份均加入 10m l甲醇和 360mg37 ~ 40%甲醛
(约 4.8mmol)溶液 , 然后再分别加入 534mg的二
乙胺溶液 , 750mg的二异丙胺溶液和 950mg的二正
丁胺溶液 (均约 6.0mmol), 搅拌下加热回流 2h,
蒸干溶剂 , 残余物分别为棕黄色油状物 , 浅黄色油
状物 , 黄色油状物 。三种油状物分别经硅胶 H柱
层析分离 , 氯仿—无水乙醇 (9∶1)洗脱 , 碘和碘
化铋钾显色 , 洗脱液浓缩后 , 分别得到化合物 1
(棕黄色油状物 )约 355mg, 产率为 70.48%;化
合物 2 (白色固体 )约 152mg, 产率为 28.3%;化
合物 3 (棕黄色晶体)约 371mg, 产率为 64.9%。
反应过程如下:
2.2 波谱数据
此三种化合物与岩白菜素的结构差异主要集中
在 C - 7位季碳的有无 , 此外 , 化合物 1增加了 5
个碳 , 化合物 2增加了 7个碳 , 化合物 3增加了 9
个碳 。
参照物 (岩白菜素 , in CD3OD):C14H16O9,
δ:82.97 (d, C - 2);71.87 (d, C - 3);81.34
(d, C - 4a);165.73 (s, C - 6);117.26 (s, C
-6a);110.99 (d, C - 7);142.23 (s, C - 8);
149.39 (s, C - 9);152.28 (s, C - 10);119.35
(s, C - 10a);74.17 (s, C - 10b);62.59 ( t, C
-11);60.89 (q, OCH3)
化合物 1 ( in D2O):C19H27O9N , δ:77.87
(d, C - 2);67.03 (d, C - 3);70.73 (d, C -
4);75.94 (d, C - 4a);162.99 (s, C - 6);
110.43 (s, C - 6a);114.87 (d, C - 7);139.93
256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Ch inese jou rnal of ethnom edicine and ethnopharm acy 总第 88期 2007年第 5期Vol. 88, No.5, 2007
* 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6C0045M)
(s, C -8);145.62 (s, C - 9);156.69 (s, C -
10);111.38 (s, C - 10a);69.77 (s, C - 10b);
57.86 ( t, C - 11);57.31 (q, OCH3);54.65
( t, C - 1′);47.65 ( t, C - 3′、 5′);14.09 (q,
C -4′、 6′)
化合 物 2 ( in CD3OD):C21H31O 9N , δ:
82.83 (d, C - 2);71.86 (d, C - 3);75.63
(d, C - 4);80.69 (d, C - 4a);165.62 (s, C
- 6);114.60 (s, C - 6a);117.71 (d , C - 7);
142.92 (s, C - 8);149.07 (s, C - 9);160.33
(s, C -10);117.63 (s, C - 10a);74.64 (s, C
- 10b);62.67 ( t, C - 11);60.40 (q, OCH3);
47.33 ( t, C - 1′);51.67 (d, C - 3′、 6′);
19.33 (q, C - 4′、 7′);18.77 (q, C - 5′、 8′)
化合物 3 ( in CD3OD ):C25H35O9N , δ:
82.89 (d, C - 2);71.85 (d, C - 3);75.60
(d, C - 4);80.69 (d, C - 4a);165.50 (s, C
-6);115.92 (s, C - 6a);118.45 (d, C - 7);
142.49 (s, C - 8);149.39 (s, C - 9);157.89
(s, C - 10);117.13 (s, C - 10a);74.50 (s, C
-10b);62.66 (t, C - 11);60.60 (q, OCH3);
48.39 ( t, C - 1′);58.33 ( t, C - 3′);29.65
( t, C - 4′);21.27 ( t, C - 5′);18.40 (q, C -
6′);54.65 ( t, C - 7′);28.24 ( t, C - 8′);
20.91 (t, C - 9′);14.11 (q, C - 10′)
3 讨论及结论
3.1 岩白菜素为难溶疏水性药物 , 口服吸收差 ,
目前主要通过改变剂型来解决这一矛盾 , 并且其药
理活性单一 , 虽然新近研究表明其还有抗炎 , 护
肝 , 抗溃疡 , 抗凝血 , 降血脂等作用 , 但这些作用
都不显著。通过对岩白菜素的结构进行修饰 , 可以
得到一系列岩白菜素衍生物 , 再进行活性研究 , 期
望能发现活性更高 , 生物利用度好或具有新活性的
化合物[ 8] , 例如岩白菜素与甲醛 、 哌啶反应 , 生
成的新化合物就改变了岩白菜素疏水性的特点 , 其
水中溶解度大大提高 [ 9] 。
3.2 Mannich反应是用 C -H酸性化合物和醛以及
胺反应 , 反应的结果是 C -H酸性化合物的 “胺甲
基化 ”, 所以又被称为胺甲基化反应 。岩白菜素结
构中的 C7位上的氢处于酚羟基的邻对位 , 是其结
构中的活泼氢 , 因此 Mannich反应理论上应该发生
在此位 , 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 , C -H
酸性化合物与胺的亲核能力与 pH有关 , 反应的情
况显著的依赖于介质的酸性。每一个 Mannich反应
都有一个最适宜的 pH , 当加入的胺是盐酸盐或其
他酸的盐时 , 多半能得到最好的反应条件。非常弱
的 C -H酸性化合物 , 则用游离碱或在醋酸中进行
257 总第 88期 2007年第 5期Vo l. 88, No. 5, 200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Ch inese jou rnal of ethnom 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彝医预防医学探析
贾克琳 周 游
(云南中医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200)
摘 要 彝族医学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彝医预防医学的起源 , 彝医预防医学的内容:
天人相应顺应变化;注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注意饮食卫生 , 饮酒有度;避忌病邪 , 杜绝传染源;推算 “衰
年” 、 “禁日” 预防疾病等。展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理论和经验。
关键词 彝医 预防医学
彝族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
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预防疾病方面 , 积累了不
少经验和知识 , 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 记录下了
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理论和经验 , 世
代相传 , 为近一步研究彝医预防医学提供了宝贵的
依据。
1 彝医预防医学的起源
彝族的疾病预防观起源于原始时期。那时的彝
族先民住在树上 , 过着 “兽与人同处 , 人与兽相
随 , 吃草籽树果 ”[ 1的原始人群居生活 。人都赤身
裸体 , 故身体易受风雨霜雪侵袭 , 发生疾病。也易
被虫兽石木所害 , 发生外伤。为此 , 彝族先民为保
护自身 , 以防受到伤害 , 他们从树上取下树叶 、树
皮 , 作为御寒和防护身体的材料 , 这是彝医疾病预
防医学的最初形成。随着狩猎的发展 , 彝族先民从
野兽不易受寒受冻的事实意识到动物皮毛的作用 。
他们把获得的动物皮毛剥下来做保暖衣 , 比树衣又
进了一步 , 大大增强了抗病御寒的能力 。 《蛮书校
注》载 “磨蛮……男女皆披羊衣 ”。 《永昌郡传》
载 “夷分布山谷间 , 食肉衣皮 ”。 《太平寰宇记
戎州》载彝族先民 “衣非衣 , 羊皮 , 莎草”。时至
今日 , 彝族仍有穿羊皮 、 麂皮缝制的衣服的习惯。
从穿衣的发生和进步 , 可知彝族的最初预防疾病的
知识是源于彝族先民们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这两项
最基本的活动 。火的发现 , 除了躲避野兽 、 抵御寒
冷之外 , 最大的好处在于改变了吃生食的习惯 , 有
了火 , 生水变成了开水 , 生果变成了熟果 , 生肉变
成了熟肉 , 结束了生吞活剥 、 茹毛饮血的生食时
代。肠胃疾病的发生大大减少了 , 并且使食物的消
化加快 , 促进机体对营养的吸收 , 使原始彝民的身
体素质和大脑得到提高和发展 , 从而促进了人类进
化。对彝族先民的健康和预防疾病 , 起到了不可估
量的作用 。
反应[ 10] 。例如 , 作者曾用盐酸二乙胺替代二乙胺
溶液在同等条件下与岩白菜素 、 甲醛反应 , 结果 13
C -NMR谱图数据显示 , C - 7仍为叔碳而不是季
碳 , 说明 M annich反应并没有如预料的发生。
3.3 化合物 1、 2、 3在水中的溶解度均比岩白菜
素有较大提高 , 在改变原料胺的种类后 , 有望得到
更多的岩白菜素含氮衍生物。由于化合物 1、 3为
油状物 , 其在空气中不稳定 , 易变质;而化合物 2
时白色固体 , 则不容易变质。
参考文献
1 潘扬 , 王天山 , 等. RP - HPLC法测定肝毒净颗粒中岩白
菜素的含量.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 1998, 9 (3): 172~ 174
2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986, 124
3 GARREANMA. prin cip le ext racted from root of sax ifreger cras-
sifolia [ J] . Com p t Rend, 1880, 91:942~ 943
4 吕修美 , 王军宪. 岩白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J] . 中药
材 , 2003, 26 (1): 58~ 60
5 孙殿甲等. 复方岩白菜片生物有效度的测定. 中成药研究,
1985, (10):2
6 邹澄, 赵庆 , 郝小江 , 等. 丰产易得天然产物结构改造值
得重视 [ J]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04, 68:135 ~ 137
7 王继良 , 何瑾 , 邹澄 , 等. 岩白菜素的还原脱糖反应. 昆
明医学院学报 , 2006, 27 (5): 12 ~ 13
8 王继良 , 何瑾 , 邹澄 , 等. 岩白菜素的研究进展. 中国民
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06, 83:321~ 325
9 张韶湘. 岩白菜素两个衍生物的合成及镇痛活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 . 昆明:昆明医学院 , 2007
10 李述文 , 范如霖编译. 实用有机化学手册. 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981, 374 ~ 377
(收稿日期:2007年 7月 3日)
25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Ch inese jou rnal of ethnom edicine and ethnopharm acy 总第 88期 2007年第 5期Vol. 88, No.5, 2007
Exploration on PreventiveM edicine ofY iM edic ine
Jia Ke lin, Zhou You
Yunnan University o f Traditional ChineseM edicine, Kunm ing, Yunnan, 650200
Abstract:The med icine o fY i nationa 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Chine seM edicin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o rig in o f p reventive medicine o fY imedicine. The e lements o f preventive medic ine of Y imedic ine in-
clude nature - human rela tionship and response, lay ing importance on environmen tal impacts on human body and
on food sanitation , mode ra te drinking, avo idance of contradictions and evil factors, e radica tion o f infection sources,
reckoning “ taboo yea r” and “ taboo date”, wh ich exhibit remarkab le local fea tu res, theories and experience of the
ethnical group.
Keywords:Y imedicine, preven tive medicine
B iom mi etic Synthesis of N itrogen Contain ingD erivatives of Bergen in
Sun Ke
1 , W ang Jiliang1 , Zou Cheng*1 , Zhao Q ing2 , YuQ in1 , Zhang Rongp ing1
1. Pha rmacy Co llege of Kunm ing M edica lCo llege, Kunm ing, Yunnan, 650030
2. ChineseM ate riaM edicaC ollege of YunnanUniversity o fTrad itiona lChineseM edic ineKunm ing, Yunnan,
650200Abstract:Objective:To use bergen in to produce a series of nitrogen con taining de rivatives, th roughM an-
nich reaction. M ethod:In me thano l, be rgenin is used to react w ith forma ldehyde and various secondary am ines.
Result:Three new nitrogen con taining derivatives of bergenin are obtained.
Keywords:Bergenin, Mannich reaction , nitrogen containing deriva tives, biom ime tic synthesis
Study on Acute Toxic ity of Fuyan Tea, an E thnom ed icine
Huang Jinw e i, Huang X in
1. Guangx i E thnicalM 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N 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Ob 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acute tox icity o fFuyan Tea, an ethnomedicine. M ethod:U se Fuyan
Tea o f 561.6g /kg (140.4g /time, 4 times /day, to tal dosage equa l to 1 123.2 times o f clin ica l da ily do sage). De-
liver themedicine to m ices stomach. Observe for 7 day s aftermedicine adm in istration. Resu lt:Fuyan Tea caused
no impac t on w eigh t, behavio r, digestion, skin and ha ir, eye mucous memb rane, respiration, activity of mouse
limbs, and no tox ic reaction has been iden tified. Conc lusion:The study on acute toxicity prov ides a basis o f safe
clinic adm inistra tion of Fuyan Tea.
Keywords:Fuyan tea, acu te tox icity test
Study onM 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ofW ild and Cultivated Uncaria in Guizhou
Tang Yongchen, Jiang Zhaohui, Fu Zhim ing, Liu Peng*
Guiyang Unive rsity of Traditiona lCh ineseM edicine, G uiyang, Gu izhou, 550002
Abstract:Ob jective:For safe and accurate use o f Uncaria. M e thod:Observe the appearance, prope rty o f
medicina lmateria l and m icroscopic features of the plants. Results:Uncaria from diffe rent sources have d ifferen t
struc tures. Epiderma l ce lls are divided into thosew ith epide rmal ha irs and those w ithout epiderma l hairs. Epider-
ma l hairs are nong landu lar hairs, divided into sing le - cell epiderma lhairs andmultiple - cell ep iderma lhairs. S in-
gle - ce ll ep iderma lhairs are divided into those in short ho rn shape and long taper shape. M ultip le - ce ll nongland-
u lar hairs are div ided into stra ight ones and bent ones. Stem ’ s horny layers have differen t layer pa tte rns. Some are
smooth, and some are w ith stripes. Ho rny layers a re in concave and convex form s, some are depressed squares,
and some have slight rising on central part o f the oute r side of ce lls.
Keywords:Unca ria, m icroscopic identifica tion
311 总第 88期 2007年第 5期Vo l. 88, No. 5, 200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Ch inese jou rnal of ethnom 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