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10 年第 6 期 1309
收稿日期:2010-07-13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 (2008C120143)
作者简介:何 飞 (1975 -),男,江西南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工合成及食品加工与保鲜。
杨梅叶提取物对草莓保鲜的应用效果
何 飞,陈均志
(浙江省温州市轻工研究院,浙江 温州 325003)
摘 要:研究杨梅叶提取物对草莓的保鲜效果,测定了贮存过程中草莓的感官指标、失重率、总酸、可溶
性糖及 Vc 含量。结果表明,杨梅叶提取物的保鲜效果良好,室温下结合保鲜袋自发气调贮存,可延长草莓保鲜
期 4 d。
关键词:杨梅叶提取物;草莓;保鲜
中图分类号:S 668. 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0)06-1309-03
草莓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疗功用[1 - 2],但草
莓果皮贮藏性能不稳定,极易导致病害发生,影响
果实的食用与商品价值,因此草莓采后保鲜是热点
课题[3]。常用草莓保鲜技术有低温保藏、气调贮
藏等[4],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要寻找有
效的保鲜方法使采后损失降到最小。
杨梅叶含有多种酚类化合物,主要由黄酮类及
原花色素类化合物组成,这 2 类化合物均有显著的
生理活性[5]。有研究者从杨梅叶中分离到 4 种黄酮
醇甙和 1 种黄酮醇,它们都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且其抗氧化性能强于 BHT (丁基羟基甲苯),其中
最好的为杨梅素[6]。我们将杨梅叶提取物用于草
莓的保鲜研究,测定了贮藏过程中的品质指标,以
求明确杨梅叶提取物延长草莓保质期的效果,为草
莓保鲜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草莓采自温州永嘉狮子岩大棚,大小一致且无
病虫害和机械损伤;杨梅叶采于温州茶山。
1. 2 试验设计
试验设 3 组处理,每组 50 个草莓。I 组为空白
对照,II 组为观察乙醇挥发物影响的对照, III 组
为 2%杨梅叶提取物的乙醇溶液。将以上各组草莓
置于体积为 5 m3 塑料薄膜袋中,袋内放置 1 烧杯,
杯内分别为无水乙醇、2%杨梅叶提取物的乙醇溶
液,利用杨梅叶的乙醇提取物对草莓进行熏蒸。
1. 3 测定方法
好果率:肉眼观察法;失重率:称重法;总酸
含量:滴定法[7];可溶性糖含量:费林试剂氧化
还原滴定法[8];Vc 含量:2,6-二氯靛酚滴定法[9]。
杨梅叶提取物的制备及总酚含量测定[10 - 12]:
准确称取 1. 0 g 干燥杨梅叶粉末于 100 mL 三角瓶
中,加入一定量乙醇回流抽提 8 h,遂即减压抽滤,
加水定容于 100 mL 容量瓶中,为待测液;移取待
测液 0. 5 mL 于 10 mL 容量瓶中,依次加入 1 mL 福
林显色剂,摇匀后加入 2 mL 15%碳酸钠溶液定容
到 10 mL,室温下反应 2 h 后,在 760 nm 处测定吸
光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总多酚的没食子酸当量,
总酚含量以每 1 g 干物质的没食子酸当量 (mg)
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 1 杨梅叶的酚类物质含量
采用福林法测知,每 1 g 干杨梅叶中总酚含量
以没食子酸当量计为 1. 29 mg,即干杨梅叶中总酚
含量为 12. 9%。
2. 2 草莓品质外观与好果率
在贮存过程中,草莓的组织结构变化会引起外
部感官品质变化。其源于 2 个方面:一是随着时间
的延长,组织中原果胶分解,导致果胶与细胞壁分
离,组织变软,如果果胶转化为果胶酸,则草莓彻
底腐烂;二是新鲜草莓水分充足,细胞膨压高,组
织坚硬。贮存过程失水,细胞膨压下降,也易腐烂
1310 2010 年第 6 期
变质。此外,由于环境及微生物等因素,草莓感官
质量也会下降。
由图 1 可知,贮存 3 d 的对照样已基本失去食
用价值,贮存 4 d 的对照样已全部腐烂,乙醇处理
的好果率也只有 5%,而 2%杨梅叶提取物处理的
好果率达到 70%,大部分感官指标良好,说明杨
梅叶提取物具有较好的外观保护作用。
图 1 好果率与贮存条件的关系
2. 3 贮存期间草莓失重率变化
草莓在贮存期间的呼吸和蒸腾作用会导致失
水、失重,影响口感和外观品质,失重率可反映草
莓的品质变化。由图 2 可知,各处理的失重率随贮
存时间而增高,2%杨梅叶提取物的变幅最小,5 d
的失重率为 0. 6%,对照为 2. 4%。说明杨梅叶提
取物对草莓采后的呼吸有抑制作用,有利于草莓
保鲜。
图 2 草莓贮存过程中失重率的变化
2. 4 总酸含量的变化
草莓中的酸以有机酸为主,如苹果酸、酒石
酸、柠檬酸等。草莓是呼吸非跃变型浆果,贮存过
程中一部分有机酸用作呼吸底物被消耗,一部分转
化为糖分。随着贮存时间的推移,总酸含量会发生
变化,引起草莓风味变化。由图 3 可知,空白组总
酸含量变化较大,而经过 2%杨梅叶提取物熏蒸组
的变化较小,说明杨梅叶提取物可抑制草莓的呼吸
强度,减少有机酸消耗和草莓营养物质损失。
图 3 草莓贮存过程中总酸含量的变化
2. 5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可溶性糖含量是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由图 4
可知,草莓可溶性糖含量在贮存过程中逐渐下降,
而经过杨梅叶提取物熏蒸后的草莓,可溶性糖含量
下降放缓,说明杨梅叶提取物对草莓可溶性糖有一
定的保护作用。
图 4 草莓贮存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 6 Vc 含量的变化
从图 5 可知,草莓果实的 Vc 含量在贮存过程
中逐渐下降,空白组下降最多,而杨梅叶提取物对
草莓 Vc 含量的下降有明显延缓作用。
3 小结
本研究表明,杨梅叶提取物对草莓常温贮存保
鲜有明显效果,表现在有效减少水分损失、降低草
莓呼吸强度、保护草莓的营养成分 (Vc、有机酸
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延缓草莓的腐烂,为此该提
取物可作为一种天然、安全的草莓保鲜剂。
何 飞,等:杨梅叶提取物对草莓保鲜的应用效果 1311
图 5 草莓贮存过程中 Vc 含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 张安宁,王鑫,陈洁 . 草莓的涂膜保鲜研究 [J]. 食品科
学,2006,27 (3):231 - 235.
[2 ] 杨文雄,方政,冯双庆 . 草莓贮藏保鲜技术 [J]. 中国食
品添加剂,2006 (2):175 - 181.
[3 ] 马明,唐晓珍 . 草莓的贮藏保鲜技术 [J]. 食品研究与开
发,2003,24 (5):109 - 111.
[4 ] 钱玉梅,高丽萍,王旭侠 . 草莓采后贮藏保鲜技术 [J]. 安
徽农业科学,2004,32 (1):129 - 130.
[5 ] 周志宏,杨崇仁 . 矮杨梅鲜叶的酚性化学成分 [J]. 云南
植物研究,2000,22 (2):219 - 224.
[6 ] 邹耀洪,李桂荣 . 杨梅叶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J]. 常熟高
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7 (1):36 - 39.
[7 ] GB 12293—90 水果蔬菜制品可滴定酸度的测定 [S]. 北
京: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
[8 ] GB 6194—86 水果、蔬菜可溶性糖测定方法 [S]. 北京:
国家技术监督局,2009.
[9 ] GB 6195—86 果品、蔬菜中维生素 C 含量测定法 (2,6 一
二氯靛酚滴定法)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22 - 23.
[10] 胡静丽 . 杨梅叶提取物抑菌作用的研究 [D]. 杭州:浙
江大学,2002:6 - 13.
[11] 夏其乐,陈健初,吴丹 . 杨梅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J]. 食品科学,2004,25 (8):80 - 82.
[12] 胡静丽,陈键初 . 杨梅叶黄酮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J]. 食品科学,2003,24 (1):96 - 99.
(责任编辑:王家玉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
(上接第 1308 页)
3 小结与讨论
甜玉米种子活力相对低下,本试验研究结果表
明,不同甜玉米品种之间田间出苗率、种子活力均
存在着差异,这对甜玉米育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种子活力,不同类型
甜玉米种子发芽特性受其基因控制。Douglass 对 3
种胚乳突变基因 su、sh2 和 se 甜玉米种子的碳水化
合物构成和出苗研究认为,种子淀粉含量与种子出
苗成正相关,而糖分含量与之成负相关[4]。在选
育含糖量高的甜玉米的同时,应注意选择一些种子
活力高的组合,在基础材料的低代选择中,注意种
子的苗势,选择苗期壮的自交系[2]。因此,利用
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培育具
有高活力种子的甜玉米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
本方法[5 - 7]。
种子预处理是提高甜玉米种子活力和田间出苗
率的简便有效的方法[1]。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
型种衣剂对甜玉米种子活力调控存在显著差异,生
物拌种剂对甜玉米的出苗率和活力指数等均具有良
好的效果;多·福·克、克·甲硫和辛硫磷处理效
果也较好,但与对照相比总体差异较少。樊龙江,
颜启传等研究得出,种子丸化、甘油渗入 2 种方法
是解决甜玉米种子田间出苗率低问题的有效种子处
理方法[8]。本试验中生物拌种剂属于含 BFA 生化
酸、微量元素、促进剂等复合型种衣剂,对甜玉米
种子的出苗率、活力均具有良好促进效果。在未来
甜玉米包衣处理中,综合型种衣剂的开发利用将越
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樊龙江,颜启传 . 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原因研究 [J]. 浙江
农业大学学报,1998,24 (1):31 - 34.
[2] 赵福成,卢德生,朱正梅,等 . 甜玉米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J]. 农业科技通讯,2008 (9):7 - 9.
[3] GB /T 3543. 6—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S].
[4] Douglass S K, Juvlk J A , Splittstoesser W E. Sweet corn
seeding emergence and variation in kemel carbohydrate reserves
[J].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3, 21 (2):433
- 445.
[5] 王仲,许文娟 . 甜玉米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J]. 种子,
2004,23 (7):46 - 48.
[6] 孙海燕,张文明,姚大年,等 . 甜玉米种子活力及其种子处
理方法研究进展 [J]. 种子,2006,25 (8):35 - 38.
[7] 胡建广,王子明,李余良,等 . 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概况与
发展方向 [J]. 玉米科学,2004,12 (1):12 - 15.
[8] 樊龙江,颜启传 . 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原因及提高其田间出
苗率研究 [J]. 作物学报,1998,24 (1):103 - 109.
(责任编辑:张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