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大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
第14卷 第6期 2015年6月
Vol.14 No.6 Jun. 2015
[DOI]10. 3969 / j. issn. 1672-2345. 2015. 06. 016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食用菌资源最为丰富的国
家之一。云南已知野生食用菌约有 800余种,约占
全国食用菌种类的3/4,居全国各省区之冠〔1〕。苍山
洱海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 99°54′30~100°12′
12和北纬25°33′30~25°59′48之间,面积757 hm2,
最高峰马龙峰海拔4 122 m,具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分
布带,从低到高可分为旱冬瓜林、云南松林、华山松
林、苍山冷杉林、云南铁杉林、箭竹林、杜鹃林、高山
草甸带等森林类型,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
地区之一〔2-4〕。
关于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牛肝菌类资源,苏
鸿雁等〔5-7〕于 1996至 2000年共报道 42种;罗宗龙
等〔1〕于 2014年报道 28种。本文采用分带调查法对
牛肝菌资源进行调查,通过分类鉴定,进一步填补
了该地区牛肝菌资源的数据资料,为下一步的开发
利用提供了基础。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南起沙坝鸡舌箐,北至
洱源邓川镇,包括斜阳峰、马耳峰、圣应峰、玉局
峰、五台峰等苍山十九峰东坡、北坡、南坡以及小
岑峰西坡。
1.2 仪器及试剂 佳能G11数码相机、Olympus Bx51
显微镜、烘箱;5%~10%的KOH溶液、刚果红试剂。
1.3 方法 2009年至 2014年 6至 9月份对苍山牛
肝菌资源进行随机调查。调查的最低海拔为小岑
峰西坡(海拔 1 800 m),最高海拔为苍山电视传播
台(海拔 4 092 m)。在调查的过程中对牛肝菌外观
及其生境进行拍照,并使用GPS进行定位;采集并
记录新鲜子实体的特征,标本带回实验室后制作孢
子印,用烘箱烘干,温度控制在35~60 ℃〔1,8〕。烘干后
的标本用密封塑料袋包装好以待进一步鉴定。
2 调查结果
2009年至2014年间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2 000
多份,经查阅文献资料〔9-18〕,共整理鉴定出牛肝菌 2
科,16属,79种。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知,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共有
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牛肝菌资源及分布情况调查
唐松明,罗宗龙,苏锡钧,饶灿菏,龚 斌,苏鸿雁*
(大理学院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摘要]目的:了解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牛肝菌资源及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随机调查方法对苍山的牛肝菌资源进行调查并
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通过实地调查,结合以往资料,共报道该区牛肝菌2科,16属,79种。结论: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牛
肝菌资源丰富,其中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华美牛肝菌Boletus speciosus、茶褐牛肝菌Boletus phaeocephalus等味道鲜美,具有
较高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苍山;牛肝菌;资源;分布;调查
[中图分类号]Q948:S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15)06-006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60019;31460015);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项目(2012HB-042);云南
省高校滇西生物多样性科技创新团队基金资助项目(云教函〔2011〕93号);大理学院质量工程项目(TDI-05)
[收稿日期]2015-04-02 [修回日期]2015-04-23
[作者简介]唐松明,生物科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
*通信作者:苏鸿雁,教授.
62
总第138期 第14卷唐松明,罗宗龙,苏锡钧,等 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牛肝菌资源及分布情况调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纺锤孢南方牛肝菌
木生条孢牛肝菌
小条孢牛肝菌
毛鳞小牛肝菌
厚鳞条孢牛肝菌
褶孔短孢牛肝菌
空柄小牛肝菌
小牛肝菌
桃红牛肝菌
美味牛肝菌
朱红牛肝菌
美网柄牛肝菌
裘氏紫褐牛肝菌
褐盖牛肝菌
双色牛肝菌
红网纹牛肝菌
黄牛肝菌
大台原牛肝菌
金黄牛肝菌
紫红牛肝菌
粉被牛肝菌
褐绒柄牛肝菌
血红绒牛肝菌
华美牛肝菌
土黄牛肝菌
灰褐牛肝菌
华美牛肝菌
栎林牛肝菌
褐孔牛肝菌
亚绒柄牛肝菌
褐点牛肝菌
紫褐牛肝菌
淡白牛肝菌
光盖牛肝菌
喜松牛肝菌
赤色牛肝菌
夏牛肝菌
绣孢牛肝菌
血红牛肝菌
Austroboletus fusisporus
Boletellus emodensis
Boletellus shichianus
Boletellus chrysenteroides
Boletellus ananas
Boletellus merulioides
Boletinus pictus
Boletinus paluster
Boletus regius
Boletus edulis
Boletus rubellus
Boletus reticulates
Boletus violaceofuscus
Boletus phaeocephalus
Boletus bicolor
Boletus luridus
Boletus impolitus
Boletus odaiensis
Boletus retipes
Boletus purpureus
Boletus pulverulentus
Boletus subvelutipes
Boletus flammans
Boletus speciosus
Boletus rufoaureus
Boletus griseus
Boletus speciosus
Boletus fuscopunctatus
Boletus umbriniporus
Boletus subvelutipes
Boletus fuscopunctantus
Boletus violaceofuscus
Boletus pallidus
Boletus gertrudiae
Boletus pinicola
Boletus sanguineus
Boletus aestivalis
Boletus ferruginosporus
Boletus rubellus
序号 中文学名 拉丁名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拟褐黄牛肝菌
网盖牛肝菌
辛辣红孔牛肝菌
铅色短孢牛肝菌
褐圆孢牛肝菌
栗色牛肝菌
圆花孢牛肝菌
褐疣柄牛肝菌
红疣柄牛肝菌
远东疣柄牛肝菌
皱疣柄牛肝菌
白疣柄牛肝菌
变青褶孔牛肝菌
美丽褶孔牛肝菌
黄粉末牛肝菌
朱红粉末牛肝菌
灰柄牛肝菌
松塔牛肝菌
半裸松塔牛肝菌
光头松塔牛肝菌
混淆松塔牛肝菌
松林假牛肝菌
乳牛肝菌
假琥珀乳牛肝
褐环乳牛肝
污黄粘盖牛肝菌
粘盖乳牛肝菌
点柄乳牛肝菌
红鳞乳牛肝菌
绿盖粉孢牛肝菌
苦粉孢牛肝菌
黑粉苦孢牛肝菌
紫盖粉孢牛肝菌
垂边粉孢牛肝菌
白柄牛肝菌
酒红绒盖牛肝菌
长孢牛肝菌
砖红绒盖牛肝菌
绒盖条孢牛肝菌
粉状绒盖牛肝菌
Boletus subluridellus
Boletus reticuloceps
Chalciporus piperatus
Gyrodon lividus
Gyroporus castaneusa
Gyroporus castaneus
Heimioporus retisporus
Leccinum scabrum
Leccinum chromapes
Leccinum extriemirentale
Leccinum hortonii
Leccinum albellum
Phylloporus rhodoxanthus
Phylloporus bellus
Pulveroboletus ravenelii
Pulveroboletus auriflammeus
Retiboletus griseus
Strobilomyces strobilaceus
Strobilomyces seminudus
Strobilomyces glabriceps
Strobilomyces confusus
Suillus pinetorum
Suillus bovinus
Suillus pseudoplacidus
Suillus luteus
Suillus sibiricus
Suillus viscidipes
Suillus granulatus
Suillus spraguei
Tylopilus verens
Tylopilus felleus
Tylopilus nigerrimus
Tylopilus eximius
Tylopilus velatus
Tylopilus valens
Xerocomus subpaludosus
Xerocomus rugosellus
Xerocomus spadiceus
Xerocomus subtomentosus
Xerocomus pulverulentus
序号 中文学名 拉丁名
表1 苍山牛肝菌名录
63
大理学院学报总第138期 自然科学
牛肝菌2科,16属,79种。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
情况下,牛肝菌种类分布有明显的差异。牛肝菌主
要分布在海拔 2 000~3 000 m范围内(55种,占种总
数的 69.62%),其它海拔段牛肝菌分布较少(24种,
占种总数的30.38%)。苍山牛肝菌主要分布区域的
植被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见表2)。
3 讨论
从调查的结果可知,苍山牛肝菌资源丰富。其
中以美味牛肝菌 Boletus edulis、华美牛肝菌 Boletus
specious、茶褐牛肝菌Boletus phaeocephalus等〔19〕为代
表的野生食用牛肝菌味道鲜美。在海拔分布上,
假琥珀牛肝菌 Suillus pseudoplacidus、空柄小牛肝菌
Boletinus pictus、黄粉末牛肝菌Pulveroboletus ravenelii、
海拔/m
<2 000
2 000~2 400
2 400~2 800
2 800~3 200
3 200~3 600
3 600~4 200
合计
数量/种
6
30
22
7
13
1
79
主要植被
耕作带
云南松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带
华山松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带
铁杉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
苍山冷杉带
高山杜鹃灌丛、草甸带
占种总数的比例/%
7.59
37.97
27.85
8.86
16.46
1.27
100
表2 苍山牛肝菌资源在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的分布情况
绿盖粉孢牛肝菌Tylopilus verens、苦粉孢牛肝菌Tylo⁃
pilus felleus、松林假牛肝菌 Suillus pinetorum、乳牛肝
菌Suillus bovinus、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分布的
海拔跨度较大,但是在不同海拔梯度,其数量上有很
大的差别。例如:假琥珀牛肝菌 Suillus pseudopla⁃
cidus主要分布在海拔为2 400 m的云南松林里,在其
他海拔段分布的数量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
牛肝菌分布在海拔2 000~2 900 m范围内。此外,从
调查的结果还可以看出,牛肝菌种类在不同植被类
型地域的分布也有差异,针叶林中牛肝菌种类、数量
最多。
大型真菌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
开发利用不当引起的资源破坏会对生物多样性造
成威胁〔1〕,牛肝菌是大型真菌的主要类群之一,也是
重要的野生食用菌,人们在采收利用这一真菌资源
时往往存在过度采集及掠夺性采摘的情况,从而破
坏了牛肝菌的自然更新和再生能力〔1〕。因此,在牛
肝菌采集过程中应该遵循轮采轮挖,采大留小原
则。同时对珍稀种类进行人工驯化研究,以达到对
牛肝菌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罗宗龙,苏锡钧,代琦,等.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大型真
菌资源调查〔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6):54-59.
〔2〕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局.苍山志〔M〕.昆明:云
南民族出版社,2008:54-56.
〔3〕陈矼,曹礼昆,陆树刚.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
生物多样性〔J〕.中国园林,2004(2):40-43.
〔4〕侯明明,朱文宇,李若愚,等.“地球生物多样性黄金十字
带”的提出与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6,31(2):1-7.
〔5〕苏鸿雁,王学勇,董晓东. 大理点苍山真菌资源初步调
查〔J〕.大理师专学报,1996(1):57-60.
〔6〕苏鸿雁,王学勇,董晓东.大理点苍山真菌资源初步调查
(续)〔J〕.大理师专学报,1997(1):44-45.
〔7〕苏鸿雁,李继红,杨琳,等. 点苍山大型真菌资源调
查〔J〕.大理师专学报,2000(1):47-49.
64
总第138期 第14卷唐松明,罗宗龙,苏锡钧,等 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牛肝菌资源及分布情况调查
(责任编辑 毛本勇)
〔8〕赵琪,徐中志,张颖,等. 丽江市大型真菌资源及评
价〔J〕.西南农业学报,2007,19(6):1151-1155.
〔9〕藏穆. 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二卷,牛肝菌科(1)〔M〕. 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6:1-215.
〔10〕卯晓岚.中国蕈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14-
386.
〔11〕袁明生,孙佩琼.中国蕈菌原色图集〔M〕.成都:四川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7:178-215.
〔12〕金关六也,本乡次雄.原色日本菌类图鉴(Ⅰ)〔M〕.东
京:保育社,1987:70-72.
〔13〕金关六也,本乡次雄.原色日本菌类图鉴(Ⅱ)〔M〕.东
京:保育社,1989:73-81.
〔14〕贺新生. 四川盆地蕈菌图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93-94.
〔15〕卯晓岚.中国经济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98-360.
〔16〕黄年来.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1998:189-214.
〔17〕戴玉成,周丽伟,杨祝良,等.中国食用菌名录〔J〕.菌物
学报,2012,29(1):1-21.
〔18〕李建宗,胡新文,彭寅斌.湖南大型真菌志〔M〕.湖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99-316.
〔19〕黄年来,林志斌,陈国良.中国食药用菌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2010:1043-1050.
Investigation on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 of Boletus in Cangshan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ang Songming, Luo Zonglong, Su Xijun, Rao Canhe, Gong Bin, Su Hongyan*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Science,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resour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oletus in Cangshan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s of random survey to inverstigate and identify the species of boletus in Cangshan Mountain. Results: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and previous data, this paper reports that there are 2 families, 16 genera, and 79 species of boletes in
Cangshan Mountain. Conclusion: The resources of boletus are abundant in Cangshan Mountain. Among the species found in this area,
Boletus edulis, B. regius and B. phaeocephalus are tasted delicious and with high economic value.
〔Key words〕Cangshan Mountain; Boletus; resources; distribution; investigation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