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肝菌资源调查



全 文 :2 0 1 3 ( 3 ) 吸 阁 蜀 . 资 源 调 查
甘 肃 连城 国家 级 自然 保 护 区 牛 肝 菌 资 源 调 查
蒋长生 ’ 王 龙 “ 宗山海 ’
( 1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甘肃兰州 7 3 0 3 0 0 ;2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 甘肃兰州 7 3 0 0 0 0 )
摘 要 2 0 06 年 以来 ,笔者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
生牛肝菌种质资源进行 了初步调查 , 研究发现保护区内共有野
生牛肝菌 19 种 ,该菌多发生在每年的 7 月初至 9月下旬 。
关键词 牛肝菌 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资源调查
文章编号 10 0 0 一 8 3 57 ( 2 0 1 3 ) 0 3一 0 0 15一 0 4
与柄贴生 , 成熟后往往与柄断裂 。 菌管髓菌丝平行列 。 菌柄
粗棒状 , 基部膨大 , 直立 , 5一 7 C m xl . 5一 3 C m 。 褐色 , 深茶色 ,往
往有黑色晕斑 , 柄上部有网络 , 网脊色深 。 中下部多被纵条
纹所取代 , 菌柄基部菌丝初白色 , 后褐黄色
牛肝菌科 B o l e t a e e a e 隶属 于担子菌亚门 B a s i d i o m y e o t in a 、
层菌纲 H y m e n o m y e e t e s 、 伞菌 目 A g a r i e a le , , 是世界性珍贵 的
食用 、药用真菌 , 其营养丰富 、 味道鲜美 , 但也有不少有毒 的
种类 , 因此是大型真菌中较受关注的类群之一 〔, }, 〔2 } 。 为了进
一步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一稀有食 (药 )用真菌 , 自2 0 0 6年起 ,
笔者对甘肃连城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牛肝菌的种质资
源进行了初步调查 ,发现 19 种牛肝菌 , 现介绍如下 。
1 甘肃连城林区地理特征及其气候特点
甘肃连城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处于祁连山东部 山地与黄
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 地理坐标为东经 10 2 0 3 6 ’ 一 10 2 0 5 5 ’ , 北纬
36
0
3
’ 一
36 04 8
’ 。 海拔由东向西逐渐升高 , 最低海拔 1 870 m ,
最高海拔 3 6 16 m , 相对高差 1 7 4 6 m 。 保护区气候属 于祁连
山山地一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区 , 由于相对高差较大 , 气候的垂
直地带性 比较明显 , 年平均气温 7 4 ℃ , 年蒸发量 1 542 m m ,
年均降水量 4 19 二四 。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 保护
区境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 也就为森林资源的生物多样性提
供了生存空 间 。
2 甘肃连城林区牛肝菌种类及其形态学特征
甘肃连城林区内牛肝菌科种类较多 , 笔者根据形态学观
察并参考有关资料文献阶网 , 对该区分布的牛肝菌科的种类
进行了鉴定 , 现介绍如下 :
2
.
1 褐牛肝菌 B o le t us ae r e us rF . (图 1) 本种又名铜色牛
肝菌 、 黑牛肝菌 , 在四川 、 贵州 、 云南均有发现 , 常见于每年
7 一 1 0月 。
菌盖宽 5一 9 C m , 向中央渐凸 , 幼时呈半 圆形 , 后期微近平
展 , 盖表有短绒 , 后期脱落 , 平滑 。 咖啡褐色 , 中央部深咖啡
色 , 有时呈现紫褐色晕斑 。 菌盖缘接菌管处不延长 , 盖部菌
肉厚 1一 2 2 C m , 白色 , 近菌盖处微呈淡粉褐色 。 生尝味香甜 ,
有香豆素之气味 , 肉质脆 。 菌孔单孔式 ,子实层面白色 , 灰白
色 , 成熟后呈暗黄褐色 , 菌管长 0 . 3一 1 . 2 C m , 白色 。 成熟后橄
榄绿色 , 橄榄褐色 。 菌孔不规则圆形 、 多角形 , 13 ~ 巧孔 c/ m ,
收稿 日期 : 2 01 3一 02 一 17
作者简介 : 蒋长生 , 大专 ,林业工程师 ,现从事菌物调查分类研
究 。 联系 电话 : 13 9 19 8 6 7 17 20
2
.
2 朱孔牛肝菌 B o le tu s r h o d o p u印 u re s S m o t la c h a (图 2 )
主要分布于四川 、 云南 、 甘肃等地 。
菌盖宽 5一 S C m , 小的菌体菌盖径仅 I C m , 半球形 , 后期
很少平展 。 盖缘不下卷 , 盖表光滑平坦 , 鲜红色 、 紫红色 、
褐红色 。 盖 肉厚 1 一 1 . 8 C m , 黄色 , 伤后呈粉红色 , 再转蓝 。
菌肉生尝无异味 。 菌孔单孔型 , 菌管长 0 . 5 一 1 C m , 管孔径小 ,
0
.
3一。刀 m m , 管 口不规则圆形 , 肉红色 , 深红色 , 干后暗红色 ,
菌管黄色 , 25 ~ 30 孔 c/ m , 近柄处贴生 。 菌管髓菌丝平行交织
排列 。 菌柄细棒状至粗棒状 , 2 一 6 C m xo . 4 一 2 C m , 直立或基部
弯曲 ,柄上端黄色 , 中下部紫红色 , 有网络 , 网脊深红色 , 仅布
于中上部 。 菌柄肉淡黄色 , 伤后初呈粉色 , 后渐转蓝 。 柄基
菌丝黄色 。
2
.
3 桃红牛肝菌 B o le ut s er g iu s K r o m bh o lz ( 图 3 ) 分布于
甘肃等地 。
菌盖宽 8 一 16 C m , 盖中央初微突 , 后近平展 , 盖表初微勃 ,
后渐干燥 。 初被短绒毛 , 后脱落变光滑 , 蔷薇红色 , 深红色 ,
盖缘微下卷 , 色泽微淡 。 菌盖 肉 1 . 5一 2 . 2 C m , 浅柠檬黄色 , 肉
质坚脆 , 伤后变色缓慢 , 微呈蓝绿色 。 菌肉生尝无味 。 菌孔
单孔型 , 柠檬黄 , 伤后呈绿褐色 , 菌孔小 , 近圆形 , 巧 ~ 20 孔 c/ m ,
近柄处弯生 。 菌管髓菌丝平行排列 。 菌柄棒状 , 近等粗 ,
. 资 源 调 查 吸 阁 蜀 2 0 13( 3 )
5一 8 C mxl
.
2 一 2 C m, 柄表光滑 , 有纵条或微被纤毛 , 上端黄色 ,
下端蔷薇红色 , 少有在柄中下部位有不清楚 的网络 , 基部不
明显膨大 。 柄 肉淡黄色 , 伤后变蓝 , 后渐转红 。 柄基菌丝呈
黄色
2
.
4 细 网牛肝菌 B o le ut s s a t a n a s Le n z . (图 4 ) 在夏秋季
的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 主要分布在云南 、 四川等地 。
菌盖直径 4 一 7 . 5 (巧 ) C m , 半球形 , 后平展 , 淡褐色至深土
褐色 ,光滑或具细绒毛 , 老后部分龟裂 。 菌肉白色 , 受伤变褐
色 。 菌管粉 白色 , 后变淡粉红色 , 离生到稍延生 。 菌柄长 5 -
6 C m
,粗 1一 1 . S C m ,无网纹 , 被污白色粉末 , 内实 。
2
.
7 夏牛肝菌 B o le tu s a e s t扮 a il s P a u le t : F r . (图 7 ) 见于温
带和高山带阔叶林和杜鹃灌丛林之下 , 分布于黑龙江 、 甘肃
等地 。
菌盖直径 6 一 9 . 5 C m , 近球形后变半球形 , 初期有细绒毛
后变光滑 , 边缘内卷 。 菌盖浅褐色 。 菌肉厚 , 近白色或部分
带黄色 , 伤后变蓝色 。 菌柄短粗 , 中部以上有红色细网纹 , 上
部黄色 , 中部玫瑰红色 , 基部淡黄至浅褐色 , 长 3一 S C m , 粗
1
.
5一 2 .5 c m , 或更大 , 受伤处变蓝色 。 菌管层离生 , 管 口小 , 幼
时黄色 , 后呈红色 , 伤变蓝色 。
2
.
5 红柄牛肝菌 B o le ut s e 巧 th or p u s ( F r . ) K r o m b h o lz . (图 5 )
是一种适于湿冷兼温湿及温干的菌类 。 主要分布于 的四川 、
云南和西藏 。
菌盖宽 1 0 ~ 2 0 C m , 幼时菌盖半 圆形 , 后期 中凸成丘状向
周围平展 , 盖表平滑 , 湿润环境下有颗粒状物组合晕状斑 ,
布于盖中央 , 盖下表近乳白色 , 橄榄红色 , 盖缘波浪形 , 接菌
管处不延长 。 盖部菌肉厚 1一 2 5 C m , 近盖处乳白色 , 近菌管
处淡褐色 。 伤后不变色 。 菌孔单孔式 。 菌管长 0 . 5 一 1 5 C m ,
初乳白色 , 成熟后淡乳黄色 。 孔 口小 , 近圆形 , 较规则 , 14 -
18 孔 c/ m , 近柄处弯生 , 菌管髓菌丝平行列 。 菌柄棒状 , 等
粗 , 基部微膨大 , 1 . 5 C m 一 3 x8 一 13 C m , 上部乳白色 , 基部淡红
色 , 柄表上部有细小网格 , 网脊色淡 , 网眼较长 , 柄中下部微
有纵条纹 。
2
.
8 褐粘盖牛肝菌 S u ilu s c o l in 而 5 F r . (图 8 ) 夏秋季在松
柏等针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 分布在四川等地 。
菌盖宽 6一 12 Cm , 半 圆形 , 后近平展 。 表面干燥 , 不勃 。
初具短绒毛 , 后近平滑 , 褐玫瑰红色 , 褐红色 , 盖表伤后呈铁
锈褐色 。 菌盖肉 1一 2 Cm , 黄色 , 肉质坚脆 , 伤后迅速变蓝 。 菌
肉生尝微甜 。 菌孔单孔型 , 橘红色 、 褐红色 , 菌孔不规则 圆
形 , 菌 口径 0 . 5 一 0 . 8 m m , 即 2 0一 2 8孔 /e m , 伤后变蓝 。 近柄处下
陷 。 菌管髓菌丝呈双叉排列 。 菌柄棒状 , 近等粗 , 6一 10 C m x
1 一 2 C m ,上端柠檬黄 , 下端橘红色 , 基部锈红色 , 无网纹 , 多被
有深红色的颗粒状突起 。 柄基菌丝呈黄色 。
2
.
6 土 褐牛肝菌 B o le ut s p a il d u s F r o s t . ( 图 6 ) 夏秋季在
杂木林中地上单生 、群生 , 或丛生 ,分布在广西 、 四川等地 。
菌盖直径 6一 1 1 Cm , 初期半球形至扁半球形 , 后期近平
展 ,呈玫瑰红又带褐色 ,红褐色 ,表面平滑而粘 。 菌肉污白黄
色带浅褐色 , 厚 , 伤处变紫蓝色 , 无明显气味 。 菌管凹生 ,
管黄色至带褐红色 , 易于 菌肉分离 , 伤处变紫蓝色 。 管 口
细小 , 圆形 , 每毫米 3一 5个 , 黄色 。 菌柄粗壮 , 长 4 一 10 C m , 粗
1一 Z C m , 向基部渐粗 , 上部黄 白色 , 下部带玫瑰红色至红褐
2 0 1 3 (3)
色 , 实心 , 有纵条纹 。
吸 阁 蜀 . 资 源 调 查
2
.
9 斑粘盖牛肝菌 S u ilu s v a ir e g a t e s ( S w . : F r . ) K u n tz e (图
9) 生于针叶林地上 , 人工建植松树林也有分布 , 分布于陕
西等地 。
扁平中部稍 凸起 , 表面初期乳 白色 , 后渐黄色 , 偶 见橄榄
色斑点 , 粘 , 光滑 , 菌肉淡黄色 , 伤后不变色 , 稍厚 。 菌柄长
3一 6 C m , 粗 0 . 5 一 I C m , 近圆柱形 , 黄 白至淡黄色 , 顶部有细网
纹 , 有明显环状印 , 有暗褐色腺点 , 内部松软至变空心 , 基部
稍膨大 。 菌管密黄或橙黄色 , 直生或稍延生 。 菌管 口较大 ,
角形 , 无异味 。
2
.
1 2 褐环 粘盖 牛肝 菌 S u i lu s hi t e u s ( L . : F r . ) G ra y ( 图
12) 夏秋季于松林或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 分布于河
北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山东 、 江苏 、 湖南 、 广西 、 广东 、 四川 、
云南 、甘肃 、 陕西 、 西藏等 。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 。 菌盖直径 6一 1 3 C m , 初期扁半球形
后至扁平 , 边缘内卷 , 似有绒毛 , 储褐色或青褐色 。 菌肉白黄
色 , 较厚 。 菌管青黄色 , 孔 口角形 , 黄色 。 菌柄棒状 , 基部稍
粗 , 与菌盖等同色 ,长 4 一 10 C m , 粗 1一 2 5 Cm , 具细绒毛 , 内实 ,
伤后变蓝 。
2
.
1 0 灰环粘盖牛肝菌 S u ilh s la ir c in u s ( B e r k . in H o o k . ) 0 .
K un tZ e( 图 10) 见于夏秋季在松林中地上散生或群生 , 分
布于黑龙江 、 云南 、甘肃 、 陕西 、 四川 、 西藏 。
子实体中等 , 菌盖直径 4 一 10 C m ,半球形 , 凸形 、 后张开 ,
污白色 、 乳酪色 、 黄褐色或淡褐色 , 粘 , 常有细皱 。 菌肉淡 白
色至淡黄色 , 伤变色不明显或微变蓝色 。 菌管污白色或藕
色 。 管口大 , 角形或略呈辐射状 , 复式 , 直生至近延生 , 伤微
变蓝色 。 柄长 4 一 10 C m , 粗 1一 Z C m ,柱形或基部稍膨大 , 弯曲 ,
与菌盖同色或呈淡白色 , 粗糙 , 顶端有网纹 , 内菌幕很薄 , 有
菌环 。
2
.
1 1 黄粘盖牛肝菌 S u il hi s la v id u s (F r . : F r . ) J . P r e s l(图 1 1 )
多见于夏秋季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地上群生或散生 。 黑
龙江 、 陕西 、 四川 、 云南 、 西藏等地有分布 。
子实体内菌膜 , 菌盖直径 3一 6 C m , 初期扁半球形 , 后期
子实体中等大小 。 菌盖直径 3一 10 C m , 扁半球形或凸形
至扁平 , 淡褐色 、黄褐色 、 红褐色或深肉桂色 , 光滑 , 很粘 。 菌
肉淡白色或稍黄 , 厚或较薄 , 伤后不变色 。 菌管米黄色或芥
黄色 , 直生或稍下延 ,或在柄周围有凹陷 。 管 口角形 , 每毫米
2 一 3个 , 有腺点 。 菌柄长 3一 8 C m , 粗 1一 2 5 C m , 近柱形或在基
部稍膨大 , 昔黄色或淡褐色 , 有散生小腺点 , 顶端有网纹 , 菌
环在柄之上部 , 薄 , 膜质 , 初黄白色 ,后呈褐色 。
2
.
1 3 点柄乳牛肝菌 S u ilu s g ar n u h ut s ( L . : F r . ) K u n t e e 生
于松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地 。 夏 、 秋季常见 。 分布于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河北 、 安徽 、 山东 、 河南 、 江苏 、 浙江 、 福建 、广东 、
广西 、贵州 、 云南等地 。
子实体散生 、 群生或丛生 。 菌盖直径 4 . 5一 1 1 ( 15 ) C m , 扁
半球形或近扁平 , 表面平滑 , 湿时胶粘 , 干后有光泽 , 淡黄色
或黄褐色 。 菌肉淡黄色 , 伤后不变色 。 菌管直生或近延生 ,
长约 10 m m , 初苍白色 , 后淡黄色至污黄色 , 伤后不变色 ,管孔
角形 , 管径 0 . 5一 1 m m , 初浅蜜黄色 , 老后具淡褐色腺点 , 伤时
变污肉桂色 , 幼嫩时管口具小乳滴 。 菌柄长 2 . 5一 7 ( 1 3 . 5 ) C m ,
粗 0 . 8一 1 . 2 c m , 近柱形 , 淡黄褐色 , 上部具腺点 , 通常不超过柄
的一半 。
2
.
1 4 金乳牛肝菌 S u illu s s u b a u re u s ( P e e k ) S n e ll 夏秋
季于 针叶林 , 混交林或栗树下地上散生到群生 。 分布于辽
宁 、 四川 、 吉林等 。 可食用 , 与松柏等形成外生菌根 。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 。 菌盖直径 4 一 10 C m , 可达 14 C m , 扁
半球形 , 后平展 , 黄色 , 光滑 , 湿时很粘 。 菌肉淡黄色 , 受伤
时不变色 。 菌管直生至延生 , 米黄色 , 干后变暗色 。 管口 同
色 , 有腺点 。 角形 , 复式 , 宽 0 . 6一 1 . 5 m m 。 柄长 4 一 8 C m , 粗
0
.
5一 1 . 5 c m , 全部有腺点 , 干后变黑色 , 上下略等粗 , 有时下部
稍膨大 。
2
.
1 5 黄皮统柄牛肝 菌 Le c c in u m c or c iP o d iu m ( L e te llie r . )
W at l
.
(图 1 3) 夏秋季生于阔叶林下 。 分布于江苏 、 浙江 、安
. 资 源 调 查 吸 阁 蜀 2 01 3( 3)
徽 、 福建 、湖北 、 湖南 、 广东 、广西 、 西藏 、 四川 、 贵州 、 云南等 。 川 、 西藏等地 。 可食用 。 属树木外生菌根菌 。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 , 菌盖宽 6一 巧 C m , 半球形 , 扁平至近
平展 , 杏黄褐或橙褐至储褐色 , 中部深色 , 湿时粘 , 被灰色纤
毛状贴生鳞片 。 菌管层白色 , 初期浅橄榄色 , 后逐渐变为浅
褐色至浅黑褐色 , 凹生 。 菌柄 8 一 1 . 5 C m x Z 一 5 C m , 棒状 , 白
色 。 污白色至浅褐色 , 基部常呈现蓝绿色 , 表面有黑色粗疵
或鳞片 。
2
.
1 8 污白统柄牛肝菌 L e c c in u m h o fo p u s ( R o s t k . ) W a tlin g
(图 1 6 ) 夏秋季于桦树等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 分布于青
海等地 。 可食用 。 属树木外生菌根菌 。
子实体一般中等 。 菌盖直径 4 一 7 . 5 C m , 中凸 ,后微平展 ,
盖缘幼时微内卷 , 无粘液 , 但有脂状感 , 少平滑 , 土黄色 , 橘黄
色 , 褐黄色 , 后期多具龟裂状花纹 。 菌 肉淡黄色 , 乳黄色 , 伤
后变成酒红色 , 近柄处尤甚 , 遇 eF SO 、 液变绿色 , 遇 K O H 液呈
橘褐色 , 鲜时无特殊气味和味道 。 菌管长约 10 m m , 孔 口径
1
.
2 一 2 m m , 淡黄褐色 , 橄榄褐色 , 干后呈黄色 。 菌柄长 5一 7 C m ,
粗 2 一 4 . 5 C m , 锑黄色 , 上端有较浓的金黄色或暗红色小粒点 ,
坚脆 ,少数柄基具糠鼓状鳞片 , 易脱落 。
2
.
1 6 褐统柄牛肝菌 L e c c in u m s c a b ur m ( B u ll . ) G ra y (图 1 4 )
夏秋生于阔叶林或混交林 (桦木和冷杉 、云杉 )中地上 。 分
布于黑龙江 、 吉林 、 河北 、 安徽 、 江苏 、 浙江 、 陕西 、青海 、云南 、
四川等地 。
图 1 6 巧臼抚 钠午月十菌
子实体小或中等大 。 菌盖直径 3一 6 5 C m , 扁半球形 , 后
期半球形 ,粗糙至光滑 , 白色至污白色 , 老后呈现灰色 。 菌肉
白色至污白色 , 厚 。 菌管 7 一 18 m m , 污白 , 孔 口污白色 , 最后
呈深粉红色 。 菌孔直径 0 5 m m , 白色和淡黄色棕色的斑点 ,
伤后变褐色 。 菌柄长 5 10 C m , 粗 0 . 7 一 1 . 5 Cm , 柱形或向下渐变
粗 , 白色至污白色或呈灰白色 ,表面粗糙有疵 , 内实 。
2
.
1 9 红统柄牛肝 菌 L e c c in u m c h r o m a p e s ( F ro s t . ) S in g .
(图 1 7 )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 。 菌盖直径 5 一 10 5 C m , 扁半球
形 , 肉粉色到微带粉红色 , 后呈淡栗褐色 , 干或湿时稍粘 , 被
细绒毛 , 有时变光滑 。 菌肉白色 , 表皮下带粉红色 。 菌管肉
粉色 , 离生或近离生 , 在柄周围凹陷 。 管 口同色 , 近圆形 , 每
毫米 2 一 3个 。 柄长 5一 8 C m ,粗 2 一 2 2 C m , 上下等粗或趋向顶端
稍细 , 与菌盖同色 , 但基部呈亮黄色 , 有时有条纹和褐色小
点 , 粗糙或有细小鳞片 。
菌盖直径 3一 14 C m , 扁半球形至垫状 , 表面湿时粘 , 光滑
或具短绒毛 , 灰 白色至淡灰褐色或淡栗褐色 、栗褐色 。 菌肉
白色 , 伤不变色或稍变浅灰色 、 淡粉红色 。 菌管长 8一 巧 m m ,
初期 白色或浅灰色 , 渐变为淡褐色 , 近离生或于菌柄四周 凹
陷 , 伤后变为肉色或浅黑色 ; 管孔圆形 , 每毫米 1 一 2个 , 伤不
变色 。 菌柄 4 一 12 . 5 C m x o . 8 一 3 . 5 C m , 近圆柱形 , 基部膨大 , 内
实 , 上部 白色 , 下部浅灰色 ,有纵纹及多数黑褐色小疵 。
2
.
1 7 黑鳞统柄牛肝菌 L e c c in u m a t or s tiP it a ut m A . H . S m .
e t a l
.
(图 1 5 ) 图 1 7 红痰柄牛肝菌
可食用 , 味道好 。 外生菌根菌 。 与松 、栗 、 栋等树木形成
菌根 。
3 讨 论
夏秋季于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 。 分布于云南 、 四
牛肝菌科真 菌在我 国分布极其广泛 , 有 关其种类分
布 、 生态环境 、 资源调查与研究利用等方面的相关报道均 已
见到阵l[明 。 牛肝菌在连城 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广 , 且种类丰富 ,
对该菌在这一地区的进一步研究及食物多样性调查提供了
有利条件 。 几 (下转 尸22)
. 育 种 驯 化 吸 阁 蜀 2 0 13 ( 3 )
表 1供试菌株 同工酶谱带 f R值
酶带 菌株
BW I BWZ BW 3 BW4 BW SBW6 BW7 BW SBW gBW 10 BW l l BW 2 1
0
.
436 0
.
436 0
.
436
0
,
4 50 0
,
450
3 0
.
466 0
.
466 0
.
466 0
.
4 66 0
.
466
4 0
.
493 0
.
493 0
.
493 0
.
4 93 0
.
493
0
,
507 0
,
507 0
,
507
6 0
,
527 0
,
527 0
,
527 0
,
527 0
,
527 0
,
527 0
,
527
工酶谱带结果的聚类分析结果更能定量的反映遗传关系和
亲缘关系的远近 。 同工酶技术是 目前动植物生理生化及遗
传分析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 酉旨酶同工酶因其稳定性高 , 重
现性好 , 检测方便等优点 , 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 于大型食用
菌菌株的菌种研究中障} 。 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川 , 由于同工
酶技术可能会受到培养时间 , 电泳条件等的影响 , 在完善此
项技术的同时 , 结合拮抗反应 , 形态特征 , 及分子生物学办法
能够更好的对菌种的分类鉴定和 进化遗传关系及判断物种
间的亲缘关系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 几
0
,
554 0
,
554 0
,
554
0
,
574 0
,
574 0
,
574
参考文献
l234[]
9 0
,
615 0
,
6 15 0
,
615 0
,
6 15 0
,
615 0
,
6 15 0
,
615 0
,
615 0
,
615
l0
l l
0
,
635 0
,
635 0
,
635 0
,
6 35 0
,
635 0
,
635
0
,
659 0
,
659 0
,
659 0
,
6 59 0
,
659 0
,
659 0
,
659 0
,
659 0
,
659
B W I B W 3 BW S B W 7
B W 16
BW g
B W Z B W 4 B W 18 B W l l o B W l l Z
杨军 ,林文 ,王 兴龙 t野生宾王菇人工驯化研究初报 [J] t食用菌 ,
2 0 0 6 ( l )
: 16 一 17
.
N Y/ T 109 7
~ 2 0 6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酒旨酶同工酶电泳方法 [盯
唐启义 , 冯明光。 P S 数据处理系统— 实验设计 、统计分析及模型优化 [Ml t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 00 6 .
S n e at h P
t
H
.
A
.
,
S o k
a
l R
.
R
.
N u m e
r i e a l T
a x o n o m y : T h e p
r i n e i p l e s
a n d p
r a e t i e a l o f n u m e
r i e a l e l
a s s i if e at i o n 【M ] . W . H . F r e e m a n A n d
C o m p
a n y
,
S
a n F r a n e i s e o
,
1 97 3
.
李林玉 ,李荣春 , 金航 ,等 . 云南离褶伞属资源遗传多样性的
R A p D 分析 [J ] . 菌物学报 , 2 0 0 5 ( 2 4 ) : 7 8一 8 1 .
张红梅 , 吕长武 , 吕杰 , 等 . 同工 酶技术在 食用 菌研究 中
的应用 [J] . 种子 , 20 07 , 2 6( 7 ) : 4 一 47 .
姚强 , 高兴喜 ,宫志远 , 等 .十一株棕色蘑菇栽培形状及亲缘关系
分析 [J ] . 食用菌 , 20 1 0 , 17 ( 4 ) : 1 8一 2 2 t
(上接 P 1 8 )
参考文献
川2[]
【3 ]
45[]
67[]
89[]
3 小结与讨论
调查了阜新地区宾王菇菌株的亲缘关系 ,结果表明宾王
菇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 , 且其遗传关系与采样地点关系密
切 , 同一采样地点所得菌株间遗传差异水平较低 , 这反映了
菌株与特定的自然条件长期作用的结果 。 李林玉等勺寸云南
离褶伞属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表明 , 离褶伞属真菌不但具
有种间多样性还具有种内遗传多样性 , 遗传关系与地理来源
关系密切 ,这与笔者结果一致 。
研究中 , 12 个菌株的醋酶同工酶谱带聚类分析结果和拮
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 同工酶结果相对更加直观 , 稳定 , 同
[10 ]
宋斌 ,李泰辉 ,吴兴亮 , 等 t滇黔桂牛肝菌资源的初步评价 [J] t贵
州科学 , 2 0 0 4 , 2 2 ( l ) : 9 0 一9 6 t
李泰辉 , 宋斌 . 中国 牛肝 菌分属检索表 [J] .生态科学 , 2 0 0 2 ,
2 1 ( 3 )
: 2 4 0一 2 4 5
.
王德国 ,邢韶华 , 崔国发 , 等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 8种主要森林
类型 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J] t西部林业科学 , 2 0 0 8 , 3 6 ( 3 ) :
5 1一5 5
t
卯晓岚 .中国大型 真菌 [M] .河南郑州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0 0 0
t
李泰辉 ,宋斌 .中国牛肝菌 已知种类 [J] t贵州科学 , 2 0 0 3 , 2 0( Z 1 ) :
7 8 一 8 6
.
戴玉成 , 周丽伟 , 杨祝 良 , 等 . 中国食用菌名录 [J] .菌物学报 ,
2 0 10
,
2 9 ( l )
: l一 2 1
.
柳青 ,吴锡鹏 . 庆元县高海拔马尾松林间华美牛肝菌调 查 [J] t食
用菌 , 2 0 0 2 ( l ) : 4 一5 .
李泰辉 , 宋斌 . 中国食用牛肝菌的种类及其分布 [J] t食用菌学
报 , 2 0 0 2 , 9 ( 2 ) : 2 2一 3 0 t
藏穆 , 袁 明生 , 弓明钦 .中国牛肝菌 目的研究和增补 [J] 真菌学
报 , 19 9 3 , 12 ( 4 ) : 2 7 5 一2 82 t
Z A N G M u
.
T A X O N O M Y
.
M Y C O G EO G R A P H Y A N D E C T O一 M Y
-
C O R R H I Z A L 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 T H E B O L E T A L E S F R O M C H I
-
N A 1
.
F A M I L Y S T R O B I L O M Y C E T A CE A E [J ]
. 菌物系统 , 1 9 9 7 ,
16 ( 4 )
: 2 6 4一 2 6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