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半夏秫米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失眠60例



全 文 :  作者简介:王如高 ,男 , 1968年 6月生 ,主治医师 ,江苏省泗阳
县中医院 (泗阳  223700) ;赵维杰、胡钱春 ,单位同第一作者。
半夏秫米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失眠 60例
王如高 赵维杰 胡钱春
摘要: 选慢性乙型肝炎伴失眠患者 60例 ,取半夏秫米汤之意 ,配合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 结果: 临床治愈 28例 ,显
效 18例 ,有效 9例 ,无效 5例 ,总有效率为 91. 7% ( 95%的可信区间为 84. 7% ~ 98. 7% )。
关键词: 失眠 ;慢性乙型肝炎 ;半夏秫米汤加减 ;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16. 6+ 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0-7156( 2002) 01-0013-02
  失眠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见症状之
一 ,采用一般安神方疗效并不满意。 1997年 2月至
2000年 9月 ,笔者采用半夏秫米汤加减治疗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伴失眠症 60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
效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门诊及住院病人 ,符合 1995年
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
订通过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试行 )》中慢性乙
型肝炎诊断标准 ,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60
例患者中 ,男 49例 ,女 11例 ;年龄 23~ 35岁 ;病程
1~ 3年 ;轻度失眠 24例 ,中度失眠 (需服小剂量安
定 ) 25例 ,重度失眠 (需服大剂量安定 ) 11例 ;均有
肝功能损害 , ALT80~ 200U /L,伴轻度黄疸 12
例 ,低热 10例 ,肝区疼痛不适 6例。
2 治疗方法
采用半夏秫米汤加减。药用: 制半夏 9g ,石菖
蒲 30g ,远志 12g ,合欢皮 12g ,茯苓 15g ,桃仁泥
12g ,红花 10g ,当归 12g ,生地 10g,丹参 20g ,赤芍
12g。纳差、乏力、少气懒言加黄芪、鸡内金 ;黄疸加
虎杖、金钱草、片姜黄 ;胁痛不适加郁金、玄胡 ;肝脾
肿大加穿山甲、三棱、莪术。 每日 1剂 ,水煎分 2次
服 , 15天为 1疗程。 治疗期间不用任何西药。
3 疗效观察
3. 1 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
员会 1991年 12月天津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
医疗效判定标准 (试行 )》制定。临床治愈: 睡眠正
常 ,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显效:睡眠正常 ,肝功能
指标改善 ;有效: 睡眠时间延长 ,或伴有肝功能改
善 ;无效:未达有效标准或病情恶化者。
3. 2 治疗结果: 60例患者经治疗一个疗程后 ,临
床治愈 28例 ,显效 18例 ,有效 9例 ,无效 5例 ,总
有效率为 91. 7% ( 95%的可信区间为 84. 7% ~
98. 7% )
3. 3 失眠程度与疗效关系: 轻度失眠 24例 ,治愈
18例 ,显效 5例 ,有效 1例 ,获效最短时间为 3天 ;
中度失眠 25例 ,临床治愈 10例 ,显效 12例 ,有效 3
例 ,获效最短时间为 6天 ;重度失眠 11例 ,显效 1
例 ,有效 5例 ,无效 5例 ,获效最短时间为 10天。
3. 4 无效病例分析: 5例无效患者其中 2例有甲
胎蛋白一过性升高 , 3例有肝硬化 ,脾肿大 ,因而对
疾病较为恐惧 ,心理压力较大 ,失眠程度较深而治
疗效果也较差。
4 典型病例
张某某 ,男 , 32岁 , 1998年 11月 10日初诊。
纳差、乏力 2年 ,失眠 6个月。患者 2年前出现
纳差 ,乏力 ,在当地医院就诊。经查肝功能及两对
半 ,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经保肝降酶等治
疗后肝功能一直未恢复正常 , ALT80~ 160u /L。 6
个月前又出现失眠 ,初起不易入睡 ,后渐加重 ,需服
小剂量安定方能入睡 ,曾服用养心安神方药 40余
剂 ,始终未能奏效。刻诊:心情抑郁 ,舌质紫暗、苔白
腻 ,脉沉弦滑。复查肝功能 ALT124U /L。遂对其进
行心理疏导 ,保持乐观情绪。药用: 制半夏 9g ,石菖
蒲 30g,远志 12g ,合欢皮 12g ,茯苓 15g ,桃仁泥
12g ,红花 10g ,当归 12g,生地 10g ,丹参 20g ,赤芍
12g ,白术 10g ,鸡内金 6g ,柴胡 6g。服药 5剂 ,失眠
症状减轻 , 15剂后临床告愈 ,停药未见复发。
5 讨论
5. 1 失眠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见的神经精神
症状之一 ,多由于患者对肝炎的忧虑引起 ,属于祖
国医学“七情致病” ,常能影响病情康复 ,易致肝功
能异常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因而在治疗这
类病人时 ,应采用“七情相胜法”进行心理疏导 ,减
轻病人心理压力 ,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积极配合治
疗。
·13· 山西 中医  2002年 2月第 18卷第 1期          SHANXI J OF TCM  Feb. 2002 Vo l. 18 No. 1    
5. 2 祖国医学认为 ,该病属不寐范畴。病机为温邪
内蕴 ,侵及肝脾 ,一方面致脾失健运 ,内生湿浊 ,湿
聚成痰 ;另一方面致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而瘀血 ;痰
瘀交阻 ,痹阻气血 ,致心失所养 ,心神不宁 ,而见失
眠。另据“顽病多痰”及“久病必瘀”理论 ,故治疗从
痰瘀入手 ,佐以舒肝健脾。 方中半夏取半夏秫米汤
之意 ,化痰安神 ;石菖蒲、茯苓、远志乃取温胆汤之
意 ,旨在化痰健脾 ;桃仁、红花、赤芍、生地、丹参、合
欢皮以活血化瘀 ,疏肝理气 ;诸药相合 ,使痰化瘀
祛 ,气血流通 ,心有所养 ,阳能入阴 ,故失眠可愈。
(收稿日期: 2001-01-03,修回日期: 2001-11-26)
本文编辑:王存明
  作者简介:陈建生 ,男 , 1948年 7月生 ,主治中医师 ,江苏省徐
州市泉山医院 (徐州  221006)
疏肝平激汤治疗肠激惹综合征 56例
陈建生
摘要: 采用中药疏肝平激汤治疗肠激惹综合征 56例。 结果: 治愈 32例 ,占 57. 1% ;好转 21例 ,占 37. 5% ;无效 3例 ,占
5. 4% ;总有效率为 94. 6%。
关键词: 肠激惹综合征 ;疏肝平激汤 ;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74.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1000-7156( 2002) 01-0014-01
  自 1996年 1月至 2000年 3月 ,笔者采用疏肝
平激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56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6例患者中男 35例 ,女 21例 ;年龄 19~ 51
岁 ,平均 35. 5岁 ;病程最长 15年 ,最短 3个月 ;全
部病例均经纤维肠镜检查 ,排除肠壁结构缺陷及黏
膜损害 ,除外肠道炎症、痢疾、肠癌等。
2 治疗方法
疏肝平激汤药物组成:白芍 10g ,白术 10g ,茯
苓 15g ,柴胡 10g ,枳壳 10g ,陈皮 10g ,山药 30g。加
减:若食欲不振者 ,加砂仁 5g (打碎 ) ,炒麦芽 10g;
呕恶者 ,加半夏 10g ,生姜 3片 ;腹中冷痛者 ,加干
姜 5g ,附子 5g;五更泻者 ,加吴茱萸 10g ,干姜 5g;
久泻不止者 ,加诃子 10g ,五味子 10;体倦乏力者 ,
加党参 10g ,黄芪 30g;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 20g ,
郁李仁 10g。每日 1剂 ,水煎早晚各服 1次。20剂为
1疗程 ,一般治疗 2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参照孙传兴主编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
转标准》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1998. 78)中有关
内容制定疗效标准。治愈 (症状全部消失 ,半年以上
无复发 ) 32例 ,占 57. 1% ;好转 (症情减轻 ,大便次
数明显减少 ) 21例 ,占 37. 5% ;无效 (症状无改善 ) 3
例 ,占 5. 4% ;总有效率为 94. 6% 。
4 典型病例
赵某 ,男 , 31岁 , 1998年 3月 21日初诊。
腹痛、腹泻 3年余 ,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曾服
用氟哌酸、庆大霉素、黄连素、甲硝唑、谷维素等未
显效。半月前纤维肠镜检查示肠黏膜正常 ,肠蠕动
亢进 ,激惹征 (+ )。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刻诊:消
瘦 ,腹泻每日 4~ 5次 ,腹泻每于紧张、忧思、生气后
加重 ,腹胀胁痛 ,失眠多梦 ,舌质红、苔薄白 ,脉弦
滑。查大便常规及大便培养均正常。证属肝脾不和。
治宜疏肝健脾 ,调和肝脾。疏肝平激汤加味: 山药
30g ,白术 10g ,党参 10g,柴胡 10g ,白芍 10g ,茯苓
10g ,枳壳 10g ,陈皮 10g,川楝子 10g ,薄荷 10g ,夜
交藤 30g。每日 1剂 ,水煎服。10剂尽 ,腹痛消失 ,腹
泻次数为每日 2次。继用 10剂后 ,大便为每日 1
次 ,诸症悉除。
5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常表现有腹痛 ,泄泻 ,腹胀胁痛 ,
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同时还常伴抑郁、焦虑、烦躁、
失眠、多梦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笔者认为 ,肠
道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腹泻、腹痛范畴 ,其病机为
肝失疏泄 ,肝木侮土 ,脾失健运 ,升降失职。 治疗当
以疏肝理气 ,健脾化湿 ,调和肝脾为主。疏肝平激汤
中以柴胡疏肝 ,白芍柔肝 ,合用加强疏肝作用并治
疗腹痛、胁痛 ;陈皮、枳壳理气止痛 ,消胀 ;山药、白
术、茯苓健脾止泻 ,助运化湿。诸药合用 ,则痛泻除 ,
焦虑去 ,故获良效。
(收稿日期: 2001-08-21)
本文编辑:王福岗
·14·    山西 中医  2002年 2月第 18卷第 1期          SHANXI J OF TCM  Feb. 2002 Vo l. 18 No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