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医疗前沿
ChinaHealthcareInnovation
July,2008
Vol,3 No.14
2008年07月
第3卷 第14期
作者简介:王云庭(1962-),男,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
属中山市中医院。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
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其发病率高,后果严
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至
少有6亿人感染过HBV,约有1.3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
中有25%的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
癌,每年因肝病死亡约30万人。近10年来,现代医学对乙肝的研
究,无论基础还是临床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核苷类
似物药物的问世,对治疗乙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迄今为止,病
原学的治疗仍未取得重大突破。中医中药治疗乙肝是我国医学的
特点,笔者于 2006年 12月 ~2007年 12月,用我院制剂—复方田
基黄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9例,现就临床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 2000年 9月修订的《病毒性
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既往有乙型肝炎或
HbsAg携带者病程超过半年,目前有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
常者。治疗前3个月均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制剂。
1.2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129例病例,均为 2006年 12月
~2007年 12月在中山市中医院肝病门诊诊治的患者。临床分级
按 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
轻、中、重度。把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随机分设两个组,以抛硬币
的方式决定分组。治疗组 69例,男 56例,女 13例;年龄 14~57
岁,平均36岁;病程半年~23年,平均5.4年。其中慢性肝炎轻度
31例;中度34例;重度4例。对照组60例,男49例,女11例;年
龄16-53岁,平均38岁;病程半年~20年,平均5.2年。其中慢性
肝炎轻度29例;中度 28例;重度 3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具
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复方田基黄胶囊(中山市中医院
研制,粤药制准 Z03120119,由田基黄、虎杖、重楼、连翘、黄芪、桑
寄生等药物制成,每粒0.3g),每次2粒,每日3次。对照组用水飞
蓟宾葡甲胺片 (浙江东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33022182,每片50mg),每次150m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3
个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肝炎的药物。
1.4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
A/G、T-Bil)、肾功能(UA、BUN、Cr)、病原学检查(乙肝二对半,
HBV—DNA)、血常规,同时应用B超常规探查肝脏。记录临床症
状及体征,若有不良反应随时记录。
1.5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疗效标准
以及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的有关标准
(2002版)将疗效综合判断标准分为:显效:乏力、食欲减退、肝区
不适、尿黄等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肝脾肿大消失或回缩,肝区无明
显压痛和叩击痛;肝功能检查各顶指标基本恢复正常,HBV-DNA
转阴或下降。有效:上述主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肝脾肿大
回缩或稳定不变;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如 ALT、AST、T-Bil下降
50%以上,HBV-DNA仍然阳性。无效:上述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等
无明显变化或病情进一步加重者。
1.6统计学方法 结果用 X±S表示,计数分析采用 X2检验,
计量分析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的比较,见表 1。治疗组与对
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 ALT、AST、A/G、TBil变化水平比较,见表
2。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均有明显降低,治疗前后自身
比较均为 P<0.01;治疗后 A/G均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
较,各项指标均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 ALT、AST、TBil复常率比较,见表 3。两组
治疗后ALT、AST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
TBil复常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
表3两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复常率比较
2.4两组治疗前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比较,见表4。差异
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表4两组治疗前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比较(例)
2.5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见表5。
治疗组显效 47例,有效 15例,无效 7例,总有效率 89.9%;
对照组显效 33例,有效 6例,无效 21例,总有效率 65.0%。两组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5两组总体疗效比较(例)
2.6副作用 在整个疗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胃肠道
复方田基黄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9例的临床观察
王云庭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田基黄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复方田基黄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9例 (治疗
组),并与对照组(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作对照,通过观察比较治疗前后ALT、AST、A/G、TBil变化水平及复常
率;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以及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变化,分析复方田基黄胶囊的临床疗效。结果 复方田基黄胶囊能显著改善和恢复肝
功能,具有保肝降酶退黄作用,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复方田基黄胶囊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制剂。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复方田基黄胶囊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85.6;R512.6+2 [文献标识码]A
组别 例数(n) ALT AST TBil
治疗组 69 52/69(75.4%) 39/55(70.9%) 33/38(86.8%)
对照组 60 43/60(71.7%) 35/48(72.9%) 20/34(58.8%)
组别 例数(n) HBsAg HBeAg HBV-DNA
治疗组 69
治疗前 69 41 48
治疗后 69 39 47
对照组 60
治疗前 60 38 44
治疗后 60 36 42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69 47 15 7 89.9%
对照组 60 33 6 21 65.0%
64
中国医疗前沿
ChinaHealthcareInnovation
July,2008
Vol,3 No.14
2008年07月
第3卷 第14期
反应和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及血液系统方面的副作用。
3讨论
迄今为止,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尚未十分清楚,病原学
治疗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多数学者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乙
型肝炎病毒感染时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与病毒清除和发病机
制相关[3]。
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胁痛”、黄疸“等范畴。中医认为,乙
型肝炎发病,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是其首要因素,正气不足,肝脾失
调,抵抗力低下是其内在因素,慢性期为外邪缠绵,肝郁脾虚,肝
肾不足而致虚实夹杂之证。治宜扶正祛邪兼顾,立清热利湿、解
毒、健脾补肾为治疗大法。复方田基黄胶囊是在总结我院多年治
疗乙型肝炎经验方基础上,精选药物配伍制成的本院制剂,由田
基黄、虎杖、重楼、连翘、黄芪、桑寄生等药物制成。方中田基黄属
广东地道药材,有明显的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作用,主治湿热黄
疸,据全国各地临床经验报导,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
疗效肯定;虎杖清热解毒,护肝降酶,利湿退黄,有报道 20%的虎
杖液对乙型肝炎抗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重楼清热解毒,有较强
的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药理证明,其
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再生,加速肿胀的肝细胞消退,减少肝细胞
的气球样变和肝细胞脂滴,促进肝糖原和核糖核酸的恢复,降低
血清ALT活力。黄芪补中益气,能护肝降酶,调节免疫功能,有报
道其有增强慢性肝炎的细胞免疫功能,对清除 HBV有一定作用,
同时具有促进体液免疫反应的效果。桑寄生补益肝肾,药理研究,
桑寄生提取物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
临床观察资料结果显示:复方田基黄胶囊能显著改善和恢复
肝功能,具有保肝降酶退黄作用,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疗效优
于对照组,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制剂。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
冶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112
[3]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51
表1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的比较
表2两组治疗前后ALT、AST、A/G、TBil变化水平比较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1,*P<0.05
组别 例数(n) 乏力 纳差 肝区痛 黄疸 肝肿大 腹胀
治疗组 69 48/56(85.7%) 50/55(90.9%) 34/39(87.2%) 23/26(88.5%) 25/30(83.3%) 31/38(81.6%)
对照组 60 32/51(62.7%) 20/39(51.3%) 23/48(47.9%) 12/21(57.1%) 19/37(51.4%) 22/37(59.5%)
组别 例数(n) ALT(U/L) AST(U/L) A/G TBil(umol/L)
治疗组 69
治疗前 170.67±135.99 135.38±84.61 1.10±0.18 60.33±17.13
治疗后 52.36±13.97** 56.36±19.45** 1.29±0.16* 19.25±5.62**
对照组 60
治疗前 188.35±152.66 128.55±99.47 1.11±0.17 64.77±19.09
治疗后 55.63±23.11** 49.85±20.72** 1.32±0.12* 20.06±6.96**
(上接第 63页)两组治疗前 MCV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
前相比,治疗组 SCV明显提高,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对
照组MCV略有提高,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
二、两组治疗后主观症状及体征的变化,见附表2。
治疗8周后治疗组所有主观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与对
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综合表 1和表 2,说明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氦氖激光穴位照
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确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症状的
良好作用。
讨论
DPN的发生原因一般认为是代谢障碍和微循环障碍所致。葡
萄糖毒性作用和脂肪毒性作用可最终形成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
的改变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而微循环障碍可导致供养神经的微
血管基底膜增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官腔狭窄和血流
减少,从而引起和加重神经病变。
既往中医将 DPN归属于“痹症”、“痿症”,认为病久而阴虚血
瘀气滞从而使肌肤失养。近年有人研究并认为部分患者 DPN的
发生则与肝郁脾虚、瘀血阻络有关[1]。也有人认为脾肾两虚、肝失
疏泄、痰瘀互阻是代谢综合征的共同病机[2],而临床所见 DPN确
多见瘀证。因此我们以调肝健脾补肾、活血化瘀通络为治则,采用
加味血府逐瘀汤联合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血府逐瘀汤被誉为
活血化瘀第一方,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活血化瘀诸方中颇具代表性
的一首方剂。该方以行气活血立法,临床疗效卓著,具活血化瘀而
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瘀证”
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所加鸡血藤入肝、肾经,活血舒筋通
络、行补兼备,具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
为鸡血藤有改善微循环促进能量代谢的作用;黄芪、白术则能健
脾益气。而氦氖激光照射可改变神经纤维对离子的通透性,修复
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能刺激神经周围组织生成内啡
肽,从而起到镇痛作用[3]。激光的光压、电磁效应直接刺激穴位,可
通调经络,运行全身气血,改善脏腑功能[4]。所选膈俞乃血会,阳陵
泉为筋会,肝俞肾俞皆为脏俞,激光照射除局部效应外,尚有与血
府逐瘀汤相得益彰的增强疗效之功。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采用加
味血府逐淤汤联合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 DPN,确为一有效方
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如政.糖尿病从肝论治.中国医药学报,1998,1:17-23.
[2]徐远.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思路和方法.中医杂志,2003,4:
302.
[3]罗乐,何于江,周章武.激光镇痛机理分析.应用激光,1997,17:
47-48.
[4]乔志恒,范维铭,主编.实用理疗学.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2001:686-687.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