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山苍子油与β-环糊精的超分子作用及其理化性质



全 文 :现代食品科技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Vol.30, No.9
13

山苍子油与β-环糊精的超分子作用及其理化性质

旷春桃,李湘洲,韩艳利,王玲芝,张杉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山苍子油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和香料,在食品和化妆品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柠
檬醛与 β-CD 的超分子作用,优化了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同时采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
和扫描电镜(SEM)对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醛-β-CD 包合物的包合比为 1:1,包合过程的形成
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热力学参数(ΔH°<0,ΔS°<0,ΔG°<0)表明,柠檬醛与 β-CD 的包合过程为自发放热过程,主要驱动力
为焓变(ΔH°)。UV、IR、XRD 和 SEM 表明,山苍子油与 β-D 形成包合物后,其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两者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等
作用力结合形成新的物相。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较好,能更好地保留山苍子油的原始化学成分。
关键词:山苍子油;β-环糊精;超分子作用;包合物;理化性质
文章篇号:1673-9078(2014)9-13-19 DOI: 10.13982/j.mfst.1673-9078.2014.09.003
Supramolecular Interaction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with
β-Cyclodextrin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lex
KUANG Chun-tao, LI Xiang-zhou, HAN Yan-li, WANG Ling-zhi, ZHANG Shan-lin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Abstract: Litseacubeba essential oil is an important condiment and perfume,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the food and cosmetics industry. The
supramolecular interaction between citral from the plant’s essential oil and β-Cyclodextrin (β-CD) was studied by UV spectrophotometry, and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Litsea cubeba oil-β-CD inclusion complex was optimized. In addition, it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ultraviolet-visible (UV) spectrometry, infrared (IR) spectrometry, X-ray diffractometry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oichiometric ratio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β-CD inclusion complex was 1:1, and the formation constant of
the complex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ΔH <0, ΔS <0, ΔG <0) demonstrat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β-CD inclusion complex was a spontaneous exothermic process, and the main driving force was a change in enthalpy
(ΔH).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β-CD complex were visibly changed and that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and β-CD were combined by Van der Waals force or hydrogen bond to form a new phase. Otherwise, the complex showed good thermal stability
and photo stability, and the original components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were well preserved in the complex.
Key words: Litsea cubeba oil; β-cyclodextrin; supramolecular interaction; complex;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山苍子(Litsea cubeba (Lour.) Pers.)是樟科木姜
子属植物,为中国特有的香料植物资源之一,主要分
布在长江以南的湖南、广东、贵州和湖北等省份。山
苍子油是山苍子的果实挥发油,具有清鲜香甜的果香,
有酸柠檬样气息。山苍子油的主要成分为柠檬醛,含
量高达 60~80%,是一种重要的食品调料和香精香料,
收稿日期:2014-04-01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4811);湖南省科技计划项
目(2012NK3103)
作者简介:旷春桃(197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化学
和有机合成
通讯作者:李湘洲(1965-),女,教授,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化学与利用
同时具有抗菌[1]、抗氧化[2]等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
医药和化妆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山苍
子油易挥发,刺激性较大以及低水溶性限制了其应用。
因此,增加山苍子油的溶解度和稳定性、降低刺激性,
使其粉末化是提高山苍子油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s,β-CD)及其衍生物是
由 7 个吡喃葡萄糖分子组成的环状低聚糖,具有亲水
的外表面和亲脂的空腔,通常用作赋形剂、增溶剂和
稳定剂。客体分子与 β-CD 衍生物形成包合物后会影
响其水溶性、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因此,β-CD 及其衍
生物广泛应用于包合挥发油,挥发油形成包合物后易
于保存和运输,同时可增加挥发油的水溶性和稳定性
现代食品科技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Vol.30, No.9
14
[3~4]。张胜强等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柠檬醛-β-CD
包合物,优化了其制备工艺,并采用相溶解度法测定
了包合比和形成常数[5]。Wang 等研究了 β-CD 及其衍
生物对山苍子油的微胶囊化[6]。
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柠檬醛与
β-CD 的超分子作用,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比和不同温
度下的形成常数,计算了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
(ΔH°、ΔG°、ΔS°),揭示了包合过程的主要推动力。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并采
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IR)和扫
描电镜(SEM)对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理化性质进
行了研究,另外,对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热稳定
性和光稳定性进行了考察,以期促进山苍子油高附加
值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
柠檬醛,上海晶纯实业有限公司,>97%;山苍子
油,自制,从湖南永顺产山苍子果实中提取;β-环糊
精(β-CD),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其它试剂
均为分析纯。
1.1.2 仪器
UV-2600 分光光度计,上海天美科学仪器有限公
司;Nicolet Avatar330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美国
Termo Electron 公司;XD-2 多晶粉末 X 射线衍射仪,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Quanta 450 环境扫
描电子显微镜,美国 FEI 公司;PE-5 气相色谱-质谱
联用分析仪,美国 Perkin Elmer 公司;RG-0515 低温
恒温槽,常州荣冠实验分析仪器厂。
1.2 试验方法
1.2.1 柠檬醛与 β-CD 溶液体系的紫外吸收光

固定柠檬醛溶液的浓度为 6.0×10-5 mol/L,分别加
入不同体积的 1.0×10-2 mol/L β-CD 水溶液,然后用 pH
7.0 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定容,摇匀,恒温静置 30 min,
以对应相同浓度的β-CD溶液为空白在200~350 nm进
行扫描。
1.2.2 包合比的测定
采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包合比[7]。分别配制 9.0×10-5
mol/L 柠檬醛溶液和 β-CD 溶液,保持总摩尔浓度不变
的情况下,将上述两种溶液按不同体积比混合,摇匀,
恒温静置 30 min,以对应相同浓度的 β-CD 溶液为空
白,于 240 nm 波长处测定混合液的吸收度。同时以
无水乙醇为空白,测定对应相同浓度柠檬醛溶液的吸
光度,最后以柠檬醛溶液与对应相同浓度混合液的吸
光度之差 ΔA 对柠檬醛的摩尔分数(λ)作图。ΔA 最大
处对应的 λ即包合物的包合比。
1.2.3 柠檬醛-β-CD 包合物形成常数的测定
固定柠檬醛溶液的浓度为 6.0×10-5 mol/L,分别加
入 1.0×10-2 mol/L β-CD 溶液 0、1.0、2.0、3.0、4.0、
5.0 和 6.0 mL,用 pH 7 磷酸盐缓冲溶液定容,摇匀,
恒温静置 30 min,以对应相同浓度的 β-CD 溶液为空
白测定 240 nm 处的吸光度。根据
CDCA −
−Δ β
11 的回归方
程计算包合物的形成常数[7~10]。
1.2.4 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制备
分别称取 12.0 g β-CD,在 30 ℃将 β-CD 配成饱和
溶液,加入乙醇溶解的 2.0 mL 山苍子油(V 山苍子油:V 无水
乙醇=1:1),30 ℃搅拌 1.5 h,0 ℃低温恒温槽中冷却 24.0
h,过滤,用石油醚洗涤,60 ℃真空干燥 2.0 h,得山
苍子油-β-CD 包合物。
按《中国药典》[11]测山苍子油的空白回收率和包
合物中山苍子油的量。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收率、包
合率以及综合评分按下式计算:
%100
CD-
%/CD-- ×β+=β 质量加入山苍子油质量
山苍子油包合物质量包合物收率山苍子油
%100%/ ××= 空白回收率加入精油体积
收集到的山苍子油体积山苍子油的包合率
3070 ×+×= 收率包合率综合评分
1.2.5 紫外分析方法
分别取一定量的山苍子油,β-CD,山苍子油和
β-CD 的混合物,以及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乙二醇
溶解,定容,适当稀释后,在波长 200~350 nm 范围内
进行扫描。
1.2.6 红外分析方法
分别取适量山苍子油,β-CD,山苍子油和 β-CD
的混合物,以及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KBr 压片后进
行红外光谱测定。
1.2.7 X-射线分析方法
取适量 β-CD,山苍子油和 β-CD 的混合物,以及
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进行 X-射线衍射,衍射角扫描
范围 5~60°,管电压 36 kV,管电流 20 mA,扫描速率
4 °/min,采样间隔 0.01°。
1.2.8 扫描电镜分析方法
取适量山苍子油和 β-CD 的混合物以及山苍子油
-β-CD 包合物,对其表观形貌进行扫描电镜观测。金/
钯合金为镀靶,真空喷金镀膜,电流:18 mA,电压:
现代食品科技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Vol.30, No.9
15
5 kV,运行时间:120 s,焦距:8~15 mm。
1.2.9 热稳定性测定
称取一定量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和山苍子油分
别置于电热干燥箱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称量两种样
品的质量,计算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和山苍子油的剩
余率,剩余率按下式计算:
%100t%/ ×= 样品的初始质量
时刻样品的质量剩余率
1.2.10 光稳定性测定
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和山苍子油分别采用 500
W 氙灯模拟日光照射 1.0 h,然后按《中国药典》[11]中
的方法回收光照后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中的山苍子
油,采用 GC-MS 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柠檬醛与 β-CD 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
客体分子的光学性质因超分子作用而改变,35 ℃
下柠檬醛和 β-CD 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见图 1。

图1 柠檬醛和β-CD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
Fig.1 Absorption spectra of citral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 of
β-CD
注:β-CD 浓度从上至下依次为:0、1.0×10-3、2.0×10-3、
3.0×10-3、4.0×10-3、5.0×10-3、6.0×10-3 mol/L。
从图 1 可知,在相同的柠檬醛溶液浓度条件下,
随着 β-CD 浓度的增加,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有
规律地减少,最大吸收波长由 242 nm 蓝移到 240 nm,
因为 β-CD 衍生物疏水空腔内电子云密度较高,会对
柠檬醛分子发色团的电子云产生干扰,促进其电子云
流动,从而使柠檬醛分子的最大吸收波长蓝移和吸光
度减少[6~7],说明柠檬醛与 β-CD 可形成包合物。
2.2 柠檬醛与 β-CD 在溶液中的包合比
采用等摩尔系列法测定柠檬醛与 β-CD 在溶液中
的包合比结果见图 2。

图2 ΔA与λ的关系图
Fig.2 Profile of ΔA vs λ
由图 2 可知,ΔA 最大值处对应的柠檬醛的摩尔分
数为 0.5,因此,柠檬醛-β-CD 包合物的包合比为 1:1,
β-CD 分子的内部空腔尺寸为 7.8 A°,与柠檬醛分子尺
寸匹配,所以,形成 1:1 的包合物[6, 12]。
2.3 柠檬醛-β-CD 包合物的形成常数
紫外分光光度法常用于包合物形成常数(K)的
测定,根据Benesi-Hildebrand方程[7],如果柠檬醛与
β-CD的超分子作用形成1:1包合物,则有:
GCDG0 C
1
KCC
1
AA
1
εΔ+εΔ=− −β



1 对 1
CDCβ −
作图,根据截距和斜率,计算包
合物的形成常数 K。

1 与 1
CDCβ −
关系见图 3。

图3 柠檬醛与β-CD体系的双倒数图
Fig.3 Double reciprocal plot of citral and β-CD system
从图 3 可知,25 ℃时柠檬醛与 β-CD 体系的双倒
数 图 ( 1/Cβ-CD~1/ΔA ) 的 线 性 回 归 方 程 为
723.7x0145.0y += ,相关系数(R2)为 0.9941,说
明线性关系良好,所以柠檬醛-β-CD 包合物的包合比
为 1:1,形成常数为 532.62 L/mol。其它温度下的形成
常数见表 1,柠檬醛-β-CD 包合物的形成常数随温度
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升高温度不利于包合过程的进行,

现代食品科技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Vol.30, No.9
16
包合物趋向于解离[13]。
2.4 柠檬醛与 β-CD 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计

根据范霍夫方程
R
S
RT
HKln
oo Δ+Δ−= ,将 lnK 对 1/T
作图,得到回归方程为 879.14T0.6330Kln 1 −= − ,由
直线的截距计算包合过程的熵变 ΔSº 为-123.704
J/(mol·K),然后按 KlnRTG −=Δ o 计算包合过程的自由
能变化 ΔG°,最后根据 ooo STGH Δ+Δ=Δ 计算焓变
ΔHº,结果见表 1。
表1 柠檬醛与β-CD包合过程的K、ΔG°、ΔHº 和ΔSº
Table 1 K, ΔG°, ΔHº and ΔSº of inclusion process of citral and
β-CD
T/℃ K/(L/mol) ΔG°/(kJ/mol) ΔHº/(kJ/mol) ΔSº/[J/(mol·K)]
25 532.62 -15.55 -52.42
-123.70
30 428.78 -15.27 -52.75
35 306.41 -14.66 -52.76
40 231.36 -14.17 -52.89
45 135.82 -12.99 -52.32
表 1 的热力学参数表明,柠檬醛与 β-CD 的包合过
程为放热过程(ΔH°<0),随温度升高,形成常数减少,
包合过程向解离方向进行。ΔS°小于零,说明包合过程
为熵值减少过程,因为柠檬醛分子进入 β-CD 空腔后,
体系中游离的柠檬醛分子减少,导致熵减少,另一方
面,部分水分子被释放,导致熵增加,总的结果是熵
减少[13]。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值减少不利于包合
过程进行,但包合过程有利的焓变 ΔH°弥补了不利熵
变 ΔS°,结果使得包合过程的 ΔG°在不同温度下均为负
值,这说明包合过程可自发进行,主要驱动力是焓变,
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包合过程的进行[7]。
2.5 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制备工艺的优化
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制
备工艺,数据略。结果表明,温度和时间对包合率有
显著影响(F 温度=9.87>F0.05,F 时间=9.13> F0.05),表 1
的热力学参数表明,因为 β-CD 包合山苍子油为放热
过程,温度过高对山苍子油的包合不利,同时,包合
开始阶段是动力学控制过程,时间过短,包合率低。
油料比对收率有显著影响(F油料比=14.72>F0.05)。
综合考虑包合率和得率,采用综合评分法选择优
化工艺[3, 14],包合物的优化制备工艺为:油料比为 1:6
(mL/g),包合温度为 30 ℃,包合时间为 1.5 h,该条
件下重复三次实验,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平均收率
为 89.31%,山苍子油平均包合率为 71.15%。
2.6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山苍子油、β-CD、山苍子油和 β-CD 混合物,以
及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溶液在波长为 200~350 nm 进
行紫外扫描,结果见图 4。

图4 山苍子油、β-CD、山苍子油和β-CD的混合物以及山苍子
油-β-CD包合物的紫外光谱图
Fig.4 The UV spectra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β-CD,
mixture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and β-CD, and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β-CD complex
由图 4 可知,山苍子油,山苍子油和 β-CD 混合物
在 238 nm 处出现最大吸收峰,β-CD 在紫外区没有吸
收峰,因此,山苍子油和 β-CD 混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体
现的是山苍子油的吸收峰,两者的紫外光谱图基本没
有差异。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与山苍子
油,山苍子油和 β-CD 混合物明显不同,最大吸收波长
蓝移,峰强度变弱。说明山苍子油进入 β-CD 空腔形成
了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9]。
2.7 红外光谱分析
山苍子油、β-CD、山苍子油和 β-CD 混合物,以
及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红外光谱见图 5。
从图 5 可知,图 5b 和图 5c 分别是 β-CD 以及山苍
子油与 β-CD 混合物的红外光谱图,3385.07 cm-1特征
吸收峰是-OH 的伸缩振动,2924 cm-1附近的特征吸收
峰是-CH3 的伸缩振动,两者几乎完全一致,因为在物
理混合过程不能形成新的物相。图 5a 是山苍子油的红
外光谱图,特征吸收峰 2966.52、2918.30 和 2856.58 cm-1
是-CH3、-CH2的伸缩振动峰,1674.21 cm-1是柠檬醛羰
基的伸缩振动峰,1633.71 cm-1是柠檬醛双键的伸缩振
动峰。在图 5d 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红外光谱图中,
β-CD 的-OH(图 5b)伸缩振动峰红移到 3361.92 cm-1,
峰强度大幅度增加,柠檬醛的-CH3、-CH2 的伸缩振动
峰(2966.52、2918.30 和 2856.58 cm-1)消失,柠檬醛
的羰基伸缩振动峰(1674.21 cm-1)和双键的伸缩振动
现代食品科技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Vol.30, No.9
17
峰(1633.71 cm-1)的峰强度大幅度减少。因为柠檬醛
分子进入 β-CD 分子的空腔后,与 β-CD 分子存在范德
华力、氢键等作用力,这说明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
形成。




图5 山苍子油(a), β-CD(b), 山苍子油和β-CD的混合物(c)
和山苍子油-β-CD(d)包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Fig.5 The IR spectra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a), β-CD (b),
mixture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and β-CD (c) and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and β-CD complex (d)
2.8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β-CD、山苍子油与 β-CD 的混合物以及山苍子油
-β-CD 包合物的 X-射线衍射光谱见图 6。



图6 β-CD、山苍子油和β-CD混合物以及山苍子油-β-CD包合
物的X-衍射光谱
Fig.6 X-RD spectra of β-CD, mixture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and β-CD, and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β-CD complex
从图 6 可知,β-CD 的衍射图谱与山苍子油和 β-CD
混合物的衍射图谱基本一致,说明没有形成新的物相。
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主要衍射峰为 5.77、6.57、
10.94、11.57、14.46、15.38、17.31、17.93、19.88 和
20.80,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 X-射线衍射图谱与前
两者有明显不同,因为山苍子油与 β-CD 通过超分子作
用形成了新的物相[9]。
2.9 SEM 分析
左图为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 SEM 图,右图为
现代食品科技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Vol.30, No.9
18
山苍子油与 β-CD 混合物的 SEM 图,相同的放大倍数
下,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呈现出规则的晶体形貌特
征,粒度较小,排列有序、致密;而山苍子油与 β-CD
混合物则呈现出大的块状或片状形态,组成较为疏松,
柔软,排列没有规律。

图7 山苍子油-β-CD包合物与山苍子油与β-CD混合物的SEM
图(×10000)
Fig.7 The SEM images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β-CD complex,
and mixture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and β-CD (×10000)
2.10 山苍子-β-CD 包合物的热稳定性
山苍子油,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分别置于 40 ℃,
60 ℃恒温干燥箱中,结果见图 8。


图8 热稳定性实验
Fig.8 The thermal stabi1ity test
由图 8 可知,山苍子油的剩余率随时间下降趋势,
40 ℃和 60 ℃恒温 48 h 后,山苍子油剩余率分别为
71.73%、61.10%。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剩余率变化
较小,说明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热稳定性较好。

2.11 山苍子-β-CD 包合物的光稳定性
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光照 1.0 h 后,从包合物中
提取的山苍子油的总离子流图见图 9,山苍子油光照
1.0 h 后的总离子流图见图 10。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
提取的山苍子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未包合前基本一
致。而山苍子油光照后,停留时间小于 13.07 min 的组
分基本消失,在停留时间 15.08 min 和 15.78 min 处出
现了两个新峰,GC-MS分析结果为 2-(1-甲基-1羟乙基)
环己醇和 3, 7-二甲基-6-壬烯醛,这说明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可以有效地保护包合物中山苍子油的化学成
分,光稳定性好。

图 9 山苍子油-β-CD包合物光照后山苍子油的总离子流图
Fig.9 The total ion flow diagram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in
complex after the light irradiation

图 10 山苍子油光照后的总离子流图
Fig.10 The total ion flow diagram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after the light irradiation
3 结论
3.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柠檬醛与 β-CD 的超
分子作用。柠檬醛与 β-CD 形成包合比为 1:1 的包合物,
形成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温度升高,包合物
趋向于解离。包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 ΔH°<0、ΔG°<0、
ΔS°<0,包合过程为自发放热过程,主要驱动力为焓变。
3.2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山苍子油-β-CD包合物,

现代食品科技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Vol.30, No.9
19
优化了其制备工艺。UV、IR、XRD 和 SEM 确证了山
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形成,山苍子油进入 β-CD 空腔
后,两者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等作用力结合形成新的物
相。山苍子油-β-CD 包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光稳定性较
好,能更好地保留山苍子油的原始化学成分。
参考文献
[1] Tiwari B K, Valdramidis V P, Donnell C P O, et al.
Application of natural antimicrobials for food preservation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9, 57(14):
5987-6000
[2] Hwang J K, Choi E M, Lee J H.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Litsea cubeba [J]. Fitoterapia, 2005, 76(7-8): 684-686
[3] 郭艳云,蔡莹,曹国轩,等.梅片树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
的制备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138-140,161
GUO Yan-yun, CAI Ying, CAO Guo-xuan, et al. Preparation
of volatile oil from leaves of mei pian tree/β-cyclodextrin
inclusion complex [J].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29(1): 138-140, 161
[4] 樊振江,纵伟.超声法制备花椒精油微胶囊的研究[J].现代
食品科技,2008,24(5):469-471
FAN Zheng-jiang, ZONG Wei. Microencapsulation of
zanthoxylum essential oil by ultrasonic wave [J].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24(5): 469-471
[5] 张胜强,张琦,王苏玲,等.柠檬醛 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9,30(6):435-437
ZHANG Sheng-qiang, ZHANG Qi, WANG Su-ling, et al.
Study on inclusion complex of β-cd with citrial [J].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1999, 30(6): 435-437
[6] Wang Y, Jiang Z T, Li R. Complexation and molecular
microcapsules of Litsea cubeba essential oil with
β-cyclodextrin and its derivatives [J].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09, 228(6): 865-873
[7] 何仲贵.环糊精包合物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HE Zhong-gui. Cyclodextrin complex techniques [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8] 闫金红,张翠萍,杨频.羟丙基-β-环糊精与丹参酮 IIA包合作
用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6,64(7):652-656
YAN Jin-hong, ZHANG Cui-ping, YANG Pin. A study on
inclusion complexes of 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 with
tanshinone IIA [J]. Acta Chimica Sinica, 2006, 64(7):
652-656
[9] 刘本国,张瑞婷,吴晓楠,等.橙皮苷/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
的理化性质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0):2349-2352,
2394
LIU Ben-guo, ZHANG Rui-ting, WU Xiao-nan, et al.
Ph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lex of hesperidin and
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 [J].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29(10): 2349-2352, 2394
[10] Tomren M A, Másson M, Loftsson T, et al. Studies on
curcumin and curcuminoids XXXI. 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curcuminoids: stability, activity and
complexation with cyclodextri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7, 338(1-2): 27-34
[1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版)[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0 Edition) [S]. Beiji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0
[12] Jiang S, Li J N, Jiang Z T. Inclusion reactions of
β-cyclodextrin and its derivatives with cinnamaldehyde in
loureirii essential oil [J].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0, 230(4): 543-550
[13] Tang B, Ma L, Wang H Y, et al. Study on the supramolecular
interaction of curcumin and β-cyclodextrin by
spectrophotometry and its analytical application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2, 50(6): 1355-1361
[14] 旷春桃,李湘洲,张胜,等.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研究姜黄色素
的提取工艺[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0,30(4):65-68
KUANG Chun-tao, LI Xiang-zhou, ZHANG Sheng, et al.
Study on extraction of curcuminoids by multi-index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J]. Chemistry and
Industry of Forest Products, 2010, 30(4):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