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探析炮姜与姜炭的合理使用



全 文 :5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4月下半刊
卫生部北京医院(100730)常征
探析炮姜与姜炭的合理使用
摘要:目的 纠正将炮姜与姜炭混淆的问
题。方法 根据《中国药典》及相关文献
报道将炮姜与姜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
结论 炮姜与姜炭有许多不同之处,建议
医师在遣方用药时,根据患者病情注意区
分使用并准确书写,避免混淆。
关键词:炮姜;姜炭;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57(2015)04-0050-02
炮姜与姜炭为两种不同的中药饮片,
历史文献记载亦将其视为二物[1]。但由于
名称相似,疗效亦有相近之处,加之现代
文献叙述有欠准确,致使临床使用时常发
生混淆。
多年来的研究发现,二药虽传统的功
能主治相近,但在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
应用方面均有一些不同之处。因此,正确
鉴别与区分使用这两种饮片,对于促进临
床合理用药很有意义。《中国药典》1977
版只收载了姜炭,1985版、1990版分别收
载了炮姜与姜炭,1995版只收载了姜炭而
无炮姜,2010版在干姜项下介绍了姜炭,
而将炮姜作为单独条目介绍,重新明确了
两个药名为两种不同的饮片。
本文根据《中国药典》及相关文献报
道,将炮姜与姜炭的药材来源、炮制、
性状、化学成分、药理、性味归经、功
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及处方药味应付
做一对比,希望能对临床合理用药有所
帮助。
1 药材来源
1.1 炮姜 始载于汉代《金匮要略方
论》,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 的干燥根茎的炮制品[2]。
1.2 姜炭 又名干姜炭、炮姜炭[3],始载
于宋代《太平圣惠方》,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 的干燥根茎的炮制
品[2]。
2 炮制
2.1 炮姜 取河砂,置热锅内,用武火
180℃~220℃炒至灵活状态,加入大小分
开的干姜片,不断翻动,烫至表面鼓起,
取出,筛去河砂,晾凉[4]。
2.2 姜炭 取干姜片,大小分开,置热锅
内,用武火180℃~220℃炒至鼓起,表面
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
火星,取出,晾干[4]。
3 性状
3.1 炮姜 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表
面棕黄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棕黄
色,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
味辛辣[4]。
3.2 姜炭 本品呈不规则块片状。表面黑
色,断面棕褐色,纤维性。体轻,质松
脆。气微香,味微辣[4]。
4 化学成分
4.1 炮姜 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6-姜酚、
姜烯、水芹烯、莰烯、柠檬醛等多种萜类
及苯基链烷基化合物[5][6][7][8]。
4.2 姜炭 含挥发油,但低于炮姜含量[9]。
5 药理
5.1 炮姜 能明显缩短小白鼠的出血时
间[9]。
5.2 姜炭 能明显缩短小白鼠的出血时间,
显著缩短小白鼠的凝血时间[9]。对内源性
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多种凝血因子具有
激活作用,同时可通过影响降低纤溶系
统活性,减少纤维蛋白溶解而产生止凝
血作用[10]。
6 性味归经
6.1 炮姜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
经。
6.2 姜炭 苦,涩,温。平。归脾、肝经。
7 功能与主治
7.1 炮姜 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
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4]。
7.2 姜炭 止血温经。用于各种虚寒性出
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4]。亦可
以治疗冻疮[11]。
8 用法与用量
8.1 炮姜 3~9g[4]。
8.2 姜炭 3~9g[4]。
9 处方药味应付
处方写炮姜付炮姜[3];处方写姜炭、
炮姜炭、干姜炭付姜炭[3]。
10 结论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炮姜与姜炭
有许多不同之处。二药虽同有止血功效,
但炮姜偏于治疗阳虚失血;姜炭偏于治疗
虚寒性出血,且可显著的缩短凝血时间。
《得配本草》曰“入温中药,炮用。入止
血药,炒炭用。”可见炮制方法对疗效的
影响。炮姜与姜炭由于炮制方法的不同,
性味和功效发生了改变。炮姜用辅料炮
制,炮制时间短,注重饮片的膨胀度,意
在除去部分挥发油,降低辛辣刺激性,增
强温性,功效偏重于温中散寒;姜炭炮制
火力大,药材经武火炒后炭化较多,增加
了吸附性,注重饮片的颜色要黑,强调炒
炭存性,功效更偏重于止血。这些都与中
医药理论相符。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
以来在临床应用时存在着将二者混淆的现
象。这与一些中医药典籍的模糊叙述和一
些地区的炮制及处方药味应付不准确,有
一定关系。2010版明确规定炮姜与姜炭为
两种饮片,从而厘清了多年来在二药使用
上的模糊认识,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了依
据。鉴于炮姜与姜炭有以上不同,建议医
师在遣方用药时,根据患者病情注意区分
使用并准确书写;中药调剂人员亦应按
中 医 中 药
51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4月下半刊
药典及《饮片调剂规程》的饮片药味应付
规定正确调配,以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有
效。
参考文献
1 周成灿.炮姜、姜炭辩[J].中药材,1985,
(3):33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2010版[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10:14
3 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医管理
局.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版
[S].2011:22,9
4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中药饮
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S].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10:5
5 卢传坚,欧明,王宁生.姜的化学成分分
析研究概述[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3,5(3):215~217
6 石宇华,刘友平.干姜质量标准及干
姜、炮姜和姜炭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7 陈盐生,林玉莲.干姜与炮姜挥发油成
分比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
15(6):378
8 黄雪松,汪建民,王兆升.干姜、姜皮、
炮姜中辣味成分的HPLC测定[J].中草药,
1999,30(6):423~425
9 李文圣,熊慕兰.炮姜与姜炭的实验研究
[J].中成药,1992,14(12):22
10 苏敏,梁慧超,孟江,等.姜炭对虚寒性
出血证大鼠凝血功能,血栓素B2和6-酮-前
列腺素F1α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
志,2013,19(9):193
11 李义藩.姜炭末治疗冻疮[J].四川中
医,1989,9:(39)
(20141130收稿)
解放军第302医院(100039)朱姗薇 李永利 夏晖 郑绯 潘一敏 刘峰群
基于化学成分的国产姜黄属植物分类学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姜黄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差异与其分类学的关系。方法 对不同来
源的34个姜黄属植物样本中姜黄素类成分
和挥发油类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建立了
基于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的聚类谱系图。结
果 化学成分聚类分析表明该34个样本按
照不同类别可明显划分为3类,展示了姜
黄属不同分类群不同部分不同产地的化学
差异及不同分类群的亲缘关系。结论 姜
黄素类化合物中的姜黄素类成分和挥发油
类成分含量可作为姜黄属植物的鉴别及药
用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姜黄属植物;分类学;亲缘关
系;化学成分;聚类分析
Study on Taxonomy of the Curcuma longa genus
in China based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302 Hospital of PLA,BeiJing(100039)
ZHU Shan wei,LI Yong li,XIA Hui,ZHENG
Fei,PAN Yi min,LIU Feng qun,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genus
curcuma pl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 differences and taxonomic.
Method Analysis the quantitative of Curcuma
Genus sample Curcumin components and
volatile oil composition from 34 different
sources, establish the clustering dendrogram
based on chemical analysis results. Result
cluster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34
samples can be obviously divided into 3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howing the
curcuma chemical differences from different
taxa,different part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differen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in different taxa. Conclusion Curcumin
components and volatile oil content of
Curcumin derivatives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index of Curcuma and
identification of medicinal.
Key words: curcuma;taxology;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chemical composition; cluste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57(2015)04-0051-03
1 前言
姜黄属(Curcuma L .)为热带亚洲区系
成分,全世界约70种,我国记录约20个分
类群(含种、变种、栽培变种和可疑种
等),常用中药郁金、姜黄和莪术分别来
源于该属多种植物[1]。本文对国产姜黄属
不同产地不同部位及不同年份来源的34个
材料的姜黄素类和挥发油类成分进行了定
量分析,建立了基于此分析结果的聚类谱
系图,直观地展示了姜黄属不同分类群不
同部分不同产地的化学差异及不同分类群
的亲缘关系,为探讨姜黄属植物的化学差
异性及其分类学意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 化学成分分析
2.1 材料、仪器与试药 研究用材料共34个
样品,来源于姜黄属(Curcuma L .)11个
分类群种的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不同时期。
均由中药研究所肖小河研究员鉴定,见附
表。仪器:751 G型分光光度计,上海分
析仪器厂。薄层铺板器,四川省中药研究
所。美国Beckman公司Biosys 510型高效液
相色谱法,包括125/126泵,166检测器。
试药:姜黄素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
药 品 检 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