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罗汉果花中黄酮苷元的鉴定



全 文 :罗汉果花中黄酮苷元的鉴定
陈全斌 1 ,朱静 1 ,谭洪盛 2 (1.广西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桂林 541004;
2.桂林中族中药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永福 581078)
摘要 [目的 ]鉴定罗汉果花中黄酮苷元的结构 ,为罗汉果花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方法] 通过对所得黄酮苷元进行熔点测定、TLC分
析、HPLC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NMR分析 ,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罗汉果花含有黄酮苷 ,且仅含苷元山奈酚。 [结论]该研究鉴定
出了罗汉果花中黄酮苷元的结构 ,这为罗汉果花提取物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罗汉果花;黄酮苷元;结构鉴定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1)02-00792-03
IdentificationofFlavoneAglyconesinMomordicagrosvenoriFlower
CHENQuan-binetal (KeyLaboratoryfortheChemistryandMolecularEngineeringofMedicinalResources, ResourcesandEnvironment
Department, GuangxiNormal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541004)
Abstract  [ Objective] ToidentifythestructureofflavoneaglyconesinMomordicagrosvenoriflower, soastoprovidebasisforthedevelop-
mentofMomordicagrosvenoriflower.[ Method] Theobtainedflavoneaglyconesweresubjectedtomeltingpointdetermination, TLCanalysis,
HPLCanalysis, infraredspectroscopicanalysisandNMRanalysistocharacterizethestructure.[ Result] Onlykaempferolwasobservedinfla-
voneaglyconesfromMomordicagrosvenoriflower.[ Conclusion] Thestructureofflavoneaglyconesareidentifiedinthisstudy, whichprovides
basisforthedevelopmentofMomordicagrosvenoriflower.
Keywords  MomordicagrosvenoriFlower;Flavoneaglycones;Identificationofstructure
基金项目 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
(07109001-02)。
作者简介 陈全斌(1957-),男 ,广西北流人 ,研究员 ,硕士 , 从事植物
有效成分提取及其活性研究。
收稿日期  2010-11-03
  罗汉果(Momordicagrosvenori)系葫芦科多年生藤本落叶
植物 ,雌雄异株。 《中国药典 》中记载:罗汉果性凉 、味甘 ,具
有清热润肺 、滑肠通便之功效 , 可用于治疗肺火燥咳 、咽痛
失音 、肠燥便秘等症 [ 1] 。罗汉果还具有一定的抗血栓形成 、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等活血化淤药理作用 [ 2] 。前人对于
罗汉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测定 ,罗汉果鲜果及甜苷中的总黄
酮含量以及不同生长周期的罗汉果鲜果中甜苷 V和总黄酮
含量变化规律 [ 3-4] 。近年来对罗汉果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
包括测定其叶中总黄酮含量并分离出黄酮苷 ,同时对黄酮苷
结构进行了鉴定 ,并对其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 [ 5-8] 。研究表
明 ,罗汉果叶中含有槲皮素和山奈酚 ,但是在生长 50 d内仅
含有山奈酚 , 60 d后才含有槲皮素 , 且含量逐渐增长 [ 9] ;经
测定罗汉果果实中也含有槲皮素和山奈酚 2种苷元 [ 3] 。目
前对罗汉果花中黄酮苷元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鉴于此 ,笔者
对罗汉果雌 、雄花的黄酮苷元进行研究 ,以期为罗汉果花的
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研究对象。罗汉果雌 、雄花 ,于 2009年秋采于桂林永福。
1.1.2 主要试剂。槲皮素(批号:05-2005)对照品 、山奈酚对
照品(批号:03-2007),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LSA-10大孔吸附树脂 ,由西安蓝深交换吸附材料有限责任公
司生产;薄层层析用硅胶 GF、95%乙醇(食用)、乙酸乙酯
(AR)、甲醇(AR)、甲苯(AR)、氯仿(AR)、丙酮(AR),均为
市售。
1.1.3 主要仪器。 RE-52A型旋转蒸发仪 ,由上海亚荣生化
仪器厂生产;WS210S型电子天平 ,由北京塞多利斯仪器系统
有限公司生产;P2001I型高压液相色谱仪 ,由大连依利特分
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5-DX红外光谱仪 ,由美国 Nicolet公司
生产;AVANCEAV5O0MHz核磁共振仪 ,由瑞士布鲁克公司
生产。
1.2 方法
1.2.1 层析柱的预处理 。硅胶层析柱 (4.0 cm×60.0 cm),
称取一定量硅胶 ,加入乙酸乙酯中 ,并混合均匀 ,将吸附着乙
酸乙酯的硅胶湿法装柱 ,不断轻敲管壁 ,使硅胶压紧 ,保持浸
泡状态 ,备用 。
1.2.2 罗汉果花黄酮的提取。称取破碎罗汉果雌 、雄花各
100.00g,分别置于 1 000 ml圆底烧瓶中 ,加入 600 ml蒸馏
水 ,煮沸 30min,冷却过滤 ,重复 3次 ,合并滤液。将滤液以
10 ml/min的速度过大孔吸附树脂柱 (4.0cm×60.0cm),吸
附后首先用蒸馏水洗柱 ,至流出液无色 ,再用浓度 75%乙醇
洗脱。洗脱液用旋转蒸发仪旋干 ,得到雌花粗黄酮 6.50 g,
雄花粗黄酮 6.20 g,粗黄酮再用无水乙醇溶解 ,重复 3次 ,过
滤 ,弃去残渣 ,将滤液干燥后各得浅黄色精制黄酮约 3.00g。
1.2.3 HPLC条件。流动相为甲醇 -水 -磷酸溶液(V∶V∶V
=60∶40∶0.3);流速为 1.0 ml/min;检测波长为 360 nm;柱温
为室温;灵敏度为 0.005;进样量为 20 μl。
1.2.4 标准溶液的制备。分别配制浓度为 0.022 4 mg/ml
的槲皮素和 0.103 2mg/ml的山奈酚标准溶液 ,然后按照 1∶1
混合得槲皮素和山奈酚混合标样 ,混合标样的色谱图见图 1。
1.2.5 样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干燥罗汉果雌 、雄花精制样
品各 1.02 g,分别加入 25 ml三氯甲烷水浴加热 ,回流 30
min,过滤 ,去掉滤液 ,挥干滤渣 ,加入 30 ml甲醇回流 1 h,过
滤。将滤液置于烧瓶中 ,加入 10 ml1∶1HCl溶液 ,水浴加热
水解 1h,冷却 ,用甲醇定容至 50 ml,即得。罗汉果雌花 、雄
花样品色谱图如图 2、3所示。由图 2 ~ 3可知 ,罗汉果雌 、雄
花样品中都只有 1个峰 ,并且峰的保留时间和标准样品中山
奈酚的保留时间一致。
1.2.6 黄酮苷元的分离提纯。称取雌花精制黄酮 2.00g,加
责任编辑 刘群燕 责任校对 卢瑶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11, 39(2):792-794
注:1.槲皮素;2.山奈酚。
Note:1.Quercetin;2.Kaempferol.
图 1 混合标准溶液HPLC色谱图
Fig.1 HPLCchromatogramofmixedstandardsolution
图 2 罗汉果雌花样品HPLC色谱图
Fig.2 HPLCchromatogramofthefemaleflowerofMomordica
grosvenori
图 3 罗汉果雄花样品HPLC色谱图
Fig.3 HPLCchromatogramofthemaleflowerofMomordica
grosvenori
入 200 ml甲醇和 100 ml1∶1盐酸 ,加热回流水解 2 h,然后浓
缩成浸膏状 ,用乙酸乙酯溶解 、过滤 ,得罗汉果花黄酮水解物
的乙酸乙酯溶液。将所得的乙酸乙酯溶液置于硅胶柱顶 ,加
入配好的洗脱剂甲苯 -氯仿 -丙酮(V∶V∶V=40∶25∶35)进行
洗脱(流速为 2 ml/min),每 25 ml收集 1份 。将收集的洗脱
液用液相色谱仪检测 ,合并保留时间为 13.25 min单一峰的
洗脱液 ,浓缩成浸膏状。将浸膏状物用甲醇溶解 ,再加入一
定量的水 ,析出浅黄色物质 ,过滤。重复上述过程 ,重结晶 ,
最后得到结晶 18.50 mg,为浅黄色物质。
1.2.7 黄酮苷元的结构鉴定 。分别对所得黄酮苷元进行熔
点测定 、TLC分析 、HPLC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和 NMR分析 ,
对其结构进行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酮苷元熔点的测定结果 取少量结晶样品 ,采用齐
氏熔点管熔点测定仪进行熔点测定 ,经 5次测定得平均熔点
为 276.5 ℃,与山奈酚熔点相符 [ 10] 。
2.2 TLC分析结果 分别取样品和混合标样进行 TLC分
析 ,展开剂为甲苯 -氯仿 -丙酮(V∶V∶V=40∶25∶35),测得黄
酮苷元结晶的 Rf值为 0.736,与山奈酚的 Rf值一致。
2.3 HPLC分析结果 黄酮苷元结晶物的 HPLC色谱图如
图 4所示 ,保留时间为 13.25 min。
图 4 黄酮苷元结晶物的 HPLC色谱图
Fig.4 HPLCchromatogramofflavonoidaglyconecrystals
2.4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采用 KBr压片法 ,在波数为 5 000~
400cm-1对该结晶和山奈酚对照品进行扫描 ,其红外图谱如
图 5、6所示。
图 5 黄酮苷元结晶物的红外图谱
Fig.5 IRspectraofflavonoidaglyconecrystals
图 6 山奈酚对照品红外图谱
Fig.6 IRspectraofkaempferolreferencesubstances
  由图 5可知 ,结晶物 IRν/cm-1 (KBr)为:3 398、2 926、
1 659、1 610、1 560、1 510、1 454、1 376、1 306、1 251、1 220、
1 173、1 125、1 088、1 008、977、882、832、820、797。
79339卷 2期                陈全斌等 罗汉果花中黄酮苷元的鉴定
由图 6可知 ,山奈酚对照品 IRν/cm-1 (KBr)为:3 317、
2 813、1 660、1 614、1 568、1 505、1 440、1 374、1 315、1 257、
1 236、1 169、1 126、1 089、1 008、977、884、832、819、797。
综上可知 ,罗汉果花黄酮苷元结晶样品与山奈酚对照品
的红外谱图在指纹区各峰的波数一致。
2.5 NMR分析结果 结晶样品的 13C-NMR(500 MHz, DM-
SO)δ:175.9(s, C-4), 163.9(s, C-7), 160.98(s, C-5), 159.46
(s, C-4 ), 157.04(s, C-9), 145.91(s, C-2), 135.6(s, C-3),
129.51(d, C-2 , 6 ), 122.52(s, C-1 ), 115.86(d, C-5 , 3 ),
101.79(s, C-10), 99.83(d, C-6), 94.43(d, C-8)。由样品的
13C-NMR图谱可知 ,其各化学位移数值与山奈酚相同 [ 11] 。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 ,罗汉果雌 、雄花中含有黄酮苷 ,且黄酮
苷中仅含苷元山奈酚 ,而罗汉果叶以及果实中的苷元除了山
奈酚还含有槲皮素 [ 3] 。黄酮在植物中起到生长调节作用 ,槲
皮素 、山奈酚在罗汉果各部位分布 、含量不同 ,其对罗汉果生
长的作用有何不同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 2005.
[ 2] 陈全斌 ,沈钟苏 ,韦正波,等.罗汉果黄酮活血化淤药理作用研究 [ J].
广西科学, 2005, 12(4):316-319.
[ 3] 陈全斌 ,杨瑞云 ,义祥辉,等.RP-HPLC法测定罗汉果鲜果及甜甙中总
黄酮含量[ J].食品科学 2003, 24(5):133-135.
[ 4] 陈全斌 ,义祥辉 ,余丽娟 ,等.不同生长周期的罗汉果鲜果中甜甙 V和
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 J].广西植物 , 2005, 25(3):274-277.
[ 5] 陈全斌 ,杨建香 ,程忠泉,等.RP-HPLC法测定罗汉果叶中总黄酮含量
[ J].广西科学, 2005, 12(1):43-45.[ 6] 陈全斌 ,杨建香 ,义祥辉,等.罗汉果叶中黄酮甙元的研究 [ J].广西植
物 , 2006, 26(2):217-220.
[ 7] 陈全斌 ,杨建香 ,程忠泉,等.罗汉果叶黄酮甙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 J].
广西科学, 2006, 13(1):35-36, 42.
[ 8] 陈全斌 ,苏小建 ,沈钟苏,等.罗汉果叶黄酮抗氧化能力研究 [ J] .食品
研究与开发 , 2006, 27(10):189-191.
[ 9] 陈全斌 ,喻彬,沈钟苏,等.不同生长周期罗汉果叶中总黄酮含量变化
规律研究[ J].广西科学, 2006, 13(4):300-302.
[ 10] 滑艳 ,何荔,汪汉卿.香青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6(28):530-533.
[ 11] 于德泉,杨俊山.分析化学手册(第 7分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2:820.
(上接第 720页)
低甘蓝型油菜进行杂交 ,在 BC1F2代中发现黄籽单株 ,经过 3
个世代的自交纯化 ,已获得高油分 、双低或单低的黄籽甘蓝
型油菜新种质 。该研究中出现了类似于黄色种皮的 F1代种
子 ,但在 F2代群体中未发现具有黄籽性状的自交种子 。刘
忠松等 [ 12]认为 ,像脂肪酸含量这些性状在 F3代会产生更大
分离 ,应加强对 F2代的选择。
该研究只是对甘芥杂交子代的几个主要性状进行了遗
传分析 ,但也初步说明了通过甘芥杂交途径来提高油菜产量
的应用前景不大。该研究已获得 F2 代群体单株的自交种
子 ,下一步将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加强对杂种后代的黄籽 、
矮杆 、抗病性 、脂肪酸组分等性状的选择。
参考文献
[ 1] 刘淑艳,刘忠松,官春云.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J].植物遗传
资源学报 , 2007, 8(3):351-358.
[ 2] PANGECK, HALLORANGM.Thegeneticsofadult-plantblackleg
(Leptosphaeriamaculans)resistancefromBrassicajunceainB.napus[J] .
TheorApplGenet, 1996, 92:382-387.[ 3] CH VREAM, BARRETP,EBERF, etal.SelectionofstableBrasicana-
pus-B.juncearecombinantlinesresistanttoblackleg(Leptosphaeriamacu-
lans).1.Identificationofmolecularmarkers,chromosomalandgenomicori-
ginoftheintrogresion[ J].TheorApplGenet, 1997, 95:1104-1111.
[ 4] BARRETP, GU RIFJ, REYNOIRDJP, etal.SelectionofstableBrassi-
canapus-Brassicajuncearecombinantlinesresistanttoblackleg(Lepto-
sphaeriamaculans).2.A`toandfro strategytolocaliseandcharacterise
interspecificintrogressionsontheB.napusgenome[ J].TheorApplGenet,
1998, 96:1097-1103.
[ 5] WANZJ, JINGB, TUJX, etal.Geneticcharacterizationofanewcyto-
plasmicmalesterilitysystem(hau)inBrasicajunceaanditstransferto
B.napus[J].TheorApplGenet, 2008, 116:355-362.
[ 6] 鲁坤存,刘淑艳 ,郭家保, 等.芥甘杂交选育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研究
[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2(2):116-119.
[ 7] 刘宏波 ,刘忠松 ,官春云,等.油菜芥甘种间杂交培育的渐渗系的表型
鉴定[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3(S1):156-161.
[ 8] 徐爱遐 ,黄继英 ,金平安,等.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
[ J].西北植物学报, 1999, 19(3):402-407.[ 9] 赵洪朝 ,杜德志 ,刘青元,等.芥菜型多室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的种间远
缘杂交 [ J] .西北植物学报 , 2003, 23(9):1587-1591.
[ 10] MENGJL, LUM.GenotypeefectsofBrasicanapusonitsreproductive
behaviorafterpolinationwithB.juncea[ J].TheorApplGenet, 1993, 87:
238-242.
[ 11] 刘忠松.油菜远缘杂交的遗传育种研究.Ⅱ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
杂交的亲和性及其杂种一代 [ J].中国油料, 1994, 16(3):1-5, 10.
[ 12] 刘忠松,黄崧 ,喻名科.油菜远缘杂交的遗传育种研究.Ⅳ芥菜型油菜
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后代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 J] .湖南农业科学, 1995
(2):32-34.[ 13] 刘忠松,官春云,李栒 ,等.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
[ 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1, 23(2):82-86.
[ 14] 李栒 ,官春云 ,陈社元 ,等.油菜小孢子培养和双单倍体育种研究.Ⅱ影
响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种胚产量的因素 [ J].作物学报,
2003, 29(5):744-749.
[ 15] 刘忠松,官春云,陈社员.油菜芥甘种间杂交育种程序研究和种质创
新[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4(Z1):84-89.
[ 16] 谭小力,田建华,李殿荣.芥菜型和甘蓝型油菜及其杂种后代种子硫
甙组成差异的研究 [ J].西北植物学报, 1997, 17(3):382-386.
794           安徽农业科学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