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红升丹外用治疗尖锐湿疣30例临床观察



全 文 :红升丹外用治疗尖锐湿疣 30例临床观察
ClinicalObservationontheTreatmentof30CasesofCondylomaAccuminatum
byExternalUsingHydrargyrumOxydatumCrudum
朱闽 1 ,谭新华 2 ,黄希妮 2 ,谢小兵 2
(1.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 ]  目的:观察红升丹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方法:对疣体消毒后以红升丹点涂于创面 , 并对其
血汞及尿汞含量 、肝肾功能进行严格的监测。结果:本组 30例中 , 所有患者在 1 ~ 3周中疣体均已脱落 , 创面愈合。治疗结束
后 6个月的随访中无复发病例 , 血汞及尿汞含量 、肝肾功能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红升丹治疗尖锐湿疣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  红升丹;尖锐湿疣;尿汞;血汞;肝肾功能
[中图分类号 ] R759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672-951X(2007)11-0037-02
  尖锐湿疣(condylomaaccuminatum, CA)是一种
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由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pap-
iloma, virus, HPV)感染所致的生殖器 、会阴 、肛门部
位的表皮瘤样增生。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
势 ,已占我国性病发病率的第 2位 ,仅次于淋病。目
前治疗尖锐湿疣的方法很多 ,如激光 、冷冻 、手术切
除及药物治疗等 。笔者于 2005 ~ 2006年采用以红
升丹点涂治疗本病 30例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卫生部 2004年发布的 《尖锐湿
疣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的诊断标准 ,均有婚外性
史;均经醋酸白试验并呈阳性 ,血清 HPV检测阳性 ,
并经疣体病理检查确诊 。治疗前均经血尿常规 、血
生化 、心电图检查 ,排除糖尿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严
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 、恶性肿瘤及严重感染者;并同
时排除妊娠期 、哺乳期妇女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
的患者 。
共观察 30例 ,其中男 9例 ,女 21例 ,均为湖南
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 、外科门诊患者 。年
龄 20 ~ 65岁 ,平均(31.80±11.88)岁;病程 1 ~ 6个
月 ,平均(2.53±1.43)月 。疣体发生于包皮 、系带 、
冠状沟 、阴囊 、尿道口 、阴道口 、小阴唇及后联合。数
目 2 ~ 8个 ,平均(4.80±1.24)个。疣体大小多为
0.1 ~ 2.5cm,仅两例疣体为巨块型 ,疣体 3cm×1.5
cm、3.5 cm×2cm。
2 治疗方法
疣体直径≤1 cm者 ,夹破疣体 ,直接于疣体顶
部点涂红升丹(湖南湘潭市裕隆化工厂制备 ,批号:
04080301),每次用量 0.05 g,在疣体脱落后即停止
用药;疣体直径 >1 cm者 ,则先以止血钳夹破疣体
顶部 ,或以手术剪剪除疣体压迫止血后 ,继以红升丹
点涂于手术创面 ,以薄薄地布满创面为度 ,每次用量
约 0.05 ~ 0.3g(每次用药最大剂量不超过 0.3 g)。
女性患者在月经干净 3 ~ 7d内 ,清洗外阴 、阴道 ,然
后进行上述治疗 。女性阴道口 、小阴唇侧上药 ,对周
围及对侧正常皮肤 ,应注意保持干燥 ,毋须采取特殊
防护措施。个别患者上药病灶周围皮肤出现潮红 ,
停止用药即消失 ,未见发生皮肤腐蚀糜烂者。并对
醋酸白区点涂 0.01 g防治潜在感染 。对于疣体个
数多者 , 则采用分批治疗 (以每次用药量不超过
0.3g为标准)。上药后翌日疣体即呈紫黑坏死 ,数
日内自行脱落 ,可视需要再次点药或停止用药 ,隔日
换药 1次 , 1周为 1个疗程 ,每周复查 l次 ,观察病灶
脱落及创面愈合情况;疗程结束时复查血尿常规 、心
电图 、血液生化检验。随访 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注意事项:严格把握用药剂量 ,治疗期间禁止性
生活 ,杜绝可能的传染源。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自拟) 痊愈:在观察随访期内原皮
损处及周围皮肤无疣状赘生物 ,无醋酸白区 ,疣体全
部脱落 ,基底愈合 ,症状消失;显效:疣体大部分脱
落 ,症状减轻;无效:疣体大部分未脱落 ,症状同前;
37
第 13卷第 11期              中 医 药 导 报          2007年 11月
Vol.13  No.11              GuidingJournalofTCM         November.2007
DOI :10.13862/j.cnki.cn43-1446/r.2007.11.018
复发:在观察随访期内疣体脱落后重新出现或他处
出现疣状赘生物或醋酸白区。
3.2 治疗结果 本组 30例中 ,所有患者在 3个疗
程中疣体均已脱落创面面愈合 ,并在治疗结束后 6
个月的随访中无复发病例 。(见表 1)
表 1 治疗结果
疣体脱落时间(d) 创面愈合时间(d) 用药量(g)
3 ~ 12(7±2.36) 5~ 17(7.23±2.21) 0.1 ~ 0.5(0.22±0.08)
3.3 安全性分析 由于红升丹为汞制剂 ,其毒性主
要的靶器官是肾脏和肝脏。因此笔者在所有病例的
治疗过程中对其血汞及尿汞含量 、肝肾功能进行了
严格的监测 。(见表 2、3)
表 2 治疗前后血汞 、尿汞比较 (n=30)
组别 血汞含量(μg/dl) 尿汞含量(μg/L)
治疗前 2.5±1.7 12.6±6.6
治疗后 3.3±1.4a 13.3±7.1b
  注:组间比较 , aP<0.01, bP>0.05
  以上检测均由本院检验科测定 ,使用 F732G型
测汞仪 ,采用二硫腙热消化法;其正常参考值上限值
为尿汞 0.25μmol/L(50μg/L);血汞为 0.5μmol/L
(10μg/dl)。
表 3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 (n=30)
组别 ALT(u/L) Cr(μmol/L) BUN(mmol/L)
治疗前 24.6±24.3 75.2±14.4 4.2±1.0
治疗后 16.2±12.5a 73.8±12.2b 4.0±0.9c
  注:组间比较 , aP>0.05, bP>0.05, cP>0.05
  由以上检查结果可见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统
计学差异 ,尿汞及血汞含量虽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但
血汞含量治疗后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因此需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规范换药操作 ,以达
到用药安全的目的。
4 讨  论
尖锐湿疣归属为中医学的 “臊疣 ”范畴 。认为
本病多因为房事不洁 ,精气亏损 ,湿热秽浊之邪乘虚
侵入 ,下注阴器 ,浊毒湿热蕴结 ,浊邪凝聚肌肤而生;
常因酗酒 ,或过食辛辣 、肥甘等 ,损伤脾胃 ,湿热内
生 ,而诱发或加重病情 ,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1, 2]的
患者存在全身和局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和免疫调节
失常而感染病毒是一致的。笔者在以红升丹外涂对
其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
红升丹首载于《外科正宗 》,是由水银 、火硝 、白
矾 、雄黄 、朱砂等药制炼而成的汞制剂 ,主要成分为
氧化汞(HgO),具有杀菌 、驱梅 、拔毒 、提脓 、去腐 、生
新 、长肉 、敛口的作用 ,对细菌 、原虫 、螺旋体有强抑
杀作用 ,是中医外科的常用药物 。文献载 ,红粉(即
红升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很强的杀
菌作用 ,其杀菌效力比消毒剂石碳酸还高 100倍以
上 [ 3] ;实验表明红升丹明显增加创面肉芽的炎症反
应 ,促进炎细胞浸润和创面坏死组织脱落 ,以达到提
毒祛腐作用;同时在安全计量以内还调节创面局部
生长因子含量 ,显著增加 IL-2R、IL-6、TNF含量 ,
从而加速创面愈合。红升丹的主要成分汞在大剂量
时可导致细胞程序性死亡 ,而微量汞能增加 B、T细
胞活性 [ 4] 。
目前认为 CA复发与 HPV的潜伏感染及亚临床
感染的存在和再活动有关 [ 5] ,治疗不彻底和再感染
也是复发的主要原因 。同时感染 HPV后存在局部
和整体的免疫抑制 [ 6] 。红升丹在治疗 CA过程中 ,
对 HPV病毒细胞是否具有直接杀灭作用 ,目前尚未
见相关资料。其对 CA的治疗作用 ,除因其腐蚀疣
体(祛腐提毒)彻底外 ,推测其尚能调节局部免疫功
能 。因而红升丹不但对 CA疣体有很好的治疗作
用 ,同时在治疗后能较为有效地防止疣体的复发。
对于红升丹防治 CA复发的明确作用机理还需在生
物分子水平上的相关研究进一步阐述。
参考文献:
[ 1]车雅敏 , 王家璧 ,刘跃华 ,等.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及皮损
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 2005, 34
(1):23-25
[ 2]李中伟 , 于长平 , 李娜 , 等.尖锐湿疣患者 IL-2, SIL-
2R, IFN-γ和 INF-α水平的检测 [ J] .中国麻风皮肤病
杂志 , 2004, 20(5):427-429
[ 3]郭晓生.有毒中草药大辞典 [ 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
版公司 , 1992:251
[ 4]姚昶 , 许芝银.红升丹提毒祛腐机理的实验研究 [ J] .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17(4):227
[ 5]张学军.皮肤性病学 [ M]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4:6.220-221
[ 6]练蔼云.尖锐湿疣发病机理的研究评述 [ J] .中医药学刊.
2004, 22(5):895-896
(收稿日期:2007-06-30 编辑:李海洋)
38
第 13卷第 11期              中 医 药 导 报          2007年 11月
Vol.13  No.11              GuidingJournalofTCM         November.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