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菝葜绿原酸工艺



全 文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菝葜绿原酸工艺
帅丽乔娃 郑国栋 * 张清峰 黎冬明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 南昌 330045)
摘要 目的:优化微波提取菝葜中绿原酸的条件,提高绿原酸得率。方法:选取工艺参数液料比、乙醇浓度、微波
功率、微波温度、微波时间 5 个因素,分析其对绿原酸得率的影响。 按试验设计做上述工艺参数的优化试验。 采
用 Design-Expert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二次响应面分析。 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乙醇体积分数 50%,微波功率
300 W,液料比 30∶1(mL/g),微波时间 87 s,微波温度 48 ℃。 实际绿原酸平均得率为 9.3972 mg/g。
关键词 菝葜; 绿原酸; 微波提取; 响应面分析
文章编号 1009-7848(2015)06-0102-08 doi: 10.16429/j.1009-7848.2015.06.014
菝葜 (Smilax China L.) 为百合科植物菝葜
属,又名金刚藤、金刚刺。其性味甘、酸、平,主要分
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等地。 菝葜根、茎、叶
均可入药,菝葜中主要包含氨基酸、茋类、皂苷类、
黄酮类等各种化学成分, 具有消肿解毒、 祛风利
湿、抗炎镇痛、抗肿瘤、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等作用[1-3]。
绿原酸又名咖啡鞣酸, 它由咖啡酸与奎尼酸
缩合而成, 是植物体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经莽草酸
途径产生的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4],也是许多食品
和中药材的有效成分[5]。绿原酸是一种重要的生物
活性物质,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降血脂、免
疫调节等作用[6]。
目前,绿原酸的提取方法有很多,如回流提取
法[7]、超声提取法 [8]、微波提取法 [9]、酶解法 [10]等。 微
波辅助提取法是近年发展的植物提取新技术,它
是因组织内部的水吸收微波的辐射能而迅速产生
热量,植物细胞内部温度突然升高,导致其内部压
力超过细胞壁承受能力,细胞破裂,细胞内有效成
分流至萃取介质中。 该方法具有产率高,省时,对
萃取物具有高选择性,低耗能,溶剂用量少,节省
投资,无污染等优点,然而温度迅速上升会对植物
部分有效成分造成破坏 [11]。 本研究室最近发现菝
葜中含有较高的绿原酸 [12]。 目前菝葜中绿原酸提
取工艺的研究少有报道。 本文就微波提取过程中
影响绿原酸得率的几个因素做系统研究, 运用响
应面分析法优化其萃取条件。通过 Box-Beknhen
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分析试验数据,从而得出菝
葜绿原酸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菝葜购自江西南昌市药材店(产地:南昌市湾
里),粉碎后过 40 目筛,得到菝葜粉末。 绿原酸标
准品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购买。
1.2 仪器
微波催化合成/萃取仪,北京祥鹄科技发展有
限公司;精密分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
有限公司;WFJ2100 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仪
器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绿原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称取绿原酸标品
1.8 mg,用 60%的乙醇溶解定容到 5 mL 的容量瓶
中配成 360 μg/mL 的绿原酸标准溶液, 分别吸取
0.0,0.2,0.4,0.6,0.8,1.0,1.2 mL 的标准溶液到 10
mL 的容量瓶中,定容到刻度,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在 328 nm[12]处测定吸光度,再以吸光度为纵坐标,
以绿原酸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拟合回归
方程。
1.3.2 菝葜绿原酸的提取 称取菝葜约 0.5g,置
收稿日期: 2014-06-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160320)
作者简介: 帅丽乔娃,女,1989 年出生,硕士生
通讯作者: 郑国栋
Vol. 15 No. 6
Jun. 2 0 1 5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 国 食 品 学 报第 15 卷 第 6 期
2 0 1 5 年 6 月
第 15 卷 第 6 期
于 100 mL 圆底烧瓶中,在一定料液比、溶剂浓度、
微波温度、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条件下提取,提取
后离心 20 min,将滤液转至 30 mL 容量瓶,定容,
摇匀,作为待测液。 移取滤液 0.2 mL 置于 10 mL
容量瓶中,摇匀定容,作为供试液备用。
1.3.3 样品的测定 按照标准曲线的操作方法测
定样品的吸光度, 根据标准曲线回归方程 y =
0.048x + 0.0157 推导供试液绿原酸浓度, 并计算
绿原酸得率。
绿原酸得率=C×V×N/W×1000×100%
式中 ,C——测定的绿原酸质量浓度 (mg/
mL);V——提取液的体积(mL);N——稀释倍数;
W——菝葜粉末的质量(g)。
1.3.4 单因素试验
1.3.4.1 乙醇体积分数 称取 0.5 g 菝葜干粉,在
液料比 25∶1,微波功率 300 W,微波温度 50 ℃,微
波时间 60 s 条件下 , 分别用 10%,30%,50%,
70%,90%乙醇提取,按 1.3.3节计算绿原酸的提取
率。
1.3.4.2 液料比 称取 0.5 g 菝葜干粉,以 50%乙
醇为溶剂,微波功率 300 W,微波温度 50 ℃,微波
时间 90 s 的条件下,分别用 15∶1,20∶1,25∶1,30∶1,
35∶1 液料比进行提取,按 1.3.3 节计算绿原酸的提
取率。
1.3.4.3 微波温度 称取 0.5 g 菝葜干粉,以 50%
乙醇为溶剂,在液料比 25∶1,微波功率 300 W,微
波时间 60 s,微波温度分别为 30,40,50,60,70 ℃
条件下提取,按 1.3.3节计算绿原酸的提取率。
1.3.4.4 微波功率 称取 0.5 g 菝葜干粉,以 50%
乙醇为溶剂,在液料比 25∶1,微波温度 50 ℃, 微
波时间 60 s, 微波功率分别为 200,300,400,500,
600 W条件下提取。 按 1.3.3节计算绿原酸的提取
率。
1.3.4.5 微波时间 称取 0.5 g 菝葜干粉,以 50%
乙醇为溶剂,在液料比 25∶1,微波温度 50 ℃, 微
波功率 300 W, 微波时间分别为 30,60,90,120,
150 s 条件下提取。 按 1.3.3 节计算绿原酸的提取
率。
1.3.5 响应曲面法试验设计 采用 Design-Ex-
pert 7.1.3.1软件处理数据。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
选取料液比、微波时间、微波温度、微波功率 4 个
因素作试验因素,以绿原酸提取量为响应值,设计
试验。 试验因素及水平见表 1。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
绿原酸标准溶液中绿原酸的浓度与吸光度的
标准曲线详见图 1。 由图 1 可得回归方程: y=
0.048x+0.0157,R2=0.9995。 结果表明,绿原酸在质
量浓度为 7.2~36 μg/mL 时与其吸光度线性关系
良好。
2.2 单因素试验
2.2.1 溶剂种类及浓度的影响 由图 2 可知,随
着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绿原酸提取率增加,当乙
醇体积分数 50%时绿原酸提取量最大, 随后乙醇
体积分数增加,绿原酸提取率反而降低。最佳乙醇
体积分数大约为 50%。
2.2.2 料液比的影响 由图 3 可知, 在不同液料
比条件下,绿原酸含量随着液料比的增大而增大,
当液料比超过 25∶1 时, 绿原酸提取量趋于不变。
这可能是因为液料比增大, 溶剂升高到相同的温
度所需要的时间变长, 即在相同的微波加热时间
内,溶剂量大的溶液温度比实际需要的温度低,这
将影响溶质在溶剂中的扩散[14]。
2.2.3 微波温度的影响 从图 4 可知, 绿原酸提
取率随着微波温度的增加, 在 30~50 ℃内迅速增
大,在 50 ℃时提取效果较好,此时菝葜细胞破碎
程度最大,细胞内部的绿原酸开始向外扩散,提取
率增大。 当超过 50 ℃,提取率下降,可能是因为微
波温度过高, 使绿原酸受热分解, 导致提取率降
低。 故较适宜的提取微波温度大约为 50 ℃。
液料比 A 20∶1 25∶1 30∶1
微波时间/s B 60 90 120
微波功率/W C 200 300 400
微波温度/℃ D 40 50 60
-1 0 1
因素 变量
编码水平
表 1 响应面分析试验因素和水平
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in response surface design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菝葜绿原酸工艺 103
中 国 食 品 学 报 2015 年第 6 期
2.0
1.8
1.6
1.4
1.2
1.0
0.8
0.6
0.4
0.2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质量浓度/μg·mL-1



图 1 绿原酸标准曲线
Fig.1 A standard curve of chlorogenic acid
9.4
9.3
9.2
9.1
9.0



/m

g-
1
0 20 40 60 80 100
乙醇体积分数/%
图 2 乙醇体积分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Fig.2 Effects of ethanol concentration on the extraction rate
9.6
9.5
9.4
9.3
9.2
9.1
9.0
8.9
8.8
8.7
8.6
10 15 20 25 30 35
液料比



/m

g-
1
图 3 液料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Fig.3 Effects of liquid to solid on extraction rate
9.5
9.4
9.3
9.2
9.1
9.0



/m

g-
1
0 30 60 90 120 150
时间/s
图 4 微波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Fig.4 Effects of microwave temperature on the extraction rate
2.2.4 微波功率的影响 由图 5 可知, 绿原酸提
取率随微波功率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这可能是因
为在交频磁场、电场作用下,极性分子取向随电场
方向改变而改变, 从而导致分子旋转、 振动或摆
动,加剧分子热运动,使分子在短时间内达到活化
状态,促使植物细胞破裂 [14],有助于绿原酸渗出扩
散到溶剂中。 但微波功率大于 300 W后提取率下
降, 这可能是功率大, 温度高使绿原酸结构被破
坏,故最佳微波处理功率大约为 300 W。
2.2.5 微波时间的影响 由图 6 可知, 在微波时
间 30~90 s 之间, 绿原酸得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
提高;当微波时间超过 90 s后,绿原酸得率缓慢下
降。这可能是因为微波直接作用于分子,使分子撞
击频繁,温度升高,快速破坏细胞壁,细胞内的有
效成分较快地分离浸提出来。 微波时间 90 s 或以
下时,随着时间的延长,物系吸收微波能多,热能
高,细胞壁被破坏,有效成分大部分可浸提出 [15]。
但当时间大于 90 s时,绿原酸提取率下降,可能是
微波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导致绿原酸结构可能有
部分破坏,因此从试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考虑,选
择 90 s左右为最佳的辐射时间。
9.7
9.6
9.5
9.4
9.3
9.2



/m

g-
1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功率/W
图 5 微波功率对提取率的影响
Fig.5 Effects of microwave power on the extraction rate
9.5
9.4
9.3
9.2
9.1
9.0



/m

g-
1
0 30 60 90 120 150
时间/s
图 6 微波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Fig.6 Effects of microwave time on the extraction rate
104
第 15 卷 第 6 期
2.3 响应面法[16]优化微波提取菝葜绿原酸的工艺
参数
2.3.1 响应面分析方案及试验结果 单因素试验
结果表明,最佳单因素条件:乙醇体积分数 50%,
液料比 25∶1,微波功率 300 W,微波时间 90s,微波
温度 50℃。 因乙醇体积分数对绿原酸得率影响不
显著,故工艺优化为固定乙醇体积分数 50%。选取
微波温度、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液料比 4 个因素
设计响应面试验, 研究不同组合对绿原酸得率的
影响。 试验因素和水平以及试验结果见表 1。
对表 2 数据进行回归拟合, 得到菝葜绿原酸
得率对 A、B、C、D 的回归方程 : Y=-0.33963+
0.26537A+0.040570B+5.73739×10-3C+0.15812D-
8.28011×10-5AB+7.05900×10-5AC-8.49100×10-4AD-
3.82667 ×10 -6BC -3.57310 ×10 -5BD +7.86250 ×
10 -6CD-4.69505×10-3A2-2.01474×10-4B2-1.30345×
10-5C2-1.36415×10-3D2, 对此回归模型系数进行显
著性检验,结果见表 3。
由表 3 可知, 各个因素对菝葜绿原酸得率影
响的主次顺序为 C>B>A>D,方程二次项中 A2,B2,
C2,D2均极显著。 相关系数 R2=0.8465,回归项 P=
0.0015<0.05,回归模型显著,表明建立的二次多项
式回归模型能运用于菝葜绿原酸提取优化的理论
预测;失拟项为 0.62,失拟不显著,说明方程拟合
充分,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可以较好地描述各因素
与响应值的真实关系, 利用该回归方程可以确定
菝葜绿原酸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运行序 液料比
微波
时间/s
微波
功率/W
微波
温度/℃
绿原酸
得率/mg·g-1
运行序 液料比
微波
时间/s
微波
功率/W
微波
温度/℃
绿原酸
得率/mg·g-1
1 20 90 400 50 9.2904 16 25 60 200 50 9.2618
2 20 120 300 50 9.2899 17 30 90 200 50 9.2893
3 20 60 300 50 9.2738 18 25 120 300 60 9.2232
4 25 90 300 50 9.5393 19 30 60 300 50 9.3204
5 25 120 300 40 9.2571 20 30 120 300 50 9.2868
6 20 90 200 50 9.3726 21 25 60 300 60 9.2746
7 25 90 300 50 9.4289 22 25 60 300 40 9.2657
8 25 60 400 50 9.2277 23 25 90 400 60 9.3114
9 30 90 300 40 9.3556 24 20 90 300 60 9.2473
10 25 90 200 60 9.3887 25 30 90 300 60 9.2099
11 25 90 400 40 9.2449 26 25 90 200 40 9.3537
12 25 90 300 50 9.5722 27 25 90 300 50 9.6214
13 30 90 400 50 9.3483 28 20 90 300 40 9.2232
14 25 120 200 50 9.1975 29 25 120 400 50 9.1174
15 25 90 300 50 9.6334
表 2 响应面分析方案和试验结果
Table 2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and results
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值 显著性
模型 0.378626 14 5.513061 0.0015 显著
A-A 0.001067 1 0.217454 0.6482
B-B 0.005288 1 1.077937 0.3168
C-C 0.008737 1 1.78097 0.2033
D-D 0.00017 1 0.034625 0.8551
表 3 回归模型系数检验
Table 3 Parameter estimate of regression model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菝葜绿原酸工艺 105
中 国 食 品 学 报 2015 年第 6 期
2.3.2 响应面图形分析 响应面的图形是响应值
对各试验因子所构成的三维空间的曲面图, 如图
7~图 12,各图表示液料比、微波功率、微波温度、
微波时间任意两个变量取零水平时, 其余两个变
量对菝葜绿原酸得率的影响。 等高线图表示在同
一椭圆型的区域内,绿原酸得率是相同的。在椭圆
形区域中心,绿原酸得率最高,由中心向边缘绿原
酸得率逐渐减少。图中椭圆排列越密集,说明因素
变化对绿原酸得率影响越大, 同时等高线的形状
可反映交互效应的强弱, 如果是椭圆形表明交互
作用显著,如果为圆形表明交互作用不显著[17]。 这
些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各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找
出最佳工艺参数以及各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 7,图 8,图 9,图 12 响应面立体图和等高
线图形更趋于椭圆,而图 10,图 11 中等高线图形
趋于圆形,因此液料比和微波时间、液料比与微波
功率、液料比与微波温度、微波功率与微波温度的
交互作用对绿原酸提取率影响比微波时间与微波
功率,微波时间与微波温度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
综合图 7~图 12 得知,当微波时间 75~105 s,
微波温度 43~57 ℃,液料比 21.8~28.8,微波功率
220~350 W 时,绿原酸有较高的得率,在一定范围
内,适当的提高液料比,有利于绿原酸的溶出,但
是当液料比大于 28.8 时,溶剂量过大,加热相同
时间,溶液实际的温度未达到需要的温度,这样不
利于绿原酸的溶出。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的提高
微波功率, 击破细胞, 有利于绿原酸扩散到溶液
里,但是功率过大,物料发生焦糊,绿原酸可能已
经被破坏[18]。 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的提高微波时
间,有利于提高绿原酸得率,但随着微波辐射时间
的延长,溶解的杂质增多,绿原酸得率反而下降。
在一定范围内,适当的提高微波温度,有利于提高
绿原酸得率,但随着微波温度的增加,绿原酸可能
被破坏,导致绿原酸得率下降。
2.4 验证试验
通过分析得到菝葜绿原酸的最佳提取条件是
乙醇体积分数 50%,微波功率 303.17 W,液料比
30∶1(mL/g),微波时间 87.35 s,微波温度 48.34 ℃,
理论绿原酸得率为 9.4565 mg/g, 为了检验该法的
可靠性,采用最优提取条件重复 3 次平行试验,考
虑实际操作的便利性,将最佳工艺参数修正为:乙
醇体积分数 50%, 微波功率 300 W, 液料比 30∶1
(mL/g),微波时间 87 s,微波温度 48 ℃,得到 3 次
平行试验的实际绿原酸得率平均值为 9.3972 mg/
g,相对误差为 0.627%。 说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
和预测菝葜绿原酸得率, 从而也证明了采用响应
曲面法优化绿原酸提取条件参数的可行性。
AC 0.004983 1 1.015775 0.3306
AD 0.00721 1 1.4697 0.2455
BC 0.000527 1 0.107462 0.7479
BD 0.00046 1 0.093692 0.7640
CD 0.000247 1 0.050407 0.8256
A2 0.089365 1 18.21715 0.0008
B2 0.213271 1 43.47536 < 0.0001
C2 0.110204 1 22.4651 0.0003
D2 0.120708 1 24.60628 0.0002
残差 0.068678 14
失拟项 0.041766 10 0.620785 0.7538 不显著
纯误差 0.026912 4
总和 0.447303 28
AB 0.000617 1 0.125784 0.7281
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值 显著性
(续表 3)
注:差异显著,P﹤0.05;差异极显著,P﹤0.01。
106
第 15 卷 第 6 期
120.00
114.00
108.00
102.00
96.00
90.00
84.00
78.00
72.00
66.00
60.00
R1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
R1
A∶A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C∶
C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
A∶A
R1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
A∶A
D∶
D
R1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B∶B
C∶
C
R1
60
.00
66
.00
72
.00
78
.00
84
.00
90
.00
95
.00
10
2.0
0
10
8.0
0
11
4.0
0
12
0.0
0
9.7
9.6
9.5
9.4
9.3
9.2
60
.0066
.0072
.0078
.0084
.0090
.0095
.00
10
2.0
0
10
8.0
0
11
4.0
0
12
0.0
0
20.00
22.00
24.00
30.0026.00
28.00
A∶AB∶B
R1
9.7
9.6
9.5
9.4
9.3
9.2
40
0.0
0
35
0.0
0
30
0.0
0
25
0.0
0
20
0.0
020.00
22.00
24.00
30.0026.00
28.00
A∶AC∶D
R1
9.7
9.6
9.5
9.4
9.3
9.2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20.00
22.00
24.00
26.00
28.00
30.00
A∶AD∶D
R1
9.7
9.6
9.5
9.4
9.3
9.2
40
0.0
0
35
0.0
0
30
0.0
0
25
0.0
0
20
0.0
0
120.00
114.00
108.00
102.00
96.00
90.00
84.00
78.00
72.00
66.00
60.00
B∶B
C∶C
图 7 液料比与微波时间交互作用对绿原酸得率的影响
Fig.7 Effects of lipuid to solid and microwave time interaction on the yield of chlorogenic acid
图 8 液料比与微波功率交互作用对绿原酸得率的影响
Fig.8 Effects of lipuid to solid and microwave power interaction on the yield of chlorogenic acid
图 9 液料比与微波温度交互作用对绿原酸得率的影响
Fig.9 Effects of lipuid to solid and microwave temperature interaction on the yield of chlorogenic acid
图 10 微波时间与微波功率交互作用对绿原酸得率的影响
Fig.10 Effects of microwave time and microwave power interaction on the yield of chlorogenic acid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菝葜绿原酸工艺
(a) (b)
(a) (b)
(a) (b)
(a) (b)
107
中 国 食 品 学 报 2015 年第 6 期
60
.00
66
.00
72
.00
78
.00
84
.00
90
.00
95
.00
10
2.0
0
10
8.0
0
11
4.0
0
12
0.0
0
B∶B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D∶
D
R1
200.00 400.00 300.00 350.00 400.00
C∶D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B∶B
120.00
114.00
108.00
102.00
96.00
90.00
84.00
78.00
72.00
66.00
60.00
D∶D
R1
9.7
9.6
9.5
9.4
9.3
9.2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D∶D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R1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D∶
D R
1
9.7
9.6
9.5
9.4
9.3
9.2
C∶D
图 11 微波时间与微波温度交互作用对绿原酸得率的影响
Fig.11 Effects of microwave time and microwave temperature interaction on the yield of chlorogenic acid
图 12 微波功率与微波温度交互作用对绿原酸得率的影响
Fig.12 Effects of microwave power and microwave temperature interaction on the yield of chlorogenic acid
3 小结
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建立了以绿原酸得率为目
标值,以液料比、微波时间、微波功率、微波温度为
因子的数学模型 Y=-0.33963+0.26537A+0.040570B
+5.73739 ×10 -3C +0.15812D -8.28011 ×10 -5AB +
7.05900×10-5AC-8.49100×10-4AD-3.82667×10-6BC-
3.57310×10-5BD+7.86250×10-6CD-4.69505×10-3A2-
2.01474×10 -4B2-1.30345×10 -5C2-1.36415×10 -3D2,
其中相关系数 R2=0.8465,回归项 P=0.0015<0.05,
失拟项为 0.62, 说明可以利用该回归方程确定菝
葜绿原酸微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当乙醇体积
分数 50%时其它 4个因素对菝葜绿原酸得率影响
的主次顺序为: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液料比>微波
温度,从响应面立体图和等高线图形可知,液料比
和微波时间、液料比与微波功率、液料比与微波温
度、 微波功率与微波温度的交互作用对绿原酸提
取率影响均显著,而微波时间与微波功率,微波时
间与微波温度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
经过优化后最佳工艺参数为: 乙醇体积分数
50%,微波功率 300 W,液料比 30∶1(mL/g),微波
时间 87 s,微波温度 48 ℃,理论绿原酸得率为
9.4565 mg/g, 而实际绿原酸得率平均值为 9.3972
mg/g,相对误差为 0.627%。
参 考 文 献
[1] 吕翼, 陈东生, 吕永宁. 药用金刚藤的生药鉴别[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 22(6): 339-341.
[2] 赵钟祥, 冯育林, 阮金兰, 等. 菝葜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中草药, 2008, 39(7): 975-977.
(a) (b)
(a) (b)
108
第 15 卷 第 6 期
[3] Li GS, Jiang WL, Yue XD, et al. Effect of astilbin on experimental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vivo and in vitro[J].
Planta Med, 2009, 75(14): 1470-1475.
[4] 李强, 夏晓晖. 新编常用中药有效成分手册[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568-570.
[5] 王丽萍, 郭栋, 王果, 等. 中药绿原酸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4): 961-963.
[6] 庞瑞. 金银花有效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 陕西中医学院报, 2011, 34(3): 77-78.
[7] 向智男, 宁正样, 战宇. 逆流法提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6, 32(8): 131-134.
[8] 晏丽,吴吉林, 付招. 紫薇花绿原酸超声波辅助提取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1): 146-147.
[9] 顾勤兰, 王泽. 杜仲叶绿原酸的微波提取工艺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6, 20(5): 46-48.
[10] 宋宏新, 戴瑜, 李东. 杜仲叶药效成分酶法提取工艺研究[J]. 陕西中医, 2006, 27(11): 1425-1427.
[11] 王志华, 王东洁, 赵晋府. 葵花籽绿原酸酶法提取工艺研究[J]. 食品科学, 2004, 25(1): 97-100.
[12] Zhang QF, Gu YX, Shangguan X, et al. 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Rhizoma Smilacis Chinae ex-
tracts and main constituents[J]. Food Chem, 2012, 133(1): 140-145.
[13] 胡燕. 微波技术在香料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22(3): 1-4.
[14] Guan J. Selecte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extruded starch acetate and natural fibers foams[J]. Cereal Chem, 2004, 81:
199-206.
[15] 刘丹赤, 杨建华, 李鹏. 牛蒡叶中绿原酸提取工艺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09(4): 305-306.
[16] 胡青平, 徐建国, 李琪. 酶法提取元宝枫叶绿原酸的新工艺研究[J]. 食品科学, 2006, 27(7): 159-162.
[17] 陈红, 王秀娟, 李侠, 等. 微波辅助提取玉米皮中黄色素及其稳定性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 30(14): 7-61.
[18] 朱远平. 金柚皮总黄酮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 30(12): 73-77.
Optimization of the Microwave Extrac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in Smilax China L.
by Response Surface
Shuai Liqiaowa Zheng Guodong* Zhang Qingfeng Li Dongming
(Jiangxi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Product and Functional Food,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Abstract 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microwave extraction conditions of chlorogenic acid in Smilax china L. is to
improve the yield. Metho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Process parameters liquid-solid ratio, microwave power, microwave
temperature, microwave time on the yield of chlorogenic acid. Based on the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with the Design-
Expert software program, the extraction conditions of the microwave for chlorogenic acid in Smilax china L. were opti-
mized. Results: The optimal microwave extraction conditions of chlorogenic acid: Ethanol concentration 50%, microwave
power 300 W, liquid-solid ratio 30∶1 (mL/g), microwave time 87 s, microwave temperature 48 ℃. Under the conditions,
chlorogenic acid yield reached 9.3972 mg/g.
Keywords Smilax China L.; chlorogenic acid; microwave extraction;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菝葜绿原酸工艺 109